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职称论文范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设计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高职院校逐渐向内涵建设发展,高职的职称评审已经发生改变,原有的科研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本文按照最新的职称评审办法,在原有科研管理系统基础上,重新进行了设计与分析,解决了按照不同类别进行人员职称自动算分以及科研成果审核等实际问题。

第一篇:设计职称论文范文

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设计

纪海文(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财政部会计科研课题“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5KJB041);重庆市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在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143093);2015年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会计专业硕士职业

胜任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g2015209);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项目“建构主义和有效教学理论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YB21)

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仍然是基于应试环境下的考试模式,因此发展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模式改革是当前会计领域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适应国家的重要方针。文章构建了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提出我国会计职称考试改革的流程方案。

关键词:职业胜任能力 会计职称考试 框架体系设计

一、引言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201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业特点,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我国高级会计人才仍处于稀缺状态,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提高会计人才选拔效率、可信度以及促进会计人员能力自我提升,改进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通过职称考试背景以及问卷调查分析,根据不同层级的能力要素,从职业道德层面、职业知识层面、职业技能层面三个方面出发,并按照等级与具体职业进行点对点的考试测评,不仅打破现有我国偏重职业知识考核的桎梏,并充分考虑到具体职业不同等级的一些外界因素。

二、我国会计职称考试及会计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会计职称考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种考试阶段,其中,取得初级职称之前必须先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高级职称分为副高和正高。初级、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主要以应试为主,高级会计职称考试在通过考试基础上,主要通过考察综合素质、工作业绩和科研能力来评定。我国现有的会计职称考试体系格局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职称考试呈现“轻实践,重理论”现象

迄今为止,我国会计职称考试基本上表现为是一种封闭式、脱离实际操作的模式。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会计具体实践应用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会计职称考试体系设置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总体而言,我国会计职称考试教育培育出的执业人员并未达到理想标准。实践经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引起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全方位关注,重视实践方向的考核是当代会计职称考试改革的一大重心。与此同时,目前会计职称考试形式没有形成一套全面考核体系,考生只需要单从参考教材、后期考题训练两个层次即可通过职称考试,单纯的应试法则只能考察会计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试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却无从考究。近几年,财务舞弊案例层出不穷,舞弊案例的增加与财会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眼下会计职称考试只是单纯地从会计从业考试中考察应试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要素的内容,但在职称考试阶段中更多涉及到的只是执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考核,因此会导致执业人员对职业道德观的偏差性理解。基于以上现象,当代会计职称考试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会计执业人员的全方位、多层次考核体系,完善会计职称考试的框架升级,保证会计人员的职业态度、思想高度、研究深度、知识广度,确保会计职称考试与会计职业胜任能力有机融合。

(二)我国各阶段会计人才发展不平衡

参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于2010年步入中等收入发展行列,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会达到高等收入的标准。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已逐步从传统要素投入的经济模式转入人才化推动型经济模式体系,21世纪的中国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据财政部数据统计我国会计人员已接近2 000万人,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会计人员队伍,但真正能称的上会计人才的所占比率较低,会计人才属于会计人员,而会计人员并不都是会计人才。所谓的会计人才是指持有国家认证的资格考试证书,并掌握相關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高素质、高标准的会计行业人员。我国会计职称人员主要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这三种称谓,各称谓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与其职称相匹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胜任能力。例如,高级会计师应具备能够组织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能力;公司综合财务管理能力;对管理层决策提供对策和建议的能力等等,但是部分高级会计师并没有具备以上能力以及对企业综合管理和财务领域创新能力远不及一些中级会计师,这凸显我国部分会计专业人员名不副实。针对此类现象,会计人员自身需要从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综合培养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所处部门,为自身创新发展设定结构框架,做到专业功底扎实、能够准确把握企业未来发展重心、培养综合协调能力、具备判断和控制企业价值风险的管理能力。同时,我国财政部通过组织会计职称考试重点考察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是否属实,并对我国当前的持证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继续培训,确保国家会计人才队伍的壮大。

