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基本知识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古诗词基本知识范文

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总结

一、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我国的诗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古典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诗歌,它包括诗、词、曲;现代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包括新体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

古典诗歌中的诗又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般指唐以前出现的诗歌,又称古诗、古风。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押韵较宽,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广义的古体诗还包括乐府诗,如“歌、行、吟”律限制。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不讲究平仄、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亦称“今体诗”,因在音韵格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又称“格律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

一、二句)、颔联(

三、四句)、颈联(

五、六句)、尾联(

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需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二、

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以上有关诗词体裁的知识,掌握这些诗词知识,不但要记住,还要会使用。

二、 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送别诗、哲理诗、爱情诗等等

1、写景诗:一般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美好志向,或通过写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通过写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等等。如:王维的《山居秋瞑》通过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赞美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写出了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刘禹锡的《石头城》通过对金陵古城萧条景物的描写,寄托了对国运衰微的感慨。

2、记事(咏怀)诗:即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春望》、陆游的《书愤》、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

3、咏史(怀古)诗: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多表达的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对昔盛今衰的感叹。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等,均为名篇。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表达的是面对越宫遗址的凄凉景象所产生的昔胜今衰的感慨。

4、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即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孤高自守的高尚节操。王冕的《墨梅》通过作者画梅花以追求色彩鲜艳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于谦的《石灰吟 》借诗人对石灰的吟咏、赞美,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坚贞不屈、为民众利益甘愿牺牲的高尚精神。

5、山水田园诗:通过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来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对田园景象和闲适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他弃官归隐的决心。

6、边塞诗: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大约有反映三个方面的内容:表达对塞外风光的热爱;或表达戍边战士的卫国豪情;或表达战士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送别诗: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几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很注重送别。士大夫送别,不光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来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州》(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8、哲理诗:它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9、爱情诗:就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三、 明确考纲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从2002年开始,高考诗词鉴赏的考查主要是对古代诗歌的考查。考纲要求有两点:

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点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1)鉴赏评价古诗的形象,既包括人物形象(既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还包括诗人自我形象),又包括景物形象。(2)鉴赏评价古诗的语言,既包括谴词造句的特点和语言的表现力,也包括语言的风格等。(3)鉴赏评价古诗的表达技巧,既包括象征、渲染、衬托等表现手法,又包括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等。(4)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看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态度。下面具体做出分析:

(一)、分析形象

读一首诗,首先要看它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塑造了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分析人物形象时,可抓关键词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可抓住“独”“佳节”“遥知”等关键词来分析,该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思念亲人的孤独游子的形象。异乡异客,形单影只,再加上又逢佳节,就把诗人内心的孤独情绪鲜明的表现出来。再如杜牧的诗《初冬夜饮》通过“客袖”“侵霜”“烛盘”等词勾勒出一个在灯光下自斟自饮顾影自怜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2)分析景物形象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色彩、空间、气势等来看塑造的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它通过初春最常见最具有特征的景物来勾画出春天灿烂阳光照耀下的明净绚丽而阔远的图景。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场景。分析景物形象还要的是要抓一些特殊意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意境。所谓意象,简单说就是作品为抒发某种感情所描写的一个个的物象,而意境则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二)品味语言

鉴赏评价古诗的语言,既包括鉴赏语言在句中谴词造句的特点和语言的表现力,也包括语言的风格等。前者就是要品味诗人练字的妙处和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后者指语言的特点和流派。

品味诗人练字的妙处和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就是看诗中哪个字,哪个词,哪个句用得准确、生动。即抓住诗眼(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二字,就是诗中的诗眼。尤其抓动词、颜色词、叠词、拟声词、修饰语及词类活用等。

1、 动词

(1)“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特别是“闹”字,写出了盎然春意,蜂蝶纷飞的情景。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怨”字使用拟人的手法,既表达了曲中之情,有显现出吹笛人之心。

2、 颜色词(主要用来表现人物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碧”字写出草的碧绿,增强了色彩感和画面感,表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船泊瓜洲》)“绿”活用作动词。传说王安石作此诗时,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几个词,觉得都不恰当,最后才选用了“绿”字。此字在句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江南阳春、花红柳绿的景色和作者的心境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了。仔细品味便可发现,“绿”字较“到”诸字更活泼、更有色泽感和生命力。

