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校教学护理专业论文

2022-04-17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学专校教学护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联合大学医学专业学生ESP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ESP课程未能满足学生需求、教学方式不当等问题,并提出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改革医学英语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ESP课程教师业务水平等改革措施,从而建立适合本校医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方案。

医学专校教学护理专业论文 篇1:

加强医学类院校“小专业”学生思政引领

摘要:通过研究,深入了解医学类院校“小专业”学生的学习意愿、就业心态、职业期望等状况,制定契合“小专业”学生特征的思政引领方案,加强医学类院校“小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后期、医院实习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构建引领,让“培养”和“使用”紧密衔接,让该类学生安心学习、踏实工作,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医学院校学生;小专业;思政引领

一、引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为满足各大医院或者医疗卫生机构各层次人才和各岗位人力资源需求,医学类院校学生培养模式进一步多元化,虽然临床医学专业依然为主体,但护理学、影像技术、检验、康复、药学、法医、生物医学工程等“小专业”招生逐年增多,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在学生时代“学好”、在毕业后“用好”是值得每一个医学类院校的教职员工思考的课题。

二、研究背景

引言中提到的护理学、影像技术、检验、康复、药学、法医等这部分“小专业”学生毕业进入医院后基本处于医院“辅助系列(技、护、药、工等非医师系列)”,职业前景与医师类相比,存在自身感官上的“落差”,故在学校学习后期、医院实习期存在较大的思想波动,厌学情绪、对职业前景的忐忑悲观情绪逐渐上升,此时正确的成才观、事业观教育和不同职业生涯的构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这个角度切入,进一步加强医学院校“小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后期、医院实习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构建引领,让学生安心学习、踏实工作,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任何一家医院的正常运行,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除了医师类,还需要管理人员(医院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比如护理、技术、工程、药学、图书、档案等,而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来源就是医学院校里设置的“小专业”学生。有相关统计表明: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在“原专业或相近专业”领域就业率排序如下:口腔医学≥麻醉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检验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类(影像技术、口腔技工、病理技工等)>生物医学工程……在“原专业或相近专业”领域就业率靠后的基本是“小专业”人员。

近年来,由于职业认可度、职业前景度、物质收入的差距以及社会就业形态的丰富多元化等因素,导致“小专业”学生在“原专业或相近专业”领域的就业率逐年降低,这与医学院校各专业学生培养的初衷、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资源的需求背道而驰,不利于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施。

鉴于此,进一步加强医学院校“小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后期、医院实习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构建引领以及心理疏导,建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让“小专业”毕业生能够在校期间安心学习、毕业后踏实工作,让培养和使用“不脱节”,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这将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工程。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针对医院各层次人才和各岗位人力资源需求,面对多元化医学院校学生培养模式,以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影像技术、检验、康复、药学、法医等“小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学校常规思政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在学校最后一年基础课阶段和医院(或医疗机构)临床实习阶段进一步融入“加强式”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和就业辅导,辅以心理疏导,为存在思想波动、厌学情绪、对职业前景的忐忑悲观情绪的学生传道解惑,用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和不同职业生涯的构建引领,让“小专业”学生正确看待未来的“主系列”和“辅系列”之分,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未来,刻苦学习,练好本领,用“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干在当下、谋划长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根据医学院校常规开设的护理学、影像技术、检验、康复、药学、法医等“小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在学校常规思政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在学校最后一年基础课阶段和医院(或医疗机构)临床实习阶段进一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和就业辅导,辅以心理疏导,具体方法大致如下:

1、分时段、分类别酌情增加思政教育内容

(1)、在学校的最后一年基础课阶段;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情况,酌情增加4~8课时的“精品辅导员思政课程班”,着重增加更为接地气、具有时代气息的思政课程,类似于中学时代的“时政课程”。例如,在近几年可以加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内容,教育学生树立起“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宏大愿景。同时,在开设“精品辅导员思政课程班”对学生进行加强式思政教育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培养提高辅导员的思政教育能力,为后续学生的教育培养积累更高层次和更强能力的辅导师资力量。

(2)在医院(或医疗机构)临床实习阶段;

①正式进入实习阶段前,各临床医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先行问卷调查,大致摸底实习学生的职业意愿、愿景规划,为后续的思政引导索引方向;

