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2022-09-11

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的建构问题, 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性课题。随着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的稳步深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矛盾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 从事这一教育的工作者越来越感受到改革与建构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的必要性。本文就此谈些许认识。

1 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提出背景

直面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情态, 反思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的弊端, 借鉴当代各种学术理论的积极价值, 建构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势在必行。

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长期以来,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追求着一种符合“科学逻辑”的模式。主要体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客观知识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事实相对应;试图以一种技术化或操作性的规程产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人”的“产品”;试图以科学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关系替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其教育实践的关系;试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话语形态中建构科学范式的语境。这是一种约束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种教育以要求受教育者接受既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遵守和服从规定的、明确的、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范要求, 并以外部的政治或社会纪律约束来保证其实施效力。它带有明显的主客二分的、疏离性的和单纯外施性的特征。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违背了生活的逻辑规律, 而且极易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者人性、人格的深层缺陷, 它与马克思多次强调的“人的生活世界”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也会越来越远。因此, 反思这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 需要建构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情态、适于人格健康成长的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提出是对当代转型社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的探索。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刻而重要的转型时期, 价值虚无主义、科学工具主义、自我享乐主义思潮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化现象等严重地冲击着时代的精神建设, 也向从事这一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研究者提出了严峻而亟待解决的许多重大课题。承应这一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挑战, 近几年来高校在这一领域形成了一些新的气象和吐露出一些新的气息。逐渐形成了以“情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朱小蔓) 、以“欣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檀传宝) 、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高德胜) 、以“体验”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刘惊铎) 、以“幸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刘次林) 、以“希望”为核心教育理念 (薛晓阳) 等等。这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的理念正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虽然仍需深化, 但多元的认识、多样的解读、多层的理解更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的展现。

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提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实困境的应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在追求其内在价值和意义中, 由于难以超越主知、主情、主行的理念争锋, 造成了人性、德性与生活的割裂, 这种割裂引领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逐步走向了丧失及异化教育本真的困境。首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徘徊于教育目标功利性与教育对象物化的藩篱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普遍表现为过分倾向“何以为生”的知识功能的过程, 而忽视淡化“为何而生”的精神与价值教育。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失节于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大潮。既而导致教育信度的丧失、教育效度的缺损和教育地位的下降。其次, 这种困境表现为形成内容与形式的割裂。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突出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以学习为特征的知性教育, 片面强调教育的内容可知性和结构性, 将此教育窄化为知识的传授。这种纯粹记忆式的学习不但不能形成完整的个体内育的结构, 更无法对个体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制约。再次, 这种困境表现为形成认知与情感的断层。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情意或态度的非理性因素, 只注重认知这一理性因素, 从而造成教育认知与情感的断层。实践证明,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 认知的发展既无法代替情感也无法迁移于情感的发展, 人的“为何而生”的价值或意义的理解不仅需要知性的获取, 也需要情感的吸引和推动。没有情感的推动和调节, 忽略情感的地位和作用, 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建构将无法完成。

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提出是对现代哲学解释学理论意义的积极借鉴。现代哲学解释学是新兴的学术领域, 自伽达默尔完成传统解释学的现代转向后, 解释学就成为了以“理解”为核心的现代哲学。其中关于“理解”的理论有着深层的学术意义, 它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发展有着密切关联。这种理论在教育意义上不仅试图突破现代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和物欲化的藩篱, 而且着重弘扬和建构人的精神家园。可以说, “理解”理论把我们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空泛的说教中解脱出来, 开始在“视域融合”的“生活世界”中形成新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就是在这样一种理论背景中和现实状况下, 拟就建构以“理解”为核心的新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作一些研究性的探讨。

