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殊教育发展

2022-08-03

第一篇:我国特殊教育发展

我国特殊教育信息技术

我国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000 - 2015 年)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

张亚珍1,张宝辉2,卜凡帅2 ( 1. 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2.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提升特殊教育教与学的质量带来了新契机。本研究以中国知网( 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及内容分析法,对15 年来的相关文章的文献数量、文献类型、信息技术支持听障、视障和智障等进行梳理,分析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教与学研究现状,并从法律法规建设、通用学习设计和无障碍学习环境设计等方面提出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技术,通用学习设计,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 - 8700( 2016) 01 - 0052 - 08

一、问题的提出

据2013 教育部统计数据,目前有368103 在校残疾学生,特殊学校有1933 所,在校学生和学校的数量都呈上升趋势,如何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是目前特殊学校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软件被应用到有特殊需要人的生活学习等领域中,信息技术对改善特殊需要人群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家长、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2009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强调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我国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软件开发与应用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主要应用于哪些特殊学生,信息技术从哪些方面解决特殊教育中的困难,信息技术如何支持与促进特殊需要人群的教与学? 这是信息时代特殊教 育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综合梳理国内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特殊人群的教与学研究文献,分析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特殊需求人群学习的现状,从技术支持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课程设计、无障碍学习环境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力争为更好地发展信息时代我国特殊教育做出参考。

二、研究设计 ( 一) 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文献进行归类统计,根据量的统计和质的分析,阐释研究结果。 ( 二) 研究对象

为了更全面分析我国技术支持特殊教育应用情况,本文在( 中国知网) CNKI 中以( 2000. 1. 1———2015. 12. 21) 刊发的论文为对象,以主题检索的方式进行模糊检索。根据初步阅读文献和与同行的交流,确定检索关键词为“信息技术”和“特殊教育”或 “辅助技术”与“教育”、“信息无障碍”与“特殊教育”或“数字化资源”与“特殊教育”或“多媒体技术”与“特殊教育”或“教育技术”与“特殊教育”或“福祉技术”,共得到文献“721”篇。在“721”篇文献中,首先通过浏览文献标题删除一些比赛通知、公告等文章。第二,通过阅读文献的摘要,剔除一些无关文献,如计算辅助技术、生育辅助技术等。第三通过阅读全文,判断文章是否研究相关特殊教育的辅助技术应用、信息无障碍建设、特殊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等内容,最后得到中文学术文献341 篇。 ( 三) 研究编码体系

为更系统地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本文对341篇文献内容按照中国残疾人分类标准对文献的研究对象进行编码,研究内容根据教育技术学研究分类[1]和美国威斯康星- 密尔沃基大学[2]对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研究内容分类,结合特殊教育研究内容进行编码。见表1 和表2。

本研究运用 Excel2013和EndnoteX7对文献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采用图表结合的方法进行展示。在分析过程中,对341篇中文进行通读全文,按文章发表日期’文献类型和杂志类型以及研究内容建立Excel数据库对研究内容的分析,根据表2 编码,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用图表展示研究结果#在对文章研究内容进行确定与归类,通过合作者多次集体交流’修改和编码,直到意见达成一致,本文数据的获取’分析由第一作者完成,第三作者检验并确认。三’研究结果和发现 ( 一) 文献时间分布

论文时间分布情况如图 1,我们发现在 !2006 年之前关于特殊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研究文献不多,较少得到大家的关注,而自 !2006 年之后,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应用得到广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研究文献逐年上升,!2013年文献发表量到 39 篇,而在 !2014--2015 年文献最不多.主要因为第一是国际上关于残疾人法律法规,例如美国1998 年《康复法案》(Section508),修订后的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机构所开发’维护’采购和使用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品不能对身有残障的联邦雇员和社会公众构成障碍,确保他们能与健全者同等地访问和使用信息。第二是自 2001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三,国内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会议召开.如,2003年 8月 11 日,建设数字大连!!!残疾人信息无障碍论坛开幕,2003 年12 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长春召开了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确定了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五年发展目标。此后,关于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多。第四,在 2008 年中国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奥林匹克残疾运动会促进了大家关注信息技术对特殊需要人群的补偿和支持作用,特别关注信息无障碍建设。2008 年4 月,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标准。第五,相关软件的开发与使用。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发的文本阅读软件对于视力受损’有阅读障碍或者有其他学习障碍的人而言是非常有用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蔡奕渔教授针对自闭症,研究并开发粉红海豚项目,辅助沟通系统促进自闭症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第六,2004年 3 月,特殊教育领域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和多媒体课件竞赛,以赛促教,促进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在他们的课堂中。

(二)文献类型分析

1.发表刊物分散,针对性不强

研究样本中的341篇文献共分为期刊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三种类型。其中期刊论文有294篇,占86. 22%。主要分布在觑代特殊教育》、《中国特殊教育》、《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乡、《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等学术期刊,如图2所示。从图2发现,目前我国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特殊教育研究文献主要是集中在特殊教育相关杂志和教育技术杂志,这也说明国内目前主要是从事特殊教育和教育技术专业的人进行这方面研究。第二,国内现在没有专门针对特殊教育的信息技术这样的杂志,像美国针对特殊教育领域中使用技术的实践经验和观点,开办专门杂志《特殊教育技术》(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 JSET)杂志。

2.相关学位论文较少,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在文献中,硕士论文39篇,占11.44%,一定量的硕士学位论文说明有研究者正在系统性地分析和讨论信息支持特殊教育的相关问题。硕士论文主要分布在东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学校,如图3所示,这一分布情况与特殊教育研究地区分布情况相吻合。这主要原因第一,东北地区较早地设置特殊教育专业,二是重庆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联合教育学院结

合,招收残疾学生,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是这些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北京、浙江、江苏等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信息无障碍的研究和信息资源的利用.3.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

基于方法论或科学范式来分,有定量研究和定义性研究研究。根据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定义,我国现在关于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即描述性研究,比率为83. 87%,如图4所示。而关于某项技术应用于某类特殊人群中的定量很少,有55篇论文,比例为16. 13%,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法(25篇)和实验研究法(16篇)。这说明了我国现在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初步理论研究结果,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的

干预研究还很缺乏。第二,我国信息技术还没有广泛深入地应用在特殊教育中,所以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特别是关于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应用效果分析和应用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少。现阶段我国需要积极关注特殊教育中的技术发展及应用。在2011年国务院颁发《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发挥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作用,继续实施科技助残行动计划。”

(三)研究内容分析

笔者根据表2和表3进行分类整理文献,得到关于信息技术在各类残疾人应用情况和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研究内容,如表3和表4。

