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022-05-15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独具特色,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民族审美的智慧结晶。中国画独具特色的审美特点是依托于中国民族的悠久文化而形成的美学特征、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本文对于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进行了剖析,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画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画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状态。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具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我国园林艺术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耐人寻味的意境,究其原因,乃是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从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窥探一二。

【关键词】道家思想;园林艺术;传统文化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园林体系相比,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在于追求象外之象,即意境[1]。因此,在中国园林建造中,无论是其物质内容,还是它所具有的精神功能,从立意布局到景区分配等,均蕴含着中国园林美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中,儒家、道家、佛家是三个组成部分,一方面,以其自身各自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三者相互交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共同的作用。下文主要从这三者与中国园林艺术的联系出发,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园林艺术与儒家思想

(一)中国儒家思想概述

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儒家思想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属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2]。在先秦时,虽呈现“百家争鸣”的形态,但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儒学成为正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延续至今。在儒家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理论学说:推崇“仁义”和“礼乐”;政治上强调“仁政”和“德治”;提倡中庸思想;溶入重民、三纲五常等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比如重道轻文、崇性抑情等思想,均受到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鉴于此,儒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汲取道家思想,相互调和,从而促进了儒家的发展。正因为此,儒家汲取了道家以道为宇宙本体的思想,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提出“天人合一”等说法。

(二)中国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

由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促使中国人的艺术心境与自然融合,在中国园林建设中,遵从“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这一原则[3]。鉴于此,中国园林把建筑、植物、山水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模拟大自然的美景,并且对其进行加工、提炼,促使自然美與人工美的和谐、统一,从而建造出天人合一的园林。比如在我国江苏苏州沧浪亭中,其楹联中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体现出中国园林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

此外,儒家中的“比德思想”同样与中国园林艺术息息相关。“比德”这一概念出自《礼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比德是一种特殊的手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物的某些特点来比附、象征某些品质[4]。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视寓情于景、比物比德。比如自古以来,人们将竹子视为美好事物、高尚品格的象征,认为它有节、不畏霜寒、挺拔凌云,白居易写有“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此外,人们还将梅、兰、松、菊以及奇伟的山石看作是高尚品格的象征,故而在园林建造中使用上述植物、山石等。

二、中国园林艺术与道家思想

(一)中国道家思想概述

道家属于中国特有的思想,遵从老子思想。它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5]。随着道家思想的发展,庄子开始继承并发展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无为。大自然之所以美,主要是在于它充分展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它并非刻意追求,而是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

(二)中国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但并非是模仿自然的形式美,而是追求一种潜在的自然中。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以自然仙境为艺术题材。比如在秦朝时期,在渭水之南建造了上林苑,据《史记·孝武小记》记载,采用的是“一池三山”的布局,并且对后世园林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讲,它对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具有以下影响:

1.园林建造产生新格局

在园林建造中,以往以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但是,由于受自然仙境为艺术题材的影响,开始建立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并且开始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样一来,一方面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使园林各景观(山、水、建筑等)相互渗透、映衬等。“一池三山”的模式被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比如扬州的“小方壶园”、杭州三潭印月景区的“小瀛洲”等。

2.拓展了园林空间艺术

在以往的园林建造中,山体与水体比较单一,基本采用的是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的形式。但是,在后期园林中,受“一池三山”的模式的影响,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的形势,从而大大拓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园林艺术与佛家思想

(一)中国佛家思想概述

佛家是文化东渐而来,在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中,一方面,它吸收了以往佛家诸派思想,另一方面,融合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人生问题的思想,最终与儒家、道家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成。

在佛家思想中,认为人既在宇宙之中,同时也在人心之中;强调“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它具有“梵我合一”、“以心传心”、“顿悟见性”等特点[6]。到中唐时期,禅宗美学开始逐渐兴起,极度推崇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的作用。

(二)中国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

受中国佛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园林的建造中,将园林空间从“画镜”向“意境”方向升华,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这样一来,就为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园林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将有限化为无限,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因此,在园林空间构筑中,注重以小见大、咫尺山林。与皇家园林不同的是,它充满禅趣,具体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方面,比如花木向单株转化、水系方面转为小池潭等。

