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

2022-04-2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彝族撒尼民间舞蹈在云南石林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泛的社会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不断重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越发得到认可,因此关于石林彝族撒尼民间舞蹈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主要着眼点。

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 篇1:

中国民族民间舞彝族舞蹈的传承与市场的关联

【摘要】彝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彝族舞蹈的传承受到巨大的冲击。在文中就彝族舞蹈的传承与市场的关联进行深刻的分析,以期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提供借鉴。

【关鍵词】彝族舞蹈;传承;市场;关联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为一家,少数民族在这个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并且每一个民族都拥有着自己浓郁的本民族特色。彝族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创造精神,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众、分布最广、支系最多、民族民间歌舞最为繁富的一个民族,分为四川凉州彝族、云南彝族,虽然都是彝族,但是由于地域不同,生活习俗不同,舞蹈作品的表现也不相同,例如“烟盒舞”又名跳弦,虽然出自云南,但是四川凉州彝族舞蹈《花之舞》《火》都把“烟盒舞”的元素表达得淋淋尽致甚至跳出了别样的情怀,让人流连忘返,云南的“烟盒舞”脚底不仅欢快,而且身姿婀娜曼妙,其舞姿刚柔交替、俏丽婀娜,让舞者情不自禁舞翩翩,但四川的《火把节》又把烟盒舞的元素表达得霸气干练、风龙活虎,这就是彝族,由于地域不同,生活习俗不同,作品也不同,一个柔,一个烈,但都是一个元素。“烟盒舞”也许就是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的体现,但是你也会忽然间看到它把云贵高原和四川凉山紧密地拉在了一起,不得不叹服,民族的力量和艺术的力量之强大,无论是在云南地区,还是在四川凉山地区,你都会看到烟盒舞,跳弦的影子。

但是它和大众文化市场的衔接还是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甚至脱钩,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们对文化的消费还停留在80年代的指引消费,自我消费还需要我们这些专业的舞者,乃至文化机构、传媒去指引,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得远远不够,彝族舞蹈“烟盒舞”优美好看,观众爱看,喜欢看,但也仅仅是局限于地域,和舞蹈专业领域,例如,舞蹈教学、舞台和彝族地区,这与我们的大众文化市场不但有很大的一段距离,甚至中间还有一道鸿沟,这道鸿沟就是孤芳自赏,导致我们大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彝族文化相对的陌生,这其实是我们自己对民族文化的漠视。

当我们看到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中,民族文化已经发生了某种蜕变。但是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出现了商业化倾向,在这商业化利益驱使中使有些作品已经倾向于扭曲民族文化的宝贵价值来换取商业利益,让人心痛不已。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是民族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本质及商品属性艺术辩证法,才能够正确看待这个问题。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对于现实主义文艺工作者来说,真实性可以说是它的生命。因此社会生活本身就是文化创作唯一的源泉。

