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早自习的管理”

2022-12-24

1 现状

学校、老师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 要求学生到校后立即进行早读。然而, 早读效果不佳, 甚至形同虚设。刚开始学生声嘶力竭、喊破喉咙, 渐渐地却如“骤雨初歇”, 到最后变得鸦雀无声;有的学生干脆变早读课为晚自习课。这样时间一长, 以至于连教师也感觉早读课如“鸡肋”, “食之无肉, 弃之有味”了。这显然与设置早读课的初衷相距甚远。

2 必要性

1)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在这个时期朗读外语、拼读单词、背诵课文或练习语音语调等, 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早读一直以来都得到老师们, 特别是语文、英语老师们的重视。早读的好处很多, 能够培养学生语感、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好的读书习惯……古往今来, 学校都重视早读课, 连家庭教育也重视。“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能吟。”“讲解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是活的, 如同给作品以生命。” (朱作仁语)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 而读书声为最。因此, 开设早读课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视朗读教学, 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一日之计在于晨, 语文早读一定要出声, 最好大声朗读, 读书时一定不要“小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要“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耳到”, 还可以读写结合, 把文章中的生字、雅词写一写, 以加深印象。语文早读要有意识的注意积累, 把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材料多背一些, 这是为了“厚积薄发”。 (2)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就读英语而言, “读”的最好的时机莫过于早读时间。早读是学习英语必须的环节, 是应该形成的一种学习习惯。对刚接触英语不久的中学学生, 教师应该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早读习惯, 长期坚持下来, 早读必将在英语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3 具体措施

1) 做好早读准备。学生晚上在家完成家庭作业后, 将所有家庭作业放在一起, 第二天进教室前将作业和要读的语文或英语书拿在手上, 回到位置后, 将作业放在课桌上, 马上翻书开始读。7:55后集体在5分钟内交完各科作业。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进教室后赶作业或交作业, 同时也避免学生再花时间在书包里找语文和英语书, 显得教室参次不齐。

2) 明确早读任务。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 那么读什么, 背什么, 完成多少任务, 任务要适中, 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我们应该在前一天晚上布置好任务, 要求科代表在每天7:15以前将其内容写在黑板上, 学生进教室后, 就能很容易找到读的内容在书上的位置。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充分发挥课代表的作用, 如果时间多的话, 还可适当安排一些练习。

3) 丰富早读形式:跟着磁带录音朗读、课代表领读、全班齐读。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 个别学生也许会背诵这篇文章, 但不一定就代表其已经会读这篇文章, 能读好这篇文章, 教师在早读课上还要领读, 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领读, 让大家读准、读好, 读出美感, 读出享受。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差的学生读, 边读边点拨,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早读要变学生唱“独角戏”为“百家争鸣”, 读书形式的灵活多样势在必行。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和训练的目的去确定。如对于诗歌、散文, 可采用范读、听磁带跟读的形式;对于戏剧或对话较多的小说, 可分角色朗读;对于难读的文言文, 可采用老师先领读, 学生再朗读的形式。除此以外, 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齐读、接替读、分组朗读等形式。一节早读课可选择几种读书形式, 以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防止厌倦。

4) 纳入小组和班级常规考核。利用小组公约和班规, 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加分奖励和表扬, 对于违纪, 比如迟到、早上赶作业、不读书、讲小话等行为进行扣分和批评。

总之, “一日之际在于晨”,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早读课, 作为新的一天的第一节课, 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教师要打破早读课是“正课的附加课”的落后观念, 充分关注早读、利用早读, 用师生间的“一唱一和”, 奏出一曲激昂有力的交响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科整合”让学习更立体——以“物理试题”为例下一篇: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