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论文

2022-05-08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水污染控制工程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环节进行探讨,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水污染控制工程论文 篇1:

构建虚实一体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模式

摘 要:《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介绍利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控制和消除水体污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对学生更好地贯彻理论并联系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构建虚实结合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种类废水处理实践单元操作环节,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在水处理过程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虚实结合;实践教学;课程设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可以牢固掌握污水处理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了解污水处理厂的系统布置、流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将来从事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发展速度过快,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度上的偏差与误导,大多数高校对环境工程专业课教学工作仍采用与理论相配套的教学模式,出现了“重原理、轻技术,重课堂、轻实践的现象”的现象[1],导致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传统落后,教学案例陈旧。以高教出版社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为例,该教材的案例尽管在污水治理原理介绍上非常完整,但实际上,污水处理工程案例多为十几年前应用,无法有效的反映当前水污染控制行业的现状。但是目前在广西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大多注重基础理论的传授,教学形式上仍然以教师权威主导为主,课堂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多功能的可真正动手操作的课堂实践单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仅限于一两次课程实验甚至没有,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无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实践应用上的批判力和创造力,也就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培养[2]。而进一步来说,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来说,这是为学生在生产实习当中提供良好的设备条件,使学生可以深入感受到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况,更真切的认识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为未来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也可以不断推进我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按照我国现行环保监测和设计技术的要求,对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力争使学生在学校内就可以掌握到当前社会需要的监测和设计技术,配合仿真实验室,使之与实际生产一线的需求接轨,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有用的实用技能。

为培养学生从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中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使该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当前水污染处理行业现状,本课程根据广西区域废水的种类和特点,收集近几年来的废水处理案例,结合理论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并计划在《水污染控制工程》這门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种类废水处理实践单元操作环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在水处理过程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现场分析和应用能力。

一、虚实一体模式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建立

由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涉及了物理化学、力学、化工原理、微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环节,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诸多实践性环节;既有水处理工艺原理、精确的数学模型,又有繁琐的设计计算、设备选型。所以,如何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按照“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综合运用、注重创新”的教学理念,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含“虚”、“实”两部分内容,如图1所示:

(一)“虚”教学环节的构建

“虚”指虚拟,模拟。通过设置不同种类废水处理实践模型单元,设置不同种类废水处理的实操环节,并开展设计性实操。借鉴MOOC或SPOC模式,开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设置明确的实操目标,方法,内容,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结合计算机软件操作,通过分段测试并参与课堂现场实操,从而解决“教”与“学”脱钩的矛盾。同时,根据广西区域废水的种类和特点,对水污染治理行业中的典型案例、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筛选,建立线上立体化教学案例资源库,包括文字、图片、图纸、工艺视频等,对书本中各具体知识点进行全面介绍和展示。

(二) “实”教学环节的构建

“实”指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操作环节。基于学生“虚”的学习,依托广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平台,利用现有的化学混凝实验单元,沉淀实验单元,过滤实验单元,膜反应实验单元等多个单个实验单元要求学生进行课堂演示。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操演示的熟练程度,进一步考虑在实操单元的设计中增加难度,增加开放式和研究型的教学实践操作单元。实践系统由原来的独立单元改为接近实际的复合单元,增添水解酸化槽、接触氧化槽等有机废水生物净化等相关的构筑物内容。在教学实践和课程设计中强化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的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三)虚实两教学环节一体构建的意义

1. 配合《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的开展,发挥污水处理单元实践操作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实现环境工程专业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目标,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2. 依托该课程教学改革,为环境工程其他核心实践课程提供虚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与范式的推广。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对于环境工程其他核心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二、虚实一体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及面临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 根据广西区域废水的种类和特点,计划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种类废水处理实践单元操作环节,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针对广西地区水污染治理行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污水处理单元,对水处理中的典型案例、典型问题集进行收集筛选,建立线上立体化教学案例资源库。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线学习,观看动画和视频案例,完成在线作业。以达到课内学习、理解理论知识,课外巩固理论知识并联系实际污水处理案例的目的。

3. 借助我专业购置的水处理仿真软件训练,指导学生设计生物处理法(包括活性污泥工艺,氧化沟工艺,SBR工艺,A2O工艺,UASB工艺),物理化学处理法(包括混凝沉淀工艺,萃取工艺,反渗透工艺,电渗析工艺)仿真操作系统,模拟相关废水工艺处理流程,使学生掌握水处理理论基础知识,考察对工艺流程的熟悉和掌握情况。

