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业经营模式论文

2022-04-2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外农业经营模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从商河县花卉企业发展模式入手,研究其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和现状,并提出了精准挖掘地方农业特色,打造特色农业龙头企业;连接龙头企业上下游开发与发展,实现社会分工优化;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形成龙头企业规模化生产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山东省农业经营模式选择与发展提供参考。

国外农业经营模式论文 篇1:

现代信息化推动精确农业发展

尽管金融风暴的阴影仍未散去,但美国农民约翰·波特的收入并未减少,他依赖的就是精确农业经营模式。这位明尼苏达州的农民驾驶拖拉机在田里工作,表面上看它和别的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的拖拉机上装了一台电脑,从屏幕上可看到面积达700公顷的玉米和大豆田的地图,计算机还会告诉他哪个地方需要施肥,施多少肥。自去年2月他更新卫星信号接收器,可以更准确地收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发出的遥感遥测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进行精确的土壤调查、合理施肥、作物估产、农业环境监测和土地合理利用等。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提出精确农业的构想,其间微电子技术发展推动了智能化监控技术的发展,农作物生长模拟、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系统构成了精确农业早期技术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

在大规模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后,精确农业更有了长足的进步。此后精确农业迅速发展成新的农业工业,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科学的新的农业发展道路。实践证实,精确农业是信息技术革命,它不只是引入新技术,它更是由于引入新技术而引发的一场信息革命,而且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农业变革。

信息技术打造精确农业

精确农业是将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用于对农作物精确度管理方法。这种定位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主要是针对农田因土壤构成、肥力状况、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的差异而对种籽、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施用量提出的不同要求。在目前情况下,农民一般难以顾及这些因素,在同一地区不同条块的农田上使用等量的种籽和农用化学品,这除了用量过多而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之外,还导致了土壤中残余化学物质的积累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日趋广泛的今天,卫星正在帮助许多国家的农场主从事低污染而又高效益的农业耕作。例如,由英国梅西一弗格森公司研制出全球定位系统测绘系统,可用于一家耕地面积为1000公顷的农场,该农场种植小麦、葡萄、豌豆、马铃薯、大豆和向日葵。

目前,卫星定位系统和电脑结合的技术设备,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已广泛用于拖拉机、播种机和收割机上。比如,将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与电脑显示屏安装在拖拉机上和播种机上,农场主形容开这些农机就像开飞机一样,按照提前设定好的耕作路线图,走得不偏不斜,夜间照样可以均匀地精耕细作。把这些技术设备用在收割机上,收割机在收割行进时,驾驶舱里的显示屏就会准确显示出每块地的庄稼产量和重量。卫星和信息技术还可以准确地监测到每块地庄稼的病虫害以及肥料、水分等庄稼营养成分的现状。

作为推动精确农业的一项战略措施,1988年美国农业生产部依阿华州艾姆斯土壤耕作实验室制订了一项“卫星指导农业生产联合计划”,在种植大豆、玉米、燕麦和苜蓿的450公顷农田上进行试验,每隔13米收集一组农田各种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并同时在拖拉机上安装了无线电信号接收系统,接收卫星信号,并确定自身位置。拖拉机即可根据联合计划,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活动。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精确农业得以大放光彩:根据土壤的状况使肥力的效果得到改善;根据病虫害的情况来调节农药喷洒量;不再耕种那些土壤已经板结的土地,也就是说放弃那些耕种时间过长的土地;自动调节拖拉机的耕种深度……在卫星的密切监视下,加上拖拉机的电脑上已经记录了机器的作业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这样农场主就可以以最“科学”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电脑农场”。

“精确种植”硕果累累

精确农业的核心是“精确”。

在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农场基本是大面积播种,过去主要是通过卫星扫描和电脑处理来对土地和农作物进行勘测分析。在美国,农业部和一些大公司主要是通过这种技术手段对国际、国内农作物的种植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将信息提供给农场主。农场主根据这些信息,知道当年如果某种作物在国际国内其他地方都生产过多,就减少同类农作物的种植,选择种植其他作物,以免此类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和价格受到影响。

5年前美国市场上已开始提供一种名为“绿色寻求者”的手握式遥感器,只要握着这个小小的遥感器在庄稼地里走上一圈,电子显示屏就会准确显示:每0.4平方米的庄稼目前的肥料、水分等营养情况,以及现在还缺多少肥料、水分,或存在过多的肥料和水分等。此类庄稼遥感测量仪还可以安装在拖拉机等各种农机上,农机开到哪里,就可以测到哪里;也可以安装在小型飞机上,对大面积农田进行作物检测。

