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效性评价政治理论论文

2022-04-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课堂实效性评价政治理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针对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的缺失,“四加强,四统一”的改革有助于正确开展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评价,即加强量化考核,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统一;加强课外操行考核,课内教学评价与课外操行考核相统一;加强实践教学考核,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考核相统一;加强平时过程考核,期末考试与平时过程考核相统一。

课堂实效性评价政治理论论文 篇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及其标准探析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政治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品德标准和行为标准等六大评价标准,每一种标准既是科学的、理性的,又是发展的、动态的,体现了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的统一。这六大标准彼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体系。这一评价标准体系的确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提供了依据,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成为可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评价标准; 实质性评价; 动态评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年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在理论领域,不少学者从观念、目标、内容、模式、途径、功能、机制等方面对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多。在实践领域,尽管人们一直在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问题,但主要是依据社会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进而得出结论。也有一些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能否进行评价提出质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能仅凭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或者是当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判定,有些影响要在学生毕业后甚至在其一生中的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婚姻家庭生活领域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本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并试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确立一个评价标准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解决实效性问题的关键。从概念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概念界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依据、方法、对象、内容和本质,其中,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依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是评价的方法,评价的对象是大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的吻合度。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卓有成效的,能得到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否则,只能得到消极的、否定的评价。

在实效性评价中,评价标准处于中心地位,无论是评价体系的确立还是具体的评价过程都离不开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否可能,关键在于有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实质性评价,确立科学的、理性的评价标准。二是动态性评价,确立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质性评价是指依据科学理性的评价标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概念涉及到三个要素:评价标准、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其中,评价标准是评价的尺度和基准;预期目标是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显性效果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现实的可测、可感、可知的效果和变化。在这三者之中,评价标准是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是否契合的依据和根本。实质性评价要求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这一标准应该是科学的、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变动不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动态评价是指依据动态的、历史的评价标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隐性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隐性效果是与显性效果相对的一个概念,隐性效果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潜在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和变化。人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或显性或隐性,有的影响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表现出来,有的影响虽在眼前没有明显体现,但却伴随学生一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贯通、辩证统一的。实质性评价强调了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和科学性,重在当下,而动态性评价则突显了评价标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面向未来。实质性评价让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即刻效应,而动态性评价则让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恒久生命力。实质性评价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是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动态性评价的前提,没有实质性标准,动态性评价是不可靠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动态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开放式评价,若只有实质性评价而不进行动态性评价,则不符合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机械性的、封闭性的评价归根到底不能真正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只有将二者辩证、合理地交融,才能形成一套科学而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只有确立了科学理性而又动态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才有可能性,割裂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出科学而可信的评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综合性标准

1.政治标准

政治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首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教学效果,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重任。因此,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在确立评价标准时首先要确立政治标准。大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具体表现为三个“必须”,即必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信仰马克思主义;必须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实践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毕生之奋斗目标。政治标准既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这三个方面的政治标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对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毕生的要求。

2.知识标准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还必须确立知识标准,考察学生对理论的把握程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它不仅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而且自身也是一门科学。自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就以其自身恒久的理论魅力征服了世界各地的理论家和学者,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马克思都有大量的追随者,他们倾其一生,学习、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青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其内容具有科学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有一个知识层面的考量标准。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内容,不去读经典、读原著,深入学习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那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真学了,才能谈得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奉,才能真正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是多样的,其中,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应该说,知识标准是富有理性和科学性的标准,具有可测性。即使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知识的考量仍是必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知识标准主要是看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掌握程度,对教材体系内容的掌握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的程度。当然,知识的掌握不是全部,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还要确立能力标准、品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和行为标准等。

3.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以知识标准为前提和基础,同时又高于知识标准。知识标准主要回答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能力标准则是要回答怎么做,即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能力标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在对学生知识背景与思维水平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领会思想的理解力;学会认清是非的分辨力;学会在价值多样性与各种机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的选择力;学会在竞争中调试自身心理的平衡力;学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良好相处的协调力;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竞争力等”。[1]根据这一理解,学生的能力包括理解力、分辨力、选择力、平衡力、协调力、竞争力等,另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很重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过程,学生的能力既可以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得以体现,也可能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活、与人交往等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且,人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能力标准是实质性评价标准和动态性评价标准的辩证统一,既是科学的、理性的,又是动态的、发展的,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应该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4.品德标准

品德标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的核心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借助课堂教学、网络、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培养、锻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最终以坚定的信念、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呈现的活动。品德标准是内在的,个体优秀的品质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强大的惯性力量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并在个体的行为习惯中得以表现。

