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探底论文

2022-05-06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国际经济探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梳理了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关于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争论,指出世界经济金融风险仍在加大。但这一新形势对中国的影响有限,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实施方面,中国对此应有相应的政策准备。

国际经济探底论文 篇1: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与应对

源于美债问题的全球金融动荡还在继续,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减速已成必然,但对中国的影响有限和可控,可以借机推行结构转型。

一、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争论

欧美主权债务问题恶化引发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争论。三季度之前,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和机构都认为,世界经济将继续低速复苏,基本不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进入三季度,美债规模上限、美债评级下调、全球股市暴跌、欧债危机扩散等相继发生,加大了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围绕是否二次探底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在本轮世界金融动荡之初,大多数机构和经济学家认为二次探底的风险不大,而且主要聚焦于美国经济。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6月17日称,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商业和消费者支出可以支撑复苏,目前的经济放缓不难解决。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8月9日称,美国二次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资产价格会较快恢复。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8月16日称,从金融危机一般的发生机制来看,目前的危机仍然囿于金融市场内,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渠道也未形成,二次探底发生的可能性仍然较低。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马骏8月16日称,欧美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的可能性很小(15%左右),维持低增长的概率较大(60%左右)。瑞士银行8月24日报告对二次探底提出质疑,认为当前并未出现衰退中通常出现的一些共同特点,因而在并未出现较大的、系统性冲击的情况下,活动的任何下挫其程度都应该较小。德意志银行、野村证券8月中下旬报告也都认为,尽管风险在加大,全球经济不会二次探底或急速衰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9月6日预计,美国经济陷入二次探底的概率为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9月8日称,美国或者世界经济不会进入二次探底,但的确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如果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缓慢,失业率高居不下,加上可能的欧洲崩溃,这些将对全世界产生波及效应,不仅在金融和资本市场,而且消费者和商业信心也会受到影响。

一些经济学家和机构认为很可能二次探底,而且随着动荡的持续而有所强化。英国《经济学人》杂志8月6日称,明年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高,可能达到50%,经济一旦停滞,就很有可能重返衰退,受到新的冲击时尤为如此。美国银行经济学家米歇尔•迈耶8月12日称,今年早些时候经济已经受到了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冲击,现在只需“最后一根稻草”就足以推动经济陷入衰退。德邦证券8月21日报告认为,市场对于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主要来自于无法找到当前美国经济增长的新的突破点,尽管美国实体经济没有释放出多少负面因素,但市场信心已经低落到比较严重的地步。美国经济学家9月8日鲁比尼认为,世界经济疲软将导致二次探底提前出现,这一时间可能发生在2013年,甚至提早到来,这取决于当前的决策者使用什么政策工具应对。目前正走向衰退,经济二次衰退的几率为50%。美国经济增长已经陷入停滞,即便美联储推出新一轮定量宽松措施,其效果最终也是有限的。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9月9日称,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高达50%。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国际经济形势都将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美债是政治问题,欧债是制度问题,欧洲将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危机。

二、世界经济金融风险加大

二次探底的争论本身就反应世界经济金融风险加大。经济增长的缓慢及对金融危机传播的担忧已经提高了危机的风险。尽管对是否二次探底存在分歧,但是几乎所有机构和经济学家都认为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在恶化,超出预期,未来不容乐观,只是程度差异而已。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还会持续。美银美林8月5日报告认为,高涨的风险厌恶情绪主要来源于三个因素:(1)人们意识到当前全球经济放缓的比之前预期的更严重。(2)由于欧洲无从见底的债务危机和美国财政政策的摇摆,人们预期市场压力可能会再次出现。(3)面临衰弱的金融和经济形势,政策制定者是否会实行宽松政策存在着不确定性。巴克莱资本8月19日报告认为,股价的崩溃代表资产的严重缩水以及对市场信心的消极冲击。虽然目前还没有什么经济指标显示出衰退的迹象,但如果不加以遏制,股市的震动将不断自我加强。瑞士银行8月12日报告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升级,只有当各国建立某种形式的财政联盟后才会缓解,如欧盟债券。中金公司8月22日报告认为,发生像2008年雷曼式危机的可能性并不高。欧盟财政官员提醒各成员国财政部长,称在主权债务危机向银行业蔓延的形势下,市场可能重新出现信贷紧缩的状况,这将带来一场系统性的危机。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丁志杰认为,欧债危机间歇性爆发揭示了危机处理机制的缺陷,区内外国家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博弈增加了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危机将从金融向实体经济、社会领域传递。尽管欧元区解体对各方都不利,但不排除个别国家退出欧元区。

