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十二五规划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局十二五规划范文

局十二五规划

**局“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局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升工作思路,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服务大局,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工商工作的落脚点,努力做好“优化”文章

一是加大非公经济扶持力度,当好企业发展助手。依法研究制定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既要采取简化登记程序、提供注册服务等办法,确保非公经济主体数量迅速增加,以解决人民群众对第三产业需求难以满足和就业再就业难题,又要通过引导组建企业集团、发展上市公司等途径,不断升级非公主体发展质量。在为全县经济建设提供强劲动力的同时,充分展现工商部门在服务非公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作为。

二是以引导帮扶、服务“三农”为动力,推动“三农”经济发展。落实各类惠农政策不打折扣,充分发挥工商部门职能作用,做好“定单农业”的规范、指导、监督工作,深入开展“红盾护农”活动,积极培育经纪人队伍做大做强。1

三是增强商标战略带动作用,当好转型发展先锋。以地产农牧林业特色产品和旅游服务业为重点,采取推进商标资源合理分布与扶持重点商标优先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努力实现全县商标战略提质为主、速质并进的发展目标,为全县经济转型发展拓宽思路。通过扶持地产商标发展壮大、促进优势商标充分显现市场带动作用的方式,扩大工商部门商标战略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四是以打造诚信、提升形象为标志,大力实施企业信用工程。依托“经济户口”管理软件,加强对免检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分类跟踪管理和服务,继续做好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培育工作,提高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诚信意识,进而推动“诚信**”建设。

二、强化监管,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作为工商工作的着力点,努力做好“净化”文章

一是抓重点,推进工商监管执法系统化。坚持全面开展、深化重点的方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入手,集中开展集贸市场、传销、食品安全、“黑网吧”、虚假广告、商标侵权、合同欺诈等专项整治;对查处的案件特别是假冒伪劣案件要追根溯源,深挖窝点,从源头上治理;对影响面大、危害严重的大案要案和屡教不改的违法分子,要依法严惩,凡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抓规范,推进工商监管执法专业化。在继续推行食品安全“一票通”监管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市场主体实际情况,开展分类监管,其中对地产乳制品经销行为进行重点监控。在基本不增加经营者和巡查员工作量的前提下,采取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具体措施,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到位。既要为百姓安全打造优化、净化的食品市场环境,又要体现工商部门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同时推进消费维权体系建设,当好民生权益护卫。不断健全12315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将工作重点由事后协调向事先警示转移,推进执法工作与警示工作共同提高,采取提高消费警示及时性、实用性,扩大消费警示覆盖面、作用力的办法,逐渐营造广大消费者主动采纳、充分信赖工商部门消费警示的社会氛围,努力实现消费侵权损失与协调工作强度同步下降、消费者对工商部门信任度和工商部门消费维权执行力同步上升的双重目的。

三抓联动,推进工商监管执法社会化。加强与公安、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共同探索建立高效快捷的联动执法体系,提高执法的聚合力与威慑力;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服务工作,尤其对一些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例,及时进行宣传,确保“发现一处问题,教育一批群众,规范一个行业”,切实提高群众诚信经营、依法维权的意识,努力构建

起全社会共同参与抵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不正当竞争、无照经营等经济领域违法行为的防范体系。

三、以人为本,把提高队伍素质作为工商工作的根本点,努力做好“强化”文章

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与时俱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始终坚定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加大对法律法规知识和工作技能知识的学习力度,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力争2015年全局50岁以下干部职工全部达到“五会”标准,即会办案、会注册、会调解、会驾驶、会计算机操作。

三是要加强行风建设。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认真履行服务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建立和完善规范行政、文明行政、廉洁行政的制度和规定,培养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

**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国家安监局十二五规划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 印发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安监总煤装〔2011〕187号

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各直属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有关中央企业:

《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已经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附: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煤矿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谐稳定大局,是全国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下简称国务院《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1〕47号)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1 / 14

(一)“十一五”期间煤矿安全生产取得的主要成就。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煤矿企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部署和指示精神,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开展煤矿瓦斯治理、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持续推进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相继开展了“隐患治理年”、“安全生产年”等活动,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宣教“三项行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保障能力、监管监察队伍“三项建设”,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管理和监督,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提高。“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格局逐步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日趋健全。 “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的目标,煤矿安全生产成效显著。

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2010年与2005年相比,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由5938人减少到2433人,下降59%;重特大事故起数由58起减少到24起,下降58.6%;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811下降到0.749,下降73%。

法制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法》配套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建设,出台了刑法修正案

(六)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制定出台21部部门规章;制定和修订300余项煤矿安全标准和煤炭行业标准。新增设4个省级、7个区域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111个省级直属安全技术支撑事业单位,充实和加强了监察监管力量。完善了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各项制度,建立健全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实施联合执法,煤矿安全生产法制秩序不断改善。

安全生产投入持续加大。认真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办法,不断加大安全费用提取力度,增加煤矿安全生产投入;进一步完善煤层气抽采利用相关经济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加强煤层气开发利用;连续投入国债资金150亿元,带动煤矿企业和地方政府投入安全改造资金880亿元,中央财政投入27亿元“以奖代补”资金用于煤矿整顿关闭,治理了一大批事故隐患,进一步完善了煤矿“一通三防”等各大生产系统,推进了煤矿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提升了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行政执法不断强化。加大对非法违法生产建设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累计l7.9万次,查处隐患106.8万条,隐患整改率平均达到96.7%,实施行政处罚9.1万

2 / 14

次,经济处罚总额累计达到26.5亿元。按照“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严格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切实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努力用事故教训推动工作。依法依规查处各类事故9270起,结案率达98%。

瓦斯治理成效显著。深入开展煤矿瓦斯治理攻坚战,出台了一系列瓦斯防治规章和技术标准,大力推进以先抽后采为重点的瓦斯综合治理,推进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两个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施,积极开展瓦斯治理示范矿井、示范县(市)工程建设。2010年,煤矿瓦斯抽采量达88亿立方米、利用量达35亿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上升282.6%和250%;瓦斯事故比2005年减少269起、死亡人数减少1548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5%和71.3%。

整顿关闭取得重大进展。大力开展煤矿整顿关闭攻坚战,共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9535处、淘汰落后产能近5亿吨,超额完成将小煤矿数量控制在1万处以内的目标。2010年,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18.8亿吨,占全国总产量58%;产能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产量7亿吨,占全国总产量比重由2005年的45%下降至22%。

安全基础管理不断改善。研究出台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和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两个指导意见,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小煤矿机械化、安全教育培训、职业健康和班组安全建设,广泛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2010年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64%,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安全高效矿井359处,产量10.2亿吨。全国有6000余处煤矿达到省级以上安全质量标准,累计培训煤矿“三项岗位”人员382.7万人次,全国25万名煤矿班组长已轮训一遍。

安全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依托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取得煤与瓦斯突出的力学作用机理学说重大突破,开发了一批煤矿安全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煤矿安全科技成果推广,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59项,完成科技项目3项;总结了14家煤矿企业瓦斯治理技术集成体系,提炼10项煤矿瓦斯治理关键技术;推广了100项瓦斯治理技术成果,实施10项瓦斯治理示范工程,煤矿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二)“十二五”时期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安全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安全生产状况由明显好转向根本好转目标迈进的攻坚阶段。作为安全生产重中之重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3 / 14

市场对煤炭的旺盛需求加大了煤矿安全生产压力。煤炭市场需求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40亿吨。目前煤炭价格高位运行,个别地区和煤矿企业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不能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第一位,盲目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个别煤矿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和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仍较为严重。

