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的困惑

2022-08-14

第一篇:中国企业家的困惑

企业发展的困惑

一:我们成长慢的原因在哪里?

据有关统计,60%的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不超过5年。成长慢、集聚抗风险能力弱是许多民企难以通过生命高危期的主要原因。而经营管理上的短板和经营理念上的短视又是民企成长慢的根源所在。

1. 经营管理上的短板。调研中发现,民企在经营管理的主要环节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短板现象。

生产管理上的短板。多数生产型民企,在生产组织、流程设计、岗位职能、评价体系等生产管理环节上,理念落后,水平低下,不仅与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有巨大差距,甚至落后于泰罗时代科学管理“从每一个工人抓起,从每一件工具、每一道工序抓起,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工位设置、最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最适合的劳动工具”的要求。泰罗在其所著《工厂管理》一书中说过:“管理技术的定义是‘确切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方法去干’”。我们许多民企生产管理上的短板,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效率与效益在生产环节就遭到阻截。

营销管理上的短板。营销管理是经营者引导产品和服务从生产者流转到消费者或用户所进行的全部管理活动。把产品和服务从生产者有效地流转到消费者是一门艺术,必须是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在实践探索中获得。多数民企并未掌握这门艺术,营销管理的短板,一是“短”在“卖给谁”上,对消费群体缺乏数量测算、层次划分、购买意愿调查,往往是面对消费者,却非购买者。二是“短”在“怎么卖”上,自营?委托?批发?零售?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组合就会有不同的机会生成,有不同的风险生成,有不同的成本模式,有不同的盈利模式。在这种复杂的营销“八阵图”前,许多经营者往往迷失方向。三是“短”在“何时卖”上,营销的活的灵魂就是把握时机,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春秋时代的谋士计然深谙商业之道,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著名的经商理念。但我们许多民企不善于捕捉“活的灵魂”,不善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营销管理的短板,使企业的经营绩效严重流失。

员工管理上的短板。有些民企经营者自以为能给员工开工资,就可以以救世主自居了,人文情怀淡薄,管理方法简单,短板现象突出。对员工管理的缺陷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添了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是难以克服员工的埋怨情绪。亚伯拉罕·马斯洛时代就告诫人们,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给员工开高工资,却不给予员工应有的尊重,那么,员工的埋怨情绪会伴随工资增长而增长。其次是难以激活员工的敬业精神。考核、奖惩、晋升、培训等标准不公正、机会不平等,无法培育和激活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第三是难以凝聚团队意识。看人、用人总有亲疏之分、内外之别,只会使圈子文化盛行,非正式组织林立,而难以形成以向心力、凝聚力为主要特征的团队合力。第四是难以规避道德风险。没有向上的企业精神支撑,失去健康的主流文化引导,极易诱发个人主义思潮泛滥,寻租行为、“胳膊拐向外拐”现象很难避免。员工管理的短板,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极具毁灭性。

2. 经营理念上的短视。管理上短板现象严重,抑制了成长能力,加大了生存压力,这反过来又约束和降低了经营者的眼光和境界。为了能在盈利能力不足的局面下维持企业生存,各种短视行为充斥于民企的经营活动之中。常见的短视行为有:一是从环保偷排中节省一点;二是从税收偷漏中节省一点;三是从原材料以次充好上省一点;四是从克扣员工福利待遇上省一点;五是从生产现场因陋就简上省一点。这五个节省一点,为企业取得了眼下的蝇头小利,延续了企业的经营寿命,表面上看是一些聪明之举。但一经剖析,即会感叹这是糊涂至极。因为,每完成一次“节省一点”,就是对企业生命机体的一次重创,同时也是对社会秩序、社会和谐的一次危害。“节省一点”的行为,是饮鸩止渴的行为,不仅救助不了企业自身,而且还会给社会留下无穷祸害。

“创业25年了,我感觉,今年的经营形势是有始以来最艰难的。”6月3日,在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交谈中,浙江丰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松林做出这样的判断。他向本报记者细数了当前面临的各种困难:亏损、融资难、用工成本高、税费压力重……“现在的小微企业成了弱势群体,有人问我是否考虑让小孩接班?我说自己都苦死了,谁还想让孩子接班受苦?”

在中国经济时报的本次调查中,李松林的判断与困惑并不鲜见。数量众多、业态多样的小微企业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的2012年,面临着共同的难题:成本上升、用工难、融资不易且贵、市场竞争激烈、政策玻璃门等等。

采访中,大多数小微企业对当前的处境判断是“艰难”的,甚至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那时候的企业是一下子倒掉,现在是在慢慢煎熬”,中国经济时报此次当面采访的113家小微企业主中,有相当多的人有这样的感受。但是,有不少企业主同时表示“日子还能过”,而且,有些过得还不错,尤其是那些有独家产品或产品技术含量高的小微企业。