②对于立志毕业后仍要从事“原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学生,由于此类学生的培养是医学院校对该类学生培养的初衷,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资源的迫切需求,因此,对该类学生的意愿一定要加以保护和引导,要加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存在感的教育,正確看待就业后的“主系列”和“辅系列”之分,在内心深处牢固树立“革命本无贵贱,分工不同而已”的思想境界;

③鉴于“小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面本身相对“主系列”专业就要宽泛一些,比如立志要通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考试,考入或者遴选进机关(卫生主管、药监、卫监等相关部门)、进入医院职能部门、受聘至一些医药企业、医疗设备厂商的技术人员或者售前者售后等,“原专业或者相近专业”就业率客观上就要低于“主系列”专业,那么针对这类情况,对学生摸底后,先行引导有该类意愿的学生在基础学习和临床实习阶段努力打好基础,同时在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当进行相关职业就业前辅导,适时邀请相关专业在相近领域较为取得相关建树的学长前来授课、分享经验等,让“小专业”学生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并且认识到学好现有手头上的知识和本领,才是今后对国家和社会有用、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同时要加强引导,树立起在什么时间段就要干好这个时间段事情的意愿和信心;

④在融入职业教育和就业辅导的同时,对一部分存在思想波动、厌学情绪、对职业前景的忐忑悲观情绪的学生,辅以心理疏导,对于一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内心不够强大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学习援助,对于极个别的例子可以安排“一对一”心理支持,使其顺利度过学习瓶颈和心理关口。

2、设置评价体系和方法

本研究将追溯性统计近五年昆明医科大学常规开设的护理学、影像技术、检验、康复、药学、法医等“小专业”学生“原专业或者相近专业”就业率,同时对最近毕业的学生进行“原专业或者相近专业”就业随访,做预测性分析,对本课题研究进行客观评价;

在毕业前夕进行座谈,对于最后阶段分类进行本课题研究进行满意度调查,从学生主观层面对本课题研究进行主观评价。

四、结果

备注: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升,除了加强了思政引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对加强学生就业进行了“教师责任制”尝试,特别对“建档立卡户”必须100%就业,这也是就业率明显提升的原因。因此,此研究还要继续推进下去。

回访、座谈满意率统计较为粗放,需要在下一阶段研究继续加强。

五、讨论与建议

本课题研究选取了“狭义”层面的“小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正视客观存在的人才和人力资源流失以及“培养”和“使用”脱节的现象,迎合当下高校学生培养最重要的思政教育元素,对“狭义”层面的“小专业”学生分类别、分时段加强思政教育的同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就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在医学院校教育的“夹缝”中找到研究突破点,有效填补了对“小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关注和关爱。同时正确面对“小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形态的多样化,加强引导,使“小专业”学生毕业后即便不在原专业领域就业,也能在相近或相关专业取得优异建树。

本研究需要追溯性统计近五年昆明医科大学常规开设的护理学、影像技术、检验、康复、药学、法医等“小专业”学生“原专业或者相近专业”就业率,人数较多,同时学生的真实意愿反映可能会伴随时间、空间的转换发生改变,故真实意愿的统计和比较可能会存在偏差,需要反复引导。

本课题前瞻性的研究需要继续追踪随访,为今后医学类院校教育改革乃至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支撑性依据。

参考文献

[1]赵颖,付斌,吕品,赵丽莉.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督导工作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1,35(01):117-119.

[2]张志明.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中“岗位互换”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50):226-227.

[3]苏静,陆晓婷.“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辅修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医科大学辅修英语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0,9(41):108-110.

[4]黄桃,苏科,尹捍东.重庆市临床工程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疗装备,2020,33(15):57-59.

[5]徐亮,王业青,张伟,窦欣,范国华.影像科非影像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带教方法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1):21-24.

[6]毛玉娟.深化医药卫生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基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19(06):30-38.

[7]郭鑫.提高醫学生学习医用物理学学习兴趣的实践[J].物理通报,2019 (S2):15-17.

[8]苏小丽,刘晓焱,柏莎,代海兵,陆锦榕.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能竞赛备赛水平提升探索[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1):4562+4588.

[9]洪亮,余结根,徐文根.法医专业刑事科学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与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1):249-250.

[10]蒲小平.甘肃地区高职医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2019(11): 73-74.

