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育中学体育论文

2022-04-30

小编精心整理了《生成性教育中学体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体育教学策略是教学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决策活动。本文从主体性教育思想、学习方式和新课程观三方面讨论了体育教学策略的教育学、学习论和课程观基础。

生成性教育中学体育论文 篇1:

团体研究性实践引领体育师范生专业发展探析

实践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平台和基石。[1]如何突破单一的实习模式,创新复合型实践平台,这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师范生教育面临的重要实践课题。实习支教、顶岗实习、教师进修学校与协作共同体等模式的确是很好的实践平台,但其大多采用“‘毛胚’+实习实践再加工=成品”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会牺牲实践对象的利益。因此,本文提出体育师范教育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借助现代化网络通信平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团体研究性实践,努力将“毛胚”打造成“准成品”,建立“‘准成品’+实习实践再加工=成品”的模式,最大限度地维护实习对象的权益,科学有序地引领体育师范生的专业发展。

一、实施团体研究性课程规划,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

科学的课程规划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也是体育教师现代化教学必备的技能。学校体育课程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系统且切合实际的体育课程规划。体育师范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者,具备课程规划实践能力是教育发展赋予其的历史重任。众多具体的课程规划实践证明,空洞、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和高高在上的体育课程规划是制约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脱离了人的发展属性。因此,体育师范教育迫切需要构建基于“人的发展”的体育课程规划理论。此外,人性教育理论在当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得到空前的共鸣,该理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人性教育是教育实践的目的与宗旨。“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人具有主体性”是人类教育活动开展的必然依据和充分前提。[2]“人之为人,即是他能通过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这种给定性与自在性,扬弃其自身的显存状态。实践的本性就是对一切给定性、自在性的扬弃和否定”[3],“实然人性”和“应然人性”的距离表明人性教育存在的必然性和实践性,也蕴含着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超越性。由此可知,人性教育理论综合反映了体育师范教育中对于人性教育的要求,符合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教育的要求。

因此,体育师范教育应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平台,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基于人性教育的课程规划技能的团体研究性实践,使体育师范生掌握:基于学生人性发展的体育教育实施体系(图1);浸润在人性教育中的目标、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学时规划(计划)体系[4](图2)。通过团体研究性实践,体育师范生能够清楚地了解人性教育的阶段性,了解各年龄及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和基本计划,系统地把握体育教育目标中有关人的发展的要求;能够清楚地了解人性体育原理,针对体育的动态特征,系统地把握体育教育内容、方法和策略中有关人的社会现实的要求,反思教材论、方法论和发展论;在实践中掌握基于人性的体育课程规划实践技能,坚持人性教育的课程规划的实践观与教学观,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促进专业化成长。

二、实施团体研究性模拟教学实践,树立现代化体育教学实践观

体育教育课程是基于人的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学科本质与学习本质而形成的。在学校体育课程社会实践中,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集中体现在人性教育目标上,学科本质和学习本质集中体现在基于人性要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上。如何实现体育教育中的实然人性向应然人性的转化,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具备教学程序性、方法性、策略性、行动性与应变性的实践性知识,但这些实践性知识只能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5]这说明教师具备的实践性知识是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到信奉,再到自发实践,最后植根于教学活动的知识统称,也表明实践性知识是循序渐进形成的、可培育的知识。因此,体育师范教育应结合教育进程,发挥团体力量,开展研究性模拟教学实践,有系统、有计划地引导程序性和方法策略性实践知识的运用,促进体育师范生专业发展。

1.体育教学程序性实践知识

体育教育有其特定的程序性规律,程序性实践知识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创造和创新的基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备课—上课—反思的体育教育基本程序,导入—开始—准备—基础—结束的体育授课基本程序,评说—改进的教师提升基本程序。三者构成了体育教师教育生涯专业发展的基础程序。为此,体育师范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平台,进行团体研究性教学实践,重点强化三大程序性实践知识,促使其内化和生成。第一,课前“晒课”,要求体育师范生在上课之前将课程设计、课程教案及微课发布在通信平台上,展示课程设计基础、教案以及课堂可能突发的“教态”及其应对预案等。第二,课后“曝课”,要求将授课进程(视频或教学反思等)发布在通信平台上,全面展示授课情况。第三,“@顶帖”、“评课”,体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顶贴”辩论对体育师范生的备课和授课的进程和效果进行指点,对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第四,改进与反思。体育师范生对各种意见进行反思,通过课后说课或设计的方式给予反馈,以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6]。

