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发展规划解读

2022-08-16

第一篇:振兴发展规划解读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解读

问:《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是怎么出台的?

答:2010年7月,省委召开建设“文化强省”工作会议期间,王荣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争当文化产业龙头大市,努力建设文化强市的新的战略目标。根据许勤市长批示要求,由市文体旅游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科工贸信委、财政委、规划国土委等部门分别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政策起草组,开展《政策》起草工作。

许勤市长对《政策》的起草工作高度重视,先后10多次就此作出重要批示,对起草《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自去年10月份以来,许勤市长又先后6次用了整整半天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究,特别要求政策起草组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的最新战略部署,亲自谋划了政策的组织机构、资金来源、土地优惠等主要内容,提出了发布百强企业等具体措施,并且和各位市领导认真审阅了政策的每一个条款。王京生、吴以环等市领导也多次参加专题会议,对政策起草提出了很多方向性和具体的指导意见。

在《政策》起草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给予政策起草组大力支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出谋划策。在6次专题会议中,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发改委、科工贸信委、财政委、规划国土委、统计局等部门主要领导和业务骨干均参加了会议,从各部门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市领导的带领下经过多次讨论成熟完善。各相关部门还抽调业务骨干一起参与到起草和修改过程中,使《政策》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此外,其他相关部门在3次书面征求意见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政策起草组都尽可能地吸纳到相关条款中。

在市领导的带领和各部门的支持下,政策起草组以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件为依据,广泛参考了全国各大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政策,借鉴了国内外和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为使政策更符合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政策起草组先后组织了7场近100家企业代表和基层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座谈会,走访调研了近40家骨干文化创意企业,多次听取了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国内权威文化产业专家学者的建议,认真总结我市在发展文化产业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和创新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整体思考。

去年9月初,《政策》形成初稿,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历经30多次较大规模的修改,反复推敲,充实完善,逐渐酝酿成熟。9月15日,市政府五届三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规划》及配套政策,10月12日,市委常委会讨论并通过了《规划》及配套政策。

问:《政策》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答:《政策》与《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内容相衔接,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制建设、核心要素、市场环境、保障条件等各个关键环节。主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政策》增强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以及大运会期间来深考察时的最新要求为指导原则,以贯彻落实长春、云山同志第七届文博会期间在深召开的文化改革发展座谈会、文化产

业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政策主线,以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件作为主要依据,切实将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和贯彻到政策条文中去,体现深圳坚决贯彻中央部署,敢于先行先试、勇于率先发展的特区精神。

二是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需要。政策起草组经过大量的调研,在深入分析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在《政策》中重点解决资金投入不足、原创内容产业薄弱、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和投融资瓶颈突出等问题,集中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破解问题,力争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

三是注重与现有政策衔接。《政策》加强与现有政策的统筹协调,所有政策措施均有上级政策或我市相关政策作为制订依据,财政支持力度均有参考对象且满足产业需要,不违反国家财经政策和WTO规则。条文表述均经过多次推敲,力求表述准确、导向正确,尽量不引起歧义和被钻政策空子。撰写体例参照我市已经出台的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和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政策。

问:《政策》有什么特点?

答:《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措施具体,导向明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为了使《政策》的举措和指向更加直观和便于操作,贯彻起来好落实,执行起来好操作,具体条文尽量表述充分。如明确了奖励条款的对象、范围等和企业资助条款的评审条件、标准要素等。大部分条款可以在《政策》颁布以后直接操作,个别条款操作标准和程序较为复杂的,也形成了一个原则意见,为下一步出台操作细则提供依据。

二是重点突出,手段丰富,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政策》加强统筹、集中资源、形成合力,重点支持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到内容生产和自主创新等关键环节,在主体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都找准切入点给予支持,力求实现重点突破。同时,注重不过多依赖财政资助手段,综合采用更多的评选发布、营造环境、组织活动等政府服务手段,对产业发展的不同形态、不同环节、不同需求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非财政措施。

三是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具有较强的创新型。《政策》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密切联系实际,借鉴了国内外产业发展政策的先进理念,提出了很多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做法。如奖励内容产品创作生产、分离发展创意设计服务、鼓励优秀业态企业和百强企业发展、引导金融资本投入、保障土地供给等措施,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中都是创新性措施,相比较其他城市力度更大,更符合产业发展需要。

问:《政策》主要扶持哪些领域?

