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划了课程的目标、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体系,提出了课程实施的一系列建议,它涉及的因素众多,碰到的问题非常复杂,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把握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精神,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一篇: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

正确认识高中新课标的变化 认真落实高中新课标的要求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2015—2016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先后发布了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实验)》]修订后的初稿和征求意见稿,2018年1月在大家的期待中,《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终于出台了。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修订的意义十分重大。由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重大变化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两种不同的课程管理体制。就这一问题,我们实验了十几年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到了提高课程标准质量水平的阶段,需要在课程标准修订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体制。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意义正在于此。”[1]

正是认识到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意义,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研室从2016年起组织部分高中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先后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標准修订组发布的初稿和修订稿进行了研读和探究。一方面,通过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的体育教研活动,学习、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深化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另一方面,组成6个运动技能系列项目探究小组,探究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路径。在此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教育方针、政策正在推动着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正确地认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变化,认真落实《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研室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开始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第一步。

一、学习《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确认识课程标准修订后的主要变化

陈宝生部长指出:“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路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到‘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以上‘三全’‘四为’是我们修订课程标准的纲。”

在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明确了课程定位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作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础教育,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的课程。与《课标(实验)》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定位上增加了“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由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增加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这段话,充分表明了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既健体又育人的课程定位。

《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一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定位,带来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上的一系列变化:在“课程性质”中,保留原来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增加了选择性;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不仅在指导思想上增加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且增加了第5条,“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在“课程目标”中,原有的以5个领域来表述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变成了以学科核心素养表述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在“课程结构”上,以“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来进行平行关系分类,以“必修选学”的6个运动技能系列的1~10个模块来进行递进关系的逻辑架构(表1)。

(二)规范了课程内容的模块构成

高中必修课程由12个科目和各科目的若干模块组成,体育与健康学科是其中必修科目之一。高中课程共计必修88个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12个学分,比《课标(实验)》多了一个必修的学分,居各学科必修学分之首。

体育与健康必修课程内容包括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2个部分。必修必学是全体学生共同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各1个模块,必修选学是满足学生形成运动专长和个性发展需要,自行选择运动项目但必须修满10个学分的内容,其必修选学内容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武术与民间传统体育、水上或冰雪类运动和新兴运动6个运动技能系列。与《课标(实验)》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课程内容的阐述不仅在篇幅上占1/3,而且规范了模块的构成。其中,必修必学模块的体能、健康教育2个模块分别包括“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必修选学模块包括“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

“内容要求”是由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强调该模块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教学提示”是针对一个模块的内容,如何创设情境、创新教学方式、调控教学过程,激励学生情感、态度的指导性意见;“学业要求”则是强调期望通过本模块学习,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达到的程度。

由此,笔者认为《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标(实验)》相比突出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模块教学,规范了模块的构成。首先,《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晰了“模块”的内涵与外延,在内涵上明确了模块的构成,在外延上进行了模块分类的逻辑架构。其次,《课程标准(2017年版)》给出了必修必学2个模块和必修选学6个运动技能系列各1个运动项目的3个模块的模块构成,对模块教学计划的制订有标杆示范作用。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結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总体刻画。《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

《课程标准(2017年版)》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明确地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提出了对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质量描述,形成了“学业质量水平”量表。由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由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2个部分组成,这2个部分都有相应的“学业质量水平”量表。这些量表引导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更加关注健体育人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在运动情境中形成并提高运动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学业质量评定和学分认定以及高中3年学业结束后的学业水平评定和最终学分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标(实验)》相比,在学业评价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原因有以下3点。

1.有了“学业质量水平”量表,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业要求和阶段性学业质量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同时根据成绩给予相应学分。

2.有了“学业质量水平”量表,在必修必学2个模块学习后或在所选运动项目的3个或更多模块的学习后,可以进行阶段性学业质量评定和学分认定。

3.有了“学业质量水平”量表,可以在高中3年学业结束后,对所学12个模块的成绩评定和学分认定进行汇总,并结合学业水平考试,进行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学业评定和学分认定。

