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26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各民族的团结愈趋重视。少数民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研究课题,成为团结沟通各民族的纽带之一。所以,学校艺术教育要注重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注重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将少数民族音乐发扬光大,让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得到传承,这和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是分不开的。

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论文 篇1: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研究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华丽瑰宝,是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核心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稳步提升,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呈现逐渐下滑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边缘化”、“遗产化”、“交响化”等种种传统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建设还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完善,对高校艺术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高校艺术教育;传承

一、引言

中华民族拥有众多灿烂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长久的历史积淀,展现着丰富的文化魅力和艺术特色,他们不断交汇、融合、创新、吸收,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艺术。我国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建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象征,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我们更应该将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建设中来,建设一批新型的应用型音乐人才队伍,让少数民族音乐世代相传、亘古流长。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目前,民族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并不高,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忽视了地方音乐遗产的联合效应,少数民族音乐并没有在大众之间广泛传播开来。20世纪70年代,就有专家倡导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试行,虽然有部分高校积极参与其中,把少数民族音乐当作学校艺术课程建设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习科目,但这种现象毕竟只是在少数高校发生,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得到普及。

据实际调查显示,在众多音乐院校中,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没有独立的建设体系和完备的课程发展体系,仍有不少高校把少数民族音乐当作陶冶情操的选修课来上,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不高,学校也没有投入充足的精力进行课程的创新与建设,这就是当前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传承过程中的大致发展状况。

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作用

1.增强民族意识,保护文化遗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文化大国,由于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不同、发展习惯各异,因此中国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文化差异。通过对民族音乐的研究,让每一个民族的学生感受到独特的音乐魅力,培养他们对不同民族音乐的感知和理解,以音乐为载体,更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此外,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其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2.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在音乐院校中开展少数民族音乐课程,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解,从而引导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民族音乐的学习,争取早日成为民族音乐行业的精英人才。

3.提高学生审美观。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应以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为基础。对于大多数音乐院校而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把汉族本土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多样性的文化建设路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见多识广的基礎之上提高自身的审美观。

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不到持久的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长足发展的关键在于连续、持久的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效整合各种参与方式和社会资源,教育是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传承过程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因此借助文化自身已经很难达到持久的传承目标,但高校又没有给予少数民族音乐充足的发展机会,致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出现断层现象。

2.传承方法不够完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法各式各样,按照其传承性质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形式,即自然传承和外力传承。自然传承特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以其自身的发展魅力影响更多的学习对象,融入更多的发展因素,汇聚更多的建设资源。而外力传承可以借助实物展示、文化宣传、文艺汇演、课程教育等途径进行,这是一种可以控制的传承方式,虽然这种外力传承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每一种发展途径都没有完善的传承目标和传承体系,这是目前面临的主要传承问题。

五、如何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中的“脱胎换骨”

1.大力发展传统音乐,奠定艺术前进基石。教育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传统音乐的发展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基石,要想实现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建设体系中的长足发展,必须认同和重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把少数民族音乐充分融入到本土音乐建设中是去除文化“边缘化”的有效途径。此外,我们要在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给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紧跟传统音乐发展步伐,形成以院校为核心,内、外结合的文化联动机制。

2.培养音乐人才,重视传承目标。拿“民族唱法”的学习来讲,有些院校在培养专业型歌唱人才时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总结西洋唱法的歌唱规律,而不注重民族音乐的独特歌唱习惯,这种教授模式容易抹杀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前进意识。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首先关注各民族音乐的发展特点,或是抑扬顿挫、或是宛转悠扬、或是平缓沉稳、或是慷慨激昂,都是进行民族音乐学习的多元因素。

3.重视教材和教学方法,实现文化发展“大换血”。是否有较为系统、全面的教材是决定高校艺术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音乐课程的教材编订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音乐知识,根据国家教材编写要求,体现一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特征,例如可以在教材中编入民族传统歌谣,引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共鸣。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发展的“大换血”,可以借鉴国家经济的发展策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引进来”就是辩证性的对待国外先进音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全盘借鉴和吸收;还可以聘请专业的音乐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为学生寻找优质的教学资源。“走出去”就是在与本土文化充分融合的基础上,鼓励专业人才走向少数民族地区,为地区的发展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建设校园文化,培养优秀教师。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专业性教师队伍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应该转变传统的建设模式,着力打造师生互助、学风优良、学习氛围浓厚、交流自由的校园文化环境。另外,高校也应该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知识培训,在培训期间可以设置不同的座谈会,让教师在总结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充分交流与研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推动自身得到更好地发展。

六、结语

少數民族音乐是我国文化教育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高校大力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培养一批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现代高校应采取有效行动,重视少数民族音乐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创新和改革发展机制,充分调动一切资源,推动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让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文化建设与生长过程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谢嘉辛.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02).

