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得以稳定持续发展的根基和源泉,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品牌的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展示企业形象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重点是要做到五个结合,处理好五大关系,重视企业发展历史、企业制度建设和职工关系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篇: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

文化软实力研究述评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越来越引起普遍重视。本文主要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现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措施做一个初步的探讨,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研究

一、 文化软实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软实力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他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力。这种提法立刻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于是关于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便开始了,也形成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如约瑟夫·奈所著的《硬权力与软权力》、《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马特拉所著的《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弗雷泽所著的《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柯兰齐克所著的《魅力攻势--中国的软实力如何改变世界》、考恩所著的《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英)约翰·汤姆林森所著的《全球化与文化》等著作和文章陆续问世,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中之重。尤其是“9.11”事件以后,针对美国软实力衰退和中国软实力增强的讨论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国外对于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等问题也存在不同看法,即使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也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从国外来看,尽管讨论很激烈,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的著作不多。第二,研究的深度不够,目前还处于一种摸索和探讨阶段。第三,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角度不够广泛。

(二) 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我国学术界以前没有软实力的明确定义,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做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已经深深地植入民族的土壤和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文化软实力以后,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和热烈讨论,翻译和出版了一些相关的著作,如马庆国、楼阳生等著《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胡传胜著《观念的力量与伯林对话》、门洪华主编《中国:软实力方略》、王佐书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软实力》、樊友山著《跬步之行--国企软实力的探索》、张兆娟著《软实力——中式成功领导品质》、李春生著《修炼和发挥你的软实力》、夏铸九、黄丽玲等译《认同的力量——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宋继新著《奥运对和平的追求--加强北京奥运软实力建设》、李晓东著《全球化与文化整合》、王述祖著《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历史的思考与求证》、王宁著《全球化与文化》、薛晓源、曹荣湘著《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王宁著《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邹广文、徐庆著《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文水玲珑著《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等著作。

近年来,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党和政府也越来越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命题,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进行了总体部署。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也纷纷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如刘云山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吴建民的《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成当务之急》、严昭柱的《提升软实力的关键点》、祝福恩、邢蕊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性思辩》、许颖的《对“国学热”的双向思考》、杜宇新的《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重任》、王能宪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现科学发展战略》、杨春光的《奋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谢武军的《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黄坤明的《以创新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胡振民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田心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王蒙的《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等文章。尤其是刘云山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文可谓内容丰富、论述深刻,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总体部署,这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很有借鉴和指导意义。[1]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开始了文化软实力的教学和研究。从上面可以看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还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有待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成果。

二、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国际公共关系理论界的美国政治学家、国际法学“权力政治学派”的缔造者汉斯·摩根索曾提出:“当今国际政治,不仅以传统的政治压力和武力方法进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争夺人心的斗争。”克莱因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有名的“国力方程”,把“战略目标”与“国民意志”作为衡量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国民意志”都是极其复杂的无形因素,也可称为软实力,难以用静态标准来衡量。另一位美国学者斯拜克曼把民族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都视为软力量。英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库伯则认为合法性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后来基辛格一直坚持认为:“美国不能只是为了维持力量均势而在世界上继续有目的地存在下去,除此之外,还要推广美国的观念和价值。”美国国际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1993)和《文明冲突与世界重建》(1996)中提出“文明冲突论”,指出“在未来世界中,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经济,而是文化。”上述虽然没有文化软实力的明确定义,但毫无疑问肯定了文化在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把实力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方面,“软实力”是用以指称相对于国家、民族、边界、领土等“硬权力”而言的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和国际机制等,也就是指意图通过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从而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2] “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从1999到2006年约瑟夫·奈对软实力定义也做了几次修改,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看法,如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教授认为软实力是通过道义主导赢得朋友、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他说:“中国人经常说‘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力。”黄牧怡2004年在《唯实》上发表《关于“软实力”的哲学思考》一文中认为:“软实力是指能让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强调与人们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软实力不仅仅是影响,也不仅仅是说服,它是引诱和吸引的能力,而吸引经常导致默许或模仿。曹京柱在《软实力之忧思》一文中认为:“从矛盾普遍性视角看,软实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所有竞争主体之中的精神性力量,是一个超越国际政治领域的更高层次概念;从对立统一的视角看,软实力与硬实力在本质特征、起作用的方式以及对竞争结果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软实力与硬实力实质上是同一竞争主体所具有的现实力量的两个方面,在竞争过程中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认为:“软实力是一国的内外政治动员能力,即对国内外硬实力的调动和使用能力。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文化软实力包括全民的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新闻媒体、电视电影、服装饮食等方面。”[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还有观点认为,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还有人从其他角度进行阐释,有人从区域角度认为:软实力是指一个地区通过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动员和发挥心智能量的作用来达到区域的社会和经济目标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依靠对内激励民众的士气,整合民众的力量,发挥民众的聪明才智;对外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包括工业技术和管理、组织技术),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的的能力。也有人从企业自身考虑认为软实力是指企业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对外占领利益相关方的心灵,对内依靠运用员工心智能量以达到企业目标的能力。总之定义非常多,上述观点也存在一些片面和不足,如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有人认为是从美国的价值观来定义文化软实力,故不够客观公正。国内学者大部分从狭隘角度理解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而全面科学论述文化软实力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3]