(四)增强了对课程实施的指导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和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与学的标准,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管理和督导评估的纲领性文件。要发挥《课程标准(2017年版)》“纲领性文件”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课程的实施,突出《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可操作性。为此,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总结反思了10多年来高中课改的经验教训,对《课标(实验)》进行了修订,凸显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管理和督导的纲领性指导作用。与《课标(实验)》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以下3个方面的变化值得体育教师重视。

1.优化了制订模块教学计划的建议。《课标(实验)》没有模块教学计划的提法,其“单元教学计划”一项中表述的是“各模块的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晰了模块的内涵和外延,以较长的篇幅对制订模块教学计划作了要求,并提出了制订模块教学计划时应注意的5点内容。(1)规范模块的构成,对每一模块中的“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提出了具体要求;(2)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的设计要与义务教育阶段已教学的内容相衔接;(3)要重视同一运动项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逻辑关系,模块之间应贯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4)深入挖掘每个运动项目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通过多样化的设计发挥不同运动项目的育人功能;(5)根据实际情况,按运动类别将同类运动中的2个或3个运动项目结合成10个模块。

2.增加了制订“课堂教学设计”的建议。《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标(实验)》相比增加了“课堂教学建议”,并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教与学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核心环节。教师应根据本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追求,有效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实施中对课堂教学的11条建议中,每一条都很有针对性和建设性。尤其提出“强化目标意识,将学科核心素养完整地渗透到学习目标中”“树立新的知识观,从注重单个知识点和技术教学向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区别对待,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单个学生的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在进行封闭式运动技能项目的教学时,应注意单个动作与完整动作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尽早体验和理解完整动作”“课内外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习惯”等,对常态体育课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这应该也是评价“优秀体育课”的权威标准。

3.强化了对地方和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议。《课标(实验)》是从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角度对地方和学校提出建议,而《课程标准(2017年版)》则是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角度对地方和学校提出建议的,与《课标(实验)》相比,其建议更加全面也更有力度。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机构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各地要依据本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办法,创设课程实施的环境与条件,强化对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与督导,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并提出了“建立地方实施课程标准的组织机构”“制订地方实施课程标准的政策与措施”“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为实施课程标准提供必需的条件保障”4条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2017年版)》还指出“学校是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层单位,是贯彻实施本课程标准的关键环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指导”“制订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和“提供体育与健康实施的人力、时间和物质条件保障”3条具体要求。

二、研究《课程标准(2017年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龙头作用

陈宝生指出:“课程标准是龙头,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相关因素是龙身、龙尾。龙头舞起来,龙身动起来,龙尾摆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综合育人作用。所以课程标准修订的作用非常关键。要发挥课程标准的龙头作用,明确它的龙头地位,在各个方面的关键点上多下功夫,打通流程,落小落细。”[1]

2016—2018年的2年多时间里,笔者在学习学科核心素養、研读课程标准修订组发布的初稿、征求意见稿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对课程标准修订有了新的认识。回顾过去,在高中课改的10多年里我们为什么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那是因为正确贯彻执行了课程标准。为什么有时走了一些弯路,那也是因为没有吃透课程标准,没有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实施。因此,我们要确立《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龙头地位,发挥它的权威作用。正如陈宝生部长所言:“课程标准实际上是我国培养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路线图,它是整体上体现国家教育科学发展水平、教育实践成熟程度、教育能力建设成果的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学的标准。” [1]

(一)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灵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体育与健康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还是课程结构设计的依据和课程实施的追求。可见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何谓“核心素养”?张华认为:“所谓核心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道德。”同时,指出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是“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实现我国课程目标的科学化与具体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并“体现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 [2]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体育与健康学科具身体验、行胜于言的实践性特征,有利于通过竞争又合作的运动情境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并养成健康行为,培育体育品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凸显出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灵魂。