虽然有抱怨,也有人喊着“干不了了”,但他们仍然有期待,大多数小微企业都在坚持,哪怕是苦苦支撑。为的是“稳市场,保客户”。这是本次调查发现的一个值得回味的现象。

拿李松林来说,他对本报记者说,为应对艰难处境,他做出了不少改变:开始重视建立销售队伍,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提升品牌,尽力保证内控制度更健全,投资也更谨慎。

销售:整体持平略有下降明显向减少方向倾斜

5月28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广州昊宇服装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杰说,自己企业目前的销售状况与去年基本持平。这是因为欧盟市场不行的时候,他开拓了俄罗斯市场。而他的那些将产品出口到欧洲、中东的同行则处境不妙。因为销售情况不佳,张文杰的一位同行朋友最近几个月一直没有开工,工厂将放假到7月份。

这与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组调查的113家小微企业主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相一致。问卷分析显示,今年1—5月,小微企业同比销售情况是:整体在基本持平的基础上略有下降,销售减少者多于增长者,高增长所占比例最小。从销售情况看,小微企业今年1—5月份生存状况有一定难度,销售基本持平的比例最高,占32.7%,销售减少10%—30%的比例为26.7%,仅次于基本持平的比例32.7%,减少30%以上的所占比例高于增长30%以上的比例,销售状况明显向减少方向倾斜。

分行业来看,机械制造业超五成的企业销售减少10%—30%;纺织、服装行业近五成企业销售减少10%—30%;医药行业有四成企业销售减少10%—30%。

从地区来看,抽样表明,广东企业销售情况不佳,近七成(66.7%)的企业销售订单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浙江四成企业销售减少,两成企业销售增加,其余持平;四川企业近四成(38.5%)销售增长,三成企业销售持平,三成企业销售减少;辽宁近三成(28.6%)企业销售减少,近五成(47.6%)销售增加;山东企业近五成(46.2%)销售减少,近15.4%的企业销售增加;湖南企业销售情况良好,近四成(36.4%)呈现增长。

本报调查组发现,销售渠道不畅通、销售环节监管不力、销售人员素质等方面都会影响销售业绩。另外,销售情况与成本上涨、企业利润率的下降、资金紧张以及宏观经济形势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利润:增长空间有限发展动力不足

中国经济时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总体看,目前,小微企业利润率整体维持在较低水平。

本次113家的抽样调查分析显示,约一半企业的利润处于5%—9%范围内,仅有不到20%的企业有10%以上利润率,利润率很低、不盈利、亏损的企业所占比例加起来已经超过30%。分行业看,纺织、服装行业,化工行业和服务业的利润率维持在一般水平,农产品加工和电子行业的利润率偏高,机械、建材的利润率较低。

第二篇: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困惑

近二十年是服装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之年,从“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设计”转变,中国服装产业经历了不同寻常,但充满机遇的20年。在经历了产品经营、品牌经营、资本经营和资源经营四个阶段之后,已经或正在实现由家庭作坊向工厂式管理、由工厂式管理向集团化管理、由集化管理向股份

制管理的跨跃,形成了大规模生产能力。

这当中,竞争和产业整合的力量对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关键,中国服装业品牌价值的彰显首先表现在整合的态势上,整合包括制造企业整合,也包括终端和中间渠

道。

目前,中国服装行业正走在品牌整合、终端销售模式创新的两端强化的道路上,担负分销功能的渠道的整合是肯定是及终端整合之后的行业热点。本文主要在于阐述中国服装行业的困惑,对于行业价值链发展的趋势和中心不作为重点。但有

一点是明确的:渠道不整合,品牌肯定无规模。

那么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困惑是什么呢?

(一)日益增大的库存压力

有人说:如果现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中国人不用担心没有衣穿。现在各企业所有的库存加起来还都够在市面上卖个两年的。服装企业做大了,往往是伴随着仓库急剧增大的代价。企业的销售翻了好几倍,帐上的现金却没见增长多少。难怪很多老板说,自己辛苦一年赚来的,都跑仓库里去了。由于服装季节性明显,且服装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库存问题成为最令服装企业头痛的问题

之一。

企业的库存表面是产能过剩造成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极其不均衡,需求呈现多样化,对消费者尤其是对不同等级市场需求特点的研究是服装行业比较欠缺的,这样就造成企业无法将自己的产品精确的或者有针对性的投放到这些需求者的市场上去。一方面是大量的库存,一方面是服装消费严重落后。在中国,即使在一个城市中,市区和郊县的消费满足程度就存在相当的不同,城市消费过度,而在三类以下的城市却相对处于消费热点匮乏的状态,超级女生作为一种消费热点,最大的消费地不是在沿海,反而在四川。服装企业缺少抓住市场热点的能力,因此无法做到快速建立品牌规模的能力。市场经验的局限和研究的亏欠导致相当多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行不成市场转化能力。渠道已然成为服装企业的制约短板。 从企业经营的导向上来看,中国的服装企业普遍没有一种行业地位占位的意识和行为,企业经营主要还是从纯制造的角度来设计的,资源配置也是这样的,从自身的角度来设计的产品是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另外,企业可能对广告、传播、裁剪款式、生产管理比较在行,但是对市场上的销售环节就显的力不从心了,尤其是没有适合中国国情的业务发展战略,没有战略就没有目标,生产多少肯定是

