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论文

2022-05-0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论文 篇1:

金融创新助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

[摘 要] 旅游产业作为在全球范围内均得到积极倡导发展的新兴产业,不断通过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提升其作为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已然成为大部分国家抢占全球新一轮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当前的旅游产业融资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分析金融创新助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概述及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針对性地提出改善信贷管理和服务、开展多元化融资、加强金融支持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改进旅游业支付结算服务、以金融支持旅游为导向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等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金融创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DOI] 10.13939/j.cnki.zgsc.2020.01.057

在国家号召发展旅游产业的大背景下,大部分旅游发展项目的开发需依靠政府补贴,但该现象的普遍性极度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均需借助市场化的发展道路,若仅依靠政府补贴政策,将无法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金融创新助力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可视为对民营旅游企业实力的肯定。为加快旅游产业资源转化为行业经济优势,必须使“金融元素”真正成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剂。

1 金融创新助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概述

1.1 金融支持的定义

金融支持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而是为了经济及社会的发展,金融方面所提供的货币支持、信用交易及货币流通。其内容可概括为:外汇交易、货币的发行与回收、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交易、国内国际货币结算、保险、信托等。就目前世界经济的基础而言,金融与“信用”是密切相连的,相互渗透,也可称之为信用经济。从基础面来看,为旅游产业区域的发展,金融政策及其机构具有针对性、选择性的开展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及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政策。银行作为常见的金融机构,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金融发展政策,其中包含金融创新理论、金融深化理论、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理论、金融约束理论、金融内生理论等,在有限资源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予最有力的支撑。

1.2 旅游产业的定义

通常人们把旅游业与旅游产业混为一谈,旅游业极大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目的。旅游消费型产业是以人文风俗、旅游环境、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在我国属于第三类产业。旅游业涉及“游、娱、购、吃、住、行”等各行各业,其整体由娱乐、景观、购物、旅行社、餐饮、交通、住宿等行业组成,其中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是旅游产业的三大主流服务。从旅游形式及业务范围上可分为:一是入境旅游,即国外的游客到我国进行游览活动;二是出境旅游,通过出境到国外进行游览活动;三是国内游,即我国的群众在国内进行游览活动。前两种是国际范围内的旅行活动,属于国际旅游,后一种属于国内游。

2 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通过分析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的因素,发现金融支持的强弱极大地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金融资金的融资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旅游产业是由多部门、多企业,如旅游管理部门、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等协同发展,金融的资金支持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的综合性能,使得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成为我国众多产业中的新型的前沿性的产业。金融支持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金融对旅游产业的支持体现在:首先,金融系统对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得到落实,极大地提升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次,体现了金融实体经济的服务。在旅游产业呈上升时,金融系统可根据不同的旅游产业个体,根据其特点创新出适合该旅游产业的金融产品及金融工具,特别是针对中小型旅游企业的金融支持上,极大地帮助了中小型旅游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的顺利开展添砖加瓦,使得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我国战略性产业及支柱产业[4]。金融系统对旅游业的发展可从市场推动的支持作用,以及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实现,因此市场性金融支持的作用机制与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作用机制共同协作,推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2.1 市场性金融支持的作用机制

市场性金融能够迅速有效地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还具有市场定价功能,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及变化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首先,金融市场为筹资人与投资人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融资途径。其次,金融市场为各种内容不同、各种期限的金融工具互相转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最后,加快了资金供求双方接触的机会,有利于金融交易,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其在融资方式、支付结算功能、银行信贷支持等方面进行市场机制的调节,极大地促进旅游产品的蓬勃发展。

2.2 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作用机制

政策性金融在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之一,金融市场在调节金融资源的配置中,使得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及经济运行的协调更加完美。政策性金融支持与其他金融形式相同,具有有偿性及融资性,另外还有更重要的特征——优惠性及政策性。政策性金融内涵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优惠性、政策性、金融性。优惠性则是在旅游业贷款中,在贷款期限、贷款担保及利率等方面比商业银行贷款更加优惠;政策性则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实施的手段;金融性则是在一定期限内使让渡资金的使用权为主要特征的金融行为。