[11]白慧君,冯昊,王彩云,付文华,高百红,詹启敏.院校医学人才教育发展现状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02):69-73.

[12]杨颖.高职高专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实践及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3):8-9.

[13]黄毅敏,李跃平,任彩霞,苏媛.2012-2017年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调整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4):21-25+65.

[14]郑亚楠,胡雯,刘民.浅谈单独设置精神医学专业的优缺点及建议[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06):945-948.

[15]李倩.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针灸技能课程的开展情况调查与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基金项目

昆明医科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项目编号:KYDC202107)

作者简介

赵继华(1980.04—),男,江苏南通人,医学硕士,副教授,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核医学技术、核物理、放射化学、辐射防护及医学人文与教育。

作者:赵继华 彭云珠 朱高红 王浩 苏玉林

医学专校教学护理专业论文 篇2:

对医学院校ESP教学需求的分析

[摘要]文章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联合大学医学专业学生ESP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ESP课程未能满足学生需求、教学方式不当等问题,并提出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改革医学英语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ESP课程教师业务水平等改革措施,从而建立适合本校医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方案。

[关键词]医学院校 ESP 需求分析

[作者简介]刘艳峰(1966-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一部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刘盈利(1975-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毛红(1968- ),女,甘肃天水人,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学。(河北 唐山 063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项目“ESP理论指导下的医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007007)和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ESP教学策略与教师教育模式探索”(项目编号:HB11YY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前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际交流不断增加,医学领域处在国际学术交流的前沿位置,医学领域急需培养在专业领域具有全球眼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这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英语教学作为ESP教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用英语检索、收集医学专业文献资料,获取专业信息,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术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医疗、科研及其相关活动,并参与国际间的科技、学术和医疗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虽然许多国内高校的医学专业设置了医学英语课程,如中医英语、护理英语、口腔英语等,但由于受各种条件及因素的制约,医学专业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及测试评估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医学英语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医学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成为阻碍医学领域国际交流的瓶颈。探讨如何利用ESP理论研究成果,构建合理的医学英语教学体系是医学院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基础

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也称专门用途英语或专用英语。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EGP)的延续与扩展,是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课程内容上要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及活动有关;课程重点则应放在使语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因此,ESP在课程设置必须首先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ESP的教学主张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语域(register)理论的直接驱动下产生的,其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的语言观。70年代起,ESP教学理论和实践在许多国家得以普及,研究硕果累累。目前,在国际上ESP已经成为一个范围宽广、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领域。我国ESP研究首先主要出现在高职高专和职业教育中,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ESP研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国内唯一一所专门用途英语学院。90年代中期,随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呼声的高涨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ESP教学又成为英语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外语界专家刘润清曾预言“大学ESP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流”。同样蔡基刚指出:“随着我国和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大学的进校新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①

众多研究表明,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扩展到ESP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调整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根据社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不同需求,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的特长以及学生的兴趣动机,制定满足不同专业学生个性化要求的ESP教学体系。本文即针对这一现状,运用需求分析理论探讨如何构建合理的医学英语教学体系。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是ESP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分析学习者的目标需要和学习需要尤为重要。本项研究目的是开展本校医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医学英语学习需求现状,对ESP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师资培养、教材使用、教学效果评价等各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为提出适合本校的医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方案,制定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ESP医学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2.研究方法。本项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了解河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医学专业学生ESP课程(如中医英语,护理英语等)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包括学习者学习目的和需求,学生对于ESP课程学习的态度、期望和建议。调查内容包括学习者个人习惯和需求,旨在了解学习者个人情况以及其对ESP课程的需求;ESP课程设置情况,重点在于了解外国语学院ESP课程的开设情况与学习者需求之间的差异以及学习者对目前ESP课程学习的满意程度;ESP课程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旨在了解ESP教师及其教学手段在学生中的反响与反馈;ESP课程教材,目的是研究医学英语教材内容编排上的需求。

3.研究对象。本项研究于2011年11月开始进行。研究对象为我校护理、口腔、中医专业四年级学生共计216人。他们在完成两年公共英语的学习之后分别学习了ESP课程(护理英语、口腔英语和中医英语)。他们对ESP课程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同时能为ESP课程的改进提出更好的建议。