学术界对于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进行了一些阐述,涉及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有人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新的发展动力;有的积极主张繁荣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有人认为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有人对繁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做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达成了广泛共识,但还不够深入全面。从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只是表面的理解,显得比较肤浅。论述软实力比较多,而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则比较少,例如文化软实力在软实力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还有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都还没有说清楚,存在很大分歧和可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我们认为文化软实力在软实力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源泉,软实力是一种柔性力量、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具有力量,只有那些具有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化才具有力量。从广义角度看软实力等同于文化软实力,但从狭隘角度理解文化,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软实力比文化软实力的范围要宽泛许多,如果离开文化谈论软实力或文化软实力就显得毫无意义,没有任何价值。同时,文化软实力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所谓具体就是必须与社会主义的现实相一致,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否则就失去方向和目标。从实践层面讲,目前还缺少有效的机制和办法,可行性和实证性还需要论证。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必须站在更高层面和运用新颖的视角来研究、审视和回答。

三、 关于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认为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必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人认为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重要,中国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重视文化软实力;也有人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认为随着中国国家硬实力的增强,国外的中国威胁论等直接影响中国的国家形象,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地位,增强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有人从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角度论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有人从中国人民的现实需要角度出发,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角度论述加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也有人认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硬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不可否认我们的软实力还很落后,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当然还有其他的看法,都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紧迫性进行了有价值、有意义的阐述。以上论述很有道理,但明显感觉理论的深度不够,也缺乏更系统、更详细的论述,需要从更高的角度看待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达成广泛共识。

四、 关于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对于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从理论层面上,有人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人认为必须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和“三贴”原则;有人则认为必须以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人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从实践层面上看,也有不同看法。有的主张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新闻传播技术,加大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有的主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的认为政府要积极引导,加大对文化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有的主张从教育的角度,培养一批杰出的国学大师,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书本、进头脑、进心灵,从而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有人主张加大对外文化的宣传和交流力度。总之,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存在不同的看法,途径多样,争论也比较多。综上所述,许多观点、看法和建议很有价值,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缺乏系统性。对于文化软实力这个问题的研究,国内学术界目前才刚刚开始,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对于许多问题还存在争议,如文化产业究竟属于软实力还是硬实力也意见不一。对于文化为什么成为软实力?这些看似简单而实际很难回答的问题也存在着分歧。我们认为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经济属性也有意识形态属性,二者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机结合,至于文化软实力主要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文化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等功能,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发展文化软实力不能依靠强制或者行政命令,那样就违背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规律。二是研究不够深入。突出表现在论题和论证存在“泛化”倾向。如论证有一定的广度而深度欠缺,纵向谈论较多而横向比较研究很少。概而论之的多,深入具体的分析少。如何发展文化软实力,虽然有不同的主张,但在现实过程中的实际效用和可行性难以证明。三是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加强文化软实力,缺乏对策性的建议,从而难以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四是对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可行性分析比较少。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具备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能力和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发展了,硬实力越来越强大,为软实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基础。第二,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或精神资源。第三,在长期文化发展过程中,也为我们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四,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处于信息化时代,为我们开发和传播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第五,我国目前软实力还不发达,这为我们发展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有发展的压力才有发展的动力。第六,我们的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也得到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是重要的力量来源。第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外部环境。总之,如何发展文化软实力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07-10.