我们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偏远地区,正因为是偏远地区,它的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侵蚀得少一点,保留、传承显然是重之重,然尔当代文化市场已是一个融合的市场,舞蹈与杂技融合,音乐和影视的融合——MTV,戏剧和相声的融合——小品,但都离不开根,因为有根,才能够去融合,有根才能去创造,这个根就是我们的本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且不可忘记,烟盒舞又名叫跳弦,跳弦是彝族民间舞蹈中最具有特色、发展水平也是较高的一种舞蹈。群众基础非常好,但也仅仅局限于彝族地区,虽然它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领域中闪现晶莹璀璨的光泽。但是在文化市场中因未能找好定位,使烟盒舞跳弦并没有能够广泛地流传。也没有因为烟盒舞的动力带动当地的经济,更没有给演员带来经济效益。其实也没有给更加广大的舞蹈爱好者给予普及,仅仅把这美丽的烟盒舞跳弦普及在彝族的大山里,没有让它走出它的地域,走出国门,我们仅仅只做了传承,也许今天的传承就是连接着明天的创造,走出大山,指日可待,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做为一名专业舞者,我们更应该将少数民族民间舞专业性与社会广泛性挂钩,使人人都可以参与舞蹈、表现舞蹈,并且指引大家通过自我消费、艺术消费来观看舞蹈,那什么叫艺术消费呢?艺术消费是一种商业行为,也许为了审美目的,也许为了经济目的,动机可能超过我们想象。但是当前艺术消费不仅仅是个别富人或者艺术家的事情,而是已经成为一种日常消费形态。艺术消费不仅创造了艺术产业,也反过来影响了艺术生产、艺术创作,它改变了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创作方式。因此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必将与社会的广泛性、功利性挂钩,才会使更多的烟盒舞走出大山,走出国门,并改变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市场,以前以艺术家为中心现在转变为以艺术家、消费者、艺术商共同为中心;艺术本身以重内容转变为重内容和重形式;客体(消费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和主动参与。简单地说就是将舞蹈艺术作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行为,它的票房价值也因为舞蹈艺术商品出现三种状态:真实价格、虚浮价格和不足价格,面对艺术市场上存在的现实残酷问题,我们这些舞蹈创作者不得不面对,因为商品市场已经改变了我们这些舞蹈创作者对市场的认知,只有提高我们这些民族民间舞的创作者认知,我们才能够把民族民间舞彝族文化带进文化市场。也就是说舞蹈创作者既是商品的生产者,也是商品的经营者。从生产到经营到销售这一体化必然提高舞蹈创作者的自身能力,闭门造车的年代己经一去不复返,面对艺术商品唱主角的年代,我们一边要保留、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统文化,又要面对商品市场的选择做出创新,表现方式由审美转变为审美与审丑;性质由非功利转变为非功利与功利;功能由满足需求转变为制造失落、扩大失落,话说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艺术市场也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制度。但是以北京为中心以及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文化都市和沿海地区,发展势头迅猛。

话说市场,狭义上的市场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广义上的是买和卖某些商品而与其他厂商和个人相联系的一群厂商和个人。市场的规模即市场的大小,是购买者的人数,简单地说就是买卖,而艺术市场是指以商品形式进行的艺术品交易,产生于17世纪的荷兰。艺术家既是商品的生产者,也是商品的经营者。艺术家的画室也就是制造车间,创作的作品也就由艺术家进行销售。

而中国的艺术市场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段:即三代至秦汉的寄生性艺术市场,以歌舞的皇家赞助为主; 魏晋南北朝至五代的雇佣性艺术市场,以佛家雇佣艺术为主;宋元至明清的自由性艺术市场,各种艺术自由买卖全面开启。简单地说艺术融入商品,产生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增值。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的艺术市场也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制度。但是随着当今商品市场的飞速发展,艺术市场也是突飞猛进,并且出现了艺术商人、艺术中介,由于他们的出现,艺术与商品的妥协性由他们将其完美结合完成,因为艺术家的创作感性多于理性,而当其作品要融入实用性设计,就需要向妥协性改变,因此很多的艺术家转身就成为设计师,理性就多于感性了。艺术商品也就是说艺术与商品互相迁就,达到一个平衡的结果,因此,艺术商人、艺术中介瞬间大量涌出,他们把舞蹈、创作者、市场联合起来打造一个平衡点,同艺术市场需求预测结合起来,通过数据可以预见未来艺术市场需求及矛盾变化趋向。只有在摸清艺术市场资源的基础上,预测出各种产品的发展前景,才能结合艺术市场需求的变化,精确地预测出艺术市场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使艺术发展的道路更加目标明确。

以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战略手段进行最佳选择,在当今艺术世界基本全球化,艺术市场的规模比任何时候都要庞大。年轻的热门艺术家可以迅速地达到一个中年艺术家的价格,甚至是超越,作品也一样,因为热门,大家纷纷仿效、翻拍,这个热门不如说是对艺术市场的肯定,我们看到有些少数民族舞在舞台上大放光彩、收入不菲的时候,为艺术商人、艺术中介喝彩。因为他们的努力将少数民族舞蹈推向舞台,推向世界,无论褒贬,世界的发展总是向前的,我们的舞蹈艺术家们也应该在商品市场面前接受洗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我们进步,舞蹈艺术家们才会更加珍惜民族文化,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更加希望更多的艺术商、艺术中介、传媒关注彝族舞蹈,关注彝族文化,通过他们与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家们共同的打造会使彝族舞蹈与世界连接得更近一步,与文化大众市场乃至商业市场更近一步,因为它既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及享受,又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这就是我们跟市场的联系,我也相信彝族舞蹈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也更加希望彝族舞蹈这朵芬芳的花朵,在文化大众市场乃至商业市场面前芬芳绽放。