(二)模块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关键

当学习了课程概念的发展、课程的价值意义,结合当下的课程情境梳理多年来我们进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的经验教训时,总能想起课程之父拉尔夫·泰勒的4个经典问题:我们想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成这些目标?怎样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确认这些目标得到了实现?这4个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开发课程的范式。[3]

《课程标准(2017年版)》依据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总目标为我们提供了模块教学体系。模块构成的“教学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回答了泰勒提出的第2~4个问题,这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华所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结构的特点是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评价等都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构建,而这一构建的基础是模块教学体系。

如前所述,模块教学的内涵明确了模块的构成(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外延则明确了模块分类(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的逻辑架构。这样一种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的选项学习,除了体能和健康教育2个必修必学内容外,学生在高中3个学年的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可以根据学校课程开设运动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1~3个运动项目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学习。因此,《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模块教学是凸显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择性”特点,落实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等基本理念的可操作的应对,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模块教学”就是抓住了实施《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关键。

(三)“学业质量水平”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亮点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行为进行观察、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并衡量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仅详细地指出如何设置学习评价目标、如何选择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如何收集学习评价所需要的信息,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学习评价,如何进行学习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解释,还有“学业质量水平”量表和学分认定的具体操作方法,这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大亮点。

“学业质量水平”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将学生学业成就表现划分为不同水平,并对不同水平的表现进行的质量描述。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由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2个部分组成,这2个部分都有相应的学业质量水平。其中必修必学部分的学业质量水平是指学生在学习完体能和健康教育2个模块后应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供了体能和健康教育的2个“学业质量水平”量表);必修选学部分的学业质量水平是指学生在选学完运动技能系列内容的某一运动项目的3个以上模块后应该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供了6个运动技能系列内容的各1个运动项目的第1学年的“学业质量水平”共6个量表)。

仔细研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业质量水平的6个量表和后面关于学业水平评价方案设计建议中的“每个模块百分制成绩与等第评定转换表”和“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成绩评定表”,笔者深深地感到在学科核心素养的统领下,《课程标准(2017年版)》着重在构建主体多元、内容全面、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上下足了功夫,从而提高了学习评价的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

(四)课程实施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落地生根的关键

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认为“课程改革是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课程实施存在着层次落差”,这也是课程改革中出现各种各样困难的原因之一[4]。

有学者认为,至少存在5个层次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是指一些研究机构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列入课程表中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因此,为了将国家颁布的“正式的课程”较好地转化为学生体验到的“经验的课程”,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纲领,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并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需要从上而下共同建设体育与健康课程,而共同建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就必须用《课程标准(2017年版)》来作“标准”,否则课程实施就要大打折扣。

以《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体育课堂教学的11条建议为例,我们在细细推敲后感到每条都很有针对性和建设性。江苏省在“研读课标、研究教材,规范教学行为”的活动中曾针对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作过反思和研究,并进行过“强化体育课”的探索,现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课堂教学提出的11条建议为聚焦体育课堂,探索“强化体育课”的路径提供了有效的对策,相信通过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我们一定能在“强化体育课”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落实《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真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

陈宝生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课程建设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位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任务和方案,最终都要通过课程改革落实到学校中,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上,没有这‘三个落实’,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是不可能真正取得效果的,教育改革的受益面就无法扩大。” [1]

《课程标准(2017年版)》十分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突出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化,增强了对课程实施的指导性。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了“教学建议与学习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评价方案设计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及“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课程的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到学校,落实到课堂,落实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上。因此,做好陈宝生部长所要求的“三落实”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制订“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首先由负责管理学校人、财、物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在主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基教处(科)和体卫处(科)的协调配合机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可操作、可检查的政策、措施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其次,学校应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成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机构,制订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并且提供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人力、时间和物质保障。

