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1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普遍运用有效推动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同时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主导教学的角色进行研究。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论文 篇1: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线下“金课”构建研究

摘  要:武术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武术技能在体育师范类学生未来从事教学活动中会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因此通过顶层的目标设计,打破现有武术课程的”打与练”等边界,设计出融入散打格斗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多元考核评价的线下“金课”是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线下;金课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瑰宝,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为典型的代表。经过多年的发展,武术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体系最有特色的一门课程。武术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在现今体育教育专业的各个课程构成之中,随着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课时及其课程比重的增多,武术课程面临重大挑战。近些年来,教育部为了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对于“金课”的打造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金课”是一个全新的课程概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型优质课程。金课的本质就是通过优质的课程教学来实现人才的培养[1]。鉴于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武术课程的技能实践性,有必要探索如何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线下“金课”,为提升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武术课程改革提供重要发展借鉴。

1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线下“金课”的构建顶层设计

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就是要解决一门课程的顶层设计问题,对于课程属性进行系统分析,确立课程的设计主线。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线下“金课”的構建,是整体性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因为体育教学担负着中国各阶段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所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一直被教育及其体育等相关部门所强调。而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除了如何提升学生体质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与能力及通过相关的体育活动来进行文化的传承。特别是一些培养体育教学人才的具有专业性的体育专业课程,那么其教学改革的动力就必须关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让武术课程成为不仅仅是技能学习的课程,还要培养学生教学的能力。

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最为明显的就是武术具有深厚的文化性,武术除了具有让学生强身健体之功效外,更多担负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在针对于师范类学生的武术教学,就要把武术之中以武德教育为代表的文化功能作为课程的核心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使武术成为一种以技能传习为基础,文化传承为目的的课程。同时根据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之中武术课程存在的各类问题设计出构建线下“金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合理的改革方式。

2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边界突破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线下“金课”构建,是武术课程优质化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式。当前我国高校武术教学有着诸多的困惑[1],并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在进行金课构建之前,要分析现有武术课程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在线下“金课”中进行突破。线下“金课”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进行教学改革或者教学活动的直接性。所以教学模式的设计是武术线下金课的构建核心内容。纵观现今武术教学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要符合”金课”标准,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课程要突破“打与练”、“教材与课程现状”、“考试方式”等三个主要边界。武术是一种带有明显攻防技击内容的传统体育项目,除了套路以外,更有以散打为代表的格斗内容。现今在体育教育武术课程之中,更加偏重于以“五步拳”、“初级长拳”“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套路教学内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要有着综合性和广泛性,而且他们走出校园后,面对的更多是以活泼好动、猎奇心强的中小学生为主,因此在大学阶段的武术学习之中,他们需要获取除了套路之外的武术格斗技击内容。所以在教学边界之中,就需要对打与练的边界进行突破。另一个需要突破的教学边界就是教材。我国适用于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材可供选择性较多。但是在武术教学中,老师不能过于对教材进行依赖,要敢于突破教材的边界。因为每个学校的学生情况、师资情况及设施都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打造一门线下“金课”,就需要突破教材的边界,在现有教材指导下,进行符合自身情况的课程教学设计。最后,就是考核评价方式边界的突破。要想打造一门优秀的课程,对于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必不可少。

3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线下“金课”的设计

3.1 教学场景布置

教学场景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同时也是线下课程教学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以往武术教学对于场景比较忽视,都是在武术馆,或者其他的室内场馆甚至是露天运动场所进行。其实,作为一种带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体育项目对于教学场景的合理布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场景能很好地对于其文化性进行烘托,从而产生重要的教学文化渗透作用。体育教育课程的武术线下金课根本主线是以武德文化传承为主体,所以更需要具有文化氛围的教学场景。在教学场景布置中,在具有多媒体设备专门的武术场馆里进行,在每次课前,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播放一些武侠电影、具有代表性的武术音乐来烘托课前气氛。同时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授课内容,给学生布置教学场景的设计性作业,进行“演艺”化的课程场景。比如设计一些需要带有武术动作及与武德文化相关的短剧,让学生参与到角色的扮演之中,使学生在教学准备部分迅速地进入到特有的武术文化场景之中,从而能引导其快速地进入教学部分。

3.2 更多融入搏击内容

在武术线下“金课”设计过程里,打破现今体育教育专业之武术课程中打练结合边界是课程改革的首选,也是向着更加符合优质“金课”的必要条件发展。这就需要在现有以套路为主的武术课程教学大纲内容进行修改,加入更多的散打为主的武术格斗内容,这是对于整个课程的优化。学生除了套路外,学习了散打等武术技击格斗内容后,会提升对于武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这些格斗技能后,还能成为其毕业成为老师后,教授学生武术课程的一项新核心技能,因为武术之中的格斗内容更加迎合中学小学生的心理及身体活动需求,所以在线下“金课”中更需要体育教育学生掌握武术的搏击技能。