根据表3,我们发现,第一,我国关于特殊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研究非常笼统,大部分文献没有针对不同障碍人群进行分类,全部在特殊教育为研究对象,文献占63. 34%,缺乏针对哪些技术适合哪类障碍人群的研究。第二,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听障人群中的研究占26. 39%,相对来说较多,主要原因是聋教育在中国起始时间比较早,1987年,由中国 残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招收盲和聋哑学生。同时根据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研究结果研究,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于视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性正是符合听障学生依靠视觉易于直接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第三,对视障和智障的研究文献(4.69%和4. 11 %)较少,特别是其他障碍类人群的研究更少,关于精神残疾的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没有看到。这说明我国关于其他障碍人群的信息技术应用还有待深度开发。

从表4我们发现,国内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信息无障碍设计、辅助技术、特殊学校信息化建设、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等方面。从研究内容来看,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研究涵盖了特殊教育的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分析不同种类技术在不同残障研究情况,本文对三类的障碍(听障、视障和智障)进行具体的分析,表5一表7。

1. 信息技术在听障

通过表5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在听障研究的文献有90篇,比例为26. 39%,其中最多的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数量达44篇,在听障领域占48. 89%。主要因为自2005年,在特殊教育中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获取、传递信息的能力和生存的技能,到2009年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课程整合成为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焦点[[A]。而与语文是整合的最多学科,有16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占36. 36%。一方面是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草稿“建议聋校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引导聋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 习语文,使聋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表现语文内容,具备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补偿听障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对听障学生的支持作用和补偿作用。如袁瑛[[9]、高琳琳[[I0]分别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从而很好的促进听障学生学习语文课程。聋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研究,对听障学生的学习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部分有6篇文章,相对较少。崔玲玲[o}」就现在目前聋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从学校的环境、激励制度到资源的建设提出提高聋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通过对听障领域的信息技术分析,在听障领域使用的最多的技术有语音识别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技术。早在1999年,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应用在聋哑学校,训练学生的发音[o z}。十多年过去了,目前国内多媒体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和电子白板技 术在听障学生中应用,还只是对知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呈现,帮助听障者更好的理解和记忆[00。现在国内外针对特殊教育己经开发很多的APP,如Ga-rageBand可帮助提高失聪和重听学生的听觉理解能力,如何利用这些APP帮助听障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无障碍交流,为特殊需要者创造一个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信息技术在视障(盲)教育领域应用

在视障(盲生)领域文献只有16篇,主要是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对视障学生的作用,如表6所示。从文献分析来看,大部分文献是从信息技术补偿作用出发,而自2015年9月2日,全国第四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展示与交流活动,从大家交流的作品,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在视障中的应用将从功能演示向提升认知的转变,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互动的多媒体课件和主题学习网站,结合声音,提高盲校的教学质量[Dal 目前关于视障的相关技术主要有屏幕阅读软件、盲人电子阅读机、视觉信息扩大技术(针对于弱视人群)、文本一声音转换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视障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和互联网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目前信息技术应用在视障学生学习还是停留在文本一声音信息的转换上,而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待开发。

3.信息技术在智障领域教育应用

根据文献研究,信息技术在智障领域的研究的文献(14篇)与我国特殊学校智障学生的数量不匹配(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统计智障在校学生83918人),如表7所示。通过文献分析,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信息技术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吴晓蓉介绍日本针对智障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平衡,设计出“儿童认知能力综合训练软件”,以人机对话的方式对认知障碍儿童进行训练,教学效果显著。王海民在《封每花朵朵开》课堂中,在专题学习网页的支持下,学生利用动态相关的教学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探究,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在智障领域应用得到了国内外的肯定,但是目前国内针对智障的相关技术还较少,在教学中应用更是凤毛菱角。国内主要是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呈现和演示相关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己经出现很多新技术、新软件,如lOS的单词预测功能可帮助有阅读和认知障碍或者正在学习英语的学生提高其词汇量和构词能力,所以在今后课堂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帮助障碍学生进行无障碍学习。

信息无障碍的研究文献有33篇论文,占9.68 %。信息无障碍的研究说明特殊学生也走进了互联网时代。2001年陈云英等提出特殊教育要跟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应用互联网资源,为特殊教育与科学研究服务[00。可见互联网对特殊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无障碍设计及互联网无障碍标准就是重点内容。主要代表由浙江师范大学孙祯祥教授领导团队,发表相关论文14篇,占信息无障碍领域42. 42%。孙教授团队根据视障学生的特点和认知障碍,主要从无障碍设计(理念)、网站无障碍技术标准、网站导航、课程学习网站的开发、网络学习环境、教育资源、颜色、图片、跳转设计、无障碍辅助(站点地图、无障碍键盘使用、站内搜索)等方面进行无障碍设计与开发,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盲人数字图书馆,对促进我国信息无障碍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Dsl D97 Czol。在2015年第十一届信息无障碍论坛中,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指出目前国内各级政府及单位完成了信息无障碍系统建设,实现了基础无障碍服务,使中国政务信息无障碍建设水平和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随着每年信息无障碍的论坛召开,关于信息无障碍的标准和建设逐渐成熟。

5.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必须建设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环境。关于特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文献有28篇,从文献分析来看,目前有部分学校在硬件环境和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上取得了不错的结果,这些学校结合国外特殊学校信息化建设思路,建立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优化特殊学校的信息化设备,建设和发展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库,研制特殊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导纲要)指导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特殊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上,从课程内容·课程活动的设计、课堂交互、交流软件的使用等各方面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增加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机会,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特殊教育领域数字化资源有21篇文献,主要探讨无障碍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江苏师范大学陈琳教授团队针对聋生的认知特点,开发了一些手语动画,改变了手语教学形式,提高了手语学习效果。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等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开发了全国特殊教育资源库,收录了视障版、听障版和智障版等资源,现己形成容量多达500GB的资源,有DVD光盘、VCD光盘和教学资源网站[[25]。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特殊资源信息化的建设。

6.辅助技术的研究

辅助技术研究文献有29篇,辅助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辅助技术的定义及发展、辅助技术评估、辅助技术专业设置。重庆师范大学郑俭教授团队针对辅助技术教师素养研究、辅助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美国辅助技术法律法规的研究、辅助技术服务模式、辅助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回。而目前国内关于辅助技术的研究还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高校目前设有辅助技术专业只有一两所高校(北京联合大学设信息无障碍辅助技术专业)。为了更好培养国内辅助技术相关人才,我们需要在借鉴国外辅助技术的发展同时,根据国内的发展及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及课程。

7.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研究

从表4我们看出我国关于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的研究还很薄弱,只有6篇文献,而且大部分是介绍国外辅助技术法案的内容及发展过程网囚,而关于国内特殊教育的信息技术法律研究较少。这一结果与我国现在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研究文献数量相统一。因为法律法规是技术支持特殊人群需要的有力保障,只有良好的法律,才能更好地促进技术应用于特殊需要人群,提高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由于没有完善的保障体系,我国目前关于技术支持特殊需要人群的资源建设更多地是凭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技术相关研究工作者的热情、兴趣、使命感和责任心。