3 提升金融支持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改善信贷管理和服务

对中小型旅游企业而言,金融服务中的信贷、抵押成为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手段。因此,就金融机构而言,需对不同旅游企业制定出合理的贷款金额、还款方式、还款期限、贷款利息等,从各大旅游的信用度、实际经营情况、潜在风险制度等,根据其业务范围,制定适合各企业的授信标准、风险评估体系及经营规律的信贷支持。在对具有市场潜力、资源优势、文化内涵丰富的景点区域,可放宽信贷金融的配置;对旅游项目没有特别优势、经营情况不理想的景区,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性金融制度的支持给予符合规定范围内的信贷支持;在旅游的旺季,可将信贷服务审批程序进行优化,缩短办理时间,实行短期小金额的信贷服务,将风险降低到最小。虽然我国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金融支持,对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而言,这也是敛财的一种手段,以建设旅游项目的名义挪用资金、私吞货款等。因此,在加大扶持力度及信贷额度的同时,也需做好监管调查工作。

3.2 开展多元化融资

随着金融模式及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旅游经济的融资环境也得到极大地改善。第一,通过短期融资、中期票据、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等金融工具进行旅游产业的融资服务活动,这种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加强了旅游业债券市场的支持,极大地拓宽了融资渠道,建立有效的金融担保机制,从而减少了旅游融资的风险发生。第二,依据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政府需要做好合理的调控工作,鼓励较多的社会企业加入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放宽旅游行业的准入条件,对影响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贸易壁垒及行业垄断的现象发生,对此类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为社会企业加入到旅游产业提供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良好氛围。金融信贷机构的审批手续条件,也需相应改善,逐步简化融资审批程序,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性财政补贴及贷款活动。第三,对符合我国旅游发展的企业,在发展策略及上市条件适当放宽,保险机构及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行业统一的执行标准,使旅游行业管理体系的发展更加完善,促进旅游行业融资活动健康发展。

3.3 加强金融支持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管理

虽然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已基本步入稳定阶段,但对部分落后地区的旅游景点设施还相对落后,例如在道路修建及住宿、餐饮、公共设施的不健全,影响游客的旅行满意度,导致该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使消费者感受到便利的旅游服务,应提高对景区金融服务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金融方面,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缺少银行、ATM机、查询服务等,使旅游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可根据架设网络服务网点、自动提款机等金融基础设施,根据旅游服务的旺季淡季来安排网点的服务时间,增加货币的投放力度,优化货币的流通制度,对国外货币的兑换给予极大的方便。综上所述,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需加大对旅游企业金融服务的使用管理、发放贷款资金的服务,确保信贷资金的及时发放,设立相应的扶贫项目设施,加大对监督检查力度的排查工作。

3.4 改進旅游业支付结算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群众生活的改善,使其物质生活也相应提高,国民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国民在旅游支出方面也越来越多,旅游支付服务就作为了一项重要的环节,支付结算环节不仅只局限为现金抑或银行卡。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进了旅游支付结算服务,可以对景点的消费环境进行改革,把使用银行卡服务的范围扩大,确保银行卡使用安全,避免游客受到资金的威胁。还可在旅游景区大力推广电子支付服务,在对景点较远的地区,提供多种支付结算服务,方便游客的同时还使得支付更加便捷。

3.5 以金融支持旅游为导向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服务涵盖了信贷、抵押等众多服务项目,对于大多数的中小旅游企业来说,资金链是确保公司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因此,在对链式融资、经营权质押、土地承包转让以及收费权质押等信贷产品的制定上,根据各旅游企业的不同需求出发,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金融产品。在信贷期限的服务中,从短期贷款发展为最高期限达8年以上10年以下的长期贷款。在贷款额度的服务中,通过组合贷款、分期贷款、融资性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对中小旅游企业给予最大限度的金融支持。综上所述,金融机构与银行等部门进行合作,对需要扶贫帮困的地区开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4 结论

旅游行业已成为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及就业环境给予很好的支持,也为国民经济的提升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为解决旅游产业的发展隐患,我国政府及社会企业应积极加强对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及政府支持,加大旅游产业的优化工作,不断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从各方面环境考虑,金融支持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迅猛、健康、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成, 陈源, 史玉琼. 金融支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研究——以张掖为例[J].时代金融, 2017(35):111.