作者:王韧

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 篇2:

初探云南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

摘要:彝族撒尼民间舞蹈在云南石林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泛的社会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不断重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越发得到认可,因此关于石林彝族撒尼民间舞蹈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与资料搜集的方式,对云南石林彝族撒尼支系的民族概况与舞蹈类型进行初步说明,通过上述内容对云南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的民族精神与价值所在进行论述,进而对今后石林彝族撒尼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推进作用。

关键词:撒尼大三弦;民族精神;功能价值;传承与发展

一、石林彝族撒尼民间舞蹈

(一)石林简要概况

云南地区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原名叫做“路南彝族自治县”,后于1998年由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彝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早在古时就长居石林。同时,随着历史的变迁派生出了诸如黑彝、撒梅、啊细等多个彝族支系。其中,石林地区就是彝族撒尼支系民族最大的聚居区域。从古至今,历代撒尼族人民定居于石林区域,在这里开垦农田进行人口繁衍,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在石林地区孕育属于彝族撒尼人民的灿烂文明与辉煌历史。

(二)撒尼族舞蹈概述

彝族撒尼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并以其独特的舞蹈文化著称世界,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一块瑰丽的碧玉。撒尼人民的舞蹈多爱用道具来进行生产劳作类的情感表达,比如在舞蹈中手持大小三弦舞、霸王鞭等道具;从此等舞蹈中我们足以窥探到该民族的部分舞蹈均是撒尼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生产劳动意义。其次,撒尼族舞蹈大多以群众自娱类居多,如大鼓舞、月琴舞等,此类舞蹈主要在传统节庆中进行展示表演,多呈现出一种热烈奔放、刚健有力、团结一致的性格特征,由此我们便可得知,撒尼人民将团结友爱的意识印刻在本民族的舞蹈文化中,以便后人世代相传。最后,撒尼人民主要崇拜自然、祖先与图腾,通过以上信仰繁生出来的舞蹈类型我们称之为宗教祭祀类舞蹈,如狮虎舞、筮玛舞等。通过上述可知,撒尼民间舞蹈承载着撒尼人民的智慧传承与历史积淀,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洗礼后留下了人类最为珍贵的舞蹈印记,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各具特色的撒尼舞蹈風格。这些舞蹈不仅是彝族撒尼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灿烂璀星。

二、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

撒尼大三弦是彝族撒尼民间舞蹈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娱乐性舞蹈,大多在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以群舞的形式进行表演。大三弦因其热烈的舞蹈节奏与粗狂的动作动律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因此青年男女跳之居多,我们也可将其称之为青年舞。

关于撒尼大三弦舞的由来在民间有众多说法,最为普遍的一种传说便是在古时,撒尼人民居住在树木浓郁的山区里,生存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使得撒尼人民不得不依靠上山打猎与刀耕火种的方式进行民族繁衍;因此撒尼人民常在每年的开春之际进行“火种”来完成庄稼收割。每当春天来临,撒尼人民就在耕种的土地上烧草放火,烧光树木和无用的杂草,通过这种方式开辟播种的土壤,以便后人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为了敢抢最佳的种植时期,撒尼人民通常在烧土还没完全熄灭的情况下进行播种,因此大家只好被迫烫着双脚进行农耕。聪明的撒尼人民为了使双脚少忍受些火烫之痛,他们只得走三步就把脚抬起来跳两下,两只脚轮换着跳跃以此来缓解疼痛之感。久而久之,大家将这种播种的步伐跳到生活中来,配上清脆的大三弦加以融合,便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撒尼大三弦舞。