四、研究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还是以视障、听障为主,相关信息技术支持、应用于更广泛的特殊教育需要群体的研究亚待开展,如学习障碍、精神障碍等。研究内容方面,大部分集中在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模块,主要是从功能性方面介绍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呈现和传递作用,关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少。根据以上内容分析,笔者提出技术支持特殊人群教与学的建议:

(一)加强国家特殊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制定和信息无障碍标准的建立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然而法的层面上相关内容还很不健全,仅靠上述政策性文件还很难真正落实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因此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继续出台。值得一提的是《残疾人教育条例》的重修工作即将在2015年年内完成,目前《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进一步强调政府对于残疾人教育的投入和保障机制,特别是对随班就读给予资源支持。这对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同时对特殊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和信息无障碍标准的建立有着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结合通用学习设计(Universal Learning De-sign)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特殊课程有机整合在现阶段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是以修补式的设计和呈现课堂教学信息,从而达到消除学生接受信息的障碍。学习通用设计则采取预防式、包容式的设计,注重多元价值,基于公平、弹性的立场促进学生的学习。在今后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时,结合通用学习设计理念,创设灵活的学习情境或虚拟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具身学习、参与式学习和体验学习,促进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发展。在教育测评中,要考虑各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用小组作业、语音作业、手工作品等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加强无障碍学习环境设计与建设,保障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实施

为拉近特殊学生与常规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进行无障碍交流学习,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多功能无障碍教室和无障碍资源,从而有效保障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实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我们无障碍学习环境创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于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建设特殊教育智慧教室,盲生利用信息技术或网络拓展认知,聋生利用声音一文本互换技术来拓展人际,以学生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和共享。在教学资源的设计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设计符合残障人群的活动和使用方式,促进残障学生的学习与交流,促进信息资源无障碍获取与输出,真正促进特殊需要人群的学习,提高他们社会认同感。

(四)加强教育技术学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提高特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特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影响特殊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能够用,恰当的用,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目前国家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有相关比赛,以赛促教,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综合能力。但是对于大量的特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移动导航、3D打印机技术、基于手势学习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在课堂中应用新技术,促进学生无障碍协作交流和学习教师的难题,对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迫不及待。在这方面高校负有重要的责任,加强教育技术学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提高教师应用新技术能力,开展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应用和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深度促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开花结果。

(五)鼓励特殊学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支持的特殊教育实证研究,以科研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效果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以日常教育实践为主题开展专题研究,改革那些不能满足学生特殊需要、阻碍学生发展的教育现状,根据问题的不同灵活地引入、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尝试,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形成一条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学支撑科研的螺旋上升路径。这就要求我们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扎根实践的同时努力培养研究意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如教 育实验法以及特殊教育中常用的单一受试法等。通过这种研究意识的提升,促进特殊学校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五、研究局限

本项研究以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多个维度对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了解目前国内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由于笔者主要是在中国知网( 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可能有些会议文献没有收录到CNKI,文献数据可能不是很全面,另一方面,由于样本文献数量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单凭笔者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梳理,难免存在欠细致、缺乏 深入剖析的问题。

六、展望

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软件工程和生物科技等方方面面。虽然目前国内从特殊教育信息化会议、信息无障碍论坛及特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等各方面重视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能够跨学科进行研究,从技术、特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理念、信息无障碍标准,多角度进行融合,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效地指导和促进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教学实践,实现所有学生无障碍学习与交流,保障随班就读。 【参考文献】

[1」杨丽霞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日]现代教育技术,2007 , 17 ( 9 ) : 43一47,60

[2] Edyburn DAVE一L. 2003

in Review A Synthesis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Literature }I} . Journal of Spe-v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 2003 :57一81

[3]樊戈Wel}无障碍建设:价值、现状与对策研究田」四川大学,2006

[4」李克东数宇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日」电化教育研究,2001 ( 8 ):46一49

[5] Yiyucai. Noel K. H. Chia } DanielThalmann } Norman KN. Keel JianminZheng and Nadia M. Thalman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Virtual Dolphinarium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日]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2013. VOL.21 (2):208-217

[6」章小霞辅助沟通系统对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的干预及方法要素研究田」重庆师范大学,2012

[7」张宝辉,林苹苹,田党瑞理解为残疾人学习的教育技术福社技术—访谈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约翰·卡斯特兰尼日]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4):6, 19一24

[8]黄慧芳,俞树煌,胡艳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可视化分析日]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 ( 3 ):70一76

[9]袁瑛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 山东师范大学,2008

[10]高琳琳信息技术应用于聋校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田」曲阜师范大学,2010

[11崔玲玲聋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田」陕西师范大学,2007

[12]特波迈向教育现代化—访上海ICJ行启音学校日]现代特殊教育,1999 (3):3

[13]徐静语音识别技术在高校听障生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田」重庆师范大学,2007

[14」孙帆信息技术支持下日本视觉残障教育研究及启示田」东北师范大学,2011

[15」吴晓蓉,王培论日本特殊教育视域中的教育技术日]电化教育研究,2009 (4):116一120

[16」王海民《梅花朵朵开》—培智学生校本课程教学案例日]学周刊,2014(22):159

[17]陈云英,刘洪沛,叶青沉互联网与特殊教育结合的前景日]教育研究,2001(10):52一56

[18]陈子健教育网站的无障碍设计与开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19]孙祯祥,文剑平中文网站无障碍评价模型探析日]图书情报工作,2008 (9):17一20

第二篇: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特殊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总体上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和早期相比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从全纳教育的角度探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公平与平等原则,同时也是我国民主化教学的目标及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以全纳教育思想为指导,我国除了大力发展随班就读等全纳教育模式之外,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观念等方面都应该得到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公平

一、全纳教育概述

(一)全纳教育的概念

1 全纳教育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我国香港译为和谐教育)是相对于隔离教育而言的,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纳”这一概念最初来自特殊教育领域,是针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而提出的。传统的特殊教育形式是将被鉴定为残疾的学生安置在专门为他们所建立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内,多数学生都是与同样有残疾的学生在一起住校,与家庭、社会接触较少。这种隔离封闭的特殊学校教育对残疾学生回归社会非常不利。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受国际有关人权议题的公约、宪章等的影响,开始发展新型的教育,普通学校开始接收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学生。这种新型教育的出现是对全纳教育的初期探索。

美国1975年颁发的《残疾儿童教育法》提出,残疾学生应该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最大限度地将残疾学生安置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随后,英国及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颁布了法律法规,支持把残疾儿童安置于普通学校的做法。这些做法为全纳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发布的国际性文件也为全纳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直接推动了全纳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如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指出:“残疾人的学习需要应受到特别的关注。必须采取步骤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且使这种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

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中正式对全纳教育的思想和概念进行了阐释,并指出“学校应该接受所有儿童,特别是特殊需要学生”。 2 全纳教育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革和调整。”