4. 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模型实操环节,利用我校环境系现有的水处理教学模型,如加压溶气气浮处理工艺模型,A2O工艺处理模型,SBR工艺处理模型,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模型,酸性废水过滤中和软化处理模型,混凝沉淀处理模型,膜分离过滤处理模型等一系列教学模型,加深学生对各种处理工艺的认识,和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对污染物作用效果的理解,这为更直观的了解处理构筑物与设备的构造及运行原理,并为可能发生的运行维护问题提供借鉴。

5. 通过认识实习指导课程设计。我校认识实习是在大二下学期进行,通过对不同处理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认识参观,学生了解到现代污水处理设施,以及适用于不同类型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流程。这为学生接下来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为《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提供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而课程设计是在完成课程学习后所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教师可根据认识实习的过程,设计不同的课程设计题目,明确设计要求和部分设计参数,并帮助学生解决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这项任务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课程设计小组,探讨并进行设计,最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汇报,分享设计成果以及提出新思路、新见解,让师生一同探讨解决。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完成课程设计,也有利于开发新思维,提出新观点,达到进一步的学习目的[4]。

(二)实践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1. 学生通过实践单元操作环节,不仅可进一步掌握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工艺,还可以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来验证已有的概念和理论[4]。但是遗憾的是,由于课程结构的调整,我校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总课时从原有的54学时调整为48学时,学时数进一步被压缩,使得实际操作环节多以演示为主,学生实际动手实践的学时不够,因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有限。在这一方面,由于时间的关系,使得我们距离原本的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课程的布置和设计。

2. 环境工程水污染课程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课程的基本知识,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锻炼[5]。但是,就目前来说,《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仅为2学分,课程的学时数偏少。此外,由于该环节采取分组进行设计和作业提交,使得有些同学消极怠工,没有参与设计过程,在组内完全依靠其他同学的设计来完成任务,致使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参与设计锻炼,使得考核过程容易出现不公平的现象[6]。

3. 实验室配套实操环节的教学仪器有限。实际操作环节主要围绕实验室已有且能用的试验教学仪器来开展,实验内容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许多实验的开展受限。同时实际操作环节的实验设备套数偏少,部分模型装置如微生物接触氧化、沉淀池等仅为一套,仅能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处理流程或是简单模型介绍,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全部的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演练,这样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比较被动,而且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受到限制。

三、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进一步修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结构,引入废水处理实践教学模型单元的实践操作演示环节,强化学生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学习中关于各类水污染处理方法的认识程度,同时建立《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案例》资源库,实现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构建虚实结合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实践操作环节的锻炼、课程案例的设计等教学手段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各类废水处理系统现场运营过程中獨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少刚,刘仁培,封小松.开发综合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17-120.

[2]李静,陈建军.浅谈《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55-56.

[3]艾尼瓦尔·买买提,周集体.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教学刊,2017,3:106-107.

[4]谭雪梅,龙良俊,王小平,等.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广州化工,2018,46(1):170-171+20.

[5]郭昌梓,孙根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2):98-100.

[6]王晓霞.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方法改进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6:38-41.

[7]王昌稳,卫静,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8,1:113-115.

作者:刘峥 尹上梓 梁艳 马大朝

水污染控制工程论文 篇2:

农业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环节进行探讨,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

一、引言

目前,我国有将近300所高校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而“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本科生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规划及水资源保护等知识的核心课程之一。因其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废水物理处理、生物处理及污泥处理的基本理论,还需要学生掌握基本工艺流程,同时具备水处理的工程及工艺设计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以教材为中心,还要不断更新水处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的工艺流程,同时还要结合工艺设计进行实践教学。

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大多数学校都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课程,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因此,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如何将废水处理理论知识、工艺设计原理与实践应用操作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是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掌握及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教学的课时安排为“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教学30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既有理论课,也有实验教学,但要想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学校要将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实践的具体运用有机结合,如考虑学生的学习进程,并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必要的课外实践学习。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加强理论知识的传输及更新,还要根据“水污染控制工程”方向人才的培养方案及社会需求,更加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

二、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为例,理论课安排30学时,而该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一方面要想在规定的学时内将所有的内容完全介绍是比较困难的;另外,这个方向是在不断发展的,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许多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在实际水环境保护中得到了应用,而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一般都是较为成熟的,应用较为广泛的传统工艺,较少涉及新技术。实验课程安排了16学时,但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也是一个问题,将两门课程做好契合衔接肯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有,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不仅需要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虽然课程教学中有安排课程设计,但显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工艺设计肯定是不过关的。

对于实践教学中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一般会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进行,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开设时间是脱节的,且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主要靠实习地点的技术人员讲解,带队教师即使是环境专业出身也专攻有所不同,所以担任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不谈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研究水平,起码实践经验是有所不足的。又由于学生实践时间与理论基础学习时间错开,基础知识薄弱,加上主动性不强,所以很难在实践中详细了解到实际的水处理构筑物和工艺流程,因此“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建议

