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建设社会主义论文

2022-04-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城市文化建设社会主义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对于西安城市发展和中华文化弘扬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缺乏活力、不适应新形势等问题。

城市文化建设社会主义论文 篇1: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乡风文明的大局。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很紧迫的任务。正是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当前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农村文化建设;路径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发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总动员,会上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不断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着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农民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农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并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首先,有利于巩固中国特色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果没有社会主義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那么构建和谐新农村文化也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其次,有利于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进程中,发展和繁荣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新农村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文化的先进理念[2]。因此,要建设好和谐新农村,必须大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认同度,实现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形成农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再次,有利于推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是我们谋发展、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越来越占重要地位,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农村群众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适应了当前农村文化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它对于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创造出更多满足广大农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活力,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顺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潮有着重大意义。最后,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是各国竞争的焦点,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今天这样一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3],我们特别是文化建设和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意识形态和思想的侵扰,形成文化竞争力,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总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创造一个遵行道德规范、团结奋斗、勇于创新、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新型农村环境,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为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快速、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制约农村文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贫苦落后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民想抓住这些机遇提高自家的经济水平,而忽略了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家族、宗教势力等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头,迷惑了人们的思想灵魂,农村的道德状况也普遍受到冲击,农村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集体主义观念、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不敢创新,发展、竞争意识不浓,一些地方存在如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等现象。另外,中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且以小学和初中程度为主,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2.政府领导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干部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直接关系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成败。中国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是经济发展的成就、财政收入的提高,这就导致官员更多地重视经济建设,追求经济指标。文化建设不能带来直接的财政收入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收效甚微,影响了地方官员的升迁,所以就缺乏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致使文化建设只重形式、重建设,而轻质量、轻管理,盲目大搞形象工程,最后农村文化体系出现了流于形式的“空壳化”现象,劳民伤财。

3.投入短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建设缺乏一定的物资保障就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本来文化事业费用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就不高,且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致使分到农村的份额更是少之又少。另外,农村存在的“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以及官员过分追求经济目标,这些都使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资金缺乏,早已陈旧的一些文化设施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也不能建设一批新的文化设施、设备,文化建设工作受到极大的制约。

4.文化建设队伍落后,人才匮乏。缺乏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基层工作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工作成绩难以得到及时的肯定,当地农民对这一没有实质成果的事业不理解、不支持,且工资待遇不高,基础条件清苦和艰辛,致使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同时不能吸引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参与,文化建设队伍后继力量不强。当前农村多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素质偏低,文化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乡风文明的大局,基于以上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工作,从而推动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繁荣。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巩固思想基础。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由于当前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必须强化教育引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中来,增进社会共识。如一些业余的培训,或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文化下乡活动,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精神文化产品中,吸引农民参与到这些文化活动中来,着眼于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巩固共同的思想基础,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而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和谐农村文化。

2.增强各级领导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者,领导重视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要站在政治的高度和历史的责任角度上,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它列为政绩考核内容、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抓。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3.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基础薄弱的难题,要逐步建立“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资融资体制,积极引导各种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一方面政府财力要向农村文化事业倾斜,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又要转变观念和思路,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和吸引各种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筹资方式由单纯依靠政府投资,逐步发展到政策筹资和社会融资。坚持投资多元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有效地缓解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状况,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持续努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民族精神绵延传承。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对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加强“选调生”和“三支一扶”工作的开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建立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5]。同时,必须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培养大量复合型的农村公共服务专业人才,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让真正热爱农村文化工作,熟悉农村文化工作,精通农村文化工作的人才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 皋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8-32.

[2] 苟志军,马银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16900a170a2010/20101129guopei1797.shtml,2010-11-29.

[3] 张艳国.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考量[EB/OL].http://www.doc88.com/p-298947055313.html,2012-06-15.

[4] 赵华礼.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1,(6):52.