从上述定义看出,全纳教育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即不管其文化或社会背景有什么不同,能力存在多大差异,都应该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全纳教育并不排斥特殊教育学校的存在和作用,也不是要取消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应首选在普通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但当普通教育学校的教育无法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时,或者是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更有利于其发展时,再选择特殊教育学校。此外,特殊教育学校也可以对全纳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全纳教育的主要议题和对象

1、主要议题

第48届教科文国际教育大会亚太地区预备会议指出,全纳教育的主要议题包括: 1 残疾儿童的全纳;2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与健康教育;3少数民族的全纳(宗族、语言和宗教);4移民、难民和国内迁移儿童的全纳;5社会排斥;6性别;7灾难风险减少教育。

2、对象

早期的全纳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残疾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但随着全纳教育的发展,全纳教育的对象逐渐扩大为所有易于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力求创造和谐融合的环境,努力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易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真正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普通教育,学习课程。根据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易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至少应该包括:(1)残疾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2)艾滋

病儿童;(3)少数民族儿童(种族/语言和宗教);(4)移民、难民和国内迁移儿童;(5)贫困/饥饿儿童;(6)冲突/灾难儿童。

(三)全纳教育与全民教育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转变观念与态度,以最有效的方式,构建一个和谐(全纳)的社会,实现全民教育。在早期的全民教育中,更多的是强调“特殊需要”,后来逐渐被全纳教育所替代。全民教育意味着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注重质量的基础教育,而全纳教育强调在普通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一些易被边缘化或排斥的儿童也应获得相应的教育权利。所以,全纳教育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全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全纳教育是一个消除各种学习障碍而不断前进的过程,要求社会融合作保证,为社会边缘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条件。

(四)全纳教育的社会意义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排斥和歧视弱势儿童和青少年的现象。改变这种排斥和歧视态度的最有效办法是让普通学校逐步融合化,接纳所有儿童,营造一个宽容的学习氛围,创建一个融合的社会环境,逐步实现全民教育。全纳教育对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促进社会人权的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 促进了人权理念的发展

人权,即作为人而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人权理念是支撑全纳教育兴起和发展的不懈动力。2007年联合国通过的一项新法令申明,残疾人和其他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呼吁要把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医疗、就业等提高到人权的高度来认识。1979年“国际儿童年”特别强调:对残疾儿童不仅要给予教育,同时对他的人格应予以尊重,保护他们的隐私,不仅不要歧视,还应该让他们有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歧视和过分保护都是不尊重残疾人人格的表现。 2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全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向全民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从而建立和谐、融合的社会。和谐、融合的社会是民主的社会, 而社会的民主首先要求教育的民主。全纳教育主张“参与”,尽可能让所有人都参与到社会发展中。

要想实现社会的全民参与,首先要保证教育的全民参与,即全纳教育。所以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育的民主化,民主的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民主,从而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 3 促进公共设施的调整

全纳教育要求残疾人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而无障碍环境是残疾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只有环境无障碍了,残疾儿童才能方便地走出家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社会的实现,不仅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等环境的规划、设计应方便残疾儿童使用和通行,如铺设盲道与坡道、设置交通音响信号装置等物质环境无障碍,而且也要人文环境无障碍。 4 改变社会大众对特殊人群的消极态度

全纳教育不仅要求残疾人本身要自强不息,克服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参与到融合教育中,普通人也要为残疾人的融入创造积极条件。所谓的积极条件不只是修建无障碍设施等物质方面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从内心出发,真正去接纳残疾人。全纳教育的实施为特殊人群和普通人进行交流提供了途径,通过接触,有利于改变普通人对特殊人群传统的歧视、排斥等态度,不仅特殊人群融入到普通人中,普通人也能融入到特殊人群中。

二、全纳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指导意义

(一)实施全纳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全纳教育的实施包括物质、制度和意识三个层面。物质层面为全纳教育提供存在基础,制度层面为全纳教育提供行动保障,意识层面为全纳教育提供动力支持。其中,意识层面是开展全纳教育的前提,要推进全纳教育,首先就必须要转变观念,形成与全纳教育相一致的新理念。 1 特殊教育需要从个别到普遍

作为社会成员,每个教育对象都是正在成长、发展着的个体,他们有着同样的生理基础,遵循着基本相同的发展规律,这是他们的共性,是平等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基础。其次,应该认识到个体差异性也是普遍存在的。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尊重多样性。

传统的思想认为,只有一定程度身心缺陷的个体才具有特殊教育需要,其他个体都只需要进入普通班,按照统一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即使有些孩子学不好,也被完全归结为自身的不努力。其实,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教育对象都具有特殊教育需要,都应该制定相应的个别教育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2 教育对象从部分到全体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的多样性, 个体间不但有身高、体重等差异,还存在智商、个性、兴趣上的不同。因此,每个教育对象都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都是全纳教育的对象。我们应该平等看待这些教育对象,树立“没有特殊儿童,只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思想,避免出现歧视部分儿童,或者忽略其他需要特别关注的儿童的现象。

3 受教育权从绝对平等到教育机会均等

受教育权绝对平等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相同的教育,以求达到一样的发展水平。而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侧重于接受教育的机会而非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前者虽然关注到了平等接受教育这一点,但过于强调各方面的平等,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后者是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提出的教育平等。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绝对平等而过高要求或限制一些儿童的发展,这样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实施全纳教育,应该为每个教育对象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尽可能地使每个对象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4 教育环境从隔离到最少受限制环境

全纳教育强调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融合,反对之前普遍的隔离教育和思想。《萨拉曼卡宣言》曾明确提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人人受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但并不是让所有特殊儿童完全进入普通教育学校,全纳教育并不意味着“安置于普通教育”这一唯一选择,普通教育对于部分教育对象来说,反而是受限制的环境。

最少受限制环境理念的核心是将限制特殊儿童接触普通儿童和社会生活的环境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它不是让特殊儿童去适应外界环境和教育,而是用最优化设置的教育环境和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去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因此,要想让每个个体充分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育,应该坚持最少受限制环境的观点,

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在不同的阶段和方面,安排他们到最少受限制,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去接受教育。 5 教育目的从“学会生存”到“积极参与”

国际教育委员会在197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学会生存,其基点是个体怎样适应主流社会,立足点是适应。而在全纳教育理念下,则倡导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改造社会的意识。这是一个从消极适应到积极参与的转变过程。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担负起创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对于教学而言,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去,反对消极被动的接受,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

(二)实施全纳教育需要转变观念的角色 1 教育研究工作者

教育研究工作者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教育现象及规律,是教育的中间工作者,在教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咨询,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实践者提供理论指导。先进的、科学的、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理论可以指导正确的实践,对教育事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落后的、腐朽的、违背时代要求的理论会阻碍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树立科学的全纳教育理念,站在理论的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用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推动全纳教育的开展。 2 教育主管部门领导

