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依托竞赛方式——提高教、学、训的教学模式探索

2022-09-11

“工匠”精神的提出, 也是要求如今本科毕业的学生, 不仅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应当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 对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跟踪本院最近这几年的毕业生, 大部分同学反映的一个问题集中在:到企业或者公司上班后, 感觉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几乎用不上, 企业领导布置的工作, 涉及实际动手的问题, 往往不知如何下手, 困难重重, 因为平时学校上课没有练习过, 训练过, 所以, 到企业工作的前一年的时间, 普遍觉得压力很大, 经常完成不了领导布置的任务, 学生的挫败感与日俱增。

电子、计算机学科具有突出的专业性以及实践性特征, 因此需要在教学当中设置大量的实践操作性任务, 为学生搭建自主实践学习的平台, 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1]。结合专业的特点、学生和目前就业的现状, 系部提出引入各类学科竞赛机制, 以此更新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现阶段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一、引入各类比赛

目前大学生的比赛种类和层次繁多, 要在大量的学科比赛中, 结合自身学生的特点, 选择几个合适的比赛投入学生去参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比赛的层次要求过高, 学生参赛获奖的机率过低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带队比赛的老师自信心也会受挫, 最终导致想引人竞赛来改变学生的现状和提高实践能力及团队组织能力的希望落空, 同时也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因此, 结合以上各种实际因素, 本系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该项赛事。该项赛事是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比赛, 目的通过比赛推动学校专业课课程的改革, 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 所以, 比赛的题目都是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通过此比赛, 也能推动学院的实验室建设、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践指导老师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参加比赛,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同时为学生提供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通过竞赛, 找到自身不足的地方, 或者对相关知识理解不足的地方, 针对遇到的问题, 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根据比赛内容的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为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必要的条件, 同时提供一个展示自身的机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比赛规模及层次, 选择了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该项赛事由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 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创业意识, 加强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而达到解决生活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促进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IT行业培养优秀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和设计师。比赛根据Java和C、C++分别报名不同的组, 同时赛事根据学校的层次又分为不同的组别, 以避免普通本科院校与重点院校的比拼, 这样强调了竞赛的公平性、参与性和合理性。因为普通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本身就不如重点院校的学生优先, 如果不区分的话, 会导致每年都是重点院校的学生获奖, 普通院校的学生都是空手而归, 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参与性不高, 挫败感增加, 积极性就更加差, 最终导致都没有学生愿意参加比赛。而且, 在选择合适本专业学生特点的竞赛上, 也要考虑竞赛本身的题目内容是否与实际行业接近, 这样才能对参赛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根据各方面的衡量, 系部这几年一直给学生鼓励和报名参加蓝桥杯大赛, 通过该赛事的锻炼, 不仅参赛的学生得到了锻炼, 同时带队老师也得到了提高, 对平时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实践的授课内容上, 让上课的内容贴近比赛的题目, 这样可以使上课的内容接近实际问题, 保证课堂的教学的内容与当前的热点问题贴近, 不再是古板陈旧枯燥的理论知识。所以, 电子信息类集群的专业, 想通过以赛促学, 促教的方式来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促进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 那么每个专业选择合适的比赛极为重要。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为的理论教学中, 我们通常强调对知识的灌输, 学生的理解, 然后是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运用。这样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自律能力及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而言, 其本身自律性相对比较差, 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强, 课后又不去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因此, 大部分学生极难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以赛促教是一种既新颖又具备趣味性的教学模式, 其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能够提升高校在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2]。在平时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 适当的引入学科竞赛的内容来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教学方式的改进, 通过实践表明, 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乐意接受, 课堂上对知识的教学不在是对知识的简单的灌输, 而是通过实际的竞赛题目对学生首先进行提问, 然后学生自己先根据这样的问题, 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通常以3-5个人为一个小组, 每个同学分工协作, 相互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内容, 以避免同学之间研究的内容相同。因为一旦出现小组同学之间相互的内容相同, 经常有同学依赖别的同学帮助, 懒惰的特点立刻显示出来, 因此小组的中每个成员研究的内容不相干, 但有紧密联系, 彼此相互影响。这样就能促进每个同学都去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 去解决竞赛给出的题目。最后, 小组之间要评比的, 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给出的实现方案是最佳的, 老师在其中只做引导和评比的作用, 不在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知识的解答者, 这样的效果往往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每个学生自己的疑问老师来解答, 不再是原来传统的大锅饭的形式, 老师对问题统一的说明, 因为每个同学对知识的疑问是不相同的, 因此老师应当强调的是个性化的教育, 一对一的教学, 因人施教, 这样老师和学生对问题的讨论都有针对性。