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灯与城市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彩灯与城市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18年1月侣日下午16时,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已是夜幕降临,在位于市中心的百年商业步行街上,依次闪烁着数百盏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彩灯,引来了当地民众围观和欢呼。

彩灯与城市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吉林“三灯”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三灯”指的是河灯、冰灯、彩灯。“三灯”是文化与世俗融合的文化遗产,作为民俗表征物,体现着中华民族不断嬗变的文化精神。本文以吉林“三灯”文化为例,分析在地方政府、媒介、和学术研究等因素作用下吉林“三灯”如何从“民俗节庆”形成“产业经济”,探讨灯艺术与城市文化之间如何进行良性互动,实现节庆产业可持续和科学发展,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民俗节庆;“三灯”文化;产业经济

本文以吉林“三灯”文化为例,分析在地方政府、媒介、和学术研究等因素作用下吉林“三灯”如何从“民俗节庆”形成“产业经济”,探讨灯艺术与城市文化之间如何进行良性互动,实现节庆产业可持续和科学发展,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吉林“三灯”历史及文化内涵

“三灯”指的是河灯、冰灯、彩灯。作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吉林市的“三灯”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明朝以来在吉林便有燃放河灯习俗,据清代《吉林通志》记载:“江中以船载荷花灯,燃灯顺流,如万朵全莲浮于水面。船僧呗经,铙钹、鼓吹并作,士民竟视,接踵摩肩。” 现在的吉林人,每逢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时,作为一种喜庆的场面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燃放河燈,这己成为一种文化节庆活动,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与现代城市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近年来以松花江为依托,连续两年举办河灯文化节,规模宏大,设计独特,形式新颖。

提起冰灯,国内外的游人首先想到哈尔滨。其实,真正冰灯的故乡在吉林市。据说早在三百多年前,冰灯的雏形就有了,可那时不是观赏用,而只是一种照明的灯具。住在松花江两岸的渔民在冬天凿冰捕鱼时,晚上为了照明,又怕油灯被风吹灭,就将大冰块,里面挖空放进蜡烛,这种防风的灯盏便是冰灯的最初形态。解放后,吉林市继承冰灯传统习俗,又以冰雪、冰灯、雾淞为中心确立了雾淞冰雪节,冰灯与雪柳共存,其景致更远盛别处一筹。1965年吉林市在江南公园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冰灯游园会,轰动了东三省甚至全国。1990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播放了吉林市冰灯游园会的盛况。1991年举办的冰灯游园会是吉林市规模最大的一次,为首届雾淞冰雪节拉开序幕,作品近300件,用冰量10000多立方米 。吉林市冰灯还受到国际权咸组织的邀请,参加了在挪威举办的国际冰雪城市会议,吉林冰灯艺术代表着中国的荣耀,己经走向了世界。

彩灯在吉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清代《吉林通志》记载:“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衔市张灯三日。”挂花灯己成为地方特色景致。解放后,吉林市多次举办彩灯展,1984年灯展有彩灯3600盏,是迄今为止彩灯数量最多的一届灯展。1987年3月,第五届彩灯展是观众最多的一届灯展,观众有百万人次。彩灯艺术竞技与猜灯谜,是吉林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娱乐活动。各式名样的彩灯造型,多以风物故事、传说、动植物和人文景致为主题,各领风骚,五彩缤纷。吉林市的河灯、冰灯、彩灯,是历史文化长河中,最珍贵的民俗文化 。

二、吉林“三灯”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吉林市利用“三灯”知名度为经济发展己经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这种资源利用存在着误区,没有形成与“三灯”文化相对应的品牌效应。首先在时间上难有突破,吉林的“三灯”仅仅限于每年的灯会、节日期间进行展示,在旅游消费面前,大大的缩小了吉林灯文化资源利用的价值;其次在空间上,河灯是吉林“三灯”文化之一,也是一大特色,但河灯也仅限于在水面上布置,水上河灯没有与陆地彩灯更好的结合,没有形成与游人的有效互动,没有形成门票经济。第三在推动与旅游产业的深度结合、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等上还不足,“三灯”文化的开发模式和开发思路都有待进一步的调整。第四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文化资源本身并不具独占性,也不具备属地原则。因此,不能空谈文化资源优势,必须立足资源实际,想方设法加快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谁先开发谁受益。不能在空谈中丧失开发机遇,把开会机会让给别人。