大三弦舞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三弦乐器进行伴奏。首先,撒尼大三弦舞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即兴性质。因为在撒尼大三弦的演出过程中,舞者们进行舞蹈时并不会有固定的程式性音乐,因此三弦的音乐伴奏通常呈现出即兴风格。其次,三弦舞的节奏采用相对来说较为简单的dol、mi、sol为主音,从而进行较有规律的旋律弹奏并配合五拍进行舞蹈。再次,三弦乐器由于体积较大因此多数由男性进行持之而舞,女性则根据队形配合拍手、转圈、下蹲、跳跃等动作以示回应。同时,在大三弦舞蹈进行表演时人员数量一般不做限制,由男女进行双人配合,时而对跳时而齐舞。其基本步伐为三步一踢脚与跳步,动律大多呈现出三步两跳的发展规律。最后,撒尼大三弦舞可以根据主要动作进行变换,通过各种队形与不同方向进行前进、后退、转圈、自成一列、围圈而舞的多种表演方式,其蹈动作较为简单,会不断地进行重复表演,规律性极强。

三、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的民族精神

(一)崇尚自然的朴素情怀

撒尼民族的精神文化大多体现在对舞蹈原始信仰的追求上。撒尼人们崇尚万物有灵的自然生态,其舞蹈观念也总是透露出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念。撒尼人民在进行大三弦舞时,不需要特定的动作程式,不需要华丽的舞蹈设置,只需要亲近自然,在最宽广的大地上进行随心的舞蹈即可。同时,从撒尼大三弦舞中的道具“大三弦”来看,撒尼人民多喜爱用道具来进行情感的表达。由此可知,代表着生产劳作的道具类舞蹈在撒尼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好比撒尼人民通过舞动大三弦来表达对天地的敬仰与对丰收的崇拜。另一方面,从大三弦舞蹈具有农业生产的历史源远来看,撒尼人们对大三弦舞的传承正是表达了撒尼民族热爱自然与万物的情操,通过在节庆或休闲时跳大三弦来表达对生产劳作的情感抒发以及对本族人民朴素情感的赞扬。因此撒尼族人民通过大三弦这种民族性舞蹈与原生态信仰来保留着对舞蹈美的朴素追求,并将这种追求融入民族血液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撒尼人民。

(二)豪迈刚毅的强悍性格

撒尼人民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着勤劳、豪迈、奔放的强悍性格,直到现在撒尼民间舞蹈还是以这种刚劲舞风为主,进行民族精神的深刻表达。通过大三弦舞我们可以对撒尼先民在多年前的生产劳作生活进行了解,感受撒尼民族为了民族生存不怕吃苦甘于耐劳的英勇气概。其次,撒尼大三弦使我们看到其舞蹈动作刚劲有力、敏捷豪迈的气势,让我们体会到撒尼人庆祝丰收的热情喜悦之心。最后,从撒尼大三弦舞中,我们能体会到撒尼人民无畏艰难的乐观态度,明白了生活在恶劣条件下的撒尼民族无论遇到何种困苦,都会秉持迎难而上的精神去面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从三弦舞中感受撒尼人们强悍的性格特征。通过上述撒尼大三弦使我们明白了撒尼人民的剽悍性格,其矫健的精神追求造就了该民族豪迈刚毅的强悍性格,形成了撒尼人民追崇勇猛粗狂的民族文化,并将此等性格特征融入舞蹈,从而进行最深刻的民族性格表达。

(三)热情团结的豪放情怀

撒尼舞蹈很多都是以集体性的群众舞蹈进行表演,这充分说明了撒尼人们强烈的集体意识,说明该民族是一个齐心同心,处处和谐的民族。首先,通过撒尼人民围火而舞的习俗就能知道撒尼人民有火一样的热情,他们时常手手相接,踏着整齐如一的步伐围圈作舞,表达着热情和谐的民族精神。其次,从热情奔放的乐器类舞蹈,即大三弦舞蹈中,足以让我们看出撒尼人民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人们在跳手持乐器的大三弦舞时,舞者们同常结伴而舞,通过对跳的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何种民族都可以参与到此类舞蹈当中。大家配合着乐器伴奏进行舞蹈,充分体现了撒尼人民热情好客的豪放的情怀。最后从大三弦舞的欢乐气氛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撒尼人民遍舞遍弹、遍舞遍唱的愉悦,体会撒尼舞蹈的潇洒自如,感悟撒尼人民的豪情满怀。以舞蹈的方式了解到撒尼人民热情团结的豪放情怀。