2.体育教学方法策略性实践知识

教学效率是指教学内容信息的传递效率,其中学生发挥着主体的作用,教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教学方法策略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程序性实践知识是体育教师顺利实施和驾驭教学的首要实践技能,包括方法使用实践知识、策略运用实践知识以及方法策略应变实践知识。为了让体育师范生获得这一实践技能,体育师范教育要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开展研究性团体互助教学实践,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片段教学(teaching of a segment)、微型课(teaching of mini–course)及模拟教学(simulation teaching),即MSMS,让学生在MSMS递进教学实践中体会不同方法和策略的应用范围、条件和效果,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应对教学质量的“池塘效应”,诱导和唤醒体育教学的创造力,逐步树立科学的方法策略性实践观。

三、实施团体研究性现代通信平台的教育叙事与反思,树立基于实践的创新观

创新是体育教师的本色,也是教学质量的根本。培育师范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和唤醒创造思维原动力,这是体育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教师的创新动力来自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落足于自身和团体的教学和反思实践。因此,体育师范教育中应积极开展团体研究性互助实践学习,有计划、有系统地培育实践知识,促进并创新实践性技能的专业化发展。

1.教师自我

自强、自信才有自我,体育教师自我是教师生涯的要求,是教师综合知识体系高度集中的体现。教师自我知识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认知、调节、评估的综合教学实践——效能的自我认识。“教师是否知道运用‘自我’进行教学,是否了解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扬长补短,适度发展;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7]是教师自我形成的关键,而这种自我认识往往需要借助外界力量给予推动。因此,体育师范生培养应借助团体力量,让学生在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团体批评与反思中逐步地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反馈与自我调节,主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调整,促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

2.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自我的延伸,“是教师做出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时自然展现的一种行为倾向”[8],是教师对教学情境准确判断与灵活驾驭教学的教学艺术和教育艺术,也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实践知识。体育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案设计的组织、教法和练法等教学要素,随时都会发生变化。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能迅速地脱离原有的教学预案,寓教学于无形中,一个暗示、一个幽默、一个纠错动作、一个组织调度等都能化解一个个教学“事件”。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有关的教学机智实践知识。这种实践知识来源于经验反思。因此,体育教师要忠实地记录和反思教学片断、教学突发事件及其处理方法,享受自我教学机智的快乐,默会自己的教学机智。在具体的叙事实践中,体育师范生要长期地坚持现代信息平台教育叙事,叙述“某一教学片段”或“某一尴尬”,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找教与学碰撞的“小火花”,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自我教学智慧。实践表明,日积月累、厚重的教育机智叙事与反思,是体育教师的精神财富,更是体育人生的演绎历程。

3.唤醒顿悟

教育顿悟的本质是对原型中所包含的关键性、启发性信息的激活,是原有知识的重构。体育教师的顿悟,是对体育教育诸元素的重构、默会与醒悟,源于对体育教育实践效能的关注和反思。因此,体育师范生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平台,自主撰写体育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策略、评价等在体育实践中的作用,反思如何改进与调整才会更加和谐,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此外,体育师范生也要在这一实践与思考中顿悟、领悟那些可意识但无法言传的体育教学实践知识,积累无意识的、内隐的体育教学经验。

4.实践求异、创新与超越

动态是体育的本质。动态求异是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创新和超越是现代体育教师的本真状态,体育教学的重构需要教师不断改造、创新和超越,体育教师发展也要求教师不断否定自我、创新自我和超越自我。创新与超越是现代体育师范教育的基本要求。求异是原动力,创新是主动力,超越是教师人生发展的动力,三种动力共同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这三种动力的发展需要体育师范生进入一个循环过程,即实践—理解—顿悟—再实践。因此,体育师范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开展团体研究性的求异与创新实践,对同一命题进行不同的求异、创新实践,在团体研究性评析中,掌握求异与创新本领,实践超越性思维,促进体育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

四、开展现代网络通信平台的教育博文研习,树立现代化专业发展观

体育教师的实践知识是一种缄默知识,批判—反思—内化是其生成的基本途径。因此,在体育教师现代化专业成长过程中,体育师范教育要重视对批判性博客的反思,促进体育师范生现代化发展。第一,坚持撰写网络博文,对教学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从现代体育教育与教学理论上进行诠释。第二,对深层次的教学现象进行多角度的认识、解释,提出自己的教学观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去检验、转化和升华。第三,对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开展实践研习,并从教育理论上进行剖析。撰写博文研习是体育师范生乃至体育教师实现现代化升华的必由之路。

教育实践性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积极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平台的时空跨度,创造性地开展团体研究性模拟实践教学,有计划、有系统地引导体育师范生转变教育理念,并在教学研究性实践中理解、内化及默会教师实践知识,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创新观与发展观,提高体育师范生的培育质量,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本文系江西省2009教改课题“体育教师教育U-S协作1+1+1+1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XJG-09-13-17)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罗儒国.教学生活的反思与重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4.