[2]陈永宁, 唐文荣. 金融支持旅游业如何有效发力[J].当代金融家, 2016(2):168-169.

[3]易扬, 毛丽莉. 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的思考——基于广西贺州市的调查与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 2018(1):71-74.

作者:徐春波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论文 篇2:

金融创新助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分析

摘 要: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仍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不足,当前阶段旅游行业的融资问题仍旧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本文通过对金融金融创新助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概述进行分析,探讨关于从金融方面去支持旅游行业的发展的作用机制,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包括关于信贷管理方面的改善、开展多元化投资等方面,希望通过这些来促进旅游行业的长期发展,保证其作为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金融创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对于旅游行业也实行了许多优惠政策,但目前旅游行业的发展并不顺利,大部分项目都是依靠政府的补贴投资才得以发展的,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可以利用金融创新助力区域旅游行业的发展,将金融支持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金融创新助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概述

在我国GDP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旅游业对GDP的贡献也越来越高,市场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态,但就对接投融资市场方面一直尚未完善。目前阶段为了保持旅游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可以引导各区域金融创新致辞旅游业,找准切入点,做好金融市场与旅游文化产业之间的对接,保证市场的稳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一)金融支持的定义

所谓金融支持,是在金融方面提供一些货币支持、货币之间的流通以及信用交易,以此来支持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其内容有多方面,它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世界经济的层面而言,与金融密切相关的便是“信用”,二者之间相互渗透,关系可谓是相当密切,因此也可以称为信用经济。另外就基础层面而言,金融政策以及其机构所开展的一系列的管理工作都是非常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极为有利,同时也施行了一些非常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政策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二)旅游产业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把旅游业和旅游行业弄混,将两者混为一谈,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消费目的,旅游消费型产业是属于第三类产业,是以人文风俗、旅游环境、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等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在旅游业中最著名的三大主流服务就是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些服务,涉及到了“游、娱、购、吃、住、行” 等多方面,另外可以根据旅游形式及业务范围分为多种旅游活动,即国际范围内的入境、出境旅游以及国内游。

二、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在目前的旅游行业发展中,金融融资方面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旅游业发展也必须争取到金融方面强有力的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多个企业以及多个部门共同推动发展,其综合性能对整体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其中金融支持为旅游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在旅游产业一直保持发展的上升趋势时,金融系统可以根据旅游产业个体的不同特点创新出许多符合其特点的金融产品及金融工具,可以极大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面对中小型旅游企业的时候,使得企业快速发展,使我国的旅游产业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市场性金融支持的作用机制

市场性金融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在市场经济下可以非常迅速有效地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从而使资金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避免造成资金浪费,提高了资金的效益,另外市场定价功能也非同小可,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很大,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晴雨表。金融市场使筹资人和投资人更加方便接触,为双方提供了许多机会,使双方进行金融交易更加便捷,融资成本也进一步降低,同时也为众多的金融工具之间的转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融资方式、支付结算功能、银行信贷支持等诸多方面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也极大地促进旅游产品的蓬勃发展。

(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作用机制

政策性金融在现代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影响重大,世界各国对此也非常依赖。政策性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两者之间金融市场的调节作用发挥着协调的功能,只有两者之间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社会更加平稳运行。旅游业在进行贷款时,与商业银行相比在各个方面上都有着更加优惠的政策,政府也会实施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扶持金融方面对产业的支持,而金融性则是在一定期限内使让渡资金的使用权为主要特征的金融行为。