[2]韩勃,讲庆勇.软实力在国家在中国的实践之二——国家软实力[R].人民网,2008(3).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肖 利

作者:侯贵文 栗志刚

第二篇:把企业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得以稳定持续发展的根基和源泉,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品牌的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展示企业形象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重点是要做到五个结合,处理好五大关系,重视企业发展历史、企业制度建设和职工关系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 创新理念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又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和源泉,因此,新形势下要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发挥出企业文化中蕴含的无限潜力,积极推动企业走好发展之路,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好五个结合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历史相结合,做到继承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脱离企业发展历史来谈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继承传统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纵观国内外一些长盛不衰的知名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都是十分注重对于早期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脉相承、贯穿企业发展始终的,包含着企业在起步、成熟、鼎盛等各个时期形成的被企业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内容,能够凝聚企业发展的精髓,反映企业的发展愿景,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对于企业当下的发展意义非凡。因此,企业的文化建设一定不能割裂企业的历史,而是要与企业在历史发展中保留下来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做好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做到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文化建设要为企业发展服务,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来适应企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更多的企业寻求突破和改革,不断创新发展道路,因而企业文化建设也要跟随时代的变化,积极吸收先进的、现代化的理念与观点,不仅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还要有超前思维,为企业发展、进步做好支撑和服务。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制度相结合,做到以文化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要想管理好必须依靠健全规范的制度。制度是刚性的,约束力强;文化是柔性的,接受度高。企业文化如果能实现与制度的有效结合,为制度做补充,让制度易执行,则对于企业规范的执行、企业价值观的树立和落地,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让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文化人,使职工在春风化雨般的关怀中接受刚性的约束,能够让职工自觉执行制度,自愿接受管理,并逐步内化为个人行为规范与职业习惯。

四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做到以人为本。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依靠职工群众集体力量的发挥。群众工作做好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和谐稳定的局面才能形成。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到以人为本,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形成关心人、帮助人、引领人的企业文化氛围,向职工群众传递正能量,激发其活力,让职工群众在工作中有成就感、有幸福感,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为职工群众所接受,并长期有效。

五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品牌塑造相结合,做到形象提升。企业品牌是企业多年形成的无形资产,代表着企业形象,承载着企业的信誉和企业产品的质量。强大的品牌力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作为构成品牌的本质要素,是支撑品牌的核心力量。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一定程度上都包含和反映着企业的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品牌建设进行,通过企业文化将诚信、品质等企业发展的核心元素传播出去,扩大品牌影响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企业主文化与子文化的关系。一个企业的主文化即核心文化,就是这个企业的愿景。主文化要有统领性,高度概括、旗帜鲜明,凝聚成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声音。在确立主文化的同时,企业内部可以建立起一系列的子文化,以体现不同业务工种、不同团队的文化特色。主文化和子文化的关系是统领和从属的关系,主文化是主流、是主干,子文化是分支、是枝杈。子文化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能脱离主文化的范畴,不能特立独行、各行其事,更不能出现杂音。

二要处理好企业管理者与职工的关系。管理者是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职工是执行者、操作者。企业发展需要管理者的正确决策和领导,更需要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依靠职工办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握好企业内部两者的关系,使管理者和职工上下同心,相互信任。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是由管理者提倡和推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要想让管理者提倡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得到落实和执行,必须取得职工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好与职工的关系,在企业文化创建过程中,广泛、深入征求职工的意见,在此前提下再开展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管理者要自觉带头践行企业文化,引领职工群众遵守企业规范和制度,积极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三要处理好长效机制与短期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企业文化的建设因而也成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文化建设时间越长,越能体现企业的精神内涵和发展愿景,职工的认同度也越高。因此,应加强文化的长效机制建设。在企业文化的创建中,不乏短期文化的出现,即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临时性企业文化,如当企业发展出现了形象管理危机时,需要临时进行文化应急;或是因为管理者的更换,文化建设有了新思路、新提法等。因此,要辩证看待短期文化的出现,对有效的、企业职工认同的短期文化加以固化,充实到长期文化创建的范畴里,而对那些无效的、只是面子工程的短期文化,则要尽量剔除,以免干扰企业文化的整体创建。