四、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的价值所在

(一)娱乐价值

石林县依托著名的石林风景区成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著名的县区,因此撒尼大三弦舞也成为各类游客们最喜爱参与的舞蹈活动之一。在以前,大三弦舞是撒尼族青年男女以婚恋为内核所进行的一项情感交流活动。后因外界环境的不断更变,其婚恋功能逐渐变弱,从而转变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娱乐功能。随着后期石林景区在国内外知名度愈加广泛,撒尼大三弦舞便成为石林地区在进行重大节日和民俗节庆活动中必跳的娱乐性舞蹈,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愈发成为我国文艺爱好者研究少数民族舞蹈的着眼点。由此关于撒尼大三弦舞不断被开发并将其进行整理归纳,成为一套具有娱乐性质的群众性舞蹈,也成为旅游节庆等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演出形式。因此撒尼大三弦舞具有很强烈的娱乐价值功能。

(二)教学价值

艺术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在实际践行中不仅要眼望未来还必须要回顾历史,因此石林撒尼大三弦舞也越发成为高校艺术教育方式的有重要路径之一。近年来随着文艺工作者不断对彝族文化的深入挖掘,许多学者也发现彝族撒尼大三弦的教学价值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性。通过对撒尼大三弦舞的学习,可以将其归纳整理进行系统的教学教案,并将撒尼大三弦舞搬入高校教学体系,通过课堂进行具体实践。此等做法不仅能够使我国舞蹈教学实践内容更具多元化,同时也能突显出彝族撒尼舞蹈的教育功能。以此等方式加大撒尼舞蹈的传承力度,不仅有利于撒尼舞蹈的创新发展,也更能突显其教学功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三)文化价值

从撒尼大三弦舞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撒尼大三弦的舞蹈来源还是舞蹈过程中的内在精神,都包含了彝族撒尼人民对舞蹈的真情实感。这种舞蹈情感不仅代表着撒尼大三弦关乎生产劳动舞蹈的丰收表达,更能体现撒尼文化的深厚所在。通过撒尼大三弦舞蹈来了解撒尼人民豪迈刚毅的强悍性格、崇尚自然的朴素信仰以及豪迈刚毅的性情特点,进而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关于撒尼人民的民族文化。由此我们便可得知,撒尼大三弦轻快欢乐的舞步中传递出的不仅是舞蹈这种单一的文化价值,更多的则是表达了撒尼人民在历经岁月沉淀后传递出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不仅体现在大三弦舞蹈中,更多的则是显示在撒尼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是撒尼人民热爱生活的一种文化表达。

五、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政治给予支持且加大宣传保护力度

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石林地区的民族舞蹈特色,通过文化部门将大三弦舞的开发与挖掘提升到石林县旅游城市规划的重要议程之中。在传承人还有能力亲自授课的同时,政府动员传承人建立文化馆并对其大三弦舞蹈文化展开资料搜集与青年培训活动,学习传承人制作大三弦的手艺,领悟传承人跳大三弦的精髓。另一方面,乡镇村落等基层组织也要积极加入撒尼大三弦的保护与传承中,动员年轻人多参与多学习,进而使大三弦从石林地区走向更宽广的舞台。使撒尼大三弦在如今信息化的社会中依旧能够留下民族印记,保障大三弦舞今后的发展。

(二)文艺工作者整合资料且进行探讨考究

撒尼大三弦体现的不是单一的民族文化,更多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因此对于撒尼大三弦舞蹈资料的整合与研讨会的建立对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地文艺工作者对撒尼大三弦进行艺术研讨,应该及时记录大三弦在石林地区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征,成立资料较为完整的文化馆与工作室,为撒尼大三弦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深入挖掘撒尼民族文化,来提高大三弦舞蹈在艺术领域中的知名度,此等做法不仅有利于大三弦在舞蹈界内的广泛推广,还可以对其民族艺术展开文化交流,更能满足少数民族研究者的研究范围。

(三)树立群众荣誉感且鼓励传承人进行传授

树立民族荣誉感对于撒尼大三弦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精神,而石林地区的民族精神就是撒尼大三弦的舞蹈精神。通过著称于世界的撒尼大三弦舞蹈可以使该地区的民族获得文化认同感,通过石林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促进撒尼民族凝聚力的加强,以此使得每位族人们拥有撒尼大三弦的文化荣誉感。同时通过这份民族荣誉感激发族人们对撒尼大三弦的热爱之情,以此推动传承人继续传承大三弦的动力,从而使学习撒尼大三弦的人越来越多,以此进一步推广撒尼大三弦。