园林建造表现在立意于小,采用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何为小中见大?所谓的“小”,指的是园林的面积、空间;所谓的“大”,指的是人的主观感受,根据园林景观所领悟到的精神内涵。在禅家中,规定性越小,想象的余地就越大。因此,只有简单到极致,才能腾出最大空间让人无思考、揣摩、感悟。比如沈三白写的游记《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有一句比较经典的话:“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炉,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这就是禅宗中“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从而对中国园林建造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在中国园林建造中,其中的“淡”也是源自禅宗思想。在园林建造中,为了营造“淡”的感觉,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其一,园林景观本身给人一种枯淡、平淡的视觉感受,运用简、疏、古、拙等手法,均可达到这一效果;其二,采用“平淡无奇”的暗示,使人产生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层面上获得某种审美体验。这里的“淡”就是受到佛家中禅宗思想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國园林艺术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追求。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往往将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有机联系起来,并且将自我融于自然环境中,实现物我交融。纵观我国园林的发展,可以看出:体现出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不仅仅限制于视觉感受(比如造型、色彩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在园林建造中,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生活环境的调节,不断体现人本身的存在意义。由此可见,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申超奇,魏影.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4,16(20):327-355.

[2]方孙锦.书法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共性[J].现代园艺,2015,12(08):133-134.

[3]潘潺.中国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29(03):57-58.

[4]黄炼,何小力.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文化内涵[J].中国园艺文摘,2013,29(01):114-115.

[5]刘丽,赵昀,王建国.试论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景观[J].现代园艺,2013,25(08):148.

[6]刘丹彤.浅析中国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19(01):78-80.

作者简介:郑弘宇(1997-),男,四川成都人,现就读于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

作者:郑弘宇

第二篇: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审美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独具特色,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民族审美的智慧结晶。中国画独具特色的审美特点是依托于中国民族的悠久文化而形成的美学特征、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本文对于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进行了剖析,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画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画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状态。

关键词:中国 传统文化 中国画 审美

中国是一个富有审美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中国画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画艺术所固有的文化精神。因此,中国画所呈现出的审美特征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 中国画蕴含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所蕴含的审美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中国画的本质就是反映中国文化,中国画的绘画准则则是依据“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以及“道法自然”的意境追求。用南宋邓椿的话说就是“画者,文之极也。”由此可见,中国画是一个文化性极强的审美艺术形式。

1 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中国画经历了悠久的文化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其艺术格调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即与人和谐共生的自然。中国画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浑然天成”的自然。

质朴纯熟的技法是创作高水平中国画的必要条件,就是要达到画与人情感的和谐共鸣。任何一幅优秀的中国画要想感动他人,首先要使作者创造出的作品感动自己,只有这样,所创作出来的中国画才是富有生气、具有价值的。正如中国古人对中国画的创作所形容的:“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中国画在艺术旨趣一向表现出博大的气度。中国画讲究“气”,气贯则神通。如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洛神赋图》,就特别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画置于丘壑之上的谢鲲,形象地表达出了其林泉之志,充分地运用了气韵及浑然天成的和谐。

一幅优秀中国画的丰富感染力是其内容、形式以及各种技法间诸多因素的综合运用,是“浑然一体”中所体现的大气。中国画注重以自然为上的追求,更多注重自然和自然审美的价值。如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游春图》,描绘了春天自然明媚的风光,游人们或在山间小路、或在岸边浅滩、或在河面游船,沐浴着春光的温暧,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就好像远山近在咫尺却又非常的开阔。中国画重视生命感的表现,中国画家借助绘画将自身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将理性和非理性的探索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天人合一”、“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2 追求文人的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文人的标志便是诗、书、画、印,它们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特有的欣赏形式,所以一幅完美优秀的中国画大多是四者俱全,这当然与欣赏者的文人趣味分不开,它们具有的独特艺术形式深受大众喜爱和推崇,中国画所融合的诗、书、画、印具有浓厚的文人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发展,相互借鉴,既自成风格,又可成为统一的整体,构成了中国画艺术的独特形式。

在中国画艺术史上,所有有成就的画家几乎都是人文修养很高的人,这也说明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要具备全面的修养和独特的才情。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书法、绘画和篆刻关系非常密切。自元朝开始,文人在画中题诗用印十分讲究,就是通常所说的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换句话说,在中国画中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才能使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提升画面境界,且更具中国艺术特色,给人以更全面的审美享受。

书法与绘画在诗、书、画、印四者的结合中关系更为密切。在美学艺术发展中,由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的工具相同,二者相互作用。书法既表现出了画家的缜密细致,又充分体现出了书法家的潇洒飘逸。在中国画中,书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画家多会题字在画面上,其书法用笔与画家所绘制的形象搭配协调,完全融入画面,构成中国画的另一种审美形式。如元代书画家赵孟 ,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书画家,他就主张“书画同源”,他在所作的《秀石疏林图》上题字,大意是告诉人们书法用笔和绘画用笔是相通的,要想画好石头就要用好飞白笔法、要想画好竹子就要精通所有的书法、要想画好树木就要使用篆书书法等,并且也指出了优秀的绘画是通过笔墨韵味表现出来的。