3、 叠词(叠词的使用能增强不仅增强语势,而且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写行为,“冷冷清清”写状态,“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这三句全部使用叠字,写出了诗人从“寻”到“空”到“悲”的心理历程、行动经过和感情变化。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的《黄鹤楼》)“萋萋”这一叠字,写出了晴空下远望所见树木、芳草的茂密和清晰。

4、 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的《琵琶行》)“嘈嘈切切”以叠字摹声,把琵琶声描写的生动逼真。(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登高》)萧萧写出了落叶的声音,滚滚写出了流水的声音]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品味语言,要了解语言的特色,反映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品味语言,还要了解语言的风格特点,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清新、凄美、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缠绵、豪放、婉约等。

(三) 鉴赏技巧

赏诗歌最主要的还要鉴赏它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行文构思、表达方式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铺垫、过渡、伏笔、照应、抑扬、虚实关系、动静关系、情景关系等。

(1)烘托渲染:借鉴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即用周围的景物来烘托渲染画面上的中心事物以深化意境,渲染氛围,突出主题。如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一连串的意象烘托渲染出“断肠人”相思之苦。

(2)象征:即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的表现。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军民.。

(3)虚实关系:这是古人论文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拖为虚„„„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的眼前所见,是实写,“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虚写。

(4)动静关系: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往往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蝉的叫声来衬托山的幽静。

(1)直接抒情手法: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作者不需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激昂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2)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借事抒情。作者对某种景物或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予此景此物中,通过描景表现出来,就是借景或借物抒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借梅花的高洁来抒写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修辞手法: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特别要注意用典的运用。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因为典故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古诗中多用的是描写和抒情。

(四)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的就是判断某一篇文学作品的政治内容,思想倾向。我们可以采用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以知人论事。古典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多为: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古伤今,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忆友怀旧,昔盛今衰等。

总之,对诗歌的鉴赏,要全面掌握这些必备的知识,并加上自己的感悟理解,做出合格的答卷应该不在话下。

第二篇:古诗词知识竞赛题目

学校______ 班别_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

一、抢答题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A:悲伤

B:伤悲

C: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 A:似曾相识鸟归来 B:似曾相识雁归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 ) A:曹植 B:曹丕 C: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A:阴山 B:边关 C: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 A:花重绵阳城 B:花重锦州城 C: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 A:《游园不值》 B:《春望》 C:《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 )的诗句。 A:王勃 B:李白 C: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是文天祥的诗句。 A:汉青 B:汗青 C:汉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的意思是( ) A:因为 B:坐下 C: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 A:多少楼台烟波中 B:多少楼台烟雨中 C:多少楼台风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 )的诗句。

1 A:王维 B:王之涣 C: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 A: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B:王昌龄《出塞》 C: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

A:春色 B:梨花 C: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 )的《无题》

A:李贺 B:李清照 C: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登高》 C:《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 )的词句。

A:岳飞 B:辛弃疾 C: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

的“红”是指( )

A:红色 B:花 C:树叶

1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

A:李延年 B:李龟年 C:崔九

20、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 )的诗句。 A:李煜、柳永 B:柳永、李清照 C:李煜、李商隐

21、上生明月,( )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A:天地 B:天下 C:天涯

22、选词填空:

2 微雨 山雨 密语 细雨

(1)腾云似涌烟,______如散丝。(晋·张协《杂诗十首》) (2)_____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杜牧《秋思》) (3)_____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刘长卿《别严士元》)

(4)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二、必答题

1、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的想起唐代诗人

( )的诗( )。

2、读到“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让我想起了

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的话像春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杜

甫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采薇》是___言古诗,选自《________》。

6、《天净沙·秋》是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7、《天上的街市》是________诗,作者是_______。

8、《白桦》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

9、《春夜喜雨》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10、请说出一首送别诗。(包括作者、朝代、名句)

11、请说出一首思乡诗。(包括作者、朝代、名句)

