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论文

2022-04-10

小编精心整理了《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关键词:中职学生手机治理疏堵结合智理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所带来的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教育管理者的难题。随着智能手机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的普及,不少中小学生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控”。

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论文 篇1:

高校护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现状与指导对策

摘要:高职院校开设护理专业,完成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满足为社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的要求。当前,高职高职护生就业存在主观因素困难。合理的学生就业策略是建立从学生入学到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业教育体系,结合学校现行的政策、教育教学、学生塑造,促进护理。各专业大学毕业生顺利完成学生就业。

关键词:高校护理;本科学生;就业现状;指导对策;

引言

随着基础高水平医学和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和经营规模的不断发展,护理本科毕业生总数也在不断增加。过去医疗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的情况已经改变。如何在“供需”上满足,“在“双选”的市场竞争中增加医护本科生就业备受关注。中华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发展,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加强学生就业指导,进一步解决就业全过程中的困难。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分析其不足,为医学院校采取对策提供参考。

1.就业观的正确概念及其意义

1.1 就业观的相关概念

职业选择的概念是学生在自身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在社会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形成的一种对就业岗位和个体行为的认识。评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情况,做出决定和选择的意识形态。合适的工作选择理念是指在综合考虑自己的综合能力、专业技能、操作流程工作能力后,可以根据这个基本标准进行比较,明确自己非常适合的工作。

1.2意义

大量实践经验证明,塑造合适的职业观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困难,取得成绩和奉献精神,获得时代的认可,为大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自己的工作发展趋势。

2.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

2.1护理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多,与地区人才需求不平衡

从护理专业就业情况看,部分地区社会发展对优秀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诊断、治疗和护理管理水平不高,需求量很大。优秀的医护人才,但在市场对优秀人才需求的威胁下,护理专业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现阶段,我国护理学院毕业生总数有所增加,但就业却在逐渐减少。

2.2经济形势的影响

世界各国相对严重的经济发展导致就业大幅减少。它首先受到国家当前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伤害,许多领域的就业需求缩水。其中,生产过剩、高耗能、高耗能的领域最为显着;其次,在全球经济危机环境下,不少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企业甚至處于债务边缘。大量学生就业岗位外流,就业需求骤降。部分企业降低用工成本,减少用工计划,减少岗位总数;部分企业聚焦人力资源,谋划优秀人才升级,提高岗位要求;最终,中国最大的贸易国欧盟背上了欧债。危机的危险性、外商投资公司的要求总数急剧下降等。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中缺乏具体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难以实现公司的选择标准。这种情况加剧了就业问题,加剧了供需矛盾。

2.3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要求偏离

现行标准人才培养方式造成毕业生就业不足。说白了,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能够感染客户的综合能力和潜力,并投入到个人身心健康中去”。目前人才队伍建设方法标准较多。注重学员专业技能的塑造,个人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塑造是不够的。如今,用人单位更加重视护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看重护生的医学和人文素质。它不仅要求医学生精通临床实践,更要求医学生关心病人。以他们最高的历史和人文关怀。用人企业要求改变优秀人才标准,明确提出医学院校文教医学人才培养方式新规定,改变一向重视医学、忽视人性化服务的布局。

2.4实习培养方式一元化致使学生就业面窄小

医学院毕业生具有极强的专业能力。相对而言,学生就业模式单一。大多数医学院毕业生选择门诊作为他们的工作编号。这种学生就业发生的单一因素与大学学徒制的形成方式密切相关。由于医科大学实习产业基地集中去医院,学生只能在去医院实习的基础上获得实践活动操作技能培训。惯性思维是医院门诊学生就业的理想目标。但是,“这种统一的实习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就业视野,减少了学生在医院门诊以外与相关医疗部门接触的机会。

2.5毕业生学历低,受高职学历限制

近年来,国内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教育水平显着提高,各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标准也在不断调整。根据实践活动调查,本科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状况好于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一些医院门诊对医务人员也有文凭要求。例如,排名前三的医院要求医务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这导致现阶段高职护生在工作全过程中立即降低学生就业标准,选择档次相对较低的定点医疗机构的发展趋势。虽然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其相对声誉相对较差,这也损害了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效果。

