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

2022-04-26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让我国的文化发展不断崭露头角,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我国的文化,然而从目前我国的建设方向来看,传统的文化已经无法适应这个多样化的社会,因此我国的现代文化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 篇1: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止。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本质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它是一种文化的交融。现代文学的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毋庸置疑的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文学 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受到世界各国文人学者的追捧,它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而如今的现代文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以取其精华为主要特征,摒弃了旧文化、旧思想和传统的封建主义。在表达上、架构上、体裁上都展现出了新时代的特色,与传统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但是,现代文学也始终遵循着本源,即使与传统文学风格迥异,但仍然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根基。

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文学就是以现代历史为背景,根据我国社会内部历史发生的改变而衍生出的新的文学方式。它接收了世界文学的精髓,受到了外国文学极大的影响。现代文学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上都进行了革新,它产生了许多新型的文体艺术形式,比如杂文、散文、小说、话剧等等。在辛亥革命以后,大量的文学家以及文学作品涌入了国内,人们开始了全新的文学浪潮,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鲁迅。他创作了历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文学史的新端。一些思想先进的文人认识到,封建传统的思想会阻碍文学的发展,阻碍民族思想的觉醒。在当时,西方文学思想涌入国内,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国内的很多文学家秉持了科学的观点,在原有的根基之上,才会对外来文化接纳、吸收,这才创造了我国一批伟大的文豪。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独特的魅力,任何外来文化都不能取而代之。只有保留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可以让现代文学发扬光大。

二、文学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发展

就形式而言,我们的确可以从现代文学上看到许多西方文学的影子。但这并不能代表现代文学可以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而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更不能说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水火不容,它们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传统文化依托于现代文学之上发展,现代文学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进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对民族、对世界的影响不容小觑。传统文化固然有它不足之处,但我们应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外来文化的精髓,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一)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注入文学之中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的儿女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无论哪朝哪代,英雄豪杰辈出,无论男女,国家有难必然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情怀,也让现代的文人墨客赋予了作品一样的思想表达。

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大量的爱国诗人,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的歌颂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诗篇。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杜甫悲愤和无奈之情,表达了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当中,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国家,驱除鞑虏、光复中华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家忧国,拥有满腔热血想要报效祖国的决心。再比如现代诗人艾青创作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艾青用诗歌的形式进行创作,颠覆了传统的诗集表达形式,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的进步和改革。但同时,本诗是在1938年抗战爆发后所创作的,它表达了艾青对这片养育他的土地的一种特殊情怀。在国土沦丧、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艾青献上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以笔代枪,将内心对于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遭受磨难的不忍抒发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这种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代代相传,无论在那一代诗人笔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结合与发展。

(二)汉语言文化在文学中的传承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汉语言文化的演变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文明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灿烂的星光。汉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汉语言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民俗、文化。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记录生活和传达意思而发明了甲骨文。后来,人们对文字进一步研究,逐渐出现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正是用他们时代所专属的文字谱写了一篇篇诗歌、史记,为现代人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古代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材料。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注重于形象和意思的传达,同时汉字方方正正的样子也代表了中国人刚正不阿的形象。在古代,诗人用汉字写诗抒发情感,不同的用词、不同的排序、不同的长短就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感情。直到现代,许多人都在用文字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一首诗中感受出诗人的悲欢离合,可以从一篇散文中感受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汉语言文字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让我们身临于作者所为我们创造的世界当中。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如今已经非常简化,但仍然保留了最开始的象形体。同时,汉语言文学的形式也日渐丰富,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言文和古文,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融合了日常用语、艺术语言、方言和许多的新词、热词。此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小说、故事,这些书籍都是用日常的文字语言撰写的,更加通俗易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做的就是创新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明。何为创新,就是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文化的优点,产出独特的中华文化。现如今,有很多作者都会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这也正是汉语言文学的特点所在。很多作者可能同属于一个流派,但是每个人的风格又各不相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丰富的载体、显著的阶段性、独特的文学流派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灿烂星光,更是为后人研究文学做出了贡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沉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不应固执己见,故步自封。文化是一个共通体,文化没有国界,既然我们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东西已经不适应现代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它。西方的文学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忘本,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精神继承下来,融合进现代文学当中,发展拥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

参考文献:

[1]龙吟娇.“九十年代文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2]田华.南社的文学转型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7.

