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质疑答疑教学论文

2022-04-2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语文质疑答疑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一、预习质疑。

语文质疑答疑教学论文 篇1: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阅读课型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只有一种课型,即分析课;一种教法,即介绍背景、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分析写法。这种老套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课型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的主旨思想——转变教师的角色与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存世界、生活世界、情感世界——有着一定的距离。学生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我们的阅读教学所采用的课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怎样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采取多样化的阅读课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形成课堂阅读教学的特色,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话题。

一.什么是课型以及课型研究运用的意义

什么是课型?所谓课型,即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以一定的标准、一定的内容、一定的方法所精心设计并组织起来的授课形式,是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转换教育理念,把握并落实课程改革目标与理念的具体操作方式。换个角度来说,课型就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大而言之,有作文课型、阅读课型、听说课型,单元课型、单篇课型等;小而言之,有朗读课型、背诵课型、说读课型、鉴赏课型、讨论课型、质疑课型、摘抄课型、读写课型、表演课型等。从初中语文教学界已有定论的科学成果来看,有这样一条定律:凡是成功的阅读教学系统,凡是成功的教学改革试验,一定会有相应的科学的系列课型。余映朝、钱梦龙等名师的探索研究成果无一不证明了这条定律。这也说明课型研究在教学科研中、在教学质量上、在教师成才过程里的重要性。

二.课型创新是目前初中语文教改中十分重要的话题

所谓课型创新,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组合形式,创造出有时代特点的科学的高效的新颖的实用的新课型。课型需要创新,主要由于如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宏观背景有了很大变化。一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二是素质教育对课堂的高效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很有力度,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成为教改的主导方向。四是创新教育的研究日渐深入,呼声日渐高涨。五是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些因素必然要求我们更生动更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必然要求我们进行课型创新,这里面的研究课题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第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初中语文教材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从如下几方面更新观念:①教学设计要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②教学设计要突出诵读训练的安排与指导。③教学设计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④教学设计要求注重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⑤语文课堂教学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⑥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⑦语文课堂教学应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⑧语文课堂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⑨教学设计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⑩教学设计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第三,各地的语文教学改革试验与语文科研课题的深化需要创新课型的支撑。在当今时代,诸如山东省进行的“大面积以训练为主教学模式”的研究,河南省的“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研究”,广东省的单元教学研究,四川的“学堂·主人·训练”教改实验,武汉市的语文教学“学长式”的教学研究,宜昌市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等大量的教研教改成果激动人心。很难设想,这些优秀的充满科学性和生命力的教学科研能够让那些由教师独占讲台的陈旧课型所支撑吗?可以说,没有课型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只会是一句空话。也可以说,越是优秀的课题,越是富有成果的教学改革,其课型的研究、改革和创新就越有风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课型设计要创新,是语文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必然。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方向

破除串讲式、讲析式、问答式、谈话式等陈旧的课型,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创造学生自主阅读式、活动式、导学式、探究式等等崭新的课型,更是我们的一种义务。在课型创新的研究中,我们要注意如下内容:

第一,要结合实际。就是不离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高效阅读教学等方面的理念,不离开初中语文教材这个重要的载体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设计上的要求,不离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诵读、品析、积累”的学科教学要素,不离开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的需求。

第二,要突出重点。一是要重点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语言积累、能力训练、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等五个方面得到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二是要重点研究如何让创新的课型更有效、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有进行深入探索的自觉性。通过对课型进行创新,在如下方面形成新的课型设计主流,在形式和内容上总的表现出如下特点:①语言训练充分,技能训练扎实,思维训练科学。②教师精要指导,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我们所创造的课型,要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我们所创造的课型,要表现出我们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课堂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所创造的课型,要能够处理好阅读与诵读、阅读与听说、阅读与辩论、阅读与质疑、阅读与品析、阅读与积累、阅读与想象、阅读与延伸等各种关系,让学生在诵读、听说、论辩、质疑、表演、想象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求知,求智,求美,求乐。我们所创造的课型,要丰富而又新颖,科学而又艺术,独特而又普通。既要带有研究性又要适用于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学,既能参加各个层次的教学竞赛又可以说是一般通用的常规课型。如果能够这样,课堂教学的课型设计就走进了千万个语文教师的课堂。

