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信息化教学论文

2022-04-2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建筑施工信息化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当前教学中的现状进行了剖析,阐述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并探究了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及方法。

建筑施工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1:

信息化教学在建筑力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在全球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金融交易等方面都在不断的创新,来促进企业的更快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教育事业中的建筑力学课程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建筑力学课程改革中信息化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建筑力学课程;教育教学

1信息化教学在建筑力学课程中运用的特点

1.1课堂教学多元化

在教学课堂中,把网络教学和教学方式互相融合,从而使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合理的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网络的认知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1.2师生交流多元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课间的休息时间是师生交流的唯一时间,在进行教学改革后,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但是在课间的休息中,学生还可以运用网络媒体来和教师进行实时的沟通。

1.3网络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并重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是让学生完全的离开教学课堂,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网络教学模式,在教学课堂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充分的了解网络教学,同时有效的发挥出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2信息化教学的运用对建筑力学课程产生的影响

2.1提升教学课程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传统的建筑力学课程教育教学,往往都把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分开进行,导致学生很难将两者联系起来,部分专业课程都是在理论课程授课完毕后,才开始进行实践课程教学,但是实践课需要用到前面理论课的内容,而这种断崖式的学习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瞻前不顾后,学习质量难以提升。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能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交叉,讓学生理解学科之间的课程关联,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2.2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信息化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因此建筑力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要向着这一方向靠拢,目前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有效解决,例如,很多建筑类专业的学生都是理科生,针对很多建筑图纸设计中的艺术技巧,可能把握得不准确,甚至出现看不懂图纸的情况,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将建筑图纸立体化呈现,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图纸展示。另外,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信息化教学中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自主思考、探究式学习中,也极易擦出思想火花,引导学生发挥创造,钻研更深层次的建筑知识,提升学生的学术视野。

3信息化教学在建筑力学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3.1推行模块化教学,实现生源的合理细分

学校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实现教学课程的精细化和模块化管理。因为教材的版本有限,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各专业的学生,例如建筑方案设计的学生和建筑施工图纸设计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教学,很可能出现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用不上、要用的教学内容讲解不彻底的问题。学校就可以针对建筑学相关专业的教学重点和培养目标,进行模块化管理,将图纸设计、建材施工、室内外施工等专业的学生分为不同的模块,并定向设计教学计划,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以教学教材为依托,着重进行本专业建筑学重点知识教学。倘若遇到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可利用互联网随时补充,以拓宽学生的建筑知识涉及面,实现人才的“术业有专攻”。

3.2打造一体化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体系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一个实际的项目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利用现代化技术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教师通过对课程的讲解逐渐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且在课程进程中,持续进行路面工程的方案设计,在进行完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以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设计路面工程建筑实施方案,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学生需要上交教师一份完整的项目方案,课程项目作业的成绩也会纳入到课程的考评成绩中来。因为部分方案设计工程量较大,也可以采取以小组的形式上交一份项目方案的形式进行,学习过程就是实践过程,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进而实现自身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提升。

3.3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更多要求学生以自我探究带动学生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打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寻找建筑类教学资源,定向打造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每一章学习内容,都有相对应的教学网络课程,倘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理解,那么就可以通过网课的形式查缺补漏。此外,在课堂上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最后,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沟通机制,借助QQ、微信群等形式,让学生能及时与教师交流沟通,解决在课上遇到的但没有及时解决的问题、在课下遇到的学习难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学校和教师都要提升认识,打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系统,实现建筑人才的定向培养和专业化培养。信息化教学在建筑力学课程改革中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也成为教育教学人员未来深入研究的教育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红豫,张璐.自然辩证法与基于BIM的绿色建筑教学关系探析[J].教育观察,2019,8(35):105-106+114.

[2]张雪芹,徐天纬.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9(15):168.

[3]刘元珍,胡凤丽,王文婧.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5):1-4.