2.6学院对护理专业的办学热情度高与学生认可度低形成矛盾

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趋势取决于就业。为更好地便利招生,学校全力宣传和谋划护理专业的高就业,但对学生的认可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当社会发展公布的就业标准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不符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放弃这个就业机会。自然,这种情况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因为学生们的期望很高。

2.7医院对本科护士的培养和任用与其他学历护士差别不大

医护工作职责大致相同,很多护理人员在实习期间造成职业倦怠。此外,由于医院门诊部的大部分妇产科护理工作都非常繁忙,医院往往忽视本科护理人员的重塑,因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本科护理人员的优势和价值。此外,由于连续轮班、劳累,危重病人的医疗救治和医患矛盾加剧的今天,让不少一线护士产生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医疗领域早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工作疲劳的工作。

3.高校护理专业本科学生指导对策

3.1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师特别是一线职业指导教师的基础建设,有针对性地帮助和应用他们取得职业指导技术资格,使他们达到职业化、现代化。标准。其次,高校要准备好将职业教师特别是一线职业教师配置到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信息,更好地协助高校毕业生开展工作,提升就业指导服务项目实效。近年来,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但是,由于受训人员从一线职业导师那里得到的信息很少,经常会出现受训人员签订协议后违约的情况,危及用人单位在未来招聘时的心态。职业指导员与学生沟通,使指导工作引起学生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增强职业指导的实践效果,如帮助一些就业机会相对困难的学生将实习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3.2培养学生信息,作出明确职业规划

在实践活动的调查中,认识到当前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并不关心。近年来,随着用人企业需求的增加和创业政策的不断调整,高职护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就业问题。因此,应提高就业自信心,从招生教育到就业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尽快转变角色,走出失败的阴影。高考,重拾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信心;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让学生确定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形成“学生先就业后就业”的意识,使一个好的职业发展计划。

3.3引导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技能和专业技能仍然是学生完成工作的基础,尤其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工作。近年来,各卫生服务机构对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是解决环境卫生行政部门监管部门对卫生服务单位的检查。另一方面,它响应了每个人都明确提出的对医疗保健的更高规定。这也是健康服务机构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卫生服务机构会对前来参加面试的学生进行笔试和实践考试,作为选拔人员的主要方式,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来选择根据 。

3.4全面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实现客观自我认知

护理专业不同于其他技术专业。本专业对扎实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这与学生就业的实际效果没有太大关系。因此,提高护理学院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增加雇主雇用的可能性。当前医疗、诊疗发展趋势良好,尤其是近年来医疗与世界接轨。这显然为优秀护理人员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好的规则。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护理教育和科研工作。以此,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工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技能。通过全面的文化教育塑造,帮助学生全方位地分析自己,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素养水平,从而建立相应的认知能力。目前,我市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行业市场未来的发展证明,我国定点医疗机构正在不断发展。除综合定点医疗机构外,民营定点医疗机构也在逐步完善和发展趋势,护理学院毕业生应客观对待此类组织,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前景,在客观审视自己的前提下,大胆开展就业试点,以创新理念发展就业和学生就业。

3.5注意做好个性化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各卫生服务机构也逐渐提高服务水平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患者。因此,卫生服务机构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身材和外表。这使部分学生完成作业的难度增加到一定程度,高等院校要特别注意。为此,高校应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指导,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就业。

3.6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都应当为护生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完善职业指导,积极改进护理教育学生就业方式和专业技能。例如,大力发展学生的新型就业方式——养老、社区照料和居家照料等。在学校德育层面,一方面要推动学生持续再教育,改变自身传统医学培训意识,增强学习培训热情,增强对技术职业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他们也应该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工作能力,或许可以为未来走向世界,满足海外医学人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3.7搭建四个平台

