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振兴特殊教育论文

2022-05-0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外振兴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阐述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特点,并基于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在赣南地区的发展现状,以及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国外振兴特殊教育论文 篇1:

开发利用微课资源促进特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追求职业理想的基础和条件。特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决定着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残疾人的发展水平。

一、特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包含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特殊教育康复理论、特教学校学科性知识、学科信念和学科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特殊学生发展和成长阶段方面的知识以及与残疾学生交往、互动的知识;特殊教育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識。专业技能包含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反思创新能力、职业特殊能力。专业情意包括对特教事业的深刻理解,对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认知认同程度,对工作群体的向心力和奉献精神。

二、微课的概念及其应用

微课是近年来由国外微课程传入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资源类型。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一届微课大赛参评项目及相关要求中,对微课的概述如下:

微课的概念:“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微课”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微课的类型分为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其它类型。

三、微课资源开发与利用

微课资源的开发,首先能够促进特校教师明确课程目标,全面把握教材、分析教材,促进特教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其次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提高特教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特殊教育基本功;通过对微课课程资源开发,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反思创新能力;通过合作开发与利用,从而加强对特殊教育事业事业的理解和对工作的向心力。

1.规划内容,合理选题

微课选题是微课的核心。微课主题的选择首先要确定学科知识点,做好内容的整体规划;然后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或某个教学过程进行选择。可以是学科知识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也可是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过程,可以是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也可是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2.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在明确教学内容后,教师基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巧妙的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要对教学的环节、过程、具体内容、教学语言、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快速引入课题,内容讲授线索清晰,合理安排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和学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

3.实施课堂教学,制作微课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课按照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主要呈现形式,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策略常常内隐于教育实践情境过程中。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展示其教学技能,同时也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即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加明确化、精细化。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 以视频为载体记录、再现和诠释真实的课堂。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掌握并使用相关的现代教育设备与技术进行录制、编辑和处理。

4.拓展其他教学资源

微课是一个有机组成体, 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还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反思、专家点评、学生反馈以及课堂练习等教学资源,丰富了微课的内容。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掌握相关理论与技术,保证资源使用的方便性。

四、微课对特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微课不仅是特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特教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它无论是对残疾学生的学习还是特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互动改进与提高

微课以它的资源多样、情景真实吸引残疾学生,以它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是内容变得更加精简,以短小精悍更加符合残疾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能够促进残疾学生的学习,补偿残疾学生的缺陷。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学生的人数的减少,多重残疾更多的体现在他们身上。特校教师要求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材施教,加强残疾学生的个别化教学。

2.利用微课,提高特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通过微课的制作与使用,不断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在微课的使用和更新过程中,不断提高特校师生信息素养,从而逐渐“微课”资源从量的累积到质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在广泛共享微课资源的同时,通过开展对资源的讨论、评价等活动,借助师生的群体智慧促进资源内容的不断更新丰富,从而使资源达到新的扩展和提升。

3.基于教师教研,促建特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微课为教师提供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课堂教学和超媒体环境,为研究课堂教学、激发教师自主反思、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微课是由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

微课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特殊教育领域方面的开发与应用更是尚未见正式的研究。作为特殊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式,我们要密切关注新的教育教学动向,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注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特殊教育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22期

[2]吴安燕、陈继良、张弘毅.《微课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方案研究》.《软件导刊》,2013年6月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04期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5]教育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通知,2012年12月

作者:姜艳萍 魏延平

国外振兴特殊教育论文 篇2:

赣南地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

【摘 要】本文阐述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特点,并基于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在赣南地区的发展现状,以及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赣南地区;孤独症谱系障碍;融合教育

一、引言

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又称自闭症,其主要表现形式有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发病数量居我国儿童精神残疾的首[1]。2015年最新公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孤独症呈高发趋势,发病率高达1%,而孤独症的病因一直是个谜,尚无任何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所以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就是依靠长期的康复训练帮助患儿逐渐好转,以期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随着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需求,单纯的机构康复已无法满足孤独症儿童的日常所需,融合教育逐渐成为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

