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施工工艺论文

2022-05-0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钢筋施工工艺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建筑物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做好超高层建筑物的建设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钢筋施工工艺论文 篇1:

后张法超长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施工工艺

摘 要:本文主要对后张法超长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施工工艺中的特点、适用范围、工艺原理及施工工艺流程做了简单介绍。由于无粘结预应力技术能够抵抗大跨度或超长混凝土结构在荷载、温度或收缩等效应下产生的裂缝,能够提高结构、构件的性能,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潜力,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后张法超长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施工工艺流程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功能要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大开间、大跨度的结构越来越多,这样就为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挑战,无粘结预应力技术能够抵抗大跨度或超长混凝土结构在荷载、温度或收缩等效应下产生的裂缝,能够提高结构、构件的性能,降低工程造价,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潜力,值得推广和应用。

1后张法超长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特点及适用范围

后张法超长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楼面板两端张拉、楼面梁对称张拉的方法,解决了超长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分段张拉及应力分布不均匀的难点。

(2)通过钢筋马凳控制板中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平直度,确保了无粘结预应力筋与端部连接件的相对位置。

(3)通过对电梯井张拉平台的改进,方便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节约了造价。

(4)工序少、施工质量易于控制、能够缩短工期7~10天。

(5)能够抵抗结构或构件在荷载、温度或收缩等效应下产生的裂缝,使超长结构可以不留伸缩缝。

(6)能够节约造价,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可节约20%左右的混凝土和30%左右的纵筋钢材。

适用范围:后张法超长无粘结预应力钢筋适用于大跨度、大空间的房屋建筑工程的楼面及楼盖结构,基础底板、地下室墙板等需要抵抗裂缝产生的结构。

2后张法超长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工艺原理

按设计要求将无粘结预应力筋通长铺放在模板内,待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后,利用无粘结筋与周围混凝土不粘结,在结构内可以纵向滑动的特性,对超长无粘结预应力筋进行两端张拉,在结构中建立统一的预压应力,张拉完毕,对预应力筋两端进行张拉锚固,以达到对结构产生预应力的效果。

3后张法超长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施工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

工艺流程:

(1)安装梁或楼板模板,(2)在模板上放出无粘结筋的位置线,(3)下部非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绑扎(4)安装管线预留、预埋,(5)安装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端模板(6)铺放无粘结预应力筋,(7)修补破损的护套(8)铺放上部非预应力筋(9)隐蔽工程检查验收(10)混凝土浇灌及养护(11)松动穴模、拆除侧模、将穴模内部清理干净穴模内部清理干净(12)张拉无粘结筋(13)切除多余无粘结筋(14)安装封端罩、端部封闭。

操作要点:

3.1 施工准备

(1)做好无粘结预应力筋及锚具的检验、试验。

(2)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无粘结筋的长度及根数。

(3)计算出每根预应力筋的张拉值及伸长值。

(4)检验同条件养护试块的强度是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

(5)检测好各种机具、设备,标定好仪表的油压表读数与千斤顶荷载。

(6)张拉前测量好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外露长度。

3.2 模板支设

底模板在建筑物周边要挑出30-40cm,以便早拆侧模,松动穴模,侧模支设要牢固,以便于可靠固定无粘结筋的端部连接件。

3.3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

(1)底模安装好后,在模板上标出无粘结筋的位置,并逐根编好号。

(2)无粘结筋与预埋管线发生矛盾时,预埋管线要稍做移动,为无粘结筋留出空间。

(3)板中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用间距@1000~1200的马凳钢筋(Ф12mm的Ⅱ级钢筋制作)控制无粘结筋的标高,马凳与上部的通长钢筋用电焊固定,与无粘结预应力筋绑扎连接,梁中的无粘结预应力筋与钩筋进行绑扎,以确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发生移位。