1.完善教学内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水处理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要学习行业最新发展的动态和先进技术,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强化应用的教学内容,如结合水业集团长善垸污水处理厂等大型污水处理厂为实例,分析水厂各流程中构筑物的选择、如何设计计算、需要哪些设备、各构筑物之间平面、高程布局等,使学生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际水处理工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会运用课程中的设计原则与方法解决实际水环境保护问题。

2.合理改善课程设置及排课安排。笔者所在单位仅安排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教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没有增加并加强课程设计还是略有不妥。另外,课程实习时间与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也有待优化,笔者建议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课程实习。此外,笔者建议将课程设计增加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并加强课程设计反馈,通过一定的课时保证课程设计稳中有序,从而使学生对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有一个系统的训练,并巩固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

3.教学网络化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是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的重要平台,因此笔者建议建立湖南农业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学习网站,网站中设有:理论教学资源模块提供并更新最新的水污染控制行业新科技动态,实践教学资源模块提供并更新最新的实际案例、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实时交流等资源链接,还有参考书目、设计手册、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学术报告通知。网站的管理可以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欲望。

4.改革考核方式。根据“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特点以及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实行多样化考试模式,可强化平时考核成绩。例如,通过教学网络化平台,让学生们在课前知道课程内容,增加课堂互动环节,从而增加课堂学习成绩。在考试内容上,试题可以借鉴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允许学生带书,不一定需要记住里面的诸多设计参数及公式,但需要注重评估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闫立龙,任源,张颖,代英杰.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5):33-34.

[2]范晓丹,张襄楷,陈子辉.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J].广州化工,2016,44(18):210-211.

[3]邹联沛,何池全,岳英,刘晓艳.《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与实践[J].创新教育,2012,(36):169-172.

[4]李静,陈建军.浅谈《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44-45.

[5]王茹,孙微微.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77-78.

[6]宋志伟,乔艳云,潘宇.水污染控制工程网络课程建设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7):34-35.

[7]艾尼瓦尔·买买提,周集体.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教學刊,2017,(03):41-42.

[8]吴小宁,冯晋阳,刘增超.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12,(05):24-25.

[9]乔森,周集体,金若菲,张玉.《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S3):65-66.

[10]胡晨燕,周笑绿,时鹏辉.深化《水污染控制工程》案例教学[J].广东化工,2016,(24):48-49.

作者:周耀渝 沈光家 罗琳 张嘉超

水污染控制工程论文 篇3: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摘要]针对现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21世纪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对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有关的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层次结构、教学安排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新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0引言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以物理、化学、物化以及生物等多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工程性学科。如果单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不仅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有限,而且难以促进专业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难以满足我国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对所培养人才规格日益提高的要求。“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经历,在分析现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1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江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主线、提供不同层次知识的课程共有18门,教学时数共计840学时(其中实验和上机153学时)。该课程体系中有课程设计环节计4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15周(实际上只有13周,有2周用于毕业环节的答辩和总结);有各类实习计4周。上述课程体系尽管已经过多次修改,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强调化学基础,弱化了专业技术优势。在本课程体系18门课程中各类化学课程有6门(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总学时为330,占到了39.3%。而与水污染控制有关的技术课程门数为6门,总学时为210(其中非水方面的学时约为28),只占21.7%。尽管现在的高校教育要遵循“强基础、宽口径”的原则[1],但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因此,建议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重新研究各课程的教学计划,然后考虑学时的分配。

2)各课程教学内容仍存在重复及组织和分配的不合理,这点可从江苏大学目前使用的环境工程系课程教学大纲得到清晰的反映。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各课程的地位、作用及课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研究,以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教学大纲。

3)难以克服“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难以突出其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江苏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授课学时为60学时,与一些知名高校100、120学时相比是比较少的。在这60学时的教学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则涵盖了污水的物理、化学、物化、生化控制技术及废水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与管理和污泥处理等,而其中基本原理性知识的教学要占去四分之一左右的课时,因此应用型知识和工具型知识的课时就显得不足,从而难以体现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如果能将原理性知识整合到相应的基础课程中讲授,而在本课程教学时只要花较少的时间进行简要的回顾即可,这样则可将课时向体现本课程工程性特点的内容倾斜。

