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结构理论:高职素质教育的创新探析

2022-09-14

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职业技术人才为主要教育教学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天涯网络社区关天茶社里的“关澜女士”说:“我不欠你整个世界, 但我欠你一扇门。”这句话将接受过高职教育, 同时又不断探索高职素质教育的笔者引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如何认识和评价目前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现状以及高职素质教育将怎样可持续性地发展?本文试以认知结构理论为指导探讨教育管理中要遵循的科学原则。

1 素质教育的现状

中国教育的整体来说, 目前尚未从整体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倾向, 学生课业负担依然很重, 几经努力仍未能有效扭转。诸多因素导致现在社会仍过多的看重分数的测评, 学生的优秀与否根据分数而定, 而老师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应试教育的信度与效度问题。

从信度角度来说, 例如:分数能不能测量出考生是否具备上大学的素质?按照教育学的标准, 一个人能否上大学, 要看他是否掌握了必须的预备知识, 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从当前考试的内容看, 仅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预备知识和记忆能力, 而缺乏对学习方法、其它学习能力的测量。因此, 在测量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上讲, 考试不是一种全面合格的测量制度, 考试分数当然也就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学习潜力。另外从效度的角度出发,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在西方发达国家, 大学教育实质上是公民教育, 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整体上说依然步履艰难、任重道远。面对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 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素质教育的推进, 还仅仅限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政策体制;作为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一些校长、教师的思想和工作准备不足, 对剧烈的经济社会变化以及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等。”尤其面对高职教育这一注重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针对上述所提出的素质教育中, 教育管理者思想和工作准备上的不足, 可以通过认知结构理论对教育资源与学生能力培养进行整合及细化, 从而寻找到一个不断完善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及方式。

2 从认知结构理论探索对学生的培养

提及认知结构理论必须先理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在心理学领域行为主义已逐渐被认知心理学所取代。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对外部刺激被动地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作是,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 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 对外部信息主动作出的、有选择的加工过程。

对于认知结构理论来说, 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和环境是决定认知结构的两个重要因素。

2.1 注重学习者的个体特征, 合理指导促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1) 不断拓展学习思维。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 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很多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 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 对错分明。但是这样往往使很多的学生不能接受人生中的挫折, 很难接受一些失败或是突发危机。而“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虽不是什么旷世经典, 但足以打破传统的以对错论成败观念。只有思维方式的多样才能更全面的,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 取得更客观的认知与评价。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纯学位教育, 是一种注重实际操作与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其培养的学生定位是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针对这一特点, 改变或突破其思维模式, 对于他们在今后工作中面临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时, 妥善地处理问题, 提升自己的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为了不教育, 教育是为了培养其自我教育。认知结构理论突出了学生中心的思想。认知结构理论将重点从教师教的角度转向学生的学, 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 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角度去观察与思考。虽然教材、教法、环境条件、社会影响等一切外部条件都很重要, 但是学生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传统的教学, 是单纯从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 但这已不足以满足现今信息时代下对学生教学的要求。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方面出发, 兼顾情感、意志等方面因素, 不是单纯的要求学生做到什么, 而是正确引导、开发他们的心智模式, 使其先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并给定自我一个适当的目标, 进行自我教育, 而后不断的完善自我, 从而达到自我管理。在此过程中, 对学生的重视不能再停留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要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认知结构对学生的引导是建立在学生自己主体思想基础上的, 随之深化而深化,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不断前行。

(3)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提升其行动能力。理论可以引导实践, 同时理论也需要实践来检验,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可以更加完善并不断向前推进。从认知角度而言, 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研究, 形象的思维更易于记忆,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比较多的是在技能教育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其实素质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不仅要从理论上了解很多应该具备的素质, 还应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去做, 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比如, 在开设《法律与道德》等课的同时, 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去, 让他们能够去亲身体验, 在过程中学习与提升。构建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2.2 积极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习者营造提升自我能力的氛围

任何理念运用于实践必定有一个展示的空间, 一个能够承载的平台, 这对理念运用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用同化、顺化、平衡等过程表征认知结构建构的机制。他的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了外在整体环境的重要性, 认为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丰富、良好的多重刺激是促使认知结构完善和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

(1) 校园环境。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 是高职教育的精髓和灵魂。校园文化作为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导向影响;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塑造也具有重要的直接影响。另外, 一般说来, 良好的校园文化都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和超前性, 因而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激发和引导大学生根据社会现实未来发展的需要及自身的潜力, 确定崇高的远大理想和人生的奋斗目标, 从而形成强大的心理动力, 推动他们去储备实力, 展现自我, 创造未来。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学生心理和道德结构不同, 有的乐于接受积极影响, 有的容易接受消极影响。因此校园文化的导向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要从正面引导学生, 并培养其面对成功与挫折都可以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又如:面对大学生缺少坚韧性和开创性这样的问题, 除了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教育的同时, 还要给他们提供舞台、基地、平台。并通过西部志愿服务计划等的校园宣传, 建立一种氛围, 让学生们感知到社会需要他们, 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达到教育的效果。