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云南石林撒尼大三弦舞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与洗礼,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态,并以其鲜明的舞蹈风格来表达着撒尼民族的特有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彰显着属于本民族文化价值的所在,表达着撒尼族舞蹈所蕴含的真挚情感与独特魅力。本文正是基于撒尼大三弦舞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来进行论述,通过其舞蹈来阐述大三弦舞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进而对撒尼大三弦舞的价值展开说明,最后针对撒尼大三弦的传承与保护进行论述,以此更好的了解云南石林彝族撒尼民间舞蹈。

参考文献:

[1] 陈兴贵. 彝族民间舞蹈的特征与社会文化功能[J]. 民族艺术研2009-10-28

[2] 徐梅. 云南彝族舞蹈教学体系实践研究[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4-04-30

[3] 袁婷婷. 彝族舞蹈风格探究[J]. 音樂时空. 2015-07-16

作者:赵天宇

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 篇3:

论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地区民间舞蹈元素的研究,旨在探讨民间舞蹈的元素提炼、再创造及它所起到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为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及传承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民间舞蹈;保护;传承

引言

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是指流传在民间的人民群众的舞蹈,对于民间舞蹈的概念,有多种理解。有人认为,民间舞是指那些用作宗教迷信的舞蹈;还有人则认为,民间舞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传统舞蹈。民间舞蹈家们则认为,各个特定民族的艺术舞蹈,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在各自传统的舞蹈中得以升华发展起来的。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认为,中国的民间舞蹈就是农民舞蹈,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队伍广大的农民艺术,是一种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形态。

尽管人们对民间舞蹈概念的理解众说纷云,但不外乎是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观念。我国的民间舞蹈是从进入阶级社会后,与宫廷舞蹈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现在仍然流传着的绝大部分民间舞蹈,从内容到形式都明显的表现着广大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及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在这些民间舞蹈中,也还有着许多古代图腾舞蹈的遗存,以及祭祀舞蹈、宗教舞蹈的烙印。这都是舞蹈艺术的延续性与继承性使然。作为当代的舞蹈编导,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民间舞蹈的概念,才能提高对弘扬民间舞蹈文化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肩负起弘扬民间舞蹈文化的历史使命。

一、我国民间舞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发扬、创新民间舞蹈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用劳动和智慧,战胜并改造了自然,在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舞蹈艺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更是源远流长。

距今已有五千余年的远古时期。就有反应人类历史的舞蹈真实图画,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连臂起舞的造型与场面,也有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我国已有的文字中,远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商、周到春秋时期出现的甲骨文中就有“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记载。在《诗经》中描写民间爱情生活的舞蹈就有很多。

随着广大庶民阶层的出现和农业、工业及商业经济的发展,民间歌舞活动也日渐繁荣起来。秦、汉、三国的五百年间,民间杂舞在各地蓬勃发展,唐代的宫廷舞蹈也可以说大部分都来自于民间。宋代的民间“舞队”,很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歌舞,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而且形式新颖,并且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同时期,随着民间舞蹈高度发展,奠定了农村广场艺术坚实的基础,深得人民喜爱。鸦片战争后,我国产生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太平天国时期的“麻雀蹦”、“矛子舞”等都是民间舞蹈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新的发展,反映了人民民主革命的思想。从“五四”运动到社会主义的现代,“红军灯”、“翻身秧歌”、“胜利腰鼓”等,又是这一革命时期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从我国民间舞蹈长期延续和发展的历史来看,这种艺术不是处于静止的形态,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着,重现能反映出我国数千年的文化面貌,又能反映出我们炎黄子孙共同的审美特征。所以,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作为炎黄的子孙,保护、继承、发展、创新民族民间舞蹈是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二、 把握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创作特色民族舞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间舞蹈可以说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统计,民族民间舞蹈形式有千余种,节目近万个。按照专家学者对民间舞蹈的分类法,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划分。由于篇幅有限,恕不举例。从内容上看,可以归纳为四种,即:娱乐舞蹈(包括生活、生产、军事三个方面),祭祀舞蹈(包括祭神的、祭人的、祭物的),宗教舞蹈(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舞蹈(包括喜庆的、婚丧的、驱疫消灾的、传统历史教育的)。从形式上分,民间舞蹈也可分为四种:模拟舞蹈(包括动物类、植物类、鬼神类及其它),道俱舞蹈(包括小道俱舞蹈、大道俱舞蹈),面具舞蹈(包括半面的、全面的),歌舞小戏(分北方的、南方的)。这些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犹如一个聚宝盆摆在我们舞蹈编导面前,令人眼花缭乱。如何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确是值得我们探讨。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在全面了解民间舞蹈的传统形式之后把握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舞蹈。