不知道的,在产能的压力下,肯定要形成库存。

(二)缺乏自主的设计风格

服装设计是中国服装企业普遍的软肋。中国服装设计水准还远较国际上落后,中国还没有诞生具有世界影响的服装设计师。众多企业还是以抄袭仿版为主,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国内的服装企业缺乏完善的设计师培养机制,而很多有才华的设计师则更习惯自己创品牌或开设计工作室创业,而不愿意在企业发挥才华,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水准很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国际主流时装周上甚至

WWW.B2B98.COM

根本看不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 因此,纺织服装行业要想在今后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快技术进步(但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关键是快和灵活的反应与应用),实现产业升级(主要是从纯制造型企业往市场导向型企业发展)。重视流行信息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服装产业时尚化的重要措施,日本和韩国靠美国的二手信息也都在汽车行业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品牌。时尚品牌上升初期,无一例外不是从外观设计等次要的外在的非技术核心的部分开

始的。

(三)行业专业人才匮乏

深入过服装行业的人才会清楚的意识到,服装行业整体人才队伍(生产管理、设计、营销、广告等)非常贫乏。因为服装行业多属民营企业,很多是从夫妻店起步,家族企业色彩往往比较浓厚,很多企业的战略现状不能给人才提供宽阔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

经济年代,缺乏专才,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从服装企业内部来看,人才将一直是困扰经营的问题之一,时尚性质决定服装企业的人才使用机制是高度流动性的,综观世界知名服饰公司,其设计与生产总是处于地理上的分离状态,生产走的是人力成本集约型路线,而设计走的是智慧经

营的路线,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

设计源于生活,至少要相应的生活场景支持。

因此,需要对设计和生产进行办公分离,而那些达不到原创资源支持的企业,就不要去想原创的事情,干脆就做一个彻底的跟随与模仿者,走快批模式,结合对渠道的整合,把类似沃尔玛的大卖场经营理念移植到传统的渠道经营过程中,以满足中国中层以下的阶层的时尚生活为主,这样就可以在人力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适应,中国中产以下的阶层在2010年的消费升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因此,不要去挤独木桥。

现在已经走在原创道路上的企业,就要审视自己了:到底有没有能力去满足中国快速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的服饰消费能力,中国到2010年非实用的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将达到2.5亿,在全球化状态下生存起来的中产阶级有自己的品牌消费理念,因此,不但需要纯粹的设计人员,还要相应的市场与消费趋势研究部门,还有市场营运部门,这是一个强大的品牌机器,要做就做最好,结合自身的经营实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人力价值差距很大的设计和生产进行地域分离。时尚是成本很高的经营战略,要创造条件去满足时尚人力所需要的工作、生活、交

际、提升等的环境。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人力总会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掣肘因素,企业需要的是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然后去进行相应的人类配置,否则,企业即使花高费用找到顶尖设计英雄,也不会留住,经营战略不解决,就是对自己的资源现实认识不清楚,因此,根本无法承载品牌之重:总感觉差一口气,就是说的这样的情

况。

(四).产业链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服装结构水平不高,服装产业结构质量也比较低,没有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于一体的纵向产业链,也没有形成区域间联动发展的横向产业链,面料、辅料设计生产环节依然比较薄弱,但目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国内面料供应商较国外的面料商还有比较大的距离,面料研发能力不足,高品质的面料大多还依靠进口,这也直接制约着整个产业水平的提升。这些都是我国服装产业

发展和提升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产业整合最早,整合相对其他产业来说最深刻的是啤酒行业,竞争的最终结果是迫使大家走到一起,为了更大的目标把资源集中起来使用,获取更高的利益。啤酒已经整合完了,现在竞争最激烈的是乳品和白酒行业,行业亏损程度已经达到60%以上。啤酒竞争导致的是产品成本的上升,专用瓶、异形瓶、纸箱酒等使产品成本高企,价格虽然高一点,但纯利依然很低,企业依然亏损。但是,经过整合的青岛啤酒在经历了1999年到2002年徘徊之后,成本明显下降,利润明显上升,其产业营运的链条因为有了规模的支撑就顺势建立起来,青岛啤酒的新鲜度管理在全国啤酒行业都是标杆性的。白酒也在走这样的道路,白酒虽然总量在下降,但是,高档酒却从2003年以来一路飙升,目前全国零售价格在200元以上的酒达到了2万多吨,但是这当中,除了几个名酒盈利(茅台的利润在80%以上)之外,其余的都亏损,因为大家都在比拼包装的豪华程度:名瓷、水晶等等,结果没有规模。所谓的产业链没建立所以没有利润,相比之下,五粮液的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产业链没有多少经营的实际价值,产业链也是需要相当大的成本的。乳品行业的经营价值也是在提供包材的利乐集

