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论文范文

2022-05-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人生哲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高中物理教学强调对物理学自然规律的学习和应用,但是反映规律的物理公式和物理知识应用的习题不是物理教学的全部。一些物理知识和物理模型的背后可能外延出的人生哲学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加以引导。就如何让人生哲学走进物理课堂进行了探讨。

第一篇:人生哲学论文范文

尼采人生哲学评析

摘要:尼采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从提倡非理性的作用、上帝死了、精神三变、超人诞生到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强调艺术和审美的人生,最后到达永世轮回,尼采为人类精神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他对崇尚知识科学的理性主义以及基督教的无情批判,更是站在了时代的前列,为我们重新开启非理性主义的人类创造之门,开创了先河。

关键词:冲创意志;超人;审美

一、尼采人生哲学产生的背景

费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年)是19世纪下半期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的主要代表[1]。叔本华对尼采的哲学思想有深刻的影响。叔本华开创非理性主义的先河,强调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这一思想,并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学说发展成为强力意志(thewilltopower)学说,我国尼采研究专家陈鼓应将其译为“冲创意志”。他认为,“尼采的Power 是指Creative Power (创造力),而不是指World Power(世俗的权势)。”所以,把“The Will to Power ”译成“冲创意志”也许是最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尼采关于意志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冲力,而非外力强加的思想[2]。

尼采哲学的产生,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的一种基本思想传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该传统的始作俑者。苏格拉底首创概念辩证法,并将其推崇为认识事物本质、获得理性知识的唯一正确途径。由此西方哲学崇尚科学和理性的传统就产生了。理性主义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的发展,走向了巅峰。它一方面极力贬低感官的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又过分的强调理性,把理性绝对化为至上的东西。由此得出,理性是通往不变之物的道路,是唯一可靠的东西。不但如此,理性主义又从根本上抹杀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人不再是积极主动的、有无限创造力的人,而只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接受者,成为概念的载体。由此,缺乏了创造性的人和动物无异,这贬低了人的主体作用和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科技带来物质生活的变化,使人们沉浸在对物欲的不断满足中,忘记了对心灵和生命本身的关注。

时间发展到尼采所处的时代,理性主义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爆发,显现出来。尼采抓住了这个契机,开始无情的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和科学至上的思想,揭开了笼罩欧洲很久的理性主义黑幕,使人们开始重视自己本真的、非理性直觉的感受。他强调人的本能、潜能,要使世界和人生具有意义,必须得靠人的创造。他把人生问题置于知识之上,人们不是为了知识而探求知识,而是为了人生而探求知识。

尼采哲学的产生和他个人独特的人生阅历也有很大关系。尼采从小就多愁善感,并患严重的偏头疼和眼疾,但他勤奋好学,特别具有语言和音乐天赋。尼采的两次恋爱则皆因他的笨拙和羞涩而失败。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精神已经完全混乱。他的哲学思想并不被当时学术界理解和接纳,但他却坚定不移的认为自己是天才,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他说:“即使把许多伟大心灵的优点集中起来,也写不出他这本著作。”[3] 不幸的人生际遇,没有击垮尼采的信心,反而大大激发了他的生命意志,让他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惊世的哲学观点。他说:“一个在本质上属于病态的人根本就不能变成健康的……对于一个内在健全的人而言,疾病甚至可以作为生命的有力刺激品。”

二、“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的价值”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全能的神,是至善和一切价值评判的标准。上帝创造了人,人从祖先亚当、夏娃开始,便背负着原罪。为了赎罪,必须信仰上帝,向往天国,只有到达天国人类才可以摆脱无限的痛苦、磨难。基督教只承认天国世界,否定现实世界的意义,杜绝人的欲望,贬低人的生命价值,人的创造性成了僵死的东西。尼采说:“否定上帝,否定对上帝的责任,借此我们才能拯救世界。”所以尼采大呼“上帝死了”,他要重估一切价值,赋予人以创造性,让人创造出世界的意义。