(4)无粘结筋铺设完毕,根据编号逐根核查根数和铺设质量,在铺设过程中如果护套有破损处,应对破损部位用塑料胶水密性胶带缠绕修补,严重破损的要报废。

(5)铺设完毕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露出端模板30cm,以利于张拉。

3.4 无粘结筋端部节点处理

(1)为保证张拉端各部位的稳固,张拉端承压板与螺旋筋用点焊固定,在承压板上用电钻打孔,用长螺钉将承压板与端模板连接。

(2)穴模与承压板及端模板应连接紧密,在穴模外端与端模板之间加泡沫塑料垫片,以防止砂浆流到穴模内,难以清理。

(3)安装完毕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垂直穿过螺旋筋中部与端模板及承压板垂直。

3.5 混凝土的浇筑及振捣

混凝土浇筑前要进行隐蔽验收,重点检查无粘结筋的矢高、位置及端部状况。混凝土浇筑时,严禁踩踏碰撞无粘结筋、马凳支架以及端部连接节点,张拉端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

3.6 张拉平台

(1)外围利用脚手架做张拉平台,在脚手架上满铺脚手板,四周用90cm高的护栏进行防护。

(2)电梯井部位的张拉平台搭设:主体施工时在每层楼面以下300mm处井壁两侧各预留三个管洞,张拉前将架管插入管洞,做为底层支撑,然后将自制的钢筋箅子上满铺脚手板,放入支撑上做为一个张拉操作平台。

在预应力张拉时,在电梯井顶部的预埋钩上挂上倒链,进行提升,施工完毕在装修前使用比井壁高一标号的微膨胀混凝土将预留洞填实。

3.7 张拉

(1)对于长度超过40m的无粘结预应力筋要两端张拉,长度小于40m的采取一端固定,另一端张拉,张拉时要逐根填写好张拉记录。

(2)先张拉楼板,后张拉楼面梁,张拉从底层开始,板中的无粘结筋依次张拉,为保证应力均匀,梁中的无粘结筋要对称张拉。

(3)安装张拉设备时,要使张拉力的作用线与无粘结预应力筋中心线重合。

(4)张拉方式采用超张拉

0→0.1бcon→1.06бcon→1.03бcon(锚固)

бcon:张拉应力控制值

(5)张拉前侧模要提前拆除,但下部支撑体系要在张拉工作完成后拆除,将穴模清理干净,按施工方案要求搭设好张拉平台。

3.8 封端保护

张拉后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立即进行封端保护,用手提砂轮切割机切除张拉后多余的预应力筋,切割处离夹片不小于30mm。对穴模的凹槽先刷环氧树脂,给预应力筋加塑料帽,再用微膨胀混凝土进行密封。

作者:张哲

钢筋施工工艺论文 篇2:

探讨超高层劲性结构中梁柱节点钢筋施工工艺

摘 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建筑物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做好超高层建筑物的建设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梁柱节点钢筋施工工艺又是超高层劲性结构建设中的重要施工工艺,所以,相关的建筑工程部门应积极地研究如何做好梁柱节点钢筋施工,以为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超高层;劲性结构;梁柱节点钢筋施工工艺

前言:

由于超高层建筑物层数多使得传统的框架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物使用功能及建筑高度需求,这就使得新型的超高层劲性结构得以衍生。但是在开展超高层劲性结构施工的过程之中,由于它是在钢筋混凝土内部加入型钢所形成的特殊复合材料,这就使得在梁柱节点钢筋施工的工作变得十分困难,所以,相关的建筑工程部门应积极地探究,如何让将梁钢筋与劲性结构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以保障能合理地运用梁柱节点钢筋施工工艺开展劲性结构建设,为超高层建筑物的建设安全和质量提供有力的保证,促使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效果。

一、工程概况

本文以某地的超高层建筑物为例,进行对其劲性结构中梁柱节点钢筋结构施工工艺的探究,这一工程由58层的塔楼组成,其主体结构所运用的是钢筋混凝土劲性框架结构和钢结构,在开展施工的过程之中,相关的建筑工程部门应正确地认识到梁柱节点钢筋施工是整个施工中的重要建设难点,应积极地研究有效的连接技术方法,以保障钢筋与钢结构的连接效果,加强对超高层建筑物建设质量和结构稳定的保证。