2 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内涵

“理解”是现代西方解释学的语境。现代意义的解释学转向的完成者是伽达默尔。他认为“理解的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限定, 有了它, 人才能与他人一起生活。” (伽达默尔, 《解释学的挑战》, 载于《哲学译丛》1987年第2期。) 他从理解入手, 说明人与传统、历史、文化的关系, 人与语言的关系, 以及人生意义等问题。他的思想扩大了解释学的问题领域, 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理解”的涵义,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 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类群中形成了不同的诠释。“理解”的基本的词义常常被认为是某种具体的认知过程。在社会学层面是指相互间的了解;在教育学中指称为“学会”、“懂了”、“掌握”等意义;在心理学上特指“心灵”间、“情感”上、“精神”中的“沟通和一致”。在教育科学的发展中, “理解”的教育哲学语境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的嫁接中, 形成了其特有的哲学意蕴。因此, 我们认为, “理解”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 教的主体 (即教育者或教师) 与学的主体 (即受教育者或学生) 在教育情感、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上相互融通、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以至相互共鸣的内在意向。

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人文学科传播的实践型态。“理解”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意义, 体现了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指向, 反映了在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积极性转向的要求。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在于以下几方面:

(1) 在整体上, “理解”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整体过程而言, 理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是普遍的, 人生意义的建构只有通过理解才能建构起来和深化下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载体需要受教育者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个体希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外化为自己的精神, 这一切的构成都是以“理解”为核心的。没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观念、内容体系和基本情态的理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载体将很难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组织形式、方法手段、内容知识、目标体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整体过程中将无法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指向需要;没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知识内容的理解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活动及方式的理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个体将很难吸收与提高自己的知识智能层构, 因此, 也将无法完成个体精神的提升与深层建构。

(2) 在个体上, “理解”是连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个体精神的根本方式。受教育者只有通过理解, 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知识与人生经验真正地融合, 使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显现出来,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个体获得对生活的移情和体验, 获得对人生的启迪, 获得对精神的丰富和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 个体的理解基本从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 对知识的理解, 即理解知识内容和教育者的解释;其二,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表达式”的理解, 即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系及其隐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文化等;其三, 对人及其关系的理解, 即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情境中的他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其四, 对自我的理解。这样个体以理解为节点, 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个体走向精神成长与自我超越。离开理解, 个体精神的更新将缺乏生长点。总之, 个体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理解是受教育者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完成自我精神意义建构与发展的根本方式。

(3) 在形式上, “理解”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型教学关系的直接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者 (或教师) 与受教育者 (或学生) 的关系。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关系强调教育者 (教师) 的“威严”、“神圣”, 强化了教育者的主体性, 而弱化了受教育者 (学生) 的存在“价值”, 甚至视其为教育中必然的客体, 形成以“约束”、“管理”为核心的教学型态。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启示我们, 教育者 (教师) 与受教育者 (学生) 应具有同等的“尊严”与“价值”, 只有在这种平衡的基点中, 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形成并确立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的地位, 达成以人的尊重需要性为前提的的“共同感”, 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知识及其经验形成人所特有的互动互享。因此, 只有教、学双方站在“理解”的平台上, 才能形成和谐的教学关系。

(4) 在本质上, “理解”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的的深层反映。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性看, 古今中外, 该莫能外的是在进行“教化”价值的“传道”, 也就是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指向的普遍性接受。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理解”不仅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文本 (内容) 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体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把教的主体 (教育者或教师) 与学的主体 (受教育者或学生) 相融合, 完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知识的“授业”, 即解决“学不学、知不知、懂不懂、会不会”的知识传授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融合中完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道”的“解惑”, 即解决行为意识和实践活动中受众的思想疑虑问题, 也就是解决更为根本的“该不该、信不信、能不能、行不行”的“育德”这一基本问题。这一根本问题的解决, 不能再以传统的单向性的“管”、“灌”的简单模式完成, 因为现代受众群体尤其是学生比起前人不仅物质生活起点高, 而且精神生活多样化, 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较高的知识层构、智能结构系统。因此, 惟有强化“理解”这一核心功能, 才能生成具有现代性的普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接受”, 只有接受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育德”目的, 从而完成“为何而生”的精神目标。