尼采说:“‘上帝死了’,基督教的上帝不可信了,此乃最近发生的最大事件。”他提出“上帝死了”的论断,是根源于西方形而上学的思想传统的。彼岸世界作为人们不懈追求的方向,从一开始就具有否定自身价值的内在倾向。启蒙运动的发生,上帝的价值被完全的否定,也就意味着人对自身信仰的否定,虚无主义开始泛滥。德国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雅斯贝尔斯说:“上帝何以死了,这一问题得到象征性的回答后,便作为问题而获得了非象征性形态。”人们要为自己的行为,确立最终的价值意义,用信念的支撑过富有价值的整体生活,“彼岸世界富有价值,值得敬仰,但却是杜撰的;此岸世界是现实的,我们自己置身其中也是现实的,它决定着人们的存在意识。”[4]

尼采认为,“利己主义的东西已使我们兴味索然了(即使在认识到非利己主义的不可能性之后);必然之物使我们兴味索然了(即使在认识到一种自由裁决和‘可以理解的自由’之后) 。我们看到,我已经把我们的价值置于其中的那个领域还根本没有获得价值。相反,我们疲惫了,因为我们失去了主要动力。‘迄今为止都是徒劳之举’。”为此,尼采提出要“重估一切的价值”,每个人都要成为自身价值的立法者,“上帝死了”,“超人”就要诞生。

三、从“精神三变”到“超人诞生”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面,描述精神的三个发展阶段“我告诉你们精神的三种变形:精神是如何变成骆驼的,骆驼是如何变成狮子的,最后狮子如何变成孩子。”孩子所代表的精神意向便是超人。

骆驼把一切重负背在肩上,“坚毅、容忍的精神,蕴涵诚敬,接受无数重荷。”人精神境界的初级形态就像骆驼,有很多重负压在其上,人默默忍受着,久而久之便不以其为重负,反而对其充满了崇敬之心,就像骆驼驮着重担不停在沙漠中走着。这些重负是什么呢?装的谦卑是为了隐藏骄傲、表现出痴狂而忘记了智慧、为了真理追求知识却忽略了提升高贵的灵魂等等。求生的欲望,使骆驼在沙漠里寻找自己得以生存的东西,他深深感到,“你应该”里充满了对生命的幻谬与暴虐,如人的忍耐到了极限,便要求拥有自由,成为自己的主人。自由的骆驼“削去奴籍”,空前的解放感唤起了他应有的野性,成为反叛的狮子。

狮子的形象是对一切价值的背离,他用“我想要 ”,回答“你应该 ”。狮子的最大作用在于摧毁精神的旧居,使精神处于一种无家园状态。经过狮子的暴虐性摧毁,旧价值土崩瓦解。狮子的作用自然会丧失,它若想属于未来,就得改变自己的破坏性,重新创造世界新的局面,于是,狮子变成孩子。

“小孩是天真与遗忘,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原始的动作”。“天真”、“遗忘”、“新的开始”指在新的起点人不受任何传统束缚,可以任由生命的本真力量来挥洒。“原始的动作”,指人自然天性的、满足自己最本真愿望的活动,不是进入天国或求知。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世界,创造自己的家园。人类重建已经被狮子毁掉的家园,不是基督教的天国,不是形而上学的虚无,而是,“以水洁身,以火增力,以酒助兴,以乐沟通,以舞神交的圣地”,是人们生活的现实的世界。孩子的出现意味着超人的雏形已经出现了。

