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论文

2022-05-0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产出导向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教学资源的合理设计。本文以林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改革为例,探讨了该课程在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课程结构、行业平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为更好的建设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做出努力。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论文 篇1:

高等学校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思考

国际贸易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已经形成自有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改变,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国际贸易课程在开设和讲授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1教育改革的需要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新要求。国家教育改革政策要求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地方院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人才的主力军,理应依据国家政策要求,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地方院校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2外贸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外贸行业职业能力是指外贸从业人员运用所学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正确分析经济贸易现象和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措施,高效处理外贸业务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外语运用能力、外贸实务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商务管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外贸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系统培养,需要各门专业课程协同努力。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外贸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正确选用教学方式方法。

2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2.1理论与实践教学有差距

当前国际贸易课程主要是以理论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上课只是按部就班的讲授书本内容,很少带领学生去实践,从而培养的学生都是理论知识较强,时间能力较弱。这种教学模式与培养学生的目标相悖。需要学生理论能力要强,同时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所以当前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2.2教学中以中文为主,双语教学较少

国际贸易课是最早一批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 而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化外贸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国际贸易的课程教学以中文为主,很少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很弱,国际化思维也很差。

2.3国际贸易课程理论偏多,案例较少

国际贸易课程作为国贸专业的必修课,其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然而,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中,案例较少,理论偏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效果很差,理论很难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与培养出高素质的贸易专业人才有一定差距。

2.4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贸易教学教学方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积极性不高。在讲授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分散,从而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较差。在教学方式上有必要改革。

3国际贸易课程的改革思路

3.1开展双语教学模式

提高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双语教学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目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部分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体系,但缺乏长期系统的英语培训,没有在纯英语环境下学习和工作过,英語口语表达能力和专业英语知识运用能力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学校可以采用人才引进、出国访问,校本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英文水平,建设一个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2增加案例教学

建立案例库,是做好案例教学的基础。国际贸易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形式多样涉及广,教师要重视平时的收集和整理。案例要源于生活现实,要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进行案例教学设计,上课前要做好案例教学的设计。案例教学选择的案例内容要有代表性,案例的引入方式、讲授时间等都要做好设计。

3.3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加软件教学,引用较好的国际贸易教学软件,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国际贸易交易流程,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深刻认识国家贸易的实际应用;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强校企合作,能够促使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能够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学校加大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同时要建设企业基地,和企业签订合约,让学生有机会去企业实习,真正在现实中认识国际贸易,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4开展多样化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模拟重现实务中的教学,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进入案例情景,经过讨论给出结论及对策。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参与讨论,最后进行点评总结。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信用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事先发信用证案例材料让学生提前去阅读,学生阅读后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创设真实的情景氛围让学生分组扮演受益人、开证申请人、开证行等不同角色,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围绕信用证关键性问题进行思考, 提高学生活学活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传统的讲授方式信息量小,而多媒体的信息量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作者:王粹月 李春柳 刘宁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基于产出导向的农林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改革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产出导向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教学资源的合理设计。本文以林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改革为例,探讨了该课程在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课程结构、行业平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为更好的建设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做出努力。

关键词:产出导向,课程改革,模式创新

一、引言

O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目标或需求为导向,其已在欧美等国家教育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贯穿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之中。它注重社会对人才的切实需求,强调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教学资源的合理设计应当以学习产出为出发点。与传统教育比较,产出导向教育的主要优势在于:(1)目的明晰性。它清晰地确定了学习结束时学生应该达成的目标和表现。(2)方法多样性。它强调合作式学习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评估手段来丰富学习的多样性、扩大学生的学习机会;(3)学生能动性。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4)评价达成性。它重视学生的自我比较,衡量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自我参照标准。

基于OBE教育理念,本课程的目标是:理解基本贸易理论,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增加学生对 WTO涉农规则的熟悉度,理解林产品贸易在碳排放中的作用,培养精通英语且能理解国际农林产品贸易相关规则的专业人员。

二、课程改革主要思路

农林产品国际贸易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三方面。(1)传统教学模式守旧。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由老师向学生单向灌输式传递知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兴趣不浓。教学目标无法支撑未来行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学设计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与阶梯型发展。(2)教学评价方法单一。传统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比 50%,主要以平时考勤和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期末成绩占比50%,主要以线下考试成绩为依据。(3)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很强的课程,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动,并基于农林产品的特点,国际贸易变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因此,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农林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改革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旨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运用英文进行专业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能够了解农林产品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经营和研究,以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对农林产品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改革模式创新

基于OBE 教育理念,农林产品国际贸易课程在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课程结构、行业平台和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推陈出新,较好地建设创新了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

明确培养目标

产出导向教育强调课程目标与内外需求的对应关系。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需正确处理宏观需求和微观需求,且需考虑长远需求和当前需求。因此,基于农林经济管理的学科发展需求,和社会对农林产品贸易类人员的要求,本课程设置以“贸易理论+英语”的方式进行,极力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整合教学资源

为了适应产出导向教育的要求,需要实现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整合,扩大学生学习机会。本课程除了保证授课教师的讲解外,还极力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研究机构的学者参与课堂,给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资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实发生的行业贸易问题,将学生的视野于与社会的进步接轨,与全球的发展接轨。

重组课程体系

产出导向的课堂教学是基础,OBE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羁绊,实现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农林产品贸易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借助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的模式,以案例、问题、慕课为导向,在教学的全过程融入产出导向培养理念。课程在讲述过程中嵌入批判性思维、希望学生通过思考、沟通、协作等方式,达成课程目标。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会了质疑、提问、检验证据、团队协作等思维方式,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构建实践平台