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课堂活动的课型创新,二是着眼于运用新教材的课型创新,三是服务于教学科研的课型创新。课型创新要做到有力度,有氛围,有实效,也就是说,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都应该创造出不同的新课型。创新课型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每一个有研究能力有自信心的语文教师都能在这个方面有所发现。为了说明这件事不困难,下面特举出一些创新课型的例子。

1、朗读课型:通过指导朗读,理解课文,揣摩语言。主要用于名家名篇的教学以及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其课型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训练和普通话的训练。

2、背诵课型:通过指导背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材料。主要用于文言诗文课文的教学。这是一种重要的新课型,其课型任务是降底难度,简化讲析,进行文言诗文背读、理解和积累的教学工作,从而培养学生自读、品味、领悟的能力。

3、说读课型:让学生边读边说,按要求说课文的内容、特点,其课型任务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语言概括的能力。

4、欣赏课型:按照创造鉴赏的原则教学,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受文学作品阅读带来的乐趣。

5、讨论课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明辨事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摘抄课型:阅读课文,摘抄精彩的句子、段落,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结构立意等特点。主要用于语言特别丰富的课文,突出语言的感悟、积累与运用。

7、质疑课型:阅读课文,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评。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8、分析课型:阅读课文,注重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行文思路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9、读写课型:读写结合,仿写句子、段落,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结构立意等特点。

10、表演课型:排练剧本,编写课本剧,通过排练、表演、揣摩语言,理解人物。

当然,在课型的创新运用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课型;根据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课型;根据教师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课型。运用模式进行阅读教学,运用模式训练阅读技能。既要掌握模式的运用,又要打破模式的禁锢。几种课型结合起来,创造新的课型,根据新的教学内容,创造新的课型;使模式有助于教师讲清阅读的规律,使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参考书目:

叶奕乾《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于漪、刘远主编《余映潮讲语文》 语文出版社。

钱威、徐越化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平,教师,现居贵州正安。

作者:宋 平

语文质疑答疑教学论文 篇2:

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答疑的训练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一、预习质疑。主动求解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自息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围绕课题,引疑解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人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我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

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三、扣住难点,质疑释难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分析事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大家谈了这样的看法:1.把榕树的近景、远景交织在一起,更能突出榕树的与众不同;2.把这句话加在近景的描写中,写法新颖,巧妙地把近景和远景融合在一起,远中有近,近中有远,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留下深刻的印象;3.因为前面有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的描写:“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所以有“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的话,文章前后照应。经过指点,学生摸准思路,自己解决了难点,享受到质疑解疑的乐趣。

四、抓重点句。设疑推导

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称老班长是“上级”、“保姆”、“勤务员”?

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老班长的具体言行。他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做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而自己却忍饥挨饿,还不许告诉别人,用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个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体会他舍已救人,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把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化到实质。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求解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刘新江

语文质疑答疑教学论文 篇3:

浅析语文教学中备课阶段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应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应更注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性的教育。它不仅是一个寓教于乐、感染陶冶、从悦人到怡人、感人再到育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求真能力及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承担语文课堂教学总设计总策划任务的语文教学备课阶段就成为能否实现这些语文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如何备好课呢?笔者认为在备课阶段中应该坚持这样几个原则。

一、要充分认识备课阶段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地位和性质

1.备课阶段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总策划和总设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是通过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来组织实施的。一般地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分为备课、讲课、辅导、课堂效果评价四个阶段,而备课阶段是落实语文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第一道工序,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它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主要明确语文教学目的即授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又要围绕教学目的,策划设计授课过程中每一个细节所采用的教法等,最后还需要设想具体的课堂效果评价措施。要做好语文教学的备课工作必需做好课前调研,既要吃透学生,又要吃透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备课工作做得越是细致扎实,教学过程就越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目的实施就越有把握。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复和混乱的现象,内容不系统,上下脱节,在课堂上费力不少,学生却听得糊里糊涂,甚至拒绝听这位老师的课,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地落实备课工作,教学目标不明确。一位老师曾讲过自己的体会,《故乡》这篇文章在高中教材、成人中专教材里都有,教学设计却截然不同。比如老师让学生写一篇分析文章,要求分析从闰土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点,这个练习显然不适合高中生,而成人中专的学生就可能适用,此所谓教学对象不一样,教学目标也不应一样。

