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2023-04-15

第一篇: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我国特殊教育信息技术

我国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000 - 2015 年)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

张亚珍1,张宝辉2,卜凡帅2 ( 1. 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2.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提升特殊教育教与学的质量带来了新契机。本研究以中国知网( 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及内容分析法,对15 年来的相关文章的文献数量、文献类型、信息技术支持听障、视障和智障等进行梳理,分析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教与学研究现状,并从法律法规建设、通用学习设计和无障碍学习环境设计等方面提出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技术,通用学习设计,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 - 8700( 2016) 01 - 0052 - 08

一、问题的提出

据2013 教育部统计数据,目前有368103 在校残疾学生,特殊学校有1933 所,在校学生和学校的数量都呈上升趋势,如何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是目前特殊学校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软件被应用到有特殊需要人的生活学习等领域中,信息技术对改善特殊需要人群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家长、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2009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强调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我国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软件开发与应用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主要应用于哪些特殊学生,信息技术从哪些方面解决特殊教育中的困难,信息技术如何支持与促进特殊需要人群的教与学? 这是信息时代特殊教 育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综合梳理国内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特殊人群的教与学研究文献,分析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特殊需求人群学习的现状,从技术支持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课程设计、无障碍学习环境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力争为更好地发展信息时代我国特殊教育做出参考。

二、研究设计 ( 一) 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文献进行归类统计,根据量的统计和质的分析,阐释研究结果。 ( 二) 研究对象

为了更全面分析我国技术支持特殊教育应用情况,本文在( 中国知网) CNKI 中以( 2000. 1. 1———2015. 12. 21) 刊发的论文为对象,以主题检索的方式进行模糊检索。根据初步阅读文献和与同行的交流,确定检索关键词为“信息技术”和“特殊教育”或 “辅助技术”与“教育”、“信息无障碍”与“特殊教育”或“数字化资源”与“特殊教育”或“多媒体技术”与“特殊教育”或“教育技术”与“特殊教育”或“福祉技术”,共得到文献“721”篇。在“721”篇文献中,首先通过浏览文献标题删除一些比赛通知、公告等文章。第二,通过阅读文献的摘要,剔除一些无关文献,如计算辅助技术、生育辅助技术等。第三通过阅读全文,判断文章是否研究相关特殊教育的辅助技术应用、信息无障碍建设、特殊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等内容,最后得到中文学术文献341 篇。 ( 三) 研究编码体系

为更系统地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本文对341篇文献内容按照中国残疾人分类标准对文献的研究对象进行编码,研究内容根据教育技术学研究分类[1]和美国威斯康星- 密尔沃基大学[2]对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研究内容分类,结合特殊教育研究内容进行编码。见表1 和表2。

本研究运用 Excel2013和EndnoteX7对文献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采用图表结合的方法进行展示。在分析过程中,对341篇中文进行通读全文,按文章发表日期’文献类型和杂志类型以及研究内容建立Excel数据库对研究内容的分析,根据表2 编码,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用图表展示研究结果#在对文章研究内容进行确定与归类,通过合作者多次集体交流’修改和编码,直到意见达成一致,本文数据的获取’分析由第一作者完成,第三作者检验并确认。三’研究结果和发现 ( 一) 文献时间分布

论文时间分布情况如图 1,我们发现在 !2006 年之前关于特殊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研究文献不多,较少得到大家的关注,而自 !2006 年之后,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应用得到广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研究文献逐年上升,!2013年文献发表量到 39 篇,而在 !2014--2015 年文献最不多.主要因为第一是国际上关于残疾人法律法规,例如美国1998 年《康复法案》(Section508),修订后的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机构所开发’维护’采购和使用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品不能对身有残障的联邦雇员和社会公众构成障碍,确保他们能与健全者同等地访问和使用信息。第二是自 2001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三,国内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会议召开.如,2003年 8月 11 日,建设数字大连!!!残疾人信息无障碍论坛开幕,2003 年12 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长春召开了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确定了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五年发展目标。此后,关于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多。第四,在 2008 年中国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奥林匹克残疾运动会促进了大家关注信息技术对特殊需要人群的补偿和支持作用,特别关注信息无障碍建设。2008 年4 月,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标准。第五,相关软件的开发与使用。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发的文本阅读软件对于视力受损’有阅读障碍或者有其他学习障碍的人而言是非常有用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蔡奕渔教授针对自闭症,研究并开发粉红海豚项目,辅助沟通系统促进自闭症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第六,2004年 3 月,特殊教育领域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和多媒体课件竞赛,以赛促教,促进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在他们的课堂中。