三、吉林“三灯”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战略设想

1.整合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

一是发挥吉林市众多深厚的历史积淀,实施旅游产业集群战略,形成“玩、游、购、食、住、行”的旅游产业链,通过吉林特色风味产品品尝、风景名胜观赏等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现,实现其商贸洽谈、资源开发、吸引投资、开拓市场等经济目的,从而取得文化、旅游、商贸、生产等多方面相互推进的综合经济效益;二是建立“三灯”文化永久展区,打破展出的时间限制,更好的挖掘和展示吉林悠久的灯文化旅游资源。通过“三灯”文化开发旅游景点,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走出一条以灯民俗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以灯文化为主打品牌,秧歌大赛、鱼文化节等横向、纵向民俗文化产业链。

2.建设生态城市是“三灯”文化发展的硬环境

吉林灯文化己成为誉满神州的文化品牌。依托这个品牌,让吉林灯文化尽快产业化、市场化,而如何进行产品的开发是我们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在继承传统的制灯工艺上,对“三灯”的“形、色、光、动”四大特色用新的手段去赋予新的内涵,在材料上创新使用。布局应根据场地大小、地形地貌,以及灯组、内容故事进行合理安排,巧妙布置,将水上河灯,岸上冰灯、树上彩灯,“三灯”有机结合布置,使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结语

吉林市的河灯、冰灯、彩灯,永远都是历史文化长河中最珍贵的民俗眷恋,是愉快的生活方式,是放松和休整身心的良药,“三灯”文化是属于人民的,既体现节庆活动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显著的地方特色,又展示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辉映的时代特征。将丰富的“三灯”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改造,使之为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发展成实现经济增长、塑造地方品牌和形象的节庆产业,同时又使人们享受“三灯”带给来的欢乐、和谐和幸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振夫.江城岁月[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2]张一民.话说江城[M].时代文艺出版 2006.

[3]范建华.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M].人民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刘国敏(1978-),女,吉林市人,硕士,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

作者:刘国敏

彩灯与城市文化建设论文 篇2:

盛世华灯耀丝路

2018年1月侣日下午16时,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已是夜幕降临,在位于市中心的百年商业步行街上,依次闪烁着数百盏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彩灯,引来了当地民众围观和欢呼。活动当天,丹麦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的舞狮表演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欢腾跳跃,街道商家的橱窗内也悬挂起中式彩灯,由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工作人员装扮的大熊猫手捧“红包”,分发给市民和游客,并为他们送上来自中国的祝福。

这场“点亮哥本哈根”活动由自贡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文化”)承办,是“华灯耀丝路彩灯巡展”项目之一,该项目也位列2018年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公示名单之中。在此后的20天里,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场彩灯盛宴,成为当地市民热议的话题。

丝路上的文化使者

“华灯耀丝路彩灯巡展”项目是四川唯一入围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的重点项目。项目为期3年(2018-年2020年),总投资5720万元,将先后在14个国家城市开展。

据海天文化有关负责人介绍,“华灯耀丝路彩灯巡展”的构想于2017年1月正式提出,得到了自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随后公司营销人员开始面向全球跑市场、做对接,与全球14个国家城市签约,这标志着自贡灯会正式升级为“全球灯会”。该项目以中华彩灯为主要媒介,举办各种主题灯会、年节庆典、主题展演、经贸活动等,打造集中华彩灯展、艺术展、中华美食汇、民间文化等于一体的国家多元文化贸易交流平台,成为四川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7年12月,海天文化策划的“同一盏灯·点亮全球”活动启动,作为“华灯耀丝路彩灯巡展”项目的首场展演,彩灯先后在丹麦哥本哈根、埃及开罗、澳大利亚悉尼、荷兰海牙、美国洛杉矶、斯里兰卡科伦坡等10个城市被一一点亮,为世界带去了中国的文化与祝福。

转型升级阔步“走出去”