(2)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人一生当中至关重要的, 它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高职教育学生的构成来看, 多数家庭是处于社会的中低阶层, 本身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就处于比较低的状态。家庭教育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多数学生都存在一些心理障碍, 如因贫困导致的自卑心理。因此在施教过程中, 应提倡以积极的方式去引导。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些往往会在学生集体中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来, 反映的方式往往是矛盾激化、争吵, 不能和谐的与人相处等等。要肯定学生的优点, 同时对于其缺点的改正, 帮助建立给自己的积极的心理暗示, 慢慢去克服与战胜。适当有效的利用高校图书资源, 如一些励志书籍, 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 发掘更多的思想与见解, 从而引导自己将家庭教育中消积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的转化。

(3) 社会环境。高职教育倡导以市场为中心, 以就业为导向。在这样的体制下, 高职教育的受教者们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的, 社会是他们展示自己, 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平台。但是社会也是错综复杂的, 所以应具备较强的分辨及应变能力。首先, 对于任何一件事的性质要有明确的认识, 以法律与道德为准绳, 错与对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 学生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一些社会上的不好的东西, 但是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 而不是一味的回避与抵抗, 应该适当的学会将不好的转变为较好的或是更好的。

虽然高职教育面临的环境很多, 但一般说来完善的环境还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 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 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的场所。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 认知过程是建构性质的, 它包括两个过程: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过程 (基本过程) 和学习者有意识地控制、转换和建构观念和印象的过程 (二级过程) 。建构来自于外界与主体的相互作用。认知建构就是在外在刺激和学习者个体特征相结合的情况下进行具有渐进和累积性自我建构的过程。

3 基于认知结构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启示

教育管理是管理学在教学工作中的运用, 它包涵了多个层次及纬度, 丰富的认知结构理论为我们进行科学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总结出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要遵循的科学原则。

3.1 教育管理要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价值取向和目标指向

基于认知结构的广泛内涵和重要作用, 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各方面管理时要以激发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为目标。首先管理者要从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入手, 通过科学地系统的分析, 而后在教育管理过程为学生提供条件, 让其自主的进行认知结构的建构。这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需要, 更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需要, 是基于学生主体思想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教学工作培养学生。

3.2 教育管理要重视培养学生乐观的对待所处环境

环境可以促发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处于激活状态, 但不是所有的环境都是顺境, 在培养学生面对真正的逆境时能够泰然处之。对待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各种各样障碍, 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压力, 学会乐观的去面对, 并积极的去改造它。面对压力与困难不断的打破陈旧的思想, 不断的调整自我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适应新的环境。比如面对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恋爱问题, 没有物质的基础就涉足感情生活, 往往不会有结果。而且就恋爱心理来说也是不成熟的, 但是这是不可避免的生理发展阶段。因此就导致了一些学生失恋时觉得自我被否定, 从而出现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做出自杀等过激行为。其实一些没有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也会产生了一些消极心理。

3.3 教育管理要实现条理化、结构化和整合化

这一原理要求教育管理要以培养学生形成结构化、层次化的认知结构为最终目标原则。根据认知建构理论所揭示的原理, 教育管理中对待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可采取两条互逆的途径:由一般到特殊和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 即遵循逐步分化和逐步统合的原则。运用这两条途径的共同前提是, 教师对学生认知的基本结构和学生思维发散个体因素的相互关系能精细了解并且始终以形成学生优质的认知结构为目标。

3.4 教育管理要培养学生有主体和自主意识

这也是由认知结构的特性决定的。管理过程中要为学生的自我管理留有余地, 以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为起点, 以学生自主建构的良好认知结构为终点。在空间设计上注意广延性、开放性;时间设计上要求有弹性, 为学生的自学和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方法设计上注意以教法促学法, 教会学生多种思维方式及多角度的把握事件从而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例如:创建学习型班级, 教师以倡导为主, 让学生成为创建的主体, 充分调动其现有认知, 提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则从宏观上予以把握, 共同探讨以确定工作计划。实施过程中始终确保学生位于主导位置, 教师从旁适当引导,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帮助其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3.5 教育管理要建立认知结构的专门策略

对学生的管理不仅从宏观上把握, 还要从微观对策略进行设计。这些策略包括激活原有认知结构的策略, 巩固新建认知结构的策略, 促进认知结构条件化、结构化、整合化的策略等。认知结构理论特别强调认知结构的作用, 但认知结构并不是时时处于活动状态, 也不是一经建立就能永久保持的。围绕认知所进行的设计都是发挥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摘要:本文将有关认知结构理论渗透于教育管理理论之中, 目的在于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推进素质教育。以认知结构理论为基础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分解与整合, 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有针对性地提出认知结构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认知结构理论,自我管理,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教育心理学卷) [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 毛新勇.建构主义的环境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 1999 (1) .

[3] 毛景焕.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原理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 2000 (8)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下一篇: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