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论文

2022-05-0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收稿日期]20090325[作者简介]蔡恭亦(1970),男,广东潮州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数码绘画艺术研究。(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摘要]校园物质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形式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女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论文 篇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独立学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摘 要 随着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不断深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育人需求和文化作用日益增强。因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研究独立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特色做法、创新举措、优秀案例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校园物质文化研究与独立学院校园物质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出研究热点、研究思路和学术创新等研究现状,对下一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独立学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研究以垫基和启示。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 综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性质、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文化建设的引导,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教育部对我国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占据高等教育重要力量的独立学院,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独立学院校园物質文化建设之中,发挥好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鉴于此,笔者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梳理与分析,以期吸引教育界及其他学界的广泛关注,为独立学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研究提供借鉴。

1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1.1 国内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检索出19508篇相关论文,起始于2005年,分别在2015年呈现峰值4879篇,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其中,硕博士论文872篇,起始于2008年,在2016年达峰值294篇。研究主要聚焦于:一是内容和内涵阐释。郭建宁、曲风、许俊等多位著名学者对国内外社会价值观的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其内涵、基础理论、思想精髓、伦理基础进行阐释。二是党的十八以来对培育和践行的研究。裴德海、季明、钟永圣等诸多学者对培育路径和建构框架进行研究,提出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宣传教育、融入乡土生活,注重家风家教、党风政风民风等路径,其中钟永圣所著《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是首部从传统文化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读本。三是对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培育和践行研究。杨业华、李纪岩、戴艳军等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了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发展、品德修养、成功成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提出加强课堂教学、网络新媒体建设,民族文化情感认同,文化、实践、环境育人等新路径。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方面,郭建宁主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一书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要求做了全面阐述和深刻解析。[1]曲风主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则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的原则,即以人为本、理想信念、树立楷模、反腐倡廉。[2]此外,许俊、石国良等多位著名学者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解读、理论意义、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方面,陈文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必然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堂,融入实践,并强化劳动教育。[3]纪安玲认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传承传统红色文化,还要紧贴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4]其中钟永圣所著的《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是首部从传统文化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读本,引用传统文化古籍中的名篇名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作用及践行方法,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核心价值观的源起和落脚点。[5]裴德海、季明等诸多学者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和建构框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土生活,注重家风家教、党风政风民风等观点。

关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研究方面,杨业华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念、现状以及培育方法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地阐述,为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打下了理论基础。[6]孔国庆、王刚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注重层次和阶段的划分,构建多元化的培育平台和评价机制。[7]徐晓滢认为,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表征和信念系统出发,构筑“知识-理性-需要-信念”的辐射网络。[8]此外,李纪岩、戴艳军等学者也从多维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发展、品德修养、成功成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提出了加强课堂教学、网络新媒体建设,民族文化情感认同,文化、实践、环境育人等新路径。

1.2 西方学者对“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在Web of Science 外文数据库中以“Value education”检索到相关文献86463篇,起始于1800年,有11篇。1994年至今,成果持续递增,于2017年达到峰值7240篇。教育研究方向居首位达42111篇,占48.704 %,其次为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研究方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居于前四位。有多位标志性研究作者,Anonymous一人发表成果280篇。

西方学者关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呈现多学科交叉研究态势,主要聚焦在价值观概念和核心价值观内容、培育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克拉克洪(Kluckhonn,Clyde)提出的明显具有工具色彩的观点,即在其价值取向模型中,存在着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以及善恶兼而有之的三种人性价值取向。[9]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核心价值观普遍奉行个人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以朝鲜、古巴、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多元核心价值观;以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亚洲价值观;以及以宗教为根本理念的核心价值观等。宋伟在其博士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总结,从国外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来看,呈现出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将国家层面倡导与公民层面认同作为重要的提炼依据。二是核心价值观呈整体稳定性与历史变动性的统一。[10]

2 关于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

2.1 国内学界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

国内学界对校园物质文化的专题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是将其作为大学文化系统的一部分进行分析阐述,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校园物质文化”检索出50篇相关论文,研究起源于1989年,在2010年和2012年呈现峰值共12篇论文。高校物质文化研究仅有43篇,其中硕士论文为2篇。