[3]鞠忠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4]刘绍峰.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刘渠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视域下中国现代诗歌人民性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作者简介:成卓华,男,硕士研究生,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成卓华

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 篇2:

试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让我国的文化发展不断崭露头角,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我国的文化,然而从目前我国的建设方向来看,传统的文化已经无法适应这个多样化的社会,因此我国的现代文化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而在现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依旧不能舍弃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要结合这些精华,不断地进行现代文学的改革创新,这样才能让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相生相惜。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关系

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传,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传承,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这日积月累的五千年文化,包含了中国每一段历史、每一个民族的发展,并且充分体现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主要的特质和民俗风貌。而我国的现代文学是受到传统历史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它不仅代表着新兴阶级的思想,更代表着我国文化的进步,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关系,至今依旧是学者探讨的话题,所以本文也将根据我国的文化发展展开讨论。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含义

在探讨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知识,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演变过程,知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是如何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的;其次就是要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含义,同时要知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因此以下就是本文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含义的讨论。

第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但会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还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另外,为了让我国民族的思想财富和物质财富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同时让我国民族拥有独特的风俗文化,经过不断的历史演变,传统文化应运而生[1]。虽然传统文化是为了让我国的社会意识得以延续,但是它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形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以儒家文化为主,以其他文化为辅,形成有着具体特色的文化内容,同时传统文化还包括以诗词曲赋、民乐戏剧、国画书法等为主的精神形态和以文物、服饰为主的物质形态,这几个内容都是被传统文化包含在内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传统文化主要以自然经济为 主,从而反应出我国的历史发展状况。

第二,现代文学是指在1917年到1949年这一阶段的文学是由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所产生的一种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新型文学形式,而这一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利用现代化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去表达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现代文学得以从文学表现手法上超越传统文学,并逐渐被应用于对现代思想的表现方式中。现代文学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除了现代小学和现代散文之外,还包括一些杂文之类的文章,这些文学作品大多都会利用新的抒情方式及写作手段去叙述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社会,从而让我国现代文学逐渐走上世界,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的一种反映各民族风情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的聚集体,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劳动者的思想成果,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所应该传承的优良传统文化[2]。传统文化经历了中华五千年的传承,包含了儒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在内的多种子系文化,为了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以下是对这几个子系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的探讨。

(一)儒家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发展,产生了多种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漸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的文化。而在这些思想文化逐渐汇集的过程中,由孔子创建的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代表。因此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中由孔子所提出的“仁”学思想,而现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的现代文学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在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等多个思想境界中得到思想上的提升。除此之外,在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每一个中华人民都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会被儒家文化所教育。因此儒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儒家文化也时刻影响着现代文学的创作。儒家文化中的儒学思想不仅彰显着人道主义的核心,同时也在为我国的文学创作提供思想源泉,让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随着儒家文化逐渐在海外国家有所成就,它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在中国,也就是说它的价值将会是永恒的,因此儒家文化就成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的重要连接因素。

(二)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而各个民族文化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而这也是我国各个民族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受到环境和思想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在形成的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本民族的民族特色,从而产生本民族的民族文化[3]。这些民族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从而也会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现代文学作家也会去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然后就会在创作现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添加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创作素材。总的来说,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是无法脱离联系的,只有将这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让现代文学的发展更顺利。虽然现在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是以汉族文化为中心去发展的,但是只要用心了解,就会明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从中找到能够用来创作现代文学的文化因素,这样就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作品。例如:从现代文学作家沈从文的《边城》中可以看出,小说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姑娘,她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即使爷爷过世,也没有让翠翠对生活失去信心,小说是以湘西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为写作背景的,从小说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

(三)民间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化与一般的文化不同,民间文化较为复杂,它不受社会中的主流文化的控制,属于一种自然形成的文化。民间文化没有固定的文化属性,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同时它的有着多种文化的特性,但是民间文化依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于民间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与当时时代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民间文化也会受到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说民间文化是没有具体的文化格局的,这就导致了民间文化的松散,当然民间文化最大的优势就是由人民发起,描述的都是人民的生活,同时又受到大量民众的追捧和热爱,因此民间文化得以流传至今。而正是因为民间文化的亲民性,并且它能够深入人心,才会受到更多现代文学作家的赏识,从而以此为体裁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例如:从许多的寓言故事中可以看出人民的实际需求,如愚公移山,表明了人民坚持不懈的决心;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表明了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如孟姜女哭长城,表明了人民对当然政治制度的不满,这些民间文化都能够真实地反应社会形态,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创作因素就是传统文化,因为只有了解了传统文化,才能让作家明白社会和人民需要怎样的作品,进而创作出能够真实地反应社会状态以及人民生活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瑞卿.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学观念全景[C].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第三极文化”论丛(2016).: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8:81-83.