(二)将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具体责任落实到体育教研组

校长室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机构,要分担学校实施计划的责任,将具体实施责任落实到体育教研组。教研组长是依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模块教学的直接责任人。在教研组长的领导下,体育教研组要承担如下工作:组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习、研修,安排相关研讨活动;做好教师的模块教学分工和学生选项指导工作;建立专项备课小组,制订模块教学计划;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模块教学;优化学业水平评价,进行学分认定和管理;向课外延伸,搞好课外体育锻炼,组织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竞赛。

(三)组织学生选项,确定学校选项教学模式

高一上学期可先行进行必修必学“体能”模块的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的同时开展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学情调查,摸清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身体认知的水平、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学生期望得到发展的运动项目等,根据学校的环境、资源、师资、财力确定本校模块教学的选项项目,组织学生填写选项的第一、第二志愿,如遇选項的个别特殊情况,体育教师可与学生沟通,以达成新的共识。最后,学校根据学生选项情况,采用《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建议的4种选项教学组织形式之一进行模块教学。笔者认为,如果学校条件许可,最好采用年级内选项教学的形式,即打破某一年级4~5个班的行政班界限,重新组成6个教学班,分别进行6个运动技能项目的模块教学,这样,学生的选择余地大,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四)制订学段教学计划和模块教学计划

专项备课小组认真学习研修《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制订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段教学计划和模块教学计划。

模块教学计划要依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制订。每个模块中的内容要求一般由5~10条组成,主要强调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教学提示主要针对内容要求,强调在什么情境中怎样教,特别强调如何把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要求主要强调通过某个模块的教学,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无论是模块教学计划还是学段教学计划都要突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整体性,保证教学计划安排和实施的灵活性。

(五)备好课时教案,强化课堂教学

体育教师根据专项备课组制订的学段教学计划和模块教学计划,研究教材、分析学情、通过备课制订课时教学计划(教案)。课时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学法和教法、运动负荷(运动密度、练习密度、运动强度)、安全防范措施和教学后记等基本要素。学习目标可根据模块教学计划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统合起来进行分解和制订,从而构成具体而又明确的三维学习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要做到可操作、可观测。教学内容可由模块教学计划中的“内容要求”分解而来,要标明重点、难点,要注意相关联的若干课时的逻辑顺序,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学法和教法可根据模块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提示”展开,这里要说明的是“学法”和“教法”,不是“动作方法”而是学习或教学“动作方法”的方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要努力在“强化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按照《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11条课堂教学建议的要求,将每一节常态体育课上成合格的体育课。

(六)搞好学习评价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行为进行观察、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并衡量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专项备课小组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教研组的领导下,统一设置本项目模块学习评价目标,选择学习评价内容和方法,收集学习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依据模块“学业要求”进行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同时进行模块学习评价的反馈与解释,引导和激励学生改进模块学习。待1个学段3个或3个以上必修选学模块学完后还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量表进行阶段性学业质量評定,最后高中3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结束后,体育与健康学科教研组要综合汇总学分认定结果确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成绩。

(七)课内外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要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仅仅靠1周2节、每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教研组要带领体育教师,重视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积极组织、指导和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将课内所学的专项运动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竞赛中,真正将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八)搞好体育教学研究

体育教研组要带领全体体育教师坚持校本教研。体育校本教研的特质是实践反思,即先有体育教学实践,然后对其反思,把突出问题梳理出来,在反思的基础上归纳出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方案,再投入到新的实践中。在依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我们要通过校本教研提高理论认识并进行实践探索。

在此过程中各级教研部门的教研员,要置身高中课程改革之中,做好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在当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助手的同时,要为学校的课程实施提供校本教研的抓手,并搭建模块教学研讨交流和典型展示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发挥课程标准的龙头作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8,217-218(1):1.

[2]张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R].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座.