民間舞蹈是与少数上层社会中的宫廷舞蹈相对存在的一种广大下层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广场艺术。它在艺术表现上不同于古典舞,有时对舞蹈的动作不是那样精雕细磨,显得有些粗糙、简单,而且程式也不是那样严谨、规范。但是,从表演上看,它却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味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它能彰显劳动人民的聪颖才华和卓越智慧,而且,特别具有广泛的人民性、群众性和民族性。笔者认为,中国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动作夸张,丑中见美

在许多民间舞蹈人物中,大部分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形象,如:反映人民生活情趣的《采莲船》《车幺妹》,舞蹈中的艄翁和逗幺妹的小丑,都是丑角扮妆,这些“丑角”并不都是反面人物,而是人们喜爱的正面人物,他们的动作都有一定的夸张性。人们就是从这些朴实、风趣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的心灵美。

(二)感情质朴,韵律独特

民间舞蹈中的各种人物,在表达自己的感情上,常常是纯朴真挚的,而且在表演中的动律与节奏,又常常是和民间音乐的锣鼓点分不开的。比如:流传于川东北一带的《翻山铰子》,老艺人的表演能达到肩动、眼动、胯动、颈动、膝动……浑身都能动,再伴以舞动的铰子,其韵律确很独特,高潮处,令人如醉如痴。在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民间舞蹈中,有不少是男扮女装的角色,比如《采莲船》和《车幺妹》里的女角就往往是男扮的。这样的扮妆与表演更能增强质朴、诙谐、风趣的效果。

(三)手法虚拟,构图丰富

我国许多民间舞蹈都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能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起到“以虚带实,虚中有实”的作用。如:“龙灯”“鱼灯”“对花灯”都是采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而且构图变化丰富,思想立志很高,又如:《划旱船》、《跑竹马》、《老背少》、《云牌舞》等,也都运用虚拟手法,高度概括了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能把人带入一个艺术美感的境地之中。

(四)道具多样,使用巧妙

借物抒情是我国民间舞蹈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特色。各种大小不同的舞蹈道具的巧妙使用,使我国民间舞蹈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姿态。如各地不同风格的“舞龙”“舞狮”很能表现出我国人民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又如扇子、手绢等生活中的用具,也成为舞蹈道俱,在不同艺人的手中,能出现不同的绝招,发挥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五)歌舞交融,艺技参半

歌中有舞,舞中有歌,歌舞结合是我国民间舞蹈的艺术传统,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南充地区的《川北灯戏》等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艺中有技,技中有艺,这些都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传统表现形式。我国民间舞蹈就外部形式看,歌舞多于纯舞,自娱性舞蹈也多于表演性舞蹈。把握民间舞蹈艺术特征,并巧妙地用于艺术舞蹈创作,会收到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笔者在创作舞蹈《桑园滴翠》时,把川北大木偶舞蹈溶于真人舞蹈表演中,就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其艺术魅力令观众陶醉,在创作《川北灯戏》专场的《开门灯》时,把民间传统的“跳灯”舞蹈基本动作溶入艺术舞蹈的语汇,融歌舞戏一体,使开场气氛欢快热情,风格独特,彰显了地方文化的特色。

三、正确认识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促进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建设