[2]王宇林.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8.

[3]徐思畅.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99.

作者:成卓华

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 篇3:

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关怀和强烈的意识形态,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新的资源,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将中国现代文学固有的审美表达方式、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会激发和树立学生自觉的政治热情、理想信念,克服常规思想政治教育枯燥生硬的弊端,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在将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政治融通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艺术第一性、政治第二性的原则,以免将现代文学史沦为革命史的分支,将文学欣赏课变为政治宣讲课。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思想政治 融通教学

在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政治两者之间关系这一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观点:一是将中国现代文学看作是政治的附庸,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是图解时代政治、革命政策的传声筒和直面敌人的“匕首”“投枪”,从而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当成进行政治思想宣传的手册;二是将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完全割裂开来,认为文学作品是藏之名山、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文学应该和政治绝缘,离政治越远,作品就越优秀。

当前高校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持第二种观点的较多,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老师往往只关心文学艺术的内在因素,只重视作家作品的创作倾向、美学特征,以及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放弃或忽略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性和强烈的宣传教育鼓舞性,对这类作品在当时和后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革命推动力鲜少提及。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生硬、课程开设单调老套、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等现象长期存在,许多宣讲材料从理论出发到理论结束,呈现出一种理论空转的状况,或者故事“高大上”到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步,不接地气,没有烟火气,与学生隔膜过深,难以起到激励学生爱国热情、振奋学生奋斗精神的作用。通过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体验到将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政治思想教育相融合,既能够扩展德育工作领地,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克服德育工作的上述弊端,也能够深掘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内涵,赋予现代文学新的时代精神,厘清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从中国现代文学性质看,将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现代文学肇始于20世纪初,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国家独立、民族救亡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社会主潮,这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走向,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这可以从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人的言论中窥见一斑。首先,是梁启超对小说功能的认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梁启超“三界革命”中最为重视小说界革命的关键原因,一在于小说广泛的读者群,借小说的影响力可以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即“新民”),二在于小说独有的文学感染力,借小说改良政治(“群治”即政治)的效果明显。其次,是鲁迅对文学阶级性的强调,他说:“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以表现人性为限,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鲁迅此论是在与梁实秋关于人性与阶级性的论战中提出的,尽管当时争论的双方难免有意气用事的意味,但鲁迅还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指出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使命,不仅为当时的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深刻影响了随后的“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和“十七年时期文学”。最后,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最高的总结:“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至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功能和性质被以国家文献的方式确定了下来。

梁启超、鲁迅和毛泽东的上述观点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性质在前“五四”文学时期、革命文学时期和解放区文学时期,也即中国现代文学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最后阶段极具代表性的认识和概括。中国现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现代革命、国家独立、民族救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始终与时俱进地反映和配合了中国现代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和历史使命,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国一体”“修齐治平”“文以载道”在特殊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很多作品,或倡导民主、文明、自由、平等,或呼吁国家富强和谐、社会公正法治,或歌颂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善,许多现代作家如郭沫若、茅盾、夏衍、萧军、丁玲、冯雪峰等亲自参加了中国革命,有些作家如郁达夫、“左联五烈士”等甚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淀,中国现代文学以其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悲壮崇高的革命美学精神以及寓鲜明的倾向性于尽可能完满的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力,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新的文化传统,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文化源头之一,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從当前德育状况看,将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知,即对道德的认知、理解,明白道德与非道德的界限,这是德育的初始层面;情,即从情感上认同道德的内涵,这是通往道德之路的基本前提;意,指坚持道德规范的意愿和意志力,这是通往道德之路的根本方法;行,指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加以实行,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大都注重对道德的认知和理解,强调告诉学生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非道德的,重在道德理想的外在灌输,而不是让学生从情感上对道德进行自觉认同、自我建构,也就是说只停留在道德的第一个层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我们不能从情感的角度打动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就很难做好。早在20世纪初,著名教育专家肖川就曾指出:当时的德育工作目标虚空、低俗,对道德价值的认识狭隘、功利,缺乏对学生个体独特性、丰富性应有的尊重;在教育方法上,普遍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法,将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割裂了接受、内化、实行之间的连续性;忽视学生的个体人格尊严和现实道德需要,对生命意义的丰富性、个体价值的多样性鲜少涉及。十多年过去了,上述情况并没有根本改观,德育工作的“鸡肋”现象仍然存在,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仍然没有改变。