(三)我国会计人才地区供求关系不平衡

根据财政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会计有效持证人数已达到2 050万人次,同时会计人员持证人数在过去5年里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在2010—2015年持有会计方面证书的人员增长近一倍。但根据调查发现,我国会计持证人员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广东省达到我国会计人员之最,江苏、浙江等省紧随其后。而在我国西部欠发达的地区,会计人员的数量则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从宏观的地域划分来看,高达64%的会计人才集中在东部诸省,中西部地区只占据了36%,而在全国总人口方面,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只占据全国45%,中西部地区常住人口高达55%,因此这体现了我国会计人才地区跨度不协调导致区域供求关系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会计人才供不应求,而中西部地区却急需会计人才的引入。同时城市和农村方面,我国城市中会计人才占总会计人才数目的88%,而农村会计人才只占据12%,因此农村会计人才引入工作仍是任重而道远。综上所述,我国会计人才总体呈现东西格局差异化、城乡格局差异化两种不良现象,财政部应着重关注此类现象,率先改革会计职称考试政策模式,统筹东西部地区、城乡地区会计人才的需求,保障全国各地区会计职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保证国家经济统筹发展的刚性需求。

三、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构建

基于对我国现阶段会计职称考试及会计人才发展问题的研究,财政部当务之急是如何通过改革会计职称考试解决会计人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会计职称考试体系中应融入职业胜任能力理念,重点考察会计人员各阶段应具备的诸项能力。以下笔者将构建职业胜任能力会计职称考试考察范围图,重点剖析会计人员在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应具备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价值观层面的胜任能力,同时根据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设计会计职称考试流程体系,明确会计职称考试各阶段应实施的细则。

(一)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改革要点

基于我国会计人员所处的特殊行情分析,当下我国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的构建只能部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和经验,结合职业胜任能力的考试框架,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需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发展。会计职业胜任能力需要紧紧围绕“宽口径、厚基础、多综合、重能力”的培养模式。我国会计师发展主要从初级到中级、最后达到高级会计职称的过程,基于企业角度,会计人员的发展也同样是从会计员到会计主管、最后胜任财务总监的职位变迁。因此,会计职称考试与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与相关性。在设计我国会计职称考试体系框架时务必要贯穿一个基本原则,即会计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考核方式需要与各阶段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相匹配,各种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能力需要界定相应的能力要素支持。为此,当前会计职称考试应紧密结合三大领域,进行改革,即专业知识能力、职业技能能力、人才综合价值观,基于这三大领域重点考察应试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是否符合我国会计专业人才的标准,严格控制会计人才队伍的数量,保证会计人才综合质量,实现我国会计人才发展领域崭新的战略高度。详见下表。

改革会计职称考试需以科学化分类为基础,重点对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进行评价。各层次职业考试应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准,实现国家标准、地区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三者整合,重点考察会计人才的专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创新性。同时促进会计职称考试与会计人才培养两者有效衔接,推动会计职称考试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紧密构建会计职业技术人才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逐渐设立与会计职称相对应的学历培养要求,加快对重点行业、核心领域知识体系考察力度,推动职称评审机制与会计职称考试继续教育接轨,完善会计人才综合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与此同时,要重视培养会计人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模式,坚持把品德考察放在职业胜任能力的首位,重点评估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完善会计人员诚信档案评审机制和失信严惩机制,对暗箱操作、违反法律规定而获得职称的人员予以撤销职称并记录诚信档案。

(二)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流程设计

我国目前会计人员总体呈现数量庞大,质量相对较低的态势,而就会计职业的就业形势分析,会计人员与会计岗位总体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因此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选择步入高标准化。我国财政部、人事部也应加快会计职称考试准入条件的改革,与现代社会市场行情相互对接,保证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胜任能力,为我国会计领域发展提供高效、稳定的质量保障。基于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指标的确定,以下将设计具体的会计职称考试流程体系,决定会计职称考试的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的具体流程构造,明确我国会计职称考试的具体执行明细。见下图。

实施会计职称考试时,应坚持科学评价与遵循规律相整合,遵循会计人才科学化培养规律,以职业道德、综合能力、个人业绩为导向,完善并创新会计职称考试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通过设置科学、客观、公正的方式评价会计专业人才。同时针对现阶段会计职称考试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实施精准化施策,把握会计职称考试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特点,抓住核心重心分类评价。会计职称考试需时刻围绕以用为本的考察机制,紧扣用好人才、用活人才的思维理念,开拓创新化人才评价体制,把会计人才评价与绩效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会计专业化人才综合、全面发展,适应各行各业单位选择人才的需求。