这里的“超人”,不是现实生活中所称的天才或至善至美的“完人”。它的核心在于超越,是一个寻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超越了自身的局限性,重新确立自身的价值,是自我的不断诞生和创造。超人精神倡导热爱生命,从现实和自身出发,自我创造、发展、完善,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强者。德国尼采研究者安彼珀在《动物与超人之维》[5] 中对“超人”作了精辟的解释。“超人是一种内在的进步”。“超人在于超越自我的运动中,这个运动并不是离开自身而去,而是在自身之中。”“超人”理论是人对自身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人的意义建立在了生存体验基础上的对自我生命价值重新估价。尼采认为,“人们想看见超人,因为他们完全没有理解,超人是无法看到的,而是必须做出来的。”

四、“超人”之于“日神和酒神”

超人的意义在于确认了自我存在的意义,要拥有这种自信,他就必须有艺术家的气质和陶醉于超验之感中的魄力,并把这种魄力外化。尼采在古希腊神话中,找到了这种魄力的载体——日神和酒神。

尼采认为,希腊悲剧有两个渊源: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这两种艺术分别以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为代表,两种艺术的对立融合就产生了悲剧。日神象征梦幻、造型艺术、道德、自制,酒神象征醉狂、激情、音乐、生命、本能。人既要有日神冷静而理智的统一性,又要有酒神激情的生命力,超人必须是酒神和日神的完美和谐。酒神表征着人身上一种巨大的原始生命力,酒神精神是生命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的最高肯定方式,它给人以鼓舞,教人敢于面对人生的苦难,勇于抗争,在苦难和抗争中展示生命的力量、肯定生命意志,这是酒神精神的精华,更是为什么说人生是悲剧美的原因。但是,苏格拉底以后,悲剧演变成了理性的说教,日神精神得以发扬,极富激情的酒神精神则遭到贬抑。

五、人生的解救:艺术和审美

尼采认为人生是悲剧,但是他思考的重点是如何从痛苦中摆脱出来,给世界和人生创造出意义。他的答案是:艺术和审美。他认为,人生过程本身就是艺术品。科学将人生视野局限在“真”的必然性范围之内;而功利使人紧紧盯住物质利益,成为一群灵魂空虚的流浪汉,因此,不能用科学和功利的眼光来审视人生,应对人生持一种审美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尼采认为,艺术是对人生命本能和强力感的激发和肯定。虽然艺术不是真理,是幻想,甚至是欺骗,但没有艺术,人就难以生活。面对冷酷痛苦的世界和人生,人可以通过审美和艺术活动,赋予人生以审美的意义和价值,获得快乐和幸福的满足感。审美人生并非一种对人生的静观境界,而是生命激情热烈奔放,充分展现的状态——是冲创意志的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3]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4]卡尔·雅斯贝尔斯.尼采其人其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安内玛丽·彼珀.动物与超人之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吴凤华)

作者:杜 琳

第二篇:让人生哲学闪耀物理课堂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强调对物理学自然规律的学习和应用,但是反映规律的物理公式和物理知识应用的习题不是物理教学的全部。一些物理知识和物理模型的背后可能外延出的人生哲学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加以引导。就如何让人生哲学走进物理课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人生哲学

物理学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寻找各种序(orders)、对称性(symmetry)和对称破缺(symmetry-breaking)、守恒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变性(invariance)。在对各种序的寻找中,物理学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解决问题时的逻辑顺序关系的解答。遇到复杂问题时需要静下心来寻找解决的思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定要清楚。這样的思维模式很有利于学生对多元问题、多条件问题的思考。

在研究对称性和对称破缺的问题时,物理学给我们展示了

自然世界一幅幅“完美”的画卷,但也同时展现了完美之中的缺憾。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撞中,美丑善恶的相对性展露无遗。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来讲,美丑善恶的判断是关键的一环,物理学理论在此发挥的空间还很大。

守恒律和不变性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中学阶段就会接触到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律。守恒律带给我们最重大的人生启示就是得失观的建立,有些时候为了获得我们需要的东西,必须舍弃一些其他的东西。关键是什么时候选择放弃,放弃多少,能有多少回报,这些问题只有我们在生活中积累一定经验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判断。