(二)文献类型分析

1.发表刊物分散,针对性不强

研究样本中的341篇文献共分为期刊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三种类型。其中期刊论文有294篇,占86. 22%。主要分布在觑代特殊教育》、《中国特殊教育》、《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乡、《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等学术期刊,如图2所示。从图2发现,目前我国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特殊教育研究文献主要是集中在特殊教育相关杂志和教育技术杂志,这也说明国内目前主要是从事特殊教育和教育技术专业的人进行这方面研究。第二,国内现在没有专门针对特殊教育的信息技术这样的杂志,像美国针对特殊教育领域中使用技术的实践经验和观点,开办专门杂志《特殊教育技术》(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 JSET)杂志。

2.相关学位论文较少,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在文献中,硕士论文39篇,占11.44%,一定量的硕士学位论文说明有研究者正在系统性地分析和讨论信息支持特殊教育的相关问题。硕士论文主要分布在东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学校,如图3所示,这一分布情况与特殊教育研究地区分布情况相吻合。这主要原因第一,东北地区较早地设置特殊教育专业,二是重庆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联合教育学院结

合,招收残疾学生,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是这些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北京、浙江、江苏等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信息无障碍的研究和信息资源的利用.3.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

基于方法论或科学范式来分,有定量研究和定义性研究研究。根据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定义,我国现在关于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即描述性研究,比率为83. 87%,如图4所示。而关于某项技术应用于某类特殊人群中的定量很少,有55篇论文,比例为16. 13%,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法(25篇)和实验研究法(16篇)。这说明了我国现在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初步理论研究结果,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的

干预研究还很缺乏。第二,我国信息技术还没有广泛深入地应用在特殊教育中,所以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特别是关于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应用效果分析和应用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少。现阶段我国需要积极关注特殊教育中的技术发展及应用。在2011年国务院颁发《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发挥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作用,继续实施科技助残行动计划。”

(三)研究内容分析

笔者根据表2和表3进行分类整理文献,得到关于信息技术在各类残疾人应用情况和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研究内容,如表3和表4。

根据表3,我们发现,第一,我国关于特殊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研究非常笼统,大部分文献没有针对不同障碍人群进行分类,全部在特殊教育为研究对象,文献占63. 34%,缺乏针对哪些技术适合哪类障碍人群的研究。第二,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听障人群中的研究占26. 39%,相对来说较多,主要原因是聋教育在中国起始时间比较早,1987年,由中国 残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招收盲和聋哑学生。同时根据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研究结果研究,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于视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性正是符合听障学生依靠视觉易于直接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第三,对视障和智障的研究文献(4.69%和4. 11 %)较少,特别是其他障碍类人群的研究更少,关于精神残疾的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没有看到。这说明我国关于其他障碍人群的信息技术应用还有待深度开发。

从表4我们发现,国内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信息无障碍设计、辅助技术、特殊学校信息化建设、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等方面。从研究内容来看,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研究涵盖了特殊教育的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分析不同种类技术在不同残障研究情况,本文对三类的障碍(听障、视障和智障)进行具体的分析,表5一表7。

1. 信息技术在听障

通过表5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在听障研究的文献有90篇,比例为26. 39%,其中最多的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数量达44篇,在听障领域占48. 89%。主要因为自2005年,在特殊教育中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获取、传递信息的能力和生存的技能,到2009年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课程整合成为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焦点[[A]。而与语文是整合的最多学科,有16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占36. 36%。一方面是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草稿“建议聋校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引导聋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 习语文,使聋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表现语文内容,具备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补偿听障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对听障学生的支持作用和补偿作用。如袁瑛[[9]、高琳琳[[I0]分别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从而很好的促进听障学生学习语文课程。聋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研究,对听障学生的学习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部分有6篇文章,相对较少。崔玲玲[o}」就现在目前聋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从学校的环境、激励制度到资源的建设提出提高聋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通过对听障领域的信息技术分析,在听障领域使用的最多的技术有语音识别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技术。早在1999年,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应用在聋哑学校,训练学生的发音[o z}。十多年过去了,目前国内多媒体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和电子白板技 术在听障学生中应用,还只是对知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呈现,帮助听障者更好的理解和记忆[00。现在国内外针对特殊教育己经开发很多的APP,如Ga-rageBand可帮助提高失聪和重听学生的听觉理解能力,如何利用这些APP帮助听障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无障碍交流,为特殊需要者创造一个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信息技术在视障(盲)教育领域应用