三、提升金融支持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改善信贷管理和服务

在一些具有竞争优势以及市场发展潜力的景点区域,针对其资源优势和文化内涵适当放宽信贷金融的配置,以此来促进旅游区域产业文化的发展,而一些没有特别大的优势,经营方面也未达到理想状况的旅游项目,可以根据国家所推行的相关政策性金融制度给予一定信贷支持。另外在旅游的旺季,可以将信贷服务的审批程序进行优化,适当缩短办理的周期,实行短期小金额的信贷服务,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尽可能的降低风险。不过面对国家针对旅游产业所给予的金融支持也使一些不法分子有了敛财的机会,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以建设旅游项目的名义在暗地里进行一些挪用资金、私吞货款等不法行为,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失。因此国家在信贷方面给予扶持的时候也要注意做好监管调查工作。

(二)开展多元化融资

旅游经济在融资方面的随着金融模式及渠道的多元化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其中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对于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推動力。首先一些旅游产业可以通过多种金融工具来发展产业,多元化融资服务对于中小型旅游企业来说不仅可以加强旅游业在债券市场的支持,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融资渠道有了拓展。其次政府可以对市场进行调控,适当降低社会企业进入旅游行业的条件,鼓励更多的社会企业加入其中,为社会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公平公开的环境,从而让社会企业更好的加入旅游行业。另外政府可以逐步简化融资审批程序,给予一些政策上的财政补贴及贷款活动。除此之外许多金融机构针对旅游产业发展制定的行业统一执行标准,让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金融支持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管理

现在我国旅游产业已经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其景点的一些硬件设施比如交通住宿等方面还相对比较落后,公共设施也不健全,无法给游客带来非常好的旅游体验,直接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消费者对景区的满意度,提供更好的服务,应该提高金融服务及众多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金融方面可以架设一些类似自动提款机服务网点等金融基础设施,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加货币投放力度以及国际货币之间的兑换。

(四)改进旅游业支付结算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对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多,,旅游支付服务也逐渐变得重要,成为旅游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不仅仅只是先进支付或者银行卡支付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支付方式的影响扩大了银行卡的服务范围,改进了支付结算服务,对景点内的消费环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用更加方便安全。

(五)以金融支持旅游为导向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针对众多的中小型旅游企业来说,金融服务的服务项目是确保公司运营的首要条件,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运营。因此在许多信贷产品的制定上,一定要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作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发布一些金融产品,另外还可以将短期贷款进行延期变为长期贷款,提高信贷期限以及贷款额度,通过发布多种金融产品给予中小企业最大限度的支持,因此金融机构与银行等部门的合作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大为有利的。

四、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质量高度重视,旅游已经成为大众较为推崇的娱乐放松方式,旅游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成为了我國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经济的发展做出来重大贡献。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同时也可以改善当地的经济条件促进发展,提供许多就业机会,但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隐患,为了这些隐患,政府应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社会各界也可以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投资,在发展中不断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而金融方面的支持也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艳.金融创新支持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2019(04):50-53.

[2]赵建强. 京津冀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效应时空演化与协同度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8.

作者:李佳佳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论文 篇3:

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思考

摘 要 区域旅游规划在指导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区域旅游规划中的一些方面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区域旅游规划对地区旅游产业指导作用的发挥。因此,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研究显得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区域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了区域旅游规划创新的一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 区域旅游规划;问题;根源;创新途径

Innovative Thinkings about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MA Yong, XIAO Zhilei, LU Guifang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Key words: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problem; root; innovative approach

区域旅游规划是指在区域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1]。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旅游业逐渐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旅游发展,规划先行”,为了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促进区域内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一些地区政府纷纷着手制定本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区域旅游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使得区域旅游规划在指导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受到一些质疑。