上世纪80年代后,逐步发展到将卫星定位系统具体应用到农作物的种植生产上。例如,美国的农场主为了实现精确种植,在种植作物前要对土壤进行化验检测,大多数农场主是把每块土地的土样送到土壤研究所检测,研究所通过仪器检测和电脑分析,向农场主提供一个书面数据图表,表明这块土地在种植各种作物时所需要的肥料、水分以及未来产量等各种情况。据此,农场主会选择该土地本季最适合种什么,达到以最低成本得到最高收入的目的。

国外的实践证实,由于是“精确种植”,推广精确农业可以使土地得到充分的科学利用,合理密植;可以节省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例如,通过对庄稼肥力、水分的检测,可以科学合理地施肥和浇水。据统计,使用精确农业技术,每季度庄稼可以节省30%的水。不仅各种资源和成本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能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

发展精确农业已成为共识

在许多国家,发展精确农业已成为一种共识,可以使土地得到充分的科学利用,合理密植;可以节省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比如,通过对庄稼肥力、水分的检测,可以科学合理地施肥和浇水。据统计,使用精确农业技术,每季度庄稼可以节省30%的水。不仅各种资源和成本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能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

目前精确农业技术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和西欧应用得最为广泛,主要用于甜菜、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种植。

使用了精确农业技术的农场主认为,这种种植方法给他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方式来分析他们对土地的投入和他们从土地中获得的回报之间的关系,并且使他们可以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管理更多的土地。但长期以来精确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一直进展得相当缓慢,这主要是因为有关设备和服务的成本太高,小型农场是无法负担这笔费用的,还有一个原因是精确农业技术带来的好处并不总是十分明确。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精确农业研究中心负责人皮埃尔·罗伯特博士说:“南北达科他和蒙大拿州的小麦生产者现在发现,根据目前的国际市场价格,要想通过种植小麦来获取利润确实非常困难。如果你没有取得利润,你就没有额外的资金购买和使用新技术。”

但大多数购买精确种植技术的农业生产者都承认,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精确农业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设在罗切斯特的阿格里林克食品合作组织的副主席托马斯·费瑟说:“对精确农业技术有抵触情绪的人将无法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我国发展精确农业是大势所趋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但又是耕地严重不足的国家,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排名世界第126位,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因此,发展精确农业具有长远和现实意义。

国外的实践证实,发展精确农业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几大好处。一是缩短我国农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优质高效。三是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已将精确农业的发展列为“十五”农业科技战略重点,并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精确农业研究、示范推广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自然条件复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较低,在农业生产领域,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等技术的应用还较少,因此全面推广精确农业尚有一定困难,但可以在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新疆、黑龙江等地大型农场率先开展精确农业技术应用。对于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的地方,要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行精确农业试验,逐步推广精确农业技术。此外,应广泛建立适合于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的精确农业技术体系,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尤其要提及的是,我国西部地广人稀,有较好的规模经营基础,从自然条件来说,比较适于开展精确农业;西部地区占主导的是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并未得到充分发展,但如果发展基于知识之上的新技术,西部的产业结构可以得到进一步优化;另外西北地区现阶段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管理落后,灌溉方式不当引起土壤沙化、草场退化和土地次生盐碱化,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80%发生在西部,每年新增的荒漠化土地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精确农业系统中在自动监测控制条件下的精准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可大大节约西部水资源利用率。

作为长远以策略,我国可以县或乡为单位,研究建立区域性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分区指导当地的养分管理和肥料合理施用,逐步建立起适合小规模分散经营体制下的精确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式。

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和国际市场的挑战,我国应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精确农业,使之成为我国农业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

精确农业潜力无穷

在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在高速宽带通信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精确农业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广大农场主持乐观态度。美国农场主联合会的高级经济学家约翰?霍泽曼教授说:“精确农业最大的益处将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他认为,精确农业技术将对现代农业作出重要贡献,精确农业将改造世界农业。科学家认为,发达国家全面采用精确技术的农业将在今后5年里会获得普及,而发展中国家将紧紧跟上。精确农业的发展将会使农业经营像工业流程一样地连续进行,就像一座石油精炼厂那样运作。农业劳动者就此可以节约肥料、化学产品、水……的使用费用,因为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按地块的大小使水肥的用量非常精确,而且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长期以来的实践证实,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后者打造的精确农业无疑将改造世界农业,并孕育未来世界农业的新希望。