1.设置我国会计职称考试准入门槛。改革会计职称考试体系、提高会计职业人才综合实力的前提条件是设置会计职称考试的准入门槛,通过设置准入门槛,提升会计人员准入资质,确保会计职称考试中的各阶段参试人员符合社会需求。同时,设置会计职称考试的准入门槛能够激发会计人员发展自身人力资本,增强其自身知识、技能、道德、学历等各要素的发展。财政部在组织会计职称考试之前,应对报考人员进行资质审核,通过编制三维坐标轴判断报考人员是否符合各阶段会计职称考试的需求标准。财政部应组织当地财政局配合审查工作,严格按照准入要求进行考试报名。学历方面应以国家颁发的学历证明等相关资料为准;专业知识层面需结合报考人员目前所处岗位,要求工作单位开具工作证明及岗位工作内容,在校学生应以实习单位为准;职业技能层面可设置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判别分析,了解报考人员目前职业技能所处的具体状况。三维坐标轴考察象限能够从学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三个维系综合反映报考人员的目前综合实力情况,从而决定其是否能进入晋级会计职称的资格,而设置相应的门槛也是三维坐标轴最终评判的标准。参加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员应具备大专及以上文憑,同时应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IT会计等会计专业基本知识,职业技能方面应了解会计基础业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等实际操作工作。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报考人员要求应比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提升一个层次,报考人员应取得本科及以上文凭,在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同时,还应实现审计、税务等方面知识的扩充,同时能够熟练运用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设置企业内部控制、税收筹划以及企业审计等职业技能。高级会计职称考试的报考人员需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文凭,同时参加高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员需能够全面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和公司战略管理等方面,对企业的综合治理、制定战略决策、控制企业风险能够操作自如。该模型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会计人员所处的环境以及服务目标进行科学化、合理化、专业化定位,然后确定各阶段会计人员应满足的知识和技术职能,通过分析其所要求的职业胜任能力,进而对会计人员进行参照发展、培养实施不同的方案。因此,会计人员对于自身所达到的综合技能考核可以通过三维坐标轴进行判断,考核人员能够通过审查、测试、问卷调查等考察方式,判断会计人员的能力具备情况,继而通过绘制三维坐标轴评分法进行汇报,对于符合考试准入要求的会计人员允许进行会计职称考试。

在提升准入门槛的同时,对于中西部地区应在改革的基础上,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适当降低门槛,放宽会计职称考试政策。中西部地区会计人才相对东部地区缺口量较大,因此财政部在改革会计职称考试的同时应适当将政策向中西部及偏远地区倾斜。第一,在学历资历方面,应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层次。第二,在知识能力层面,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应适当放宽。第三,在技能领域对于初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可以实施免测试。

2.开设笔试、实际操作、面试三大环节。当前会计职称考试只是单方面从考察知识掌握程度判断报考人员是否符合标准,在考察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方面仍有待欠缺。会计人才应具备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在本单位组织和内部控制的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一定的政策水平。通过基于职业胜任能力会计职称考试改革可以调整会计职称考试的考察模式,设置笔试主要重点考察会计人员知识层次掌握情况,实际操作环节重点考察会计人员的技术运用能力,面试则是判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以及综合职业胜任能力。

不同的会计职称考试所设置的考试科目也大相径庭。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应重视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判定会计人员能否符合现代企业基层会计岗位的职业标准,因此笔试科目設置为初级财务会计、初级经济法、会计信息化等。在实际操作环节,初级会计考试应重点考察报考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财务报表的编制能力、能否熟练运用会计信息系统等等。面试环节中对于初级会计考试的要求相对较低,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即可,以及保持客观、独立、公正、笃学的思想情操。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在笔试环节需设置中级财务会计、审计、税法等科目,在实际操作环节重点考察会计人员分析公司财务状况、能否设置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如何对相关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等等,而在面试环节则要考察其处理问题的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等。高级会计职称考试是培养顶尖会计人才的关键环节,对于科目设置也需灵活多变,既要考察高级会计实务,还需重点考察财务管理、公司战略管理等科目。在实际操作和综合面试环节应贯彻两者结合的模式,通过公司案例考察会计人员战略决策、风险管理、投资决策、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操作环节中评委应观察考生的领导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等一系列指标,综合判别考生是否具备高级会计师的职称要求,更精确地了解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是否满足会计职称考试的标准。会计职称考试需依托真实的或模拟的实践环境,以能力发展为核心,强调发展考生在做中学的意识。