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决定着教育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审核、监督。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是否具有全纳教育的理念,直接决定着全纳教育的实施与否。因此,发展全纳教育,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从意识层面认同推进全纳教育的必要性,切实把握全纳教育的教育目的,为全纳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从而促进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全纳教育的开展。 3 教育实践者和服务者

教育实践者和服务者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直接与特殊儿童接触,他们的观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和全纳教育的实施情况。对于他们来说,更应该理解个体差异和特殊教育需要的普遍性。在教育过程中,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安排他们到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学习,引

导每个特殊儿童都参与其中。此外,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言行是多数特殊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行对特殊儿童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只有他们树立正确的全纳观念,才能引导特殊儿童形成全纳教育的理念,更有利于全纳教育的实施。 4 家长

家长特殊儿童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观念影响对孩子教育方法,也决定着家长和教师的配合程度。家长首先要具有个体差异和教育平等的理念,对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客观评价孩子的优势和不足,认识到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必要性,与教师一起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孩子弥补缺陷。同时,家长也应该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平等对待差异程度不同的社会成员,尊重、关心有身心缺陷的儿童。 5 社会成员

全纳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合作和相互支持。要切实开展全纳教育,就应该充分寻求社会和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支持和配合。社会成员应该改变以往歧视、排斥特殊人群的行为,树立平等的全纳教育理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特殊人群的发展提供最少受限制的环境, 推进全纳教育的顺利实施,最终形成全纳的社会。

(三)全纳教育与教师素质

1 实施全纳教育需要教师形成全纳的态度、价值和期望 (1)教师需要真诚接纳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要想给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与普通儿童一样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法律支持。而学生能否在所属的班级中得到真正符合他们实际发展的教育,与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对特殊儿童的存在漠然视之,教师很少让这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也很少与他们交流沟通,更不去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而没有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接纳和平等对待,教师是否具备接纳这些学生的真诚态度,直接关系到这些学生能否得到特殊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从事全纳教育的教师要特别具备热心、爱心、耐心和细心。 (2)教师需要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

教师对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高期望,给他们更多的关注。而面对学习成绩差,各方面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往往抱有较低的期望值,

很少用赞赏、友好的眼光去注视他们,对他们的发展也明显缺乏信心,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冷漠。由于特殊儿童自身有残疾,在与人交往和获取信息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障碍,相比之下,他们在班级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一些教师对他们不存任何期望,也不对这些孩子提出任何高的要求,相当多的儿童在班上实际上是旁观者,这对特殊儿童的发展而言,根本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特殊儿童发展的需要,发现他们可进步的方面,对他们提出一定的发展要求。

(3)教师需要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学校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时候,往往表彰和奖励那些教出了出类拔萃学生的教师,而不是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师。因此,多数教师把自己的心思用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很少有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学习成绩差和有人特殊需要的学生。这种评价方式导致了教师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因此,教师是否有一个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决定着他们能否用平等的、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和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2 全纳教育需要教师树立民主的教育观 (1)教师需要树立民主的教育机会观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平等,即教育机会均等。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全纳思想体现在教育领域里,就是一种推行真正的教育民主、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多次强调过教育民主的重要性,称它是使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是使每个人的潜在的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需要教师教育民主观的树立。 (2)教师需要树立民主的教育过程观

全纳教育强调“合作学习、共同生活”,使所有学生在其团体中有归属感,并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和生活,提倡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倡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氛围,并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在获取信息、学习方法上给以援助,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3)教师应树立民主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观

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评价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的正确性和适宜性。在评价中,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从学生发展的大处着眼,利用其长处、优势去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其学习的信心和信念,并将这样的信息传达给其他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其他同学(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长处、优势。

3 现阶段全纳教育需要教师首先具备教育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和情感

国外在实行全纳教育过程中,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对普通学校的教师进行特殊教育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掌握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形成对待特殊需要儿童的正确态度,有效地帮助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全纳教育环境中,进而将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普通儿童的教育,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促进全纳教育的顺利实施。 (1)教师首先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

在全纳教育机构中,教师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特殊教育知识。如:有关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文件法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心理及教育。作为特定班级的教师,应该具备与自己班上的特殊需要儿童有关的基础知识。如班上有视力障碍儿童,那么教师对于有关视障儿童教育的基础知识应该了解得更充分一些。 (2)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特殊儿童的基本技能

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要具备基本的音乐、舞蹈、器乐演奏能力、技巧。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口语表达、游戏技能以及运用身体语言,与特殊需要儿童交流,沟通的技巧等。如果全纳课堂中有聋童或盲童,就需要教师具备特殊沟通技能如手语或盲文等。

(3)教师需要具备帮助特殊需要儿童的良好情感

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心理方面往往会存在一定问题。受环境的影响,他们一般会很敏感,自尊心很强,不甘落后,所以对他们的管理,也要区别对待。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更多注重情感投入,在了解特殊儿童心理和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教育管理观念和方法,更多地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让他们逐步地适应环境,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三、 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挑战

(一)教育理念

我国的教育理念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全纳教育主张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全体儿童应在一起学习,无论他们有何种困难和差异,提出教育应是适应所有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全纳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和教育评价上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将对当前的教育理念提出更高的适应要求。

(二)教育政策法规

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立法制度呈现起步晚,不健全,落实困难的特点。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条文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这些法规明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残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其中相关的法律条文不够详细,执法依据模糊,落实起来有较大的困难,缺乏权威性。因此,全纳教育的实施必须用新的立法来保证。

(三)师资建设

全纳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面对普通学生的教学能力,还需掌握特殊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师之间要密切合作,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对特殊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最佳教学途径。师资培训机构也要结合心理学、残疾人康复理论以及特殊教育理论等知识形成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才能满足全纳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

(四)意识观念

在我国,特殊儿童长期被排斥,人们认为他们是社会的包袱,特殊儿童同样采取排斥的态度来回避社会的伤害。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而全纳教育提出的人人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消除教育中的排斥现象,加强交流。

(五)班级教学系统

首先,全纳班级接纳残疾人学生,要求班级的规模和管理模式做出相应的改变,规模的适宜程度将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实现程度。其次,班级中学生的多样性

使传统的教材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要求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合所有学生。第三,传统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将被打破或更改。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担当学生的咨询者与监护人。生生之间需要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第四,对教学设备仪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要求教学设备可听、可感、可控。

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一)政府

政府在特殊教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特殊教育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发展方针,说明国家很重视这一工作,而各方面也对此反映很好。但除了政策上的重视外,其他实质性的资助却未得到保障。如经费的资助,用于发展特殊教育的经费远远不如其他各类学校的经费。一所成功的全纳学校必须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专门化设施、教师培训设施和配有适当人员和设备的资源中心,以便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二)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特殊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精力也逐渐增加。但特殊教育要真正得到发展,单靠物质上的投入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进步。目前,我国社会上对特殊教育并未提供足够的发展条件。多数人仍抱着怜悯甚至排斥的想法对待特殊儿童,认为他们只要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就可以了,并没有值得教育的发展空间。社会的隔离使特殊儿童不愿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即使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发展条件,也少有人参与,难以达到目标。因此,只有从思想上接受特殊儿童,才能真正让特殊儿童得到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学校