作者:刘林森

国外农业经营模式论文 篇2:

山东省农业经营方式选择问题探究

摘 要:从商河县花卉企业发展模式入手,研究其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和现状,并提出了精准挖掘地方农业特色,打造特色农业龙头企业;连接龙头企业上下游开发与发展,实现社会分工优化;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形成龙头企业规模化生产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山东省农业经营模式选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营方式;选择;农业企业;商河县

山东省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始终走在农业发展前线,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坚决承担农业大省责任,充分利用农业发展经验,积极打造“齐鲁样板”,不断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方式,为完成全国乡村振兴贡献山东力量。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积极致力于乡村振兴,在县内推行多种农业发展方式,以推动农业发展。其中,龙头企业带动性农业经营方式在商河县取得了较好成效。商河县乡村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以“温泉花卉”为主的“美丽产业”的龙头农业企业,2019年净利润达828.12万元,为拉动商河县农业产业化、实现经济增收作出了较大贡献。为进一步了解龙头企业带动性农业经营方式在山东省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潜力,笔者从商河县以及商河县乡村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手,探究其发展条件和发展背景,总结龙头企业带动性农业经营方式在商河县发展的经验,为山东省农业经营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1 农业经营方式

1.1 概念 我国学者对农业经营方式的研究由来已久,吕大洲[1]认为农业的经营方式就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 企业为组织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各种运行和管理的具体方式, 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的组织、生产要素的协调和对外条件的适应以及各方面关系的处理(如纵向、横向、内外关系的处理)等方式。王征兵则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农业经营方式还应包括生产技术道路及技术途径。曾福生[2]在综合两者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经营方式是指与农业生产力相联系的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和农业技术选择路径。邵明伟[3]则对国外学者的已有理论进行探究,重点关注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方面,指出农业经营方式就是农业种植制度安排,解释如何利用土地的问题。

综合以上学者对农业经营方式的认识可以得出,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密切相关,不同的农业组织发展规划和农业技术方式构成了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方式不仅联系于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配置,更联系于对土地的使用,涉及土地流转与土地所有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经营技术,通过搭配以上资源来构建农业经营的框架化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打造农业经营经济组织。

1.2 分类

1.2.1 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顾名思义是农业与企业相结合,使用一定劳动资料, 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 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经济组织[4]。农业企业在农业经营方式发展中最晚出现,是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企业的规模和管理方法,并通过利用作为企业的独特政策和市场发展优势,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如山东常见的果蔬类农业企业,就是充分利用企业的规模优势,联合农户共同发展,实现果蔬业生产技术升级,搭建现代化智能销售网络,为农业发展不断提供新力量。

1.2.2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基于土地流转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成员为家庭农场的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农场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的独特地理环境及人文特征孕育了这种农业经营方式。家庭农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与家庭经营。我国家庭农场建设较为广泛,依托几千年传统的小农经济与男耕女织理念,结合中国乡土乡村文化,家庭农场在推广上占据了优势,绝大多数农户能更好地接受这一农业经营方式。

1.2.3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互助性经济组织。近年来,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或同类农业生产者、经营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农业合作社在我国得到了持续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合作社积极联合当地特色农业产业,拓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助推当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与此同时,农业合作社联合农业企业与个体农户,深化农产品加工,实现从农户到合作社再到农业企业的接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革。

2 商河县农业经营方式

2.1 商河县概况 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的商河县是山东省会济南市的郊区县,全县耕地面积7.6万hm2,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57万hm2,拥有大约32万乡村劳动力。2020年商河县获得了“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荣誉称号。受地形、交通、资源等诸多因素影响,商河县工业产业与服务业产业发展较慢,逐渐成为限制商河县脱贫与发展的短板。从地形上看,商河县属于黄河冲击平原,地势开阔,县城内没有山体,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在交通运输方面,商河县地处济南市北部,临靠惠民县、阳信县、邹平县,外接临沂市与乐陵市。其所临靠县市大多为农业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运输线建设也相对落后,难以实现规模化智能化运输,交通较为不便。在资源方面,商河县拥有丰富的地热資源,但缺乏发展传统工业的铁铜矿与石油等天然资源。