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探究区域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刘锋(2001)认为区域旅游规划在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操作体系、实施监管体系和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不足[2],而范业正(2003)则从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编制的技术等三方面指出了当前区域旅游规划所面临的问题[3]。本文从区域旅游规划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给出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建议。

一、 当前我国区域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当前区域旅游规划的问题存在于区域旅游规划的整个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区域旅游规划缺少本地元素、脱离区域实际、忽视全程管理和遭遇执行困境等4个方面。

1. 区域旅游规划缺少本地元素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思考区域旅游规划中缺少本地元素是当前我国区域旅游规划中最大的问题。一些区域旅游规划陷于格式化,缺少对本地元素的挖掘,区域旅游规划的本地特色不特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对区域旅游资源的认知方面,一些规划虽然对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然而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竞争优势缺乏总结,这直接导致区域旅游规划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挖掘不够,在旅游资源基础之上所规划的旅游开发项目和设计的旅游产品没有本地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设计大量同质化,缺乏新意,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这为区域旅游开发埋下了败笔。

第二,在对区域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方面,一些规划者进行了市场调查,据此分析了客源市场的时空特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区域旅游资源的定向吸引特征等,但这些分析并没有被规划者用于指导旅游市场营销策划,规划者仍然简单地遵循着旅游客源地距离衰减规律来进行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并制定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方案,客源市场开发的独特视角并没有体现。

2. 区域旅游规划脱离区域实际

现有的区域旅游规划对区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定位,并确定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然而目前一些区域旅游规划中所确定的发展思路显得不切实际,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不实际。一些区域旅游规划为了突出旅游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确定本区域旅游产业的定位上往往显得眼高手低。一些地区不顾自身实际盲目地提出“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等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不符的战略定位,这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误导,甚至扰乱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

其二,旅游发展的目标体系不合理。一些区域旅游规划在确定区域旅游发展的目标上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世界知名××”、“最大××”、“最佳××”、“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翻番”等字眼频频出现在这些规划文本中,片面追求“大、多、全”,忽视“精、奇、异”,导致所确定的目标体系显得过空、过大,违背了区域旅游规划的科学合理原则,这不仅使得旅游规划在指导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大打折扣,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该区域发展旅游的积极性。

3. 区域旅游规划忽视全程管理

目前,国内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过程存在着严重的缺位现象。虽然国家旅游局曾经出台了《旅游规划通则》(简称《通则》),但《通则》只是就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并对规划的内容进行了界定,缺少对旅游规划编制前和规划文本完成后的执行管理。

其一,在区域旅游规划的前期管理上,虽然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旅游规划的招标过程也日趋透明,但在中标标准的选取上并不一致,这为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寻租”行为提供了可能。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采取暗箱操作的办法选择规划编制单位,一些没有资质的伪规划编制单位和缺少旅游规划经验的规划人员乘机获得了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合同,区域旅游规划的质量从一开始就无从保证。

其二,在区域旅游规划文本编制完成后的后期执行管理上,由于缺少必要的实施监管机构,旅游规划完成后的执行管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一些区域旅游规划在规划文本完成后就被放进档案室,成为所谓的“政绩”证明,没有被用于指导区域旅游发展的实践,即使是通过评审而进入执行阶段的一些区域旅游规划,由于缺少专门的实施监管机构,区域旅游规划执行的效果也非常有限,这些都是区域旅游规划后期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4. 区域旅游规划遭遇执行困境

区域旅游规划目前正陷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规划的委托方亟需区域旅游规划以指导区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规划团队精心编制的区域旅游规划却往往最终被束之高阁,规划完成后很难得到执行,一些规划最终成为“墙上挂挂”的牺牲品。这不仅使得为编制规划所投入的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付诸东流,也助长了一些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区域旅游规划执行的困难主要体现在相关部门的不协作、当地居民的不配合和旅游企业的不合作三方面。

其一,相关部门之间的不协作。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他产业部门的协作,然而,区域旅游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却很难得到其他产业部门的支持,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对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采取故意拖延的态度,区域旅游规划被这些部门长期搁置,最终影响到区域旅游规划作用的发挥。