安全基础仍然薄弱,保障能力低。目前全国煤矿企业平均产能不足30万吨/年,各煤矿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现象,全国煤矿主体专业技术人才缺口约7万人,其中约96%的煤矿企业机电专业人才不足,88%的煤矿企业采矿专业人才不足。井下一线工人流动性大,安全生产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产能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仍有9000余处,大多数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老化,安全管理水平低。煤矿尘肺病等职业危害仍较为严重。目前,全国已列入整合技改的煤矿有5000余处,在建项目7000余个,“十二五”时期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工作将全面铺开,兼并重组矿井跨行业、跨地区扩张现象多,办矿标准多层次、办矿格局多元化,现场管理相对薄弱,事故易发。

煤矿灾害日趋严重。我国煤矿约91%是井工矿,在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中开采条件最复杂。煤矿开采深度平均每年增加20米以上,随着开采深度和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加,相对瓦斯涌出量平均每年增加1立方米每吨左右,高瓦斯矿井数量每年增加4%,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数量每年增加3%。矿井突出危险性加大,水、火、冲击地压、热害等灾害越来越严重,防灾抗灾难度加大。

同时,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更面临着重要机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做好煤矿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服务、应急处置和救援、社会监督、宣教培训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地方各级政府监管责任,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和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务院《通知》和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准则和得力抓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立了“严格安全生产管理”专节,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政府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做好煤矿安全工作提供了重要机遇。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煤炭大集团、大基地建设的稳步实施,煤矿企业兼

4 / 14

并重组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助于尽快解决煤炭行业增长方式粗放、技术落后、安全保障能力低等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深层次和结构性问题,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建立健全“六大体系”和全面提升“六个能力”为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立完善责任落实、基础扎实、投入到位、管理规范的企业安全保障体系,覆盖全面、监管到位、监督有力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安全科技支撑体系,门类齐全、配套完备、针对性强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反应迅速、机动灵活、处置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面向基层、贴近实际、载体多样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着力提高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监察执法和群防群治、技术装备安全保障、依法依规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社会公众自救互救“六个能力”,有利于加快建设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生产工作一切从零开始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严格行政执法,加强责任落实,加强监管监察,加强基础建设,加大安全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科技进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职业安全健康水平,继续降低事故总量和伤亡人数,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奠定坚实基础,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本原则。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安全生产与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从政策、投入、体制、机制等方面解决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加强瓦斯、水害、火灾等重大灾害的超前预防,落

5 / 14

实源头治理措施。

强化执法,落实责任。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加强监管监察,严格执法,认真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和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严格准入,有序退出。严格煤矿企业安全准入制度,明确矿井规模和抗灾能力标准,提高安全准入门槛。建立煤矿有序退出机制,关闭灾害严重难以治理、生产力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明确相关政策及补偿办法。

依靠科技,提升素质。坚持“科技兴安”,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科技研发与成果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进煤矿班组安全建设,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技术培训,加强岗位技术练兵,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企业达标,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作业能力和安全生产意识。

(三)规划目标。

到2015年,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监察执法和群防群治能力,技术装备支撑保障能力,依法依规安全生产能力,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事故总量、死亡人数继续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为实现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打下坚实基础。

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2.5%以上; 较大事故起数下降15%以上; 重大事故起数下降15%以上; 煤矿瓦斯事故起数下降40%以上; 煤矿瓦斯事故死亡人数下降40%以上; 特别重大事故起数下降50%以上; 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8%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提高煤矿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

6 / 14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完善并落实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落实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目标考核,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落实煤矿领导带班下井、隐患排查治理报告、事故查处挂牌和跟踪督办等制度。

加大安全投入。强化经济政策引导作用,促进煤矿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用;继续加大政府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落实技术改造和瓦斯综合治理、水害防治、职业危害防治和防灭火等灾害治理资金;加快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依法依规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和工艺,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提高瓦斯、水害、火灾等重大灾害防治能力。完善灾害监控、预测预警与防治技术体系,加强矿井瓦斯、水害、火灾、冲击地压等事故防控技术措施。继续完善“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落实“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做到先抽后采、抽采达标。制定更优惠的政策、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实施更严格的管理,全面推进瓦斯防治和抽采利用工作。严格遵循矿井防治水“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十六字原则,加强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实施整合矿区和受水害威胁生产矿井的水文、工程地质补充勘探,查清影响安全开采的老空区、奥灰水等水文地质情况。加强火区治理,完善防灭火系统,淘汰煤矿非阻燃电缆、皮带等。

严格煤矿安全准入,建立有序退出机制。加强煤矿地质工作,提高地质勘查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严格控制新(改、扩)建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最低产能和建设规模,高瓦斯矿井设计生产能力限定在30万吨/年至800万吨/年,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限定在45万吨/年至500万吨/年;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核准、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规范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将技术人员配备列入煤矿安全准入基本条件,提高煤矿建设、生产领域的企业准入标准;坚持调整煤炭产业结构与推进整合关闭相配套,积极推进各产煤地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建立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有序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提高煤炭工业产业集中度,构建安全高效的煤炭产业体系。

加强煤矿安全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深化岗位

7 / 14

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生产煤矿达到三级以上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国有重点企业和新建煤矿达到一级标准;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加强煤矿班组安全建设,发挥班组安全生产前沿阵地作用;继续提高矿井安全生产信息化、采掘机械化水平,着力推进小型煤矿机械化进程,全面提高小型煤矿生产力水平,小型煤矿采煤机械化和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到2015年底分别达到55%和80%以上。

提升职业危害防治水平。按照“源头治理、科学防治、严格管理、依法监督”的基本要求,以防治煤矿尘肺病为重点,落实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职责,加强职业危害申报,强化煤矿建设项目职业健康“三同时”审查和监督检查,落实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加强煤矿职业健康监管监察机构建设,构建职业危害监督检查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普查与申报系统和职业健康检测基础数据库,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实施防治煤矿粉尘、噪声、高温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工程。

(二)完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提高监察执法和群防群治能力。

完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体制机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工作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和属地管理责任;实施与相关部门的协作联动、联合执法,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加强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执法,落实“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

加强基层监察监管队伍建设。充实煤矿安全监察力量,建立完善安全监察监管执法人员培训、执法资格、考核等制度,分级分类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能力评价体系;严格新增执法人员专业背景和选拔条件,建立完善安全监察监管实训体系,实施安全监察监管执法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各级尤其是一线监察人员执法水平。

创新安全监察监管方式。深化煤矿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公告、整改评估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属地监管,建立煤矿安全风险的分类分级制度和分类分级监察监管体制;探讨煤矿工伤保险费率与安全质量标准化挂钩的工作机制,开展煤矿“安全审计”试点工作;完善非法违法企业 “黑名单”制度,定期公告发生重特大事故、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不力、职业危害严重且治理不力的企业名单;开展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生产诚信建设,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公开,

8 / 14

督促煤矿企业履行好安全生产社会责任。

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提高监管效率。推进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工作条件标准化建设,更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装备;将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金安”)二期工程,建成覆盖煤矿安全监察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实时监测信息,提升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和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维护和落实煤矿职工对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安全群监员和职工对安全生产的监督作用;拓宽和畅通煤矿安全工作社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信箱,用好“12350”举报投诉电话,鼓励单位和个人举报安全隐患和各种非法违法行为,对有效举报予以奖励。及时公布事故情况和查处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三)完善煤矿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提高技术装备的安全保障能力。 加大煤矿安全科技攻关。健全安全科技政策和投入机制,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兴安”工程,开展瓦斯、水 、火、冲击地压、职业危害防治等煤矿重大灾害防治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及重大装备研发,力争在致灾机理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健全完善矿井重大灾害防治技术集成体系。