[3]万伟.课程的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杨九俊.建设新课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孟文砚

第二篇:谈谈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摘 要: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划了课程的目标、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体系,提出了课程实施的一系列建议,它涉及的因素众多,碰到的问题非常复杂,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把握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精神,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新课标 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新课标描绘了一幅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蓝图,是推进我国化学课程现代化的一种尝试。课程的实施将对我国的化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有许多感悟,下面谈谈认识。

一、高中化学新课标有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标,与原高中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相比,课程总目标更好地提出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涉及科学探究能力、问题意识、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反思评价、学习兴趣、实践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目标。结合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内容目标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对有关的课程内容分别从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二、高中化学新课标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特点,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要求,高中新课程在学科之上设计了学习领域,特定的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一个或几个科目组成。高中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有8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内都获得一定的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科学领域包含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和地理的自然地理部分。同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必修模块有2个,即化学1、化学2,选修模块有6个。化学1、化学2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6个选修模块可根据学生的需要任选一个或几个进行学习。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课时。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要修满6学分。学生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先学化学1,再学化学2),至少应从选修课程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进行学习,上述课程结构从学分上来说,通常也称4+2结构。

三、高中化学新课标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选修课程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下各有侧重,设置模块内容的线索有所不同。既反映了现代化学的特点,又充分体现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化学科学的社会价值、思想观念等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化进程,通过安排不同的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力求揭示课程的人文内涵,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四、高中化学新课标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五、高中化学新课标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高中化学课程积极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与新课程相应的3种评价方式,即纸笔测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以书面作答方式进行的纸笔测验将重点放在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习档案评价是对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反思的过程的评价,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收集档案的内容;活动表现评价是在学生完成实验、调查、设计的过程中进行的,它通过观察、记录来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后两种评价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提倡的。

六、高中化学新课标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在课程中,突出强调了化学实验的作用,以此作为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并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在活动与探究中,许多案例涉及的文献资料来源于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这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课程标准从多个方面选取素材、提出课题,但这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实践中还需充分关注学校、社区、工厂的多种资源,不断地开发、利用和优化好这些资源。

七、高中化学新课标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化学新课程以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就。学分由各科的必修学分加选修学分两部分组成,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对学有余力或对化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鼓励他们进一步选修其他化学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这也为杜绝“文理分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为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分作了一定的限制。在高考命题上,化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是化学课程标准是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二是化学课程模块的内容是化学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三是考试内容应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化学通讯,中国化学会出版社,2012.06.

作者:魏文静

第三篇:高中化学新课标实验要求分析与启示

摘要: 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有关实验的要求进行分析,阐明新课标中的实验教学要求与实验内容特点,分析其对实验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化学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要求; 实验教学; 实验探究

文献标识码: B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强调“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构建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学化学”已成为当前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实验对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当前,实验及探究教学在实施中存在“学生实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将实验探究等同于简单动手做实验、忽视科学探究的真实性和意义性等”较为突出的问题[3]。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强化科学探究,突显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本文从实验角度对新课标中有关实验的要求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了新课标中的实验内容特点,及其对实验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化学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启示。

1 课程标准中的实验要求

新课标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单独列出,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并基于此确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设置了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实验探究能力的学业要求[4]。课程目标明确提出,科学探究的学科指向要更强,内容要更为具体。

在课程内容中,将实验版课标“认识化学科学”和“化学实验基础”两个主题整合为“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主题。在该主题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了“科学探究过程”大概念,明确了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内涵,在学习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强化实验探究。

在学业质量部分,将素养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划分为4级水平,每一级水平都描述了该素养学生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在实施建议中,对化学实验和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了要求,强化了实施条件保障。

本研究利用文本分析方法,以实验、实验探究和科学探究为关键词,将新课标文本中有关内容篩选出来,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新课标有关实验的要求及其内容分布见表1。

