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生命力的经济学分析

2022-09-13

独立学院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 产生在一些公办高等学校内部的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它作为一种自发的办学模式, 从民办二级学院的出现到现在的独立学院的发展, 实质上是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新探索, 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二级学院刚刚出现时, 教育部对这个新事物没有办理任何审批手续, 也未公开发表过意见, 只是持一种观望态度。2002年以后, 中央和教育部看到了二级学院存在的生命力, 态度由原来的观望转变为采取积极引导, 并于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教发[2003]8号, 以下简称[8]号文件) 。

1 独立学院生命力的经济学视角

1.1 投入—产出分析视角

这一视角主要解释国家为什么在态度上由原来的观望到现在的积极支持。1999年,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决策。因此, 教育规模相对扩大了很多, 但国家对教育投入的相对量并没有因此而大幅增加, 教育经费处于紧缺状态。政府为此必须吸纳其他的社会资金来弥补这种投入的短缺, 这样就给民办高等教育以生存的空间。而我国传统民办高校发展还不成熟, 国民对传统民办高校存在着观念上的误解, 要让传统民办高校全部承担这一任务难度很大。我国公办高等教育虽然总体上投入不足, 但实际存在着“木桶原理”现象。木桶原理是指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制造的木桶, 最终所能盛水的数量将由最短一块木板所能盛水的数量决定这一现象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即在一个生产组织中, 其最大的生产能力不仅仅取决于投入资源总量, 更重要的是看其资源配置情况, 如果资源总量很大, 而生产所必须的某投入要素较少, 这一组织生产产品的数量就只能是这种要素所能满足的生产数量。公办高校的最短木板是资金, 它虽资金不足, 但在图书资源、教师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处于优势。独立学院最短木板是师资和教学管理, 而资金投入相对有优势。公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形成了木桶互补, 只要将两者良好的结合起来, 就能通过独立学院的资金和公办高校的师资和教学管理经验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层次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国家在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 既解决了传统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中师资的问题, 又解决了公办高校国家的投入不足问题, 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人才, 国家没有理由不持支持的态度。

1.2 成本—收益分析视角

这一视角主要解释为什么申办者、合作方和学生愿意选择独立学院。一个理性的人或组织在付出一定的成本选择某一事物后, 必然期望得到他所预期的结果, 即收益。对于独立学院的申办者、合作方和学生在付出一定的成本选择独立学院, 同样期望能够得到各自的预期收益。独立学院的申办者, 即公办高等学校, 它在申办独立学院时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 这里的成本主要是指无形资产的弱化和流失等隐性成本, 同时也包括为教师支付的福利等显性成本。那么它还为什么愿意去申办呢?原因很简单:经费。目前对于公办高校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经费短缺, 而申办独立学院恰恰能够给它带来经济上的收益。独立学院的合作方, 即投资主体, 既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企业等其它组织形式。它是直接的投资主体, 要投资独立学院将会投入很大的经济成本。为什么它也愿意投资独立学院呢?因为它的投资同样可以收益, 这里的收益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说:“把独立学院办好, 合作方的投资是完全可以逐步收回的, 只是周期会长一些而已”。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它将具有经济收益的功能。更重要的是, 这种投资具有很强的精神收益。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 一个人或组织为教育做出了贡献, 人们将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尊敬他、感谢他, 政府也会给予投资主体荣誉和政策优惠, 这种收益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仅仅有申办者、合作者把学校办起来, 没有生源同样没有生命力。独立学院的学费比普通高校的学费高很多, 也高于其它民办高校的学费, 学生为什么还愿意选择独立学院就读呢?最主要原因是学生期望通过独立学院来实现教育的混合均衡。教育均衡包括混合均衡和分离均衡。混合均衡是指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相同的教育水平从而得到相同的工资。分离均衡是指低能力的学生选择不接受或接受低水平的教育, 高能力的学生选择高水平的教育。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一直实行分离均衡, 从接受大学教育到不接受大学教育、从大专到本科、从重点大学到普通高校都是教育分离均衡的结果。高等教育长期实行分离均衡是学生追求混合均衡的动力, 接受独立学院教育的学生在入学分数上可以低于申办者学校学生入学的分数, 他们期望通过经济上的投入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毕业后得到和申办学校学生同样的待遇, 实现混合均衡。另一方面, 公办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尤其是优质教师资源是他们愿意选择就读独立学院的又一个重要理由。他们在四年中的投资远远低于他们将来的收益, 所以他们愿意选择独立学院。