推广使用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评估、鉴定和推广机制,及时发布先进适用的煤矿安全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广目录;加大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力度,将不符合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职业危害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加强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创新和完善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管理,建立分类监管与技术服务质量综合评估制度;充分发挥安全评价、检测、检验、安全标志、培训、咨询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支撑作用;发展煤矿安全装备制造业,提升煤矿瓦斯治理等重大事故防治技术与装备和安全避险、安全监控、个人防护等安全设备的技术水平,培育技术能力强的安全装备制造企业。

(四)完善煤矿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提高依法依规安全生产能力。

完善煤矿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进一步加快《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修订步伐,完成《煤矿安全规程》

9 / 14

的全面修订工作;建立法规、规章运行评估机制和定期清理制度,及时修订相关煤炭行业标准和煤矿安全标准,完善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支持和促进地方立法,健全完善规范完备、门类齐全、针对性强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

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全面推动煤矿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规划及时获取、识别和落实制度;持续改进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强化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杜绝“三违”、“三超”行为。

提高安全生产执法效能。以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事故多发地区和基建技改、整合重组煤矿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加强地方各级政府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完善煤矿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执法信息沟通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严格行政执法责任追究,严格执行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煤矿事故查处通报、约谈、分析和督导四项制度,用事故教训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五)完善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国有大型煤矿企业和有关单位,首批建设大同、开滦、平顶山、淮南、鹤岗、靖远和芙蓉7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并建设14支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加强应急设备和应急物资的储备,做到储备充足、调动迅速、高效救援;推动煤矿企业专职矿山救护队建设,推进煤矿企业兼职救援队伍建设试点;建立健全矿山应急救援(救护)工作机制,尚未建立专职救援队伍的煤矿企业与有资质的专业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建设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健全完善煤矿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系统,使各系统的功能向为遇险人员提供安全避险和有效救援延伸,并与紧急避险系统实现可靠连接;加快推进井下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等紧急避险设施建设;全面建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提升煤矿事故防范、人员避险和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应急救援基础工作。完善煤矿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救援实训演练;建立完善煤矿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定期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推进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实现市、县煤矿安全联网。

(六)完善煤矿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安全素质和自救互救能力。 提高煤矿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深化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和安全技术人

10 / 14

员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培训质量与效果;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鼓励煤矿企业先招生后招工;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作用,推进班组长安全建设,加强煤矿一线操作人员安全培训,提高煤矿现场安全技术管理和操作水平。

强化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煤炭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逐年扩大地质、采矿、机电、通风与安全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招生培养规模,加快培养煤矿生产建设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发挥安全生产专家和注册安全工程师作用,完善技术服务机制,提高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基础建设。建设完善一批煤矿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和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创建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贯彻,提高广大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安全意识。

四、重点工程

(一)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煤矿瓦斯防治工作体系示范工程。加强瓦斯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实施煤矿企业矿井通风系统改造。重点加强复杂条件下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防治瓦斯突出与爆炸的成套技术装备标准研制。提升瓦斯抽采系统的能力,落实先抽后采和“两个四位一体” 综合防突措施。到2015年,所有生产矿井和产煤县(市、区)均达到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基本要求,切实做到“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重点地区是山西、河南、贵州、黑龙江、重庆、四川、湖南、辽宁、陕西、安徽、云南等11省(市)。

(二)水灾、火灾和冲击地压等矿井重大灾害治理工程。

加强水害防治基础工作,加大水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华北奥灰水和兼并重组矿井周边老空区范围和积水量,落实“防、堵、排、疏、截”综合治理措施,由专业人员和专职队伍使用专用探放水设备进行井下探放水。实施疏水降压和底板隔水层加固等工程。重点治理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川、湖南、贵州、江西等地区煤矿水害。进一步加大火灾成因机理分析、火灾预防、监测预警和灾害发生后灭火处理与应急救援的技术装备研究力度;有效防范和及时消除煤矿电缆、皮带、电气、可燃材料支护等存在的外因火灾隐患;加强对东北褐煤自燃区、华北烟煤自燃区、西北低变质烟煤自燃区和南方高硫煤

11 / 14

自燃区煤炭自燃引起的内因火灾隐患的治理,防止内因火灾发生。加大冲击地压发生机理、预测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力度,重点治理河北开滦,黑龙江七台河,吉林辽源,江西萍乡,山东新汶、枣庄,河南义马,四川芙蓉,重庆南桐、松藻等矿区的冲击地压灾害。

(三)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工程。

2011年底前所有煤矿全部安装井下人员定位系统;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及中央企业煤矿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全部建设完成紧急避险系统;2013年6月底前全国所有煤矿全部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并确保其发挥应有作用,切实提高煤矿安全保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工程。

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完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加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将安全质量标准化作为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条件之一,逐步形成完善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促进机制,进一步推动达标工作。到2015年,全国煤矿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率10%以上,中央企业煤矿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率90%以上,国有重点煤矿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率80%以上。

(五)煤矿机械化改造提升工程。

推进实施煤矿机械化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努力实现采掘生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逐步提高小型煤矿机械化水平。每年重点扶持100个煤矿进行机械化改造,到2015年底,小型煤矿采煤、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55%、80%以上,实现全国4000个小型煤矿进行采煤机械化改造,5000个小型煤矿进行掘进装载机械化改造,小型煤矿机械化生产能力提高2亿吨。

(六)安全技术研发与推广工程。

加强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防治、瓦斯灾害防治等基础理论研究和高精度煤矿地质探测等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矿井瓦斯、突水、火灾、冲击地压等灾害防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深部矿井热害、瓦斯防治、顶板维护、水灾预防、通讯传感等的关键设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建立煤矿安全科技示范工程,先期开展矿区灾害预测预报技术、互联网在安全管理上的应用、应急救援及事故处置技术等重点工程。

12 / 14

(七)安全教育培训工程。

加大煤矿一线安全检查员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安全检查水平;强化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资格培训,持证上岗率达到100%;继续实施“万名班组长安全培训工程”、“万名煤矿总工程师安全培训工程”;建立全国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重点依托中央煤炭企业和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建设15~20个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完善10个警示教育基地;推进全国煤矿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煤矿安全区队和煤矿安全班组建设。

(八)职业危害治理工程。

加强煤矿职业危害申报和状况普查,掌握职业危害分布状况、危害程度;建立全国煤矿职业危害数据库和国家级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分析实验室;以防治煤工尘肺、矽肺为重点,实施粉尘危害综合治理工程,推进煤矿噪声、高温治理工作;加强职业危害防治技术和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全面推进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建设10个尘肺病治疗康复中心。

(九)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程。

建设国家、区域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演练基地,全面开展各级应急协调指挥人员及各级煤矿救援队伍指战员的培训与演练。依托国有大型矿山企业和有关单位,加快建设7个国家级矿山应急救援队,14支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和1个实训演练基地,加强110支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在重点地区建设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储备库。

五、规划实施与评估

(一)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实施本规划是各产煤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责任,各产煤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级分解落实规划的主要任务。加强协调,切实落实煤矿企业的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确保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如期完成。

(二)强化政策措施保障。

继续强化和完善煤矿安全技改、煤矿瓦斯防治和小煤矿整顿关闭等中央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落实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完善信贷政策,鼓励银行对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健全完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

