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成本会计论文

2022-05-0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职学校成本会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成本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其主要是帮助企业为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成本和费用的会计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其课程性质来说,它课程知识前后关联性比较强,计算时较为复杂,对于基础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

中职学校成本会计论文 篇1:

浅谈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摘要】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成本会计工作岗位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职能。但《成本会计》课程前后知识关联性强、计算复杂,而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而且一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要把他们培养成有操作能力精通专业知识的现代复合型会计人才,势必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提出挑战。文章对现行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 中职 成本会计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接着初级会计和中级会计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成本会计工作岗位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职能。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成本预测、决策、核算、控制、分析、考核的方法、熟悉成本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其专业基本功的重要方面。然而,近年来职业中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却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分割,不能系统应用

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成本会计各章节的内容和单一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很难,但很难把握各知识在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系统应用。在成本会计当中往往存在一个事项有多个方法的情形,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就有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比例法。

2. 重纸上谈兵,不能实际应用

在成本核算中要求将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等全部入账,汇总成本,同时进行账目的分配结转。而不同的费用因其性质和承担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来完成繁多的数据处理。从教学情况的反馈来看,学生普遍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的数学计算,不能将各分配表计算结果与记账凭证对应,也不能很好地掌握不同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编制及其与账簿结转的对应关系。如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只能套用例题、计算公式进行算式求解,而不能编制简洁直观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尤其对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中费用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对交互分配的账务处理也是模棱两可。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凋查研究和学习效果比较,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 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把成本会计与数学计算等同起来,认为成本会计就是数学计算,只要计算得好,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不涉及到会计处理,从而也就不理解所学的知识,如甲产品的产量为500件,乙产品的产量为300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500和300能相加等于800,根本没有理解这样的计算有没有经济意义。这样我在教学过程中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单一的强调计算改为成本会计理论、技能基本功培训为核心,综合考虑知识对未来工作岗位的应用,在教学中力求接近实际,如在讲授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约当产量法的时候,改以前的教单一的计算为把计算融入表格,通过制作和编制表格,使学生综合运用约当产量法的原理,通过表格的形式来理解复杂的成本核算。

2. 增加实训课时,增强动手能力

成本会计实训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加大了对成本会计实践环节的教学。我先选择一个相似的案例用多媒体示范,特别强调成本明细账设置、费用分配表的编制、成本计算单的开设、账簿的登记、费用的分配、成本的结转等。然后给出案例让学生实际操作,最好用手工账来训练学生。手工账全面、细致,最具典型意义,可加深学生印象。除记账凭证、账簿外,各种成本计算单、费用分配表让学生自己编制,为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完成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完成后老师给予评价,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同时指出存在问题,并且老师纠正错误时应示范展示正确的做法。

3. 改变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号召,我认真学习了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把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等引入到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改过去的“填鸭式”教学为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推导、“寻根究源”和课外求知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生产流程与管理要求、账户设置与结转、比较与归纳去掌握计算公式与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从而达到活学活用、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改变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善于预习展示、小组讨论、课堂检测等形式的引入,我相应的增加了新的考核方法,如增加自评、互评等形式。将学生的成本会计课程总成绩分解为卷面成绩、预习展示、课堂互动、达标检测、课后作业质量、课外活动情况和实训成绩等多个部分,根据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各部分的比重。

当然,这仅是本人的一点浅见,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它需要师生在教学中逐渐探讨,需要借助院校间的横向沟通,需要企业间的纵向检验反馈,以寻求更好的、更科学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肖薇,桂爱东.《成本会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李洛嘉.《成本会计》.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李克慧

中职学校成本会计论文 篇2:

浅谈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运用

摘 要: 《成本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其主要是帮助企业为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成本和费用的会计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其课程性质来说,它课程知识前后关联性比较强,计算时较为复杂,对于基础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而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想要变成精通专业知识和实训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尚有一段距离。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分析成本会计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围绕“浅谈中职学校《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 中职教学;成本会计;创新教学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是整个会计课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初级会计和中级会计知识的承接。中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成本会计的工作岗位在企业经营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职能,但以现有的教学方法,想要培养出精通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还不现实,作为中职教师,必须要了解学校内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改进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一、 调整课堂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以往成本会计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单节的成本会计知识内容及知识点能够掌握的比较轻松,但是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而成本会计中,往往存在一个事项有多个方法的情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习惯将成本会计的计算等同于数学计算,认为只要能够计算出来,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没有考虑到基本的会计处理,从而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程度就不够。比如某单位A类产品的产量是400件,B类商品的产量是280件,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400与280能够直接相加得到产量680,完全没有考虑到两件产品的不同性质以及由此计算出的数据没有任何的经济意义。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对此进行标注,将以往单一的计算形式转换成基本的会计理论、基本技能的培训上,并以此为教学的中心和重点,考虑知识对未来岗位的应用。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意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能够通过简洁明了的表现形式将复杂的知识关系体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比如在学习支出成本和机会成本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计算教学方式,利用表格的形式将二者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对二者的定义、原理、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清晰可见,学生在理解上也会容易很多。而表格是能够长期保留的,是对知识点的提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表格中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部分进行简单的标注,学生在期末复习时能够通过表格提升复习效率,迅速掌握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和难点部分。