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将学习活动突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室和教材三个中心,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首先,充分利用案例课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调研、沟通、思考的方式,将课程学習从课堂延续到课外,通过分析小组感兴趣的案例,了解和分析真实的农林产品贸易现状。其次,通过网上授课的方式,将教学从教室向网上教育平台拓展,通过将日常课程录制的过程,帮助学生能更好的预习或回顾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后,本课程仅设置了参考书目,突破了教材对学生知识的束缚,通过多参考书目知识点的融合以及与现实国际贸易环境的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

健全评价机制

产出导向教育的教学评价聚焦在学习成果上,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强调学生个人学习的进步和学习目标的达成,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比较。本课程具体改革的方式为,将课程考核更改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评价占比 50%,主要包括网上课件学习 10% +课堂参与 10%+小组展示 20%+课后作业 10%。 其中课前网上课件学习主要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形成课前学习准备报告;课堂参与可以促进学生分析案例问题并总结案例启示;小组展示主要是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每小组经讨论后上台汇报成果;课后作业则主要是掌握学生对每节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占比 50%,主要为线下期末考试成绩。期末通过过程性成绩结合线下考试成绩,最终形成总评成绩。

四、讨论

因此,产出导向教育强调学生预期学习成果的确定、达成途径以及达成度的评价,与内容驱动、重视投入和教师传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出导向教育可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农林产品国际贸易全英课程改革以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完善培养目标、整合教学资源、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双平台等举措,解决了专业课程与英语简单叠加、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时代脱节、产出导向“基因”未能植入到课程讲授全过程的问题。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成效较为显著。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良好,教师该课的教学排名稳定在经济管理学院的前20%,体现出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认可。

参考文献: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柏晶,谢幼如,李伟,等.“互联网+”时代基于 OBE 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64-70.

刘桂梅.学习成果导向下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7):47-50

李光梅.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及其应用[J].教育评论,2007,(1): 51-54

作者:张奕婧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对《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要:《国际贸易》课程从2020年开始进入课改阶段,截止至2021年12月,主要做出了以下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国际贸易;课程改革;产教融合

一、教学设计上:

(一)对接企业岗位要求及学生现状,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做了重新梳理,主要体现为:

1.票据繁多,记忆点易混淆;

2.谈判技巧,法律条文错综复杂;

需要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基础基础知识。

(二) 深化产教融合,彰显职教本色

突出企业和学校“双主体”的教学角色,和完善“四共同”的课程教学过程,即:

1.共同开发课程;

2.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3.共同实施教学;

4.共同考核评价。

(三)对接学情分析情况,融入思政元素

通过对学生知识储备、能力储备的分析,我们找到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学生自信心不足、学习能力弱、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比较模糊、思想上对学习目的比较迷茫。从而重新对课程的各项目标做出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交易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运输、保险、结算、商检、不可抗力、索赔和仲裁等进出口合同的内容及其相关知识;熟悉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做法;熟悉国际贸易的习惯做法、贸易惯例和相关法律规定,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具备规避风险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国际贸易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并具备报价核算、进出口交易磋商、进出口货物买卖合同签订、进出口货物买卖合同履行等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

(2)方法能力目标

具有制订工作计划的能力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具有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四)运用翻转课堂,设计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包括外贸行业调研,对海关、商检等行政监管工作流程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

课程成绩=过程性评价(40%)+终结性评价(60%)

(五)对接教学实施过程,选定教学方法

对接课前驱动、课中训练、课后巩固的教学实施过程,依托腾讯会议、智慧职教等线上平台,本门课程以5人为1组,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分组讨论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实施上:

教学实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课中通过岗前培训、技能比武反复训练,课后通过任务巩固学以致用。

同时,我们自主开发了《国际贸易单证实訓》电子教材,将其设计为企业版:(内容多,信息量大,外语要求高)和实训版:(简洁易懂,可反复操练)供同学们学习和实训,在2020年的课内实训课上运用,取得一定的实训效果。

三、教学成效上:

(一)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课程借助钉定、腾讯会议、学习通等线上平台,依托课前驱动、课中训练、课后巩固的教学过程,通过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岗位实操的教学方法,学习自主性明显提升,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二)产教深度融合

至开课以来,合作企业反馈,学生安全意识、服务意识、风险管理意识较之前有明显提升;以下是我们的合作企业和他们提供的实训环节内容:

(三)以教学促进比赛:

学生在2021年运用所授课内容相关专业学生获得了与外贸知识相关货运代理的省级奖:

综上所述,我们在课改中实现了:

(一)线上+线下的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有效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二)育训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并加强与企业的深度与广度,以更好的顺应行业的发展;

(三)有所创新:

1、开发了外贸单证实训教程;2、开发了案例集锦;3、课程评价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包括外贸行业调研,对海关、商检等行政监管工作流程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4、随时将思政内容贯穿于课程,例如讲解疫情期间中国外贸对世界的贡献等。

诊断与改进:

诊断:课程实操性强;课程思政元素虽有融入,但内容不丰富;部分教学视频是从其他核心课程中引用的,与企业实操的内容匹配度不够高;部分实操内容的教师示范操作时间稍长,学生充分实操、感知、体验的时间不够长。

改进:根据课程内容,融入更多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录制与考核相匹配的操作视频,辅助教学;压缩示范操作时长,给学生预留充分的实操时间,再根据学生实操演练情况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郝凯,尚会英.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探索[J].对外经贸,2020,(11).140~143.

[2]王敏.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分析[J].商业文化,2020,(29).

[3]胡亚菊,舒玉敏.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2).

[4]黄珊珊,王会来,刘松年.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426-427,417.

作者:矫山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绝对音感音乐教育论文下一篇:自主学文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