“四个平台”是指学生就业战略的文化艺术、学生就业工作的数字化、就业培训的适宜性、经验总结的常态性。一是在就业工作中,将学生的就业步骤和学生就业常见问题交给文化艺术,通过打印、网上提交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使高校毕业生建立自己的就业岗位。就业工作;二、学生就业数字化是创建专业的学校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并即时提交和升级信息内容。还有高校辅导员博客、新浪微博、QQ群、飞信、手机微信等,加强就业指导和学生就业信息的传递。三是就业培训的适宜性。针对不同时期大学毕业生的面试需求,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学员提供相应的就业培训。第四,经验总结的常态是重视对大中专毕业生的经验总结,用言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3.8正确引导就业期望值

在掌握护理教育职业选择理念的基础上,了解护理教育中最实用的理念,分析其潜在的误区;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引导护理教育开展精准的自我意识,塑造合理的价值取向和职业选择理念;高校利用假期护理教育参与实习主题活动,增强护理教育对妇产科护理工作的认识和认知,使高期望的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3.9重视护生情商的培养

护理教育多在17-20岁之间,处于青春期后半期,生理逐渐好转,但精神状态和心态尚未健全,易受自然环境或心态的影响别人的。因此,也可以从教师和护理教育兩个方面来塑造护理教育的情商和智商。例如,医学教育工作者首先纠正观念,统一认识,对护理教育情商的塑造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对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起着关键作用。 ;护理教育应掌握情商的基本理论,塑造和增强情商的自信心,增强情商本身的塑造。

3.10创建多元化的实习基地,促使学生拥有

多元化的就业机会。现阶段,护理实习生实习在门诊较为常见。一般来说,医科大学以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生的主战场。以某医科大学为例,该校的大部分学员都被分配到了该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其次是上海、南京等大都市地区排名前三的医院。但医院对本科生的需求相对有限,导致学生实习机会越来越少,随着目前医学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建议增加一些二甲医院,全国地市级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和门诊,作为医学生实习点。本科毕业生与学生就业匹配度高的试用点,将提高他们在练习中的掌握程度,提升就业岗位。

3.11调整课程设置,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调整课程内容,融合科研与人文情怀,新增《思考与交流》、《大学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历史人文课程内容,开展医学与历史人文讲座,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素质,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当今社会,医患矛盾、焦虑、焦虑和复杂性的发展,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临床专业知识,还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令人欣慰的是,这显然对一线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历史人文素养提出了更多规定。因此,医学院校通过人文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规范,帮助、监督和约束学生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心理发展与转变过程,将其培养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知识技能、良好审美素质的21世纪复合型医学人才。

3.12调整心态,克服错误心理

首先,学员首先要摆脱抑郁,依靠心理状态,看好当前的就业前景。他们遇到了各个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实习生就业问题无形中得到改善。如果学习不好,就要主动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如果不学会主动出击,不参与市场竞争,往往会错失良机。二是大学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焦虑情绪状态。大部分护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或多或少都有焦虑情绪,过度担心学生就业不顺利,不断为学生选择就业公司。这种焦虑如果不能立即得到缓解和疏导,就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的,不仅找不到工作,还会继续危害自己的健康。

3.13各大医疗机构都应当积极完善临床护理的管理机制

医院后勤服务体系应有更有效、更专业的职责分工,从而缓解医疗岗位压力,体现对医务人员的人性化服务,使门诊优秀医务人员总数和素质医院可以稳定下来。此外,用人单位应重视对包括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内的优秀本科医护人才的再塑造,给予他们优先升学的机会。它们不应与专家甚至中专文凭结合使用。员工具有完全相同的职业的工作职责不能在工资和工资方面没有区别对待。尤其是独立学院和大学的大学毕业生,本科学历是国家承认的,他们应该得到与大学本科护理人员同等的工资。用公平的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来增加在岗护士的工作激情和动力。

4.结束语

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始终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客观角度看待就业问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并能够根据就业形势客观评价自己,明确自身优势,增强就业自信心。另外,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不应在心理形成负面情绪,要正确看待该职业的重要价值,及对社会服务及发展的贡献。针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其教育与引导作用,通过专业生涯规划等教育指导,使学生逐渐形成系统的就业观念,并能够正确审视自身。学校还应积极构建就业指导平台,通过手机APP或微信公众号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获取就业信息的有效渠道,提升其就业率。护理专业毕业生除了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以外还可以积极尝试创業,发挥护理专业优势,根据自身实际能力进行创业设计,以促进自己知识与技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吕冬梅. 110 名护理本科生就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2):37-39.