二、地下室梁钢筋与劲性柱连接技术

(1)施工方案

为进行对地下室梁钢筋与劲性柱连接技术的合理运用,相关的建筑工程部门可以结合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深度研究钢筋混凝土梁中的钢筋如何让梁与柱中的钢结构有效连接在一起,相关的建筑工程部门可以设计出以下三种施工方案,研究哪一种施工方案最符合实际的施工要求,能保障两者连接的质量和效果。相关的建筑工程部门可以通过钢柱上焊接钢筋接段器;在梁的末端增加钢筋弯头,与钢柱焊拨:预先在钢结构上开孔,使得梁内钢筋穿过柱钢结构达到锚固长度这三种施工方案开展施工工作,进行对其利弊的分析,选择最为有效的施工方案开展施工工作。

(2)三种连接方法的利弊分析

从第一种采用钢筋接驳器连接的连接方法来说,这种方法是通过接驳器可以预先在厂内预制焊接,不仅能有效地保障焊接质量和焊接的空间位置合理性,还能有效地提高施工速度和施工效率,利于超高层劲性结构的高效施工。但是由于这种方式需在前期焊接好接驳器,还需要将钢筋拧入接驳器,这使得这种连接方法在施工前的前提准备工作要求较高,需要相关的设计人员在结构施工图纸中明确制定每一个铜筋接驳器的空间位置,还需要结合整个超高层劲性结构施工周期要求进行对其施工时间的合理管控,这是这种连接方法的弊端。

从第二种钢筋弯头进行连接的方式来说,这种方式是在现场进行对钢筋弯头加工进行连接的方式,其前期准备工作周期短,还可以结合现场的实际焊接情况,进行对其钢筋位置的合理调整,这是这种方式的使用优势。但是也是因为这种连接方式需要现场焊接,使得其焊接条件不好,其焊接的质量、焊接施工和质量的验收工作效果都难以得到保障,还较为容易因为钢结构柱面与竖向钢筋直径的不符,产生钢筋过密、浇筑混凝土容易产生洞等质量缺陷,这也会严重影响到实际焊接的质量,以及劲性结构的稳定性。

第三种方式是劲性柱开孔连接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也是可以在厂内进行预制工作,可有效地保障现场施工质量和速度,但是前期准备工作要求较高,每一個空洞的空间位置都需确定好,这是运用这种连接方式的弊端。而且从劲性柱开孔连接的方式来说,结构设计规定限制了开孔的数量和尺寸,这就使得钢筋 不一定能全部通过孔洞,所以一般都需要配合其他的连接方式运用。从以上这三种连接方式可见,第一种连接方法更符合建筑工程部门对于超高层劲性结构高质量建设的运用,而在接驳器无效时,可以运用第二种方法作为临时补救措施,以加强对超高层劲性结构中梁柱节点钢筋施工质量的保证。

三、上部结构劲性柱内纵向钢筋连接技术

在开展超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梁施工的过程之中,为保障上部结构劲性柱内纵向钢筋连接的效果,相关的建筑工程部门可以将在钢梁上开孔,以及在钢梁上焊钢板这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以保障柱内钢筋能合理地穿过铜梁,使得连接质量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以保障劲性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为在钢梁上开孔,在开孔周围加焊加劲肋的这种连接技术,具有可以子啊钢结构厂房内快速完成的应用优势,但是由于其梁柱节点十分复杂,使得预留的开孔位置普遍都小,这就使得一旦开孔位置出现了偏差,就会严重影响到梁柱节点钢筋的连接质量。而在钢梁上焊钢板,将钢筋与钢板焊接的这种连接方式,可不必考虑钢梁对柱纵向钢筋的影响,在钢板焊接的位置将上部结构劲性柱内纵向钢筋连接在一起,但是需要专业进行对其焊接质量的监督,否则较为容易现场焊接施工量人,产生各种连接焊接施工质量问题。

所以,相关的建筑工程部门可以将两者方式结合在一起运用,对于工字形钢梁等结构简单的部位,运用钢梁上预先开孔的连接方式,而对于桁架层较复杂的部位,则运用钢梁上焊接钢板的连接方式,这样不仅能有效地保障焊接和连接质量,还能有效地提高施工的进度和施工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根据超高层劲性结构的实际建设情况,合理地选择梁柱节点钢筋施工工艺,才能有效地保障超高层劲性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相关的建筑工程部门应以保障工程安全和质量为前提,结合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进行对整个施工过程的全面监控,以加强对梁柱节点钢筋施工质量的保证,从而不断地提高超高层建筑物的建设质量,使其能被安全和高效地投入到社会中运用。

参考文献:

[1] 刘宝龙.提高框架结构梁柱节点钢筋绑扎施工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5):2416-2416.