彩灯在自贡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始于盛唐,兴于宋朝。诗人陆游在自贡为官时,即有诗文咏叹自贡灯会的盛景。到了近代,自贡因盐业富甲天下,富商节庆放灯、斗灯之风浓厚。1964年,自贡市政府组织举办了首届彩灯展会。到1990年,自贡灯会第一次走出国门亮相新加坡,“南国灯城”自贡有了“天下第一灯”的美誉。

然而,自贡彩灯闪耀全球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九十年代,自贡彩灯产业在开始大规模“走出去”期间,也经历过“阵痛期”。起初,自贡灯企只是单纯卖灯到各地,随着各地办节办会逐年减少,自贡灯企遭遇了“寒冬”,订单逐年锐减,加上长久以来灯企间的恶性竞争,很多小型灯企倒闭,2008年后过半数灯企被洗牌出局。

为了破局,很多灯企开始向国际市场转移,并找到了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办灯展的出路。在自贡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自贡灯企将自贡彩灯这一国家级非遗制作技艺与展出地本土文化结合,与国外投资者共同出资、合作运营灯会游乐项目,利润分成,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转变经营思路、产业提档升级,自贡灯彩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

2015年3月,自贡市与灯光之都法国里昂签订了彩灯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开展送灯参展、共创彩灯互展、艺术家互访等项目交流,将国际知名灯光设计师团队引入国内,大幅提升了自贡彩灯艺术的时代魅力。同年,自贡彩灯亮相法国里昂灯光节,这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灯光节,中国彩灯艺术在国际顶尖舞台大放异彩。

以灯为媒,热闹的灯展也成为中外商贸文化交流的大舞台。自贡灯彩集团负责人表示,每次到国外举办灯展时,也会同时举办“中国食品、旅游景点、产品展示推荐会”,将中国的非遗工艺品和美食,以及传统杂技、戏曲等艺术表演带向世界。

截至2017年底,自贡彩灯已在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自贡全市彩灯企业500多家,年产值超过20亿元,彩灯文化产品出口额占四川省文化产品出口的30%左右,在四川省的传统对外文化贸易中名列第一。

搭建“五位一体”交流平台

“华灯耀丝路彩灯巡展”项目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节点城市举办“中华彩灯+世界语言”巡展,着力构建起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华夏文明、传递中华友谊、推动共同发展“五位一体”的文化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展示中国开放形象的重要窗口,促进中外友好的桥梁纽带。

作为自贡彩灯行业的领军企业,海天文化在推动自贡灯彩文化“走出去”这条路上成绩不菲。2005年,海天文化从东南亚地区开始起步拓展国际市场,十多年来,已累计在全球30多個国家和地区服务国际灯展50余场,服务了包括美国迪士尼、美国梦工厂、日本HELLO KlTTY、英国环球嘉年华、可口可乐、法国里昂国际灯光节等国际顶级娱乐活动品牌。2017年,海天文化承接了文化部指派的中国与毛里求斯国家级文化交流活动,自贡彩灯在毛里求斯国际灯光节中亮相,首次将中国彩灯带到非洲,深受非洲民众的喜爱。

同时,海天文化与新西兰奥克兰政府和新西兰亚洲基金会合作,连续9年参与新西兰奥克兰元宵灯会,并连续4年邀请到新西兰总理出席;一边是传承,一边是创新,海天文化还联合三星堆、金沙博物馆,用彩灯文化展现古蜀文明,为“全球看四川”做出了积极贡献。

链接:

振兴文化产业的“四川计划”

《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四川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一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超过20%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成效显著

·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川文化“走出去”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取得突破。

“十三五”期间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四川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如期实现文化小康目标,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5%以上。

为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在“十三五”期间四川将采取六大行动——

(一)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布局

(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四)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五)培育文化企业主体

(六)努力扩大文化消费

作者:李卉嫔

彩灯与城市文化建设论文 篇3:

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四川理工学院校园环境艺术设计

四川理工学院是在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四川轻化工学院、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和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的。虽然学院合并已有10余年,但各个校区原址的环境面貌改变并不大,只是一些道路指示标志和景观小品范围的改造,更多的投入是在校区教学大楼、学生宿舍、体育场馆等主体设施建造上。由于汇南校区是重新建造的,景观建造上符合现代校园景观的内容,但没有体现出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和精神的文化景观。