对于大学生的品德评价,可以从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即公共生活、职业生活、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维度,对大学生在这三大领域中的道德表现进行评价,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则主要涉及社会公德、恋爱道德、家庭美德等层面,也可以从道德所涉及的几类关系来进行评价。一般来说,道德主要涉及四类关系,即人和超自然存在物(如上帝)、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应地,主要有宗教道德、自然道德、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宗教道德是一种特殊领域的道德,关乎人对上帝是否讲道德,就是调整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是无神论的,因此,宗教道德我们不予讨论。个体道德主要是调整个人同自身的关系,涉及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良心和信念。一个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良心和内心信念,就是道德的,是对个体自身的一种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是对个体自身的一种恶。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是道德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贯穿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两大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关注最多的两大领域。自然道德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讨论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否存在伦理关系,如果存在,人对自然伦理义务的道德根据何在,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人类是否要承担对自然的道德责任等问题。社会道德则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人们应该如何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合乎道德地对待他人。

由此,我们既可以以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为标准,也可以以处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为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评价,从而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

5.心理健康标准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必须确立心理健康标准。保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在大学,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学生走到一起,环境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对校园的冲击以及青年大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具有的身心特点和规律,都使得大学生成为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内隐性、长期性、危险性的特征,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疏导和心理辅导,心理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不经意的一根导火索也许就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求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确立心理健康标准,既要考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情况,也要考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评价过程中,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定。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结果,可以把大学生分为心理健康群体、心理亚健康群体和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分类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抓好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把握住重点人群,跟踪了解他们的思想轨迹,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阴郁,走进阳光。

6.行为标准

行为习惯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最高标准。无论是政治方向的引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的保持,最后都要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诸多评价标准最终是在行为中得到了统一。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慎独克己”、“内圣外王”的修身方法最终也都是把道德修养的落脚点放在行为上。评价一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考察该校学生是否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仅有理论认知是不够的,还要看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在重大事件面前所能采取的行动。能力、品质和行为是内在统一的,能力和品质是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前提,道德行为则是能力和品质的外在体现。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再外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行为标准也是一个动态的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学生品德的塑造和行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它的显现是一个过程,具有长期性、滞后性、渐进性。对在校大学生而言,行为标准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学习、生活、与师生交往、恋爱交友、参加社会实践等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要求,对毕业后的学生而言,行为标准主要体现在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毕生力量,而这更为根本。正如一位学者所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最终衡量标准,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真懂了、真信了,看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2]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政治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品德标准和行为标准等六大评价标准,每一种标准既是科学的、理性的,又是发展的、动态的,体现了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的统一。这六大标准彼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体系。这一评价标准体系的确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提供了依据,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萍,林滨.试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61-64.

[2]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75-78.

[3]李育全,鲁黎黎.高校网络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能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75-79.

[责任编辑:庞达]

作者:徐海红

课堂实效性评价政治理论论文 篇2:

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的缺失及改革

[摘要]针对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的缺失,“四加强,四统一”的改革有助于正确开展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评价,即加强量化考核,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统一;加强课外操行考核,课内教学评价与课外操行考核相统一;加强实践教学考核,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考核相统一;加强平时过程考核,期末考试与平时过程考核相统一。

[关键词]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缺失;改革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项项目“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研究”(2889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评(97—),男,广西崇左人,在职研究生,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管理;罗丛敏(96—),女,广西南宁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梁剑(98—),女,广西百色人,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唐仕斌(9—),男,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财金系副主任。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对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评价的缺失和改革进行专门的研究。

一、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的缺失

所谓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一是指高职学院大学生对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的教育教学所能接受、理解、领会的程度,其评价通常用考试考核成绩来衡量;二是指高职学院大学生把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的教育教学所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付诸实践,外化为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行动,实现知行合一、理实统一的实际效果,其评价通常用学风、校风、校纪来衡量。自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教社政[2]号)以来,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基本上扭转了过去“学生不愿意听、老师不愿意讲”的被动局面,基本上实现了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但是,作为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配套措施,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评价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重定性评价,轻定量考核

过去,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没有实效性,有多少实效性,主要是由教务部门、督导组专家和学生评价,而且基本上是定性评价,缺乏定量评价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即使有定量评价,也是比较笼统、粗线条的量化,总体上是定性评价,这就难免带有评价部门和个人的感情色彩与主观好恶,评价结论和结果的真实性、说服力是打折扣的。

(二)重课内教学评价,轻课外操行考核

过去,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价,不论是教务部门,还是督导组专家和学生,都主要是从课堂内的教与学来评价,即从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教态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从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师生互动情况等。至于学生所学内容有多少接受、领会、内化为自身素质,并外化为课后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行动,实现知行合一、理实统一却被忽略了。而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就体现在知行合一、理实统一之上,这种忽略无疑是一种缺失。如果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内表现不错,考试成绩也好,但在课堂外为一点小事而动粗,动手打人、伤人,这种知行脱节、理实背离的表现,不是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不是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价所能忽略的。