13 / 14

和使用的监督机制,适当扩大安全生产费用制度的适用范围,提高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下限标准,规范使用方向。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积极稳妥推行煤矿企业风险抵押金与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衔接。落实煤矿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推进煤层气抽采利用税收优惠等相关经济政策的完善与实施,扩大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支持引导煤井下安全避险 “六大系统”建设。

(三)加强规划实施与考核。

各产煤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本地煤矿安全生产规划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煤炭工业总体布局和规划之中,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建立严密有效的制度保障。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投入保障机制,强化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尽快启动规划重点工程。完善有利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绩效考核体系。

(四)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

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各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要建立完善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在2013年底和2015年底分别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煤矿安全生产规划编制部门对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经中期评估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的,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调整方案,报规划发布部门批准。

14 / 14

第三篇:2010年能源局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今年的工作任务是很重要的,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做为全国能源大省,在“十一五”期间,陕西省按照国家对能源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国公务员在线 )以科学发展

观为统领,坚持大型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了全省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现在,我们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但是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所以开展“十二五”规划思路的研究工作变得至关重要,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一部署,陕西省研究制定了能源“十二五”规划思路。

一、“十一五”期间我省能源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加大能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区域供水、交通和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了能源开发利用需要。陕西省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原煤、原油、天然气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构成为75.9:15.4:8.4,与相比,煤炭比重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上,石油略有下降,天然气持续增长。同时,陕西省能源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及发电量分别达到2.8亿吨、2370万吨、103亿立方米和89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7%、10%、11%和10%。

(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建成了一批能源重点项目,加快了煤油气产能及电源建设步伐,为建设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区奠定了基础。煤炭新建现代化矿井21处,改扩建7处,技改11处,产业升级3处,新增产能9432万吨。石油新增探明储量5.8亿吨,新增产能1000万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2300亿立方米,新增产能40亿立方米。电力新增装机1228万千瓦,其中陕北“西电东送”360万千瓦。同时,陕西省顺利推进能源民生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农村电网改造面达到89%,解决了2万户、8.5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建成蓝田、安塞等14个农村电气化县。大力实施“气化陕西”工程,开工建设宝汉线、咸宝复线、西气东输二线联络线等长输管线,建成合阳、吴起等12个县城市管网,实现了21个县城通气,预计2012年全面实现“气化陕西”目标。

(三)大型企业集团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与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不断深化,先后与华能、大唐、神华、华电、中煤等8个中央大型企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八大集团承诺在陕投资总量达到1万亿元以上,目前完成投资1000亿元左右,实施的项目涉及煤炭、电力、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及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为科学开发能源资源发挥了引领作用。

四是规划和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先后编制完成了《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陕西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永陇矿区麟游区、吴堡等矿区总体规划及彬长矿区规划修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研究制定了《陕西省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实施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了能源资源的有序开发。配合神华、华电等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编制完成了在陕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陕西“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稳步提高煤、油、气等一次能源产品产量,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和煤炭生产与煤机制造一体化,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实现能源强省目标。加快实施“大能源、大布局、大通道”建设,统筹好各种能源建设发展规模和时序,统筹好重点能源开发区的布局和定位,统筹好能源输送骨干通道的规划建设,形成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陕南水电核电健康有序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核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培育新兴能源产业,着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多元化和高效化。大力提升能源科技研发能力,推进先进技术示范和应用,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在未来能源发展与竞争中占据优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有序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和完善“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生态保护机制,

实现资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陕西初步拟定的“十二五”能源发展政策措施

(一)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领域的改革,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建立生态补偿修复机制,建立“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管理机制,推行强制性绿化达标。进一步规范资

源管理,全面推行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强已配置资源的后续管理,确保用于转化。

(二)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基础配套建设,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各类在建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加大能源化工项目调研储备力度,做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组织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实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三)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继续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采煤沉陷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所有大型燃煤电厂必须安装使用脱硫除尘装置,并逐步实现脱硝。超前研究二氧化碳等大宗排放气体的综合利用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四)进一步改善宏观管理

促进能源投资多元化,扩大能源重点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规模。建立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向能源产业。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采矿、节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技术,扩大能源重大工程的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能源产业对外开放步伐。

(五)切实加强政策引导

及时发布产业发展预警,引导企业理性投资,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施加快结构调整的激励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能源化工科技进步。加强能源化工产业重大政策研究,解决影响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意见》,促进新能源较快发展。

第四篇:文广局十二五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研究

灵台县“十二五”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研究

灵台县文体广电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文体广电工作的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单位有县旅游局,下属单位有县广播电视台、县博物馆、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体育中心、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县秦剧团、电影公司等9个单位。全系统现共有职工179人,其中正式职工149人,临时聘用人员30人。

第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文体广电事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县文体广电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重点,以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把握机遇,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县图书馆有馆藏图书17000册,其中古籍书740册,其它各类书籍16260册。县博物馆有馆藏文物7269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县广播电视台开办了《灵台新闻》、《百姓天地》、《天气预报》、《大戏台》、《灵台文物》等10个自办栏目,每天播出时间在8小时左右,全县现有13处乡镇文化站,132处农家书屋,建有农民健身工程40处。

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9.29%。主要采用调频无线发射的方式覆盖,部分海拔较高的塬区群众基本上能够听到胡家塬转播台(91.5MHz)转播的中央台节目,而市发射台(88.8MHz)发送的中央一套、甘肃一套、市广播电台的调频广播以及中波信号,只有“什字塬”群众能够听到。

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7.78%。主要采用有线联网、卫星接收、“村村通“工程、无线发射的方式进行综合覆盖。①有线联网覆盖:至目前,光缆有线电视开通13个乡镇、20个行政村,主要集中在镇区及毗邻村社,共有2万人可收看34套电视节目。全县有线电视用户5834户,其中城区3964户,农村1870户。有线电视入户率8.67%。②无线接收:农户接收的信号主要来自关山台和本县胡家塬转播台,有中

一、中

七、甘肃文化频道等,以上几套节目在农村综合覆盖率在51%左右。③卫星接收:对一些边远山区,采用卫星接收“锅”方式建立一户一“锅”的独立网,占全县总户数的38.11%左右。

二、取得的成效

1.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

(1)文化设施建设情况。2005年以来,县上累计筹资8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皇甫谧文化广场、荆山森林公园、博物馆、皇甫谧文化园等10多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有效改善了县城文化基础条件,优化了文化生活环境,提升了县域文化品位。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以项目为依托,建设步伐逐年加快。全县13乡镇全部新建了乡镇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132处,实施农民健

—2— 身工程40处。什字、独店两镇各投资80多万元,分别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宣传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朝那镇将宣传文化中心纳入小城镇规划进行建设,投资80万元,已建成文化展室11间,仿古式文化宣传长廊105米,仿古牌坊门1座,硬化文体活动场地2560平方米,安装各类文体活动器材14件,改造办公用房9间,完成了舞台改造装修;百里乡将文化广场和文化站建设工程列入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分三年建成集文化、旅游、教育、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教中心,现已完成投资600多万元;蒲窝乡投资60多万元建成了集办公、书刊阅览、民间艺术展览、科技培训、木偶戏和秦腔自乐班活动室为一体的乡综合文化站办公楼,维修了露天舞台,硬化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套安装了篮球杆和健身器材。朝那、百里等乡镇在文化站建设中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了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品位。

(2)广播影视设施建设情况。近五年来是灵台县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步伐最快、投资规模最大的五年。按照“发展抓项目”的思路,先后完成投资1282万元,实施了七个项目,有力提高了广播影视发展能力和水平。主要有: 2005年,投资150万元,实施了有线电视通达乡镇工程,向13乡镇传输34个频道电视信号;2006年,投资200万元,实施了皇甫谧大剧院改造工程,为县上举行大型会议和文艺演出提供了良好的场所;2007年,总投资150万元,实施了中央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一期)工程