可见,物理学科研究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可以引申

和利用的人生哲学,经过教师稍加整理,即可成为中学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如何让人生哲学走进物理课堂

1.选择适当的物理模型

并不是所有的物理模型都能够作为人生哲理的有效载体,好的物理模型承载的人生哲理可以发人深省,直指人心。但是如果模型选择不当,很可能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出现反效果。比如“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模型并不适合进行青春期人际交往教育,此模型引申出来的问题敏感性太高,有可能达到相反的教育效果。

2.明确实际的研究对象

有了对学生状态的充分了解,才能在教学中合理地有针对

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懒惰了,可能需要一种勤奋榜样的刺

激;学生迷茫了,可能需要目标、理想方面的指引;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了,可能需要明确沟通的重要性。只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物理模型中引申出的人生哲学才更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选用体贴的教学语言

展开人生哲理教育时要有一定的铺垫。人生哲理的教育语言应采用较为平和温柔的语言,可以使用问句以启发学生思考。避免使用很生硬的过渡语,令学生感到这个观点引入的很突兀,使得教学系统脱节。合适语言的使用会令人生哲理与物理原理的学习熔为一炉,达到春风化雨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实例——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教学中,先介绍了伽利略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伽利略通过一个理想斜面实验,推导出如果忽略阻力的情况下,从左侧斜坡某一高度滚下的小球,最终会到达右侧斜坡相同的高度,而与右侧斜坡倾角无关。右侧斜坡倾角越

小,小球运动路程越长,但总会到达相同高度。设想将右侧斜坡完全放置水平,即倾角为零,小球将不能回到原来高度,但小球会永远运动下去。伽利略通过此理想斜面实验得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重要结论,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这个物理中的著名理想实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子具有很好的励志效果。首先,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这个小球为什么一定要回到那个高度?那个高度对于他自身来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以下是我在课堂中对此问题的解释:那个高度是小球与生俱来的梦想和目标,为了他的梦想,他可以付出一切的努力,就算困难不断地加大(斜面倾角越小路程越长),但他也会坚持不懈地走完全程达到自己的目标,就算完全看不见光明与希望的时候(斜面变成平面),他也绝不放弃(继续运动),因为几乎所有的失败都来自于半途而废。

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就像那个滚下斜坡的小球,怀揣梦想,去追逐人生的高度,有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看不到未来,但是唯有坚持才能让我们有达成梦想的可能,因为那颗小球在运动了一万米、两万米、两万五千里以后可能又会遇到一个斜面,这时他的机会就出现了,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坚持,那机会就永远都等不到了。人生来不是为了做一个失败者的,英语中有一句“Born To Win!”生而为赢,坚持就能赢!

物理学科在中学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最具难度、最理论性、最冷冰冰的课程之一。但通过本文的探讨,不难发现,物理学不仅仅是生涩的公式和习题,物理学本身蕴含的哲学思维足以使学生在人生中获得良好的指引和精神上的启迪。让人生哲理走进物理课堂,让理性思维的光辉照亮学生的未来,也许教师只是多说了两句话,但这很可能会令学生从此爱上原本枯燥的物理,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张协成.论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J].物理教师,2005,26(12):1-3.

[2]张新海.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09):99-100.

作者简介:李松,男,1985年出生,中学二级,本科,主要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和研究。