学校主要指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如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主要还是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实现的。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经过发展,已经有了稳定的生源,形成了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模式。但总结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况,有几个共同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特殊教育教师资源缺乏,师生比例未达到标准。即使有些学校不缺教师,但拥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并不多,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

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差,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现代设备的支持,而多数学校这方面较缺乏。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学校多远离社会,学生也很少走出学校,接触外界信息少,发展较封闭,不利于学生融入社会。全纳教育注重融合,应该积极引导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大家庭。

(四)家庭

目前我们国家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发达,大量家庭缺乏专业的支持和救助,在有关信息获取、相关技能培训、社区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存在困难。许多家庭承担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迫切盼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援助,而专业的服务是其中特别重要的环节。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特殊儿童的照料和教育十分重要。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充满信心,相信特殊儿童有发展空间,发现孩子的潜能,并及时获取外界信息,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培训等,为特殊儿童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家庭支持。

五、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是我国全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实践证明,随班就读这一办学模式既适应我国国情,又顺应了国际融合教育的主流,符合国际特殊教育大趋势。 1 随班就读的思想基础

我国随班就读的思想基础可以从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从人的角度说,随班就读彰显“以人为本”特色,不仅把受教育看作特殊儿童的权利,而且把教育看作促进他们发展的重要途径,尊重普通班级的特殊儿童,发展他们的潜能,并把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的发展,作为随班就读的根本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随班就读在我国普通学校的实施,一方面能促进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融合,形成尊重特殊儿童、帮助特殊儿童的良好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基础。

2 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的关系

目前我国对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关系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情况是认为随班就读是我国一种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形式,而忽视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的联系,只关注国内随班就读的研究;另一种情况是从狭义上

理解全纳教育,将全纳教育仅仅看作是特殊教育研究的领域,是要解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问题,把随班就读等同于全纳教育。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班就读的发展,在适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必然会受到全纳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影响,而我国随班就读的实践也会丰富全纳教育的内涵。

3 我国随班就读的特点

随班就读是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每一个中国公民有权利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还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利用普通中小学的教育资源,把特殊儿童分散编排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既节省开支,又能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不少地方还把特殊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轨道,并且在政策上做了硬性规定。因此随班就读已经越过特殊教育的界限,成为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由于在我国随班就读缺乏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全国多数地区为完成义务教育指标和入学率,依靠强制的行政命令,造成开展随班就读的普通中小学多数未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没有把随班就读学生当作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而是把它作为普通班级增添

一、两个成员而已。无视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保持着普通教育的模式。因此,随班就读这一办学形式对于随读的残疾学生来说,基本上与班上的正常学生没有两样。

(二)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 1 加强政府意识,促进政府参与。

政府的干预行为是保证全纳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政策保障。政府的干预主要体现在法律保障和财政支持两个方面。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规的可操作欠缺,执法依据不清晰,不具权威性。因此,在制定全纳教育法规时应注重提高法规的权威性和可行性,用政府行为来推动全纳教育的开展。财政支持是全纳教育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全纳教育各系统的投入建设不仅是特殊教育的提升,同时也是普通教育的延伸,有必要投入较大的财力进行支持。从校园建设、师资培训、器材设施投入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教育更新。 2 发展多元化支持模式,共同扶持。

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是全纳教育开展的关键,人们只有从思想上有所转变突破,

才能从内心接纳和尊重特殊需要学生,这是社会融入的重要一环。因此,需要动员多渠道的支持模式,共同关注全纳教育的发展。在全纳的过程中,提倡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就近入学,此时,社区或周边学校将发挥其重要作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远离家庭带来的心理和生理负担,另一方面有助于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的教学,共同管理。所以,我国特殊教育向全纳发展,需要发展多元支持模式,集社会一切有利资源共同发展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3 加快全纳型教师培训步伐,适应教育需求。

全纳型教育对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师范学校可以作为承载教师培养任务的重要机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体系。师范生接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培训,能胜任一般的教学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实现知识上的迁移与融合,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有效嫁接,进而实现全纳教育教师的培养。 4 注重课程建设,体现适应性。

全纳教育要求特殊教育开展全纳型课程。全纳课程是一种“共同课程”,以儿童生理心理一般发展阶段的特点为基础,为儿童将来顺利过渡到成人生活奠定基础。它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关心学生的行为、情感、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建设全纳型课程要考虑到特殊需要学生的特殊目标需求,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仅包括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还应该包括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的实施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让所有学生对课程的可接受性具有认同感。 5 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教育潮流,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全纳教育理论。我国相关的全纳教育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而西方国家对全纳教育已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对我国用全纳教育思想指导特殊教育开展的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加强国际交流可以互相借鉴成功的教育发展模式和经验,共同解决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而促进全纳教育的发展。

六、结语

80年代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迅速。受全纳教育的

影响,我国特殊教育改变了百余年来以建特殊教育学校为唯一的发展途径的做法,大力推进随班就读模式,使大量长期被拒入学的特殊儿童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使隔离变为融合。但我国特殊教育要想真正达到全纳教育提出的标准,仅仅依靠随班就读模式是不够的,需要我们转变社会观念,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引进科学技术和方法,改善各方面的发展条件,逐步促进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第三篇: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打破沙锅——问到底 灯盏油干——火烧芯(心)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蛤蟆跳井——不懂(扑通)

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好泥巴打好灶———好心讨不到好报 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脚踩两只船——摇摆不定 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老奶奶吃稀饭——无耻(齿)下流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老太婆开了口——一望无涯(牙) 聋子的耳朵——摆设 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 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 猫哭耗子——假慈悲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生姜——老的辣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四两棉花——免谈(弹) 寺里起火——妙(庙)哉(灾) 孙大圣听了紧箍咒——头疼 天文台上的望远镜——好高骛远 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下雪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哑巴打官司——有口难言 一顿能吃三升米——肚量大 岳飞背刺字——精忠报国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芝麻开花——节节高

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坐飞机吹喇叭——唱高调

来自三国的歇后语 曹操转胎—疑心重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黄忠叫阵—不服老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张飞睡觉—不闭眼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梆子改木鱼----这个挨敲的货 一二三四五六七--- 忘(王)八 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猪狗养的一把粉打在后颈窝---釉子上反了 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三伏天卖不掉的肉---臭货 三角坟地---缺德 三年不洗口--- 一张臭嘴 三年不屙屎---粪胀(混帐) 大姑娘养的---丑东西 大车拉王八---载你 土地老爷挖了眼---瞎鬼 天上落豆渣---该猪吃 元宵滚进锅里---混蛋一个 天落馒头---狗造化 五百钱分两下---二百五 牛屎虫搬家---滚蛋