—3— 建设项目,对胡家塬广播电视无线调频发射台进行了改造,收转中

一、中七和中央一套广播3套节目,覆盖半径30公里、8乡镇、9.5万人;2008年、2009年,实施了“广电中心大楼”建设工程,于2008年6月底开工建设,2009年7月底竣工并通过了技术验收,完成投资540万元,建筑面积3210.6平方米,工程的建设为今后广电事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实施了乡镇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延伸工程,完成投资52.8万元,共延伸13乡镇有线电视网络主信号24.2公里,实现入户1020户;2008年,投资108万元,实施了办公楼装修改造及附属工程,有效改善了工作环境;200

8、2009两年,实施了设施设备更新工程,累计投资72万元,购臵设备器材共16类22台(件),新添臵了现场四路切换直播系统和摇臂,升级改造了互动点播频道。同时,认真实施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每年完成电影放映2000多场。

2.文学艺术事业不断繁荣。全县先后有《灵台史话》、《灵台民间故事集》、《灵台古今诗词选》、《金口哨》、《灵台碑林墨迹》、《皇甫谧遗著集》、《皇甫谧研究文集》等30多部文学作品问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累计800余篇;创作大型古装历史剧《皇甫谧》、歌剧《灵台祭天》及《银针记》、《说变》、《伤心泪》、《婆孙情》等“三小”剧目和歌曲20多个;在县级以上展出书画、摄影、工艺品等艺术作品2000余幅(件)。县秦剧团新创剧目《皇甫谧》在第五届秦腔艺术节

—4— 上获优秀奖,《天之妖女》在“魅力平凉”全市新创剧目调演中获特等奖;县一中编导的舞蹈《献血情》被教育部选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二等奖。

3. 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普及。2007年以来连续三年举办了全县性“灵台风情”,“灵台风韵”和“盛世欢歌”广场文化周活动,进行了民俗、音乐、舞蹈、戏曲、综艺、秦腔等各个门类的专场演出,参演人员3500多人,参演节目300多个。同时,还组织举办了秧歌、社火调演、文艺晚会、音乐会、秦腔演唱会等大型群文活动40余场次,参加省市各类大型文艺展演活动18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0余次,秦剧团年均演出达到350多场次;先后组织举办大型群众性综合体育运动会16次,各类较大规模的体育比赛28次。

4. 导向正确,宣传引导有力。紧紧围绕“发展牛果富民,壮大工业强县,改善环境创业”的发展思路和“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灵台”的奋斗目标,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新农村建设、牛果产业和煤炭资源开发、城镇建设、民生民计、抗震救灾以及各类重大活动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发挥了主阵地作用,营造了团结鼓劲、推动发展的舆论氛围。

在广播电视宣传的形式和内容上,坚持“精办新闻,提高质量,发挥优势,多出精品”的原则和“把握大局,扩大服务”的指导思想,突出“新”、“快”、“广闻博采,寓教于乐,贴近

—5— 群众,贴近生活”的特色,开办和制作播出了一系列思想性强、内容实在、形式多样、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优秀栏目和优秀节目,较好地发挥了喉舌作用和服务功能。《灵台新闻》、《百姓天地》、《大戏台》等栏目深受观众喜爱。广播电视台每年播出稿件1500多篇(条),播出各类专题120多期,外宣水平逐年提高,省市台上稿数量明显增加。县广播电视台在2007年度被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十佳新闻集体”,2008年度被市广电局分别评为全市电视通联工作先进集体二等奖和全市广播通联工作先进集体三等奖。

5.依法行政,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尤其是在节目审查、广告播出、安全播出等方面实现了零差错、零事故;在党的十七大、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等重要时期保证了节目的安全传输和播出;坚持守土有责,圆满完成了2007转星调整和2008年有线电视信号覆盖区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清理整顿工作,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局在2008年3月全省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被授予“十七大期间安全播出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3月全省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对我县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清理整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县广电局被省局评为2009年“全省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先进单位”,胡家塬转播台被省局评为2009年“全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台站”。

—6— 6.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目前,县博物馆收藏文物7000多件,国家、省、市调展、收藏3000多件。县博物馆一级藏品有44件,二级藏品441件,三级藏品1166件。珍贵文物数量多,尤其以西周青铜器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4年启动以来,我们立足县情全面普查,收集“非遗”线索967条,确定县级保护项目95个。已将《灵台灯盏头戏》项目逐级申报,被审列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十大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将《皇甫谧针灸术》审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7.文化产业市场进一步繁荣。全县有66个文化产业经营单位432名从业人员,2005年至今全县文化产业累计收入过千万元。从收入效益看,文物复制、书籍销售、工艺装潢、打字、艺术培训、文艺展演等产业收入较好。去年,我县青铜器工艺品仿制厂仿制馆藏文物西周青铜器5种7类10000多件(套),年内实现纯利润60余万元,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产品开发逐年增加,近年开发仿制馆藏文物西周青铜器5种8类10000多件(套),《灵台碑林墨迹》10000套。皇甫谧遗著集、麦秆画、泥塑、剪纸等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8.文化市场运行规范。目前,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260余家,其中网吧17家,棋牌娱乐室58家,音像制品经营、图书销售、打字复印等门类188家。五年内开展集中整顿36次,

—7— 常规检查630余次,举办经营业主法律、法规培训14次,受理群众投诉38起,切实解决了未成年人上网问题、棋牌娱乐场所变相赌博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三、存在问题

1.资金短缺,硬件建设投入不足,广电装备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县城没有体育馆和图书馆。

2.一些边远山区群众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

3.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文体广电事业的长远发展。现有人员培训力度不大,培训层次低,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4.行政执法部门协调力度不够,行业管理有待加强。 5.产业发展缺乏规划,经营性收入偏低。

6.农村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低、乡镇广播电视站基础条件薄弱、已建“村村通”工程运行不畅等。

第二部分 文体广电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进一步繁荣全县文体广电事业为目标,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繁荣文艺创作,传承文化遗产,规范广播影视和文化市场管理,拓宽文化产业开发路子,稳步推进

—8— 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体广电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我县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努力满足城乡干部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灵台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文体广电发展的地位、方向、思路和目的的认识。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三)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按照“高举旗臶、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四)坚持城、乡文体广电事业统筹发展的原则,加大城、乡文体广电事业发展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的投入,形成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9—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到2015年,全县初步建立起文体广电设施配套齐全、文化体育活动异彩纷呈、文化艺术创作丰富多彩、广播影视事业繁荣发展、文体广电产业初具规模、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完善壮大、文化市场管理健康有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全县文体广电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居于全市先进位次,实现全县文体广电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目标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县、乡(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基本达到相应建设标准,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体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2.文艺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挖掘我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弘扬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为重点,彰显地域特色,创作出既有思想内涵又有市场价值的精品力作。

3.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商周历史文化、皇甫谧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开发路子不断拓宽,开发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产业效益不断提高。

4.体育实力整体增强。按照群众体育抓普及、竞技体育上水平的要求,群众体育工作要以奠定全民健身管理体制为基础,

—10— 建立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群众体质;竞技体育以在市运会、省运会上出成绩、上水平为目标,建成较为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提高体育整体水平。

5.广播影视事业繁荣发展。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进一步改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样,质量显著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立全县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到 201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 99%以上;全面推进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广播影视新技术快速发展,电影数字化放映基本普及;逐步形成广播影视产业体系。

6.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按照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积极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成效的微观运行机制,使其资源配臵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