12、请说出一首咏物诗。(包括作者、朝代、名句)

第三篇: 初中古诗词鉴赏基本内容

(一)、题材内容与主旨情感:

(1)咏物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局部特征着意描摹,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某种精神或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例如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思乡怀人诗:古人行旅在外,常有思怀之情,或羁旅之思,或故乡之思,或亲友之思,这类诗歌主要借助悲凉萧瑟的意象传达作者内心的感伤。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

(3)送别诗:离别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诗成了古典诗歌的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的淋漓精致。此类诗歌有的是谢别之意,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到唐代发展为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此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隐逸生活为主,表达出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5)边塞诗:盛唐时期积极用世的时代气氛,催生了边关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这类诗歌通过对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的描写,抒发了对建立功业的渴望,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6)怀古诗:这类诗歌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用以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的作用。例如杜牧的《赤壁》、《泊秦淮》,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7)闺怨诗:哀怨之作分为“宫怨”、“闺怨”、“春怨”等几类,主要以女性的的口吻,表现对征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易逝青春的哀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李清照的《武陵春》(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即事感怀诗:就是针对某件事情或某个场景生发感慨,常见的有怀亲、送友、思乡、赠别、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例如杜甫的《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哲理诗:顾名思义,表现作者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歌,此类诗歌将抽象的哲理蕴含在鲜明直观的景象当中,深沉而含蓄。例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二)见意象及其含义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有诗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杜鹃 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云:“枯藤,老树,昏鸦。” 猿啼 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郦道元《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羌笛 由于发音凄切,有凄凉之意。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水 和愁丝连在一起,比喻忧思和愁绪。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鸿雁 与雁书、鱼雁等泛指书信、音讯。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月亮 对月怀人,表现浓浓的思乡之情。李煜《虞美人》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柳树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李白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青鸟 传书的信使。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艺术技巧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白描、工笔、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忧国忧民等。

(6)语言特点: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等。

(7)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平淡、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雄健、深厚等。 (8)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

(四)、锤炼语言

1、古诗的语言特点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潜的诗的特点主要是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 或称质朴,其特别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是将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平淡而有思致往往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如梅圣俞《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于浑朴中见清秀,语言质朴、平淡。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再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前一联色彩清淡,形象优美;后一联则色彩绚丽,形象生动。 (4).明快

其特别是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例如他的《忆江南》。 (5).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其特别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再如《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句,表面上是对桥边芍药发问,实际上含蓄写出金兵入侵的战火过后扬州的萧条冷落景象。 (6).简洁 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把问话----“师往何处?”、“采药于何处?”等全都省略,用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完成了全诗,全诗仅有二十字,相当简练。 (7).精练 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中“雁山横戈北,狐塞接云中”句,一“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之北;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与云中郡连成一体的。语言相当精练。 (8).生动 使用的词语将某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出了春日枝头、红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美丽热闹。“闹”字使用得相当生动。 (9).隽永 语意深长,耐人咀嚼。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工丽 “工”是对偶工整,“丽”是有文采。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

2、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郊寒岛瘦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1、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简史

一、春秋战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为其杰出代表。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二、汉魏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但乐府诗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文人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为核心,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并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这一时期著名的诗篇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白马篇》,王粲的《七哀诗》等。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功不可没。 曹魏后期的正始年间,“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中的嵇康和阮籍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82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此外,汉魏流行的文体还有赋,其体式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要素而成。著名的篇章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等

三、两晋 西晋太康时期,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讲究形式,辞彩华丽,描写繁复。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只有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相结合的新道路。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他开创了田园诗,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

四、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民歌多清丽柔婉,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北朝的民歌则多刚健豪爽,其代表作《木兰诗》,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文人诗方面,南朝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沈约等人创立了音韵严格的“永明体”,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鲍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朝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五、唐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有名家辈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稍后的陈子昂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号称“诗仙”,其名篇有《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号称“诗史”,其名篇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延续了盛唐的高潮。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白居易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白居易名篇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与元白诗派齐名,这就是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为代表的韩孟诗派。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其中李贺的诗风更是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其名篇有《苏小小墓》《梦天》等。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其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长于写七绝,可与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并肩,其名篇有《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长于写七律,其七律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名篇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