民间舞蹈作为民间农耕、牧文化的产物,它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必定有它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间舞蹈自诞生后,就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延续流传于广大农村,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呈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精神。因为植根于人民,能够反映人民的美好理想,爱憎感情和生活情趣,所以在民间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与创新。所以,笔者认为,民间舞蹈不仅具有实用性、教育性和审美性的社会功能,而且还具有娱乐健身功能、情绪的宣泄功能、民间知识文化的传播功能和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整合功能等等,这也是民间舞蹈得以代代传承和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

(一)娱乐健身功能

民间舞蹈以它不同的舞蹈形式,已经在民间流行了千百年,早已经被世人所认知。与其说它是一种舞蹈形式,还不如说它更是一种风情,因为,许多的民間舞蹈是在人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男女间互生爱慕情意时,常会情不自禁地舞起来,用“肢体语言”传递爱的信息。这些情感中是对河流山川的礼赞,对甜蜜爱情的追求,更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此同时,民间舞蹈还具有强身健体、增强了肌体的生命功能,提高肌体抵抗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如:藏族的“锅庄”;彝族的“哒踢”;摩梭人的“甲搓”等,增强身体体质的功能却是有增无减,近些年,在四川的许多地区就有中老年锅庄队,用藏族的锅庄舞来达到娱悦身心和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宣泄功能

民间舞蹈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同样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生活的缩影,也是千百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它是人类生命的张扬与情怀,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记录着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文化发展历史。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曾说:“舞蹈起源于性的冲动,起源于恋爱” ③,这一言论开创了舞蹈“性爱说”的论断。在人类初期,原始人则以出众的舞技来营造喧闹而炽烈的场面,以此求得异性的注意,由此看来,人类在初始时期就知道应用舞蹈本体来使情感得到酣畅淋漓的宣泄和抒发。而民间舞蹈多是以群体表现为主,这是因为,民间舞蹈在群体传播过程中,表现个体获得了激情的释放,拥有了归宿感,从而获得了赖以生存的保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舞蹈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强大的心灵宣泄和释放压力的作用。

(三)传播功能

在人类初期,人民便利用舞蹈的方式,传播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舞蹈的内容和形态极其丰富,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和形态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如:《采莲船》、《车幺妹》、《划旱船》、《跑竹马》、《老背少》、《云牌舞》等这些流传于民间的舞蹈形式,都积淀着先辈们的心理意识,融和了先辈们所创造的原始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保留了极其丰富的原始文化内涵。在没有记载和保存知识手段的蛮荒年代,想要获得最简单的生产、生活知识;劳动技能知识是极不可能的,需要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认知才能达到。祖辈们要想获得一些人类生存最简单原始的物质生产、生活知识,必须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在当时,人们只有通过舞蹈的方式,把这些生活、生产、技能等知识,形象而生动地存留下来,并在适当的时间传授给子孙后代。传统的民间舞蹈总是喜欢在劳作中边唱边跳,因此,民间舞蹈语汇中有大量反映生产与生活的舞蹈,通过这些歌舞形式,很大程度上在广大的民众中起到了传承民间生产、生活知识的作用。

(四)整合功能

人类历史发展史上,在人类早期,人与人之间把围着圆圈绕臂而舞作为一种交流的途径。因为通过这种友好的肢体语言让原始人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和团体的感召力。在人类力量薄弱的旧石器时代,脱离群体和部族,就将意味着死亡不幸。群居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方式。群居生活让人们有安全感和归宿感。人与人之间连接成一个整体,个人的特征在整体中消失,群体的感觉替代了个体的意识,形成了强大的集体力量,使得社会群体极具感召力,这种群体感召力,是人类社会高级文化中社会秩序化、和谐化的基础,也是民间舞蹈最初的社会功能,它激励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今天我们能见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是我国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成果,民间舞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确实起到了娱乐、美育、教育、锻炼的作用;防治疫病强身健体的作用;传授生产技能和保存传统文化的作用。所有从事舞蹈工作的艺术家也都应该努力向民间舞蹈学习,从中吸取营养,从而丰富和提高自己。一方面让民间舞蹈成为职工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把民间舞蹈艺术应用到艺术舞蹈的创作中,把保护继承、发展创新民间舞蹈艺术,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辱使命,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M].中国ISBN中心.1997.

作者:刘佳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音乐之声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网络媒介调查管理论文

热门文章

彝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