3 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特征

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代性、发展性、情理交融性的视角得出的新的理念。在实践中, 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来认识和把握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1) 主体性。主体性体现了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人本”价值和互动关系。在这一教育中, 教育者是教的主体, 体现的是主导作用, 扮演的是导师角色;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 是教育的服务对象, 体现的是主动作用, 扮演的是寻知角色。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性是建构在人的价值意义基础上的, 是教育授受关系相互尊重、相互砥砺、相互促动的内在要求, 是对传统管理、约束、灌输为主要教育特征的冲击和挑战。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性是教育授受关系“以人为本”意义的体现, 体现着既不能忽视忘却教育者的价值作用, 更不应淡化回避受教育者的存在意义, 二者在“理解”中达成良性的互动, 是教的主导性与学的主体性的内在统一。

(2) 生活性。脱离生活世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学生很难对它产生兴趣的。没有兴趣也就很难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涵的体验, 并进行政治、价值、道德等判断和选择, 进而产生各种观念的支配下的行为。由此可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领悟不能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知识的感知, 而是在人的生活的各种关系中生成的感悟。这就是说, 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超越“定向体验”某种固定文本和既定指示范畴的规范要求的局限, 甚至超越学校—课堂范围, 只要是带有这种教育价值理解意义的生活场景, 都应积极关注和挖掘、利用。因此, 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要利用教育的文本资源和现实教育情景, 更应该扩展教育视域, 发现、利用和创造生活中的教育文化资源、信息和情境, 丰富受教育者的生活阅历, 积累社会体验, 在生活世界中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知识与生活实际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 用而促学。

(3) 开放性。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强调从封闭在学校和教科书里、封闭在师生关系里、封闭在专门的活动中的教育实践形态, 走向全面开放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思想, 从而, 在开放的视域中, 体验和认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意义和境界。这种开放性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时置身于教育视角下, 相互诱发、相互激励, 在开放的系统中理解和生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教育过程中, 就教育内容或现象, 受教育者可以有不同的表达、不同的声音、甚至争论, 是每个人都处于一种意志自由状态, 这样教育者才可以从中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支点、热点、难点, 从而在实际教育中对其思有所答, 对其想有所触, 对其言有所应,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和说服性。可以说, 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是一种教育建构的过程, 它不仅是个人的人格张扬与丰富的建构, 而且是集体之间的完善与互动的建构, 是社会的内在教育意义的深层建构。

(4) 实践性。从根本上讲, 理解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实践之知, 体现着人改造自身的实践理性;而实践理性的目的或对象就是人的行为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指向是靠人的身体力行来实现的。实践性就是强调这种教育重在凸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身体力行的特征,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里, 或只是受教育者单方面的行动中。就是要有效地组织教育指向的体验活动, 创设富有亲和力、感染性、真实化的教育关系和情境, 关注受教育者的当下生存状态与现实需要, 注重诱发和唤醒受教育者的共通与共鸣感。从表面上看,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以各种政治、价值、道德等规范或要求为内容的, 受教育者必须接受。但是, 这些规范或要求从本质上说, 并不是干巴巴的教条, 它是活生生的人们的规范或要求, 它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实践证明, 只有让受教育者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和自然界之中, 对他们的学习、交往和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各种生活境遇做出具体引导, 展开体验之思、实践之行, 受教育者才能够感受到一种在书本上很难感受到的鲜活的世间乐趣, 感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指向的人生境界的真实与存在。

摘要:本文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出发点, 以“理解”理论为切入点和支撑点, 着重探讨了高校理解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 并对高校理解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思考分析。

关键词:理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分析

参考文献

[1] 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挑战[J].哲学译丛.1987 (2) .

[2]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 张雷声, 等.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 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史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6] 赵康太, 李英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7]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汇编 (1949~2006)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学语言与广告语言模糊性的相同点下一篇:浅谈增资验资中对非货币出资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