词在唐代已经出现,是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被后人称为“花间派”。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西蜀。这个时期的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其名篇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六、宋

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重在理趣,也走上了诗歌的另一高峰。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其中黄庭坚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而南宋的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更是堪称宋诗第一人,其名篇有《关山月》《示儿》等。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出名的杨万里。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其代表作是《过零丁洋》。

源于唐代的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北宋著名的词人有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柳永开创了长调的慢词,使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代表作是《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作为词的革新家,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这就是所谓的“以诗为词”;其名篇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的词启迪了南宋豪放词派的诞生。秦观善作小令,而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在南北宋之交,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

进入南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辛弃疾。他继承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并加以发展,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其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南宋后期最著名的词人是姜夔,他继承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律的创作道路,其名篇有《长亭怨慢》。

七、元明清

到了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但它跟词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也更加接近口语,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这个时期著名的人物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世称“元曲四大家”。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如娄东诗派的吴伟业,其《圆圆曲》成为了“梅村体”的代表作;虞山诗派的钱谦益,学得杜甫神髓,风格沉郁悲凉。但大多数诗人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

清代最著名的词人当属纳兰性德,他的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评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其名篇有《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等。清末的龚自珍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位伟人,他的诗直接描写心灵,表现物我冲突,代表作有《秋心》《己亥杂诗》等。

自此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再无高峰。五四运动合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文学的大门,同时打开了现代文学的崭新天地

2、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

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词的术语“下阕”、“下阕”。当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时,我们就要对词人的生平、志向、思想有大致的了解。若缺失了这一部分知识,对诗词的理解和答题就会形成障碍。因此,适当对这一部分进行复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1).关于诗歌文体知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的体式上分,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古风、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从内容和表达上,诗又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古诗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源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如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诗。源于《离骚》的浪漫主义传统,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如李白的诗。 古诗也有各种流派:

①唐诗有山水田园诗派(如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如王昌龄、岑参);

②宋词有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婉约派(如李清照)。

词,又称为长短句。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上阙、上片,第二段叫下阙、下片。

曲,又称为词余。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又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我国古代诗歌不仅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不同的诗体各有特色,如古风、乐府多为民歌;律诗体制严格;词或豪放,或婉约;散曲有严肃,有诙谐。

2.关于著名诗人、词人。

要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人生经历、志趣、思想和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要把作品和作者当时的心境联系起来。 (2)、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字词特点:浓墨重彩 惟妙惟肖 平淡无奇 诗情画意 富有哲理 形神兼备 简洁 洗炼 质朴 清新 雄浑 夸张 比喻 拟人 形象 生动 对仗 双关

表达技巧:含蓄委婉 耐人寻味 画龙点睛 直抒胸臆 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 衬托 烘托 渲染 对比 象征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呼应 照应 浑然天成 虚实相生 思想内容: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言近旨远 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有尽而意无穷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乡情 伤离 怀古 忧思

第四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

完整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意旨,进而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其独特性——以言造象,立象尽意,即用语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传达诗情。古诗词教学应有一条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的教学思路,如此才能获得古诗词教学的真谛,使它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思路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疏言

疏通语言障碍,了解大意,换言之,即“披文得意”之“披文”。它是“得意”的基础和途径,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分,一切文体的阅读教学概莫能外。由于阅读古诗词存在更大的语言障碍,疏言就更显必要。

学生学习古诗的文字障碍主要源于:第一,诗歌语言的特殊性;第二,字词的生疏;第三,古今词语形式、意义、用法的差异。第一种障碍,学习现代诗有时也存在,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教学时可分别采用适当的补充或调序等手段加以疏通。第二种障碍,是学习任何文体课文的共性,疏通障碍的做法与一般的生字新词教学没有根本区别。第三种障碍才与“古”有关,为学习古诗所特有。