而中国现代文学以文学作品固有的审美理解方式、艺术表现手法和打动心灵、触动灵魂的文学感染力,书写国家独立、民族救亡和中国革命等宏大题材,揭示了在风雷激荡的革命大潮中个体自由与集体精神、诗意生存与铁血现实、张扬的生命与无谓的牺牲等等令人困惑而又必须做出回答的时代主题,这是它与传统思想政治教材最大的区别,也是它最大的优势。“文学能传播一种特殊的信息,即能揭示人的心理和灵魂深处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极为隐秘的心理机制,呈现人类心灵的辩证法。”因此,将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审美的角度,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深入分析研究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在情感上认同中国现代文学所反映的价值观念、时代主题,引发他们对作品所反映的時代以及当今时代的政治热情和理想信念的思考,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德育工作单向灌输的被动局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将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将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坚持艺术第一性、政治第二性的原则,维护文学的本体地位。政治强化了文学的上层建筑功能,但也有泛意识形态化的负面影响。超越艺术边界的政治干预,有时也遏制了文学的生产力。作为一种世纪性的特异现象,值得我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在处理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上,中国现代文学在创作和批评领域都曾有过深刻的教训,“五四”时期对古典文学的过激批判、20世纪20年代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对第三种人的批判、30年代流行的“革命加恋爱”的创作模式、“两个口号”的论争等等,其中关键原因在于忽略了文学的本体地位,将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庸加以解读和宣传。将中国现代文学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后,更应吸取前车之鉴,维护文学的自主性,不能因为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的艺术与政治的双重属性而模糊其本来身份,应在坚持发挥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前提下,兼及文学的宣传功能和教育功能,否则文学作品将与其他思想教育材料毫无二致,削弱甚至消解自身的独特优势,严重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品格。

其次,在将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避免将文学欣赏课变为政治宣讲课。尽管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与时代政治有密切关系,但不是所有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具有政治倾向性,比如前期创造社有些作家的作品,新月社大部分作家的作品,林语堂、周作人、陈西滢的小品文,老舍、沈从文、张爱玲与钱钟书的小说等等,几乎不涉及时代政治,但这些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是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时绕不开的重镇,对于这些作品,我们应引导学生思考诸如人生、人性、宗教、哲学等关乎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而有些政治色彩浓厚、革命激情浓郁的作品,比如蒋光慈的“革命加恋爱”的系列模式化作品,因为其艺术上的粗糙和思想上的偏执,则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些缺陷。政治的批评不能取代文学的批评,庸俗社会学的文学批评和泛文化的文学批评都必须加以警惕和防范。控制好入选文学与思政融通课程的作品数量,恰如其分地选择文学作品中审美与德育之间的切入点、结合点和平衡点,是将中国现代文学成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否则容易出现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文学性阐释被机械套用的政治材料剖析所取代的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就变成了中国革命史,从而模糊了二者之间的界限。

最后,应坚持以情动人、以艺感人、因势利导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功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教材,所以只有采取“德美兼顾”“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才会达到文学课富有政治教育意义,德育课富有文学艺术感染力的教育效果,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A].阿英.晚晴文学丛抄·小说戏曲研究卷[C].北京:中华书局,1960:19.

[2]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J].萌芽月刊,1930(3).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

[4]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院,2002:171-172.

[5] 顾祖钊.文学原理解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5.

[6] 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册)[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74.

[7]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2015-10-14.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10/15/

c_134715070.htm.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学校德育理论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6-xd-009)

作 者:张吉山,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作者:张吉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计师事务所分析论文下一篇:大体积砼施工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