编辑 王团兰

作者:李松

第三篇:柏拉图的人生哲学探析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态,其探讨的主题涉及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人生态度、人生方式、人生幸福等。人生哲学的目的在于研究人的生活怎样以及应当如何生活,它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古希腊人生哲学对整个西方人生哲学影响深远,而在古希腊人生哲学中,柏拉图的人生哲学颇具代表性。因此,本文拟对柏拉图的人生哲学做初步探讨,并由此指出他的人生哲学对现代人的人生价值建构的指导意义。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在各领域都做过深入探讨,其人生哲学对西方人生哲学有重大影响。柏拉图当时目击了雅典政制的反复与人们价值观的混乱,立意要寻找一种理想国,认为个人即使再有智慧、正直、善良,只要是在一个不义的国家中,就无法获得幸福,甚至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他意识到现存的城邦已处于极端不义之中,道德败坏,法律对人们毫无约束力。他认为,要挽救城邦,实现社会正义,就要有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使人们能够辨清是非善恶,懂得区分正义与非正义。从这一信念出发,柏拉图一直努力寻求一个正义的理想国家。在他精心设计的理想国中,体现了他积极的人生哲学关怀。他在立足理念论的基础上分别从人生方式、人生德性、人生理想等方面阐发了他的人生哲学。

一、柏拉图人生哲学构建的哲学基础——理念论

柏拉图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理念论的哲学基础之上的,理念论体现了他对事物本质和人生目的的终极关怀。何为理念?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实际上是指一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性。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分层次的,各种不同层次的“理念”构成一个整体的“理念世界”。在所有理念中,善的理念是具有最高价值和终极目的的理念。善理念是所有事物和所有行动的最高原则,更是人生行动的终极目的,它引导着人类生活总体走向和谐。个别事物是通过分有和摹仿理念而存在。由此,柏拉图把世界一分为二:真实的可知世界和虚幻的可见世界。前者由绝对永恒的理念构成,后者由变幻不定的现象构成,前者是后者的原型,后者为前者之摹本。理念由神灵创设,神灵创设的终极理念是善理念。如何理解善理念?柏拉图说:“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善的理念是知识与真理的源泉。在其著名的“日喻”故事中,柏拉图尝试用太阳、光、视觉及其对象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善理念与具体世界的关系。他说人的灵魂犹如眼睛,当他注视被阳光照耀的对象时,他的理性就能看清它们,“善的理念”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的灵魂以能力。正因为有了“善的理念”,人的灵魂才有了最终的归宿和最高的追求,国家和个人才有了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所以,对人来说,“每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这种最高的善理念在人生哲学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两方面。第一,人生哲学既然探讨人应该如何做才能过上一种“好(善)生活”或“有意义的生活”,这就必须探索一种本身就“好(善)”的价值理念,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必须体现出一种价值关怀,意义追求,其价值关怀和意义追求应该与善理念相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日常生活的善的价值和意义。第二,善理念是“整一”,是最普遍的善,只有理性才能探索它。具体的真理和知识在善理念的光线照耀之下才能为人所知,并使人的认知能力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所以,善理念的设定意味着要让人们行善,而人们要行善就应该实现灵魂的转向,即从生灭事物转向永恒事物,而这种转向必须由教育来完成,它是一个艰难提升的历程,不可一蹴而就。善理念是可知世界的最高主宰,它把人引向神圣的静观世界。在知识世界中最后看到的,也是最难看到的,即是善的理念。善理念是可知世界的太阳,人的正义、勇敢、节制、智慧等德性都从它而来。这些德性正因为与善理念相关,所以才有用和有益。