3.3 创新教学手段方式

武术线下“金课”的打造之中创新其教学手段方式是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师范生学习武术的特点,进行多媒体辅助、互动式学习是武术教学方式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手段更多的被应用于教学之中。虽然作为线下的“金课”构建,但是在教学方式中,还要借助多媒体辅助,因为武术是以不同身体动作来组成的运动,所以多媒体的视频、图片能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武术的教学内容[4],使原本以教师为授课主体的课堂变得更加轻松。互动式学习,主要是由教师组织,让学生进行学习互动的方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学习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师范能力,把所学到的内容进行二次传递,所以在课堂之中,可以把学生班级进行分组,以“小老师”的方式安排学生进行相互学习,复习与强化学过的动作。

3.4 多元考核评价手段

考核评价方式是一门课程,甚至是一个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最为核心的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线下“金课”构建中,重点要对于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改革。设计出老师、同学及学生实践单位三方多主体评价方式。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考核评价之中,通常都是教师为考评主体,针对于学生的武术技能的优劣给予评价。而在线下金课之中,就要改变现有的考核评价方式。

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师范教学技能,所以要对于学生武术教学技能进行考评,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各种武术及教学师范技能后,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及社会的相关俱乐部、体校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实践单位的专任教师对于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在过程评价之中,给予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权利,在互动式教学中对于授课同学进行评价,该评价分数教师可以作为最终成绩的参考依据。而作为传统式的学生进行套路演练的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改革,要加入以武德为主的理论和散打等格斗技能的考核。

4 结语

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线下“金课”,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整体性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创新,使之更加符合师范类人才培养。武术线下“金课”能为体育教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好学习武术的教学平台,为其武术的教学师范技能成长提供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光磊.论“金课”的层面与维度[J].临沂大学学报,2019,41(03):117-123.

[2] 曹艳杰.体育教学改革的源动力分析[J].体育师友,2019, 42(03):40-42.

[3] 苏绍会,花家涛.当代我国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困惑与对策研究[J].兰州文理學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32(05):92-98.

[4] 张庆超.高校武术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武术研究,2019,4(01):70-72.

作者:徐泉森 闫玉峰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论文 篇2:

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的“导学”角色研究

摘 要 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普遍运用有效推动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同时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主导教学的角色进行研究。在“导学”角色的定位上,体育教师应发挥好“示导”、行使好“巡导”、处理好“辅导”等角色;在“导学”角色的把握上,体育教师应“引导”好教学兴趣、“主导”好教学节奏、“指导”好教学练习等。

关键词 互惠分组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 导学

由美国体育教育家穆斯卡·莫斯顿(Muska·Moston)提出的互惠分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技术练习上培养了学生的主观意识。互惠分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被大量运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是大势所趋,这对教师定位与把握“导学”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来,对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中有关学生的研究不胜枚举,对体育教师角色的相关研究却未见报端。教学中,体育教师出现了角色淡化、甚至被忽略的现象,这是不应该的,也是急须改变的。因此,在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下,对体育教师的“导学”角色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体育教师“导学”角色的定位

1.“示导”角色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体育教学的独有特点。教师通过标准的动作示范,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优美的动作,在脑海里形成整套动作的表象,促进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初步掌握。同时,学生会感受到体育运动难以阻挡的魅力,收获一种愉悦的心理满足,有利于激发自主学习的浓厚热情。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实践原则是:根据学生的技术能力分成若干个两人小组,在练习中两人互为观察者和练习者,交替变换角色并互相提供反馈信息。教师不直接和练习者接触,而是与观察者进行语言交流,起到间接指导练习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做动作示范时,要对动作的重点、难点与注意事项进行提示,在肢体和语言的有效配合下,发挥好引路人的“示导”作用。

教师进行动作示范是为了让学生清晰了解动作的技术结构,所以在示范时要精神饱满、节奏分明、动作流畅,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看清楚,对技术动作有一个外在的了解。同时,动作技术讲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内在规律的教学方法,将直观感觉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才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和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正常与较慢的速度、完整与分解的技术、讲解与重复的辅助,选择合理的示范面、示范方位、示范角度,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技术动作。在分组练习之前,体育教师还要将观察者应注意的重点环节、关键部分和具体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观察者时有所侧重,向练习者反馈信息时能有的放矢,可促进学生接受理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提升。如何教会学生会看并能看懂示范,在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需要体育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和引导。