张北坪认为,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承载着高校的文化核,體现了“大学之魂”。[11]刘增安提出,校园物质建设虽有共性,但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院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突出的自身文化特色。[12]陈德奎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校园物质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会对师生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设施与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不断追求和“育人”意蕴的和谐统一。[13]李海丰则更强调“人文关怀”在校园物质文化中的地位,认为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人格化、个性化、艺术化,力求突出校园文化底蕴,强化校园文化品牌。[14]由以上研究可知,学者们充分肯定了物质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应以学校的文化特点为基础,全面提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水平。此外,学者们的研究还涉及了校园物质文化的载体建设、创新性研究、建设路径、人文思考等方面。

部分学者对我国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就现存问题提出了建议。邹怡指出,当今国内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存在风格单一、功能偏少、缺少文化积淀、育人功能不足、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建议通过“让物质文化更加人文化、让功能更加人性化”等路径来解决。[15]王可凡和李宗维的两篇学位论文《大学校园物质文化问题审视与建设路径》和《高校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对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表征、成因分析、建设依据和路径、建设原则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体系还未建立,研究还比较零散,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内涵论述、问题及对策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深化。

2.2 西方学者对校园物质文化的研究

在Web of Science 外文数据库中以“Campus material culture”检索到相关文献有80篇,始于1988年,仅1篇。与中国同在2015年达到峰值,有10篇。教育研究方向居首位达25篇,占31.25%。美国、印度的研究成果数量居前两位。

西方学者对校园物质文化的研究集中于校园建筑的文化意蕴。早期著名教育家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Time & University》中所阐述的大学建设理念不仅包含了“如何去建设实体建筑”,而且还包含“如何通过建筑去体现大学独特的灵魂”。纽曼认为这些建筑间接地代表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从侧面展现了大学气质与国家荣耀感。体现国家的地位。阿兰.斯威伍德(Alan Swingewood)在《大众文化的神话》(The Myth of Mass Culture)一书中提出:高校建筑应该着重将注意力放在物质环境的建设上,利用环境这种有形的,全天候的教育资源达到育人的目的。[16]基于学界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外相关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欠缺,缺乏对高校物质文化本身的育人功能、特色建设、传承与创新的深入研究。

3 关于独立学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研究

在中国知网以“独立学院园物质文化建设”进行篇名搜索,并未找到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但在以独立学院文化建设为目标的研究中,有部分学者将独立学院的校园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进行了探讨。

彭振兴、陈瑞平认为当今独立学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全面性,存在校园物质设施缺乏文化意味、设施建设功利性较强和缺乏校园绿化、美化等问题。[17]周孝元认为,独立学院可以通过使用精巧且实用的物质设计,来提升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18]李忠豪、罗慧等学者认为,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大学精神”,投资方就要加大投入,使学设施、教学设备和校园布局更加合理化。并通过建设内涵丰富的文化设施,增加校园设计的人文气息,使校园建筑更具审美和教育功能。[19]

然而,部分学者认为,较之于校园隐形文化建设,独立学院的物质文化建设已然是“先行一步”。巩芳芳、刘彩生认为,由于独立学院普遍成立时间较短,其在校园整体环境的布局上更具优势。若在制度文化规范下推动物质文化建设,将使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互促共生,达到更好的建设效果。毛鸽认为,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外显文化的建设,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但在加大美化环境、治理校园、建设校舍投入的过程中,却忽视了校园文化的背景及环境特点。再加上學校管理、教育的不到位,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反而会不利于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20]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不难看出,学界对独立学院的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较为缺乏,多数是仅将其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依托和展示平台进行简要论述,缺少系统性及深层次的探讨。

4 对已有研究的简评

综上所述,中西方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国内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有一定成果,兴起于2008年,在2015年达到峰值,研究范围涵盖理论的阐释、分析、溯源以及实践指导方法等内容,主要聚焦在相关基本概念的厘清、传播载体的梳理、培育方法的总结、相互关系的明晰等方面。校园物质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部分和物化载体,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起步较晚,均为1980年代,成果较少。目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物质文化协同研究的成果稀少,还未有代表性成果和学者出现。独立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学者们多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进行分析论述说明,还未有代表性成果和学者出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物质文化协同研究的成果,尤其是与独立学院的物质文化建设相结合进行研究仍是空白。因此,社会主义如何引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尤其是独立学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安秀梅,李京霞.基于克拉克洪模型的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2):99-102.

[2] 陈德奎.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及其育人意蕴[J].群众,2007(12):71-72.