四川省泸县建筑职业中专学校

作者:叶昌旺

建筑施工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2: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 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当前教学中的现状进行了剖析,阐述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并探究了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及方法。

[关 键 词] 信息化技术;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目前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尽管有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但仍然摆脱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现状,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原因主要为:(1)学生因初次接触建筑工程专业,缺乏对工程质量问题的认知,导致对本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态度不够坚定。(2)在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缺乏思考过程与主观能动性,无法提高学习兴趣。(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践与认知较少,相关概念在脑海里仅仅是一个词语存在,而不能形成影像化的场景与之对应,很难在短时间内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

二、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义

(一)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利用互联网可以增加学生获取课程专业知识的机会。教师建立与课程相关的教材资源库,并与互联网资源相结合,方便了学生对教学素材与资源的搜索查看,增加了學生对学习资源的获取机会,也促进了学生对建筑工程项目的了解与认知,给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自学创造了条件。

(二)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沟通

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单纯的课上、课下面对面沟通延伸到利用网络线上通信。师生间利用各种沟通工具软件及手机客户端软件进行随时互动,这种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让沟通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提高了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效率。

(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信息化技术进课堂,并不是单纯的利用计算机去实现教学过程,而是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设备作为端口,依托于互联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信息化的应用,将进一步发挥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可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教学任务与实践作业,学生课下实践完成,并通过网络反馈。通过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便利与实用性,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实施策略

尽管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让师生之间的适时互动成为可能,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但它仍然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位置不能动摇,仍然是教学的核心与重心,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与学生课前预习互动

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利用教育类网站、软件等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学生通过网络接收查看。脱离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这种新型交流方式,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不受教室空间的限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查看任务、完成预习任务。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交互式沟通功能,学生也能及时反馈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给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把握教学重难点提供依据。

(二)让学生参与课堂实践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主要讲述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应用,因此,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将实践环节引入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信息化教学,并不是指单纯地应用PPT、教学视频等资源进行教学,这些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体现实践对教学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可以利用建筑信息化教学软件模拟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在教室内实现虚拟化实践环节。建筑仿真软件可以支持模型演示、人机交互式操作及实施测验,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软件操作,模拟施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直接将实践环节搬进教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以讲授为主,而是转变为答疑者的角色,学生作为探索学习的主体,师生间则在模拟实践中进行互动。另外,教师还可以考虑将BIM建筑信息化软件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对建筑施工过程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知,这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从抽象难懂变得通俗易懂成为可能,同时更增添了课程的趣味性,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学生课后复习互动

课后教师及时利用教育类网站、软件等发布课后实践作业,也可以采用网络测验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同时进行线上互动交流。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习过程变得充满趣味性,变得不再模式单一、单调。学生完成任务后,线上提交作业,教师批阅后及时反馈结果,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利用多媒体软件,让教师一对一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教学成为可能,有针对性的课后互动,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标志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也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结合课程教育教学的特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充分提升教学质量,做到信息化为课程服务,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彭洪勤.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培训,2016(6).

[2]郑君.信息化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6).

作者:侯荣伟

建筑施工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3:

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研究

[摘           要]  通过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基于建筑业协会、建筑施工、工程管理类咨询企业、高职院校三方主体构建产教融合的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等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共享云平台,共建共享专业资源,创新探索产教融合“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工作室,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驱动要素,建筑业协会、企业同参与招生决策、教学培养与职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常态。

[关    键   词]  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研究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将迎来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全面滿足每个人的学习需求成为这次教育变革的核心要义”,但在教育实践领域,“学校的教育实践和新技术的驱动之间极度不协调”,表现在学习理念的“统一学习”与“用户化”,学习资源的“单一化”与“多样化”,学习环境的“封闭化”与“开放化”等。目前,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多个脱节环节,如果能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平台,行业、企业和学校间资源整合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合作架构体系,培养新时代需求的互联网+知识型+实践强+复合型的工程管理类专业专门人才迫在眉睫。

因此,如何基于“互联网+”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变革教育管理与评价方式,满足创新驱动的社会新常态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提出了“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改革观点,从国家层面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在国家政策的有力保障下,职业教育已逐渐走出低谷并加快发展。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前五年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因理论和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需要,更应该从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就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丰富教学资源、建立保障机制、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构架“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构架,以提高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2018)中指出,要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中。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院校设立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