2.“巡导”角色

在互惠分组教学实践中,每两个学生被分在一个练习小组里,成为互助互利、共同提高的一对学习搭档。这时,体育教师转变为统观全局的“巡导”角色,不但要巡视所有练习小组的情况,还要指导存在问题的个别练习小组。在练习小组中,两位学生分别担任观察者和练习者的角色,两种角色在学生中间交替转换。当一位学生做动作练习时,另一位学生就成为观察者,对练习者的练习情况进行观察,负责对练习者进行技术评价,为练习者提供技术反馈信息。体育教师进行巡回指导,但在指导过程中只能与观察者进行交流,听取和分析观察者的评价与反馈信息,通过补充和修正等方法对其进行指导,在锻炼观察者掌握技术的思维能力时,达成对练习者的间接指导,形成一种双重功效的特殊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互惠分组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善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综合分析能力,充分体现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学生往往能够很好地进入分组教学,而个别体育教师却未能较好定位自己的角色,导致有些学生出现了消极懈怠的情绪,有的课堂发生了无序混乱的现象。因此,仅仅让学生进行相互帮助是不够的,教师要把握好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尺度,既不能放任不管、凭其发展,也不要过多参与学生的练习。如过多介入学生的练习,势必会减少学生的练习时间,违背了互惠分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核心精神。若过少地进行巡视指导,定会造成一些不利于体育教学的现象出现,影响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要观察每个练习小组的练习情况,把握每位学生的练习程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存在,体会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

3.“辅导”角色

在体育教育事业中,体育教师是履行教书育人重任的专业人员,是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体育教育实践的助力器。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和组织,还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通俗易懂的专业技术讲解,对学生进行生动的辅助指导和深刻教育。虽然体育教学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在日益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方法也在逐步多元与实用化,但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辅助指导作用,是始终需要教师本人及其他各方普遍重视的。在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中心,处于教学主体的重要位置,而教师应处理好“辅导”的角色,帮助和促进学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处于教学实践的中心,主导着体育教学的一切,“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但难以接受和吸收大量的信息,也不能及时得到动作练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互惠分组教学模式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思维性的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动作练习自主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辅导下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成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两种角色,学生不仅对练习者进行观察与指导,也需要在自身练习中进行自我观察与自我指导。在观察过程中,记录练习者动作存在的问题,与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比较分析,及时向练习者反馈练习信息。观察者若有问题,要主动向体育教师寻求辅导,做到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教师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小组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能否对“辅导”角色处理得当,是厘清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体育教师“导学”角色的把握

1.体育教师应“引导”好教学兴趣

兴趣是人们选择某种事物的偏好,是人们对事物特殊认识的倾向,是人们投身其中的原动力。当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可以积极调动他的思考与钻研,充分进行探索与实践。因此,兴趣被现代教学理论看作是教育的内在动因。在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利用的教学时间得到扩展,在分组练习中的自由度十分宽松,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体育教师如能正确“引导”教学兴趣,将会有效契合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宗旨,让学生在小组练习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推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可见,兴趣培养是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体育教师把握“导学”角色的重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持续参加体育锻炼的源泉。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由于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加之个别教师在语言和态度上的处理不当,会造成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在心理上对与教师的交流产生恐惧,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活跃性的降低,影响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造成了爱好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和往来日益密切,拥有良好的交流与协调能力十分重要。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自主转换小组练习的角色、自主掌握各自练习的时间、自主反馈练习动作技术的信息。体育教师只有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时,或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存在共性问题时,才进行动作的纠正与指导。可见,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过程,就是进行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在练习者与观察者的位置转换,在学与教的角色中产生乐趣,教师在班级与小组之间进行巡导,在课程上与辅导中要始终进行兴趣的引导,让学生不但爱好体育锻炼,还喜欢上体育课;不但可以独自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还能指导他人进行体育锻炼。

2.体育教师应“主导”好教学节奏

运动技能从初学到掌握的过程中,要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等阶段。在泛化阶段,学生根据直观的表象对动作进行了解,但由于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均呈扩散状态,条件反射联系不稳定,动作较为僵硬和不协调。在分化阶段,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对动作进行掌握,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逐渐得到控制,紧张状态和错误动作有所减少,动作较为准确和协调。在自动化阶段,学生通过细节的把握提高动作质量,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更加精确,对动作内在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加,动作较为熟练和自如。三个阶段互相联系、依次递进、紧密衔接,成为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主要链条,是体育教师必须把握的教学脉络,也是体育教师“主导”教学节奏的重要依据。