[5] 刘健,朱晓林.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3):48-49.[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孙金华 闫光美

城市文化建设社会主义论文 篇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西安城市文化建设

摘 要: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对于西安城市发展和中华文化弘扬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缺乏活力、不适应新形势等问题。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一元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市民文化建设的热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城市活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城市文明的社会道德风尚。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西安;城市文化建设

古都西安,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安城市文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把西安打造成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时代活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当代中国的精神指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西安城市文化建设是促进其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西安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现阶段,西安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西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成为每一个关心西安建设和发展的人士必须考虑的问题。城市文化建设是西安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为其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其建设状况和水平还直接关系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高水平的城市文化建设将大大推动西安城市现代化的进程,相反,落后的城市文化建设将阻碍其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大力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西安教育、科技文化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西安市民进行城市文化建设的热情,可以为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第二,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西安良好的城市道德风尚。在当前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新形势下,西安市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了极大冲击。市民是文化的主体,市民素质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没有高素质的市民,城市文化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1] 因此,提高市民素质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已成为西安这座城市展现其敦厚奋进城市品格、凸显其文明高尚市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多种方式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能够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西安的城市软实力。城市软实力,是指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居民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文化水平、人文环境、体制机制等。当今时代,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且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才能使一个城市具备强大的发展后劲,才能使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西安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座城市具有独特而厚重的文化资源,这为其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充分发挥西安地区的文化优势,加强其城市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西安的城市软实力,为西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能够提高西安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四,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不断淡化,民族文化特征不断消褪。在此形势下,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就具有了特殊意义。西安作为一个中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天然博物馆”,而且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载体、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不仅有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周、秦、汉、唐四大遗址,而且有全世界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汉唐时代,就有“西有罗马,东有长安”之称;今天,西安仍被誉为世界四大历史文明古都之一。虽然“西安这座城市,不做帝都已久,但一砖一瓦,都是皇城记忆,一坊一塔,尽皆帝都气象”。[2]一个散发着浓厚中华文化气息的西安,可以让世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因此,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对于西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还是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打造中华文化的国际文化品牌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乏开拓创新氛围。西安曾为13朝帝王之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博物馆。但过于浓重的传统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开拓创新的羁绊,使西安城市文化建设深陷常态发展轨道之内,缺乏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西安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官本位思想日益凸显,文化失衡心态也逐渐显露,这严重束缚了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活力,阻碍了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革故鼎新和全方位突破。因此,如何挖掘西安文化资源,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打造西安城市文化品牌,使古都西安彰显其独特文化魅力,重现往日辉煌,是西安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课题。

第二,适应新形势能力脆弱。改革开放以来,西安这个连接中西各地、贯穿南北各方的中西部经济文化中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带动了我国西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改革开放在推动西安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也给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带来了各种西方文化思潮。这些包含西方多种文化思想和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潮,以其强大的攻势侵蚀着西安优秀、内敛的文化品格,使具有悠久历史、蕴涵浓郁传统风格且处于发展关键期的西安表现出了诸多不适应,从而使其城市文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第三,文化内涵未能充分挖掘。西安长达1100多年的帝都历史使其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独特的历史风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是西安宝贵而又独特的文化资源。西安城市文化建设应该充分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发挥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优势。但是,目前在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中却存在着盲目追求空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对特有文化资源挖掘的现象,使其城市文化建设正逐渐丧失独特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安在城市文化内涵挖掘方面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成为其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顽疾。第四,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必然导致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这不仅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心态上,还体现在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态度和政策上。西安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城市,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其城市文化建设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应有重视,资金投入较少,城市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严重阻碍了西安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西安城市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西安作为我国的文明古城,其城市文化建设的状况,不仅关系到西安的城市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中国的精神指南,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统帅。因此,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 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一元思想引领多元社会思潮,这是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当今时代,社会意识的多样化特征日益明显,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对此,我们必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元社会思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维护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生动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使原本正统、单一的西安城市文化日趋多元化。在此情况下,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帮助广大市民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保证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二是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积极践行者、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的坚定守护者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力倡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这需要我们从思想、理论、实践三个层面做出努力:在思想上,要明确目标,坚定立场,采取一切措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和广大市民对它的认同感;在理论上,要用历史、理论、现实三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充分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合理性和合法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实践上,要通过不断把现有成果制度化,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对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引领。 第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西安市民文化建设的热情,这是现阶段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共同理想,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毛泽东认为,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3]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4]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必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西安的城市文化建设必须要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指导,不断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一要加强宣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西安市民进行城市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推动西安城市文化的发展。二要加强引导,努力把市民思想引导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指导城市文化建设上来,把思想上的认识转化为政策上的任务明确,行动上的真抓实干。三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全体市民共建西安城市文化的新局面。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城市活力,这是现阶段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城市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不断吸收时代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文化,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源泉。西安悠久的历史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之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骨髓。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逐渐减弱。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将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动员起来,以满腔的热情、创新的精神、积极的行动,使中华民族精神绵绵不断地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已成为西安这座城市的标记,但是对于今天的西安来说,更重要的是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使之成为一座古朴与活力并存、传统与现代并进的城市,成为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国际化大都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给这个古老的城市注入活力。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重要的是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契约文化理念。契约文化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它必然渗透于城市文化之中,并构成其核心内容。[1]西安的城市文化中存在着重人伦轻契约的特点,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上,西安应主动吸收市场经济带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培育契约精神,使契约文化渗入到市民个体的意识深层,实现其对整个城市文化的引领,这是我国进行改革创新的基础性工程。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推动文化观念、文化形式、文化内容等方面的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创造,在借鉴中提高,在改革中发展,使西安城市文化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第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西安文明、和谐的社会道德风尚,这是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工程。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成为衡量公民道德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和谐的城市文化,必须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为基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支撑。