其二,当地居民的不配合。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离开当地居民的支持,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将大打折扣,然而在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当地居民不配合的现象,如一些当地居民通过上访的方式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制止周边的旅游开发活动,而另外一些居民则通过设置路卡、障碍物等为旅游车辆进入旅游(区)点设置障碍,或集体静坐以阻止旅游景区的正常施工等,这些都应该引起政府和区域旅游规划编制者的足够重视。

其三,当地企业的不合作。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主体是当地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区域旅游规划执行过程中,一些旅游企业往往对规划执行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些旅游企业对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二、 产生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当前区域旅游规划面临问题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产生上述几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规划者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以及区域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不协调。

1. 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导致区域旅游规划过程管理缺位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对区域旅游规划的法制保障不够,政府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行政干预过多以及相关监管者缺位导致的监管不力等。

其一,在区域旅游规划的法制保障方面,目前只有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旅游规划通则》对区域旅游规划进行了内容上的界定以及规划编制过程的管理说明,缺少对规划编制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和责任的说明,对规划编制前的招标过程管理和规划执行阶段的监管也没有给出相应的措施,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活动指导有限。

其二,在政府作用的发挥方面,政府作为区域内的管理者和利益协调者,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主体。现有的区域旅游规划往往由政府出面,通过招标委托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本区域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政府意志在规划的编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区域旅游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作用有限,对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管理也就只能是政府的“一言堂”。

其三,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监管方面,由于政府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作用太强,行政干预过多,当地居民、旅游企业的参与相对较少,这些人无法发挥对规划编制过程的监管作用,直接导致了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监管不力。在一些规划征求意见会和评审会上,列席最多的便是各相关行政部门,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很少出现在这些会议上,这些相关行政部门出于共同的利益很容易在这些会议上达成某种共识,这导致这些会议并没有发挥过程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大多是走过场。因此,由于以上种种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出现了严重的缺位现象,一些质量不高的区域旅游规划趁机蒙混过关。

2. 区域旅游规划者对本地认识不系统

区域旅游规划发展思路不切实际以及缺乏地域特色的主要原因在于规划编制单位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主要表现在,规划人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了解不够、对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缺乏认识、对旅游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把握不够。

其一,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了解不够。一些区域旅游规划之所以出现发展战略定位不切实际、发展目标体系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规划者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认识了解不够。一些旅游规划者过分注重对当地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的分析,对发展旅游所依托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地域文化传统等缺乏了解,这也导致了区域旅游规划缺乏特色。

其二,对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缺乏认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当地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一些规划者并没有对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尤其是对当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和现状缺乏认识,这直接导致了规划者在确定区域旅游产业定位时缺少务实精神以及制定的目标体系不合理。

其三,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认识不够。一方面,由于规划编制人员大多非科班出身,缺少相关的旅游规划编制经历,对旅游业发展的规律缺乏认识,这是旅游战略定位和目标体系确立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如在发展高端旅游产品上,一些规划者没有认识到当地旅游者是区域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而受限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这些旅游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地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最终导致这些高端旅游产品的失败;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而一些规划者对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的机制分析不够,这使得区域旅游规划仅仅是就旅游谈旅游,其所酝酿的区域旅游更像是产业体系中的一座孤岛,最终导致区域旅游规划在指导当地旅游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被弱化,同时也增加了规划执行的难度。

3. 区域旅游规划的利益关系不协调

导致区域旅游规划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旅游规划没有很好地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区域旅游规划涉及到诸多的利益相关者,在这其中政府、居民和当地企业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利益关系不协调主要表现为政府各部门之间利益关系不协调、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关系不协调和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关系不协调。

其一,在政府各部门关系协调上,旅游发展涉及到不同的行政部门,各部门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在规划评审过程中,这些部门会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达成某种妥协而使规划得以顺利通过评审,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各部门的切身利益,这些部门都不愿在规划执行上有任何妥协,这使得区域旅游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其他行政部门的阻力。