在体育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对技术动作进入了初步掌握的泛化阶段。互惠分组教学中,每个练习者根据观察者提供的及时反馈信息,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而观察者在评价练习者的同时,与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也是大脑对动作进行记忆的一次重复,加快了学生对技术能力的掌握速度。在运动技能的掌握中,每个阶段都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消化,这对教师掌控互惠分组教学节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泛化阶段,学生所需时间不宜过长,教师要尽快将教学节奏导入分化阶段,这不但是技术动作掌握的规律所使,也是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中心思想所在。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分组练习,既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操作,也是分化向自动化顺畅过渡的重要保障,还是教师“主导”互惠分组教学节奏的主要任务。

3.体育教师应“指导”好教学练习

在互惠分组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指导、观察者的点评、练习者的自评等环节,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的单一性,充分调动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体育教师对观察者的指导,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不能把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简单地看作“放羊式”教学。不但要有计划地进行分组,还要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组轮换等方法,更重要的是应“指导”好教学练习。这样,将教学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将教师能力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摆脱教师“要我练”的困扰,向学生主动选择“我要练”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有些技术动作相对复杂,对学生力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如滑冰、游泳等项目。有些同学由于初次接触这些运动项目,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在互惠分组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技术动作,还要保护好学生的安全,会给体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教师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对练习进行指导。同时,互惠分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如何教为目标,这要求教师将指导方式、方法、思路等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让观察者完全进入教师的角色,真正将教师的理念间接传递给练习者。这样能使学生获得认可与赞赏,产生愉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由此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利,推动体育教学目标的较好实现。

参考文献

[1] 顾震.莫斯顿互惠分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61).

[2] 杭方华.莫斯顿互惠分组教学模式对提高中学生学习互动能力效果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3] 钱惠文.健美操课堂中引入莫斯顿互惠分组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措施[J].体育世界,2013(9).

[4] 乔金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5).

[5] 王永新.莫斯顿互惠分组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J].四川体育科技,2012(2).

[作者:俞大伟(1977-),男,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俞大伟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论文 篇3:

浅议高中体育与健康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行业也迎来了变革,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体育学科本身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旨在制定出更有效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高中体育;有效教学;策略

教育部对高中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改革,重点培养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决定将体育课堂打造成核心素养教学课堂。通过课堂体育锻炼,学习技能,锻炼肌肉,调节情绪,强化意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失去了活力和热情,这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高中体育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构建高中体育有效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体育培育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较大的学习压力下,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文化课科学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确保学生的长远发展。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将体育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的理论性,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此外,在高考压力下,当前高中阶段的学生通常不具备充足的活动时间,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易产生心理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培养学生形成坚毅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将体育精神贯穿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具有积极向上的品格和健全的人生观,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向学生传递优秀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有效教学策略

(一)创建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

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最本质目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确保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内成长,注重的是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确保体育课堂气氛的活跃,才能保证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性。例如:在进行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兴趣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制订教学计划。为了保证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交流会的形式向学生征求意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并且注重学生意见的采纳,保证学生的发言内容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在这种平等交流的形式中能够产生被重视的感觉,能够提高对体育课程的热爱,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和游戏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加强课程创新设计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对于活动教学的多样性需求相对较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课程设计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运动需求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并且丰富授课形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渐普及,教师可以加强多媒体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在田径教学中,学生普遍对田径类运动项目不具备较高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相关比赛视频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比赛视频了解到田径运动中的体育精神,提高对田径教学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加强教学趣味性,例如: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为获胜队伍设置合理奖项,能够提升学生参与体育竞技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三)进行合理的课程拓展

高中阶段的体育活动主要是球类以及田径类,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对于这些运动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拓展,引入一些之前学生可能接触不到的运动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将太极作为课程拓展,体育教师针对太极的动作、招式进行分解,可以利用互联网寻找一些教学视频,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上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太极运动刚柔并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放松心态。这种传统武术的课程拓展,可以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吸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四)合理利用游戏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点在于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取得的成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人性格特性,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制订更加合理的教学活动方案,采取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游戏形式,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游戏的教学形式能够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并且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游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盲人足球”的游戏,学生需要以两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分组,组内一人将眼睛遮住,在组员的引导下将足球运往指定位置,通過游戏环节不仅能够提升足球教学的趣味性,还能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提升同学之间的信任。

(五)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

高中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受到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还应该着眼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起学生的道德教育。

总之,教师应充分认识体育教育的核心素养,以对学生发展负责任的精神进行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相关的教学特点,对体育教学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特点,制定出完善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索,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志明.探讨新课改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J].田径.2021(08)

[2]刘瑛,王文华,杨毅,彭祥忠.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体育有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天津教育.2021(20)

作者:傅瑞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业寿险企业年金管理论文下一篇: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