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格局研究

2023-02-05

1 干旱区生态地理概念

地球系统具备整体性的特点, 其内部涵盖了各类圈层系统, 并且这些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由地核到地球表面的空间具备复杂性的特点。地球表面系统包括了生物圈系统、大气圈系统、岩石圈系统、冰冻圈系统等, 这些系统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亚洲中部干旱区域是地球表面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 相比于其他的湿润及半湿润区, 亚洲中部干旱区域具备独特性的特点, 被古来近来的地理学家所重视。我国关于干旱区生态环境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我国古代的探险家、地理学家历经千辛万苦对亚洲中部干旱区域进行了考察, 记录了一系列的相关地理信息, 以书籍、游记等方式流传下来, 这些传记具备良好的科学价值, 对于我国地理学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2 研究区地理位置

随着我国地理勘察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亚洲中部干旱区域的地理环境了解日益深入, 20世纪60年代, 地质学界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概念, 比如高山、绿洲、荒漠概念, 山地、绿洲、沙漠概念等, 这些概念从地理系统论的角度出发, 实现了对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深入研究, 具备良好的地理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区域位于北纬35°~53°、东径40°~112°之间, 其位于北半球温带, 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干旱区域, 该区域在青藏高原已北, 阿尔泰山以南, 位于里海及伏尔加河的东部区域。

3 地质地貌特征

构成亚洲中部干旱区的生态特色的因素是诸多的,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在地质时期, 受到强烈而又频繁的地壳活动的影响, 亚洲中部地理地形的基本轮廓形成。前震旦纪古老地块、中生代地槽褶皱块等是亚洲中部干旱区域的关键形成条件, 该干旱区域位于印度板块及欧亚大陆板块间, 其构造运动比较强烈且频繁。在干旱区域地质架构形式复杂, 形成了一系列的山脉、高原、盆地等, 亚洲中部干旱区域呈现出山脉相连、山脉与盆地相间的特点。

亚洲中部干旱区域分布着众多的山脉, 比如南部区域分布着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等, 北部区域分布着阿尔泰山、乌拉尔山等, 在亚洲中部干旱区域天山山脉纵横交错, 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亚地理地貌, 山脉相连、山脉及高原相间分布, 分布着一系列的山峰, 比如共产主义峰、公格尔峰, 形成了一系列的雪冰景观。

山脉纵横是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特点, 在山脉间分布着各类盆地、沙漠, 比如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存在一系列的沙漠, 比如腾格里沙漠、卡拉库姆沙漠、中亚戈壁等, 该干旱区域分为干旱及极端干旱两种地域, 包括世界第二低地吐鲁番盆地。

受到大陆板块激烈运动的影响, 青藏高原及附近山系的海拔不断提升, 这种地形上的阻挡性不利于季风湿润气流等的进入, 在这种环境下, 太平洋湿润气流、印度洋湿润气流等难以进入亚种中部区域大陆内部, 从而形成了该区域干旱性的生态环境特点。受到该区域地质地貌作用及大气环流性质的影响, 亚洲中部区域地貌呈现出荒漠化的景观特点, 各类戈壁、沙漠等广泛分布。

4 区域气候环境特点

从地形分布上来看, 亚洲中部干旱区域位于大陆内部, 湿润的海洋性气流难以深入大陆腹地, 受到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山系等天然屏障的影响, 湿润的印度洋气流及太平洋气流受到阻隔, 难以深入大陆内部。在这个环节中, 大西洋、北冰洋输送来微弱的水汽, 受到地形抬升、阻拦等的影响, 降水一般集中于山地, 在这个过程中, 主要的推动因素为北半球的西风带, 这些降水在高山区域形成了一系列的积雪冰川, 在该中部干旱区域中, 在盆地平原地带降雨降少, 其具备温带大陆性的气候特点, 亚热带气流活动主要作用于吉尔吉斯坦的南部区域, 受到这种湿润气流的影响, 该区域的降水比较丰富, 具备四季分明的特点。

在亚洲中部干旱区域生态圈自然循环过程中, 天山山系、帕米尔区域等是该地区主要的降水集中地, 河流的主要形成区为各个山区, 其区域内的降水特点为中部山地多雨, 东西少雨。整体来看, 帕米尔高原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大于2~000mm, 天山山系的西部迎风坡年降水量大于11 000mm。在吐鲁番区域、新疆塔里木区域、咸海低地等区域其年降水量一般在150mm以下。受到这种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 该区域干旱区盆地平原不具备良好的径流基础, 山区径流量是该区域重要的径流量补给模式, 地下水、地表水等基本依赖于山区径流。天山山系的西部区域、帕米尔区域等的产流区为咸海径流形成区, 天山山脉等的产流区为巴尔喀什湖区域, 我国天山山区是附近艾比湖、玛纳斯湖等的径流形成区。

相比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年降雨量分布特点, 其年平均气温具备中部低、两部高的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河西沙漠区域等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我国的天山山脉、阿尔泰山系, 吉尔吉斯坦区域等的年平均气温在-3℃以下, 这受到其附近区域地形分布特点的影响。受到地理分布状况的影响, 准噶尔盆地的年平均气温在6℃以上, 其气温比较高, 整体来看, 盆地四周的绿洲区域平均气温比较低, 盆地平原的高温气候与高山区域的寒冷气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亚洲中部干旱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之一。