(三)重理论教学评价,轻实践教学考核

过去,评价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时重视课堂内教学评价,实际上是重视理论教学评价,轻视堂外操行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教师为了保证课时量,图方便省事,愿意如此;学院和教务管理部门出于安全和经费等方面考虑,也愿意如此。但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无疑是个缺失。

(四)重期末考试,轻平时过程考核

过去,大部分高职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评定是:期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期评成绩的8,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的2,即通常讲的“二八开”。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平时缺课、不做作业的话便没有平时成绩,但只要他在期末考试之前好好背书复习,期末考试成绩在7分以上,按照期末成绩的“二八开”评定办法,他的期评成绩就能及格,不用补考或重修。这种重期末考试、轻平时过程考核的评价办法不能够正确、客观地评价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重定性评价而轻定量考核,重课内教学评价而轻课外操行考核,重理论教学评价而轻实践教学考核,重期末考试而轻平时过程考核,是过去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评价的缺失,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二、改革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价

针对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评价的缺失及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价办法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质量和水平。

(一)加强量化考核,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统一

减少定性评价,尽量减少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定性指标和定性评价,增加量化指标和量化评价,使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价办法更富可操作性和客观性,评价结果和评价结论更加接近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更加合理、客观、科学。

(二)加强课外操行考核,课内教学评价与课外操行考核相统一

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向大学生进行科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灌输,还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高职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即育人。评价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时,既要评价教师、学生在课内的教与学的情况,又要评价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后,在课堂外的校风、校纪的操行表现;既要评价大学生在课堂内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成绩,又要评价大学生把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后,外化为课堂外日常生活学习的习惯表现,以体现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行合一、理实统一。这种评价方式虽然难度大、程序多,但又必须这样做。为此,我们与学工处、各系学生工作干事及辅导员密切合作,凡是发生违规违纪现象,受到警告、记过处分的学生,本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均不及格,需要补考或重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和强化。

(三)加强实践教学考核,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考核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和基本观点。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不能只是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至理论、从黑板到黑板,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有如亲临其境,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认同和理解,也会获得更加深刻的领会,其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要比在教室里从课本到课本、从黑板到黑板好很多。同理,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价,也不能没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在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部分大学生骨干到百色起义纪念馆、龙州起义纪念馆、桂林市全州县湘江战役纪念馆及浮雕、桂林市八路军办事处遗址、凭祥市边境贸易口岸及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沿海城市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全体在校大学生到学院周边附近南湖公园内的百色起义事迹陈列馆、广西革命烈士陵园、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规划馆等场馆参观考察;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大学生。在评价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时,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加大实践教学的权重,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和成绩占整门课程的学分、学时、期评成绩的2,使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价及其评价结论、结果更加合理。

(四)加强平时过程考核,期末考试与平时过程考核相统一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过程,高职学院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的接受、认同和内化也需要过程。评价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时,不能只重视期末考试而忽略平时过程考核。结合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价及其评价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即减少期末考试的权重,加大平时过程考核的权重,加强高职学院大学生平时表现的过程考核,使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在实效性评价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使平时过程考核在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价中能够体现出来。具体来说,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价办法实行“二三五”制,即实践教学考核的权重占2,平时过程考核的权重占3,期末考试的权重占。换言之,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和平时过程考试成绩的话,期末考试成绩再好,课程总评成绩也不及格。加强平时过程考核,把期末考试和平时过程考核统一起来,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价更加接近和符合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总之,“四加强,四统一”的实效性评价办法较好地实现了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知行合一和理实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4]6号)[Z].24-8-26.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号)[Z].2-2-7.

[3]任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分析[N].光明日报,2-2-7.

[4]田鹏颖,赵美艳.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N].光明日报,2-4-.

[]袁丽英.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要抓住三个关键[N].中国教育报,29--2.

作者:何评 罗丛敏 梁剑 唐仕斌

课堂实效性评价政治理论论文 篇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内涵和特征辨析

摘 要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诉求。明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和特征,是提高其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思政课教学既是教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既要受到一般教学活动特点的影响,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所以其具有社会性、实践性、滞后性、内隐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等特征。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 内涵 特征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核心诉求。明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和特征,是提高其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虽然当前对实效性内涵的研究很多,但由于探究视角和理解的差异,实际上很难形成共识。基础性概念认识的“混乱”,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对当前高校思政课现状的把握、成因的分析以及改进策略的探索。

1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内涵界定的比较分析

对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描述和界定,似乎难以获得确切的涵义。对比几种典型的定义,可以看出他们审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内涵的角度存在较大差异,正是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了内涵界定的不同。

例如有研究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包括教学要素的实效性、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和教学结果的实效性。[1]这类定义方式其实并没有回答“实效性”的涵义,而是从教学活动的构成(教学要素、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来讨论实效性的內容分布。同时,实效性究竟指的是结果,还是过程,抑或要素,本身就存在疑问。