二、研究思路

1.构建从建筑业协会、建筑施工、工程管理类咨询企业、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研究团队,以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师为主要研究主体,其他各方均各自承担共享云平台建设、招生和就业创业信息收集、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全程研究以及多主题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等任务。课题负责人总负责,全体课题研究人员分工负责,保证进度同步、质量同步,按计划完成课题所有任务。

2.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思路,以工程管理类专业招生和就业为前提,重点研究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改革,集各方优质资源于共享云平台,服务教学、服务学习、服务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3.组织以课题负责人所在院校为试点单位,至少开展一次全过程的试点,验证、完善课题研究相关内容。

4.借助“互联网+”共享云平台,以三所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三届学生为例,进行实践检验,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研究主要内容

1.建筑业协会、建筑施工和工程管理类咨询企业、高职院校三方主体构建产教融合的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共享云平台,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与数据中心、差别化的门户界面与功能授权,有效整合来自参与主体各方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形成面向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泛在学习空间,通过对职业教育资源与信息的分析与整合,向学生提供报考咨询、培养支持、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服务。促进人才需求信息、教学培养信息、就业反馈信息的双向循环,并以此构建“培养过程数据库”和“教学资源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是云管理平台运行的重要载体。

2.设计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改革方案,以基于互联网的共享云平台为基础,创新产教融合“互联网+”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资源,探索产教融合“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创建产教融合工作室,完善信息化评价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核心环节,而“互联网+”融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核心过程中,应坚持育人为本,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资源库”共建共享、个性化与网络化教学和数字管理与评价的综合应用,以期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进而构建以优质资源和智慧环境为基础,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为核心的“互联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工程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互联网+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资源。

(1)“互联网+”智慧招生:需求与反馈结合的招生决策机制

招生决策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的起点,同时也是对其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的综合检验,高质量的生源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通过互联网实现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互联互通,并发挥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分类、关联和预测等分析功能,进而为职业院校招生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人才需求预测与反馈信息,以期促进职业教育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针对性与支撑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并根据建筑业协会、企业和院校网络平台中在校生的培养反馈与毕业生的就业反馈,确定招生规模与招生结构。做到人才需求预测、人才培养反馈和就业创业反馈相结合的综合信息。

(2)“互联网+”智慧培养: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核心环节,而“互联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育人为本,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资源库”共建共享、个性化与网络化教学和数字管理与评价的综合应用,以期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进而构建以优质资源和智慧环境为基础,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的智慧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是借助智慧管理平台,整合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规模信息、岗位需求信息与能力结构需求信息、行业的发展信息与从业人员职业标准信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案,以期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②“资源库”共建共享模式是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分布式存储优势,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以职业教育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优质资源的“资源库”模式来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数据库,如行业标准资源库、实训项目资源库、教学案例库、技能竞赛资源库、教学资料资源库等,以支撑个性化学习为目的,开发碎片化、关联性的优质微型化资源,从而为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变革提供资源支撑。

③创新探索个性化与网络化教学和学习模式是基于高职院校理论和实践优质教学资源库和校企网络协作平台,资源收集各方利用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翻转课程等多元教学和学习手段,促进在校学生、社会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终身学习,达到资源共建、共享、共收益的目的。

④学习成果数字化评价机制是基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数据库,对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进行常态化的跟踪与动态监测,进行评估和测试。

3.进行“互聯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筑业协会、建筑施工和工程管理类咨询企业、高职院校基于共享云平台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运用高职院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相对独立的社会专业教育评估机构等多主体质量保障体系新架构,构建相互促进、信息互通、共同发展、运行有效的保障体系。

通过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基于建筑业协会、建筑施工和工程管理类咨询企业、高职院校三方主体构建产教融合的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等工程管理类专业“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共享云平台,共建共享专业资源,创新探索产教融合“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工作室,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驱动要素,建筑业协会、企业同参与招生决策、教学培养与职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常态。为了形成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在“互联网+”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过程中,组织教学改革与服务社会的互动机制研究,培养更多符合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建平,张国锋.信息化背景下对我国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研究,2012,10(3):47-52.

[2]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2):85-108.

[3]林业.“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因和突破口[J].新课程(下),2015(7):59.

[4]殷学强.“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中国新通信,2015(20):111-112.

[5]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编辑 张 慧

作者:斯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创造力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