[2][7]冯向东.对教育学人性假设的追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4).

[3]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4]蔡清顺,袁斯琴,毛海涛.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师的创造性与主体性[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5]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6]袁斯琴,蔡清顺.e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

[8]刘微.教学机智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6.

[10]刘旭东,吴银银.我国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11(3).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

作者:蔡清顺 毛海涛

生成性教育中学体育论文 篇2:

试论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摘 要: 体育教学策略是教学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决策活动。本文从主体性教育思想、学习方式和新课程观三方面讨论了体育教学策略的教育学、学习论和课程观基础。

关键词: 体育教学策略 主体性教育思想 学习方式 新课程观

体育教学策略是教学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于体育学科的教学策略,定义为:在体育教学实施中进行系统决策活动的动态过程,是通过概括地思考对体育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的整体性预先谋划,是根据体育教育规律,作为体育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需要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而对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合,并随体育教学情境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

体育教学策略建构在主体性教育思想;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理论;新的体育课程观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

1?郾主体性教育:体育教学策略的教育学基础

主体性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的社会主体。体育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产生,是教育培养具有开拓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的体现,是从对人的哲学分析入手研究教育对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建构。体育主体性教育提出了关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关于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充分尊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综合我国的有关研究可以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表现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表现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接受并内化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所施加的良好影响,掌握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成果;第二,学生是交往的主体,表现为:在各个社会生活领域中,在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往中,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能够分享和内化社会教育资源,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第三,学生是自我生活的主体,表现为:学生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尤其是精神生活世界),能够认识、开发、调控自己的生命活动,感受、理解、拓展自己的生活;第四,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表现为: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认识人生,并确定自我发展的方向、拓展发展空间、抓住机遇、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

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学生自身的年龄、知识、经验能力的局限,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在性质和形态方面尚处于初级的软弱的阶段。这表现为:第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成员(如教师、家长)的监护、引导和规范下,才能得以确立和正确的发挥有限的作用;第二,表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功能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能有限地发挥,并且要依赖于他主性、受动性和模仿性的因素。这说明学生是正处于发展之中的完整的人,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是多层面的和不成熟的。

根据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认识可以看出,体育主体性教育要求教师在多层面内创造条件,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完整的人生成。

2?郾学习方式:体育教学策略的学习论基础

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学习研究的重要主题。倡导执行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自主、协作、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2.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第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第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结合自主学习的定义,可以把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如下:第一,能动性,自主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或需要外界来管理的学习活动;第二,独立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由自己作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第三,有效性,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的各种因素,采取各种调控措施达到最优化的学习;第四,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在现实情况中,学生的学习多数是界于绝对自主或绝对他主两极之间的,如学生在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由自己来决定。

2.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

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无论是我国学者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概念,还是国外学者提出的相关概念,本质上都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从过程上讲,它是一种问题解决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借助教师或他人呈现问题、讲解问题、得出答案的问题解决过程相对。概括言之,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学习方式。

2.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够改善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习得团体规范、形成社会交往技能,建立起一种友爱、合作的人际关系。

根据前面对三种学习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作为三种学习方式,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自主学习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的学习,强调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与被动学习是相对的。研究性学习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它与接受学习是相对的。合作学习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以群体的分工、协作为特征来进行学习,它与独立学习相对。三种学习方式强调不同的侧重点,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

3?郾新课程观:体育教学策略的课程观基础

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最根本的实质是体育课程内涵发展变化,教师的课程观必然需要发生相应转变。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从强调体育学科内容到强调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当人们只强调体育学科时,体育课程的内涵就与竞技运动等同起来了,体育课程就会以运动项目为核心而排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其结果必然是体育课程逐渐变成了社会、学校、教师对学生施加控制的工具,而学生自身权利、发展需要和个体爱好在课程中就得不到保证。为了保证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健康置于体育健康课程的核心,新课标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现实的经验和体验。这并不排斥源于社会文化的体育学科的知识,而是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对体育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体育健康课程的资源。