作为曾经的贫困县,商河县多年来力求实现脱贫摘帽。商河县根据实际情况,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共同发展,坚持乡村振兴战略,注重提质增效特色化,助推县内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行各种农业方式共同发展,建设了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同时,商河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拉动商河县经济增长。2020年商河县实现了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完成了地区生产总值162.98亿元,增长3.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2 商河县农业经营方式选择 商河县根据自身农业资源情况,建立了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3种农业经营方式,追求共同发展。商河县孙集镇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农业合作社。截至2020年,孙集镇政府领办合作社达到14个,带动农户568户,增加集体收入近30万元,促进群众增收300余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带来良好收益。商河县玉皇庙镇花枪刘西村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家庭农场,比较大且有名的琦玮家庭农场主要种植韭菜。2019年玮琦家庭农场的“花枪刘韭菜”销售量达到近500t,获利近60万元。商河县大力发展以温泉花卉为主的“美丽产业”。在农业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商河县积极推动建设龙头企业带动性的农业经营方式,力求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现代高效农业中的引领作用,建设一批高效的农业龙头企业,构建龙头农业企业带动性的农业经营方式。2020年全县已有15家花卉生产龙头企业,花卉苗木年产值近11亿元,带动就业5万余人,成为商河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由此可见,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3种农业经营方式都为商河县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其中龙头企业带动性的农业经营方式对商河县农业增收的拉动性最强。

3 龙头企业带动性农业经营方式分析——以济南乡村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3.1 济南乡村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乡村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商河县农业龙头企业之一,是以“温泉花卉”为主的“美丽产业”,生产的花卉销往全国各大城市,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占有率,2019年公司总资产达9312.6万元,营业收入3264.67万元。乡村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自然人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网络化组织结构,联通农产品生产与经营横向网络。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广泛,包括花卉种植繁育及销售,农业旅游观光服务,科技企业孵化技术开发,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运营、管理等。为大力发展花卉产业示范带动项目,乡村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连接方式,为当地农户统一供应种苗;同时,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利用政府承包土地进行种植基地与高科技农业大棚建设。在高科技农业大棚建设中,公司一方面积极研发与培育花卉新品种,另一方面将部分大棚出租给农户种植,实现双赢。在种植基地,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业教学课堂,教学农业种植技术。此外,乡村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企业优势,积极为农民寻找销售市场,打造集中销售平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受到一致好评。

3.2 龙头企业带动性农业经营方式的具体实施

3.2.1 以企业为龙头,联合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 作为商河县农业龙头企业,乡村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龙头企业发展优势和政策条件,创立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并形成了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合作社为骨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的,集相互共赢、利益联结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这一以企业为龙头、与农户紧密联系的利益联合体,不仅吸引众多农民从事了花卉种植,实现农民增收,而且还促进了当地其他产业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如旅游业和服务业,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2.2 利用校企合作效益,吸引人才,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乡村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有大面积实验田、示范田及培训场所,主要为农学各类专业提供教学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行。公司积极利用校企合作效益,通过提供实践教学、毕業实习岗位等形式,吸引人才进入,为企业增添创新和发展力量。2016年公司又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再度达成合作,打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就业实习基地。通过发挥企业岗位效益,公司在为农业科技专业人才提供实践场地和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持续吸引农业科技专业人才,为实现企业科技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3.2.3 借助政策支持,通过花博会开拓市场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商河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业企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助推本地区农业企业发展。在政策扶持下,作为龙头企业的农业企业规模也迅速扩大。除此之外,该企业积极把握开拓市场机会,通过参加在商河县举行的济南花卉园艺博览会暨济南都市农产品博览会,宣传企业文化,展示企业花卉成果,吸引外来投资与人才加入。同时,该企业还结合商河县温泉产业发展,建设农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智慧农业发展新区,成为山东省以温泉农业为核心,花木产业为主导,集科技研发、花木交易、花卉旅游、园艺电商、农业休闲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平台。

3.2.4 打造优质农业品牌,科技带动发展 乡村绿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注重推进农产品优质品牌建立,力求以品牌效应拉动现代化农业进一步发展,致力乡村振兴。在第二届济南市品牌农产品“双十佳”评比活动中,该企业的乡村绿洲牌红掌被评为济南市“十佳最受欢迎品牌农产品”。同时,该企业注重科学技术,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结合温泉资源特点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使清洁能源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3.3 龙头企业带动性农业经营方式经验借鉴