头顶上长疮,脚底下化脓---坏透了 东岳庙里二胡---鬼扯

石头放在鸡窝里---混蛋 老肥猪上屠---挨刀的货 老虎拖蓑衣---无人气 有大哥有二弟---你算老几 灰堆里烧山药---都是些灰(混)蛋 芝麻地里撒黄豆---杂种 阴间出赏格---寻鬼 吊死鬼打粉插花---死不要脸 肉骨头敲鼓---荤(昏)都 都 肉骨头吹喇叭---荤(昏)都都 肉锅里煮汤圆---荤(昏)蛋 后背梁长疮骨脐眼流脓---坏透了 豆豉口袋---臭东西 孝弟忠信礼义谦---无耻 披着狗皮---不是人 范进中举---喜疯了 茅厕里题诗---臭秀才 茅房里打灯笼---照屎(找死) 狗打喷涕---三日晴 狗咬叫化子---畜牲也欺人 狗咬皮影子---没一点人味 屎壳郎打哈欠---一张臭嘴

屎壳郎趴在鞭梢上---光知道腾云驾雾,不知道死在眼前

骆驼生驴子---怪种 种地不出苗---坏种 看衣服行事---狗眼看人 看见菩萨屙屎---讲鬼话 高梁撒在粟地里---杂种 铁匠铺的料---挨打的货 望乡台上高歌---不知死的鬼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菩萨的胸怀---没有心肝 雪地画梅---狗脚板 堂屋里挂兽皮---不象话 猫儿攀倒甑---狗得福 强盗画影象---就你那副贼形跌在竹园里---该扦(千)死 猴子拉稀---坏了肠子了 墙头上跑马---不回头的畜牲瞎子拉琴---瞎扯 阎王的爷爷---老鬼

第四篇: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如何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如何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参考答案:

在一体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新的教育方式、教学策略尝试和应用,例如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又如资源教室的使用等来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试论如何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学前特殊教育实践? 参考答案:

(一)应用行为分析模式,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来改善特殊婴幼儿的行为,按他们的学习与训练的目标,设计情景和选定可影响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减或改善因某种症状导致的不良行为。

(二)认知行为矫正模式。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婴幼儿的不良认知,强调纠正有幼儿的认知曲解,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三)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特殊婴幼儿在一个由2~6名同伴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

(四)差异教学模式。差异教学模式强调立足于特殊婴幼儿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差异,满足他们各自的学习需要,促进其获得最佳发展。< 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首先,有利于减少残障儿童的发生率和出现率;其次,有利于把握残障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治疗以便减轻残障程度并促进其向正常方向成长;最后,有利于及早补偿残障儿童的功能缺陷,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来弥补其不足。 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首先,有利于减少残障儿童的发生率和出现率;其次,有利于把握残障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治疗以便减轻残障程度并促进其向正常方向成长;最后,有利于及早补偿残障儿童的功能缺陷,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来弥补其不足。<

试论如何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学前特殊教育实践? 参考答案:

(一)应用行为分析模式,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来改善特殊婴幼儿的行为,按他们的学习与训练的目标,设计情景和选定可影响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减或改善因某种症状导致的不良行为。

(二)认知行为矫正模式。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婴幼儿的不良认知,强调纠正有幼儿的认知曲解,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三)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特殊婴幼儿在一个由2~6名同伴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

 

(四)差异教学模式。差异教学模式强调立足于特殊婴幼儿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差异,满足他们各自的学习需要,促进其获得最佳发展。

第五篇:特殊教育管理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特殊教育管理”期终论文

随班就读的教学管理

摘要 本文针对随班就读的教学管理,提出了随班就读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和为随班就读学生特别设置的课程;在随班就读的课堂管理中应优先考虑特殊儿童的座位安排,以及灵活处理特殊儿童在课堂中的走动、缩小随班就读班级规模;在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中,则应结合差异教学理论与个别化教学,尊重学生差异,给予个别化教育指导。 关键词 随班就读 课程设置 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 1问题的提出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我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班就读实验工作。目前,随班就读已成为安置特殊儿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式[1]。我国已形成了以大量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办学形式,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大大加快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步伐[2]。

2随班就读课程的设置

在随班就读教育开展的早期,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多地关注“如何教”的问题,但“教什么”这个问题却被忽略了。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建设是随班就读成功的关键所在。我国目前随班就读的课程基本上可以归为两大范式: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为随班就读学生特别设置的课程。但经调查研究发现,在课程建设方面,绝大多数学校的随班就读学生所学课程与所在年级普通课程完全相同,而且大多数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全部课程在所在班级就读,只有少量学校为随班就读学生特别设置了少部分课程[3]。显然,大多数普通学校没有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需要设置并调整课程。 2.1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

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普教课程的具体要求,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的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可以分为适应普教课程和对普教课程进行调整两种情况。 2.1.1适应普通教育课程

课程的适应是指提供服务或支持帮助特殊儿童学习与正常学生同样的课程并达成相应的课程目标。恰当的课程适应需要教师既对具体课程的主要目标和体系有深刻的了解,又熟悉能帮助特殊学生达成课程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课程的适应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给特殊学生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更多的运用知识或技能的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特殊教育管理”期终论文

机会,运用更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等等。课程的适应也可以是物质支持,比如,给低视力的学生准备助视器和大字课文,给情绪容易激动的学生安排一个更为安静的位置。

一般而言,课程的适应策略有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等。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知识呈现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绕开或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普教课程的难度。比如,对于看话能力差的聋生,可以通过手语来呈现教学语言;对于盲生,则可以通过盲文、有声的计算机或录音磁带呈现学习内容。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是指采取恰当的策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特殊学生认识、组织、理解和记忆课程的内容信息。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的策略有很多,提供先行组织者、以视觉的方式提供信息、提供学习指南和记忆帮助是几种常用的方式。 2.1.2调整普通教育的课程

课程的调整是指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普通教育的课程,但是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普教课程的特征,对所学的普教课程的内容和标准进行改变。首先,教师可以调整课程内容的数量和范围。为了保持原有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的基础上,保留课程的核心知识,保证核心知识间的逻辑体系。对于不会影响学生有关学科知识结构而学生又难以掌握的内容,则可以适当删减。在学习核心知识时,教师还可以减少特殊学生学习材料的数量。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的数量和范围,保证他们学好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和原理。其次,教师可以调整课程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这种课程调整的方式是指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学习基本相同的课程内容,但是适当降低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比如,回答的问题少而简单,只完成最基本的目标。教师这样做是避免学生出现学习困难,使学生能够基本跟上班级的进度。但是,教师在调整课程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时应保持课程的逻辑体系。对于核心知识的学习,即使不能达到正常学生较好的水平,但至少要能基本掌握。

2.2为随班就读学生特别设置的课程

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不仅应该包括传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更应该包含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特殊教育的课程应该是广义的,泛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士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学校学习的学科、参加的各种活动总和以及在家庭、社会开展的各种有针对性的训练、辅导与活动安排[4]。 2.2.1视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