团手中。卖牛奶的亏损,而卖包材却赚了大钱。

服装行业竞争程度尽管激烈但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因为低成本还有相当的国际需求空间,但是这种优势是没有根基的,自有品牌的经营一定会提到所有服装企业的经营日程上来。品牌不是简单的高价格。品牌的价值在于高价格之下,拉大成本与价格之差,即有高的利润。产业链没有健全,是因为没有进行联合与整合,不整合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产业链。现在的服装品牌经营一定是和一定的产业链建设相适应的,最大的需求是渠道链,渠道梳理完成之后才能出规模、出利润。但是相当多的企业的高价格是材料的高价格,也就是成本的高价格,靠进口

的料子作为卖点来卖高价格的,其实利润还是没有多少改善。

作为时尚与实用两个层面的企业经营战略,中国都缺明显的强力品牌,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首先体现在渠道上,其他原材料生产、人才环境等等方面都不是在一天两天时间内解决,但是,渠道却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经过整合看到显著的效

果。

产业链建设不能盲目,盲目只能导致投资失败。

(五)品牌含金量还不够

服装品牌含金量普遍还不高,还无法与国际品牌正面竞争,很多企业对品牌的理解有限,品牌意识还不强,太注重目前利益,对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市场上总是充斥着一些急功近利的品牌运作手法,比如泛滥成灾的打擦边球的假洋鬼子品牌,堂而皇之的占据着中高档商场的位置,倒是形成了中国特色。? 任何一个国家的时尚产品总是和消费升级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的时尚意识是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假洋鬼子”的情况,因为市场需要,纯粹的民族原创品牌就是竞争不过“假洋鬼子”,一边是假洋鬼子的利润道路,一边是民族品牌服装的艰难探索道路,做出崇洋媚外的战术性的行为就是正常的了。 关于服装品牌,不能走品质诉求的老路,时尚消费的总是梦想与假象,因此,只要让消费者知道自己适合这个品牌的产品就可以了,所谓的诚信体现的不是完全的透明经营,而是营造的梦想有多真实,时尚品牌一定是合高品质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是故事的,事件的、情景的、现场关联的、人群的生活态度的等等,是

具体的呈现,切忌模糊,更要杜绝说道理的,时尚本身是不讲道理的。

目前国内服装品牌与时尚元素的结合程度是比较高的,但是要上升为品牌的内涵层面,就是把单纯的表象融入品牌之中,体现品牌的个性就比较欠缺,当然这和

中国时尚市场缺乏历史积累有关系,近现代的时尚产业是从过为传播过来的,缺乏足够的消费文化的延承和积累,国内的时尚产业的经营阶段还是比较低的。 没有根基也是好事情,竞争层面也比较低,因此行业格局还有很多可以颠覆的机会,一走进百货商场,迎面而来的几乎没有差异化的色调、款式、陈列、现场销

售等的局面的时候,我想:这里面有多大的机会埃

(六)服装企业的渠道销售之痛

服装企业的销售渠道和方式看起来并不复杂,所采用的渠道模式也无外乎特许连锁加盟、批发市场批发、总代理、自营专柜、专卖店、直销等几种。但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渠道销售背后,却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现象,让众多的服装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颇费踌躇、痛苦不堪,很多成长中的企业更是因为渠道弊病而中途夭

折。

英昂接触到很多的很有味道的服装品牌夭折的案例,作为创业初期的企业,突破口往往在渠道,但又因为以前没有渠道经验而中途失败。可以说,很多很优秀的

产品设计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开发不出市场来。

分销失败,不是单个企业的事情,甚至是比较普遍的困境。作为服装企业,如何利用产品结构与品牌武器来准确的切入某一市场,并找到适当的渠道合作模式是很关键的。渠道竞争会随着国际竞争中成本优势的降低而加剧,特别是当大家看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快速带动了消费升级以后,会有更多的产业资本投入这个行业里面来。到时候,你生产什么产品可能不是非常关键的,谁更有实力控制渠道,并把一定的款式送到消费者的面前展示,谁就是流行与主导,设计是服装行业里面比较重要的环节,但是,当有实力的品牌占据了传媒的主要舞台,并且制造更多的现场互动与时尚印象,最终形成某一方面的流行文化之后,就可以胜过设计

要素价值。

娃哈哈的童装事业我们认为可能成就一番霸业,是因为具备了两个关键的核心价值:消费者消费的趋势与渠道经验。服装企业可不可以有自己的产品结构?有没有除了折扣以外的销售促进形式?服装行业如何设计自己的渠道模式?资本在服装产业里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资本的作用怎么发挥才能实现最大的利润和市场价值呢?这些都是与国际时尚经营模式有差异的地方,正如非常可乐一样,抓住这两个关键环节的娃哈哈肯定不会走一般的服装企业的老路,在中国,

对产业颠覆的力量就是来自这样的本土智慧。

很多服装企业无法或者不会与经销商或者代理商打交道,无法作为其生意伙伴或者生意顾问,如何把自己的产品作为其市场开拓的筹码,很多企业回答不了,因此,再好的产品都将在渠道里面贬值,被渠道商赚取暴利,而自己却无法从设计