7.文体广电队伍结构优化,素质显著提高。 依托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抓好农村文化人才培养。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文化干部队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明显提升;党组织更加健全、作用充分发挥;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形成各尽其能、和谐共进的局面。

四、工作重点

(一)深入推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1— 1.积极开展文艺创作。突出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组织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以争创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目标,以甘肃省实施戏剧大省建设为契机,每年创作排练优秀小戏小品10个、舞蹈5个,创作一台大戏;积极申报全省艺术精品工程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积极参加全省、全国艺术调演、会演。

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普及文化知识,活跃文化生活。弘扬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群众文化生活中,体现到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中,到“十二五”末,全县经常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群众达到总人口的50%左右。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形成县乡村(社区)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龙头作用,建立完善文化活动机制,组织引导群众开展内容丰富、情趣健康的文化活动。坚持乡镇文化站“四不变”原则,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千台大戏下农村”活动,大力实施群众性“年月周日”文体活动工程,形成县级文体活动年年办、乡(镇)特色文化活动月月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乐、基层文化服务(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天天有的格局。

3.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各类艺术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激励机制,大力开展文化人才培养,壮大文化队伍。

—12— 抓好群众文艺工作,继续开展灵台县“皇甫谧杯”群星奖评选活动,激励一批有志于文化艺术创作人员脱颖而出。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各类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奖参选评奖活动,力争获奖成绩居全市前列。继续开展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活动,细化措施,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实现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目标。切实抓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继续实施全省、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创建活动,巩固已有创建成果。“十二五”期间争取创建2—3个全省民间艺术之乡、1—2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深入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认真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构建以人为本的群众体育服务网络,全面提高群众体质,使全县体育活动人口达到总人口的40%以上。

1.全面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场地建设以县级体育场馆为基础,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主体,乡村社区体育设施为配套,初步形成配套齐全的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设施体系。新建灵台县体育馆,改变我县无标准化体育馆的现状。力争在全县10个乡镇建成体育活动中心,县城新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5处,完成“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处的建设任务,使全县80%以上的村有“一场一室”。

2. 加快体育人才培养步伐。健全社会化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网络,加强农村体育、社区体育指导机构和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人口万分之十以上。完

—13— 善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制度,每两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县国民体质状况。竞技体育要以参加省市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重点抓好县体校训练和体育竞赛选拔工作。不断完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训、选拔、输送管理机制和办法,努力提升全县体育工作整体水平。

3.积级推进体育社会化进程。鼓励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面向大众的社会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行业体协及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努力使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化,不断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提倡鼓励多渠道、多层次开办优秀运动队和业余训练,集中力量办好县级体校和优秀运动队。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体育发展的氛围。

(三)全面加强广播影视宣传工作,办群众满意的广播电视节目。

1.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坚持走好五条路子、集中建设三大基地、全力打造两个示范区”战略思路和“突出塬区、加快川区、挖掘资源、综合开发、集中突破、整体推进”战略布局作为贯穿“十二五”时期宣传工作的主线,认真做好牛果产业、煤炭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城镇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生民计改善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报道形式,增强节目的贴近性、服务性和吸引力。严格

—14— 执行宣传工作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重大主题、敏感问题节目的管理,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增加对外宣传通道,在上大稿、上头条上狠下功夫,每年组织采写一批真正能体现灵台文化特色、灵台人文环境、灵台投资环境与灵台精神的上送稿件,增强灵台的知名度和感召力。通过完善责任目标管理机制,确保“十二五”时期外宣工作在全市有位次。

2.加强精品工程建设,繁荣广播影视创作。按照“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要求,注重题材选择,加强节目策划,致力作品创优。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步实行栏目负责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栏目(节目)。争取在2011年实现《灵台新闻》按天播出。加大对播出节目的监听监视评议,建立健全县级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抓好以在全市、全省获奖为龙头的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力争年均获8项以上市级奖、2项以上省级奖,在国家级奖项上每年都有突破。

3.加强广播影视宣传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进一步完善宣传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节目监听监视制度,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相关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预警、应急处臵机制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广播电视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深入推进广播影视事业建设,全面加强广播影视传播能力建设。坚持事业建设的重点在覆盖、覆盖的重点在农村

—15— 的方针,按照覆盖城乡、经济可行、安全可靠、保证长效的总体要求,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1.进一步扩大广播影视覆盖面。城镇郊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采用有线电视联网,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套广播电视节目和本地节目服务,力争“十二五”末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25%。广大农村地区采用无线覆盖方式,2011年实现市级节目覆盖全县;积极衔接、向上争取,2012年实现省级节目覆盖全县;科学调研,制定方案,创造条件,努力在2013年实现县级节目覆盖全县;采用直播卫星等先进技术手段,完成我县20户以下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认真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完成每年公益电影放映任务。

2.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进程。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摄、录、编、播、传设备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提高质量、充实数量,添臵新设备,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生活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服务,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的目标。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转换工程,完成我县数字电视覆盖任务,到 2015年基本实现数字电视覆盖全县。按照省市“三网融合”工作部署,建立新一代有线电视网络。

3.全面加强社会行业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卫星电视广播地

—16— 面接收设施管理、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管理以及新媒体新业务管理,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效益明显、富有活力的广播影视管理新格局。

(五)深入推进文博事业发展,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认真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探索实现文博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提高我县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推动文博事业科学发展。

1.抓好文物的修缮保护。进一步提升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环境、馆藏文物技术保护档次和水平,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积极落实文物工作 “五纳入”,改善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修缮和保护重要古建筑、纪念建筑、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人文资源,重点做好以古灵台、疙瘩庙、蛟城庙、太白庙为代表的古代建筑以及仰韵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古密须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维修和遗址的保护工作。全面建成并开放皇甫谧文化园。配合泾川至灵台到渗水坡二级公路建设,邵寨、独店、新开、中台、百里等多处煤田开发,开展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工作,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文物资源进行全面登记、公布,申报公布一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数字化工作,建立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数据库。出版灵台文物书籍,举办文物精品展览,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教育

—17— 功能。

2.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

重视保护传承灵台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文化,彰显文化名县特色,审时度势,把宣传地域特色文化、加快文化名县建设步伐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灵台重要内容来抓,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广播电视媒体为平台,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非遗”保护和挖掘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视“非遗”保护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热爱“非遗”保护工作、有奉献精神、有一定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非遗”工作队伍,为“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保障。抓好灯盏头、木偶戏、皮影戏等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工作。继续做好国家、省、市、县级“非遗”名录体系申报工作,力争到2015年,国家级项目达到2项,省级项目达到6项,市级达到50项,县级项目达到120项,真正使我县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活态保护。

(六)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立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继续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基本形成布

—18— 局合理、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体系。

1.深入挖掘开发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具有我县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文物和古商周历史文化、皇甫谧文化等人文历史资源,发展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以体现商周历史文化、皇甫谧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为特色,开发一批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以国家4A级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和皇甫谧文化园、皇甫谧故里为主,积极开发民风民俗文化旅游业。

2.初步形成皇甫谧文化资源开发产业。皇甫谧文化资源包含了丰富的物质遗存、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深远的精神影响。皇甫谧文化资源的开发,以皇甫谧文化为主题和线索,以现有历史遗存为主体,以自然山水为依托,形成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弘扬皇甫谧文化的旅游圈,使皇甫谧资源体系更具国内乃至国际吸引力。皇甫谧文化资源开发主要涉及三大产业:旅游业、教育产业、医药业。旅游业开发以皇甫谧遗址遗迹为依托,以皇甫谧文化为品牌进行产业开发,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区;医药业开发以本地中草药为依托,以皇甫谧制药公司为龙头,形成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制药基地,开发出“皇甫谧品牌”系列产品,同时,延伸皇甫谧中医医院,开办专业针灸医院,设立针灸疗养基地,促进中医医疗保健业的发展;教育产业开发将皇甫谧文化资源、针灸学研究成果作为教育产业资源进行开发,开办全国第一所专门的针灸大学,出版法文、日文、