3.3.1 联合多种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合作共赢及农业产业化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带动,能够利用龙头企业发展优势和优惠政策条件,建立“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等多种合作方式,利用各个农业经营主体优势,相互结合,构建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农业发展方式。商河县龙头农业企业之一的济南四季丰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已承租近66.67hm2蔬菜种植基地,通过联合蔬菜种植加工出口上下游产业,助力当地农业产业化,为近 600名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3.3.2 打造农业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发展旅游农业 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利用其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企业化管理优势,推动打造农业产品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在宣传本农业企业的同时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大发展。同时,以农业品牌为出发点,基于龙头农业企业打造现代化旅游农业,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2020年商河县乡村绿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获得“温泉花卉”区域公用品牌首批授权。在此基础上,品牌效应联动商河县举办的花博会,展现商河花卉品牌力量,吸引游客参观与外商投资。

3.3.3 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家助力企业发展 我国始终坚持积极推动企业发展,推出了利于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和资金支持等。同时,我国力求打造良好的企业融资环境,为企业铺展快速发展道路。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企业,可享受优惠的企业政策,实现快速发展,推进构建龙头企业带动性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商河县政府针对本地“温泉花卉”农业企业推出了多种支持政策,在2020年度商河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指出已计划投入1300万元,助力花卉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培育技术,搭建花卉产业专业化发展基地。

3.3.4 利用校企合作打造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建设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建立培训场所,针对农学各类专业提供教学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行。利用校企合作效益,通过提供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岗位等形式,吸引人才进入,为农业发展增添创新力量。商河县玉皇庙镇正大力助推现代职业教育产业园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结合,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4 建立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性农业经营方式的对策建议

龙头企业带动性农业企业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在商河县取得了较大成功。龙头企业带动性农业企业可以在山东省实现精准化发展,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创造“齐鲁样板”。

4.1 精准挖掘地方农业特色,打造特色农业龙头企业 找准地方特色,坚持实地调研,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精准化的农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地大物博,各区域土地条件、气候条件与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应坚持从实践出发,实地调研,探究各地最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在寻求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发挥企业规模优势,通过吸引投资、科技研发、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等方式联动多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实现最优化发展。

4.2 找准龙头企业发展“发力点”,营造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优质环境,积极开拓农业市场 乡村绿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商河县举办的济南花卉园艺博览会。与此同时,政府应针对山东各地农业发展现状,为农业企业发展营造优质环境,提供市场、开拓渠道,最大程度发挥农业企业效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助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实现持续性发展。

4.3 连接农业龙头企业上下游开發与发展,实现社会分工优化 农业龙头企业本身占据企业发展优势,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管理园地,借助规模与品牌优势,抢占农业营销市场,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要积极连接农业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开发与发展,构建优质的当地社会化分工系统,促进农业产业大发展。

4.4 联合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形成龙头农业企业规模化生产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性农业经营方式,积极推动各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结合各自特点形成优势互补。通过结合合作社的灵活变通和大型公司运营的成熟机制,形成相互扶持共赢的态势,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性农业经营方式建设完成。

4.5 利用企业组织优势,增强校企合作力度,积极引进人才,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积极把握校企合作机会,通过与农业高校合作,打造农业实践基地,吸引农业人才参与,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利用龙头企业的优势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

4.6 利用龙头企业知名度打造农业品牌,发展现代化旅游农业 利用龙头企业的知名度,在打造农业品牌的基础上,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打造基于龙头企业的现代化旅游农业,使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吸引游客与投资商,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通过举办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联系的博览会来实现农业品牌和旅游农业建设,如花博会的筹办,促进当地花卉消费升级,宣传花卉文化,提升举办地花卉产业自信,推进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大洲.试论农业的经营方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06):48-52.

[2]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J].农业经问题,2011,32(10):4-10.

[3]邵明伟.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11,27(05):183-186.

[4]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R].国情报告(第三卷2000年(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12:159-179.

(责编:徐世红)

作者:芦星宇 徐静

国外农业经营模式论文 篇3:

西南山区不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摘 要: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单一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订单农业”经营模式、以专业合作社为组织的合作生产经营模式、种养大户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等新型经营模式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在西南山区,由于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但其存在的先天缺陷使其发展速度减缓,乃至衍生出工业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绩效显著,但成功的不多;大户经营模式受制于规模偏小而发展缓慢,少数成熟的专业种养大户开始向多元化家庭经营方式转变。西南山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与培育应该创新思路,优先培育和重点发展大户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模式,同时引导其他经生产营模式规范健康发展。为此,应加快培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发展农业科技专业服务组织,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家庭承包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生产经营模式;大户经营模式;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工业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订单农业;西南山区