欧美应对危机的政策空间有限。瑞士银行8月24日报告认为,欧美决策者无力积极应对主权债问题和增长挑战,欧洲财政政策将更具限制性。高盛8月6日报告认为,由于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洲财政政策方面空间不大,同时愈演愈烈的通胀又增加了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难度,整个政策环境十分受限。中银国际8月12日认为,美国政府受评级下调影响,将被迫重检其财政纪律,未来将无法再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德意志银行的马骏认为,美国政府面临国债余额上限的约束,在财政刺激上空间不大。德邦证券8月21日报告认为,即使QE3如期推出,只能对市场起到短期的提振作用,而从中长期来看并不一定能改善现有的经济增长状况,反而可能会引发通胀和新一轮资产泡沫。

金融市场动荡将冲击实体经济。金融市场波动将导致令人担忧的负反馈循环问题。中金公司8月22日报告认为,金融市场持续走弱可能与经济放缓相互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导致信贷紧张,信贷紧张又会导致投资和消费放缓,投资和消费放缓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打击市场信息,现阶段负反馈循环的风险正在上升,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更加暗淡。如果银行流动性得不到缓解,经济衰退的风险将显著上升。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动荡预示着市场对未来经济更具不确定性,这将进一步限制经济的增长。信贷紧张压低投资消费,而反过来进一步导致信贷紧张。

主要机构均下调了世界及各国经济增长。尽管危机还只停留在金融层面,但未来实体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瑞士银行8月24日报告将明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估值从3.8%下调至3.3%,主要反映出欧洲和亚洲的GDP预估值下调,这意味着未来数季世界经济增长下滑。高盛8月6日报告将今明年全球经济增速从5月份预测的 4.3%和 4.7%分别下调至 4.0%和 4.4%。德意志银行8月16日报告将美国今明年经济增长率预期分别调低至1.7%和2.6%。高盛高华8月5日报告将今明年欧元区经济增速预测从此前的2.1%和1.7%分别下调至1.9%和1.4%。美银美林8月5日报告预测日本经济今年将收缩0.4%,明年将增长3.3%,较之前的预测分别下调了0.1和0.3个百分点。

三、对中国的影响与应对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美银美林8月5日报告维持对中国GDP增速的预测:2011年为9.3%,2012年为9.0%,同时认为尽管世界经济前景的衰弱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定不确定性,但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原因:(1)中国GDP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比许多人想象的要低,而且出口已经经历了平稳的下滑。(2)中国财政状况较健康,有空间来实施一种更加有利的财政政策来维持9%左右的增速。中金公司8月22日报告认为,由于今年GDP对净出口的依赖降低,同时欧元区和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比例也在下降,即使外需出现恶化,也不会造成中国增长大幅下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能拖累中国经济增长0.18个百分点。德邦证券8月21日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自身具备的独特性,A 股市场在受到外围市场影响之余,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走出自己独立的一波行情。

主要挑战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全球经济和外围市场从货币政策预期两方面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国内通胀情况下预期的不明朗使得这种影响更加复杂。中金公司8月15日报告认为,未来宏观政策走向将更多地体现一致性与灵活性,一致性体现为在达到预期政策目标之前,紧缩政策基调不会轻易放松,而灵活性则体现为应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在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思路的局部领域,将利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结合,进行政策微调。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9月9日称,应对未来几年资本流入对国内货币环境的影响,靠汇率大幅升值是不够的,还是要靠国内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结构性调整。