3.加强评委综合组织管理体系。财政部在组织会计职称考试实际操作和面试阶段时,应谨慎选取符合条件的专家担任会计职称考试评委,根据各省组建省级评委会,省级评委会再基于本省实际情况将评委专家调选到各地区。评委专家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选取,担任评委的人员应具备高级会计师职称、高校教师应达到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同时,评审专家组应按照专业化、科学化、技术化等原则,在坚持以同行专家为主体的基础上,吸收企业管理会计、审计、人力资源、税务、战略研究、心理测评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组建,条件允许时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外地专家参与评审,全面构建考试、评审、考评相合、个人操作、面试答辩与业绩展现多维评价体系,提高我国会计职称考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与此同时,评审活动应严格按照财政部、人事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组织并完善评审组织机构和评审活动中的工作细则以及实际执行程序。相关部门应强化评审专家的职业工作责任观,强化对评审组织和评审活动中的执行情况进行全程化、有效化监管,对违反评审细则的专家予以责任追究,确保会计职称考试评审工作的客观公正。同时,评审委员会也应强化自身建设,定期组织评审成员的学习、交流、创新和培训活动,提升评审专家的综合素质能力,确保评审工作的科学化、公正化、有序化。会计职称考试应建立以专家评审为主的业内人员评价机制,注重社会评价与市场评价相结合,知识层面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技术应用层面和价值观层面应综合社会评价与市场评价,重点考察会计人员在社会市场中所展现的综合效益。

4.制定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在继续教育层面,财政部应联合地方财政局积极探索远程会计网络教育平台,帮助偏远地区的人员简化继续教育的繁琐程序,地方财政局应鼓励当地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按期学习、自觉学习。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会计职称继续教育评价体系,不将学术论文作为评价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处于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会计人员,需淡化论文考察要求,探索以项目报告、设计文件、专利成果,公司财务绩效等形式代替学术论文要求。

在继续教育中,建立“逢三必一”的模式,即满三年会计职称需要进行一次职业胜任能力的综合评价。在会计职称后期综合评价中,应着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进行直接考评,对于会计人员的业绩水平进行科学评估。此外,评委会应推行评审和答辩结合机制、评审与考试结合机制、测试与认定结合等多层次的评价方法,对于高级会计顶尖人才实施特殊化评价模式体系。首先,通过设定适用于会计行业的业绩量化表。该表按照会计人员后期的思想政治、学历晋升、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业绩指标等诸多要素确定一定分数及合格标准,评判会计人员后期学习和能力发展情况。其次,实施二级评审程序。通过专家评审,采取答辩、实务操作等考察方式,对会计人员后期职业胜任能力以及技能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定。最后,鼓励会计人员的“破格”晋升,在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后期综合考评中,对表现突出和能力超群的会计人员实施破格晋升,要紧跟当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的最新动态,尽可能采用案例分析与实务模拟等方法,开辟适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提升会计人才自我修养的水平与职业道德观。Z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Z].2016.

[2]邓传洲,赵春光等.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4,(6).

[3]刘玥,黄莉等.会计师胜任能力解构及其培养[J].会计研究,2014,(5).

[4]周宏,张巍等.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

作者:王海兵

第二篇:基于高职职称评审改革的科研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逐渐向内涵建设发展,高职的职称评审已经发生改变,原有的科研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本文按照最新的职称评审办法,在原有科研管理系统基础上,重新进行了设计与分析,解决了按照不同类别进行人员职称自动算分以及科研成果审核等实际问题。

关键词:高职、科研管理、职称

1 前言

科研管理系统是集成果申报、审核、管理、奖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系统[1]。目前,学院的职称评审已经划分为教师系列和教师外系列。其中,教师系列的高级职称按教学型、科研与技术服务型、行政管理型、学生管理型等教师分别量化赋分。教师外系列包含工程、卫生、经济、实验技术等系列。原有的科研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设计开发一个能够适应的新要求的、公平公正的科研管理系统已经提上日程。