2 课程标准中的实验内容特点

2.1 建立科学探究能力的学业质量标准并对其素养水平进行划分

新课标首次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并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进行了划分。“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5]。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4级水平,并在每一级水平描述了5个方面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学业质量部分也划分为4级水平,每一级水平都描述了该素养学生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从水平1到水平4,对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证据收集、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解释与分析、实验结果交流与反思等的要求逐步提高。新课标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作为主要维度来划分化学学业质量水平,是一种创新,为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6]。

2.2 明确规定学生必做实验

为了改变目前教学实践忽略学生动手做实验的突出问题,真正落实“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7],强化实验教学,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分别明确规定了9个学生必做实验,共计18个学生必做实验(见表2)。从实验分布看,必修课程5个主题中有4个主题安排了学生必做实验;选择性必修课程3个模块都安排了学生必做实验,突出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强化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2.3 提出“实验及探究活动”建议

新课标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每个主题的“学习活动建议”中提出了“实验及探究活动建议”,各主题“实验及探究活动”数量见表3。从实验和探究活动总数上看,新课标必修课程为44个、选择性必修课程为52个,总计96个。

新课标对实验版课标“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部分实验内容,仅必修课程“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实验及探究活动数量就由实验版课标的4个增加到新课标的20个。在新增实验中,有些是将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在新课标中予以明确,例如胶体的丁达尔实验、电解质的电离、金属钠的性质、测定某些反应的速率等;有些是补充实验,如自主设计制作元素周期表、设计制作简易即热饭盒、固体酒精的制备、实验室模拟金属的冶炼等。删除了少部分难度较大或不易实施的实验,如熔融盐的导电性、明矾或铬钾矾晶体的生长条件等。

2.4 注重现代实验技术的应用

新课标加强现代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在化学中应用的介绍。在选择性必修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将实验版课标的“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主题修订为“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与价值”,强调把研究过程、思路与方法更加外显出来,尤其是现代化学基于仪器、技术手段,对物质结构研究所做的重要推动[8],加强了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介绍,如原子光谱、分子光谱、X射线衍射等现代化的测定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其中,X射线衍射是新增内容,以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使学生体会到物质的空间结构是可以借助实验手段测量的,认识到技术手段的创新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价值,并在该主题的实验及探究活动中增加了“模拟利用X射线衍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等内容。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适当加强仪器分析方法的介绍,例如“知道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9]。

2.5 强化安全与环保意识的培养

新课标注重通过实验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安全与环保意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10]。与课程目标相呼应,在“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主题下增加内容要求“树立安全和环保意识,熟悉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知道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11]。并依此制定了相应的“学习活动建议”和“学业要求”。

在选修课程“实验化学”的教学提示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遵守实验规则,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12]。并将“实验安全与环境保护意识”作为“学业要求”单独列出。

2.6 强化实验探究教学的要求和条件保障

新课标“实施建议”强化对实验探究教学的要求和实施的条件保障。

2.6.1 强化实验探究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教学与评价建议”第3条明确提出“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指出“化学实验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本标准中要求的必做实验”[13]。并对实验探究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实验探究教学要讲究实效,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应避免探究活动泛化、探究过程程式化和表面化;应把握好探究的水平,避免浅尝辄止或随意提升知识难度的做法;应避免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或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14]。倡导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2.6.2 加强化学实验室和化学学科专用教室建设

化学实验室和化学学科专用教室是师生开展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场所,能够为开展各层次、各类型的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基本的条件保障[15]。与实验版课标相比,新课标增加了化学学科专用教室建设,提出“应重视化学学科专用教室建设,为学生选择不同的化学课程,教师开展分层教学、加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创造良好条件”[16]。并从人员、机制、硬件设施等对化学实验室和化学学科专用教室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应按照相关要求配齐实验员,注重提高实验员素质;制定完善的实验室工作制度和安全守则,建立科学的实验室运行机制;配置必需的化学实验设备、仪器、药品和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逐步引进一些现代化仪器设备”[17]。