3.2从强调体育教学目标、计划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

片面强调体育教学目标,就会把体育课程作为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景之外设定的目标、计划和预期结果,就会把体育教学本身和各种非预期因素排斥到体育课程以外。如果要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体育教学就应该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就必然会有许多非预期性因素(这也是现代教育价值的所在)。因此,新课标走出了预期目标、计划的限制,更关注体育教学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强调教学过程,把教学目标、计划整合到教学过程、情景中,使之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

3.3从强调单一教材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强调体育课程作为体育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计划,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材)控制体育课程的现象,表现在教学观念上就是以运动技术和身体机能为核心的体育教学观念。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经验、体验和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它必然要求把体育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材)、情景四因素间相互持续作用的动态过程,体育课程就变成一种由多因素组成的具有整合性、动态性、成长性特征的完整文化系统。

3.4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是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编制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体育隐性课程就是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的体育文化各要素总和。体育隐性课程通过心理无意识层面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在体育价值观念、个人情感态度、社会角色形成等方面产生持久的影响。新课标创设出宽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景就是谋求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能够和谐统一,减少隐性课程出现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钱钧.体育教学策略的建构与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118-121.

[2]张天包.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9.

[3]钟启泉.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9-261.

[4]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12.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03-314.

作者:钱钧

生成性教育中学体育论文 篇3:

两岸中小学性教育情况的比较及启示

摘要:两岸基础教育阶段的性教育尽管因为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采取了一些相似的措施,却仍有很多值得相互借鉴的地方。台湾的性教育从娃娃抓起,其教材内容远比我们开放,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比较高,值得我们大陆好好学习。

关键词:台湾;大陆;性教育;基础教育;比较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自由开放的心态与传统封建思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少女卖淫、少女怀孕堕胎、未成年人遭遇猥亵等事件频频曝光,这一切从某种意义上可归咎于性教育出了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周恩来总理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指出要把科学的性知识教给青少年,以指导他们健康成长。只是由于我们受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大陆的性教育一直还处于待发展的状态。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台湾和大陆的性教育措施不但有很多相似之处,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在教材的编写和师资力量的培养方面。

一、性教育教材的比较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陆的性教育可谓是举步维艰、踟蹰不前,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成为了中国文化现象的一个“盲点”。①大陆的性教育长期以来崇尚的是“无师自通”的原则,人们担心开展性教育会导致性解放的泛滥,所以在教材开发方面可谓是少之又少。大陆的性教育起步比较晚,实施效果也不够理想。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许多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而是渗透在其他综合性的课程中进行,如《体育与健康》就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性教育等诸多学科的有关知识。②

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整个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性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与此同时,大陆对性教育的关注开始慢慢深入,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教材呈现出对象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大陆首部性教育教材,也是我国首套进入课堂的正规性教育教材,是2002年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青春期“性教育”系列教材,它就是分别以初中、高中、大学的青少年为读者对象,集中围绕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各种性健康问题组织编写的。与此同时,江苏省首套青春期系列“性教材”读本也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为小学高年级版、初中版和高中版。教材低龄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2011年9月北京市首部小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中。该书按低、中、高学段小学生的特点设置内容,包括“我的身体”“预防艾滋病”等,并在朝阳区定福庄二小投入使用。其中“我是从哪里来的”一课中,教材图文并茂,大胆加入了性交概念。这是大陆性教育教科书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这本教材打破了传统性教育蜻蜓点水的模式,反映了当今社会性教育的迫切需求。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台湾经济发展较快,政治也朝着多元化方向转型。加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刻,整个台湾岛内的氛围显得较为开放和自由。受此影响,台湾的性教育从娃娃抓起。台湾性教育协会前理事长晏涵文认为:“性教育其实就是生活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在我们大陆小学才开始尝试性教育的时候,台湾已经开始在幼儿园进行一些以性别概念为主的教育,而且教材的普及率也很高。台湾早在2002年就开始在小学阶段正式开设系统的性教育课程。由此可见,台湾在性教育的步伐上远远快于我们大陆。

《长江商报》2010年2月23日报道:武昌积玉桥学校校长祝正洲1992年去台湾参观,发现台湾一所中学的校刊上竟然登载学生恋爱的注意事项。他后来说:“当时我都惊呆了,现在想来中学生也应该有这样的教育。”“我们这一代都没这方面的教育,如今还是羞答答。”这些话再次印证了两岸性教育进程的差异。