借机推结构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8月24日称,在全球经济开始步入温和的二次探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要走出两难格局,重点是推进结构转型。外部经济的回落为中国加快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倒逼的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应当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线。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8月24日撰文指出,随着二次探底的风险加大,中央政府最有可能专注于确保目前现有投资项目有充足的资金,然后才会考虑实施第二轮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由于中国财政方面的操作空间多少受到了局限,要应对以上某些挑战,更具建设性的途径是加速旨在刺激国内消费的改革。为了既推动增长、又不加剧通胀,中国政策制定者或许也会有意改善资本配置状况,侧重效率更高的私营部门。

对二次探底要有预案。德意志银行马骏8月15日称,如果欧美经济二次探底(概率较小),中国将必须采取一定的刺激政策,但刺激应当与上一轮有明显不同:(1)即使欧美经济衰退与2008-09年一样严重,我国新一轮的刺激政策在规模上不应该也不太可能超过上一轮的一半,以避免在短期内推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导致通胀、资产泡沫、融资平台不良资产等诸多中长期问题。(2)新一轮的刺激政策不能再以投资基础设施为主,而应该以推动消费为主线,同时适当支持中小企业、保障房、服务和农业等结构薄弱环节。(3)新一轮刺激政策的目标不应该是将GDP增长率再次提高到9 -10%,而应将目标降至7%甚至6%。

丁志杰:毕业于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中国金融40人(CF40)成员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发展金融、金融制度比较等。著有《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国际金融》等书。

国际经济探底论文 篇2: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与应对

摘要:本文梳理了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关于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争论,指出世界经济金融风险仍在加大。但这一新形势对中国的影响有限,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实施方面,中国对此应有相应的政策准备。

关键词: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风险

源于美债问题的全球金融动荡还在继续,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减速已成必然,但对中国的影响有限和可控,可以借机推行结构转型。

一、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争论

欧美主权债务问题恶化引发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争论。2011年第三季度之前,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和机构都认为,世界经济将继续低速复苏,基本不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进入2011年第三季度,美债规模上限提高、美债评级下调、全球股市暴跌、欧债危机扩散等相继发生,加大了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围绕经济是否二次探底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在本轮世界金融动荡之初,大多数机构和经济学家认为二次探底的风险不大,而且主要聚焦于美国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在2011年6月17日称,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商业和消费者支出可以支撑复苏,目前的经济放缓不难解决。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8月9日称,美国经济二次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资产价格会较快恢复。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8月16日称,从金融危机一般的发生机制来看,目前的危机仍然囿于金融市场内,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渠道也未形成,二次探底发生的可能性仍然较低。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马骏8月16日称,欧美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的可能性很小(15%左右),维持低增长的概率较大(60%左右)。瑞士银行8月24日报告对二次探底提出质疑,认为当前并未出现衰退中通常出现的一些共同特点,因而在并未出现较大的、系统性冲击的情况下,经济活动的任何下挫其程度都应该较小。德意志银行、野村证券8月中下旬报告均认为,尽管风险在加大,但全球经济不会二次探底或急速衰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9月6日预计,美国经济陷入二次探底的概率为1/5至1/4。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9月8日称,无论美国还是世界经济都不会进入二次探底,但的确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如果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加上可能的欧元崩溃,那么将对全世界产生波及效应,不仅在金融和资本市场,而且消费者和商业信心也会受到影响。

一些经济学家和机构认为很可能二次探底,而且随着动荡的持续而有所强化。英国《经济学人》杂志8月6日称,2012年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高,可能达到50%,经济一旦停滞,就很有可能重返衰退,受到新的冲击时尤为如此。美国银行经济学家米歇尔•迈耶8月12日称,2011年早些时候经济已经受到了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冲击,现在只需“最后一根稻草”就足以推动经济陷入衰退。德邦证券8月21日报告认为,市场对于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主要来自于无法找到当前美国经济增长的新的突破点,尽管美国实体经济没有释放出多少负面因素,但市场信心已经低落到比较严重的地步。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9月8日认为,世界经济疲软将导致二次探底提前出现,这一时间可能发生在2013年,甚至提早到来,这取决于当前的决策者使用什么政策工具应对。目前正走向衰退,经济二次衰退的几率为50%。美国经济增长已经陷入停滞,即便美联储推出新一轮定量宽松措施,其效果最终也是有限的。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9月9日称,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高达50%。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国际经济形势都将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美债是政治问题,欧债是制度问题,欧洲将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危机。