其二,在政府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协调上,由于缺少当地居民的参与,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并没有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这导致区域旅游规划对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考虑不够,如一些区域旅游规划涉及到旅游区(点)内的居民搬迁问题,对于是否应该搬迁政府并没有事先征询这些居民的意见,对于搬迁后的安置问题,区域旅游规划也没有给出很好的解决办法,这导致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抵制。

其三,在政府与当地旅游企业的关系协调上,区域旅游规划对旅游企业的考虑要多于当地居民,但政府在区域旅游规划中所确立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体系和旅游企业的真实想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在旅游产品设计上,旅游企业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对旅游市场的反应相对政府而言更敏感,他们更愿意按照市场需求的规律设计并向市场推出相应的旅游产品,然而,政府往往从提高政绩出发,对区域内的旅游产品设计进行干预,从而影响了市场作用的发挥,企业因此蒙受了一定的损失,对此企业颇有怨言,故而在执行区域旅游规划时,企业的支持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三、 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途径

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成为了当前区域旅游规划的唯一出路。在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途径研究方面,陈传康(1997)从理念创新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刘锋(2001)则从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5个角度对旅游规划的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2]。针对区域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主要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应从规划理念、内容体系、方法技术、过程管理、规划主体和政策保障等6个方面着手。六方面的创新途径互相关联,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体系,贯穿于规划工作的主要过程(见图1)。其中,规划理念、内容体系以及技术方法的创新主要是编制过程中的创新,是基础核心层次的创新途径;过程管理创新覆盖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是拓展层次的创新途径;规划主体以及政法保障创新则是辅助支撑层次的创新途径。

图1 区域旅游规划创新途径层次结构图

1. 强化理念创新

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区域旅游规划的理念导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资源导向转向市场导向,而后进入形象导向时期,但这些都只是针对旅游开发的单方面、单视角的分析。而区域旅游规划的理念创新就是要克服这种单一视角造成的局限性,将旅游发展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来运作,这个产业中,资源是基础、市场是保障、形象是竞争力,使区域旅游规划步入产业导向的时代,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产业导向理念就是要将“大旅游”的观念融入区域旅游规划中,重新审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真研究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定位,确定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2. 优化内容体系

在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体系上要加强两方面的分析:旅游对经济贡献的定量分析以及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旅游对经济贡献的分析有助于加强人们对旅游的认识。长期以来在规划文本中这方面的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这使得旅游对经济贡献的说服力不够,通过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关系的分析不仅能够得出旅游与这些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找出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间动力机制,更重要的是这种分析有利于统一区域内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认识,激发相关部门支持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从而减少区域旅游规划执行的阻力,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另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已经被很多区域旅游规划人士所提及,但这种分析也是仅仅停留在不同利益关系者利益诉求的层面,如一些区域旅游规划引入了旅游地居民感知评价,但系统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博弈机理以及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多赢的合理化建议较少,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博弈的分析将成为区域旅游规划创新的重点和难点,有待规划者不断探索和实践。

3. 创新方法技术

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研究方法上,一些规划人员在编制区域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逐渐将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其中,这丰富了区域旅游规划研究的方法体系,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可能。但受旅游综合性的影响,这些研究方法还远远不够,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区域旅游规划的方法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系统集成的规划方法。这一方法首先是建立一个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通过各种调查、考察,收集各种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汇总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为科学编制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依据,这种规划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现有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效率,也使得区域旅游规划的系统性更强。此外,一些高新的技术的运用,例如虚拟现实技术、“3S”技术(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区域旅游规划成果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旅游规划工作的效率,并减少了规划的主观成分。但由于成本、技术成熟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现阶段,这些高新技术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仍较少。因此,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规划工作者们应大胆、积极汲取各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将其应用到旅游规划当中,从而实现规划技术与方法的创新。