答:《政策》中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和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以高新技术为重要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潮流的新兴产业”。在发展的重点领域上,提出十大重点产业,是政策措施的主要着力点。包括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动漫、影视演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等领域,新兴产业的游戏、文化软件、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以及属于文化产业相关层的高端印刷和高端工艺美术业。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软件、文化信息服务等领域明确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我市的一大创新,在国内尚属首次。

问:《政策》如何加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保障?

答:按照我市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织领导机制,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纳入到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为发挥市委宣传部和文体旅游局作为文化产业主管部门的作用,以及统计局在监测产业发展数据的作用,新增市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统计局作为成员单位参加领导小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议题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仍由市发改委统一承担。为加强具体工作事务的沟通协调,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产业推进工作。

问:《政策》在财政投入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安排了3个亿的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有力地支持了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随着我市文化产业产出规模逐渐扩大,市场主体快速增加,产业形态更加丰富,我市需要给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大的财政支持力度。《政策》提出,从市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安排1亿元、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安排0.8亿元、原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2亿元,市财政新增2亿元,集中5亿元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为发挥区级财政的作用,鼓励设立区级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市级专项资金形成配套,强化市区联动。

问:《政策》中提出发展内容产业是基于什么考虑?有哪些举措?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内容为王,要把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着力点,加强内容建设,保证文化产品质量,加强创作生产的引导。二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传播的是“精神食粮”,文化生产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作生产,正确处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满足需求与引导需求结合起来,使文化产品反映正确的价值理念、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三是符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近年来我市创新业态发展态势良好,但内容产品的生产和创作仍比较落后,影视、出版、演艺等核心内容产业与北京、上海等城市比较差距明显。在国内外各地文化产业科技水平日益接近的发展趋势下,文化创意“内容”作为核心竞争力,如不加大发展力度,将会严重影响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为发展内容产业,逐步形成一批以提供动漫影视、出版创作、演艺、文化数字信息、文化资讯等内容为主、实力雄厚的内容提供商,占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政策》第四部分分别从动漫、影视、演艺、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等核心内容产业提出5条发展措施,主要采取奖励优秀产品和资助生产研发的方式,打造和吸引优秀的内容提供商。奖励的方式和范围经过仔细的研究,力求规范严谨、导向正确,避免出现实施效果偏差,力度参考了国家奖励政策和国内其他城市的支持力度。下一步,具体的奖励和资助方式还将制定出台实施细则。

问:《政策》如何加大文化创意产业自主创新力度?

答:为发挥深圳产业基础优势,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利用文化创意促进制造业等其他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政策》第五部分提出了6条措施:一是继续实施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行之有效的原创研发项目资助措施,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原创研发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

整合了国家和我市支持自主创新研发的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三是落实国家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自主创新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宣传、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用足用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四是鼓励“文化+科技”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每年给予10家优秀业态企业创新奖励;五是借鉴苏州、宁波等地鼓励二三产分离发展的做法,引导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领军企业分离设立独立的创意设计企业,超常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与其他产业关系最密切的创意设计业,对经认定的分离企业给予资助;六是整合我市已出台支持创意设计业发展若干意见,提出设立“创意设计奖”,每年举办一届,奖励为我市做出突出贡献的设计企业、设计师及设计作品。

问:《政策》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政策》着眼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发展主体,支持国有文化集团、领军企业、中小企业、总部企业、初办企业、产业集聚区等产业主体的快速发展,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在第六部分提出了6条措施:一是按照中央和我市对国有文化集团的定位,提高国有文化集团竞争力,发挥国有文化集团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二是发布文化创意产业百强企业并对增速高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领军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按照我市总部经济有关政策引进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四是对入驻创新型用房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实行房租优惠,鼓励各区继续实施现行行之有效的房租补贴政策,切实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五是降低市场准入和注册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创办文化创意企业;六是鼓励通过城市更新建设产业集聚区,并对国家级园区给予奖励,形成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问:《政策》在鼓励拓展市场方面有什么举措?

答:《政策》着力培育和开拓市场,打开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支持文化走出去,拓展国内市场,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在该部分提出了5条措施:一是组织发布文化出口10强,重点扶持一批骨干文化出口企业,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二是发挥我市境外经贸代表机构作用,为文化创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提供服务;三是采取组织和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参展的方式,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四是加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支持前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五是加快发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文化消费。该部分特别注意了避免与WTO规则相冲突。

问:《政策》在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方面有什么举措?