4.数据收集与处理。本次问卷采用的是现场作答的方式以控制问卷调查质量。现场共发放问卷225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16 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回收的问卷采用双录入的方式输入excel表格,然后借助社会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1.学习者个人习惯和需求。问卷首先了解了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他们英语学习情况及其对ESP课程学习的期望等。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公共英语基础较好,通过两年基础英语学习,78.7%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尽管如此,接近80%的同学表示对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不满意,这说明在公共英语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学生对ESP课程的学习有一种很强烈的需求,希望借此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增强自己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问卷中我们发現社会对毕业生在英语综合能力方面的要求使大学生们意识到了ESP课程的重要性,61.6%的学生认为学习ESP课程绝对有必要,认为这对将来的工作帮助很大,82.9%的学生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用到ESP课程。但在ESP学习动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66.7%的同学是为了工作需要或考试而学习ESP课程,只有19%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ESP课程学习。

2.ESP课程设置情况。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应同时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目前我校医学英语的课程安排在两年公共英语学习之后,作为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对此,51.9%的学生表示认同,认为这种基于公共英语基础之上的专业英语学习更有实际意义,更能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另有35.6%的学生建议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同时开设,这一不同意见体现了学生个体差异。目前我校医学英语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2课时,65%的学生认为目前课时安排偏少,要求适当增加医学英语课程学时。由于受到种种条件限制,目前我们的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重点是讲解语言知识和讲解专业知识,而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问卷结果显示分别有48.6%和29%的学生表示ESP课程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文献阅读与听说能力,大部分同学希望通过ESP课程学习提高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与听说能力,真正将所学外语知识运用到将来的医疗实践中。而在对实际的教学效果反馈中我们发现,26.9%的学生表示通过ESP课程的学习学会了用英语表达医学专业知识,38.4%的学生表示通过ESP课程的学习医学英语词汇量得到了提高,仅有15.7%和17.6%的学生表示医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提高了他们医学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和医学文献阅读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对于ESP课程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因此55%的学生表示对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不满意,还有8.8%的学生表示十分不满意。

3.ESP课程教师及其教学方式。目前我校医学英语课程均由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专业课教师担任,然而只有25.5%的学生认可这样的安排,超过半数(56.5%)的学生则表示希望ESP课程教师由既精通英语又懂专业的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与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英语口语欠佳,且不懂语言教学,这就使得课堂上教学方法单一;同时由于英语水平有限,不能和学生很好地用英语交流,缺乏互动,不能把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有效地结合一起。专业课教师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其主要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专业上,ESP课程只不过是其“副业”而已,花在上面的精力非常有限,这就直接导致了ESP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效果差。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成为提高ESP教学效果的瓶颈。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重点是学生知识的掌握,调查中67%的学生希望上ESP课时与老师一起讨论,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65.4%的学生希望ESP课程教师的授课语言英语为主。78.1%的学生希望ESP课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把书本知识与本专业发展最前沿的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

4.ESP课程教材。对现有的ESP课程教材,40.7%的同学认为难易度合适,46.8%认为有点难,仅有6%认为太难。78.1%的同学对现有医学英语教材表示不满意,认为现有教材不能培养学生的交际兴趣,且内容一般不能反映社会的最新发展。被调查学生一致认为好的ESP课程教材应内容丰富且和所学专业或职业紧密相关,同时应具有较好的活动性。因此在材料选择上应是原外文材料,但要根据中国学生做部分调整。

五、结论与启示

本调查主要对我校医学英语课程进行了需求分析,涉及ESP教学的诸多方面,包括学生基本信息、ESP课程设置情况、ESP课程教师及其教学情况以及ESP课程教材使用情况。需求结果表明,学生学习ESP课程有较强且明确的动机,希望通过医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提高医学文献阅读以及实际的交流能力。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学生需求与教学实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对目前所开设ESP课程整体满意度较差。学生要求ESP课程授课语言以英语为主,希望授课教师既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又精通英语,了解语言教学。学生要求教师在ESP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把书本知识与本专业发展的最前沿的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同时对教材提出了期望,他们希望ESP教材应同时具备丰富性、专业性和趣味性。需求分析结果对今后的ESP教学有如下启示:

1.了解学生需求,因势利导,提高学习效果。前面的分析中提到大多数同学是为了工作需要或考试而学习ESP课程,他们的学习有很明确的目标和目的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充分利用学生学习ESP课程的热情,尽量为学生创设积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全面提高ESP课程的学习效果。

2.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改革医学英语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任何课程设置都是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前提的,ESP教学同样要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核心,强调专业与英语的密切关系。医学英语课程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医学英语课程设置首先要考虑每学期学生专业英语上的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并将其作为培养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制定教学任务,合理把握课时安排。

3.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ESP课程教师业务水平。通过这次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需求与教学现状的研究,发现ESP教师队伍的窘境。专业课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但他们的专业不是英语教学,对于语言教学策略及方法不是十分熟悉,加上口头表达能力的薄弱使他们作为ESP课程教师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英语教师承担ESP课程教学存在专业知识不够精深,不能满足学生专业需求的问题。但这些课程由英语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当或者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合作共同完成专门用途英语的讲授任务。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改变观念,将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放到应有的地位,建立有效的教师培养体系,为专业教师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机制保障。一方面,学校应为ESP课程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师资培养,提高其语言功底并进行必要的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培训。另一方面,教师本人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我发展意识,发挥自己个性特点,开发和丰富教学实践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技术水平,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和专业英语教学的需要。

4.加强教材建设,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ESP教材建设与基础英语教材建设相比,明显滞后。专门用途英语教材选用盲目,内容单一,教材未能体现真实性原则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应该加强教材建设,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ESP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把以学习为中心的ESP教学理念作为理论依据,把需求分析和教材评价作为前提,在选材过程中着重考虑真实性、多样性、趣味性等,采用灵活多样的编写方式,尽量体现真实性的原则以确保教材的质量。

[注释]

①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7.

[参考文献]

[1]韩萍,朱万忠,魏红.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ESP课程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2).

[2]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3]罗娜.制约我国ESP教学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6(1).

[4]王丽群,闫秀静,杨琳.以ESP为中心的医学院校英语课程改革之课程设计[J].医学與社会,2009(7).

[5]马雁.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9(1).

[6]彭薇.ESP教学理念下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7]李晶.关于高职院校开展ESP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1).

[8]程小川.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研究[J].考试周刊,2011(42).

[9]高嘉璟.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9(6).

作者:刘艳峰 刘盈利 毛红

医学专校教学护理专业论文 篇3:

以就业为导向的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 要: 在当今农业院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本文提出目前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作了深入分析,指出要培养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模式的高素质人才必须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大力提高本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出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就业 动物医学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畜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由于现代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高效化生产特点,市场急需高素质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为了适应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及学生就业的需要,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方式及手段,注重实践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1.当今形势下,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11年就业形势发表了我国第一本专门阐述人力资源状况和政策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发言人尹成基就当前中国就业压力情况和存在的矛盾作出了阐述:2011年中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2011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630万人,还有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600万人左右,另外,还有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需要安排就业,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将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先后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省级“品牌专业”、国家教育部立项建设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等,2011年入选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已成为最受我校学生欢迎的专业之一,多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达100%,但随着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

2.现在农林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思想是:为社会培养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及教学指导思想,本专业的教学上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形式单一:以理论课程为主,临床实验操作为辅。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从事具体临床工作的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与教学相关的实验课程不多,且基本都是实验室实习,教学与临床实践全面结合的渠道较少;受专业特点的制约,不能进行成批量的或长时间的实习而导致学生参与生产实习的力度不够,使得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实际动手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2.2考核方法不完善。

考试模式还是传统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临床动手能力。没有实施考教分离。

2.3师资力量不足,科研任务较重。

专业课程都是综合性学科,它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懂理论知识,而且要懂临床生产实际等知识。目前,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面比较窄,复合型人才较少。而且中国高校教师由于科研任务较重,教学质量得不到足够的保证,使得本科生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3.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3.1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

依照目前状况,动物医学的课程大部分是以理论为主导的,与课程相结合的临床实践课不多。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

3.1.1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农业院校教学的要求,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能用为度,关键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1.1.1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并体现职能技能的培养。单一课程知识讲授不够合理,不仅会造成“过渡学习”的浪费,割断学科的联系,而且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根据考试需求和人才市场对动物医学专业素质的需要、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授课内容紧紧围绕动物医学服务社会畜牧业生产的内容展开。