4)实践环节的安排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尤其是实习环节的安排。本课程体系中有各类实习共4周,其中认识实习2周(修改前为1周),且安排在第3学期集中进行。尽管认识实习的时间增加了,但根本就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是在对学生进行调查时得到的答案。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处于第3学期的学生还未接触专业知识,对于要参观实习的水处理工艺、构筑物等没有概念,从而在实习当中难以有主动性和目的性,效果当然就要打折扣了;②仍局限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教学方式,也使得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对实践环节的设置及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改革,并增加一个2周的生产实习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新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框架方案

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要有“两个重大转变”为指导思想[2],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在深入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的基础上,按照改革要求,以工程应用型、复合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见表1和表2)首先对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各课程的作用地位,明确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应提供的知识内容,必要时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的基本规格及培养目标要求,初拟各课程的教学时数及其分配。

改革后,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范围扩展,将与水污染控制有关的课程都列入了本研究的内容,以在更宽的视角中加以整体研究,建立更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各课程作用地位和教学内容安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同时,增大实验学时比例,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充分体现了强基础、重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以水污染控制学科为主线、与工程应用(技术设计、研究和开发)所需知识结构有关的概念性知识、原理类知识、工具型知识和物化类四个知识层次的各课程的有机集合体系。

3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及其内容的改革

根据各课程性质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可把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划分为四种类型的课程:即理论基础类课程、技术基础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见图1),以便更好地反映不同层次的课程及其相应的提供的知识内容。

按照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的层次要求及实施工程任务的规律和认识规律,确定各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组织、选择和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要求,运用“工程集成”的概念来组织基础和综合应用类的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组合乃至整合,以达到精简和优化的目的。在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以强基础、重素质为基本指导原则,根据知识内容的特征及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落实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以下方面的课程内容的精简要求:通过自学容易获得的知识;课程中及课程间内容重复较多的知识(如化学类课程间、水污染控制工程与其先导或并行课程间等);主要通过实践训练获得的知识(如实验操作等);某些不必要的“黑箱”知识(如从应用的目的出发,某些原理性的详细推导过程可省略);在中学阶段已掌握或应掌握的知识。据此,对各层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进行调整和改革。

1)理论基础类课程。精简无机化学课程中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复的部分,有机结合无机与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将教学内容调整在与本专业教学内容所要求的范围内。对于《物理化学》,它是一门较难但对于水污染控制工程而言又是十分重要的课程,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专业教学的要求。如表面化学、电化学、化学平衡和相变化等内容是水污染控制理论中所需要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部分的内容则可适当地与无机化学相协调。

2)技术基础课程。根据各课程的作用、地位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适当调整和压缩课程教学内容。如《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放在传质、吸收、吸附的原理、相关的设备构造及其在水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方面,其中有关流体流动的内容,应与《水泵和泵站》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协调,由于《水泵和泵站》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流体输送,因而可将此部分内容调整到《水泵和泵站》课程中,而有关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和膜分离的内容则应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相协调,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应放在水的流动特性及其对贮水和输送管道设备的作用等,其它方面的内容可进行适当删减。《环境微生物学》为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生物控制技术提供微生物方面的重要基础知识,应把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与水污染控制密切有关的微生物的生长生理特性、生长的环境要求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等方面,尤其应紧密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但微生物培养、保存及类型的识别是本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不可忽视。《环境分析化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课程,就水污染控制工程而言,应以介绍水污染控制中所涉及的水质检测分析方法及有关分析仪器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各分析测定方法的实验对于本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给予足够重视。

3)工程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应以工程实践知识的传授为重点,其中包括使学生掌握以技术基础课程所学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工程设计方法、了解设备的选型以及有关的施工和经济方面的基本概念的知识。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与其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间的相互关系。

4)专业基础课程(这里的“基础”,是从从事实际工作及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的角度而言所下的定义)是“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核心,其先导课程的教学功能即主要是为此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其后续教学环节又是在此类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因而搞好此类课程各环节的教学工作,对于实现此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关系重大。在实施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知识(包括原理、方法及工程工艺设计步骤与方法和要求等)的系统的传授;二是注意充分利用先导课程的预备知识及与其先导课程间内容的合理分配和衔接。在本类课程中,知识的应用极为重要,应尽量减少与先导课程间不必要的内容重复。此外,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在环境工程领域,新的工艺方法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日新月异,因而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充实,同时应为在本领域内从事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为有志于继续学习深造或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4结束语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改革是“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在改革当中,必须“知己”,明白问题的所在,且始终遵循

教育改革的方向,才能使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才能使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

路。

参考文献

1 谷晋川,江元霞,杨晓静.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优化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56-58.

2 刘宏,吴春笃,储金宇.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 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69-72.

On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LI Qian,WU Chun-du,LIU Ho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212013,China)

Key words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curriculum system,reform.

作者:李 潜 吴春笃 刘 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多角度化学反应论文下一篇:焚烧炉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