为发挥我市各个产业服务平台对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产生巨大影响力和推动力的文博会、文交所、投资基金三大平台,发展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政策》整合了现有我市对文博会等产业平台的支持措施,在第八部分提出了4条发展措施:一是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二是资助文博会继续发展;三是支持文交所加快发展;四是支持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管理机构发展。

问:投融资瓶颈问题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政策》在这方面有什么解决方法?

答:为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落实国家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投融资瓶颈问题,《政策》第九部分在风险投资、银行信贷、担保、保险、上市等环节提出了5条措施:一是鼓励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安排引导资金设立子基金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二是鼓励商业银行发展更符合文化创意企业“轻资产”特征的创新型非抵押类贷款模式,给予企业贷款贴息支持;三是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到我市再担保体系给予最优惠的政策支持,发挥担保机构的作用;四是鼓励保险机构发展能有效分散文化创意企业风险的艺术品综合保险、文化企业信用保证保险等国家试点险种,给予保险费资助;五是支持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

问:《政策》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有什么举措?

答:为保障土地、人才、知识产权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核心要素投入,健全产业服务体系,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策》第十部分提出了5条措施:一是保障文化创意产业土地供给,市土地使用计划优先安排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并给予优惠地价支持;二是按照我市高层次人才政策,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三是为文化创意产业著作权登记、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提供资助,加大力度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四是资助举办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创意活动和给予高雅艺术票房补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五是鼓励开展产业研究、决策咨询、人才交流与培养等产业服务工作。

问:《政策》出台后将如何组织实施?

答:《政策》出台后,为明确相关政策措施的具体操作方法,还需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联席会议制度、十多个专项工作方案等配套实施细则。为加快推动《政策》相关措施的实施,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相关部门将在一个月内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发布专项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政策》。同时,各区及新区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配套扶持政策。

第二篇:文化部部长解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9-30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解读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纳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

编制背景和过程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其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凸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今年初,中宣部会同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成立调研组,着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调研编制工作。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精神,根据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提出落实相关任务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对成长性好、示范带动效应强、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大项目作出安排。

《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三是坚持重点突破,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四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五是坚持内外并重,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1年末,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重点任务

一是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规划》明确提出,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后,将通过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促进演艺产业发展。坚持创新体制、壮大实力,加快推进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开展动漫企业认定工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动漫产业发展。

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对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确定的重大产业项目,要确保资金投入,加快实施步伐。宣传文化系统将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三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新闻出版领域将重点推进出版发行企业联合重组,打造中国出版传媒业航空母舰。广电领域积极推动省内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并支持有条件的省级网络公司跨省重组扩张。文化系统将重点推动动漫游戏业的资源整合,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动漫企业集团;将推动演出院团的体制改革,推动组建有强大竞争力的演艺集团;将推动演艺资源的跨地区整合,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聚集效应和强大辐射力的演艺院线。

四是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建设若干全国和区域性现代流通组织和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日前,在天津建设的“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区”已经动工,在北京建设的中国动漫游戏城也在进行规划。同时,文化部将抓紧研究制订规范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是扩大文化消费。《规划》提出要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要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促进文化消费方面,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拟从2010年开始,每4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2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每

2年编制公布一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扶持名录》等。

六是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

七是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规划》提出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新兴出版发行业态,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

八是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规划》提出要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2009年4月,四部委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近期还将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指导意见》,协调海关、税务、银行等部门,落实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政策。

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一是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是《规划》的一大亮点。目前,在文化部门主管的演出、娱乐、艺术品、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领域,基本实现对国内非公有资本全方位、全过程开放,除少数领域外,对外资也已基本开放。

二是加大政府投入。《规划》提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当年预算10亿元。同时,全国有近20个省(市、区)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三是落实税收政策。《规划》提出要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促进动漫产业发展方面,要认真贯彻执行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关于扶持动漫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规划》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今年初,文化部分别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签订了《关于扶持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6月底,文化部评选出15个文化产业项目,推荐给中国进出口银行,涉及资金43.81亿元。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规划》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六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宣部、文化部日前印发

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七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注重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

八是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依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盗版侵权行为,促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作者:文化部部长 蔡 武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9年09月30日

责任编辑:唐小鹏

第三篇:解读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45条”

从中央苏区到全新“特区”