二、世界经济金融风险加大

二次探底的争论本身就反映世界经济金融风险加大。经济增长的缓慢及对金融危机传播的担忧已经提高了危机的风险。尽管对是否二次探底存在分歧,但是几乎所有机构和经济学家都认为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在恶化,超出预期,未来不容乐观,只是程度差异而已。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还会持续。美银美林8月5日报告认为,高涨的风险厌恶情绪主要来源于三个因素:(1)人们意识到当前全球经济放缓得比之前预期的更严重。(2)由于欧洲无从见底的债务危机和美国财政政策的摇摆,人们预期市场压力可能会再次出现。(3)面临衰弱的金融和经济形势,政策制定者是否会实行宽松政策存在着不确定性。巴克莱资本8月19日报告认为,股价的崩溃代表资产的严重缩水以及对市场信心的消极冲击。虽然目前还没有什么经济指标显示出衰退的迹象,但如果不加以遏制,股市的震动将不断自我加强。瑞士银行8月12日报告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升级,只有当各国建立某种形式的财政联盟后才会缓解,如欧盟债券。中金公司8月22日报告认为,发生像2008年雷曼式危机的可能性并不高。欧盟财政官员提醒各成员国财政部长,称在主权债务危机向银行业蔓延的形势下,市场可能重新出现信贷紧缩的状况,这将带来一场系统性的危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志杰认为,欧债危机间歇性爆发揭示了危机处理机制的缺陷,区内外国家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博弈增加了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危机将从金融向实体经济、社会领域传递。尽管欧元区解体对各方都不利,但不排除个别国家退出欧元区。

欧美应对危机的政策空间有限。瑞士银行8月24日报告认为,欧美决策者无力积极应对主权债问题和增长挑战,欧洲财政政策将更具限制性。高盛8月6日报告认为,由于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洲财政政策方面空间不大,同时愈演愈烈的通胀又增加了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难度,整个政策环境十分受限。中银国际8月12日认为,美国政府受评级下调影响,将被迫重检其财政纪律,未来将无法再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马骏认为,美国政府面临国债余额上限的约束,在财政刺激上空间不大。德邦证券8月21日报告认为,即使QE3 如期推出,只能对市场起到短期的提振作用,而从中长期来看并不一定能改善现有的经济增长状况,反而可能会引发通胀和新一轮资产泡沫。

金融市场动荡将冲击实体经济。金融市场波动将导致令人担忧的负反馈循环问题。中金公司8月22日报告认为,金融市场持续走弱可能与经济放缓相互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导致信贷紧张,信贷紧张又将导致投资和消费放缓,投资和消费放缓又将反过来进一步打击市场信息,现阶段负反馈循环的风险正在上升,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更加黯淡。如果银行流动性得不到缓解,经济衰退的风险将显著上升。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动荡预示着市场对未来经济更具不确定性,这将进一步限制经济的增长。信贷紧张压低投资消费,而反过来进一步导致信贷紧张。

主要机构均下调了世界及各国经济增长。尽管危机还只停留在金融层面,但未来实体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瑞士银行8月24日报告将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估值从3.8%下调至3.3%,主要反映出欧洲和亚洲的GDP预估值下调,这意味着未来数季世界经济增长下滑。高盛8月6日报告将今明年全球经济增速从5月预测的 4.3%和 4.7%分别下调至 4.0%和 4.4%。德意志银行8月16日报告将美国今明年经济增长率预期分别调低至1.7%和2.6%。高盛高华8月5日报告将今明年欧元区经济增速预测从此前的2.1%和1.7%分别下调至1.9%和1.4%。美银美林8月5日报告预测日本经济2011年将收缩0.4%,2012年将增长3.3%,较之前的预测分别下调了0.1和0.3个百分点。