一、引言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形式。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生产力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模式随着农业生产力发展几经改革,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模式被确立。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单一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经营模式随之萌生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在西南山区,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村“空心化”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萌生于新时期的各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其运行绩效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新时期西南山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应怎么发展等问题成为政府部门和农业工作者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此,本文立足对西南山区的实地调研数据资料,对不同农业经营模式的运行方式、绩效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西南山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选择和培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农业经营模式的研究与发展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于土地私有制下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一直是其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农场规模、农场经营效率、合作组织等方面。Taylor(1919)提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是农场经营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Joseph G. Knapp(1936)提出农民自发组建的合作社及合作社联盟可以有效地提高农场的生产效率,并从农场之间的合作程度、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合作社有利于农业和社会利益的提高等方面展开论述。为论证农场规模和农场产出之间关系,Michael R. Carter(1984)利用印度1969年至1971年的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表明农场规模与农场产出之间存在负向关系,这一实证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Janvry(1981)的农业生产资本模型,并且清楚指明对于土地稀缺的国家而言,小规模农业生产确实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对于合作社的研究,Cook(1995,2003)、Harris和Stefanson(1996)、Boehkje(1996)等学者比较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以及它们相对应的传统合作社与现代合作社的不同特征,分析了新一代合作社的制度变迁、制度特征及其制度绩效。

在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几经改革。新中国成立前,基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土地地主所有农民经营的模式传承千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革命,土地回到农民手中,农业经营模式在探索中发展,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所有个体经营模式→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集体经营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经营模式→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的演变。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作为我国农业基本经营模式确定下来,曾一度是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繁荣的主因。随着生产力和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订单农业”经营模式、以专业合作社为组织的合作生产经营模式、种养大户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等新型经营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局限与不足。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围绕农业经营模式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如耿玉春(2004)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演变及发展的研究,曹晔(2002)、张晓山(2003)、吴学凡(2006)、张红宇(2007)等对农业(农民)组织化的研究,任治君(1995)、陈欣欣(2000)、杨青贵(2011)等对土地规模经营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学科建设和国家政策制定与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农业经营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营模式的发展理论与演变过程、土地规模与经营模式、农民组织化程度与经营方式等方面,而对于特定区域农业经营模式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立足微观层面,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与农村环境下,比较分析当前我国西南山区农业生产领域存在的不同生产经营模式,以期能丰富有关研究,并为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与优化提供参考。

三、西南山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运行方式及绩效

西南山区地理条件特殊,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使其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出地区之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使农村常住人口锐减,而且使农业生产的重担落在了留守农村的老弱病残和妇孺身上。尽管小农户分散化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仍然是西南山区农业的基本经营模式,但劳动力缺乏导致农业生产粗放,农村耕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通过合作机制创新和土地流转机制放活,以企业为龙头带动、以合作社引领、以大户为依托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在西南山区兴起,给农业生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等的制约,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不但有不同的运行方式,绩效表现也各不相同。

1.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以企业为龙头带动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这些企业通过与村、社或合作社签订协议,以村、社或合作社为依托,与农民开展合作,通过“订单农业”实现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在西南山区,由于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耕地呈小块零散分布,农户居住地亦多分散,“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才是企业带动型模式中的主要经营模式。该模式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条件下,通过契约把农民与公司连为一体,对于企业而言保障了原料来源,对于农民而言则降低了市场风险。

基于西南山区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为确保双方利益,大多通过“两级合同三方契约”来完成结盟。首先,企业与有意向的村(社)委员会或者合作社进行沟通协商,在双方自愿合作基础上,企业与村(社)委员会或者合作社签订一级协议,协定村(社)委员会或者合作社的指定区域内约定面积的耕地上按照企业要求生产其指定农产品,企业以约定价格收购;然后,村(社)委会或者合作社再与指定区域的耕地承包农户签订二级协议,约定农民按照公司要求,在村(社)委会或者合作社的统一安排下生产公司要求的农产品,并按照约定价格销售给公司。一些协议还对收购进行约定,有的是公司在农产品成熟期,在村(社)委会或者合作社协助下,直接到基地收购;有的是约定村(社)委会或者合作社以约定价格收购,再统一交售到公司。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基于重庆的调研数据显示,在该模式下,尽管企业以市场价格收购签约农产品,但与市场采购同量原材料相比可节约5%左右的成本;而对于农户,则可减少市场风险,使农户能稳定农业生产长期计划,获取签约农产品的稳定收益。