二、 结合实训课时提升动手能力

成本核算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计算过程,它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内容对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等全部入账,同时还要对账目进行分配结转。但在实际核算中,由于不同的费用本身性质和承担的对象都是不同的,因此整体成本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期间也需要借助多种费用计算表格进行辅助处理,完成复杂的数据关系。但从学生的学习反馈来看,基本是将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归结成纯粹的数学公式计算,不能很好地掌握不同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编制及与账簿结转的对应关系。尤其针对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中的费用转进转出经常容易出现错误,在对交相互分配的账务处理时也会经常出现失误。因此,针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教师应当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教学效果的比较,做出适当调整。众所周知,中职教学以实践为主,成本会计的实训对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选取已有案例,给学生展示成本会计操作中成本明细账设置、费用分配表编制、账簿登记、费用分配、成本结账等具体流程,让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总结,并给出学生模拟实际场景,让其进行实际训练,最好能够结合手工账的运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提升算账能力。另外,为了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公平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行编制成本计算单和费用分配表,以个人或是小组单位完成,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后,教师还应当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多以鼓励的方式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信心,也要适当指出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正确示范和指导下进行改正,提升学习效率。

三、 运用网络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在于人的情绪和兴趣,在学习中始终能够是精神饱满的状态,自然能够学的更加轻松,教师也能更投入的进行讲解,原本平淡枯燥的课堂也能变的有趣很多。反之,若是處于精神不振的状态下,学生就极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自然是都听不进去的。因而,只有在积极有效的情境下,学生能够更主动地接受学习,其学习动机也会得到强化。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结合当下较为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利用PPT、FLASH等动态效果的引入,让抽象难懂的成本会计知识“活”起来,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在提升课堂气氛的基础上,也能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教学内容和思路,结合教师的示范进行有效学习,并在课堂实践环节通过自身练习不断提升实践能力。

四、 小结

总而言之,想要有效提升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要有一个过程,教师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分析、探讨,加强与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利用相关企业的纵向检验反馈,找到更为适用的、更加科学的改革措施,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不断提升会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晖.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丝路(下旬),2016(11).

[2]陈诗穗.基于行动导向任务教学法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08).

作者:许欣

中职学校成本会计论文 篇3:

中职会计课程教学改进探索

【摘 要】从当前中职学校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出发,分析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会计课程教学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会计专业 教学改进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会计专业岗位是单位经济管理的中枢,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间接影响着组织内部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层的决策方向,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会计工作不仅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财务核算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后统一考试持证上岗,同时要求从业人员要有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并在工作过程中能不断学习与提升。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致力于为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的出纳岗位、会计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培养具有实务操作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会计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会计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会计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理论是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基于让学生过好理论关的思想,有的老师上课“满堂灌”,力求在短时间内把课本的知识都融入到课堂中,于是整堂课都是自己在讲述知识点,而忽视了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也缺乏对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引导,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被动地学习。

另外,学校的教学体制仍然以考试为主,是否能通过学校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认定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而理论考试又是考试体系的一大主体部分,实践考试因其主观性强不好打分而往往不列入考试范畴。学生为了应付学校考试死记硬背,不理解知识同时也不会运用知识,即使平时学习不努力临时抱佛脚也是能通过学校考试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性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相脱节,学生缺乏良好的实习机会。就业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具体来说如下:(1)熟练掌握和运用会计操作与核算知识,能胜任各个会计岗位的工作。(2)熟练使用电脑、能运用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因此,学生除了能熟练操作手工做账,还要掌握计算机和会计软件的操作技能。(3)相应会计岗位要会开增值税发票,熟悉银行、网上认证、纳税申报等业务操作流程,熟悉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政策,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及税收政策。而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如纳税申报等需要一定的环境基础,学校的教学很难提供逼真的操作场景;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有自身不同的业务特点,企业与非营利性单位的核算依据不同,学校的教学很难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开设实训课程,这就造成了学生课堂学了技能但上岗不会做的尴尬。

与此同时,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实习与其他实习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一个单位只能容纳几个学生实习,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因工作节奏快往往是不欢迎实习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中职学生实习单位的局限性,分散了学生的去向,加大了校外顶岗实习管理的困难。此外,由于财务工作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单位的商业机密,有些单位为了防止商业机密的泄露,并且基于承担实习生的安全和单位资金等考虑,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

(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压力大,考试通过率低。我国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要求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省财政厅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后持证上岗。《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的人员,以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第四条规定:“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可见,会计从业资格证是财务岗位工作的“门槛”。自2010年全国陆续实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以来,考试通过率普遍偏低。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广西全区共有67583人报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合格人数10488人,合格率17.92%,是自2010年考试制度改革以来合格率较高的一次。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从事财务工作的“通行证”,而社会考试通过率低,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面临着来自社会的严峻考验。