长期以来,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接受的往往都是关于古今汉语差别的知识,因此形成求异的思维定势,而这种定势必然影响策略的运用。其实,古今相同、同异共存或同中有异的远多于完全的相异。相异处,外在于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经验,学起来困难;相同相关处,往往内在于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经验,学起来容易。但因低学段学生语言知识经验不多,缺乏对原有语言知识经验的自觉,因而,这种“内在”又往往表现为“潜在”,即使古今相同相关处,他们也往往无从察觉。教学时若转变思路,化隐为显,唤醒学生潜在的语言知识经验,使之与学习目标对接,变求异为求同,以今铺路,以今识古,便创造了难易转化的条件,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古诗词在语言运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拘泥于后者,既难以做到,又耗费时间,势必影响感悟诗情等方面的教学。第二,要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以今识古,普遍适用于所有学段。高学段的学生因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知识积累,加强新旧联系、以旧识新,是有效的疏通策略。低学段的学生,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有限,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可更多地借助直观教学法。教学“离离原上草”,借助图片、简笔画或课件等媒体,学生就能直观了解“离离”是“茂盛”的意思。那种片面强调低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完全抛开字词,直接用媒体解说大意乃至感悟诗情的做法,与阅读的本质相悖,不宜提倡。

二、显象

将古诗词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没有意象,情思往往难以表达;不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情思常常无法让人领会。 “显象”的基本要求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它是最能显现古诗词本色的教学环节。主要做法是再造想象,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对那些仅凭再造想象难以完成转换的诗词,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

三、悟意

感受领悟诗词意蕴。它既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悟意,应在“显象”的基础上入境。入境即进入意境。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包括两个部分:由意象直接构成的较实部分是“实境”:由意象诱发和开拓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想象空间是“虚境”,又称“诗意的空间”。“实境”处于表层,“虚境”处于深层,唯由浅入深进入“虚境”,才称得上入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两句写眼中所见,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后两句写游子心理感受,整首小令极其凝练地把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与无奈的情态真实动人地展现了出来。其中的“枯藤”“人家”“瘦马”等三组意象构成的是“实境”,而曲中渲染的悲伤萧瑟的氛围和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空间则是“虚境”。进入“实境”,还只是“显象”,进入“虚境”才能“悟意”。有位教师教学时随手画出曲句中出现的几种景物,勾勒出一幅简笔画,这还只是让学生进入“实境”,距离进入“虚境”或感悟诗意还为时甚远。若在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展现三组意象的同时,再配上徐缓忧伤的古筝曲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则有助于学生进入“虚境”。一般说来,促使学生进入“虚境”的常见做法是在“显象”基础上的切身体验,而音乐渲染、教师激情描述,对于营造特定氛围和审美空间,有立竿见影之效。

悟意具有不同层次的形态。一是感受意象,获得情感体验;二是在意象触发下,领悟意蕴;三是在领悟诗情意蕴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升华。后者都是前者的发展和提升,三者可以互动共生,但运用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所侧重。一般说来,低学段应以第一种形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增强,在高学段可适当进行理性的升华。

悟意不等于还原本意。美国诗人庞德指出:“意象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互交融的思想。”寄寓于“象”的意蕴,往往是丰富、复杂、深邃甚至玄妙的,它的含义和所引起的美感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不是通常的言语所能表达和抽象的概念所能穷尽的。学生因生活经验、思想情绪、性格气质、趣味爱好、文化素养诸方面的不同,对“象”中情感意蕴的感悟往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所以,“悟意”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应刻意追求标准答案。

此外,说“悟意”以“显象”为中介,并不排除其他一些辅助性凭借,必要时,借助诗人的生平思想及写作背景,亦可奏效。

四、化言

主要指内化古诗词的言语,并能化用于表达。疏言是“披文得意”之“披文”,化言是“缘意学文”之“学文”。古诗词含蓄凝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集中展示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是汉语言的精华。内化、化用古诗词的言语,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继承民族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意义。“化言”的主要做法是: 1.品味。抓住精当传神的字眼,领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言语品味着眼于学习言语这一目标,而不忘同时获取言语负载的信息,理解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是融为一体的,它对领悟意蕴、积累语料、掌握表达技巧都具有重要价值。 2.积累。主要做法是熟读、背诵、默写。这不但是语料的积累,也是凝聚于诗句的风骨、气韵、智慧的积累,因而也是文化的积淀。 3.运用。学古诗词的目的是以古诗词的言语去影响学生的言语,提升学生的言语品位和能力,运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这一目的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这种训练的主要方式有二:

其一,提供描绘所学诗词意境的语境,把运用训练与进入诗境、领悟诗情结合起来。这种方式可以在课中进行。如教学古诗《咏柳》,让学生从本首诗歌或背诵过的其他诗歌中选择词句填空:

“伴随第一声春雷击打的鼓点,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花枝招展地走来。” “和暖的‘二月春风’,是她手中的剪刀,她裁出细长别致的‘柳叶’,裁出不甘寂寞的出墙‘红杏’,裁出‘离离’的原上‘小草’,裁出千姿百态的蝴蝶,在万花丛中翩翩飞舞。”

“‘润物细无声’(或者‘随风潜入夜’)的绵绵春雨,是她神奇的画笔,她描画出大地缤纷的色彩。山青了,水绿了;梨花白了,桃花红了。于是,江岸上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草长莺飞,万紫千红,春色满人间。”

其二,设置与所学诗词意境不同的语境,让学生把学到的诗句迁移运用于新的语境中。这种方式一般适宜课后进行:

“来到浙江安吉天荒坪山,漫步山间小路,抬头一看,在高高的山间散布着零零落落的房子,真有一种‘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 “张老师年过花甲,但干起活来仍然生龙活虎,不亚于年轻小伙子,怪不得大家说他‘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种训练,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古诗词言语的自觉性,久之,所学的古诗词就会不断渗透到学生的言语之中,必将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疏言、显象、悟意、化言是学生的主体性行为,是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行为,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上述教学活动中有体验感悟、有思考和理解、有情感熏陶和审美享受,还有扎实有效的训练,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上述四个环节是基本而不是全部环节,把它们依序排列起来,就构成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或基本步骤。这一思路有其科学性、合理性,但教学时还应根据具体诗词的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所侧重,交叉渗透,灵活组合。墨守成规,是画地为牢;因课制宜,才能焕发生机。

第五篇:古诗词阅读教学基本目标

(葛廷侠)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初中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P122】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的精神遗产。它历经时间的考验,在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沟通古今人类共通的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古诗词教学目标要根据课标的有关要求、教材中的单元目标及文本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将抽象的、理论性的目标转化为一个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的过程。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思考: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及情感。当然这些内容的涉及只是想给学生提供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一些角度,无需过度深入。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列举如下:

(1)能依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 (2)能说出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虚构之笔;

(3)能说依据诗文的内容及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

(4)能简要地指出诗词中意象的含义; (5)能简单地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6)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学科基本要求(试用本)P101】 理解把握古诗词 基本要求 (1) 把握古诗词中的形象。 (2) 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3) 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4) 培养审美情趣。

【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2013届新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P13】 考试要点

1. 在对课内古诗词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能准确理解与掌握诗词的内容、意境。 2. 主要从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角度理解与掌握诗词。 3. 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从目前情况来看,古诗词理解赏析将会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近三年来,上海中考对诗词的考查共设4分2题,第一题以课文下面的注释为主,注重对字词理解及文化、文学常识等的考查,多为主观题;第二题主要侧重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也会涉及非常简单的表现手法等,多以客观题出现。

总的来说对诗词理解的考查的内容有:(1)理解诗意。包括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2)品味语言。初步品析诗词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词的表现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感知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一)看题材。

(二)抓诗题。

(三)析词义。

(四)联背景。

把握诗词的情感,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结合背景,揣测诗词的情感。

(二)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三)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四)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五)品味形象,破解深层情感。

(六)赏析名句,以点带面把握全诗(词)的情感。

【2012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手册】 确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试目标,其中关于文言诗文的表述是: 1. 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

8.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 六至九年级文言文的阅读要求:

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理解浅易的古诗文内容,了解文言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理解古诗文中词句的含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四年的实词积累量达到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或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3、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四年的背诵总量在10000字左右。

【全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总目标与总内容第七条: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60篇

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司策划部职责范文下一篇:公司的人事任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