2.“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

近年来,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目的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激励下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重庆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6 000个,农民入社率达到37.2%。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在农村盛行一时。但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在重庆山区,有80%左右的合作社只是政策扶持下的产物,并没有真正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很多合作社甚至只是徒有其名,真正成功运营的合作社不到20%,主要集中在柑橘、蔬菜、特色养殖等产业上,但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

以笔者调研的武陵山区某柑橘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社员以柑橘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指导果树管护,再以当地市场批发价统一收购柑橘,分级包装后统一销售。合作社销售获得的利润,留下50%作为合作社运作经费,其余50%依据社员交售的产品数量进行分红。考虑到村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不少果树缺乏管理,合作社为其提供了管护服务,这类社员,可委托合作社全权管护果树,只是被代管社员只能获得柑橘交售收益,不再参与利润二次分红。该合作社运营三年多来,深得社员拥护,不仅合作社资产增加,规模壮大,而且农户的收益得到了保障,村社里过去因外出务工无人管理的果树也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农户的一个稳定收入来源。同时,合作社还把部分盈利用于村庄道路、饮用水等基础设施维护与改善,使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优化。可见,真正成功运营的“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对于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3.大户经营模式

与前二者相比,大户经营模式近年在西南山区发展比较缓慢,而且相对于平原地区,规模普遍偏小,种植业规模多在100亩以下,特别是蔬菜、油菜、茶叶等劳动力需求比较大的产业,不少大户的经营规模仅二三十亩。

为比较大户与小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成本效益,笔者对重庆山区油菜产业生产大户(调研20户,平均种植面积30亩)和小农户(调研100户,种植面积在0.5~2亩之间)进行了调研,并整理出二者亩均生产成本和收益如表1所示。由于大户经营规模小,自身承包地以外的土地又多是村民免租借入土地,故表中未计入土地成本。

注:表中劳动力成本=亩均生产劳动力使用量×劳动力价格。根据调研数据,大户1亩油菜生产平均用工约为8个劳动力,小农户一般需要10个,劳动力价格以50元/天、个计。产值=平均亩产量×5.8元/公斤(当年油菜籽收购平均价格),大户平均亩产129公斤,小农户平均亩产121公斤。

数据显示,不考虑土地成本,调研大户平均生产一亩油菜,可获取257.5元的收益,而小农户仅能获得83.2元,大户亩均收益是小农户的3倍多。就产值而言大户与小农户差别不大,其二者最大的差距是在劳动力成本上。油菜产业劳动投入需求大,但机械化程度低,大户经营因具有一定规模,通过统一集中管理可使每亩油菜生产比一般小农户节约两个劳动力,从而降低了大户生产成本,提高了亩均收益。但如果计入土地成本,则大户经营模式完全不具备优势。如果依照农民习惯,把家庭劳动力成本作为收益而非成本,在不计入土地成本的条件下,种植一亩油菜,大户平均收益为607.5元,小农户平均收益为583.2元,二者的收益差距不大。由此分析可见,在西南山区,由于农业条件制约,机械化水平低,大户经营模偏小,农业生产经营大户难以享受国家大户奖励政策,经营规模效益亦得不到有效发挥,使大户经营模式效益偏低成为其发展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大户的培育与发展。

四、西南山区农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的分析可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模式条件下,出现的上述新型经营模式在西南山区农业生产中表现形式不同,绩效各异,对于西南山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亦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进而表现出新的发展动态。

1.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模式的缺陷和风险

理论与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模式的成功建立在企业与农户双方诚信和信息对称的基础上。但由于企业与农户双方市场地位悬殊、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有限等因素,农户在双方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使该模式具有先天缺陷。这几年,由于企业违约或中途撤离给农户造成严重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给该模式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在西南山区,近年随着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从业农民年龄偏大,整体素质下滑,使企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企业管理成本增加,企业对农户生产协议农产品的满意度也降低。为此,西南山区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模式尽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具有推动作用,但近年发展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且双方合作表现出不稳定性。

近年来,西南山区企业渗入农业生产领域表现出新的形式——工业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即企业依托政府大规模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大部分农民通过出租土地给企业获取地租收入,还能给企业打工获取务工收入;少量农民则以土地入股企业,在获取保底租金的同时,享受企业收益分红。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推崇工业化农业生产经营,但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该经营模式在生产实践中存在较高风险:一方面,农户的利益缺乏有效保障,若企业一旦经营失败或半途而废,农户不仅失去全部收入,而且会面临土地复原耕种的高昂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利益目标不同,企业与农户之间在经营过程中的利益和矛盾冲突不断,给农村和谐稳定增加了压力。正是基于此,目前我国已从国家层面提出将“对公司大规模流转土地并返聘农民的模式严格限制”。