[2] 温婷.框架结构梁柱节点钢筋绑扎质量施工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8):248-248.

[3] 张梓阳.框架结构梁柱节点钢筋绑扎质量施工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6):1630.

作者:桑剑健

钢筋施工工艺论文 篇3:

民用架结构建筑钢筋施工工艺介绍

[摘 要] 在长期的建筑施工实践中,亲自目睹过许多钢筋绑扎出现差错后引起的返工,也处理过不少类似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具体的操作人员对规范要求掌握不清,缺乏应有的经验,造成钢筋验收后返工。本文就具体工程介绍建筑施工中钢筋工程的施工工艺,质量措施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 建筑工程 钢筋工程 施工技术 质量措施

某教学大楼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基础为钻孔压浆桩,维护墙体为陶粒混凝土墙,楼板为现浇混凝土楼板。剧场、舞台、多功能厅屋面为网架,一楼大厅屋面为张弦梁。主体结构钢筋工程采用机械下料,人工绑扎,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进行连接,水平大直径钢筋采用搭接电弧焊连接。

1、施工程序:审核钢筋施工图→制作钢筋下料单→选定钢筋下料制作→成品标识→绑扎安装→验收隐蔽。钢筋工程施工顺序本着先柱后梁板方向。

钢筋进场堆放合理,经业主与监理共同验证并二次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钢筋工程施工前要仔细审核图纸,完成下料的钢筋成品要合理堆放,标识明确,以免混用及错用。

2、钢筋绑扎:钢筋绑扎要保证以下要求:

2.1单向板除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全部绑扎牢外,中间部分间隔交错绑扎,双向板全部绑扎。

2.2箍筋转角处均应绑扎,相邻钢筋平直段绑扣形成“人字”箍筋的接头,在梁、柱中沿纵向绑扎方向交错布置,并保证交于四角钢筋上。

2.3单向板受力钢筋伸入梁中心线,且进入支座长度≥150mm,双向板板底筋,短向放在底层长向筋置于短向筋上。所有板筋搭接长度为30d,截面积不大于25%。

2.4水平非受力筋采用绑扎搭接(L≥40d),且搭接部位置于梁跨1/3范围内。

3、钢筋保护层控制及柱钢筋加固方法:

板的底筋采用15㎜及25㎜厚的砂浆垫块,间隔50cm呈梅花形布置;板的负筋用φ14钢筋焊成铁马凳通长布置;梁的底筋保护层采用25㎜的高强度砂浆垫块间距50cm布置。柱的钢筋保护层采用30㎜及35㎜的砂浆垫块。墙的保护层采用15㎜的砂浆垫块。

柱的支撑加固采用在柱的四周焊1.5m长4Φ14钢筋棍的方法进行加固。

主次梁钢筋相交时,次梁钢筋必须放置在主梁钢筋上。双排钢筋必须设垫块,间距为50cm,以保证上下两排钢筋的间距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4、钢筋电渣压力焊

4.1材料及主要机具

4.1.1钢筋:钢筋的级别、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证明书及复试报告单。进口钢筋还应有化学复试单,其化学成分应满足焊接要求,并应有可焊性试验。

4.1.2焊剂:焊剂的性能应符合GB/T5293碳素钢埋弧焊用焊剂的规定。焊剂型号为F4A2-H08A/HO8E,常用的为熔炼型高锰高硅低氟焊剂或中锰高硅低氟焊剂。焊剂应存放在干燥的库房内,防止受潮。如受潮,使用前须经250℃烘焙2h。

4.1.3使用中回收的焊剂,应除去熔渣和杂物,并应与新焊剂混合均匀后使用。

4.1.4焊剂应有出厂合格证。

4.1.5主要机具:焊接电源、控制箱、焊接夹具、焊剂罐等。

4.1.5.1焊接电源:钢筋电渣压力焊宜采用次级空载电压较高的交流或直流焊接电源。当焊机容量较小时,也可以采用较小容量的同型号、同性能的两台焊机并联使用。

5、作业条件

5.1焊工必须持有有效的焊工考试合格证。

5.2设备应符合要求。焊接夹具应有足够的刚度,在最大允许荷载下应移动灵活,操作方便。焊剂罐的直径与所焊钢筋直径相适应,不致在焊接过程中烧坏。电压表、时间显示器应配备齐全,以便操作者准确掌握各项焊接参数。