视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主要有阅读和书写盲文、生活指导、定向行走等。阅读和书写盲文是盲生应该具有的能力之一。应该开设专门的课程,使学生能熟练地摸读、迅速而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特殊教育管理”期终论文

准确地书写盲文。阅读和书写盲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识记盲文字母、掌握盲文的点位和结构;掌握摸读盲文的方法;学会使用盲文书写工具等。生活指导课主要是为了训练盲生适应生活环境,培养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生活指导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感知自己的生活环境,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定向是指在行动中运用听觉、触觉、嗅觉以及残余视觉来决定其所在位置,并认知周围环境。行走是指盲生应用各种感官和残存视力从一处安全地走到另一处。定向行走的训练可以扩大盲生的活动范围,增长盲生的经验,提高盲生的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2.2 听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

听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主要是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是指通过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培养聋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聋生的听力残疾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发展,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 2.2.3 智力落后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

智力落后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主要是社会和生活适应、语言训练等。智力落后学生都有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的问题,开设社会和生活适应课程,可以培养弱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在社区中生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职业能力等,为弱智学生离开学校后适应成人社会做准备。由于智力水平低下,大多数弱智学生都有语言发展迟缓问题。有些弱智学生还有构音障碍、语音障碍等语言问题。开设语言训练课程,就是要培养弱智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3随班就读的课堂管理

随班就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同一课堂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课堂管理上也有一些特殊性。 3.1座位的安排

由于随班就读学生生理上存在的障碍,他们的座位安排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如果随班就读的学生是有听力障碍的,要根据学生的听力情况来安排座位。如果学生戴助听器,首先要了解学生所戴助听器的类型。一般说来,助听器的有效距离是2米左右,如果学生双耳都戴有助听器,要安排在中间靠前的座位,便于学生看清教师说话时的口型;如果是单耳戴助听器或者是植入了电子耳蜗的学生,要安排在中间位置,或者安排在能保证戴助听器耳靠近教师讲台的一侧,防止“头影效应”,提高电子耳蜗的清晰度;如果学生佩戴的是调频助听器,因为调频助听器的有效范围是15-30米,所以不必强求一定要坐在前面,只要能让学生看清教师的口型就可以了。同时教师上课时要注意避免背对听力障碍的学生讲话,因为有些听力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特殊教育管理”期终论文

补偿不好的孩子,更多要依赖看教师的口型来理解所说的话。教师讲到关键的词语时要适当放慢速度,口型略有夸张,还要避免一边走路一边讲话,以免影响听力障碍学生对声音的接受。

对于有视力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在座位安排上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安排在前排居中位置,以方便学生看到板书和挂图;如果学生有需要的话,座位上方最好安放一盏台灯,但是对于因为白化病而视力下降的学生,则不能使用台灯,强光对他们的视力不利。另外由于视力障碍的学生常常需要使用助视器,如放大镜等,加之学生视力不好,这些学生课桌最好是专用的,课桌的前方、左右方装有挡板。

对于有智力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一般要安排在教师容易照顾到的地方或者安排在自制力比较强的同学的旁边,另外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座位要尽可能远离门窗。 3.2课堂中的走动

一般课堂规范要求学生“上课时不得随意走动和讲话”,但是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来说,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而作些许调整。视力障碍的学生,有时需要走到黑板或投影前才能看清内容,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走到讲台前去看。听力障碍的学生有时为了避免头影效应,也需要移动位置。智力障碍的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容易随意走动,但是教师也不要一味地强求,对于无伤大雅或者不具有危险性的不理想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宽容态度,甚至采取不理会策略。特别是有些智力障碍的学生以随意走动来引起他人注意时,教师更可以采取“冷漠”的方法,不予理睬,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3.3缩小班额

很多城市及农村中小学的班额仍在40-50人之间,如此大的班额,要求几乎未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给予特殊学生恰当的教育,无异于强人所难[5]。班级中学生人数过多,教师根本无法兼顾每个学生,更不必说特殊儿童了。所以在随班就读的班级应尽量缩小班额,使教师能统筹兼顾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需要。 4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

随班就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可谓成也课堂败也课堂[5]。由于随班就读学生在感知、加工、运用信息方面及身心发展特点与普通儿童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对随班就读学生教学的特殊性。 4.1差异教学

我国学者华国栋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差异教学”理论。差异教学即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特殊教育管理”期终论文

分发展的教学[6]。差异教学强调既要承认学生共性,也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将共性与个性辨证地统一起来,同时关注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差异,扬长补短,促进学生发展。以往在随班就读中强调个别化教学,过多地重视了残疾儿童的特殊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儿童共性的一面。残疾儿童在学习上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如视障儿童学习时要借助盲文或助视设备,但他们学习的动机愿望、智力的水平等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并不一定比普通学生差,甚至他们还有自己的学习优势。 4.2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以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与设计。更具体地说,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教学工作,从而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取得尽可能大的进步[7]。 4.2.1对学生现有水平的描述

这是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各方面的全面反映。应包括一般的健康因素、接受学习的最佳方式和感知觉方面的功能等。还应包括特殊儿童的残疾状况、致残原因、残疾测查的方法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环境、学前养护等。对学生现有水平的描述可以参照随班就读学生的检核表内容。另外还应注意,对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才能也应囊括在内,不应忽略。而我国的随班就读教师大多倾向用学生的缺陷来描述学生的能力,这明显降低了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期望[8]。 4.2.2教学目标

长期目标是个别化教学的中心线,它规定了学生在计划实施之后学生应该达到的行为水平,整个计划中其他方面如短期目标、相关辅助等都必须围绕它进行。正因为如此,长期目标的设置应该全面、具体。长期目标应该立足于随班就读学生现有能力发展水平,而短期目标又是根据长期目标的内容和要求设置,为长期目标的达成服务。 4.2.3个别化教学计划之间的连续性

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一个学期的随班就读计划时,应参考上学期的目标完成评价结果,相应地制订出一份具有连续性的IEP。 IEP并不是单独一份书面报告,而应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教育服务的整体规划。如果教师只是将每份IEP看作是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样设计出来的IEP受制于普通课程的限制,脱离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

参考文献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特殊教育管理”期终论文

[1]郑蔚洁. 上海市小学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肖非. 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J]. 中国特殊教育,2005,03:3-7.

[3]于素红. 上海市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1,04:3-9. [4]邓猛. 关于全纳学校课程调整的思考[J]. 中国特殊教育,2004,03:3-8.

[5]江小英. 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

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J]. 中国特殊教育,2013,02:3-5+9. [6]华国栋,李泽慧. 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J]. 中国特殊教育,2006,12:9-12+8. [7]赵小红,华国栋. 个别化教学与差异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J]. 中国特殊教育,2006,08:40-45.

[8]朱媛媛,于素红. 九年级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文本分析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1,10:14-2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为高考加油的励志下一篇:我国煤炭资源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