2.备课阶段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之间矛盾的桥梁。一般地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合理的运行过程。这三个要素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三对矛盾,而其中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学生与教材的矛盾。备课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学生和教材的楔入问题,在备课阶段中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和学生,寻求学生和教材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教师授课,使学生吃透教材,认知教材,扩展教材,架起学生与教材“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完成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视备课工作,就会忽视对自已所教学生对象的研究和所用教材的深入探讨,就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与知识内容的脱节,如此,实现教学目的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我们的一些教师由于在备课阶段没有系统地去挖掘教材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结合点,同时也由于课文知识点多,容量大,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或侧重于字词训练而忽视语文课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或侧重于思想内容分析而漠视語文课的工具性,进而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总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从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站在培养具备完整人性人材的高度,充分认识语文教学备课阶段对落实培养人的素质的重要性,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中的备课阶段。

二、语文教学备课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从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分析我们知道,备课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担负着策划设计的任务。它要求对教学过程中的三个要素进行充分地调查和分析,寻求处理这三个要素矛盾的最佳解决方案。这项工作可以称得上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语文教学备课阶段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也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原则:

1.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抓住这对主要矛盾就能够较好地控制、引导整个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备课阶段主要就是吃透学生和教材,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物”。

所谓的“目中有人”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中首先吃透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这是备好语文课的前提条件。语文课的特点是注重对学生的人性教育。学生本身都是有感情,有个性,有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观,有自己的审美情趣,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因此,不同的学生适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差异,即因材施教。因此,在备课时应尽力摸清学生底细、吃透学生情况,了解学生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在教师主导下,把传授知识与情感熏陶和谐地统一起来,通过放飞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灵性、敞开学生心扉,悟出理性的人生之道,实现人文精神的完整构造与人性的和谐、圆满。

所谓“心中有物”,就是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钻研教材重点,要做到“五个吃透”、“三个统一”。五个吃透:一是吃透教材教学内容结构,弄懂各单元在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与本教材相关的学科,把握文章的主要线索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链,架构知识网。二是吃透和挖掘教材深层次的东西,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感受到并且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能悟得教师由于没有充分描述而未曾或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才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力求达到的较高境界。因此,教师在备教材时一定要把握住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美育目标的主线索,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三是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重组加工教学内容,把握住重点、难点和训练点,通过教师的主动引导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积累知识、积淀生活情感等财富,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四是吃透教材中各教学单元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从篇章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受益。五是吃透篇章中让学生参与的知识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把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尽早培养出来,尽情释放出来。通过吃透教材力求达到三个统一: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的统一;教材的各篇章知识结构的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2.语文教学备课阶段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情”为切入点,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语文学科的形象性较强,“情”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是联系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情能力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披文入情,再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不管是“情淡”或“无情”的文章,教师要善于设计情境,达到篇篇抓住情、处处注重情,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吟咏,体悟其情感,实现“因情学文”、“明理悟道”,在涓涓的情感细流中沐浴完善人性的塑造。比如课文中篇幅短小,语言华美、情感丰富而意境悠远的作品可以预先设定如音乐朗颂等形式激起同学们心灵中爱美的情趣。对于小说戏剧类作品等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鲜明的人物个性特点的题材,可以设计成表演课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目的就是创造一个真切的戏剧性艺术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领会作品中包含的意蕴。

有位教师在讲授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过程中作了这样一个设计:让学生熟读成诵之后和学生一起设计“诗词TV”。即根据词的意境构思画面,组接镜头,选配名曲,在课堂上“放映”。这就充分调动了美术、音乐、电影等艺术手段,把学生带进了“故国神游”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使学生沉浸其中、陶醉其中,心灵为之净化,情操为之升华,达到了体验感悟与理性分析的最佳境界。

3.在语文备课阶段中要做“有心人”,弄清楚教材所表达出的“真”与“美”,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的。这里“真”就是“理”,也是“传道授业”的“道”,“道”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弄清教材的“道”是什么,然后设计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的内容,通过对重点字词句段甚至标点等的品析,结合实际,使学生从教材蕴含的“理”中明白判断是非的标准,树立争先的意识,理会做人的道理。比如,有的教师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进行分析点拨,给学生展现一幅幅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雄伟壮阔的画面。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就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脑海中浮现了一条历史人物的壮美画廊,进一步领悟到诗句雄浑的意境美。