[3] 陈华文.立德树人维度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

[4] 郭建宁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 纪安玲.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个维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1(01):64-68.

[6] 孔国庆,王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分阶段培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01):150-156.

[7] 李海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人文思考[J].阴山学刊,2001(04):93-94.

[8] 刘增安,张小菊,刘立红.论高职院校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08(07):15-16.

[9] 罗慧.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S1):30-31.

[10] 毛鸽.对独立学院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02):132-133.

[11] 彭振兴,陈瑞平.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5):51-52.

[12] 曲风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13] 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6:16.

[14] 徐晓滢,李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的主体因素[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36-38.

[15] 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6] 张北坪.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空心化”症候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67-69.

[17] 周孝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4-5.

[18] 邹怡.国内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5(05):81.

[19] 钟永圣. 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0] [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M].冯建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作者:刘英 刘赟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女子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初探

[收稿日期]20090325

[作者简介]蔡恭亦(1970),男,广东潮州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数码绘画艺术研究。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50)

[摘要]校园物质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形式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女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女子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尚存在着特色不明显、发展不平衡、理念不明确、规划建设滞后等问题。强化女子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必需把女性的高雅、灵秀、善美、个性、润物无声的特质,巧妙地、淋漓尽致地蕴含在校园环境、教育设施、人文景观、文化产品之中。

[关键词]校园物质文化;女子院校;女性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学校这个载体上所折射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校园建设过程中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文化现象。校园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主要包括校园自然地理环境、校园建筑文化等内容。它不仅直接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也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女子院校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一种自然因素和最直接的物质环境,不仅对女校师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审美水平、生活情操等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教育女性特色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女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重要群体,其生理结构、心理特征及其不断发展的社会地位都决定了这一群体发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她们具有对环境的强依赖性,因而在女大学生的教育中要适当地注重环境育人,借助于校园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来加强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当前女子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女子院校的数量日益增多,规模逐渐扩大,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不断发展。女子院校由于其女性的特色教育,对于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其针对性,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成为女大学生教育的借鉴模式。中华女子学院、同济大学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大学、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女子院校的长足进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女子院校校园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女校无论在校园自然地理环境的选择还是校园建筑文化的设计方面都跟上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诸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宣传窗、校报校刊等文化设施都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文化综合平台。随着各女校的女性特色的办学理念的形成,学校校园的标志性文化(校旗、校徽、校服、校色等)已经开始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和办学理念,女性特征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

女校在取得这些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校园物质文化特色不明显,出现“同化性”倾向

我国的女子院校都以“特色”作为自己的立身之宝。应该说,这种思路是十分正确的。但是,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女子院校的办学特色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对女子院校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不能做出强有力的回答。在物质文化的建设方面则突出地表现出了“同化性”的倾向。从总体上来看,女子院校的女性特色还是未能鲜明地体现出来,与普通高校相比出现了粗糙的“克隆”,对于学校一草一木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没有体现女校明显的寓意和教育功能,其校园物质文化也未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之“巾国不让须眉”的刚柔特质。倘若物质文化尚且千篇一律,那么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特色就更难以塑造。

2.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文化其它方面发展不平衡

随着女校资金力量的日渐雄厚,各学校在加强各项物质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并没有充分提炼出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这种只重物质文化不重精神文化,将建设与育人割裂开来的做法,只能导致物质文化建设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影响物质文化建设最终的教育目标。

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承载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改善、优化校园物质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找到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将物质文化置于女校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前提下,强化精神文化、赋予女校物质环境更多的内涵,使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进而从整体上推进校园文化建设[1]。

3校园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所学校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体现。很多女子院校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花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对校园进行净化、绿化和美化,目的是为学生和老师创造一个良好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校园学习和工作环境,同时还能塑造自身的对外形象。在女子院校,应该考虑把女性心理细腻的特点、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巧妙地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使学生耳濡

目染地接受学校的正确引导。

4.缺乏教育内涵的提炼,规划建设滞后现象普遍

很多女校由于受到其发展规模的影响,加上其发展历史短,对于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没有一个良好的、系统的建设规划,只是根据建设资金的预算来设计自己近一阶段的校园建设。其实,从长远来看,这对学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乃至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都是不利的。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类别、环境、财力等不同情况,制定出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女性教育特点而又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使校园内不同的功能区域折射出具有与学校办学宗旨相一致的文化内涵[2]。