西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善之地和世界文化格局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要加强其城市文化建设,就必须把加强道德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努力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道德支撑。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并将良好道德风尚的培育工作纳入其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研究和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广大市民的道德素质。相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制度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断提高广大西安市民的整体素质,为形成良好的城市道德风尚创造条件。 三是树立模范典型,激发市民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的热情。模范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光荣事迹,增强其对广大市民的影响力,全面兴起学先进、赶模范的热潮,激励人们向模范学习、向先进靠拢。 总之,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建设有西安特色的城市文化,为西安城市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西安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力.试论西安城市文化特点及其建设[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2]丁孝真.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定位[J].城乡建设,2008,(1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11.

[4]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1998-09-28 .

[责任编辑:宇 辉]

作者:张红霞,迟风辉

城市文化建设社会主义论文 篇3:

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和谐文化的路径选择

摘要:“和谐文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各个文化领域及其相互之间的和谐;二是社会整体意义上的“文化和谐”。和谐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谐文化建设,应当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处理好各种关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文化; 路径

一、 “和谐文化”基本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

“和谐文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即各个文化领域及其相互之间的和谐,呈现出“和谐文化”的面貌;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层面,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思想、组织和行为方式的和谐,使社会达到整体意义上的“文化和谐”。因此,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个文化体系自身的内容及各种形式、各种环节之间是统一和谐、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裂、冲突和相互抵消的;这一文化体系与它的经济基础、政治理想和生态环境之间也是和谐一致、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离、对立和相互抵消的。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的“一元与多元”问题

从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整体的根本利益上看,我们的政治文化应该是一元的;但从现实看,由于我国目前是多元的经济主体(民族、阶级、阶层、宗教、不同层面的利益群体和个体等)并存,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是多元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树立构建和谐文化的积极态度,就是要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先进文化,并用它去面对多元文化,以求更有力地影响和引导多元文化,在国内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文化和谐,在国际上不断增强和扩大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

(二)文化建设的两大基本形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推动先进文化建设,首先意味着要进行文化体制的重大改革,将我国过去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单一“事业”型文化体制,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互适应的新型文化体制。新型文化体制包括要保持和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引导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来支持其发展,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场文化体制的动力来自经济政治发展对文化发展与之和谐的客观要求,同时也就提出了文化体系内部“事业”和“产业”的和谐问题。