任课教师在授课内容上, 可以用竞赛中许多的比赛题目来做课堂问题的讨论, 让学生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更加接近实际生活, 或者接近目前行业的热点问题, 以增强课堂讨论问题的新颖性, 避免讨论过时的问题, 起着活跃课堂气氛, 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老师的教案时效性就变得更加强, 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与时俱进, 贴近生活。通过课堂上对竞赛问题的讨论, 对后续学生参加比赛也起到促进的作用, 让参赛的学生更早的接触比赛的内容及比赛的相关知识点, 从而保证学生在比赛中更加容易获得好的成绩, 从而推动学生对比赛投入的乐趣和积极性。任课教师在教学上, 通过竞赛题目引入课堂, 让学生先自己主动查阅资料, 解决问题的方式, 改变了传统教师单一讲授理论的方式, 现在是让学生自己先去查阅资料, 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 记录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 然后来询问老师, 然后再更加自己自学获得的知识来解决竞赛的问题, 这样的转变, 就是以学生自己为中心, 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 自己去解决问题, 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辅助学生的作用, 从而摆脱了传统在课堂上教师满堂灌输知识的方式, 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 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 这样教师也能从教学中脱离出来, 只负责对学生的辅导和协助, 不必要再像以往那样, 身心疲惫的课堂上满堂知识的灌输, 最终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 对后续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工作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三、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个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应用性和技术性, 根据现在的形势来看,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目标, 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设计创新性能力, 使其能快速适应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3]。以往我们在培养学生上, 理论与实践脱离太大, 学生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比较枯燥和陈旧, 实践课程上用到的例子不贴近实际, 学生往往学习过后, 收获甚微, 因此到企业去实习或者工作后, 往往觉得在校所学的知识基本用不上, 或者说几乎没有用处, 经常解决不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也产生了部分质疑声, 觉得怎么如今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怎么差, 许多简单的实际问题都解决不了, 最终造成企业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 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出现了两方都不满意的局面。结合上述问题, 通过引入竞赛题目到实践课程中, 改变以往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所练, 教师所授的内容, 贴近生产实践, 贴近目前行业的热点问题及困难焦点。因为, 最近这几年的竞赛题目, 大部分都是出自许多生产企业或者软件行业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竞赛中的大部分题目都来自生活和企业中经常遇到的实践问题。因此, 在学生大三的阶段, 在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引入部分有特点的竞赛题目作为实训课题,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解决了以往实践课题与企业脱节的现象, 从而为今后学生就业增加了适应能力。同时, 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升, 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增强对本专业学习的乐趣, 也能推动部分优秀的学生, 如果其有优秀的想法或者好的思路, 都可以因为具备了优秀的实践能力, 从而敢于创业, 敢于创新。实践课程中引入竞赛的部分题目, 学生在机房或者实验室实践、实习不在那么枯燥和没有方向和目标, 因为以往给的都是虚拟课题, 学生经常是没有目标或者是很随意的乱做, 完全不放在心上。实训课题缺乏时效性和实用性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目前在实践课程中通过引入竞赛题目参与到教学环节, 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升, 同时, 学生通过这类题目的训练和实践,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解决了以往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的问题, 尤其是解决学生觉得大学所学知识无用论的问题, 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 所学的知识, 如何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 通过这样的锻炼,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增强了彼此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结束语

培养、塑造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同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一直是高校承担的责任、义务和目标。在电子信息类专业集群的学生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其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中引入了每个专业对应竞赛的部分竞赛试题到课堂、实训课程中。竞赛题目贴近生活实践, 内容丰富, 问题新颖的特点, 很快吸引了很多同学愿意参与到其中, 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 从而独立的去解决各类问题。整个过程中, 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复合性人才。

摘要:目前, 大部分电子信息类毕业的学生具有专业理论知识, 普遍比较缺乏动手实践能力, 正因为缺乏动手实践能力, 往往在毕业择业过程中, 经常遇到招聘单位对应聘学生不满意, 学生找工作屡次经历挫折的窘境。通过调查, 更多企业反映的问题都集中在毕业生缺乏实践动手的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针对这一现象, 结合学院目前大力朝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理念, 提出教师授课、学生实践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实践表明, 通过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加各类比赛,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协调和组织能力。

关键词:电子信息,赛教融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林美.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8 (2) :112-113.

[2] 周俊平.以赛促教模式在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23) :160.

[3] 谌兰樱.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如何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J].价值工程, 2015 (3) :253-25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BP-2B型母线保护在变电站应用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下一篇:超声在产前诊断胎儿颜面部畸形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