二、强化女子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物质文化具有隐性教育力。学生的精神状态易受其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而女大学生因为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对环境的依赖性显得更为强烈。因此,强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女性特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优化成长环境,塑造女大学生良好品格校园物质文化中所包含的每一个载体,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都被赋予了深刻的道德追求和道德规范,这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有助于增强女大学生们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校园物质文化景观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悟,增强弘扬校园精神的使命感,产生精神上的升华,进而引领她们的日常行为。

2.提炼知识精髓,增加女大学生的文化积淀

校园各种物质载体所包含的历史、传统、人文、社会等各种文化的内涵,可对女大学生起到积累知识、启迪心智的作用。大多数女子院校的楼宇之间都会悬挂一些古今中外的伟大女性的照片,并附上其生平介绍。这些人文景观,可帮助女大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知识,更能砥砺她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3.激发审美创造,提高女大学生的文化品味与气质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体现了一个学校的艺术创造能力、审美情趣和在特定时期的审美追求。从细微部分来看,校园空间的布置和环境的点缀,包括名人名句、艺术作品、校园绿化、标志雕塑都是一本潜移默化的美育教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女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及内外在气质。

三、女子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的彰显,把女性的高雅、灵秀、善美、个性、润物无声的特质,巧妙地、淋漓尽致地蕴含在校园环境、教育设施、人文景观、文化产品之中,这正是强化女子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科学利用好现有的环境空间

在现有的环境空间不能扩大的情况下,要着力于校园教育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校园文化的功能,没有完备设施的支持,只能是纸上谈兵。校园设施的建设,除了教学设施(如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办公楼等)、后勤服务设施(如学生公寓、食堂、澡堂、医院、超市)外,还应当有其它活动设施(如体育场、学术报告厅、活动中心、广播站等)。只有硬件设施的充分完善,才会为校园文化的整体塑造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针对女子院校,还应该根据时代特征、环境特色、地域位置、空间环境、办学理念和办学特点来建设符合女性教育需要的物质文化实体,使校园的建筑物在建筑风格、空间组合、线条、装修以及整体的审美情趣上符合女校师生的审美习惯与要求,乃至艺术特色。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干净优美的、令人舒适的校园环境才能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文化氛围,为校园物质文化的育人功能做一种铺垫。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最终以培养学生成才为目的。除了加强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物态环境文化建设之外,还应该在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自然环境文化方面精心设计安排。同时,女校校园是以女性教育特色见长的,其校园物质文化更应该体现出女性细致柔美的文化风格和新时期女性的干练率直的文化气质。例如,很多女子院校都会陈设宋庆龄的雕塑,以这位伟大的女性来勉励在校的学生。这也是女校校园物质文化中的一种育人功能的体现。此外,还有很多女校的校牌,由担任国家领导职务的女性来写,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激励和感召。校园楼宇之间悬挂一些国内外优秀女性的照片和名言警句,也是对校园文化中女性特色内涵的提炼。

3.塑造校园物质文化品牌形象

如果说上述两方面是众多女子院校的共同策略的话,那么塑造各自学校的物质文化品牌形象则是每个学校校园文化特色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校区别于同类学校或同地区学校的重要方面。它凝结着全校师生的传统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校园物质文化品牌形象可以从多方面来塑造。一方面,按照自身的特点,建立充满个性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传播媒介,如校园公布栏、宣传橱窗、校报、校园网、“数字化校园”等。另一方面,制作反映本校特色的形象产品,如校徽、校标、校牌、校旗、校服以及一些办公用品等。在对外宣传中,学校也可以借鉴企业中的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培养学生和老师的归属感[3]。

[参考文献]

[1]?梁书林.校园文化中物质环境的营造和功能提升[J].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52-53.

[2]?赵晓培.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00,(10):30.

[3]?刘增安,张小菊,刘立红.论高职院校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08,(7):15-17.

