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文化景现空间传承论文提纲

2022-09-26

论文题目:文化景观视角下嘉陵江小三峡煤业聚落景观研究 ——以北碚区白庙子街区为例

摘要:嘉陵江小三峡位置偏僻,17世纪中叶之前,人迹稀少。后随着区域内矿点的挖掘,人口逐渐增加,煤业聚落开始兴起;之后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和抗日战争的爆发带来了区域煤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煤业聚落的繁荣。嘉陵江小三峡区域也成为了抗战大后方重要的煤炭能源中心,极大地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这些煤业聚落作为当时经济人文地理集中反映的承载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但随着区域煤炭资源的耗竭、水运的衰败以及城镇化建设、社会政策等多方原因,聚落逐渐衰败,煤业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破坏严重甚至消失。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地方对不同时期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嘉陵江小三峡煤业聚落景观作为重庆抗战时期的工业遗产迎来保护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研究的地域范围为嘉陵江小三峡区域,以煤炭出产集中的嘉陵江为主,并包括部分渠江及涪江流域范围,其中嘉陵江段流域长度为54千米,渠江段流域长度为34千米,涪江段长度为3千米,区域面积约为1600平方千米。本文研究对象为嘉陵江小三峡煤业聚落景观,包括区域煤业聚落群体的空间分布及结构和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两个层级。通过对区域内煤业聚落群体的空间演进历程梳理,揭示其空间分布及结构变化,总结文化价值;并结合煤业聚落景观空间现状调查,筛选下一层级的研究对象,即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然后以白庙子街区为例,分析聚落景观空间特征及现状问题,提出适应性的保护和传承策略,并进行改造设计,以期为区域内其他煤业聚落的保护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经过研究,嘉陵江小三峡区域煤业聚落景观的空间演进历程可划分为十七世纪中叶—1945年和1945年—至今两大时间阶段:前一阶段,区域内产生了矿区聚落、矿路上的小店子、出口口岸三类煤业聚落;其中较大矿区聚落与出口口岸构成了煤业聚落群一轴多点的空间结构;煤业聚落景观具有工业文化价值、乡村建设文化价值以及抗战文化价值。后一阶段,通过景观空间现状调研,可知较大矿区聚落已无人居住,物质空间衰败;出口口岸依据文化景观空间载体现状可分为消失衰败型、拓展型、延续型三类。本文选取了仍有人居住、文化景观空间特征保留较好的延续型出口口岸展开后续深入的研究。接着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选取了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作为延续型出口口岸的典型案例展开进一步研究。在文化景观“时间—文化—空间”的研究框架下,梳理白庙子街区的发展历程,总结聚落景观的文化价值和空间载体特征。经过研究可知,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发展分为了1933年-1945年以及1945年至今两个阶段。其中,1933年—1945年是白庙子街区煤业景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蕴含了主导型的工业文化及一般型的乡村建设文化、抗战文化、山水文化等文化内涵;并在宏观层面的城镇格局、中观层面的空间结构以及微观层面的街巷场所上都形成了相应的、与煤炭运输职能相关的空间载体特征。最后总结了白庙子煤业聚落景观重要的保护价值,即人与自然协调产物、嘉陵江小三峡区域工业文化的承载体以及全民抗战岁月的见证者。然后从城镇格局、空间结构、街巷场所三个层次对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空间现状进行调研,并与1933年-1945年时期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空间现状问题,即宏观层面上山水格局削弱、中观层面上空间结构与形态破坏以及微观层面上街巷场所氛围消弭等。最后针对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的空间现状问题,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提出了保护与发展协调、物质与文化协同的保护原则,并从文化内涵的延续和空间载体的协同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最后针对问题分层次地展开对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保护与传承的改造设计,即宏观层面的山水格局修复、中观层面的结构更新与形态延续以及微观层面的街巷场所氛围营造。

关键词:文化景观;嘉陵江小三峡;煤业聚落景观;白庙子街区;保护与传承

学科专业: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二十世纪遗产保护的意义

1.1.2 重庆抗战时期工业遗产保护的价值

1.1.3 历史城镇保护的重要性

1.1.4 嘉陵江小三峡煤业聚落景观的研究价值

1.2 研究范围和对象

1.2.1 嘉陵江小三峡区域

1.2.2 煤业聚落景观

1.3 研究现状

1.3.1 文化景观国内外相关研究

1.3.2 西南地区煤业相关研究

1.3.3 嘉陵江小三峡煤业聚落景观相关研究

1.4 文化景观视野下国内外历史城镇保护实践案例

1.4.1 国外案例——英国伯明翰提普顿镇更新改造

1.4.2 国内案例——重庆龙兴古镇保护更新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框架

2 文化景观理论研究

2.1 文化景观与历史城镇

2.1.1 文化景观的分类

2.1.2 文化景观与历史城镇群

2.1.3 文化景观与历史城镇

2.2 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时间—文化—空间”的研究框架

2.2.1 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的物质构成与文化构成

2.2.2 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的演进阶段与空间载体

2.2.3 “时间—文化—空间”的研究框架

2.3 本章小结

3 嘉陵江小三峡区域煤业聚落景观的空间演进历程

3.1 嘉陵江小三峡区域煤业聚落景观发展背景

3.1.1 自然背景

3.1.2 社会背景

3.2 十七世纪中叶—1945年:煤业聚落景观的空间演进

3.2.1 嘉陵江小三峡区域煤业发展历史

3.2.2 嘉陵江小三峡煤业聚落景观的空间特征

3.2.3 嘉陵江小三峡煤业聚落景观的文化价值

3.3 1945年—至今:煤业聚落景观的空间演进

3.3.1 嘉陵江小三峡区域煤业发展历史

3.3.2 嘉陵江小三峡煤业聚落景观的空间特征

3.3.3 嘉陵江小三峡煤业聚落景观的现有保护价值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特征及价值研究

4.1 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的研究意义

4.1.1 历史意义:抗战生命线的最大补给站

4.1.2 现实意义:北川铁路文旅线的旅游集散点

4.2 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的发展历程

4.2.1 1933年—1945年:煤业聚落景观的发展历程

4.2.2 1945年—至今:煤业聚落景观的发展历程

4.3 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的文化内涵

4.3.1 主导型文化——工业文化

4.3.2 一般型文化——历史文化、人居文化、精神文化

4.4 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的空间载体特征

4.4.1 宏观层面:城镇格局的特征

4.4.2 中观层面:空间结构的特征

4.4.3 微观层面:街巷场所的特征

4.5 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的保护价值

4.6 本章小结

5 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空间现状调研及问题总结

5.1 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空间现状调研

5.1.1 宏观层面:城镇格局

5.1.2 中观层面:空间结构

5.1.3 微观层面:街巷场所

5.2 白庙子街区煤业聚落景观现存问题

5.2.1 宏观层面:山水格局削弱

5.2.2 中观层面:空间结构与形态破坏

5.2.3 微观层面:街巷场所氛围消弭

5.2.4 其他问题

5.3 本章小结

6 文化景观视角下白庙子街区的保护与传承

6.1 白庙子街区保护与传承的原则

6.1.1 保护与发展的协调

6.1.2 文化与物质的统一

6.2 白庙子街区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6.2.1 文化内涵的延续

6.2.2 空间载体的协同

6.3 白庙子街区保护与传承的改造设计

6.3.1 宏观层面:山水格局的修复

6.3.2 中观层面:结构的更新与形态的延续

6.3.3 微观层面:街巷场所的氛围营造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总结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的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管理创新知识经济论文提纲下一篇:全球金融形势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