三、对中国的影响与应对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美银美林8月5日报告维持对中国GDP增速的预测:2011年为9.3%,2012年为9.0%,同时认为尽管世界经济前景的衰弱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些不确定性,但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原因在于:(1)中国GDP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比许多人想象的要低,而且出口已经经历了平稳的下滑。(2)中国财政状况较健康,有空间来实施一种更加有利的财政政策以维持9%左右的增速。中金公司8月22日报告认为,由于2011年GDP对净出口的依赖降低,同时欧元区和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比例也在下降,即使外需出现恶化,也不会造成中国增长大幅下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能拖累中国经济增长0.18个百分点。德邦证券8月21日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自身具备的独特性,A 股市场在受到外围市场影响之余,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走出自己独立的一波行情。

主要挑战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全球经济和外围市场从货币政策预期方面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国内通胀情况下预期的不明朗使得这种影响更加复杂。中金公司8月15日报告认为,未来宏观政策走向将更多地体现一致性与灵活性,一致性体现为在达到预期政策目标之前,紧缩政策基调不会轻易放松,而灵活性则体现为应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在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思路的局部领域,将利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结合,进行政策微调。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9月9日指出,应对未来几年资本流入对国内货币环境的影响,靠汇率大幅升值是不够的,还是要靠国内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结构性调整。

借机推结构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8月24日称,在全球经济开始步入温和的二次探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要走出两难格局,重点是推进结构转型。外部经济的回落为中国加快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倒逼的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应当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线。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8月24日撰文指出,随着二次探底的风险加大,中央政府最有可能专注于确保目前现有投资项目有充足的资金,然后才会考虑实施第二轮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由于中国财政方面的操作空间多少受到了局限,要应对以上某些挑战,更具建设性的途径是加速旨在刺激国内消费的改革。为了既推动增长又不加剧通胀,中国政策制定者或许也会有意改善资本配置状况,侧重效率更高的私营部门。

对二次探底要有预案。德意志银行马骏8月15日称,如果欧美经济二次探底(概率较小),中国将必须采取一定的刺激政策,但刺激应当与上一轮有明显不同:(1)即使欧美经济衰退与2008、2009年一样严重,我国新一轮的刺激政策在规模上不应该也不太可能超过上一轮的一半,以避免在短期内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导致通胀、资产泡沫、融资平台不良资产等诸多中长期问题。(2)新一轮的刺激政策不能再以投资基础设施为主,而应该以推动消费为主线,同时适当支持中小企业、保障房、服务和农业等结构薄弱环节。(3)新一轮刺激政策的目标不应该是将GDP增长率再次提高到9%~10%,而应将目标降至7%甚至6%。

(编辑:张小玲)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课题组

国际经济探底论文 篇3:

中国经济“二次探底”激辩

随着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的公布,经济专家认为,这表明中国经济由偏热转向“软着陆”。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称,“经济增速适度回落,有利于防止经济由偏快向过热转化,有利于加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

虽然官方认为经济减速在意料之中,不过,数据之下,中国经济增长疲态已显。

走势激辩

由此前担忧过热到增速放缓,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更趋复杂。关于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分歧也逐渐激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就认为,中国经济“二次探底”不可避免。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结构问题没有解决,投资比例太重,过度依赖出口,国内消费不足,下半年GDP必然下滑。

本港經济学家郎咸平认为,中国经济会温和持续下跌,温和到几乎察觉不到。他表示,美国经济下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导致的中国出口衰退,以及国内投资乏力、内需不振、严重的产能过剩将使中国经济“二次探底”无法避免。

不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只是相对放缓,不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

“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长与去年相比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还保持较高增速,并开始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因此,下半年“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存在。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讨论“二次探底”,关键是“底”如何界定、定义,若把去年第一季度6.2%视为“底”,显然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如果全年保持一季度11.9%的增速,并不正常,反倒会是过热的表现。”王一鸣表示,全年保持11.9%的增速,是此前担心过热的标志,适当的回调,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健康更均衡的增长,所以不用过于担心“二次探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分析模型表明,中国经济大体是从二季度开始下探,并延续贯穿整个下半年,但季度GDP最低点不会低于8%,所以“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尽管“二次探底”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但下半年若因美国、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全球经济放缓,导致中国出口受挫,同时国内房地产价格下调,带动投资回调,则不排除经济加剧下行情形的出现。
经济回落将给普通民众生活带来冲击。