在视障(盲生)领域文献只有16篇,主要是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对视障学生的作用,如表6所示。从文献分析来看,大部分文献是从信息技术补偿作用出发,而自2015年9月2日,全国第四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展示与交流活动,从大家交流的作品,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在视障中的应用将从功能演示向提升认知的转变,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互动的多媒体课件和主题学习网站,结合声音,提高盲校的教学质量[Dal 目前关于视障的相关技术主要有屏幕阅读软件、盲人电子阅读机、视觉信息扩大技术(针对于弱视人群)、文本一声音转换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视障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和互联网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目前信息技术应用在视障学生学习还是停留在文本一声音信息的转换上,而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待开发。

3.信息技术在智障领域教育应用

根据文献研究,信息技术在智障领域的研究的文献(14篇)与我国特殊学校智障学生的数量不匹配(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统计智障在校学生83918人),如表7所示。通过文献分析,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信息技术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吴晓蓉介绍日本针对智障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平衡,设计出“儿童认知能力综合训练软件”,以人机对话的方式对认知障碍儿童进行训练,教学效果显著。王海民在《封每花朵朵开》课堂中,在专题学习网页的支持下,学生利用动态相关的教学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探究,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在智障领域应用得到了国内外的肯定,但是目前国内针对智障的相关技术还较少,在教学中应用更是凤毛菱角。国内主要是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呈现和演示相关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己经出现很多新技术、新软件,如lOS的单词预测功能可帮助有阅读和认知障碍或者正在学习英语的学生提高其词汇量和构词能力,所以在今后课堂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帮助障碍学生进行无障碍学习。

信息无障碍的研究文献有33篇论文,占9.68 %。信息无障碍的研究说明特殊学生也走进了互联网时代。2001年陈云英等提出特殊教育要跟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应用互联网资源,为特殊教育与科学研究服务[00。可见互联网对特殊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无障碍设计及互联网无障碍标准就是重点内容。主要代表由浙江师范大学孙祯祥教授领导团队,发表相关论文14篇,占信息无障碍领域42. 42%。孙教授团队根据视障学生的特点和认知障碍,主要从无障碍设计(理念)、网站无障碍技术标准、网站导航、课程学习网站的开发、网络学习环境、教育资源、颜色、图片、跳转设计、无障碍辅助(站点地图、无障碍键盘使用、站内搜索)等方面进行无障碍设计与开发,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盲人数字图书馆,对促进我国信息无障碍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Dsl D97 Czol。在2015年第十一届信息无障碍论坛中,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指出目前国内各级政府及单位完成了信息无障碍系统建设,实现了基础无障碍服务,使中国政务信息无障碍建设水平和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随着每年信息无障碍的论坛召开,关于信息无障碍的标准和建设逐渐成熟。

5.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必须建设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环境。关于特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文献有28篇,从文献分析来看,目前有部分学校在硬件环境和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上取得了不错的结果,这些学校结合国外特殊学校信息化建设思路,建立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优化特殊学校的信息化设备,建设和发展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库,研制特殊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导纲要)指导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特殊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上,从课程内容·课程活动的设计、课堂交互、交流软件的使用等各方面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增加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机会,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特殊教育领域数字化资源有21篇文献,主要探讨无障碍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江苏师范大学陈琳教授团队针对聋生的认知特点,开发了一些手语动画,改变了手语教学形式,提高了手语学习效果。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等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开发了全国特殊教育资源库,收录了视障版、听障版和智障版等资源,现己形成容量多达500GB的资源,有DVD光盘、VCD光盘和教学资源网站[[25]。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特殊资源信息化的建设。

6.辅助技术的研究

辅助技术研究文献有29篇,辅助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辅助技术的定义及发展、辅助技术评估、辅助技术专业设置。重庆师范大学郑俭教授团队针对辅助技术教师素养研究、辅助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美国辅助技术法律法规的研究、辅助技术服务模式、辅助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回。而目前国内关于辅助技术的研究还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高校目前设有辅助技术专业只有一两所高校(北京联合大学设信息无障碍辅助技术专业)。为了更好培养国内辅助技术相关人才,我们需要在借鉴国外辅助技术的发展同时,根据国内的发展及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及课程。