1.3 信息不对称视角

信息不对称是指关系双方由于有限理性和信息获取成本而导致对同一事物信息获取量的不相等。独立学院的信息, 由于独立学院是新事物, 它的社会公共信息并不是很多, 一些家长只是对独立学院的性质、规模、申办者等信息有个基本了解, 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而独立学院自己对自己了解的信息比家长要多得多, 处于信息优势地位, 双方信息处于严重非对称状态。由此便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家长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独立学院的信息, 必须付出一定信息搜寻成本。部分信息获取所要付出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如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信息资源的获取, 他们不愿意花更多的成本 (直接经济成本和间接时间成本等) 去获取独立学院的信息。显然他们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然而, 对于申办者和合作者来说, 他们则处于信息优势地位, 他们不仅对学校规模、学校整体情况有深入了解, 他们还对教学质量、内部管理、师资等情况了解。这样他们在招生过程中, 会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而展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家长在获取对申办者和合作方有利的信息后当然不会拒绝子女就读这样的高校。用人单位和家长一样, 也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用人单位更多的会了解一些申办者的优质资源, 根据申办者情况间接获取其所申办独立学院的状况。另一方面, 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不再愿意花更多成本在人才的甄别上, 而是根据单位具体岗位需要设置一个具体岗位标准, 只要符合标准的人才单位就愿意录用, 而不是看你来自什么性质的学校。独立学院坚持本科办学基本要求, 不降低要求, 不迁就现状, 培养本科层次人才, 它的起点比较高, 符合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设置的学历标准, 且它是民办高校, 坚持市场导向,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能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所以用人单位也不会拒绝接受独立学院的毕业生。

2 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学校治理

独立学院发展初衷是通过将民办资本与优质公办高等教育资源良好的结合来弥补我国因扩招而带来的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和发展不足。但质量问题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 办得好肯定前途无量, 办得不好肯定出现麻烦和困难, 甚至危及生存。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 各利益相关者对独立学院还不完全了解, 它的发展和管理目前还是一个模糊地带, 但随着它进一步发展, 信息更加充分, 社会、家长、学生等其它利益相关方会对它进一步了解, 到那时政府官员和学校的寻租行为必然导致独立学院生命力的丧失。所以, 现在政府要加大对独立学院管理与治理力度, 主要通过法律治理来完善独立学院的发展, 真正发挥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2.2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与解决

独立学院是一种投资教育的民办办学模式。既然是投资, 其目的必然是赢利, 追求经济效益。而教育不同于其它事业, 它本身具有极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独立学院的投资必然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不以赢利为目的”。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2005年3月22日在进一步做好独立学院试办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明确指出“办学的基本出发点不能立足于‘赢利’、‘发财’。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首先要服从社会效益”。而《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成本、预留发展资金及其他必需费用后, 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这两种解释实质上也是一种矛盾, 一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独立学院作为民办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这对矛盾。公益性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 教育的公益性是相对整个教育体系而言的, 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理想追求, 当政府资源无法实现普遍的公益时, 当政府或公立高校不能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时, 营利性学校存在是一种合理要求, 是社会需求多样性的要求。政府在考虑教育公益性的同时, 必须通过法律保护民办学校投资人的利益, 否则没有人愿意投资民办教育。没有投资人的资金, 独立学院将失去生命力。投资人在投资教育时要认识到教育的特殊性, 持一颗爱心来投资教育, 绝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否则独立学院一样将失去它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新的探索。在过去短短几年里, 国家、申办者、合作方、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它的发展主要持积极态度, 它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必然有深刻的经济原因。当然, 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官员政治寻租和公办学校经济寻租问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等。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命力,经济原因,问题

参考文献

[1] 杜育红, 刘亚荣, 宁本涛.学校管理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0.

[2] 张保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注重质量严格管理努力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9) .

[3] 胡四能.对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合理回报”解读与思考[J].高教探索, 2006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英语学习者语感的形成和培养下一篇:浅谈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