中国画特别讲究“诗情画意”的表现,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绘画的抒情性表现,或者说绘画的诗的表现性,它是中国画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的充分体现。

诗、书、画对篆刻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画中的印章不但是用来表达作画者身份的,同时也是表达作画者精神追求的。中国画与篆刻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很注重虚实关系的处理,如长短、大小、曲直、粗细、轻重、疏密、浓淡。篆刻在中国画中即活跃了画面的气氛,以与中国画的审美风格融为一体,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风格,绘画、诗书、乐曲等言、意、形、神等都是追求淡雅清静的奇思妙想的意境。所以,中国画非常重视意境的创构,中国画意境求静,气韵求动,意思深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精神。

二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画的审美

中国画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因此,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中国画的审美特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以及经典哲学,这些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审美。

1 宗教文化对中国画审美的影响

“儒、道思想”一直贯穿于国画之中。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得,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充分解释了在儒家文化下中国画的基本审美取向。古人作画首先要学文,懂理论,会诗,因而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风格。由于中国画里面融合了书法、文学、哲学等若干艺术形式,它们互相丰富、互相渗透,从而形成富有个性魅力的绘画艺术。

儒家文化中关于“刚健”和“自强不息”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动作用非常大,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中庸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画的审美取向。在中国画中大多喜欢使用植物来说明中国的文化精神,以此揭示精神品格或情感。如植物中的梅、兰、竹、菊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下中华民族的精神似梅坚挺,傲寒绽放;似兰清幽,冰清玉洁;似竹有节,宁折不曲;如菊灿烂,老当益壮。如北宋画家文同就喜欢用竹子进行写意,用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品格。又如,同南宋画家赵孟坚特别喜欢画水仙、兰、竹、梅、松等植物,他的《水仙图》线条精致细劲,用墨轻淡,表现出似是不食人间烟火,清逸情韵。

佛学自汉朝从古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佛学文化便对中国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色空”、“中道”以及“圆融”对中国画的影响更加直接。唐宋以来中国画家们受禅宗式的审美心理影响,即直指“本心”、讲究悟境,它赋予中国画家敏锐独特的理论艺术启悟,使他们在审美心理越来越趋向内心的精神感悟。审美情趣由豪迈、激情转为婉约和恬淡远逸,因此,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思维中具体表现为自然恬淡、空灵幽寂、微茫玄远的审美境界。如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随笔》即是为了从眼前景物中提炼出形式语言,其意表现的就是淡泊自然,自证自悟。

中国画受佛学思想的影响,把中国画推向了更注重内涵与深度的艺术,并由此创立了中国画的“意境”学说,形成了完善的中国画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如吴道子所绘的《地狱变相》,笔力饱含怒鬼的情感势态,那阴惨的鬼神在他的描绘下,好像真的要从墙壁上跃下,令人浑身发冷,毛骨耸然。

道学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融会了中国原始宗教、哲学思想、古代科学理论等,有其独特而完善的思想体系。中国画从线描技法到大写意技法的发展证实了老子的论述,即“画道无常,意理随机”,它集中体现了在中国绘画中产生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求变”的创新思想。而中国画中的技法及构图形式的表现之“师法自然”也是缘于老子的《道德经》。再如,中国画常提到的“气韵生动”也是出自道家提出的“精、气、神”。又如,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所绘的《匡庐图》,他用具有阴阳向背的“真”来体现视觉上的空间美感。荆浩用道家朴素的直观,表现了“静心”或“养恬”的精神状态。

综上所述,儒、释、道文化对中国画审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有儒、释、道文化的润育,才形成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审美艺术风格。

2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审美影响

传统的中国画是传统的中国式思维方式,贯穿了中国先贤的哲学观点,即中国画坚持主客体合一,它影响着中国画的审美取向,使得中国画的创作在精神上追求一种自由的表现,即中国画家必须具备远尘、脱俗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心胸以及专一、自由的精神境界,才能创造出出神入化的山水画,这种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思维。

如王微的《叙画》就是写给颜延之的信,认为“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于易象同体”,其意在于强调精神因素,即情感和美学意味要浓,借此表达一种带有哲学色彩的精神内涵。

三 中国画与中国审美文化互为影响

中国画是一种艺术,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孕育着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思想,并讲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尽善尽美,构成了中国画追求完美统一的艺术风格。如中国画的主要表现题材中,郑板桥的刚直不阿、陶渊明追求田园式的隐逸生活,这都是文人士大夫引以为骄傲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给无数骚人墨客提供了吟诗作赋的美好情趣,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格调。