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也要体现美。教师在备课中同样也要体现语文教学的这一特征。无论板书设计、教师的仪态仪表,无论教材人物的语言美、心灵美,无论是宇宙空间的神秘美,大自然的“意境美”,都需要教师去挖掘设计,运用美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知美、领悟美、创造美,感受文章的意蕴和气势,在美中陶冶性情。就拿板书设计来说,它提供给学生的是最直观的形象,通过这一直观的形象,使教学思路、篇章结构、课文的重点难点等一一得到体现与强化。作为语文教师更应特别注意板书的设计,因为他肩负着纯洁与健康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圣使命,如果忽视了板书的设计,忽略对板书的艺术美的挖掘,或杂乱无序,或随心所欲,或潦草难认,势必削弱板书的作用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板书设计时一定要注重文字美与文字组合美相统一,无论是用笔、字的间架结构,还是文字的书写都必须规范化。要坚持标准,在文字组合中要错落有致,有详有略,构成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使板书设计具有参差美和建筑美。在书写时不能片面追求书法美,而削弱板书本身的作用,正书和旁书应界线分明,使之主次明朗,形象鲜明。

4.设计好每一次的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沟通的最基本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质疑解惑是促使学生认识知识、消化知识并举一反三的有效途径,恰当的提问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大胆地思考,学会思考。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设计提问方式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与课文设定的特定情况相吻合。老师的提问要真正地能引导同学们随着文章的发展脉络,为主人公的命运和精神而折服、而感动,甚至能热泪盈眶深深陶醉;二是要与培养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相结合。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尽量培养出来,尽情地释放出来,这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也可结合一些知识点,应用灵感的激发、启发、诱导等方法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大胆联想,大胆猜测,展开合理的想像,联想相关的事物,力求做出漂亮的应急式回答,使学生在这些训练中形成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三是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难易适度,任何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题目太难学生答不出,就会抑制其积极性的发挥,课堂就会冷场;题目太易虽然能调动课堂气氛,看似和谐协调,其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易使学生沾沾自喜,浅尝辄止。

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教师在課堂上提出各种矛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然后再进行比较、优选,集中到最佳答案上来,或者把几种答案综合成一种答案。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多设计开放性问题,以便于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思考、想象和发表意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一题多思,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设疑答疑改变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教学,开创异彩纷呈的语文教学的新局面。语文教学只有把每堂课都作为学生创造探索的过程,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使课堂上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创造性火花的激发,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灵性的境界。有位老师在讲授《雨中登泰山》时,不从常规的移步换景开始讲起,而是设计了两个问题:1.登山十分辛苦,但从古到今的人们为什么都喜欢登山?2.作者为什么在下雨天也不放弃登山?问题一提出,就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浪花,大家踊跃发言,得出了结论:登山的过程是人生的浓缩,也是人生的真实写照;登山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和信心。通过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许多如“过(泰山)而不登,像是欠下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等疑难点学生都能找出理想的答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创新意识,大胆引导吸收语文学术界的教研新成果,新观点,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对象不同,教材内容不同,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也不能一个模子照套下来。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实际效果,热衷于支离破碎的课文分析,追求表现热闹的形式主义,只能使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丧失学好语文的积极性。比如讲“如何写好文章”,老师不一定非要反复无味地讲述“记叙文六要素”、“文章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等等。否则讲得越多,学生受约束越大,束缚了思维的灵感,文章反而也就写不出来了,倒不如遵循“厚积才能薄发”的语文教学规律,让学生多读,并且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有了丰富的语文修养,学生的脑子里自然就能够从经典作品中得到更多的写作样式。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备课阶段是实施语文教学过程的前提,是为实现语文教学目的而谋划蓝本的阶段。要优化教学过程,塑造学生人文素质,这对语文备课阶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找准自己和学生、教材的切合点,摆正备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勤读书,勤思考,勤总结,不仅要吃透教材,同时也要注重知识量的积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学科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把语文训练与情感美的熏陶和谐统一起来,使学生既能学到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又促进了学生全方位发展,进而达到语文教学中的最高境界。

(谢成军河南省妇女干部学校)

作者:谢成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实训中心口腔医学论文下一篇:儒家生态思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