——解读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45条”

新华社南昌7月2日电(新华社记者王运才、林艳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或“国45条”)日前正式出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老区、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缘何成为“国家战略”?《若干意见》有何政策“含金量”?其中透出哪些“经济信号”?记者就此作了深入采访。

赣州市兴国县枫边乡石印村山阳寨里有56户人家仍然住在几十年前建的土坯房里。“国45条”将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赣州市加快完成改造任务(6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周科 摄

“国45条”打造老区中的“特区”

“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内,赣南具有特殊地位,面临特殊困难,要把支持赣南加快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协同推进原中央苏区整体振兴发展”;“国家在资金、项目和对口支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若干意见》通篇贯穿着这样的原则。

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这是《若干意见》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区域的五大战略定位。

围绕五大战略定位,《若干意见》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支持赣州、吉安、抚州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赣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支持赣州、吉安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支持赣州、抚州创建全国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支持赣州开展全国低碳城市试点,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等。

赣州市委政研室调研员黄明哲说,据不完全统计,《若干意见》出现了9个“试点”、5个“试行”、4个“探索”、2个“试验区”、4个“示范区”、13个“重要基地”和30个“重大项目”,并有5个“扶持”、7个“补偿”、

9个“补贴”、11个“优惠”和128个“支持”。《若干意见》实施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将成为许多政策先行先试的全新“特区”。

“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一表述被赣州市发改委副调研员朱俊东称为《若干意见》给予赣州的“最大政策支持”。据此,位于中部地区的赣州18个县市区将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将使赣州成为“中部的西部”。赣州市国税局和地税局的数据显示,按照2011年的基数,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后,仅“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将从原来的25%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一项,就有近5000家企业可减轻税收负担2.77亿元。

赣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彭业明说,政策条件全面“西部化”,作为老区中的“特区”、扶贫的示范区,加上赣州毗邻沿海地区的优势,未来赣州承接产业转移将大有可为,经济社会有望迎来一轮发展热潮。

欧阳美萱夫妇站在政府资助下盖好的新居前(六月三十日摄)。新华社记者周科 摄

赣州市兴国县枫边乡石印村山阳寨革命烈士遗属欧阳美萱夫妇站在曾经居住的土坯房前(六月三十日摄)。 新华社记者周科 摄

区域发展战略“均衡化”促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因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仍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赣州国土面积占全国的0.41%,人口占全国的0.68%,但2011年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仅占全国的0.28%和0.17%,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至七成,是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五至七成,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扩大。

人均生产总值,1952年赣州为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38.1%和153.9%,1990年为71.9%和76.7%,2000年为60.5%

和72.7%,2011年降至54.7%和58.1%。即使与延安、遵义、百色、临沂、龙岩、三明、黄冈等革命老区比,赣州地域最广、人口仅次于临沂,但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不占优势,2011年的经济增速和人均水平均处于较后或末位。

“没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为此,《若干意见》制定了2015年和2020年“两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此前,赣南四周分别出台了四个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方面,赣南苏区明显“中部塌陷”,受到极大的地域壁垒制约,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若干意见》出台系列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和对口支援政策,就是要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中部塌陷”变成“投资的洼地,发展的高地”。

“过去,区域发展国家战略更多地放在沿海、沿江和沿边地区,而这几年,越来越倾向于均衡化。”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宏观战略上有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即使在中西部区域内部也越来越注重均衡发展,更多地把中西部的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给予扶持。

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把陕甘宁老区列入国家战略。

迟福林说,这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当前应对经济下行、稳增长的迫切要求,因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广阔的投资空间和市场空间。

“民生优先”凸显科学发展理念

《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

——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赣州市加快完成改造任务。

——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力度,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

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任务。

——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2013年底前全面解决赣州市部分农村不通电和电压低问题。

——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将居住在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18岁之前没有享受过定期抚恤金待遇且年满60周岁的烈士子女,以及试行义务兵退役制后至《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实施前入伍、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籍退役士兵等人员纳入抚恤补助范围。