有研究者认为,“实效性体现在被教育者的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就思政课实效性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模式,内化的程度如何并是否可以学以致用。”[2]这种定义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预期和功能定位,但没有体现思政课教学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效性上的差异。

还有研究者认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思想与生命的健康成长;二是着力于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三是在师生心灵互动中教学相长。[3]这种定义,侧重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而并非是直接针对“实效性”内涵的解释。

还有研究者提出,要避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仅作为一个熟知的经验性的名称加以随意使用的现象,从而将其定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指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4]相较于前面三种定义,这种定义抓住了实效性的核心,即实际效果。但是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否只是体现在“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存在一定的定义风险,即可能做不到穷尽所有。其实质也是想要描述出实效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实效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与实效性其实并非同一概念。

2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内涵辨析

要厘清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必须首先辨析以下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实效性、教学实效性、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2.1 实效与实效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实效”的解释是“实际的效果”。美国安德森在《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一书中提出,“实效性一般是指组织行为的实效性,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5]“实效性表示组织行为产生的结果和预定目标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小则表明实效性越高,距离越大则实效性较低。”也就是说,实效是实际的效果,实际效果的判断标准是预定目标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差距,即目标的实现程度,实效性就是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实效性指向的是结果,而不是目标、要素或过程。同时,实效性与目标直接相关,脱离目标就难以判断实效性的高低。

2.2 教学实效性

“教学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6]教学实效性指的就是教学这种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实现程度,即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是否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活动效果的特性,会影响到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判断,即教学实效性要受到教学活动效果的特点的制约或影响。

2.3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思政课教学至少包含两层涵义:其一,这是一种教学活动,其二,这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学兼顾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点。因此,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即思政课教学目标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后的实现程度。当然这些目标的设定要“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这些因素只是对“实效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或者对是“实效性”的高低评判产生影响,并不是“实效性”。同时,因为思政课教学既是教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既要受到一般教学活动特点的影响,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

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定义为“思政课教学目标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后的实现程度”,并不是一般经验的描述,而是跳出从实效性概念以外的种种内容来界定实效性的思维“藩篱”,回到实效性的原点,从“实效即实际效果”的构词本源来界定实效性。将实效性紧密与目标相联系,界定为目标的达成度,实际上是抓住了实效性的本质。同时,强调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活动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其实效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为评判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状及探究提升策略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

3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特征分析

3.1 社会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及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必然要受到该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反映到思政课教学实效层面,体现为政治性。政治性指的是思政课教学的实效,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和要求。不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是要形成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提高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并指导其行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体现。

3.2 实践性

知和行是思政课教学活动核心关注的两个方面,我们讲“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政课教学活动更加强调要将理论学习内容运用于实践,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同时,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性特征,指的是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要强调知行合一,不仅是有所知,还要有所信,更要有所行。实践性要求思政课教学过程必须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践;教学结果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因此,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评价就不能只是书面的考试,还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考察其思想、情感、行为的发展变化。

3.3 滞后性

培养一个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功能的发挥不是立竿见影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种主要形式的思政课教学同样如此。思政课教学对个人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发展的促进影响以及其满足社会需求的作用程度,在教学活动结束之时,并不一定能够立刻体现。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呈现,需要一定的过程。

3.4 内隐性

思政课教学主要作用于人的思想,谋求思想意识、情感态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变化,但是这些方面往往并不是直接显现的。即便是可以通过行为来反馈,但这些行为表现的真实性、其与思想意识变化之间的正向关联性,都难以准确判断。因此,这种特性决定了不能采用评价一般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和方式来衡量评判思政课教学的实效。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通过“知道不知道、会做不会做”等来判断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乃至行为达到了教学目标的预期要求。

3.5 长期性

教学效果决定于教学内容诸因素的相互协调与外部影响的统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往往比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要更多的时间。长期性说明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并不能在一堂思政课结束之后,就能够得到实现。

3.6 反复性

一定社会对其成员的思想品德要求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还会不断的变动。大学生的个体經验、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并非永远保持一致,做到同向同行,甚至在有些时候还会出现明显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特征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反复性的特点。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在某一方面,的确取得了实际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效果有可能出现反复,或者消失。认识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反复性,对于正确评价实效性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即需要以发展的、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短期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既不能因为对短期效果的追求而仅仅选择简单的诸如能否答题等方式来检测效果,也不能因为未来可能出现反复或矛盾的发展而否定当下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宋进,王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理念和建设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2] 张洪兵,曹延汹.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实现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 李萍,林滨.试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

[4]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88-91.

[5] [美]安德森.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6]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刘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分层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下一篇:构造信息技术学高效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