4. 坚持动态管理

旅游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的复杂巨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任何要素的变化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动。因此,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的区域旅游规划就必须树立动态观,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监控。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规划招标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及规划实施阶段的动态管理(见表1)。

如前文所述,现阶段我国区域旅游规划存在着缺乏特色、思路不实际、可操作性差等问题,这些主要都是由于委托方和编制方缺乏有效沟通、交流而造成的。因此,双方应建立起实时、动态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其中,规划的委托方应占主导地位,主动与编制方建立密切的联系,要求编制方定期反馈规划编制情况以及各阶段成果,并把好质量关,将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规划编制方,如此循环反复。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旅游规划的质量。

此外,彭德成(2000)认为,我国的旅游规划还存在“规划的实施力度滞后于规划编制力度”的现象[5],而区域旅游规划的目的正是在于将其付诸实施,未能实施的规划与毫无意义的废纸无异[6]。因此,建立规划项目实施监管以及规划编制单位的后期跟踪指导,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成功的规划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规划委托方与编制方共同合作形成的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使规划委托方或管理部门能够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形势变化发现的新情况,不断吸取新信息,并对原有的规划做出及时、合理的修订,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质量及有效性;另一方面,规划编制方通过承担起跟踪指导的责任,开展后续服务,使其能够从规划的实施中发现旅游业的新形势、新趋势,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其将规划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能力。

5. 鼓励多方参与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成长,其综合性特征也呈日益增强之势,单纯的物质技术型规划已经开始为旅游业所淘汰,区域旅游规划已开始逐步向涵盖空间、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各方面的综合型规划转变。这就决定了现今区域旅游规划需要对规划主体做出相应的调整,由单一的规划师操作转变为包括决策层、规划师、各利益集团和普通市民在内的多方共同参与,建立“开放式”规划操作程序,实现规划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旅游资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7]决定了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应由政府发起,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在规划执行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还应当承担起各部门沟通和各种利益协调等职责;同时,规划编制者还应加强同旅游经营者、投资者、旅游地公众等利益主体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吸收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权衡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规划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能够广开言路,不仅能够避免规划“技术失灵”现象的发生,还能增强规划的特色性、提高规划的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主体多元化使规划兼顾到了多方利益,实现了政府意志、公众利益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局面,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6. 强化政法保障

由于我国旅游规划工作开始的时间较短,制约因素较多,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很不成熟,存在的问题较多,旅游规划应具有的地位及权威性不时受到各种力量的挑战,甚至被指责为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8]。于是,由于相关部门不配合而造成的规划执行难的问题频频出现,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往往处于一种弱势地位,面对部门不协作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需要形成一种区域最高领导协调机制,由政府最高级领导对区域旅游规划工作进行干预,而相关倾斜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就是政府实施干预的最佳途径。将规划与立策、立法有效结合,通过文件下达等形式,使规划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具有法律效力,从而确保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规划方案的全面贯彻和实施,以使区域旅游规划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旅游规划的正面临着规划缺乏特色、执行困难和对区域旅游产业指导作用不明显等问题,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区域旅游规划人员对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背景、区域旅游产业的运行规律、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区域旅游发展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等认识不清造成的,而通过理念、内容体系、参与主体等6个方面的创新,区域旅游规划将有望摆脱上述困境,重新发挥其在指导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

[2] 刘锋.新时期中国旅游规划创新[J].旅游学刊,2001(5):49-54.

[3] 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6):25-30.

[4] 陈传康.区域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J].地理学报,1997(6):518-527.

[5] 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0(3):40-45.

[6]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5-41.

[7] 龙芬芳,唐嘉耀.关于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思考[J].中国水运,2006(10):188-189.

[8] 李永文,李瑞.中国旅游规划的制度环境及其创新探讨[J].旅游学刊,2002(3):26-30.

(责任编辑:梁保尔)

作者:马 勇 肖智磊 卢桂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煤炭物流企业资源论文下一篇:网络反腐公共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