目前,赣州18个县(市、区)仍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个,省级扶持贫困村1119个,分别占县、村总数的45%和35%。按国家新的2300元贫困线标准,全市贫困人口有215.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9.99%,高出全国贫困发生率16.5个百分点。目前,赣南苏区小康目标实现程度比全国低10.3个百分点,按现行发展速度,赣南苏区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根本不可能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若干意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民生优先原则,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仅以赣州18县(市、区)的土坯房改造为例,此前据赣州市调查,全市现有土坯房69.5万户,每户按100平方米建造,每平方米600元计算,即使按现行国家农村危房改造每户1.1万元的补助标准,财政补助将达到70多亿元。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总队长邓盛平说,“真金白银”投向民生,表明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

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说,《若干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苏区人民的深切关怀,是对赣南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重要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

第四篇:苏区振兴解读

特殊的时刻 特殊的关怀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之所以将赣南作为政策支持重点,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内,赣南的历史地位最重要、作出的贡献最大、付出的牺牲最多。并且,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均要求重点支持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总体看,《若干意见》提出的政策有较高的含金量,必将为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月29日,《若干意见》获批的消息传来,赣鄱干群雀跃,赣水为之欢腾。我们如此感怀——党中央、国务院对原中央苏区人民的牵挂和关爱,始终与我们同行。我们也如此振奋——省委省政府正带领全省人民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奋斗目标,大力推进“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细读《若干意见》,11章节45条意见中,五大战略定位、喜人的发展目标,尤其是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大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繁荣社会事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政策扶持等七大重点任务,为我省原中央苏区振兴指明了具体方向、增添了无穷动力。

解读一: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

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在《若干意见》提出的七大重点任务中列首位。《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

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四条具体措施,体现了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具体思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真切关爱。

从《若干意见》条款看,每一条意见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时间节点要求,可谓决心大、措施准、力度强。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节为例,该节明确提出: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在优先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的同时,在发展繁荣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若干意见》也分别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等措施。

解读二:特殊政策扶持加快振兴发展

根据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特殊困难,《若干意见》从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对口支援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

《若干意见》指出,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研究将贡江、抚河源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支付系数,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国家加大对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国家公益林生态补偿的投入力度。

为帮助赣州加快振兴发展步伐,《若干意见》明确: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的机制,加强人才、技术、产业、项目等对口支援,吉安、抚州的特殊困难县参照执行;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在赣州发展,开展帮扶活动。

解读三:改革开放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若干意见》提出的目标让人振奋,同时,《若干意见》提出的具体措施也非常“给力”——

支持赣州发展成为较大的市,依法享有相应的地方立法权;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支持和鼓励赣州市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开展政策探索;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大支持力度„„

在开放合作方面,《若干意见》提出,“打造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双翼’开放合作新格局;支持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

解读四:振兴发展重在提升“造血”功能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国家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强调国家“输血”的同时,重在提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造血”功能的思路。

《若干意见》提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要“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这一要求,《若干意见》提出了五大振兴发展措施:积极推动优势矿产业发展;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其中,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相关章节中提出,要“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支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

《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将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并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等市设立分厂;支持军工企业在赣州、吉安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支持赣州新型电子、氟盐化工、南康家具以及吉安电子信息、抚州黎川陶瓷等产业基地建设。

同时,《若干意见》在夯实农业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出台了明确的扶持措施。

解读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

《若干意见》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赣州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赣州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这一构想,赣州至湖南、广东、福建等周边省份铁路运输通道的规划研究将进一步加强。同时,赣州至珠三角、粤东沿海、厦漳泉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的规划研究也将提速。根据《若干意见》,国家将适时把赣州黄金机场列为两岸空中直航航点;加快赣江航道建设,结合梯级开发实现赣州-吉安-峡江三级通航,加快建设赣江港。

在提高能源保障能力方面,《若干意见》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赣州等原中央苏区的利好措施,如取消赣州市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贷款地方财政贴息等配套费用;推进樟树-吉安-赣州、泉州-赣州、揭阳-梅州-赣州等成品油管道项目建设;依托蒙西-华中电煤运输通道建设,解决赣州地区煤运问题。

第五篇:最新“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清晰划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列入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八项”重点之一,再到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全面部署,进一步彰显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三农”工作中统领作用。

下一阶段,各地、各级政府将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另起炉灶,再做《###乡村振兴规划2018-2050》。

为规范表述,简化前期政策学习过程,特编本文。

一、十八大以来,“三农”领域取得的4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2、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

3、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效,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4、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三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

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是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三是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五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六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七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八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基本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七条“必由之路”

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

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

(一)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二)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在研究制订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估计不久就会颁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装修公司行政职责下一篇:职校老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