(责任编辑李震声)

作者:蔡恭亦 段惠婧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论文 篇3:

试论中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

摘要:中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坚持整体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立体性原则。

关键词:中学;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原则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创造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校园文化是办学的灵魂,学校的根本,是衡量学生文明程度和师生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它分为环境文化、设施文化、装饰文化。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全员参与,持之以恒。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与本地区社会文化建设相适应,协调一致,构成一个完成的整体。例如,学校的基本建设从整体规划到景点设计,从校门口的位置到校园内外的美化,从操场的布局到现代化设备的购进,应尽量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相适应,不脱离区域的整体性。校园文化建设要协调一致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整个校园犹如一个人体,建筑楼群为人体的骨架,应结构合理;校门口为人体的头部,应头正方圆;道路为人体脉络,顺畅有序;花草树木风景小区为人体的服饰,美观大方;操场为人的脸面规范周正。要考虑到校园建设内部个体与群体之间,各要素之间,各区域之间的和谐,给人以生动、和谐的美感。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传统文化建设要协调一致,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新项目的建设一定要与传统建设相协调,既发扬传统文化,又注意发展创新。在空间位置上做到错落有致,在结构造型上做到相互对应。特别是校园里景点的增设,绿化美化的设计,力求与传统文化协调一致。校门口可艺术造型,要对师生有一定启迪,校园内花坛建设,做到造型各异,错落有致,奇特新颖。室内布置,根据处室功能,整体安排,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寝室、办公室、食堂、餐厅、礼堂等,都应合理布置,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二、教育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即校园布局和设计力求完美,把“尽量”符合可有教育性作为最高原则,把教育渗透到设计与建造的全过程,突出建筑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校园环境的影响,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形成种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民和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这是强调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如:绿化、净化校园环境,即使是冬季,也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建设花园式、园林化校园,使之充满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蕴含着美的神韵,而美观气派的校训墙,内容丰富多彩的“知识窗”,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宣传栏,异彩纷呈的“文化走廊、宣传画廊、活动剪影、读报橱窗”等人文景观更发挥出自然景观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造人文景观,让学校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堵墙壁都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

三、思想性原则

要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文化阵地。校园物质文化应当具有教育导向作用,引导形成全校师生共同认可并遵守它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等,充分发挥其规范约束作用,约束控制学生自身行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因素的腐蚀,这一作用就决定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思想性原则。中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纪律观念、行为习惯正在形成中,校园文化所营造的和谐、健康的环境氛围,对铸造学生性格、品德会产生良好的效益,因此校园环境建设要注重思想性。如在醒目的地方张贴催人奋进的校训、名言警句,定期更换学校阶段性的评比、表扬板报等,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创新性原则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地,决定了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品德修养及较强的创新能力,设计和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要紧跟时代步伐,根据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校园物质文化的高层次性、超前性和创新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但并不是所有时代性都适合于校园文化,只有那些积极的富有朝气活力的时代因素,才能成为校园文化构成的有机要素,因而不同时代对校园物质文化有不同的要求。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必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五、实效性原则

1.科学规划校园,加强校舍建设。校舍建设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以免造成相互影响。校园附设的建筑物比如校门、升旗台、花坛等,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做到美观耐看。校园的整体建设争取做到园林式、花园式。

2.重视校容校貌治理,确保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校园内要适当设置集中绿地、花坛、景点,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形成庭园美化效果。在环境“三化”建设上要有新意、有特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学校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努力达到“四无”要求,即:无杂草杂物、无积水、无散养家禽、水泥地面无尘土。厕所定期冲洗,垃圾定点入坑,校舍天天打扫,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3.合理配置设施,建设好教育阵地。学校要设置标准的旗杆、旗台,建设适应学校规模的宣传橱窗,加强学校德育室、校史室、少先队队部、阅览室及各功能室的建设。学校的校门、屏风、花墙、台阶、雕塑等辅助建筑要体现出学校特色,从形式到色彩都力求发挥愉悦学生身心和文化影响的功能。同时,学校要在适当位置设立体现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等永久性标语,以及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牌。通过隐性教育环境的暗示和潜移默化作用,不断规范师生行为,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4.群策群力,综合整治周边环境。学校要自觉加强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建设,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特别是要清除黄、赌、毒的影响,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要积极争取所在地政府的支持,联合有关部门加强综合整治,治理好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

六、立体性原则

校园物质文化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它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实施全方位、主体性教育原则,教育设施的直观性,教育橱窗的启迪性,教育内容的秩序渐进性,教育对象的因材施教等都要体现出来。

要把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作为三维结构模式,在形式途径上表现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首先是直观建筑的环境育人,其次是设施文化的直观育人,再次是装饰文化的启迪育人,使师生在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的氛围里受到教育,这种多渠道、互相联系、渗透、相互影响,体现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立体性。

作者:王碧清 罗世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橙皮素抑制癌细胞论文下一篇:直接对外投资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