所谓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入普通班级接受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与普通儿童共同成长,而不是简单的随班就读[2]。融合教育创造了ASD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机会,可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模仿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减少行为问题、促进其情感的表达,改善ASD社交障碍这一核心问题,但孤独症儿童的广泛性发展障碍也给融合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虽然我国近年来有颁布和更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及《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相关支持特殊教育的条例,但是根据各个省市和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情况的不同,在具体实施上会有效果上的差异,也会出现不同的困难。本文基于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在赣南地区的发展现状以及实施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二、国外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现状

国外非常重视ASD儿童的融合教育方面,最先重视孤独症儿童教育的是美英等发达国家。杨希洁(2014)调查英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发现英国ASD儿童融合教育的3大特点:以融合教育安置为主的多形式办学;强调根据儿童的需求提供支持,尊重家长的意愿;重视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但现阶段由于ASD儿童易遭受同伴欺凌和教师缺乏教导ASD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导致ASD儿童成为英国退学率最高群体。美国对ASD儿童的教育训练已有一整套教学体系,美国有较为完整的一套教育体系,在融合教育中有四种模式:咨询模式、团队教学模式、助手模式、有限移出模式。虽然模式体系很完整,但是对资源消耗要求过大,而且融合教育一般只在公共教育中被实际运用,而且接受程度也很低。在日本对于融合教育也是借鉴了美国运用了这四种模式。在芬兰则是采用非全日制特殊教育,大部分时间是在普通教室接受同样教育,只有在其余特殊时间再单独接受特殊教育。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的多样性属于较为简朴节省的做法。在瑞士则是采用工作小组的方式,特殊班级的师资和人员分配都是由地方政府独立配置管辖[3]。

三、我国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ASD儿童的康复还是以家庭养护与社会机构相结合为主,机构康复教育发展较充分,熊金妹(2017)提出我国融合教育的总体现状不容乐观。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七部委发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随班就读”术语,可视为我国融合教育的起源,虽然有隔离式的康复训练机构或特教学校、完全随班就读、家长或专人在普通班级陪同、半随班陪读、完全随特殊教育班就读和单独编班6类安置模式,但只解决了部分轻度ASD儿童的教育问题,仍有大部ASD儿童的教育难以解决。

我国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逐渐重视,章丽丽(2015)的研究发现,对ASD儿童进行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后,可有效改善其社交、生活自理、语言沟通等能力。此外,从经济学来看,推广融合教育,可减少教育经费支出,尤其是减轻经济困难ASD儿童家庭的负担。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章丽丽(2017)研究发現融合教育可降低ASD儿童父母的压力和抑郁水平,减少因ASD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导致的社会问题,让他们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由此可见,融合教育创造了ASD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机会,可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模仿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减少行为问题、促进其情感的表达,改善ASD社交障碍这一核心问题,但孤独症儿童的广泛性发展障碍也给融合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

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展融合教育并逐步完善相关政策,钟洁琼(2019)调查发现我国香港地区根据文化、语言、能力对所有学生分类,再按特殊学生的特殊需要安排就读,以“保护尊严、接纳所有人、尊重权利、积极参与”的原则为主导,实施“识别优化教学支援,额外援助、专业及专家支援”的三层支援架构模式;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出台多项教育政策,如“及早识别、及早支援、全校参与、家校合作”等政策,设立单独支援津贴的账目管理;要求每所学校至少安排10%教师接受30学时基础课程培训,以此来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和保障有效的教育。即使如此,香港仍存在融合教育资源不足、校园资本分配不均、个别学校资源紧张等情况[4]。连翔(2015)发现澳门地区将特殊教育纳入澳门教育体系,设立特殊教育工作小组,给予身心发展障碍学生相应的硬件配合、课程安排、班级编排等,社会给予ASD儿童关注和支持。即使是高度的学习支持,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师资以短期培训为主、全日制学习形式少、服务方式单一等。

四、赣南地区对孤独症儿童实施融合教育存在的困难

赣南作为革命老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过去在特殊教育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随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了赣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特殊教育也将越来越重视。比如,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康复方面,相继成立了一些康复机构,比如赣州市慧聪儿童康复中心、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开设专门的孤独症康复门诊等,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干预及感官和运动训练。但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一是康复费用很高,除去国家一年12000元的补助,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二是有研究表明,将孤独症儿童置于隔离环境,也就是在康复机构中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会增加其挑战性行为,难以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恢复;三是虽然政府提出普通学校随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等相关政策正在落实,且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逐年递增,但是由于特殊教师师资的极度缺乏、正常儿童家长的不接纳、孤独症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效果的担忧等问题,针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在赣南地区的实施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困难:

1.儿童家长的教育理念。

在赣州特殊教育学校主要以康复机构和特教学校为主,侯丹(2018)对赣州地区特殊儿童家长对于将小孩送往普通学校的意愿进行调查发现,有将近60%的家长认为条件合适的话,就愿意将孩子送入普通学校,这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与更多正常的孩子享有共同的教育待遇,也赞同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后对于孤独症的痊愈有帮助。其余家长中只有20%的家长不愿意将小孩送入普通学校进行融合教育,原因是担心孩子会遇到校园歧视和校园欺凌等事件,并且认为孩子也许会跟不上普通小孩的水平而导致落后。也有部分家长认为普通学校的教育满足不了小孩对特殊教育的需求[5]。而对于正常儿童的家长来说,大部分对孤独症儿童的接纳度不高,有的家长会认为孤独症儿童融入普通班级会对正常教学质量会有影响,认为会拖累整体学习水平,以及对孤独症儿童的偏见是他们认为对自家儿童会有学习、情绪、性格发展的影响。

2.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接纳度低。

虽然有政策要求普通学校也可接纳特殊儿童,但是学校里的普通儿童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程度不高,依然会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歧视,孤独症儿童在交流表达上能力不足,会直接影响他们在普通学校中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交往。并且在赣州地区,普通学校缺乏专业的资源教师或特教教师,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硬件设备和康复设施。根据对普通学校教师对孤独症谱系融合教育的态度研究发现,普通学校教师对孤独症谱系儿童参与融合教育的支持率仅为30%;87.3%的教师认为对于教授孤独症谱系儿童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不能对孤独症谱系儿童的行为和表现有足够掌控和了解。这样给普通教师也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压力。

3.特殊教育政策支持少。

赣南地区也只是依照国家对于特殊教育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来实行,但是其中也没有提到“融合教育”。对于融合教育在经济上的支持也不够,对特殊儿童的法律保护不足,相关条例出台数量少。并且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进行融合教育也要通过很多的手续办理,繁琐的办理过程也是阻碍融合教育发展的一大原因。

4.孤独症患者自身的問题。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在智力方面普遍低于正常儿童,在普通教学中对普通课程也许会跟不上普通的儿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挫败感和增加自卑感。

综上所述,赣南地区ASD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还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大部分普通学校的特殊资源极度匮乏,无法在基础设施上给予特殊儿童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次,缺少拥有专业特殊教育知识和康复治疗知识的老师,使得每个学校对于特殊教育的资源分配无从下手。再者,不论是特殊儿童家长还是普通儿童家长的教育理念都对融合教育有不接受的地方。因此,今后应综合考虑赣南地区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文化特点,多角度地提出因地制宜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戴峥嵘.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中同伴支持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34-35.

[2]谢爱明,王玉玲,李智玲.融合教育实践的现状及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6(16):27-32.

[3]曹婕琼,昝飞.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地区融合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3(4):69-73.

[4]钟洁琼,孙瑞泽.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融合教育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04):965-967.

[5]侯丹,张云云.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8,333(6):65-70.

作者:李奕慧 李梦媛

国外振兴特殊教育论文 篇3:

关于江西省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的思考

摘要:江西残疾人教育事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是以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性质和方式“四维一体”的完整体系。树立科学的残疾人终身教育观、成立四级政府残疾人教育管理机构、大力发展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优化地方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以及大胆尝试建立地方性残疾人终身教育法规是构建江西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江西省 残疾人 终身教育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国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江西残疾人教育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江西省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策略。

一、江西省残疾人教育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江西省残疾人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1.江西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基本成就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江西部分)的结果显示,在江西省残疾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残疾人为1.1万人,高中和中专程度的残疾人为9.4万人,初中程度的残疾人为34.3万人,小学程度的残疾人为101.8万人。

(1)受教育人占所有残疾人的比例明显提高。根据1987年第一次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所有残疾人中,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小学以上的残疾人占所有残疾人总数比例为29.58%,到2006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3.09%,上升了23.51个百分点,而且包括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各个学历层次的残疾人所占比例分别提高了0.91、1.72、8.43和13.17个百分点。

(2)学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率有较大幅度提高。1987年,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5.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16.14%,有43.49%在普通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2006年,学龄残疾儿童有11.97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4.34%,有66.96%正在普通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比例提高了23.47个百分点。