7.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研究

从表4我们看出我国关于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的研究还很薄弱,只有6篇文献,而且大部分是介绍国外辅助技术法案的内容及发展过程网囚,而关于国内特殊教育的信息技术法律研究较少。这一结果与我国现在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研究文献数量相统一。因为法律法规是技术支持特殊人群需要的有力保障,只有良好的法律,才能更好地促进技术应用于特殊需要人群,提高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由于没有完善的保障体系,我国目前关于技术支持特殊需要人群的资源建设更多地是凭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技术相关研究工作者的热情、兴趣、使命感和责任心。

四、研究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还是以视障、听障为主,相关信息技术支持、应用于更广泛的特殊教育需要群体的研究亚待开展,如学习障碍、精神障碍等。研究内容方面,大部分集中在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模块,主要是从功能性方面介绍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呈现和传递作用,关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少。根据以上内容分析,笔者提出技术支持特殊人群教与学的建议:

(一)加强国家特殊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制定和信息无障碍标准的建立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然而法的层面上相关内容还很不健全,仅靠上述政策性文件还很难真正落实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因此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继续出台。值得一提的是《残疾人教育条例》的重修工作即将在2015年年内完成,目前《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进一步强调政府对于残疾人教育的投入和保障机制,特别是对随班就读给予资源支持。这对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同时对特殊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和信息无障碍标准的建立有着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结合通用学习设计(Universal Learning De-sign)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特殊课程有机整合在现阶段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是以修补式的设计和呈现课堂教学信息,从而达到消除学生接受信息的障碍。学习通用设计则采取预防式、包容式的设计,注重多元价值,基于公平、弹性的立场促进学生的学习。在今后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时,结合通用学习设计理念,创设灵活的学习情境或虚拟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具身学习、参与式学习和体验学习,促进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发展。在教育测评中,要考虑各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用小组作业、语音作业、手工作品等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加强无障碍学习环境设计与建设,保障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实施

为拉近特殊学生与常规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进行无障碍交流学习,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多功能无障碍教室和无障碍资源,从而有效保障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实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我们无障碍学习环境创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于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建设特殊教育智慧教室,盲生利用信息技术或网络拓展认知,聋生利用声音一文本互换技术来拓展人际,以学生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和共享。在教学资源的设计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设计符合残障人群的活动和使用方式,促进残障学生的学习与交流,促进信息资源无障碍获取与输出,真正促进特殊需要人群的学习,提高他们社会认同感。

(四)加强教育技术学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提高特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特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影响特殊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能够用,恰当的用,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目前国家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有相关比赛,以赛促教,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综合能力。但是对于大量的特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移动导航、3D打印机技术、基于手势学习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在课堂中应用新技术,促进学生无障碍协作交流和学习教师的难题,对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迫不及待。在这方面高校负有重要的责任,加强教育技术学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提高教师应用新技术能力,开展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应用和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深度促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开花结果。

(五)鼓励特殊学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支持的特殊教育实证研究,以科研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效果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以日常教育实践为主题开展专题研究,改革那些不能满足学生特殊需要、阻碍学生发展的教育现状,根据问题的不同灵活地引入、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尝试,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形成一条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学支撑科研的螺旋上升路径。这就要求我们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扎根实践的同时努力培养研究意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如教 育实验法以及特殊教育中常用的单一受试法等。通过这种研究意识的提升,促进特殊学校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五、研究局限

本项研究以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多个维度对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了解目前国内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由于笔者主要是在中国知网( 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可能有些会议文献没有收录到CNKI,文献数据可能不是很全面,另一方面,由于样本文献数量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单凭笔者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梳理,难免存在欠细致、缺乏 深入剖析的问题。

六、展望

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软件工程和生物科技等方方面面。虽然目前国内从特殊教育信息化会议、信息无障碍论坛及特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等各方面重视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能够跨学科进行研究,从技术、特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理念、信息无障碍标准,多角度进行融合,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效地指导和促进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教学实践,实现所有学生无障碍学习与交流,保障随班就读。 【参考文献】

[1」杨丽霞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日]现代教育技术,2007 , 17 ( 9 ) : 43一47,60

[2] Edyburn DAVE一L. 2003

in Review A Synthesis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Literature }I} . Journal of Spe-v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 2003 :57一81

[3]樊戈Wel}无障碍建设:价值、现状与对策研究田」四川大学,2006

[4」李克东数宇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日」电化教育研究,2001 ( 8 ):46一49

[5] Yiyucai. Noel K. H. Chia } DanielThalmann } Norman KN. Keel JianminZheng and Nadia M. Thalman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Virtual Dolphinarium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日]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2013. VOL.21 (2):208-217