1 中国画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审美格调的影响

在中国画艺术的创作风格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于审美的感受,一幅优秀的中国画是用诗来说明画的音韵,同时,画又衬托出了诗意的完美,它好比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如北宋以来画院考试命题的诗句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就是需要用“藏”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内容的含蓄以及诗意境的绘画创作思想。唐、宋、元、明、清的诗词与绘画是诗人、画家们溶化在心灵深处、在对静谧自然的关照中顿悟的审美的境界,即“画不入禅,意必肤浅”。

因此,中国画的意境是中国文化精华部分的集中反映,自古以来,中国画都与诗书相结合,成为人们追求人生审美的一个部分,这使中国画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审美格调,表达出特定时代的思想感情。如元明时期的画家由于社会动荡,像平远的山水画大行其道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缘于他们借助书画表现自己高洁孤傲的气节,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格,受到这个清新简洁的影响,家具也主要以木雕为装饰,建筑等也出现注重细节和情调处理的江南园林风格,改变了唐宋时期奢华绚丽的风格。

2 中国画的独特风格反映着中国文化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派生物,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修养的一种重要体现,正如我们前面所述的梅、兰、竹、菊等都是文人们用来表现自身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前代的绘画对后代的绘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后代的绘画又会继承前代绘画的精神。中国画的生命艺术从一万多年前的岩画,一直能延续到今天,其根源在于优秀文化传统的延续性。所以,中国画应该保持自己的民族艺术特色,因为,传统的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四 结语

中国画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它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孕育着中国画的艺术,给中国画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中国传统文化是将中国画推向世界艺术之峰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国画要发展,就必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画的发展更加繁荣和完美。

参考文献:

[1] 苏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审美的关系探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 何志明、潘运浩:《魏晋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3] 李德仁:《道与书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4] 贺志朴:《石涛绘画美学与艺术理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吕冰,女,1978—,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油画艺术,工作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吕冰

第三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动画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动画影响为研究目标,中国传统的动画是来源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风韵,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观,动画艺术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新时代的动画应积极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创作作品时,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其融入其中,不断地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动画的影响:第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早期动画的影响;第二,动画对于传统文化题材作品应用的现状;第三,传统文化元素对动画艺术设计应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动画;影响

1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早期动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是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文明演化而匯集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变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精神滋养,是民族之魂。是经过几千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中国数千年留下的文化遗产中,包括无形的,有形的思想精神等,中国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像国画、京剧脸谱、皮影、剪纸、风筝、祥云图案、紫砂壶、瓷器、敦煌壁画、如意、八卦等,其中动画是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的一个载体。在原始人的壁画中,比如,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他们的神庙或竞技场上画出了具有连续动作的人物,当人们走过或飞马奔驰过的时候,便会有一种图画活动起来的感觉,还有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中就有描绘着野牛奔跑形象的壁画,早期的绘画中可也可以看到,在青海马家窑文化中发现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也有一群人在跳舞的情景,后来将书画、建筑、戏曲、工艺品等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元素融入动画中[1],融入现代人的思维,张扬民族审美特征,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绚丽多姿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为中国早期的动画片造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参考和素材,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动画作品中,创作出更优秀的中国风格的动画作品。

在所有的动画艺术创作当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影响着每一个细节的变化,在大多数的动画角色造型中,“形体”和“色彩”这两个元素是非常重要的,而 “神韵”则是构成角色造型的两个要素,所以在做一个动画的造型创造过程中,我们一直都很注重表达出来作品的艺术神韵,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赋予作品,这个作品就非常具有个性鲜明的特征。

2动画对于传统文化题材作品应用的现状

在我国贯穿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法。有些虽然没有直接取材于传统文化题材,但是在动画形象的塑造,作品的意境和动画形式还是主旨,都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2.1动画艺术的美术结合