(3)成年残疾人文盲人比例大幅度降低。1987年,15岁及15岁以上成年残疾人文盲人口占总残疾人口比例为72.65%,到200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4.73%,下降了27.92个百分点。

2.江西残疾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残疾人教育与正常人教育差距很大,残疾人儿童就学率较低,职业教育机会少,文盲人数多。调查数据表明,江西现有学龄残疾儿童少年约11.97万人中,仍有3.95万约占总数33%的学龄儿童未能接受普通教育或特殊学校教育。残疾人文盲率虽然比1987年低了26.6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社会8.02%的水平,全省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残疾人达115.16万人,占全省15岁及15岁以上残疾人总数的44.73%。残疾人大专以上高学历比例仅为0.40%,远低于社会4.65%的水平。

(2)从各类残疾人受教育程度看,残疾人内部受教育状况也很不平衡。以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为例,视力残疾的为2.86%、听力残疾的为3.18%、言语残疾的为4.44%、肢体残疾的为6.57%、智力残疾的为0.21%、精神残疾的为6.00%、多重残疾的为1.12%。

(3)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残疾人不识字率高出城市10.42个百分点,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比城市低7.2、5.78和7.93个百分点。

(3)教学单位数量严重不足。全省针对残疾人学龄儿童教育的义务教育特教班只有69个,仍有相当一部分县(市)没有特教班,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正常人。

二、构建江西省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策略

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是最大限度开发残疾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完善个性和人格,学会生存和发展,进而促进残疾人与健全人、与社会协调和持续发展。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是以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性质和方式“四维一体”的完整体系。就江西而言,要构建科学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至少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残疾人终身教育观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建设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残疾人终身教育作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成立省—市—县—乡四级地方残疾人终身教育机构

残疾人终身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机构的设置上必须与国民终身教育机构的设置有机结合起来。虽然江西还没有设立终身教育机构,但我们的设想是:在全省范围内,成立全省性的残疾人终身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隶属于全省终身教育管理委员会),可由主管全省残联工作的副省长兼任组长,省教育厅和省残联的一把手兼任副组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兼任成员。工作组决定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的大政方针及重要问题。下设办公室,作为工作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挂靠教育厅,办公室主任由教育厅主管特殊教育的副厅长担任,负责统一规划、管理协调有关实施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的具体工作。在省残疾人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省市(地)、县、乡(镇)各级政府亦相应建立相应机构,配备相应的领导班子,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管理系统。

3.大力发展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优化各地方教育资源

江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一是要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目前,江西义务教育特教班,尤其是特殊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还相当少,这是导致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正常人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二是要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统筹规划和利用本地区现有的学校教育网络、社区教育网络、政府培训网络、成人教育网络、远程教育网络、企校合作网络、电脑国际网络等资源;统筹规划教育行政部门、残联工作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其他相关部门和组织的终身教育职能,分解并完成预定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任务。

4.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资金投入长效机制

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之残疾人终身教育的特殊性,因此政府必须在资金投入上起主导作用。一是资金投入的数量必须占主导,除了九年义务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这就要求政府各级财政要向教育倾斜,在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基础上,增设适当比例的残疾人终身教育专项投入,并列入每年的编制预算。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凑、融资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千方百计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充分利用市场规律,如成立残疾人终身教育发展基金会,吸收民间资金,接受发达地区、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及海外友好人士的捐赠。

5.大胆尝试建立地方性残疾人终身教育法规

对于终身教育,目前尚无国家层面的立法,更没有残疾人终身教育方面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这就在实际工作中给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制度上的空白。鉴于这种局面,对于江西来说或许也是一个契机,在国家尚无对应法律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先行一步,主动积极向外学习借鉴相关立法的经验和成果:一是借鉴国外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较完善国家的经验,如美国、韩国、日本;二是吸收发达地区省市如福建、广东、上海等关于终身教育、残疾人教育的立法成果。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适合江西发展的地方性残疾人终身教育法规。

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江西在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由江西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委托本人完成的课题《社会转型期江西省残疾人事业战略性综合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见:徐效钢主编.江西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课题研究汇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45-66.

[2]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37。(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作者:袁慧玲 许才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务管理模式思考论文下一篇:文明礼仪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