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2022-09-13

在新课标教学要求之下, 各高校教师开始重视学生身心的健康稳定发展, 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所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开始尝试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以求提升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体育教学并没有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的。以灵活考核、自由选择为特点的俱乐部式教学将体育的锻炼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 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进行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1]。

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健康第一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 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目前素质教育推进比较深入, 众多高校都已将开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 在进行改革创新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由于考试依旧是我国教育中测试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标准。因此体育课程会被一些文化类课程占用, 或者在体育课时进行了基本的热身活动就开始自由训练后, 很多学生都会在某一个地方自行休息活动到下课, 一节体育课几乎没有涉及实质性的内容, 完全沦为学生的休闲娱乐课。

其次是教学内容单一, 体育是一门系统的、专业的学科, 它包含了运动学、人体学、营养学、健康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是一门实用性的人文科学。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 很多体育教师在上课时不知道如何安排课程内容, 只能带领学生进行跑步、热身等基础运动。学生习惯了这些教学内容, 就会对体育产生固化的认知, 认为体育是一门无聊、枯燥的跑步课, 自然就丧失了学习兴趣[2]。

最后是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依然是以标准化、套路化的形式进行统一教学, 没有特别鲜明的特色, 也没有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体育教学必须要注重学生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的结合, 一旦某一方面产生失衡, 就会严重影响学生整体的健康情况, 目前体育教学偏向于身体锻炼, 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需求,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俱乐部式教学与体育内外一体化特点

通过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对比, 推进俱乐部式教学与体育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是时代性, 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 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颠覆了教与学的概念, 创造了新的教学形式。新教育倡导“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研究, 各大高校对于体育观念和体育本质的认知与理解已达成一致, 他们将体育划分为增强体质的教育, 其中并不包含竞技运动。高校体育改革需要有科学性的理论作为指导, 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目的, 将竞技运动和身体活动相结合, 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新的教学模式。

第二是人文性,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 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活动规律, 并以此为依据突出了体育的本质, 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体健康统一协调, 坚持了体育的规律, 锻炼了学生的体魄, 也发扬了体育精神中的人文性, 促进学生的自我发挥和个性成长。

第三是灵活性, 传统的体育项目发展不平衡, 场地和活动器材有限,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严重脱节, 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关系。而俱乐部式教学刚好能打破固有的时空限制, 将课内外的教学活动联系起来, 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型, 以更灵活、更多样化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 能自主选择参加俱乐部组织的自学、训练、比赛、交流、观摩等等活动。通过学生组织、学生制定、学生管理、学生安排等方式, 展现了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三、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一) 能推动素质教育落实

俱乐部式教学将高校体育课内外活动结合, 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符合时代发展、学生成长的双重需求, 是新教育模式下的产物。在俱乐部式教学中实行学分制, 能推动素质教育的改革落实, 以体育作为切入点, 逐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新的教学理念中,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辅导者, 俱乐部式教学中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给予学生充分思考、选择、自学的时间和空间, 将体育竞赛融入体育课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俱乐部式教学能为学生的体育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 充分利用了原有的教学场地, 科学设置教学器材, 除了基本的体育运动外,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性学习, 不管是足球、篮球、乒乓球还是游泳、田径、高尔夫。这种自主选择的教学模式,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个人需求, 能让学生更自觉、更愉悦地进行体育锻炼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的能力, 促进学生体育教学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 提升学生自主性

俱乐部式教学有一个重要特点, 俱乐部的组织、构建、内容、标准都是由学生主导完成, 他们可以在教学大纲和教育内容的规范下, 尽可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锻炼需求, 保持了教学内容的新颖,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此外, 通过对俱乐部的管理、组织, 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 能保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而俱乐部式教学引进课外体育活动, 能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 保证了学生积极、乐观、开放的运动心态;同时引进多样化、科学化的体育运动, 也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完成体育课程教学, 达到锻炼身体的要求。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能保证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得到适当的锻炼。

四、俱乐部式教学与体育内外一体化的教学重点

(一) 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要实施俱乐部式教学, 就必须要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 满足“俱乐部”的设置条件。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完善的教学设置和体育器材, 除了球类道具外, 就是单双杠等基本道具, 完全无法满足俱乐部的建设要求。所以学校应该根据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的标准, 购置运动器材, 合理安排体育俱乐部;同时还需要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学生的运动需求, 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 一些专业的体育运动需要配备合格的运动设施, 并做好接班的安全防护工作, 在进行运动前一点要向学生普及基本的安全运动常识, 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时的健康安全。

(二) 建立自主管理机构

俱乐部是属于学生的自建机构, 由学生自行管理组织, 教师全程只起到基础的辅助引导作用, 在学生设计不合理、不完善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简要的点拨, 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探索、时间空间, 将体育课的主导权教给学生, 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特点。此外,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要让他们将俱乐部看做自己的劳动成功,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 也会更自觉地维护体育器材、遵守管理规范。

(三)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虽然俱乐部式教学的主导权已经下放, 但高校学生依然不具备完整准确的体育运动知识, 他们不知道体育运动的技巧和安全要求, 需要一位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监督, 因此必须要强化高校体育教师的相关能力。首先是专业能力, 体育教师应该要清楚每一种运动的特点、要求、规则和注意事项, 在教学中加以指导;其次是道德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要尽到一个教师的基本责任, 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进行及时的监管指正, 防止学生出现损伤。

五、结束语

综上可知, 在目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势下,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内外一体化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将群体竞赛和运动训练相结合, 能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 同时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活力, 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增强体育课程的文化性和科学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为了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技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各高校积极尝试开展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活动, 以促进学生身体锻炼。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 将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实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能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锻炼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 本文对俱乐部式教学与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后的影响了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俱乐部式教学,高校体育,内外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付鹏.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现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 2016.

[2] 庄俊涛, 张爱萍.俱乐部式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行[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8 (03) :4+3.

[3] 李仁萍, 李晓媛, 高贵庆.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8, 9 (11) :14-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策略下一篇:中技生厌学现象反思与应对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