【2】郝继伟,陈超然,黄志红. 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2007,21(2): 332-333.

【3】范字莹,赵士斌,郭盈.护理本科生就业满意度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0,24(5):1151-1153.

【4】万美玲,王惠珍,刘宏华. 护理本科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09,24(1):15-17.

作者:华吉振

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论文 篇2:

让中职学生手机管理工作从“治理”走向“智理”

关键词:中职学生 手机治理 疏堵结合 智理

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所带来的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教育管理者的难题。随着智能手机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的普及,不少中小学生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控”。针对这一日益严峻的校园问题,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到了“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中职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渡时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经历过挫折,由此带来的挫败感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极易对自己丧失信心,容易产生自卑、悲观等负面情绪,并错误地认为自己在能力、品质等方面都不如别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些消极情绪的影响下,不再注重学习,而更倾向于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逃避现实和消磨时间,于是,手机乘虚而入,将大量娱乐化、社会性的内容传递给了自控能力、分辨能力还不强的中职学生,填补了他们精神上的空虚,消耗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一、其他国家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治理措施

针对手机管理这一热点与难点,笔者分析研究了其他国家在治理中小学生校园使用手机方面的措施。

日本中小学生在校园禁用手机显现出“松动”的迹象,主要源于近年来日本自然灾害频发和犯罪时有发生,监护人强烈希望将手机作为在紧急情况下与孩子联络的工具。为顺应民众诉求,日本文部科学大臣明确表示,政府将重新审视“原则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入校的规定,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各中小学校可自行决定是否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2012年,英国教育标准局宣布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德国各州政府尽管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不准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但是各州的中小学校均制定了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校规。2018年,法国通过相关法案,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此法案为学校限定使用手机的场所及强制没收手机等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纵览上述几国治理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做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国家或地方立法、颁布行政规定,实现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的顶层设计;二是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可操作性强的校规,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三是通过家校合作和正确引导,允许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有条件地使用手机。

二、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弊端

科技的发展使手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辨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不足的中职学生极易沉迷于玩手机之中,手机对他们而言可谓弊大于利。

(一)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目前的手机大都实现了智能化,各类App层出不窮,功能齐全,包含聊天、游戏、购物、出行等功能,涉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精力分散。中职学生普遍自控能力不强,长时间使用手机很容易陷入其中,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学业。

(二)助长盲目攀比之风

智能手机的价格因性能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多则上万,少则几百。这样很容易让价值观还不成熟的中职学生因为手机质量、性能的不同而形成攀比风气,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对部分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影响亲子关系。

(三)学生易受黄色、暴力等信息的诱惑

智能手机的便利性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获得各类信息,而中职学生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分辨能力不足,易受黄色、暴力等信息的诱惑。长期接触大量不良信息很容易使原本单纯善良的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违纪违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长时间沉迷于玩手机会压缩学生与他人的沟通时间,产生社交障碍。另外无节制地使用手机,还容易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三、手机管理从“治理”走向“智理”的路径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对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需要进一步端正对手机等媒体设备的认识,正视网课期间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正视新挑战。笔者所在学校在解决学生使用手机问题上的策略是“制度为主,人性为辅,定时定点,疏堵结合”。“疏”不等于全面放手,否则将会导致手机管理的失控,“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有原则、有底线、有节制、理性地使用手机。

(一)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自律型学生基本不需要教师对其做思想工作,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手机必然会对自己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就可以避免其过度使用手机。对于沉溺于手机的学生来说,普通的思想工作已经无济于事,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必须用强硬的制度来约束他们。而对于纠结型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但有时仍经不住诱惑。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在积极引导的同时,结合一定的制度管理,便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科学认识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

在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内,笔者所在学校组织他们进行一次以合理使用手机为主题的班会。请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曾经因为过度使用手机,造成了视力下降、睡眠质量不好、学习成绩退步等问题。这种同伴的现身说法,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同时,学校还会邀请青少年健康教育专家给所有新生举办合理使用手机的讲座,讲述不合理使用手机所带来的危害,让学生在刚进入学校之时,就在思想上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