CPI难抑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CPI同比增长2.6%,6月单月同比增长2-g%。这表明预期中的通胀并没有到来,管理部门松了一口气,将此定性为温和上涨。

然而,尽管6月份CPI环比下降0.6个百分点,但此前一直低迷的猪肉价格,近期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出现上涨的势头。由于猪肉价格在居民消费价格统计中占有相当比重,下半年通胀警报不会因上半年CPl数据而解除。

内地一家门户网站展开的一项网络调查统计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全年CPI会超过5%。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警告称,随着6月暴雨影响的显现,粮食、猪肉和其他食品价格会出现上涨,7月份CPI涨幅或会大幅走高。

“现实的通胀率实际很高,而且还呈上升趋势。”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中国已进入通胀时代,这和货币过多有关。

“CPI大概在三季度时会达到顶点,全年控制在3%左右,波动幅度不会太大。”刘世锦表示,虽然今年不会出现不可承受的通货膨胀,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不进行预期管理,特别是如果不注意到货币发行的增长,通货膨胀可能会提前到来。

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则认为,未来还不会存在恶性通胀,全年CPI保持3%可能比较困难,今年如果能够把CPI控制在5%,就相当成功。

目前,业界普遍的共识是,中国中长期通胀压力正在逐渐积累,由于全球“救市”大都注入大量流动性,众多的流动性伺机寻找出口,一旦全球经济企稳或出现增长迹象,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一定会卷土重来,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小视。

出口疲态再显

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外贸出口是中国经济最抢眼的亮点之一。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35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1%。6月出口实现了超预期增长,同比增长43.9%。

“上半年外需形势不错,带动了出口恢复性增长。”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表示,目前看,2010年的出口形势利好众多,除了G20会议传递出继续刺激经济、慎言退出的信号外,国际权威机构对全球经济今年全年的走势亦非常乐观。

但更有分析认为,这次高达43.1%进出口总值的增长是一次“回光返照”。受6月22日出台的出口退税因素的影响,很多外贸企业,为赶在期限之前完成外贸交易,使得上半年进出口出现异常激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6月份外贸顺差创新高,跟外需比较强劲、整个基数比较低以及出口退税政策有关系。不能因为6月份单月的数据上升就对外贸的形势有过于乐观预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认为,出口如此高速增长不可持续,鉴于美欧持续的高失业率,全球部分国家可能的经济退出计划以及全球市场库存补充结束,下半年的出口表现一定不如上半年。

交通银行的报告对下半年出口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也不看好。该报告预计,2010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0%左右,预计进口增速仍将快于出口,全年贸易顺差将进一步收窄,因此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仍可能为负数。

据统计,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减少1000亿美元,对GDP贡献为-3.9%;今年上半年我国的贸易顺差为550亿美元,对GDP贡献是-1.3%。

房地产调控两难

房地产新政出台后,中国的住房市场开始显示出更多表明政府紧缩措施正在奏效的证据。

最新数据表明,中国主要城市住房成交量锐减,6月份,70个城市的住房价格下滑0.1%,是2009年2月以来首次环比下滑。

成交量萎缩说明投资性需求正在离场,如果这个数据继续持续的话,加上今年5.6亿平方米的新增住宅供应量,下半年一线核心城市房价下跌几乎已成定局。

但问题是,在持续打压房地产后,担心失去经济支柱效应的忧虑也与日俱增,而下半年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政府再次陷入在努力控制大众对房价飙升的不满与保证中国经济复苏不会因为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而前功尽弃的“兩难”之中。

国土部目前表示,针对目前楼市胶着僵局,将“继续强化房地产用地管与控”,这被称为是首个官方表态,在7月19日国土部公布的第二季度全国地价监测的报告中却不再提及。国土部在报告中称,房地产调控新政已初见成效,目前来看,房价上涨势头已被遏制,中央政府短期内继续出台更严厉措施的可能性较小。

“如何实现房地产市场软着陆,将是一个严重挑战,”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廖群表示,此前银行做的房价下跌压力测试表明,政府不太可能容忍房价大幅下滑。