柏拉图认为,要实现从现象世界(可见世界)到理念世界(可知世界)的提升,必须实现灵魂的转向。为什么以及如何实现人的灵魂从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的转向?柏拉图认为,人在可见世界中得到的只是知识的影子和尘世之善,只有把握真正的善理念,才能把握真正的知识和达到至善(精神之善),而这则需要实现灵魂的转向与升华。在《理想国》卷七继洞穴之喻的描述性对话后,有一场关于“灵魂转向的技巧”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柏拉图认为灵魂本身具有理性能力。但灵魂本身如果只专注于变幻世界,那它就不可能瞥见实在世界,不可能洞见善本身。因此,需要灵魂实现转向。而灵魂转向,就是让灵魂的每部分协调一致,让灵魂的理性部分整体协调,让激情和欲望听从理性的指挥,这样灵魂才能在转向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方向,从变幻世界转向善的理念世界。柏拉图设想灵魂是居于“九天之上”的,是不死的。在人投胎之前就已瞥见了理念世界,只是投胎俗世之后,人的灵魂为肉体和私欲所累,遗忘了原有的理念世界,这时需要通过回忆重拾前世所见的理念世界。而学习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在“灵魂回忆”过程中,灵魂必须从肉体的牢笼中挣脱出来,使我们从一种可见的变动不居的世界达到不可见的永恒不变的世界,这样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他认为灵魂转向与灵魂回忆的过程就是一个道德净化和升华的过程,而善是这一活动中的目的论原则。综上可知,柏拉图的思维逻辑为:在理念论的基础上,他指出人应该追求至善的理想,而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是实现“灵魂转向”,从而使人从尘世之善升华到精神至善。尘世之善只是理念世界的一个模本,是模糊不清且不完善的,它可分为肉体之善和财产之善,此外还有精神之善和理性之善,四者构成了一个善的等级:财产之善要服从肉体之善,肉体之善要服从精神之善,精神之善要服从理性之善。在這个“金字塔”结构中,理性高踞塔峰。在善的等级序列中,灵魂逐步从较低一级的善上升到较高一级的善。在这样的跃升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把人置于两个世界中,灵魂的一系列转向与道德善的逐步跃升联系紧密,人生的最终理想就是实现“至善”。

二、人的德性与幸福之间的逻辑关联

在队“灵魂转向”的分析中,柏拉图界定了各种德性之间的关系,且依据灵魂结构、灵魂转向与灵魂回忆的基本思路建构起一个德性体系。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部分—爱智部分、激情部分—爱名部分、欲望部分—爱利部分。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对这三者关系做了一个说明:“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那么,每个部分就会是正义的,在其他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最善的和各自范围内最真的快乐。”反之,如果整体的灵魂受激情或欲望的引导,那就会使灵魂陷入纷争之中,灵魂各部分所追求的快乐就只是一种虚假的快乐。由此,柏拉图分析了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认为个人正义在于灵魂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人的三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和谐统一,而城邦正义在于三个阶级(统治者、护国者、劳动者)的和谐有序。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理智、激情和欲望这三部分组成的。理智是用于思考推理的部分,能形成智慧,智慧依赖知识,拥有智慧的人能获得整体性知识,这是作为治国者的哲学王才具有的。激情是产生勇敢,勇敢是面对战争及其他危险境况时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的自信和无所畏惧的品格,为卫国者所具有。欲望是用于感受物欲骚动的部分,体现为对财富的需求。如果放纵欲望,会引发人们对财产的争夺,因此,对欲望应加以节制。劳动者阶层大多易受欲望的控制。对于理智、激情和欲望这三部分,应以理智统帅激情,控制欲望,使理智、激情和欲望这三部分都各自保持他其适当的边界,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使三者和谐相处,从而使灵魂内部秩序井然,和谐有序,使人成为正义之人。