上面获得预期的收益。

中国服装市场的下一个命门是渠道。

后记--

中国服装业应该清楚看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服装巨头也纷纷来我国各大中城市开店,扩张地盘,服装产业还面临外资商业的激烈竞争。面对如此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商品结构和零售方式。走出局限于个别城市的"小圈子",逐步向集团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和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新兴业态和传统百货业将共同发展。只要以变应变,采取符合时代需求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重塑竞争力,服装产业就能够赢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受到消费者欢迎。

第三篇:小微企业的人才困惑

与A公司认识三年多了,老板10年前就创立了这家公司,从事木地板的生产销售。公司也曾经兴盛过,状况好的时候在全国设了十几个办事处。可现在的状况却是不容乐观,年销售额不足千万,没有销售部门,只凭老板一个人出去跑跑,再就是被动的坐等客户上门了。市场投入没有、销售管理没有、营销策划市场规划对他们来说也似乎比较遥。概括的说这家公司基本处于没有正规营销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个体户状态。企业经营状况只是能做到勉强维持。为什么一家发展了十几的年的企业经走到如此地步。经过我与该公司多次沟通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很多,但关键的两个问题是一企业创立之处没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发展过程中更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相关策略(方向错了、在错误的方向下做了错误的事,而且一直错到现在)二是企业没有真正的营销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导致企业

在国内像A公司这样的小型甚至是微型企业很多,大部分都存在以上所述的两个问题。但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人才缺乏这个症结上。A公司也在招聘也想吸引人才,可招了三年连个优秀的业务员都没有招到。其实这也倒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A公司不够优秀、A公司的老板不够优秀。一家公司要想吸引真正的人才,那必须做到企业优秀或者老板优秀。否则没人愿意来给你打工,因为看不到前途。这也是很多小微企业吸引不来人才的根本原因。

但是并不是所有小微企业的老板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有的是还没有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有的是存在自满心里,不屑于吸引人才,还有的是渴望人才,但受企业状况所限,只能无奈的哀叹。所以归根结底束缚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人才问题,因为毕竟企业是靠人来做的吗?你老板没能力,手下又没人才,如果在不借助外脑,那企业何谈发展,哪有出路?至此小微企业就进入了一个怪圈,因为不优秀所以吸引不来人才,因为没有人才所以难以变得优秀,如果不借助外力发展就会走上一条恶性循环之路,直至企业倒闭。

另外众多小微企业在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下问题

1、没有自己的人才规划,既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不会有计划的去建立自己人才队伍

2、企业老板鉴别真假人才的能力太低

3、不能从多方面增强人才的归属感

4、做不到有效激励人才,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所以我想建议,小微企业要想解决人才问题,从人才困惑中走出来,必须先借助外力(外脑)使自己变得优秀起来。等你优秀了自然会吸引人才来。然后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把人才这个资源管好、用好

第四篇:企业常见的高新申报困惑解疑

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到底是什么?申请了有什么好处?如何申请的?

1、什么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财政总局、税务总局在2008年4月联合颁布《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通知中取消了之前各省各地评选的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同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列出了具体详细的条款要求,具体发布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凡是满足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企业,可以向各省科技厅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同时将获得税务局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2、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对企业有什么帮助?

A、凡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25%降为15%,相当于在原来基础上降低了40%(详见08年1月起实行的《企业所得税法》二十八条),连续三年,三年期满之后可以申请复审,复审通过继续享受三年税收优惠,一共是6年。(如年纳所得税100万,申报通过当年,即可享受减免40万的优惠,三年就可减免120万税收,六年则减免240万);

B、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凭批准文件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办理享受国家、省、市有关优惠政策,更容易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的科研经费支持和财政拨款;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将会是众多政策性如资金扶持等的一个基本门槛。

C、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将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管理水平,重视科技研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有力的资质,极大地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无论是广告宣传还是产品招投标工程,都将有非常大的帮助。

D、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能减免企业所得税,无论对于何种企业都是一个难得的国家级的资质认证,对依靠科技立身的企业更是不可或缺的硬招牌,其品牌影响力仅次于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

3、高新技术企业是如何评定的?

首先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注册登记表基础础条件,详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条件解答》一文。 符合条件才可以申报,申报材料递交之后会进行评分,要超过70分(不含70分)才可以获得通过认定,然后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公示,公示期结束由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颁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和牌匾。

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有关指标解读 六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1、核心知识产权

(1)指发明、实用新型、以及非简单改变产品图案和形状的外观设计(主要是指:运用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法,经过研究与开发过程得到的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

(2)须在中国境内注册,近三年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获得的,或享有五年以上的全球范围内独占许可权利(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期应在五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期内),并在中国法律的有效保护期内。

知识产权必须是前三年自主研发获得授权的,或者在前三年之间通过受让、受赠、独占许可等方式获得的知识产权的。

2、领域

(1)产品必须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内。

(2)不是单纯以终端产品来确定,而是与主营产品相关的技术或者经营活动必须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内。