3.1.1.2增加实训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增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按照实践性环节教学大纲教学的基础上,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主要包括课程实训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学年实习、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积极推行工作和学习结合,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推行校内实训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模拟的强化训练,专业的实训时间在一年左右,实践性环节的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有专业实训、实验课程开出率均达100%,实践教学满足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整个实践教学效果显著。

3.1.1.3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实施中以质量保证为宗旨,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大力推广病例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病例式教学——通过大量的病例导入,引出并掌握各个知识点;主要做法是结合课堂内容,选取相关病例,要求学生围绕该病例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式教学——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选取一部分知识点让学生组织讨论,提出并阐述自己的防治观点,学生讨论热烈,运用此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举办多次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知识培训,使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PPT教学,教学效果较好,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学时内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既可以使教学变得轻松、活泼,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解决黑板板书中不便、费时等问题。利用校园网搞好辅助教学,增加网上课件的数量。让学生可以在课外随时上网学习本专业课程。利用学院网络资源,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延长了学习的时间,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2教学模式改革。

采用“课堂+实验室”、“课堂+实践基地”、“教学+公司”等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作为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强实训和实习环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暑期、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到校内实践基地、养殖场实践实习,使其在走出校门之时即能适应社会需要,实现毕业和就业的“零距离”。

3.3考试模式改革。

高等农业院校考试改革就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通过考试观念、内容、形式、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3.3.1更新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建立以“生产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综合于考试”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始终坚持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不是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要把考试真正当作实现教育现在动物医学本科生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自身。

3.3.2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3.3.3构建多种形式的考试体系,突出高职特色考试方式突出了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是只限于笔试,还采取了临床实际操作考试、生产场站生产知识考核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课堂作业、自立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例如在《兽医产科学》这门课中采用这样的考试方式,学生自评占5%,实验室操作占10%,教师平时考评占10%,临床实际操作占30%,生产场站占20%(校内、校外各10%),期末卷面成绩占25%。全面衡量学生本学科的学习成绩。

3.3.4加大考试管理的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

首先,建立了科学的考评体系。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和规划考评体系,制定了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

其次,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考试成绩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建立考试结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最后,做好考务管理工作。健全了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建设,实行“教考分离”。加大考试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重点抓好命题、制卷、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理顺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严肃考风考纪,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3.4大力提高本专业教师素质。

由于动物医学专业的大部分年轻教师是毕业后就直接从教,专业知识面比较窄,因此要强化教资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队伍。

3.4.1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对于学历高、实践经验少的教师,建立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轮流参加实训基地的教学和建设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改变单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教师的做法。增加从企事业单位、国外留学生中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比重;通过有计划地引进或送出培养的方式,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快教师的培养。

3.4.2坚持专兼职互补的方针。聘请其他高等院校的教授、行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进行“项目指导”,优化教师素质队伍结构。组织教师参与职业兽医师资格考试。通过对现有教师的培养,使本专业90%以上的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生产实际操作技能和生产管理经验。

3.5建设实习、实训课程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

学校领导决定了实习课程、教学实践课程和实践基地建设在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此,本专业重点加强了临床诊断、临床技能培训和竞赛等实践课程的建设,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农场和校内实践基地。在校外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内、校外实习生产实践的需要。

4.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成果

4.1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

动物医学专业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在校学习了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毕业后,就能够第一时间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

4.2就业竞争实力增强。

本专业近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100%,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4.3社会评价好。

通过对部分07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得出用人单位对07届毕业生的总体评价。统计显示,评价“较好以上”为98.5%,“称职以上”为100%,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达99.8%。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毕业之后即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他们思想积极向上、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他们团队合作意识强,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善于钻研,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到工作中,动手能力强;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集体观念强,诚实可信。

总之,农业院校教育中的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培养出不但能掌握扎实的动物医学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从事具体动物医学业务工作的能力,精通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临床操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专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勇于开拓、善于创新、脚踏实地、精通业务、勤奋向上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铁山.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纪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61-62.

[2]张东海.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现代企业教育,2008(16):19.

[3]郑萍.以就业为导向的护理教学改革.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72-73.

作者:沈留红 宗小兰 曹随忠 余树民 左之才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血管生成因子医学技术论文下一篇:中药穴位敷贴改善咳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