—19— 德文等8种版本的《皇甫谧遗著集》,同时,举办各类针灸研讨会,开设网上学校,出版相关教材,以此来促进我国国粹针灸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积极开发文化艺术产业。以体现“多样化、大众化、高品位”的特色为重点,鼓励支持县秦剧团大力拓展演出市场。扶持改善县秦剧团排练演出设施、设备,进一步深化县秦剧团体制改革和艺术创作结构调整,壮大剧团自我发展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通过实行文企联姻和利用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等方式,恢复建立灵台县木偶皮影剧团,既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又传承我县传统戏曲文化。以发挥县文化馆、体育中心文化体育阵地作用为重点,抓好少儿、业余爱好者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刺绣、编织等培训教育和中老年健美健身及相关社会培训教育活动,发展壮大艺术体育培训业。以书法、绘画、装裱、手工艺品制作、展销为重点,培育书画装裱、手工艺品市场。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积极开拓城乡图书市场。

4.积极开发体育产业。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体育产业。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企事业单位、团体、个人举办体育赛事,投资建设公益性体育设施的,在土地征用、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使体育产业发展成我县新经济增长点。以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锻炼健身需求为重点,形成以场地开发、健身娱

—20— 乐、体育培训、器材经销、体育竞赛等多头并进的体育市场。

(七)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建立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落实好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有利于壮大文化产业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提升经营层次,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管理,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过错追究制。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维护合法经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稽查机制,形成县有文化执法大队、乡(镇)有协管员的城乡一体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合理流动的机制,增强执法队伍的活力。加强城乡执法机构的设施设备建设,改善执法环境和条件。全面加强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城乡一体监控系统,促进城乡网吧通过连锁整合做大做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维护出版业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

五、重点项目

(一)灵台体育馆建设项目。建设占地118500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的体育馆一座。内设带看台灯光球场2个、足球场地1个,配套安装健身器材,并建设县体育中心办公场所,总

—21— 投资13000万元(其中国投12000万元,县级自筹1000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或承办市级单项体育比赛,县级各类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为主,亦可举办较大型文艺表演和群众集会活动。

(二)灵台县图书馆大楼建设项目。该馆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其中国投360万元,县级自筹90万元)。内设档案室、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古籍阅览室等书刊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主控机房、编辑制作室等功能室,配套安防、消防设施。达到国家县级二级馆标准。2013年开工建设,2015年全面竣工。

(三)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基础上,全县13乡镇各修建露天舞台一座,每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配套相关附属设施,每座投资60万元,共需资金780万元,申请中央专项资金630万元,县乡级自筹150万元。全县184个行政村修建标准化村级文化室,每村房屋建设面积100平方米,配套书籍2000册,多媒体机1台,每村配套建设2500平方米村级文化广场一座,共需资金7360万元,申请中央专项资金5960万元,县、乡、村三级自筹1400万元。工程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全面建成。

(四)博物馆文物藏品保存保护环境达标改造项目。对博物馆210平方米文物库房进行标准化改造,配备恒温、恒湿和

—22— 空气调节系统,配备藏品和柜架,囊匣,建立馆藏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60平方米的文物养护室,对博物馆馆藏三级以上文物进行封护、除霉、脱碱、补残修复等技术处理保护,共需资金442万元,争取国投330万元,县级自筹112万元。

(五)古“灵台”重建项目。对我县标志性建筑“灵台”拆除,重新规划建设,扩大建设规模,建成“灵台”、鹤来亭、囿亭、沼亭、周苑门、碑廊等古建筑,群落总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申请国投1000万元,县级自筹200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全面建成。

(六)皇甫谧墓修缮维护项目。对针炙鼻祖皇甫谧古墓全面修缮,维修墓基,绿化墓地周围空地,安装排水管道,埋设照明线路,建设管护用房,墓区保护围墙,安装监控报警设施。工程投资640万元,争取国投512万元,县级自筹128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全面建成。

(七)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县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308个15400户,全部采取直播卫星建设方式实施“村村通”工程。每户投资按360元计算,工程共投资554.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6.67万元,省上配套150.92万元,市上配套40.24万元,县上配套60.37万元,农户自筹46.2万元(受益户每户收取30元)。根据国家规划,当年投资、当年建成。

(八)省、市、县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胡家塬转播台增设u波段1kw发射机和300w调频发射机各3台,转播省

一、

—23— 市台、县台电视节目及调频广播;在县域西部朝那镇增建无线覆盖工程一处,设立50米自立铁塔,新建5间机房,购臵部分设备,实现省

一、市台、县台电视节目全覆盖。工程投资280万元,争取省市投资200万元、县级自筹80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3年全面建成。

(九)灵台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项目。建设数字电视机房,改造分配网和入户网,配备机顶盒。两年内完成县城8000户、农村7000户入户安装。工程投资839.7万元, 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全面建成。

(十)文明生态家园有线电视通达项目。全县64处生态家园共延伸光缆582.2公里、电缆210.5公里,为8420户群众通达有线电视信号。工程投资2479万元, 2013年开工建设,2014年全面建成。

(十一)灵台县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乡镇新建机房及办公用房14处,共1680平方米;调频广播覆盖工程14处;城镇调频音箱建设工程14处;落实乡镇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维护运行费。工程投资485万元,国家投资300万元,省级投资150万元,县级自筹35万元。2012年开工建设,2013年全面建成。

(十二)灵台县广播电台、电视台设备数字化更新改造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机房,对广播节目的采集、制作、播出、储存、收转、信号传送、调频发射等设备全部进行数字化

—24— 更新改造。更新购臵广播直播设备、采集制作设备、信号源传送等各类设备;并更新电视台模拟设备,全部实现数字化。工程投资691万元,国家投资350万元,省级投资200万元,县级自筹141万元。2011年全面建成。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落实文化经济政策,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 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文体广电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落实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的特殊政策。文体广电事业经费支出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并争取使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增长速度。按照中办发﹝2007﹞21号文件要求,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体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文化体育项目建设,文化精品生产、重大文化活动和文艺团体培育。对文化体育单位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出版、发行、电影、演艺等文化单位,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有关所得税、增值税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免收政府调控金。争取设立灵台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向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捐赠,健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运行体制,落实“捐赠抵税”的政策。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体广电事业发展运行机制。 争取政府出台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依据文体广电部门管理职责,重新核定文体广电单位机构编制。以“增加投入,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目标,深化文体广电事业

—25— 内部改革,进一步激发文体广电事业发展活力。以“转变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目标,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体广电事业单位转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实行“以钱养事”机制。着力解决文体广电事业单位人员的保障问题,妥善解决文体广电改制单位的人员分流问题。

(三)贯彻落实文化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加大宣传贯彻法律法规力度。把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我县出版物、音像、文化娱乐等市场的管理办法。加强文化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文化市场管理要突出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各类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严厉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文化环境,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监管水平,完善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文化执法队伍。

(四)加强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按照“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文