3、人力资源

(1)各类人员均统计全年累计工作183天以上的。

(2)科技人员在指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和其他技术活动的,累计实际工作时间在183天以上的人员。包括:直接科技人员及科技辅助人员。

(3)研发人员主要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三类。

研发人员主要统计企业的全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企业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来鉴别。对于兼职或临时聘用人员,全年须在企业累计工作183天以上。

人力资源统计需企业出具说明。

4、研发费用投入

(1)按上年度的销售收入来确定应达到的比例,分别为3%、4%和6%三种标准。

(2)研发费用投入比例=近三年研发投入/近三年销售收入

(3)研发费用按每年各填一张表,需要中介机构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4)研发费用投入应等于所有研发项目的投入总和,研发项目包括企业承担的各类研发项目,包括企业自己设立的项目。

(5)每个研发项目都需要填写一张表格。

5、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

(1)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展研发活动,形成符合《重点领域》要求的产品(服务)收入与技术性收入的总和。

(2)仅需要统计上一年度的。

(3)每一项高新技术产品都需要填写一张表。 (4)该项收入需要中介机构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6、指标得分

四项指标是用于评价企业利用科技资源进行创新、经营创新和取得创新成果等方面的情况,采取加权记分方式,须达到70分以上(不含70分)。

三、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知识产权,哪些才是符合条件的?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工作指引的规定,企业的知识产权是:

(1)指发明、实用新型、以及非简单改变产品图案和形状的外观设计(主要是指:运用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法,经过研究与开发过程得到的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 (2)须在中国境内注册,近三年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获得的,或享有五年以上的全球范围内独占许可权利(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期应在五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期内),并在中国法律的有效保护期内。

这个有几个核心点:

第一个是“近三年”,企业所用的知识产权必须是申报当年的的近三年获得的,而不能是以前是知识产权。举例说有个企业他在5年前拿到一个发明专利,他就不能用这个专利作为条件参加申报。2010年申报高企的话,必须是0

7、0

8、09这三年获得的知识产权。

第二是知识产权的数量,根据工作指引规定,发明专利数量是一个,其他的都需要6个以上。

第三、必须拿到的知识产权授权书是中国知识产权局颁发授权的。在外国、或者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获得的都不符合条件。

第四、知识产权所有权人,必须是企业自身。有些企业,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人是发明人、工程师或者企业法人企业老板等,这种情况必须要把专利转让、授权给企业本身,才有效。

第五、假如企业自身没有知识产权,可以去购买其他所有权人的知识产权,例如购买产品相关专利的五年授权许可则可。举例说:一个制造电路板的企业,没有注册过专利,它可以向拥有相关电路板专利的人购买五年的全球独占许可专利就可以满足条件。

第六、一定要和自己的产品相关,不能是无关专利。例如:某企业自身是制造医疗器材的,但是他购买的专利是汽车发动机方面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符合了条件,但是实际上,和后面的高新产品占60%比例的条件是有矛盾的,肯定无法通过。

知识产权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最重要的条件,和整套的申报材料息息相关。一定要非常重视。上面六点是最需要注意几个,还有其他比较多细节方面不累述了。

四、我公司的产品不属于高科技,能申报高企认定吗?

这个政策出台的背景是08年金融风暴,在金融风暴中,国内大部分出口企业受损惨重,从外贸出口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多数外贸企业是OEM或者简单的加 工,靠的是低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过去,企业对知识产权不重视,造成了大部分的利润都给外国企业拿走,只能做下游的简单加工,赚取微薄的收入。从08年 开始,国家调整了政策导向,出台了多部引导国内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的政策法规,重头戏就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联合科技部、财政部、财务总局一起颁发,用减税的方法,引导企业重视知识产权,重视研究开发。

所以从政策的出发点来说,国家希望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往着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靠拢。 基本上大部分生产型、研究型企业都可以参加申报。

从政策字面上的意思,只要是国内注册的企业,拥有(自己注册或购买到)知识产权、财务增长不错,研究开发达到一定水平,这个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很高科技的产品企业才可以参与申报。

请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关于这条的规定: (1)产品必须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内。

(2)不是单纯以终端产品来确定,而是与主营产品相关的技术或者经营活动必须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内。 然后注意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企业产业范围: 国家重点支持的8大高新技术领域

□ 电子信息技术 □ 航空航天技术 □ 高技术服务业 □ 资源与环境技术 □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 新材料技术 □ 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最后一项就是没有很高科技含量产品的企业所属的范围,最典型的代表是某些山泉水、果冻等企业,从产品来看,不属于航空航天或者生物技术之类我们平常了解的高科技领域,不过他们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条件,他们就是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15%的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减免。

五、公司规模比较小,可以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吗?