5 以盆地为单位的内陆水循环过程

在地球表面系统生物循环活动中, 水元素是该系统的关键构成因素, 其是大气圈系统、冰冻圈系统、生物圈系统等的关键组成部分, 通过对水的利用, 可以维持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 其是各类能源及资源形成的基础, 其是各种自然景观形成的前提条件。如果地球系统缺乏水元素的存在, 地球表面系统就不具备生命性。整体来看, 水是自然生态环境循环发展的前提, 其是物质活动的物质载体, 正是因为水循环活动的存在, 自然界的生物才得以生存及发展, 在自然系统循环运动过程中, 水文循环系统、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系统是海洋及陆地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其他边缘学科及系统分析体系的结合应用, 在水及水汽的循环运动过程中, 其他自然因素一起构成了循环运动系统, 比如植物种子、气体、昆虫幼虫等, 如果缺乏水汽及相关物质, 大气运动将无法进行展开, 整体来看, 水具备生物活性介质的特点, 其与生物机制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与宇宙重力场也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全球水循环模块中, 地下径流、无地表径流不与其他集水区相连, 其与全球大洋相通, 这种全球水循环的重要表现形式, 即无水力学联系模式, 这种类型的水循环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 比较常见的有澳大利亚的咸水湖等, 这种水循环体系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板块内部的亚洲中部干旱区域。在全球循环活动中, 水的循环运动对于地球地表生物系统的循环具备必要性、显著性的影响, 对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域的具体影响表现为局部性的内部水文循环, 比如咸海与天山山脉产流系统间的水文循环。

在上述水文循环模块中, 河流是其必要的陆地水文循环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 其把河水注入到盆地平原内, 在水汽返回环节中, 大气底层气流携带了一系列的水汽、尘埃微粒等, 由平原盆地区域向山区输送, 受到全球自然循环活动的影响, 局部循环模式广泛分布, 整体来看, 其内陆河湖流域具备陆地封闭性的特点, 在空中具备开发性的特点, 其具备独特的径流形成模式, 具备独特的定常环流系统。

6 盆地平原荒漠化

在亚洲中部干旱区域生态系统循环中, 山区河流出山口的径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盆地平原相间的地貌特点、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等, 从而形成了该区域独特的盆地平原生物生态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 盆地平原间的水体水力学联系主要通过地表水及地下经流水实现, 亚洲中部干旱区域的内陆河湖流域具备独特性的特点。

在该区域的生物循环过程中, 不同水系内部进行了各类自然能源的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 固态径流、离子径流、生物径流等共同形成了液态径流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 河流带来了水, 也带来了一系列丰富物质的淤泥、盐类及其他化学元素, 这些物质的存在有利于冲洪积平原、盆地区域等提供丰富的成土物质, 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灌木林、河岸乔木林等区域特色, 在荒漠草原上广泛分布,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系统。

我国古代的绿洲大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的三角洲区域, 这有利于三角洲平原区域土壤养分的不断丰富, 有利于当地景观植物的生长。在塔里木盆地及附近区域农耕田广泛分布, 构成了多样性的绿色家园系统。在亚洲中部干旱区冲积平原的自然系统循环中, 随着河流冲积物的不断沉积, 各类盐分元素不断积累, 受到沉积作用等的影响, 堆积盐层不断产生, 通过对冲积平原绿洲无节制灌溉模式的应用, 有利于土壤盐分的二次流动。

结束语

在亚洲中部干旱区域生态地理环境中盆地平原广泛分布, 具备比较丰富的复合径流物质, 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其自然环境的生态性高于荒漠地带, 通过对人工改造及利用模式的开展, 亚洲中部干旱区域出现了一系列的人文生态风景, 分布着一系列的盆地平原地带、荒漠地带, 整体来看, 地壳运动、大气环流性质、地形地貌特点等共同构成了亚洲中部干旱区域的生态地理布局。

摘要:通过对亚洲中部干旱区域生态地理环境发展过程的分析, 可以满足现阶段区域经济建设的要求。亚洲中部干旱区域具备比较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其地理格局分析过程中, 盆地、平原、荒漠等是亚洲中部干旱区域的重要生态地貌体现, 只有深入分析、了解、掌握亚洲中部干旱区域的地貌、地形、自然环境等信息, 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干旱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建设要求, 提升生态环境的整体安全性, 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地理,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绿洲,荒漠,亚洲中部,干旱区

参考文献

[1] 王江丽, 赖先齐, 帕尼古丽·阿汗别克, 李鲁华.中亚与新疆绿洲农业的比较[J].干旱区研究, 2013 (01) .

[2] 胡汝骥, 陈曦, 姜逢清, 王亚俊,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阿不都米吉提·阿布力克木.人类活动对亚洲中部水环境安全的威胁[J].干旱区研究, 2011 (02) .

[3] 王亚俊, 曾凡江.中国绿洲研究文献分析及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 2010 (0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油田套损井裸眼侧钻修井技术论文下一篇:用敏捷思维改进工作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