2007年11月,台湾当局卫生主管部门委托杏陵医学基金会,制作了一系列性教育课程,其中小学教材“三点全露”,并以Q版漫画毫不避讳地介绍男女性器官、性交动作以及宝宝出生的全过程。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杏陵开发的《踢爆色情、情欲自主》套装课程,由于涉及性交等内容和卡通图片,被指责尺度过大。但是,单从教材编写的内容便可以看出,台湾的性教育教材远比我们大陆来得开放。

台湾性教育的开展主要是在学校卫生工作的框架之下,以健康促进学校性教育的模式来推行的。国小(小学):从1年级开始至6年级,有关性教育的内容体现在“道德与健康”课程中“家庭生活与性教育”的章节当中,课时安排依据校本计划而定。国中(初级中学):对国1(初1年级)至国3(初3年级)的学生,每周在“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中用1节“健康教育”课来实施性教育。③

二、性教育师资的比较

理想的教育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没有人会到了真正需要某项知识的时候才进行恶补,就像没有人到了要制造机器的时候才去学相关的数理化或机械知识一样。性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应该等到学生成年并开始恋爱时才进行性教育。既然性教育要提前,那么中小学就要储备和补充这方面的师资力量。

我们大陆的中小学几乎没有专门的性教育教师。我们低年级的性教育主要是生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由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课老师代教。有的学校甚至忽视学生的生理需求,直接把这门课上成了语数外。七到九年级学生所接受的性教育也是非常有限的。在上人体生理构造这节课时,教师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专业知识不够完善,往往只能含糊其辞地回答学生提出的性问题。笔者认为,这不仅阻碍了科学性知识的传授,也在无形之中为性教育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等手段的应用,信息传播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出于好奇和心理需要,中小学生通过“地下渠道”,对性知识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因为成熟度不够,他们又经常处于羞于谈性和性解放的矛盾之中。这时候给学生性方面的正确引导,显得非常必要和刻不容缓。很多青少年因为性知识的匮乏,在花样年纪遭受了不该有的伤害。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但是,调查发现,正规、系统的性教育课程在我们大陆一时仍难以得到普及。其根源在于性教育师资的缺乏。④2010年9月,成都大学开始培养首批性教育师资。这个专业的学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需要学习性生理解剖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规范、性教育学、性美学等13门课程。笔者以为,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中小学性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

因为性教育的起步远比我们大陆早,台湾在师资培养方面做得也比我们大陆快。当我们还停留在谈性色变、耻于谈性,才刚刚培养性教育教师的时候,台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得到台湾“卫生署”的资助,开始培养性教育的专业队伍。目前,台湾又开始培养性教育方面的高学历教师——人类性学博士。中国新闻网2011年6月12日报道:台湾高雄市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博士班学生赵建刚和蔡景宏花费4年半时间取得学位,成为台湾教育史上首届人类性学博士。⑤笔者以为,专业教师在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性学专业人士的增多,台湾性教育的空间将大大拓展,其质量也将明显提高。

三、借鉴与启示

因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为强烈,台湾青少年对性行为的态度也较为开放。台湾人民对性教育的呼声远早于我们大陆,其成果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大陆学习的地方。

首先,在编写性教育教材方面,我们大陆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多增加一些插图。因为插图有具象性的特点,能够拓宽学生的视觉广度,产生积极的直观效应。⑥用插图帮助学生了解生殖器官以及性交过程,可以提高性教育知识的传授效率。

其次,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小给孩子正面的性教育,让孩子更好地享受跌宕起伏、充满激情的青春期这部交响乐。为了全面提升性教育的质量,我们大陆要加快性教育师资的培养步伐,因为靠代课或非专业教师是不可能有性教育质量的。

再者,台湾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包括青少年生理与性发展辅导,包括对学生第一性征的发育、第二性征出现的了解。⑦为了提升教师的性教育意识,给学生正确且健康的性教育,我们大陆在教师招聘时也可增考性教育方面的内容。

总之,要想让青春之花开得更加灿烂,就应该通过我们的教育和引导,让孩子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学会对不法行为说不,学会对自己负责。

注释:

①陈冀京.青少年性教育浅谈[J].青年探索,1998,(1).

②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

③彭涛.中国台湾开展学校性教育的经验[J].中国性科学,2005,(1).

④程榕娟.专业性学教师缺口成性教育短板[N].安徽青年报,2011-10-26,(14).

⑤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83.

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新视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88.

⑦黄天等.青少年发展与辅导[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6:18-19.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作者:廖圣河 黄小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D公司财务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自我评价下小学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