(三)文化发展的两大环节——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的关系

对于在社会上被广泛议论的“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俗文化与雅文化”、“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我们要走出传统观念的误区,不要以主体分裂和对立的观念,而是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发展中“消费与生产”的理论来把握,才能更切实地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立促进文化整体和谐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二、和谐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自觉地树立科学发展观、政绩观和人才观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所谓正确政绩观,就是坚持执政为民和实事求是的政绩观;所谓科学人才观,就是提倡善于识别、爱惜、尊重、使用以及教育培养人才的科学观点。这三者的共同核心,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因而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才特征,它们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要件。当前,一些地方党群、干部关系不融洽,经济发展往往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就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违反了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正确认识构建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更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

(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且亟需加速发展的时期,收入分配悬殊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收入分配的过分悬殊必然不利于人民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深刻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我们更加尊重“和谐”的群众认知度,在继续提倡“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兼顾“社会公平”的问题;既要加大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堵死”一些人靠钱权交易或其他非法手段聚敛钱财的路子,鼓励诚实劳动,保护合法经营,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人民群众共同致富,并在社会大力倡导“助困帮贫”的精神,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各种人群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营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帮助的和谐社会关系。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我们更加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最高境界的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和谐社会氛围的培育和形成。通过卓有成效的先进文化建设,使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四)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和谐文化,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信仰。和谐文化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它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引导着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和谐文化教育、引导和鼓舞人们形成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营造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和人的身心和谐,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而和谐文化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教育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谐文化让人们感受人文的关怀,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和谐文化气氛中,充分汲取文化营养,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从而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六)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调整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社会。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必然导致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调整和化解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和谐文化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和启迪的作用,来疏导与化解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和谐文化强调的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的和谐理念,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和机制,形成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

三、 和谐社会视野下建设和谐文化的路经选择

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意义和重要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着力搞好和谐文化建设。

(一)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上,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方面,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在推动社会进步的途径和价值取向方面,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文明道德风尚的培育方面,坚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上几个方面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等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统一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而把和谐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积极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和谐文化氛围

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必须制定文化发展战略。针对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

2. 重在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精神文化内核是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中升华、提炼、凝聚而成的文化精华,是一种时代精神。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行为和发展方向。通过先进文化的引导,造就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可以使人们拥有健康的价值取向、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事业追求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强势的发展能力。

3. 必须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城市文化、国际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现代社会的共同特点,不同的人文背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行为方式,都需要创新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进行对话、融合、整合、与引导。要创造条件,使各种不同的文化从内容、形式、性质、功能以及价值取向、目标取向等在相互接触中不断修正,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体系。

4. 提倡文化个性,发展特色文化。我们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求真务实,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如:河南省要建设文化大省,就要根据河南省的实际和发展战略,整合河南文化资源,包括对炎黄文化的再认识、再评价、再创造。要在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突出地方特色和潜在优势,建设高品位现代文化。

(三)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1. 正确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和谐文化是以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为前提的。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上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文化的多样性显得更加复杂。要承认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保留个性差异,对各种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这就是“和”。但多种文化并存必须做到“谐”,即必须统一协调。和谐的音乐是有主旋律的,和谐文化也是有主旋律的,这就是主流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在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应当提倡多元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向;既要保护体现民族特色和人类终极价值指导的精神文化产品,又要尊重和支持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成果。

2. 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自身价值,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

3.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具有历史继承性;文化又是现实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现实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新文化往往是有较大差别甚至有的是相互冲突的。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使它们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和谐发展。这里需要避免两种偏向:一种是简单地以“不适合中国国情”为借口拒绝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另一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而对当代西方文化不加区分推崇和仿效。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和善于学习与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大胆进行文化创新,使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在动态中保持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和谐。

(四)立足现实,把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结合起来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和谐文化,既要着眼于未来发展,更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目前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建设不能超越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对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从而引导好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觉悟的人,这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建设和谐文化,要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实际,就不能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先进性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要以先进性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

(五)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氛围对于建设和谐文化至关重要

当前应倡导几种理念: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二是公平正义。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本价值取向。三是利益协调。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四是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社会。要使一切有利益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充分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充分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真正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 梅瑞祥

作者:门献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休闲消费文化补偿解压论文下一篇:物流产业发展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