[2]黄长安.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艺海,2010,(07).

Key words:minority music;college art education;inheritance

作者:李巧伟 张天慧

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论文 篇2:

浅谈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各民族的团结愈趋重视。少数民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研究课题,成为团结沟通各民族的纽带之一。所以,学校艺术教育要注重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注重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将少数民族音乐发扬光大,让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得到传承,这和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是分不开的。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上有很多问题,怎么解决此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 艺术教育 传承

少数民族音乐已被我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传承,应该从学校的教育中做起。少数民族音乐是几千年来通过各民族的生活状态、风土人情总结出来的,用音乐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我们要重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无论是不同的民族还是地域,音乐都会在特定的时间让人们产生共鸣,所以说音乐也是各民族互相团结的纽带。

一、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应对的问题

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的构成,保护和传承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对于濒危、难以推广的文化遗产,只能用“博物馆式”方式来保护和传承。我们应该让学生真正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不再只是参观式的学习,要真正走进少数民族音乐,把民族的文化遗产留在心中。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传承方式一直是自然传承,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传承的方式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所以教育传承势在必行。如何主动地、不失时机地将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到学校教育轨道,使其成为活态传承的有机方式,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如何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让少数民族音乐得以传承

如今社会发展注重原生态主题,很多地方政府也为了保护少数民族音乐采取了积极保护措施。在少数民族音乐已经失去旧日文化环境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自然传承,还是不能很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地方语言,自己的地域风土人情,这就使人们在理解各民族音乐的真实发展意图上出现了障碍。所以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怎样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内涵,还需要在本质上理解,真正发挥传承的艺术魅力。比如在学习回族歌曲《山丹红花开》时,学校完全可以让双语能力出色的教师,用回族语言给汉族学生讲解这首歌的真正内涵,什么情景下创作的此歌曲,表达主人公怎样的内心世界,然后给回族学生用汉语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大家都能很好地理解此歌曲的真正含义。当然仅有这些教学方式是不够的。当今是信息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另外,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少数民族音乐是过时的东西,兴趣点低。这是目前我国学校难以推进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兴趣,所以学生难以积极地投入到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当中去。如何应对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不爱学的这一状态,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首先,应该从当今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上民族音乐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简单地装饰一下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民族配件,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策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民族音乐的学习气氛,更好地进行民族音乐的学习。其次,要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理念,应当对教师进行培训,确保其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高其专业的民族音乐教育水平,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对学生传播民族音乐的积极性,教师才会用各种办法调动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动力,让少数民族音乐真正得以传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是我国目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工作,怎样让学生乐于接受少数民族音乐,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真正地吸收少数民族音乐的精华,让民族音乐得以传承,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应华,谢嘉幸.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標、功能探析[J].中国音乐,2012(03).

[2]李卫红.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3]哈里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音乐,2016(13).

(作者简介:卢耀亭,男,本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校,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卢耀亭

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论文 篇3:

对云南高等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的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形成了新的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云南高等艺术院校如何以新的视角、多维度的视野审视自身少数民族音乐教学,重新调整思路,迎接21世纪的挑战,是云南高等艺术院校教学需要进行的思考。

【关键词】云南;高等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学

一、云南高等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处在边缘地位

随着文化工业快速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音乐价值观念影响到了我国音乐的发展,为少数民族音乐带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害。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失去了所占据的位置,西方音乐理论体系逐渐成了主流和权威话语。虽然在民族音乐课中,有张兴荣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了本土少数民族音乐,但是并没有引起学院的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逐渐便成了“零星化”和“点缀性”濒临“消失”的境地。

