浅议启发式教学

2022-09-13

1 启发式教学的定义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者, 他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论述。这一论述, 言简意赅, 生动的描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态, 精湛的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精辟的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规律, 明确的提出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 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是与注入式教学法相对立的, 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主体的。其基本精神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提倡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收获知识, 这也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体现。

2 启发式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 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所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和会与不会的问题。也就是说, 它们是要解决由“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问题。“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其中的“愤悱”就揭示了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宋代朱熹释为:“愤者, 心求通而未能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按今译则为:“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 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从教学的功能意义上来看, 人们对“愤悱”的内涵主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非认知的角度, 将“愤悱”理解为“求知欲”、“需要”、“内在动机”。二是从认知的角度理解“愤悱”。“愤悱”是认识上的一种困惑状态, 即似懂非懂, 有所知又非全知。可见, “愤悱”蕴涵了认知与非认知的双重意义。启发式教学过程的本质, 即消除不确定性。

3 启发式教学方法

3.1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1)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所要处理的师生关系, 就是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要求正好与启发式教学法的主旨相吻合。因此, 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2) 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里所强调的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只是启发式教学法所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把学生始终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因此, 教师必须要在:“引导”和“启发”上下功夫, 教师不但要主动施教, 还要善于引导。

(3) 注重知识传授和学习发展的相互统一。能够把知识传授和学生的智能发展有机地统一, 是启发式教学法重要体现。因为学生的智力的发展, 只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 而离开学习知识去谈智能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

(4) 以生为本, 实现启发的交互性。戴维在《论对话》中说到, “让每个人都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 能彻底地表达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然后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碰撞、激荡、交融, 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开通广泛的信息交流渠道, 使学生在互动中达到视野融合,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交流。

(5) 以生为本, 内容选择要尊重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 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是学生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 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学生是否接受教育者的内容, 又取决于这些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过去人们对于信息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他们也许只能服从;而今天是信息空前发展和更新的时代, 而且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前, 头脑中存在着由先前的认知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和预期期望。所以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内涵应包含不仅要在方法上启发, 而且要在内容上启发,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3.2 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创新学习

民主和谐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它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平等、融洽、和谐、宽松的氛围, 让课堂有趣味, 让学生学习有信心, 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多向的相互作用,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 没有压抑感, 也没有“师道尊严”的感觉, 这时学生会认为教师是可敬可亲的“引路人”。这样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愿, 同时学生的求知欲旺盛了, 思维也活跃了、流畅了, 这样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 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3.3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启于思, 思源于疑”;思维都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没有宽松的环境和气氛, 学生是不愿意提问的。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愿问、敢问、常问。教师要因势利导, 加以启迪, 并适时释疑使学生在质疑、释疑中长知识、增智慧。 (1) 质疑——提出问题。创新学习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求学生会质疑,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就是指学生在将课文中不怎么理解的问题提出来, 以求得解决的过程。一是从知识的角度来质疑。二是从追新求异角度提出不同见解。三是提出自己不懂的、奇怪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无论正确与否, 教师都要以鼓励的方式来肯定学生的提问, 教师的启发用语要精而亲切, 灵活多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要持之以恒, 循循善诱。 (2) 排疑——找出方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有疑到无疑。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等形式, 达到初步排疑解难的目的。质疑前的自学是预习;质疑后的自学是带着问题去学习, 是对内容更深的认识, 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在整理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排疑的要求, 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出学生主动学习。 (3) 释疑解决问题。释疑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其所解答的问题作进一步地解释说明。教师启发、释疑要得法, 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启发,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理清思路, 增长见识, 发展能力。

总之, 启发式教学方法形式多种多样, 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深入, 并赋予新的内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摘要:启发式教学历史悠久, 形式多种多样, 其思想“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仍大放异彩,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深入, 并赋予新的内涵。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使其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生为本,主导,主体

参考文献

[1] 束炳如, 倪汉彬, 等.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 崔含鼎, 梁仕云.现代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2.

[3] 许国梁.启发式综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4] 徐胜三.教育心理学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3: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心理护理应用于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下一篇:机关事业单位档案执法监督力度的强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