3 启示

3.1 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3.1.1 注重实验探究教学的过程设计

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探究可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开展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探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活动要注重过程,更好地体现过程性,避免“探”而不“究”。实验探究活动应紧密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教学来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探究学习任务,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开展分类与概括、证据与推理、模型与解释、符号与表征等具有学科特色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多样化方式解决问题[18],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

3.1.2 注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思维与操作的统一体,只有这样的探究过程才是科学的、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19]。在探究活动中不仅要体现探究操作环节上的过程,更应体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高阶思维是指超越简单回忆事实性知识的过程,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20]。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在实验中注重动手但缺少思考的现状,强调高阶思维过程,建立解决某类化学实验问题的特定思路与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动手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21]。学生化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化学高阶思维活动[22]。教师应注重高水平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充分利用实验观察和启迪思维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关联、分析比较、解释说明、推断预测、设计验证等高阶思维活动,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3.2 提高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

在现实的高中化学教学中仍普遍存在轻视实验的现象。不少教师以课时紧、资源缺、学生多、安全性等为理由,不做或少做学生实验[23],存在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以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以视频实验代替真实实验等现象,在实验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在假设、观察、分析和推理基础上解决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24]。新课标强化了实验的要求,规定了学生必做实验,实验类型更加丰富,注重将现代实验技术融入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化學实验的深度融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灵活运用活动表现、纸笔测验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因此,化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标对实验及实验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

3.2.1 通过学习和实践促能力提升

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学习与实践。首先,应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理论的学习,平时注重多动手做实验,增强实验教学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其次,还要掌握一些现代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方法,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化学实验教学中,如数字化实验等,不断挖掘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素材,优化改进化学实验,设计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和创新实践活动等,通过学习和亲身实践使自身的实验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3.2.2 通过培训促能力提升

培训是提升在职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教师培训机构应为促进教师实验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增加教师化学实验教学实践机会,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思考提升,引进竞赛机制或更新考核办法,促进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深入思考[25]。教师培训机构也应根据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结合不同阶段教师特点和教师化学实验教学能力现状,研究开发指向“化学实验教学能力提升”的教师培训课程[26]和培训模式,通过培训组成学习共同体,建立化学实验教学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培训者间的交流,使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3 加强化学实验室管理与建设

化学实验室是师生开展实验教学和实验探究活动的场所,能够为师生开展活动提供条件保障。新课标从实验室人员、运行机制、配置等对化学实验室建设提出了要求。

3.3.1 加强人员保障

新课标提出“应按照相关要求配齐实验员,注重提高实验员素质”[27]。各学校不仅要配备专职实验员,而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还应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合格的实验员应具备实验室管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准备、实验创新和开放实验室、组织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等能力,以适应新课标要求。

3.3.2 加强机制和物质等条件保障

要制定完善的实验室工作制度和安全守则,强调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制度管理,以此为前提实现实验室科学运行,为开展各类实验教学活动提供条件保障。各学校还应按照有关规定配置必需的化学实验设备、仪器、药品和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逐步引进一些现代化仪器设备,保证所有化学实验和实验探究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高中化学新课标更加强化实验的要求。教師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内容要求,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实验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5][9][10][11][12][13][14][16][17][18][21][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3][15][20][22][23][24]房喻, 徐端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116, 156, 250, 147, 196, 9, 197.

[4]朱鹏飞.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变化[J]. 化学教学, 2018, (10): 10~13.

[6]陈进前. 关于学业质量标准的研究——基于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J]. 化学教学, 2018, (12): 8~12.

[7][8]王磊, 魏锐. 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和学业要求[J]. 化学教育, 2018, 39(9): 48~53.

[19]王磊. 基于培养学生高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化学探究教学发展趋势[J]. 化学教育, 2014, 35(7): 5~9.

[25]何彩霞, 姜丽莉. 国内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研究文献综述[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18, (2): 25~30.

[26]何彩霞. 指向化学实验教学能力提升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实践[J]. 化学教学, 2019, (5): 11~15.

作者:王寿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下一篇:专科护理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