[6」章小霞辅助沟通系统对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的干预及方法要素研究田」重庆师范大学,2012

[7」张宝辉,林苹苹,田党瑞理解为残疾人学习的教育技术福社技术—访谈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约翰·卡斯特兰尼日]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4):6, 19一24

[8]黄慧芳,俞树煌,胡艳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可视化分析日]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 ( 3 ):70一76

[9]袁瑛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 山东师范大学,2008

[10]高琳琳信息技术应用于聋校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田」曲阜师范大学,2010

[11崔玲玲聋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田」陕西师范大学,2007

[12]特波迈向教育现代化—访上海ICJ行启音学校日]现代特殊教育,1999 (3):3

[13]徐静语音识别技术在高校听障生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田」重庆师范大学,2007

[14」孙帆信息技术支持下日本视觉残障教育研究及启示田」东北师范大学,2011

[15」吴晓蓉,王培论日本特殊教育视域中的教育技术日]电化教育研究,2009 (4):116一120

[16」王海民《梅花朵朵开》—培智学生校本课程教学案例日]学周刊,2014(22):159

[17]陈云英,刘洪沛,叶青沉互联网与特殊教育结合的前景日]教育研究,2001(10):52一56

[18]陈子健教育网站的无障碍设计与开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19]孙祯祥,文剑平中文网站无障碍评价模型探析日]图书情报工作,2008 (9):17一20

第二篇:我国旅游景区、展览馆及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现状及RFID技术需求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旅游景区、展览馆及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现状及RFID技术需求状况

调查报告

2009-2-1 0:00:00 字号:[大 中 小]

一.调研说明

(一)调研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RFID技术在展览馆、博物馆和景区的应用状况、适用性、应用前景及需求情况,为申报863课题“RFID技术在展览馆、博物馆和景区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如下:

(1)了解我国展览馆、博物馆和景区信息化程度及其对管理的改善;

(2)深入调查展览馆、博物馆和景区的管理改善对信息化的需求;

(3)了解RFID技术在展览馆、博物馆和景区的应用状况、需求情况,以及RFID技术能在哪些关键领域解决展览馆、博物馆和景区才的管理瓶颈。

(二)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根据调研目的设置,主要是调查展览馆、博物馆和景区信息化程度、对信息化的需求状况;RFID技术的应用状况、需求情况;RFID技术在哪些关键领域解决展览馆、博物馆和景区才的管理瓶颈。

(三)调研方式

通过二手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电话调查三种方式。其中,对我国5A级景区的调查采取二手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电话调查三种调查方式;对展览馆、博物馆采取二手资料收集方式。其中,网络资料调研主要从以下网站获得:

RFID资讯网http:/// RFID中国网http:///

(四)问卷抽样

问卷调查主要是对我国66个5A级景区的数字化、信息化状况、对RFID技术的使用状况及需求进行抽样调查,选取样本30个。

二.调研结果

(一)5A级景区信息化管理现状

●文献调研

1.5A景区的管理信息化概况

2006年,国家旅游局全面启动5A级旅游景区创建试点工作,5A景区评选对景区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定标准中要求5A景区建立电子商务,能够查询动态、查询未来特定时间段、预计游客接待量,能够实现网上预定门票、住宿和商品及其他娱乐、餐饮等,并能够实现网上支付;还可以通过网上预售实现景区客流量预报。此外,建设部正在积极推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计划实行景区电子门票,预计2008年正式实施。国家森林公园统一电子门票开始试点。在这一背景下,很多景区(尤其是4A景区),以次为契机,积极实施景区管理的信息化工程,建立、健全景区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系统,绝大多数景区都在进行电子门票系统的建设、景区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并按照建设5A级旅游景区的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标识、语音、安检、服务系统和电子监控系统,并开通景区网站,建立网站预定系统及网上游客咨询中心。

经过1年多的建设,各5A景区的信息化工程基本建成。其他非5A景区也积极推进景区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如,2007年西递推出了邮资电子门票系统;镇江金山景区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加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的改造升级,制作标准化标牌标识,添置语音导游设备,重新制作电子门票,实施电子门票系统升级工程,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广东从化玫瑰园、增城白水寨、佛山南海桃园、肇庆鼎湖山公园等各大旅游景区都已引入了旅游电子门票等。