2.家校联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不只是学校和学生的问题,更是社会、家庭和学校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要解决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必须家校联合、共同解决。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家长买、学校管”导致的。如果家长能与学校积极配合,从源头上杜绝学生带手机进入学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在开学报到的第一天,笔者所在学校会给每位家长一份手机使用协议书,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学生使用手机管理制度。当学生再向家长缠着要买手机时,这份协议书就是家长的“挡箭牌”,当学生因违规使用手机被处罚时,这份协议书就是学校的“授权书”。

(二)制定严格的制度,明确告诉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底线

笔者所在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是寄宿生,每次到校后至少在学校生活五天,在此期间,学生除非请假,否则不能随意离开学校。为避免学生有被封闭、被隔绝的感觉,满足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需求,方便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笔者所在学校不仅在每个寝室都安装了固定电话,还在午休时间开放计算机室,并开通了网络,全校共有三百多台计算机可供学生使用。这些措施满足了学生的客观需求,缓解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尽管笔者所在学校不提倡学生带手机入校,但对于确实需要带手机入校的学生,也制定了相关规定,明确了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即允许学生在中午休息时间(11:40—12:40)、晚自修前时间(17:00—18:00)和就寝前时间(20:30—21:00)在生活区合理使用手机;禁止学生在其他时段使用手机;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教学区,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笔者所在学校对于屡次违反规定使用手机的学生也会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处罚措施之一就是由学校“暂代保管”,将收上来的手机放入保險箱,代学生保管手机的最短时间是一个星期,最长是一个学年。对于沉溺于手机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严格执行学校的制度,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做法,让他们知道学校的底线在哪里,一旦触碰到底线就会受到严肃处理。

虽然对于滥用手机的行为,笔者所在学校是“零容忍”的,但学校也充分认识到手机带来的便利性,并巧妙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有益活动。例如,为了美化校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以校为家的归属感,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卫生死角大家拍”的活动;利用手机发起技能之星、十佳歌手等投票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班级建立手机微信群,搭建信息化的互动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群里积极、有效地进行沟通与互动。一些教师把上课的教学内容做成了微课放到群里,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进行在线学习。利用好手机这个媒介,可以大大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传递信任与尊重。

四、小结

在手机管理这一问题上,学校的管理与疏导并不相悖。笔者认为,应从教育规律出发,不断创新,才能找到有效管理、智慧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怀玉.信息时代背景下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的策略[J].班主任手册,2021(3).

[2]刘钦涛.关于中职生手机管理的三维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作者:俞伟宏

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论文 篇3:

增强高职护理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思考

摘要: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在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时间还不长,存在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系统性不够,教学内容不能突出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建议学校成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组,建设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搭建实践体验平台,巩固、深化理论,为医院培养更优秀的护理人才。

关键词:高职护理 就业指导课程 实效性

在当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高就业率及高就业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渠道,日益受到各高校的广泛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尚多。就笔者所在学校的高职护理专业而言,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报告反馈,我校2011届、2012届毕业生对于母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均较低,但调查显示学生的需求度比较高,说明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亟待提高,作为承担高职护理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的教师,笔者就如何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 当前高职护理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1、 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系统性及科学性不够

教育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等文件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中,进入到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目前,因高职护理就业前景较好,加之护生专业课程较多,任务重,学校存在重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的情况,不停压缩公共课程的教学。就本校而言,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已被列为必修课,安排进了课表,在大一、大二年级分四个学期开设,但每个学期只有4个课时,总课程也只有16个学时,远远不能满足授课内容的需要,授课计划的安排也不够科学合理,例如大一时就安排讲授求职简历的制作,学习的当时学生会感觉离就业尚远,缺乏学习的兴趣,等到毕业前求职需要的时候,所学的内容又早已忘记,这样的教学安排就失去了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意义。