学校校园建设有自身文化内涵的景观意识不够

有教师提出学校校园美化应该有文化学术水准的文学院来提出美化核心理念,而不是只是由学院宣传部专管。校园环境美化的实施者更多是对美化目的关注,他们对景观自身的精神层面内涵挖掘还需要提高。四川理工学院有自身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校园识别系统,但有文化内涵的东西并没有完全体现在校园环境艺术的规划上。校园内的道路命名要有校园的气息,有文化石、有文化墙,更重要的是学校有自身文化底蕴。学校各学院有其各学院治学之道,学院办学特色的景观,但十分精深的东西还有所缺乏,有点重形式而轻内涵。学校是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有文化精神传递的景观的东西还不够,更多要能熏陶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

校园的环境设计中较少出现中国文化精神

四川理工学院是中国的高校,有中国文化元素和精神的景观小品应该是学院的重点。在理工的学院景观中有中式元素但并不十分突出。汇南校区的石锣山上风雨回廊和园林广场、营盘校区的铭志湖是其中的些中式景观,它们中的亭台的材料上没有使用木质材料,景观园林上没有搭配古典园林的树种,而是现代园林树种的拼贴,铺装上也是现代石材居多。这些细节上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还原度不够,可能是经济上考虑。园林广场上的现代铺砖、石座、照明灯是与古典的中式景观在一起显得不太一致,是设计上的精神不够统一。如果设计规划上有中式的定位,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象征意蕴、意境涵蕴就能够完全体现出来。中国艺术中的写意、空灵、传神,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在园林绿化中体现出来,就会是极好景观作品。拥有艺术氛围营盘校区有艺术景观,但景观有些陈旧。在汇南校区体现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髓的景观还有待深入建设。

对学校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建议

1.对校园环境设计应有整体规划

四个校区的环境应有统一规划方案,在文化内涵和外观造型上统一定位。风格统一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文化含义传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征集老师、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并把一些好的建议和方案融入和落实到规划中,会对规划的合理性起到帮助。艺术学院和人文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在这方面更有发言权。对环境的改造是对学院整体形象打造和对校园学习氛围营造的重要手段。改造上也应考虑经济、环保、便捷等因素,分步、分批、合理进行,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风貌中可利用的种植、铺装、景观,降低改造成本,合理把营盘山上部分植被移植到景观中,在一些墙面制作规范的山水涂鸦也是不错的选择。

2.在校园中融入接地气的地方文化艺术元素

彩灯艺术、盐业历史、恐龙文化是自贡文化的名片,在校园文化中包容性的融入这些内涵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校园文化内涵和品牌打造的利器。增加周围居民和学校学生对学院文化对接的认同感,也是与自贡这地方的城市规划的融合。在营盘的绿地上布置学生毕业设计的恐龙灯组,在铭志湖畔打造大一学生的铭志宣言彩灯艺术墙,在中心花园布置艺术学院雕塑班的盐业开凿和制盐过程的人物翻模雕塑,让学生的作品和校园环境改造经济、合理的接轨。

3.在校园中用校园活动打造文化景观

在校园中打造一些有意义的文化写诗和校园口号征集活动,把优秀的诗词和口号刻汇南校区的石锣山的景观围墙和厚德楼、图书馆的建筑围墙上。在植树节,让园林专业学生在校园中有目的的移栽树木到规划的景观区域,在艺术学院学生的毕业雕塑设计上规定校园景观创作的题目,并把作品搬到户外评选,对好的作品搬到汇南校区永久展示,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又是一种环境改造的创新。

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符号化的途径,没有了文化概念和中国精神的景观设计只能是空有外形而无实际精神层次的文化传承,文化并非只是写在只是写在纸上,它需要的弘扬和宣传,引起更多人关注和共鸣,这样的中国文化才不会被人遗忘、抛弃,文化内涵的挖掘也不能只是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它要有实体物质的承载,物化的文化往往比文字的表述来的更直观、更有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不是简单文化创意叠加就能做好的,围绕学校校训校旨的中心性和整体性是更多好的建设建议和意见的评判标准。校园环境不光要美,要美的有层次、有故事、有话题。我们不是在简单发掘中国文化中华丽的东西,而是要让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精神韵味在校园建设中开花结果。

作者:黄缙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构建服务型政府分析论文下一篇:电气工程项目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