可见,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模式存在的先天缺陷使其发展速度减缓,乃至出现新的发展形式,但不可否认其在实践运行中的绩效和作用。创新机制和加强监管,是确保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模式健康发展并在西南山区继续发挥作用的关键。

2.合作社引领模式存在的问题

前文的成功案例表明,“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绩效显著,但遗憾的是在西南山区真正成功的合作社数量有限。此外,由于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冲击与农民流动性的加剧,农民在熟人社会中理性行动的逻辑以及他们与此相适应的特殊的公正观,已不再受到诸如传统的组织力量与文化力量的约束,使合作社的公正、公平性受到挑战。

3.大户经营模式的不足和发展动向

受西南山区农业生产条件约束,大户经营模式发展缓慢。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少数成熟的专业种养大户向多元化家庭经营方式转变,为大户经营模式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与单一产业经营相比,大户的家庭多元化经营可以通过产业互补实现农业生产的利益最大化,亦成为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雏形。目前,重庆一些头脑灵活的经营大户,已经实现了由专业大户向家庭多元化经营的转变,他们通过种养结合形成循环农业,或通过轮间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家庭小规模多元化经营。这种由专业大户向家庭多种经营的发展,不仅为大户经营模式突破发展瓶颈找到了突破口,而且完全契合了国家倡导的发展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政策导向,亦完全契合西南山区立体农业的资源条件。

五、西南山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思路及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立足于大户经营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模式,是依托西南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环境发展起来的,其不仅适宜山地农业资源条件,而且契合国家政策导向,与其他经营模式相比,也具有先天优势和后天发展契机。而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专业合作社引领型生产经营模式,尽管在西南山区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但仍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为此,笔者认为,西南山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与培育应该创新思路,优先培育和重点发展大户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模式,同时引导其他经营模式规范健康发展。这里,提出加快西南山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和健康发展的建议如下:

一是改变农村人才培训方式,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人才队伍的革新,当前仍然主要承担着农业生产重担的留守老人,必须为有文化懂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新生代农民取代。当前针对农民的培训五花八门,但时间短,绩效不显著。为此,应改变当前对于农村人才培训政出多门的投入方式,把针对农民的培训集中化、持续化,由过去着重培训技术性农民向培训职业农民方向转变,通过全方位的长期培训,培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领军人才。

二是加大投入,助推西南山区农业产业发展。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投入逐年加大,但农业的弱势地位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仍然比较低,特别是西南山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欠佳,农业发展面临重重危机。为此,应加大投入,改善西南山区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支持农业科技研发,特别是适宜西南山区农业生产的小型农业机械、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等方面的农业科研及成果推广;设立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和奖励资金,扶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改革补贴政策,针对西南山区集约化生产规模偏小的实际情况,降低大户奖励的经营规模标准,同时,提高西南山区农业生产补贴标准。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扶持发展农业科技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社(服务队),优化农村劳动力、农业机械等资源配置。扶持发展专业化科技组织,如农机专业合作社、病虫害防治合作社、灌溉队、收割队等,解决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和服务,减少农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加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创新科技服务,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的科技需要是全方位的,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产前规划指导、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加工销售等。传统的以农业产中技术服务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已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的科技需求。为此,应引入全程农业技术创新服务理念,有效整合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等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多学科优势结合和不同服务主体的优势互补,使农业技术服务覆盖农业产业链全程,甚至向关联产业延伸,为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与指导。

参考文献:

曹晔.2002. 国外农民合作组织的比较与借鉴[J].世界农业(5):4547.

陈俊梁.2005.谈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条件[J].经济问题(4):4749.

陈欣欣,史清华,蒋伟峰.2000.不同经营规模农地效益的比较及其演变趋势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12):69.

范慧敏.2006.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7):155158.

耿玉春.2004.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演变及今后的选择[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4):59.

任治君.1995.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J].经济研究(6):5458.

吴学凡.2006.我国新型农业组织化:现实的必然选择[J].石家庄学院学报,18(5):6063.

徐学英.2010.日本的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协定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11):1214.

杨青贵,李晓艳.2011.偏远山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问题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2):9197.

曾福生.2011.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0):410.

张红宇.2007.对新时期农民组织化几个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3):411.

张晓山.2003.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村经营管理(2):89.

作者:唐丽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广播时政新闻传播论文下一篇:我国英语媒体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