“中央政府会在房地产的资金耗尽之前改变主意。”谢国忠表示,房地产在中国是个政治问题,中国官员的想法实际上像做生意的,想着价格掉下来要亏多少亿,想着想着,政策就松了,根本原因是地方和中央政府都靠房地产获得财政收入。

他认为,现在的调控之所以没有一致性,是政府没有想清楚开发商的生存问题、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银行贷款问题。所以大家和和气气,调控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把交易量降下来,价格不会降。因此房地产调控政策要把每一个环节考虑到,在当前环境下,做到很困难。
今年,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为CPI上行提出了预警。

夏斌建议,下半年应该发出更明确的房地产调控信号,就是要打击投机,保护消费者,严格保障房的资金落实等,把政策做实。只有政策方向明确,才能使市场不再抱有幻想,不再幻想政府调控政策的反复。

资本市场得“看政策”

上半年,中国股市让很多投资者糊涂了半年。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全球第一,A股表现却在全球垫底。上证指数上半年跌幅26.82%,深成指跌幅31.48%。而全球金融危机发源地的美国三大股指的跌幅只有5%-6%,在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跌幅最大的法国巴黎CAC40指数下跌也只有12.88%。

对于A股下半年的走势,市场分歧较大,看空者认为运行点位低至2000点以下,看多者则认为会涨到3200点以上。

国金证券7月6日发布研发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景气度正在逐渐转冷。从数字上看,今年经济数据将呈倒“V”字形走势,从产业发展看,中国乃至全球都将缺乏产业亮点,所以从战略上看空今明两年市场。

不过,信达证券研究开发中心总经理吕立新看好下半年行情。他认为,经过一个短暂回落、一个短暂的“二次探底”以后,经济还会保持一个平稳、高速、健康的发展;而且目前A股市盈率就是拿到国际市场上去比较,也有估值优势。因此他对下半年A股市场谨慎看多。

尽管很难对A股下半年走势作出预测,但郑新立认为,影响股市上行的客观条件存在,一是市场充裕的流动性,二是汇率放松,热钱加快进入,此外,房地产投机资金可能回流股市。

一直看空中国股市的谢国忠此次却认为,中国的股市不能说是很疲弱,现在2.5倍的市净率尽管还算是高,但相对A股历史而言已经很低,不应把股市的价位,看作一个政策目标,更不要过于惊慌。

总体而言,不管是基本面还是资金面都不足以使A股反转,A股真正的拐点需要静待重大体制改革政策的出台。

宏观政策更重微调

由于中国经济面临诸多“两难”,决策层亦察觉到下半年经济走势“二次探底”的不安情绪,于是开始小心翼翼地进行疏导。

7月11日,央行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4.63万亿元,同比少增2.74万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7.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2.5和9.2个百分点,降幅较大。

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当前货币信贷增速的回落,一定程度上缓释了几个月前人们对于经济过热的担忧,但也暴露出经济增速可能下滑的新苗头。专家分析,鉴于经济可能面临下滑风险,三季度货币政策或出现微调,信贷可能放宽。

“货币政策会放松,让市场有一些资金,一个是西部大开发,一个是刺激民营企业发展。”韩秀云认为,下半年,财政政策不会有太多变化,而货币政策会发生微调,最有可能的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增加银行放贷。

中国实际GDP增速在2010年一季度见顶,经济此后进入稳步扩张阶段,二季度和6月份数据会让决策者重新考虑紧缩政策。孙明春也预期下半年会放松部分的紧缩政策,特别是信贷额度措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表示,短期内经济不大可能出现明显拐点,第三季度是关键,要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强调针对性和灵活性,密切关注形势,不时地进行政策上的适度调整,但适度调整并不意味着方向会变。刺激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有很多危险性。

专家普遍认为,上半年货币政策偏紧,是出于对当时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对经济过热的过度担忧。为此,央行果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罕见的在上半年三次上调存款准备全率,回收流动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经济增长幅度正在放缓,货币的收紧会更加谨慎。

作者:席志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泰勒科学管理论文下一篇:民间借贷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