四要处理好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思想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则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两者共同的目标都是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和塑造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既不能固守传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排斥和抵制企业文化建设,也不能用企业文化建设冲击或取代思想教育工作。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因此,在具体工作中两者要做到内容上相通,方法上互补,最终实现相互促进,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放大效果。

五要处理好氛围营造与执行落地的关系。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进行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职工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时刻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导向,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创建的文化,践行企业文化。但营造氛围一定要结合实际,要注重企业文化的执行落地效果,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能只打雷、不下雨。观念要指导行动,并付诸行動,企业文化建设,最终还是要看能否落地生根,能否让职工认同,融入其思想和行动。

总之,当前企业的生存模式、生产经营模式、产品供求关系等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些重大变革面前,做好以上五大结合、处理好以上五大关系,对于加大企业文化创建力度,丰富文化建设内容,强化文化理念创新,真正把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的硬实力,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
【参考文献】

①陈尤英:《如何以“中国梦”理念指导媒体企业文化建设》,《经营管理者》,2013年第14期。

②李鹏:《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14期。

责编/张寒 刘芋艺 美编/于珊

作者:高卫国

第三篇:国家软实力的文化解读

摘要:从国家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开始,对其进行了历史与现代的多角度解读。着重分析了国家软实力构成要素中的三个关键词之一——文化在国家软实力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软实力由文化思想出发,最终落脚在对文化思想的执行力上。

关键词:国家软实力;实力;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企图通过自身努力与加强合作来增强综合实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实力的增强来不断加强对他国经济、政治乃至文化的控制以获取更大利益,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企图通过综合国力的增强来为民众争取更多的自由和幸福,并抗衡和抵制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这样,实力问题在当代显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突出,而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构成因素、评估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也成为热点。起初,学者们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军事等实力,这种实力具有看得见、摸得着、可即刻发挥效用等特点。在深入研究实力问题时,人们还发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即刻发挥效用的力并非是实力的全部,还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不是即刻发挥效用的力,在控制和左右着前者,这部分的力就被称为软实力。以往人们不是没有注意到软实力的存在,而是长期地忽视它,尤其在急功近利的时代,硬实力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软实力作用的凸显和概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硬实力的施行碰到了障碍。美国惯用其“外科手术式”打击来对付它的敌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这种使用硬实力——军事手段的打击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常常引发更深的矛盾和麻烦,例如美国在反恐怖主义问题上的武断处理就引发了无穷无尽的其他问题。这样,软实力才从被掩蔽的视野中请出,逐渐成为学者、政治家、职业界高度关注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对软实力的研究,正是人们在全球化竞争意识强化趋势下对实力问题的深化探索。

前面指出,软实力的提法是一个新事物,但软实力本身及对软实力的重视并非是新事物。《周易·贲卦·彖传》里有这样的句子: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认为,对“天文”的关照以及对相关规律的运用,例如对科技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构成了硬实力的方面;而对“人文”的观照以及以文化传统来改变人的思维模式、思想境界等,构成了软实力的方面。我国古代文献中就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也有表述。《说苑》指出: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作者显然更加推崇“文化”的方式,因为“文”能够使人心悦而诚服地服从圣人统治,“武力”只能是在“文化”力量失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使用的手段[1]。可见,早在遥远的古代,软实力就已被人们洞见和重视并注意发挥其效用。