2 系统分析

根据学院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新的需求如下:与现有办公系统能够集成并完成同步登录验证;普通老师能够在新系统录入、修改、删除和查询各类科研成果信息,能够按照新的科研管理办法自动计算个人的科研得分,并按照教师类别统计科研完成情况;参与职称评审的老师可以遴选已经通过二级审核的科研成果,按照教师类别汇总职称评审材料。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角色设计

科研管理系统中设置了四类用户:普通用户、初审员、终审员和管理员[2]。

普通用户可以在系统中添加、修改、删除、查询各类科研成果,包括论文、著作、专利、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科研平台、科研奖励、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在科研成果添加、修改时,系统会自动计算当前考核年度的所有科研得分。在参加职称评审时,可以按照科研成果的类别和数量要求,从通过终审的科研成果列表中选择添加到本年度职称评审的库中。

初审员可以对普通用户录入论文、著作、专利、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科研平台、科研奖励、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科研成果信息进行审核,查看信息是否准确,提出初审意见。初审不通过,科研成果回退到普通用户进行修改;初审通过,科研成果推送给终审元处理,此时,普通用户不能修改该成果。

终审员可以对通过初审的论文、著作、专利、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科研平台、科研奖励、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科研成果进行二次审核,提出终审意见;终审通过的科研成果能够被用户查询到,可以进入职称评审库中作为职称评审材料;终审不通过,科研成果直接回退给普通用户进行修改完善。

管理员主要完成人员管理、人员权限管理、科研信息发布、科研规章制度上传,设置年度考核起止时间等操作。

另外,初审员和终审员都可以导出本年度全院的科研成果,能够按照老师、教学部和院系进行分类汇总科研得分;还可以导出当年职称评审的老师遴选出来的科研成果,并汇总职称评审客样成果的科研得分。

3.2 系统功能划分与设计

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管理需求,将科研管理系统共划分了13个模块。

在身份认证模块中,将科研管理系统加入到统一认证体系中,在办公系统点击科研管理系统链接,跳过登录界面直接进入科研管理系统;在论文管理模块中,设置期刊级别科研分值表,能够按照发表期刊级别和作者排名等计算论文的科研得分;在著作管理模块中,设置著作类别系数表,可以根据著作的类别、作者的排名和完成著作字数等计算著作得分;在縱向课题管理模块中,设置常见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课题来源表,可以根据选择的课题来源确定课题的级别、作者的排名、项目的立结项状态等计算纵向课题得分;在横向课题管理模块,设置课题级别分支表,可以根据横向课题的级别、到账经费和作者排名等计算横向课题得分;在专利发明模块中,设置了专利类别表,涵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和软件著作权等,可以根据授权专利的类别、作者的排名等计算专利得分;在美术作品管理模块中,设置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会展平台科研分值表,可以根据美术作品发表的级别、获奖等级和作者排名等计算美术作品得分;在音乐作品管理模块中,设置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收录平台科研分值表,可以根据音乐作品发表的级别、获奖等级和作者排名等计算音乐作品得分;在科研奖励模块中,新增或已获得的科研成果参加评奖,可以按照获得奖励的级别和作者排名自动计算科研奖励得分;在科研平台管理模块中,可以根据建设的科研平台或研究中心的级别和作者排名计算科研平台得分;在职称评审模块中,可以在通过终审的科研成果列表中遴选并添加到年度职称评审科研成果总库中,系统能够按照教师类别汇总入选职称评审的科研成果得分;在成果导出管理模块中,可以对全部或本考核年度通过终审的所有科研成果进行汇总输出,能够按照老师、教学部和院系汇总科研得分;在系统管理模块中,可以发布科研公告、项目申请等信息,可以上传科研规章制度资料,可以设置年度考核起止时间,可以进行人员权限设置等。