中国的艺术文明灿烂、辉煌,无论宗教、宫廷,还是民间素材,都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原型。在早期,中国动画有很多很好的作品,1926年,万氏兄弟创作的《大闹天宫》是被公认的中国第一部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其中铁扇公主中单线勾勒出来的白描风格背景对于传统美术风格的传承表现十分明显。片中武打动作就是以京剧和杂技中的高超技术为基础,动作设计相当精彩,传达出中国武术精神。以鲜明的中国风征服了国际动画界。《长在屋上的竹笋》中的水墨效果运用于剪纸片的制片工艺中,具有中国自己独特的艺术韵味,在《三个和尚》这一部动画片中,有很多元素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元素和虚拟化的表现手法,动画影片中的舞蹈和音乐场景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韵味,使整个影片的节奏更加明确,身临其境。《哪吒闹海》中的“探海翻身”“单腿前桥”都是京剧里面的经典动作。动画短片中创作的动画角色和表演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包括了地方的戏曲、剪纸、木偶、水墨画等艺术的特点,具有中国原创,带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动画作品[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画,其中的线条是画家概括和抽取自然的形象,然后进行打磨,把情思意境都融入其中,达到最后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在对人物五官的处理,对衣服线条的处理,水波、祥云的处理都极具有表现力。中国的水墨画是以中国的书写和绘画画笔、墨、纸、砚为材料,以运笔特有的抑扬顿挫,快慢轻重加上下笔时渗入纸张的水分多寡以及不同的纸张、笔、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不同反应,使墨色具有了丰富的层次和变化,在动作和节奏快慢上体现出虚实相生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剪纸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皮影戏和剪纸的表现手法,人物造型的表现手法是以平面雕镂艺术为主,在人物设计上运用了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独具中国民间美学风格。

2.2动画艺术的历史结合

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正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全面开展,动画片也作为一种宣传抗日救国的有力武器,其中《同胞速醒》《精诚团结》和《血钱》都为黑白片,画面中的人物造型表达得生动,对当时人民的抗日情绪提供了很大的鼓励作用。在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鸦片战争后侵略中国,统治者实行卖国投降政策,与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了在灾难当中,对人民群众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动画影片就是《民族痛史》。反封建题材的影片有《新潮》,五四运动后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影片把讴歌了五四运动带来的革命新文化、新气象,《农家乐》是一部宣传抗日短片,影片上映正值抗战的艰苦时期,使人们在观看时产生共鸣,是民族新兴的传播方式。《花木兰从军》的主人公是一位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孝道的中国女性,从故事内容上紧扣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精神与风貌,所以在剧本的选材上面一定要好好思考,主题方面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动画剧本。

中国的古典诗、词、画、文、书法、音乐、建筑、戏曲等都是注重作品意境的营造,艺术中的有一种情境交融的意境,水墨画以笔墨豪放,意境高雅著称,水墨动画继承了中国水墨画朦胧抽象、意蕴深远的表意手法,以写意为主,讲究笔意技法,来强调意境,中国艺术崇尚“神似”,以看似“不似”之形来求相似之神,取其形之意,寓意于象。

3传统文化元素对动画艺术设计应用

3.1个性鲜明化

在如今的消费社会中,审美已经从单纯的“审美消费”变为“符号审美”,审美不是对物的具体表现有需求,实际上是对物承载的意义有所需求。每一个物件所代表的独特意义。

在最近几年来,有一些动画是运用了古老的皮影艺术,传统的水墨画、剪纸画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不仅给动画赋予了个性鲜明的风格,还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可以用现代化的审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進行使用、提炼和升华元素。使动画造型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个性,动画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在提升,在动画角色造型和画面色彩,看重对传统文化要素“形”“色”的借鉴和提炼,把握传统文化精神核心赋予动画作品的个性鲜明的艺术神韵,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我们要放开我们的想象,可以在具体的情感联系和信息量结合去创作动画作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这一个小圈子里面,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个性鲜明的动画作品。

3.2弘扬和发展

我们弘扬优秀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去“怀旧”,而是通过动画作品的一个方式去给一个社会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大的驱动力,去传递一种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年的积累,有着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情怀,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动画的现代化结合融合在一起,可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风格,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1],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到世界的舞台,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是一种具有中华特色的视觉风格和形式,是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观众在观看这些动画作品,它是以全新的形象面向大众,里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走向世界的舞台。不盲目跟从,也不随波逐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赋予在动画作品当中,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也是一种推崇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怀。在21世纪,全世界的动画设计以各种形式在飞速发展,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动画相结合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传播并传承保留[2]。

4结语

2017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高峰论坛中强调,推动动画发展应在这些个方面下功夫:坚定自信,以中华文化立根;传播核心价值观,以中国精神立魂;讲好中国故事,以民族伟业立志,发扬工匠精神,以创新立身;开拓国际视野,以进步潮流立标。突出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动画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三个方面,是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对精品的要求,这三个要求在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样适用,借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创作属于中国特色的动画发展之路,在以后的动画创作中[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其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范治鸣.传统文化对中国动画创作的影响研究[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7(3):74-79.

[2]罗翔.论传统文化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影响[J].明日风尚,2018(7):120.

(责编:王锦)

作者:田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铁路信号专业论文下一篇:中学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