这个问题,是新老高新标准的一个主要的区别之一。之前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要求年销售额在5000万以上、研究型企业要在1500万以上。 但是08年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却没有这个条件限制,国家是通过这个政策,鼓励重视科技研发知识产权的中小型企业申报。 新的管理办法对销售额的要求主要突出在两点:

1、财务的销售额增长率。要求前三年的销售额的加权平均增长率,进行级别计分。这里可看出,这个政策明显是对大企业不怎么公平,因为大企业每年增长10%,特别08年金融危机,是非常困难的,但小企业就相对容易得多,例如一家企业,07年销售额是100万,08年多做了两个单,销售额是200万,09年金融危机有所缓解,销售达到300万,那么这家企业三年增长率就是 100%了。(这个说明政策更加倾斜于中小型发展良好的企业)

2、高新产品的产值,要占到销售总额的60%以上。这个要考虑到高新产品(跟知识产权相关的产品)占的比率。为什么要这样限制呢?因为有些企业是生产和贸易一起做的,也生产自己的产品,也做代理,销售收入就不一定是高新产品的收入。

六、代理贸易加生产的公司,可以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吗?

关于能不能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首先要看贸易公司和加工工厂,是否均为独立法人单位,假如贸易公司和生产工厂为独立法人单位,那么贸易公司这方就比较难申报。假如两者是同一个法人单位下属,则要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是怎么样的: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并没有限制同时有代理其他产品的公司申报,但是这个代理销售其他公司产品的份额,应该在一个比较小的比例方可。 例如你公司的产品,全部都是高新技术产品(跟知识产权有关,做了专项审计),也要大于公司年总销售额的60%才可以申报。

规定中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是指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产品的销售收入,这方面一定要占大部分才可以。

七、之前没做过审计报告的,能申报高新企业认定吗?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必须要提供前三年的年度审计报告,以及高新产品产值专项审计报告和研发经费的专项审计报告,一共五份审计报告。

年度审计报告可以补办,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专项审计报告两份的话,需要找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做就可以了。

八、现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国家级的还是省市级的?

有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去申报的到底是国家级高新还是省级的还是市级的,其实除了计划单列市有单独的市级认定,都是国家级的高新。

但其实还是有很多市级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主要是有一些资金奖励,还有一些其他的优惠措施,但是这些市级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大多数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认定,由当地科技局认定,并且一般来说奖励或者优惠力度不大,不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这么有含金量以及优惠力度(企业所得税减免40%)。

九、总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子公司还需要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第三条规定:

(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其实这个政策的解析意义在于:只能是独立法人单位可以享受这个高新的通过之后的优惠,独立核算的子公司分公司等,都是不允许的。

十、什么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科技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

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所说的科技人员是指在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和其他技术活动的,累计实际工作时间在183天以上的人员。研究开发人员主要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三类。研究人员,是指企业主要参与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是指具有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中一个或一个以上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参加研究开发工作的人员。辅助人员,是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熟练技工。 十

一、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何时享受减税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度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985号)规定:

“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及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现就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度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经认定已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企业,各级税务机关要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111号)的规定,及时按15%的税率办理税款预缴。

二、经认定已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企业,2008年以来已按25%税率预缴税款的,可以就25%与15%税率差计算的税额,在2008年12月份预缴时抵缴应预缴的税款。”

根据上述规定,企业可以在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年度按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所以2009年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可以在2010年的汇算清缴中,按照25%和15%税率的差,退回多缴纳的税款,或者多还少补。

第五篇: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困惑与思考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已具有更为宽广和丰富的内涵。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表现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形形色色的中小企业争先恐后、竞相扩展,国外的跨国公司在中国也日益发展壮大。如此激烈的企业竞争环境给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更大的考验,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制约着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国有企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一、国有企业的目标不清晰,财务管理方向不明

身处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主体经济成分,相比非国有企业而言,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有盈利的要求,还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就业,甚至要解决各种类型的历史遗留问题、包袱(例如给退休员工发放“菜篮子”补贴在国有企业广泛存在,但是其他类型的企业则没有这样的福利),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够完全按照其自身的意愿来经营。

而完全属于公用事业行业的国有企业(如城市供水、公共交通等),其使命和发展模式更是纠结,例如,这种类型的企业是否应该上市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公用事业行业的国有企业一旦上市,假如公司盈利高,就很可能损害特定消费人群的利益(如供水企业利润高企则很可能过度攫取了居民的利益),但如果盈利不好,则又很可能损害广大股东的利益。

因此,笔者认为,由于国有企业的目标不清晰,其财务管理必然时常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相对其他企业而言,解决财务问题的方案选择就会受到限制。如果企业明确了目标,财务管理自然有了相应的方向。比如,在融资模式的选择上,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可以发行股票,让社会大众来分享企业的利润并分担风险;而从事公用事业的国有企业,如果其所服务的是特定对象,就可以放弃上市的形式,而以发行企业债券或地方政府债券来解决其资金来源的问题,并通过听证方式来确定债券利率和发行的方案。

二、财务管理环境基础差

1.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尽管我国不少国有企业经历了多年的改革改制,但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虽然目前很多国有企业都已经由原来的××工厂改组为××集团(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原来的企业主管厅局也已改为国有资产控股公司或大型集团,但有相当多企业的经营机制并没有太大变化,仍然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运作。不少国有企业的市场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决策机制等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自我积累能力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2.企业的责权利管理不到位。