4 系统特色

(1)建立统一身份认证。在新的科研管理系统中,加入统一身份认证,与现有的办公平台集成,登陆办公系统之后点击科研管理系统链接,跳过登录界面直接进入科研管理系统。

(2)适应职称评审新办法。根据最新的职称评审办法,在新的科研管理系统中,设置课程成果级别分值表适应不断变化的评审办法;增加了职称工作量表,汇总年度考核科研成果,能够统计教师的科研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完善了职称评审科研成果遴选机制,对科研成果的类别和数量选择进行约束,能够确保职称评审科研成果符合定制的要求。

(3)统计科研分。在新的科研管理系统中,可以设置考核年度的起止时间,能够汇总统计该时间段内的所有科研成果,能够分别计算老师、教学部和院系的科研总得分,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提高了科研统计效率。

(4)提升数据传输安全性。在新的科研管理系统中,增加了数据加密与解密模块。敏感信息传输过程中都进行加密,确保信息不泄密,提升系统安全性。

5 结语

本文按照学院最新的职称评审办法,在原有科研管理系统基础上,采用ASP.NET平台+SQL Server数据库,重新进行了设计与分析,能够与现有的办公平台集成,适应新的职称评审办法,自动统计得分、分教学部、分院统计计算科研得分,解决了按照不同类别进行人员职称自动算分以及科研成果审核等实际问题,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孙伟,段艳超,孙卓.科研管理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02):48-49.

[2]李锋.基于.NET平台的高职二级审核科研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4:176.

作者:李锋

第三篇:基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视角下的中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在进行中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内容以及学生的职业需求,在总体上就课程进行整体的把握,明确课程的重难点工作,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课程和岗位、课程和证书的对接等工作,从教学、考核等角度进行融合学习。

【关键词】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中职经济法

在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尤其是会计专业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培养具备初级专业技术的人才为目的,《经济法基础》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因为其是初级会计师职称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有必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视角进行中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具体而言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经济法基础》的课程改革进行探索,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课程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课岗对接、课证融合;信息化教学等方面展开对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视角下的中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展开论述。另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计职称考试的制度及方法发生了很大變化,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课程分析

(一)课程分析

《经济法》课程是会计学科专业基础课。既懂经济又懂法律,能解决具体法律问题,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近年,由于工业和工作所需技能的变化,职业教育尤其是专业培训学院的专业课程正在逐渐受到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课业选择的支持。随着我国相关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现在会计等应用专业的课程选择人数正在增加。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吸引了学校的初中毕业生,而且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与此同时,有必要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相关专业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进行重大改革。在当前情况下,人力资本所占得比重不断增加,会有更多的企业和公司为了节约利润而减少内部培训项目提供资金,并希望能够直接吸引具备基础职业能力的人在公司内部开展工作。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

具体而言,在进行目标的设计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知识目标,尤其是在中职经济法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设计,主要包括在经济生活中不同主体的生活,比如关于公司等法人主体的成立条件、解散条件等,对于合同设立过程中的具体程序,不同合同内容的相关的法律效力。尤其应当注意经济法的内容必然会涉及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法相关内容,有必要研究相关试题内容和程序,以更好地应对经济生活。第二,应当建立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目标。中职的学生在走向毕业岗位之后很大程度上需要走进相关的工作单位承担具体工作,因此有必要注重实际能力的不断完善,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利用从而能够用法律的手段和方式保护自己的权利。

二、注重课程与实际的结合

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通过使用适当的方法改变学习者。为了带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改变,教育者使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最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方法主要在适合的情况下才有效学习者的需求,因为每个学习者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解释和回答问题。因此,教学方法与学生的需要和偏好的达到在学习上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业正常进行。为了促进知识传播的过程,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用最适合教学目标的结果。注重课程与实际的结合就是要将课程的设计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相联系,将课程的设计与证书的学习内容相联系,就是在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视角下的中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的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岗对接

由于长期以来中职财经类专业基础课过于强调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学生普遍以接受式学习为主,主动探究问题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加之现行经济法学教育方式,理论色彩浓厚,虚拟案例多,且已有结论,学生应用创新能力难以提高。因此,必须认识到中职学生最终目标是进入工作场所,有必要针对性的岗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这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课岗对接,重要的是要以基本的岗位要求为基础进行课程的设计、