2、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形式僵化单一

目前高职护理就业指导课程使用的教材一般是高职高专通用教材,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专业特色。内容设置“应急”功能突出,强调“就业结果”不重“过程”,无法体现全程性指导,偏重于怎样写求职信、简历等具体的求职技能,忽视正确就业观的建立和职业素质的长期培养等。[1]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而且一般安排的都是大班课或是专题讲座,一百多人在一个大教室上课,教学效果非常不好。本来学生思想上对就业指导这类公共课程就不够重视,加之这样枯燥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及单一的教学形式,好多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甚至昏昏欲睡。

3、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中明确指出,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综观目前高职护理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一般由公共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及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虽然他们处在学生工作的一线,熟悉学生事务,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但专业背景各异,大多是半路出家的兼职教师,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很少甚至没有,其中也有一些取得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或是参加过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但这种短暂集中的培训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整体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4、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远不是几堂课的理论教学或是专题讲座能够完成的。但是目前高职护理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陷入空洞的理论讲解,仅有的实践教学也仅限于观摩现场招聘会。虽然有时也会参加由上级部门组织的“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但学生整体参与度不高,覆盖面也比较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过程缺乏感性的认识,在学生真正面临择业时,就业指导课上所学知识的有用性不高,学生依然会感觉茫然无措。

二、 增强高职护理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途径

1、 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首先,领导应意识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在当今就业形势下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安排教务部门、公共基础课程教研室、学生工作部门协同合作,成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组,结合行业、专业的实际发展,制定适合高职护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内容等,并保证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入,保证課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同时还需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领导和监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合理的教师考评机制及针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2、建设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够把握学生在该年龄段的成长发展规律,熟悉学生所思所想,并且对行业及市场的变化发展具备一定的敏感性。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高校里也没有专门培养职业指导师的专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 。因此,为保证就业指导课的授课质量,首先,学校应加强对现有专业教师的专职培训,要求每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都必须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并能有机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就业指导课程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教研活动,发挥团体的优势,集思广益,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研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统一制作课件,同时经常性地相互听课,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不足,大家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建立一支由行业专家、专业的职业指导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可以弥补校内专业任课教师的不足,使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做到紧跟行业及市场发展趋势,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就业观,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因此,就业指导课程要想从根本上增强教学效果,就必须强调课程与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相融合,并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进而从根本上幫助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和个人素养。[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除了通识教育内容,还必须针对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入护理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护理专业职业素养、医院招聘护理人才的形式及要求等内容,并且要求教师能够关注卫生行业及护理专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调整更新教学侧重点,增强就业指导对学生就业准备的指导效果。

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教学、自主调研汇报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在医院实习,校内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在校的两年中就已完成,而学生一般是在实习后期才开始找工作,因此,可根据护理专业学习模式的这一特殊性,将求职简历的制作、择业技巧及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等一些跟择业指导相关的课程内容制作成网络课程,放到学校的就业网上,方便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即时学习,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4、 搭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体验平台

由于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实践训练必须成为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巩固、深化。[3]因此,从学生入学之初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毕业前夕的职业适应教育,实践教学必须贯穿就业指导教育的全过程。在学生入学之初,可邀请医院护理专家为学生开设职业启蒙讲座,在学生中开展职

业素质测评,让学生尽早开启职业规划意识,以上级部门组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契机,在校内广泛宣传发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了大二年级,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主题,邀请企业专家开设就业创业讲座,开展围绕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护理技能竞赛等,以大赛为抓手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及组织、沟通交流等通用技能,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在学生下临床实习之前,以实习单位选拔实习生为契机,组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情境表演、模拟面试等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观察和体验。此外,学校可以在寒暑假组织一定规模的有明确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医院见习、到社区进行健康宣教,到福利院、敬老院担任志愿者等,促进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意识,加深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理解。

总的来说,就业指导课程在我国开设的时间还不长,作为必修课纳入高职教学计划的时间更为时尚短,但实践证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开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对接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宗旨,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更加系统、科学、规范、更具实用性,是我们所有高职就业指导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洁.高职院校就业课程设置探讨[J].职教论坛,2012(21):32.

[2]刘鸿图.融入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J].教育论坛,2013(6):173.

[3]沈建华.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85.

作者:周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作战样式发展中的通信技术论文下一篇:司法公信力建设的网络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