(二)失落的音乐文化价值观

在课程设置上,云南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没有把少数民族音乐作为独立意义的概念和内容课程结构,而是主要以西方音乐语法和形态学的理论基础来建构。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为了一种参照,试图用西方十二平均律制音响判断,对少数民族本土音乐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西方创作技术理论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形态进行解释,充分地发现了欧洲音乐文化的价值观,并且还形成了一种音乐制度,认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没有西方那种“复杂性和表现性”的高度。事实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具有多元文化格局和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如滇西北的僳傈族的“摆时”。

(三)课程与本土音乐文化脱离

目前,在现行的音乐教育中,音乐课程知识结构方式以及教学都是采用的实证主义方法。受西方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西方音乐技术成了科学文化知识观的象征,如在基本音乐理论和音乐操作等方面上,学校都以欧洲音乐技术理论为基础,而课程的设置中没有少数民族地方性音乐以及民族学和人类学等人文学科。并且学生对云南民族音乐的了解、研究等等没有具体的要求,音乐观念被“格式化”,同时在有意无意之中,产生了一种西方音乐体系中真理性的音乐。而云南各民族不同的音乐和“天道”、“人道”息息相通,和生活民俗、人生礼仪紧密相连,如:哈尼族的“哭嫁歌”,不同角色身份的介入,带来了不同音高的分布,哈尼人是循着声腔寻找心理轨迹和感情宣泄的契合点,逐渐形成了听觉上交融的多声部。而西方音体系的音感训练则是以和弦音程为基础。这两种声部结构的形成思维模式和文化语境完全不同。因此,用西方概念的音乐话语是不能解释和界定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

二、云南高等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的思考

(一)开办少数民族器乐、声乐等专业课程,扩大招生范围

为了传承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云南各个艺术学院为了使本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和现代学院式的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开办少数民族器乐、声乐等专业课程,还要扩大招生范围。如:通过十多年的摸索和时间,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套乘数的规范教学模式。作为选专业院校,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把少数民族的一种器乐、声乐形式作为了一个专业来办。从1982年开始,就先后开办了“芦笙班和侗歌班”,并且在少数民族地区招收了侗族和苗族的农家子女,不仅开办了“民族艺术特色部”,还扩大了招生的民族范围。教育设计者们在课程设置上自成一体,采用歌师和乐师传习辅助课堂的教育形式,尽可能地参加与音乐艺术相关的民族活动。同时,在管理上,为了给学生一种相对“封闭”的自我小环境,教育实施者重视民族生活方式。

(二)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一种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教学体系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世界文化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文化呈现出融合和分离并行的趋势,音乐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意识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的转变,音乐教育观念也不例外。因此,云南高等艺术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构建自我寻求发展的自觉意图,建立一种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观。同时,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音乐风格内容组成的,不是西方音乐体系的补充和附属,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行为、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等文化哲学基础,是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化。因此,云南高等艺术院校要建立以自身“母语”文化委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打破少数民族音乐落后的陈旧观念,寻找少数民族音乐自身的特质。同时,为了形成一种“相对独立、互不取代、互补相宜”的平等关系,通过“双语、多语”的教学渠道,建立少数民族独立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体系,从而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在世界各民族艺术之林占据应有的地位。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

受到整体文化发展的影响,音乐教育观对音乐教育体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资源和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云南少数民族多元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应该从新的起点和新的音乐课程设计出发,突破西方音乐本体结构的认识框架,突破教学法的制约,为社会文化背景提供一种联系全球的文化意识。在音乐课程中纳入社会文化资源。同时,为了形成一种共享文化,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掌握少数民族音乐母语、形式和音乐语法等等,还要融合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各种独特因素,从而创作和扩展我们的文化。如: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概论课、实践课程、人文课程以及世界音乐课程等等。另外,在师资和教学资源上,要使音乐创造和学习变得充满乐趣,通过探索,使课程成为一种探索知识的过程,转变观念,转变自己,获得一种开放的视野和心态,加强学校的师资建设,利用自然的生态环境,深入到实际环境中,有计划地统筹安排师生们走出校园,主动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文化的宝藏,为了传承这种文化宝藏,云南高等民族艺术学院要转变教育观念,开办少数民族器乐、声乐等专业课程,扩大招生范围,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教育理论体系,才能使少数民族音乐绽放光彩。参考文献

[1]黄满芳.论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音乐,2010,(2).

[2]刘琉,刘诗仁.再谈云南壮剧的保护与传承[J].文山学院学报,2010,(1).

作者:李朝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化语言差异研究论文下一篇:室内陈设环境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