—26— 体广电人才。加快制定文体广电人才教育、培训、引进等政策,选拔一批文体广电人才进修、观摩、学习、深造,培养和引进一批较高层次的文体广电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后备人才,形成文体广电人才梯队阵容。创新人才机制,建立县、乡(镇)、村三级人才培训体系。实施文体广电人才培养工程,建设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产业经营三支人才队伍。设立优秀文体广电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建立人才库,为文体广电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三日

—27—

第五篇:区人社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一、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人社局的业务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局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按照“就业保民生、社保安民心”目标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扩宽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推进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攻坚克难,完成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的“双创”工作和新海棚改工作,完成年初预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各项目标,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强化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喜人

1.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抓创业促进就业,全区就业局势保持稳定。2015年1月至10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累计9692人,完成市级下达目标任务9290人的104.32%,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4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1.23%;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48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9.7%;就业登记1154人,失业1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投入小额担保贷款政府担保资金100万元,共发放创业贷款1040万元,扶持123名人员创业,带动就业333人。“4050”人员社保补贴审核报送115人次,补贴已到位。组织创业培训、技能培训14期,培训学员840人。已创建2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和5个市级充分就业社区。开通“·就业”微信平台,与市就业局网站对接,同步发布招聘信息2538条,就业创业政策知识及培训宣传1000条,浏览人数累计10000次,转发量达5000次。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2.强力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服务。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正在建设中。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作为2015年区政府为民办实事事项之一,得到了中央、省、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已于2015年9月30日开工,目前工程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计划2016年9月25日竣工。

(二)紧扣目标,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

1.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计划参保人数59200人,目前该项征缴工作于11月10日全面展开。上报各辖区572名新生儿落地参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81747人,其中参保缴费57370人,待遇发放25569人。征缴养老保险费693.71万元,参保缴费率96.9%,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缴费率95%以上的目标任务,全市排名第一。累计发放养老金3480.2163万元,待遇发放率100%。向8839名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特殊人群提供财政补贴。向城乡居保参保人发放社会保障卡共计75579张,发放率超过95%。已完成待遇领取生存认证人数24602人,完成率超过98%。按期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任务,全区3819名工作人员顺利实施由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险转变。

2.提前完成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涉及我局事项。根据省、市政策安排,自2015年1月起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至145元/月,截止10月,我区共办理领取基础养老金25569人,发放率100%。 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工作31个项目已启动29个,涉及缴费补贴面积689.22亩,补贴人数2547人,补贴金额17641259.58元。

(三)认真实施人才培训计划,人事人才工作稳步推进

1.圆满完成人才任用及人事管理工作。年我区拟招录公务员13名,经过笔试、面试、资格审查,现13人于11月底办理录用手续。通过公开考试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3名,目前已进入聘用审批阶段。组织全区590名公务员参加全区网络在线学习和考试,195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区继续教育网络在线学习培训和考试。

2.落实人才培训计划,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10月区人社局组织2010年以来新录用共计47名公务员到厦门开展初任公务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大力培养新录用公务员的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成效显著。

(四)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工作9月已全部结束,全区参加调整人员3819人,月增资共35.58万元。2015年全区有3295人符合正常晋升工资,月增资额共29.98万元。全区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调整增加工资需补发金额3748.9万元,扣除需补缴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个人部分1636.49万元,实补发金额为2112.42万元,人均实补发金额为5531.35元。实补发数额已经如期发放。

(五)严格执法,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1.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迈上新台阶。截止10月底,日常巡视监察工作共计检查各类用人单位277户,涉及劳动者4700多人,责令42家用人单位进行整改,责令16家用人单位进行社会保险申报;共受理群众举报劳动保障投诉案件56起,其中不予受理3宗,立案53宗,已结案49宗,正在办理4宗,为111名投诉者追回工资63.86万元;共处理突发案件69宗,涉及农民工4069人,涉及金额9626.53万元左右;督促242家用人单位与1860名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753份,完成劳动用工备案55宗,涉及职工人数6130人,签订合同职工人数6130人,签订率达100%。目前全区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5%以上,完成全区企业薪酬调查124家。

2.劳动人事调解仲裁工作进一步加强。共接收各类劳动争议案件202起,立案196起,结案178起,结案率91%,调解率为47%,接待来电、来访群众800人次,缓和了劳资关系之间矛盾纠纷,有效维护区和谐稳定。

3.信访维稳解困工作稳步开展。今年以来共接到12345投诉件15件,办结15件,椰城纠风热线答疑10次,接待来访来信161人次,办结率达100%。

(六)强化作风,履职能力全面提升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区委、区政府等重要会议精神,以开展党的作风纪律集中整顿月活动为契机,全面整顿队伍作风建设。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讨论会15次、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文件200余份,参加培训班、外出学习共培训干部职工70余人次,制定工作方案、培训计划、人事调配等工作内容共发文78件,函复100件,答复人大、政协关于民生问题的建议共7件,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经办能力明显提升,服务群众能力进一步增强。

(七)推行“四种精神”,贯彻落实“双创”及新海棚改工作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人社局及下属各单位工作人员抽调主干力量投入到“双创”活动和新海棚改工作中,截止11月15日,共参与交通文明岗活动11期,集中大扫除活动5期,巡查“门前三包”责任路段有1月/次变为1天/次;党员干部发扬“五加

二、白加黑”“钉钉子”“马上办”的精神奋战在新海第一线,实现十天之内突破零签约,三十天内正式签约13份,预签约35份的成绩,预签约率达90%,今后人社局工作组继续发挥“三严三实”的工作态度,继续推进新海棚改工作,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责任编号的签约工作。

二、“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工作部门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力以赴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行下效强化作风建设,圆满完成各项主要指标任务,为推动“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促进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完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全面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开展培训促进就业活动,扎实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合理,有效控制失业,就业质量得到提升。2011—2015年,我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分别完成8553人、10727人、13102人、10179人、9692人,每年分别超额完成责任目标的101%、105%、101%、109%、104.32%,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归零状况。

(二)社会保险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灵活运用失业保险基金实现对失业困难群体的多层次帮扶。经过几年的扩面征缴,我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已远远超出我区“十二五”规划制定目标。至2015年10月底,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为81747人,参保率达95%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征缴工作全面展开,61167人参保,参保率达98%以上,全面提升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机制改革顺利推进,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稳妥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区级执法队伍管理,整合区直机关、镇街、社区综合协管员的管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严把入口关,严格公职人员的组织招录招聘程序,创新开展干部培训工作,强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队伍结构优化,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格局初步形成。

(四)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机制日臻成熟,劳资关系总体和谐。 建立以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为基础,以推进集体协商、开展日常巡查、举报专查、专项大检查三手联动为重点内容的劳资纠纷预防工作机制;建立以人社、维稳、住建、公安、工商、工会等部门联动为主要内容的处理重大劳资纠纷稳控工作机制;劳动维权保障机制更加完善,重大劳资纠纷逐年下降,劳动信访案件和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时效内结案率年年保持100%,辖区劳动关系呈现和谐稳定的良好形势,没有发生过一宗因劳资纠纷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三、“十二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全力打造和谐的攻坚时期,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也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各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直接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和人力资源供求总量矛盾,就业形势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就业问题压力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

(二)各项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建立健全。

由于社会转型和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并集中于社会保险体系。人口老龄化问题使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社会和民众对社保管理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但现阶段社保管理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劳资关系日渐复杂,仍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分工不断细致,人性化服务逐渐加强,更多新型劳动关系、非典型劳动关系将会不断涌现,使得劳资关系的认定和处理日益复杂。劳动者维权意识逐步提高,企业规避法律法规约束行为日渐增加,劳动关系调整体制不完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劳动协调难度加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敢于担当范文下一篇:近视形成原因范文

热门文章

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