(二)课证融合

课证融合是在经济法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重要的方式之一,要实现课证融合首先要看到证书对于中职学生的重要意义,但并不是只有经过证书的证明才能保证中职的学生能够进入相关工作单位,在通过资格证书之后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课证融合的过程中应当在资格证书的教学基础之上进行实际项目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是教育研究的主题,课证融合也需要进行对教与学的研究,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去检验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程度。教学是一个过程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改变,以达到特定的效果的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熟悉相关的课程内容和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掌握程度。在课证融合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广泛采用更加灵活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来加强主动学习。不能因为是课证融合,就仅仅以证书中规定的指示标准为限度,而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兴趣、分析研究、批判性思维和享受的方法。用这种没有集中教学的教学流程方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更快地实现从老师到学生的知识转化,激发学生的目标导向,提高学生成绩。

具体而言可以从课程设计理念、思路及表现形式三方面践行课证融合的课程教学设计。第一,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应当采用认知学习理论和动机理论,注意总结已经进行课证融合教学的班级的数据,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和管理的问卷进行调查,用统计平均值分析他们回答的数据。减少因为教学材料的不足和不当造成的教学不足。第二,教学思路,要保证教学资料的益处,要用恰当的思路使课程清晰易懂、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及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抽象概念,最终将不同的概念体系化。第三,表现形式,主要是指课程大纲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的课程设计,除了开设基础理论课之外还应当开设案例教学的课程,实现学科的多样性,可以选择普通课程学科,理论与实践学科,项目活动,周期职业培训等。在进行课证融合的设计过程中有必要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课程,让技能与知识相结合,甚至是可以专为每个证书而设。不过在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学习的时间长度。

以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为例不仅应当包括理论的学习而且涉及到实例的学习,应当在进行实例的学习时,注重项目活动使用与一般或职业课程有关的实际工作培养团队技能、组织和管理时间、创造力的训练相结合,对于理论学习应当根据证书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知识学习,而不能是片面的重点化的学习。对于存在特殊性的知识点可以考虑由教师提供一对一教学,对学生帮助进行职业规划工作。要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与学的过程,鼓励学生探索知识,而不是老师垄断向学习者传递信息。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促进对该主题的更好掌握,而不是把知识的流动集中起来作为从讲师到学生的单向渠道的应用。

在進行课证融合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高层次思维技能的专业发展,把单一的配套措施构建起来,在教学中未来职业发展不同的学生群体,构成了职业发展的文化多元化,在不同职业选择的学生之间进行有特殊需要的针对性教学,通过将学生和教师结合的方式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综合分析学生的成绩、教师的投入、班级的大小等因素,形成针对学生成绩提高为根本的课程发展建设模式。

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从解决日常问题,参与实践学习等不同的度量角度,用多项选择题测试和传统测试两方面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通过更真实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

三、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的教学对于经济法的教学课程教育实现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考核方式,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形式采取无纸化方式(机考),已有多年时间。那么,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尽快的了解机考的形式,熟悉机考的流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机考也有很好的效果,有人认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经济法》课程中可以应用。据中职学生的知识构成及学习现状,目前中职学校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很少会主动地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而经济法作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基础课.只有改进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合格会计人才的目标[4]。有必要根据职称考试的考试方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任务分析等课程教学设计中进行中职课程开发。事实上,学习是一个包括调查,制定,推理和使用等过程的策略,目的是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意识到,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的目的是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任务,而不仅仅是记住一些信息。一个典型的信息化学习课程需要老师的演示和讲解共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用信息化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参与,在学生之间建立所需的推理水平,建立更好的理解,使得在课堂活动中被用来解决问题时更有效。

四、结语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有关“1+x证书”试单的开启,会计专业中的《经济法》课程也应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衔接设计与实践,以避免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学生动手能力退步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对经济法律、法规的应用能力。教师还应增加自己的各种教学策略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学生的参与和动力。基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要实现中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有效合理,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课程的有序化设计,如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进行信息化教学等有效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胡国庆.中职会计专业《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视角[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6) :282.

[2]汤先.基于任务分析的中职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以经济法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3.

[3]邵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以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为例[J].公民与法,2016,(6) :60.

[4]孟艳霞.中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文科爱好者,2012,(1) :44.

[5]黄亚宇.会计专业中中职《经济法》课程衔接设计与实践[J].河北职业教育,2015,(6) :45.

作者:余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正规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