二、软实力概念中的关键词: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软实力”概念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首创的。他提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感召力而吸引他人的能力,具体在国际事务中,就是一个国家能够通过自身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吸引力而非强制力,使得别国追随其政策、仰慕其价值观、学习其发展过程。”[2]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在这个概念里是关键词。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百度名片:文化)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里的“文化”一词,主要指正面的积极的文化,即“先进文化”。另外,先进文化怎样才能显示出软实力也是一个问题。这里应该分析软实力的两个向度,一是对内的软实力,一是对外的软实力。如果一种文化,对内具有感召力,能够激发人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等,这在大多时候也可能适用于他国,但也有可能不被他国人所认同,这就叫做对内的文化软实力,它不直接通过思想观念的传播得到认同,而以其在适用人群的硬实力建设效果上得到展示,并因其对硬实力的促进,而逐渐得到他国人的认同。对外的软实力往往对内也直接有效。文化本身不等于软实力,先进文化才具有转化为软实力的潜能。

那么,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现状究竟怎样呢。这又要分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潜力,一个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现状。先看现状。

中国留给他国印象,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国家外交,大型事务。另一个渠道则是民间的交流。关于第一个渠道,中国的形象是不断在攀升的,据世界各大权威媒体报道,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当中的形象是谨慎、大度、负责任的,而在举办大型国际性活动中,更表现出中国官方与民众的高度契合性。中国国民的国家认同感也居全世界之首。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等的成功举办,都向世界说明了这一点,并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气息与创新热情,令全世界折服。然而作为经济发展的负面代价,中国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国人精神世界的倒退,包括道德的滑坡、信仰的缺失等等也逐渐成为影响中国形象的负面因素。

季羡林先生曾乐观地指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3]。这里的东方文化,指的就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要旨的中国文化。它是要节制人欲而不是纵容它,是要和谐相处、科学发展、共同发展而非一味剑拔弩张,你死我活。中国正在努力做到前者,但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资本主义掠夺式的、自私自利的消费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人的思维,并使我们失掉了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良好精神、自信力和原初的创造力。

以上我们用较多篇幅谈了软实力当中的文化因素。相对于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与政治这种强调控制和强力的硬实力结合更为紧密,我们暂且将其作为硬实力处理,不在此多加讨论。

三、文化软实力作用机制探讨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个国家、民族在地域、风俗、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人们认同的价值观往往也出现差异。一种现象,在某个国家或民族当中被认为是合理的或合道德的,到了另一个国家或民族当中,有可能就成为不合理、不合道德的。前面提到,软实力必定是令他国民众喜爱、尊敬和佩服的力量,并因此而间接控制和利用他国所具有的硬实力,这样,软实力研究的价值基础,就必须是在更广大范围内取得的共识。外交词汇有云,寻求共识,保持差异,而差异是不可能构成软实力的。

因此,我们须研究各国文化里,或大部分国家文化里趋同的那部分价值观。软实力不是意识形态,它不是意志的制度化,也没有强力因素。软实力介入事物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润物细无声”来概括。因为要使得别的国家,别的民族认同,国家软实力的研究,就必须在更为广阔的价值认同背景下进行。这些价值观,应是适用于全人类的,例如仁义礼智信,例如自由和平等一样。

所以,软实力的核心不是什么神秘的、复杂的东西,而是最简单的一些使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和谐的精神。具有软实力并不在于仅仅了解这些精神,更主要在于将这些精神制度化或规则化,进一步地,将这些制度和规则严格进行执行。所以,软实力由文化思想出发,最终落脚在对文化思想的执行力上。设想两个国家,都信奉一种文化和拥有一种制度,但前者比后者的执行力强,则前者比后者更具有软实力。如果把软实力比作一个人,那么文化、思想是其灵魂,制度、规定是其骨骼肌肉,执行力则是其实践的能力。一个人骨骼筋肉再健全,若懒惰不行动,则毫无用处。所以说执行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中国古代“文化”概念的“软实力”内涵[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18-21.

[2]张继生,王顺,吴天佑.中国武术软实力发展初探[J].搏击·武术科学,2009,6(7):1-2.

[3]季羡林.季羡林谈东学西渐与“东化”[N].光明日报,2004-12-01.

On the Culture Interpretation of National Soft Strength

REN Peng-jun

(Publicity Office of Party Committee of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Key words: national soft strength;strength;culture

作者:任鹏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旅游扶贫论文范文下一篇: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