5.3电源应符合要求。当电源电压下降大于5%时,不宜进行焊接。

5.4作业场地应有安全防护措施,制定和执行安全技术措施,加强焊工的劳动保护,防止发生烧伤、触电、火灾、爆炸以及烧坏机器等事故。

5.5同一区段内接头钢筋截面面积的百分比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规定后进行施焊。

6、操作工艺

6.1工艺流程:

检查设备、电源→钢筋端头制备→选择焊接参数→安装焊接夹具和钢筋→安放铁丝球→安放焊剂罐、填装焊剂→试焊、作试件→确定焊接参数→施焊→回收焊剂→卸下夹具→质量检查

6.2电渣压力焊的工艺过程:

闭合电路→引弧→电弧过程→电渣过程→挤压断电

6.3检查设备、电源,确保随时处于正常状态,严禁超负荷工作。

6.4钢筋端头制备:钢筋安装之前,焊接部位和电极钳口接触的(150mm区段内)钢筋表面上的锈斑、油污、杂物等,应清除干净,钢筋端部若有弯折、扭曲,应予以矫直或切除,但不得用锤击矫直。

6.5选择焊接参数:钢筋电渣压力焊的焊接参数主要包括:焊接电流、焊接电压和焊接通电时间。

不同直径钢筋焊接时,按较小直径钢筋选择参数,焊接通电时间延长约10%。

6.6安装焊接夹具和钢筋:夹具的下钳口应夹紧于下钢筋端部的适当位置,一般为1/2焊剂罐高度偏下5-10mm,以确保焊接处的焊剂有足够的淹埋深度。

上钢筋放入夹具钳口后,调准动夹头的起始点,使上下钢筋的焊接部位位于同轴状态,方可夹紧钢筋。钢筋一经夹紧,严防晃动,以免上下钢筋错位和夹具变形。

6.7安放引弧用的铁丝球(也可省去)。安放焊剂罐、填装焊剂。

6.8试焊、作试件、确定焊接参数:在正式进行钢筋电渣压力焊之前,必须按照选择的焊接参数进行试焊并作试件送检,以便确定合理的焊接参数。合格后,方可正式生产。当采用半自动、自动控制焊接设备时,应按照确定的参数设定好设备的各项控制数据,以确保焊接接头质量可靠。

7、施焊操作要点。

7.1闭合回路、引弧:通过操纵杆或操纵盒上的开关,先后接通焊机的焊接电流回路和电源的输入回路,在钢筋端面之间引燃电弧,开始焊接。

7.2电弧过程:引燃电弧后,应控制电压值。借助操纵杆使上下钢筋端面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进行电弧过程的延时,使焊剂不断熔化而形成必要深度的渣池。

7.3电渣过程:随后逐渐下送钢筋,使上钢筋端部插入渣池,电弧熄灭,进入电渣过程的延时,使钢筋全断面加速熔化。

7.4挤压断电:电渣过程结束,迅速下送上钢筋,使其端面与下钢筋端面相互接触,趁热排除熔渣和熔化金属。同时切断焊接电源。

7.5接头焊毕,应停歇20一30s后,才可回收焊剂和卸下焊接夹具。

8、质量检查:在钢筋电渣压力焊的焊接生产中,焊工应认真进行自检,若发现偏心、弯折、烧伤、焊包不饱满等焊接缺陷,应切除接头重焊,并查找原因,及时消除质量隐患。切除接头时,应切除热影响区的钢筋,即离焊缝中心约为1.1倍钢筋直径的长度范围内的部分应切除。钢筋的品种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口钢筋需先经过化学成分检验和焊接试验,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可焊接。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

参 考 文 件

[1]崔胜利;浅谈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10年02期

[2]马四祥;高速公路路基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1期

[3]王永晶;混凝土凝固及负温下对其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1期

[4]赵锦亮;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1期

作者:卢俊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影摄影艺术论文下一篇:网络保险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