中职学生多数来自应届初中毕业生,他们起点低,自主学习能力差,多数学生对未来没有清晰的目标定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而从业资格考试的范围广,信息量大,需要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进行账务处理,仅仅通过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是很难通过考试的。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的《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由于是操作性考试,要求在1个小时内完成理论题的作答同时进行会计软件的操作,这需要考生具有会计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还要能熟练运用会计软件进行作答,无形中增大了考试的难度。如何让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掌握技能,通过从业资格考试,为他们规划好未来的职业方向,这一直都是中职学校需要攻克的难题。

(四)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教师。“双师型”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既能担任教师角色又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角色,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持有教师资格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是成为会计“双师型”教师的前提和基础,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关键。

无论是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还是校外的实习基地实习都需要专业性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素质仍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他们有的是从文化课改行进入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有的年轻老师一出大学校门就来到中职学校任教,几乎没有参加过企业实践,甚至有些会计教师还未能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根据某校会计教师调查的数据显示,会计管理等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占80%,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占70%,而来自一线企业的教师仅为20%。缺乏具有双重素质与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使得无论是教学还是指导学生实习的效果都大打折扣。

二、中职会计课程教学改进的策略

(一)运用启发教学、案例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变枯燥的课堂为有趣的学习,让学生愿学、爱学,结合中职会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的特点,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深入浅出。例如基础会计课程中的“销售业务的核算”部分,因为会计分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生硬的教学不仅不能让学生领会知识的要领,反而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在讲授该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以一名公司会计人员的角度,思考收入和费用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用会计的文字进行记录,从而引出销售业务的会计分录,进而动手填制相应的会计凭证。启发学生思考,贯穿案例讨论,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实践,学、用结合一气呵成。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考试只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付诸实践。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习与普通高中不同,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他们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社会人,对中职学生知识水平的检验不应仅仅是理论考试,而更多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是对技能的运用。因此,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考试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成本会计》的考试,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经济业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经济业务的统计与核算,写出会计分录,填制分配表,并最终写出财务会计报告。该过程是会计工作的整个完整流程,教师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该考试既融入了成本会计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避免了理论的枯燥,增加了考试的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二)中职教师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知识水平。继续教育是中职教师提高知识水平、了解教育教学方针,并不断汲取新理念的有效手段。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会计教师作为职业学校技能型教师,不仅应具备教师的技能与知识水平,而且应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定期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和教育教学培训。中职学校对会计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予以重视,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并在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上对职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予以体现。

(三)中职学校对学生的专业考证应予以支持。会计从业资格证是财务人员的上岗证,那么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中职学校理应对学生的从业资格证书考试予以重视。首先,学校应从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反复强调资格证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未来有所憧憬;其次,组织学生参与考试,统一辅导备考,尽力为学生减少考试的阻力,让教师与学生一同攻坚;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会计教师参与校外培训与研讨,及时了解考试形式,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辅导。

(四)校企合作,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锻炼学生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针对目前企业不欢迎实习学生的情况,中职学校应另辟途径,争取为职业教育开辟有利条件。校企合作是解决学生实践的一个新方向。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并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针对会计专业的实际情况,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应占主导,争取超市、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的合作。其一,“订单班”模式。形成由行业参与指导、学校投入建设经费和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及技术支持的“行校企”共同合作的模式,实现教室、车间合一,学生、员工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业、产品合一,学习、创收合一的“五个合一”。 这种合作模式,对学校来说,加强了专业建设,丰富了教师实践经验,提升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对企业而言,吸纳了紧缺人才,减少了资金投入,弥补了自身产能和技术研发力量的不足,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员工培训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这种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自然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之路。其二,“工作室”模式。为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激励专业教师勇于投身行业市场进行创业,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成立校内工作室,带领学生做生产性实践项目。通过工作室模式,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项目开发与专业教学共通,是融合“专业、企业、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学生与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长足进展。其三,“校中厂”模式。“校中厂”模式是现在国内职业教育探(下转第51页)(上接第32页)索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一个新路子。利用企业人力、项目、环境等资源优势,通过课程置换,实现接力培养。在接力培养的运行过程中,专业课程引入行业、企业生产技术标准,修订教学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校本教材,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得到了及时更新,学生通过企业项目实训,其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了培养,由此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双线联动和深度合作。

总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为社会培养知识过硬,技能过关的实干型人才。社会作为中职学校教育的落脚点,应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予以关注;中职学校作为教育的中枢,应转变思想与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为学生实践创造机会;而教师作为教授知识与引导思维的关键,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并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水雄.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J].财会月刊(综合),2007(1)

[2]广西2014上半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合格率为17.92%[EB/OL].(2014-07-23)[2014-10-22].http://www.233.com/cy/zixun/zhengshu/guangxi/20140723/090459897.html

[3]石丽.创新中职学校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

[4]潘文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2(95)

[5]以互利共赢深化校企合作[EB/OL].(2014-10-15)[2014-10-22].http://edu.qq.com/a/20141015/018146.htm

(责编 刘 影)

作者:潘文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活动课下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科研数据挖掘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