国有企业的薪酬、约束、激励机制远没有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灵活,难以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和主动积极性。在国有企业,即便是领导人员,也无法拿到市场化的薪资;而且,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管理人员追求业绩和利润有所不同的是,国有企业领导往往忙于行政职位的升迁、职工福利的提高、社会就业的安排、国家及地方利益关系的协调,很少或根本就无暇顾及企业最重要的利润目标的追求。

3.内部财务管理不被重视,财务监管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领导多是技术性或行政型干部出身,对财务管理的认知非常有限,普遍不重视内部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只重事后核算,不重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管理。国有企业的财务机构和人员也不被重视,在有的国有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纪委书记、总工程师、总经济师、工会主席等职位一应俱全,却没有设置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作为国有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厅局,往往也是重视业务型领导,技术、行政、业务型干部在国有企业有很大的话语权,升任“一把手”的机会也很多,而承担财务管理职责的CFO,却很少有人能提升为CEO.在政府的财会主管部门,对财务负责人的任职资质管理也不到位,现行的规定中,对财务部门的负责人有专业资质的要求,但是对企业的财务负责人(CFO)或主管财务的分管领导,却没有任何专业资质的约束。

面对目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现状,笔者认为,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坚持市场化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进程,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推行有效的法人治理,将国有企业真正推向市场,坚持市场化原则,还体现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运营策略和日常管理上,要采取市场化的用人制度,给经营者市场化水平的薪酬,才能推动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避免财务技术含量不高的误解,政府的财会主管部门应该参考证券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的任职要求,制定企业针对财务负责人专业资质要求的相关规定,强化财务管理的专业技术含量,提升财务人员尤其是财务负责人的权威和地位。

三、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1.盲目追求“做大做强”。

出于领导人员自身考核、个人荣誉、社会地位、企业形象(折射的往往是个人形象)的需要,不少国有企业热衷于追求规模、业绩,高负债经营,忽视经营风险控制。包括央企在内的多数国有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盲目投资和兼并收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而且,不少国有企业的兼并扩张仅仅是规模的扩展,在资源整合和管理水平方面经常被忽视;在项目和业务投资上,有些国有企业为填补主营业务在规模或业绩上的缺口,不经过充分论证,就轻易涉足房地产行业、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等高风险投资,其结果就是企业“做大”了,却没有做强。

2.风险防范能力不足。

由于责权利不匹配,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往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风险防范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内部也缺乏这方面的管理人才(比如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律师或法务工作者)。有的国有企业还存在违规担保、违规经营等现象,导致企业蕴藏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形成巨额的经济损失。此外,大部分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都不完善,“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普遍存在,内部控制体系基本空白,即便有了内控体系,往往也难以有效运行,因为国有企业缺乏内部控制的管理文化氛围,计划经济时代发挥积极作用的员工“主人翁”意识,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有时却成了企业推行优胜劣汰、规范化管理等管控措施的障碍。

笔者认为,需要尽快调整、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考核激励机制,平衡好责权利的关系,奖罚分明,对领导班子实施任期考核制,规避短期行为。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依法依纪从重从快查处,还有按问责制,追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以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四、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不管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还是企业管理自身的需要,推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共识,因为信息化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环节中的漏洞和弊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ERP管理系统上线失败、使用几年后不得不放弃的国企不在少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企业有效利用当今时代的先进管理工具。

另外,虽然当前的ERP管理系统相对成熟,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经常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管理信息化的成本,ERP管理系统的上线费用、维保费用、定期升级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二是对ERP管理系统适应性,不少管理系统的设计、使用的思维方式都是遵循国际化企业的模式,这和中国当前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

不少国有企业即使使用管理软件,也往往仅局限于财务核算领域,很难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企业内部运行各个环节的信息难以系统化,无法支持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ERP管理系统的使用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对于已经经营多年的国有企业来说,在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上要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要求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应首先转变观念,从思想和行动上予以高度重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论证,选择合适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管理的系统化。

五、资本特性体现不足

1.脱离资本市场诉求。

由于未能股改上市或者即便上市也往往是“一股独大”,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或投资决策水平难以提高,官僚主义、拍脑袋等现象还广泛存在。不少企业的运营效率低下,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项目投资方向不合理、效益不佳。

2.重产业经营、轻资本运作。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往往缺乏资本运营方面的知识,对资本市场的作用认识不足;由于出不起高薪,或者不愿意在这方面出高薪,国有企业也缺乏资本运营的人才队伍。

3.资产证券化程度低。

据统计,即使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上海、广东等地,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也仅有30%左右;由于资产证券化程度低,来自流通股东(如专业投资的基金公司)、债权人等社会的监督就少了。而且,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对新兴的金融产品的了解很少,无法使用金融工具来助推产业的运营。

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企改制而成,加上当初政策上扶持国有企业上市,即使是已经上市的国有企业,其管理层对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认识都非常有限,国有上市公司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国资委等国有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以及企业自身都应加强对下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高管的定期培训,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其管理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共雪峰镇委员会下一篇:中国银行行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