三、正义者必定幸福,不义者必将不幸

柏拉图认为,个人正义是各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的和谐状态。智慧是指理智不仅懂得灵魂三部分各自的利益,也懂得它们的共同利益,并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要起领导作用,并给予行动以信条。智慧只为少数的统治者(即受过很好的辩证法教育的人)所拥有,它对国家非常重要,能使国家处于健全的状态,故智慧是统治者应拥有的一种德性。统治者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的培养,理智在他灵魂中占据主要地位,以追求善的理念为快乐和幸福。由此,柏拉图认为贤王的人生最幸福,贤王比贵族型人生幸福9倍,比平民型人生幸福81倍,比暴君型人生幸福729倍。柏拉图还指出,我们要过贤王型的人生,则必须注重对知识和德性的追求,而轻视对荣誉和财富的追求,要做爱智者,不做好名者,更不要做逐利者,要做正义的人,不做不义的人。认为贤王型的人生是将德性与智慧完美结合起来的人生。柏拉图的这种人生理想观受苏格拉底的“过有德有智的生活”观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勇敢,就是指“无论在快乐还是苦恼中都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惧怕什么不应当惧怕的信条,那么我们就因他的激情部分而称每个这样的人为勇敢的人”。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他们都保持着关于可怕事物的信念,相信他们应当害怕的事情乃是立法者在教育中告诫他们的那些事情以及那一类的事情”。勇敢应为护国者所拥有,护国者的灵魂以激情为主导,必须听从理智的指挥与安排,如果任由欲望摆布便会走向邪恶。节制是指理智起着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一致赞同由理智领导而不反叛,从而使心灵三部分都和谐相处,它应为所有阶级所拥有。柏拉图认为,当个人身上的三种因素(理性、激情、欲望)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也即理性把激情、欲望管理好,而激情不忘理性的指导,欲望遵循理性的制约,就能实现个人正义。故正义对个人来讲,就是“心灵的各个部分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领导,被领导的被领导着”。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各个部分相互干涉,应当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首先做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而非正义则是三部分之间争斗不和,相互干涉。当个人以理性严格控制欲望、约束激情时,则能使整个心灵平和安宁,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反之则为奴隶。在这种意义上讲,个人正义实为个人自主,即做到自我节制、自我主宰。正义对城邦而言,就是能让各个等级的人最好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即“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因此,人们应该各安其分、各司其职,这样,“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涉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城邦正义要求治国者凭明智把国治好,卫国者凭借勇敢将疆土保卫好,生产者凭借节制将劳动搞好,这三个阶层互不干涉,更不能相互介入。柏拉图的城邦正义观既有合理之处(有助于社会分工合作,维持社会稳定),又有不合理之处(它剥夺了某些阶层的人从事其他职业的权利)。

柏拉图认为,正义必将带来幸福,不义必将导致不幸。柏拉图强调,正义的人是幸福的,最正义的人是最幸福的,不义的人是不幸的,而最不义的人是最不幸的,他以赛跑作类比阐发了这一观点。狡猾而不正义的人很像那种在前一半跑道上跑得很快,但在后一半就不行了的赛跑运动员。而正义者则是能跑到终点并能拿到奖品夺得花冠得人。正义者在活着的时候从神和人那里得到奖品、薪俸和馈赠以及正义本身赐予的福利,而死后也能得到奖赏。而不义者死后得到的则是惩罚。柏拉图指出,人死后灵魂来到天地交际处,等在那的神将正义者与不义者分别贴上标签,指挥他们走上不同的路,正义者从右边走上天堂之路,不义者从左边走上地狱之路,善人将遭到10倍报偿,恶人将遭10倍惩罚。柏拉图的这一论证是用心良苦的,但其论据是虚妄的。最后,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这样写道:“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像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旅程中。”

柏拉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诸多人生观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思考的人,其人生哲学思想初步形成了体系,他的人生哲学具有以下特征:人生方式论中的严格节制主义(要求理性严格控制激情和欲望);人生理想论中的精神至上主义(追求智慧与德性,并将二者统一);人生幸福论中的德性正义(强调幸福与德性一致,主张人们通过修养德性来获取幸福,有德的人比缺德的人幸福得多);人生德性论中的神秘主义与贵族精英意识(少数人可以成为自我的主人)。他的有些观念可为我们借鉴,如自我主人说、贤王生活最幸福、四主德说、正义与幸福终将契合。他继承了前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的学说,又对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和后亚里士多德有重大影响,是整个西方人生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对后人影响很大,如自我主人说对笛卡尔、斯宾诺莎产生影响;爱智者生活最幸福影响了亚里士多德至善说中的思辨人生最幸福;四主德说为斯多亚、伊壁鸠鲁、奥古斯丁、阿奎那所继承和改造;正义与幸福终将契合说影响了康德对德福关系的思考。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方英群 程双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科学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