但对大多数景区而言,景区的信息化工程主要停留在景区网站建设和游客信息中心的建设上,对于通过景区的数字化、信息化来提高景区的管理水平,将RFID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到管理体系中,以建成科学、快捷的管理体系,并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来实现管理困境突破的景区仍为极少数。 2.5A景区RFID技术的使用情况

目前,我国景区对RFID的应用目前多局限于电子门票和电子门禁系统。

建成电子门票系统的5A景区占所有66家5A景区的绝大多数。其中,已建成的有:八达岭长城、沈阳故宫、长春市伪满皇宫博物院、哈尔滨市太阳岛公园、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桂林市漓江景区、桂林市乐满地度假世界、乐山市峨眉山景区、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吐鲁番市葡萄沟风景区、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云台山风景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嵩山风景名胜区、四川峨眉山、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雁荡山风景、黄龙景区、黄山景区、九华山景区、南岳衡山景区、蓬莱阁旅游区、泰山景区、嵩山少林景区、武陵源景区、黄鹤楼景区、三峡大坝旅游区、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三亚市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乐山市峨眉山景区、九寨沟旅游景区、黄果树大瀑布景区、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丽江市玉龙雪山景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嘉峪关文物景区、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等等。而且,中山陵园风景区、黄龙、黄山景区、南岳衡山、蓬莱阁景区、泰山景区、嵩山少林景区、云台山景区等建立了电子门禁系统。尚未使用或处于建设之中的有:鼓浪屿风景名胜区、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山海关景区、白洋淀景区、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沈阳市植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无锡影视基地三国水浒景区、苏州市拙政园、西湖风景名胜区、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井冈山风景旅游区、安顺市龙宫景区、西安市华清池景区、延安市黄帝陵景区、石嘴山市沙湖旅游景区等。

在已建成RFID技术信息系统的景区中,以黄山、蓬莱阁、云台山、雁荡山、九寨沟等景区走在全国前列。其中,5A景区蓬莱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比较突出,已经建立了电子门禁系统,实行门票数字化管理,能够实时查看票务状况,自动生成财务和客源分析报表;全景区建立了智能数字化监控网络体系,24小时实时监控刻录,保证了景区安全;景区安装了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检测空气质量,定时向游客公告景区空气情况。景区正在入口处设计安装LED大屏幕卫星信息发布系统,实时向游客传递景区信息,循环播放各景区的风光片;将进一步加快数字化景区建设,在景区增容后,全部实现办公自动化、数字化,信息网络化,达到远程办公能力;进一步丰富景区网站内容,建立模拟游览系统,运营好网上电子门票预定系统,并扩大运营规模。

其他的非5A景区,如龙塔、镜泊湖、吉林北大湖滑雪场、广东肇庆风景区、郑州市动物园等等,也都采用了电子门票系统。2007年10月,登封的少林寺、中岳庙、太室山、三皇寨等十几个重点景区正式启动电子门禁系统。吐鲁番地区除沙山公园、吐峪沟、艾丁湖之外的13个景区景点实行统一的电子门票检票系统,组合成15条不同类型不同包价的旅游线路,对外统一宣传、促销、结算仅凭一张磁卡进入各景区,极大限度的方便了游客和旅行社。

深圳爱森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全国大部分5A景区的电子门票的服务商,该公司与国内很多景区有业务联系。另外,国内RFID技术的先进企业RCG在RFID技术应用中成功的将景区的电子门票与支付系统结合起来,成功案例是RCG在马来西亚最大的主题公园做的RFID的解决方案,包括门票,还有旅游的客人进了主题公园之后交一定的定金之后可以在手腕上戴上一个RFID的腕带,可以在所有的采购的地方都可以像信用卡一样刷,出了公园做结帐的工作,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消费的金额。

●问卷调查

对66个5A景区的问卷调查采用分地区抽样的形式,主要选取各省的主要景区,通过电话访谈、传真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0份,回收23份,有效问卷23份。

1.5A景区的管理信息化概况

十三陵、钟山、天山天池等20个试点景区已经建成LED大屏幕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卫星联播实现景区资源相互推介宣传,占总数的30%。与黄山景区类似的还有峨眉山等8个试点景区,他们初步建成了综合性的数字化指挥调度中心,可以预测未来游客数量,占总数的13%。

各受访景区认为,在“制约景区管理绩效的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中,“景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低”是两个最重要因素。

2.5A景区RFID技术的使用情况

5A景区目前对RFID技术的应用基本停留在电子门票和电子门禁系统,大多数均已采用RFID技术的电子门票系统,约占总数的64%。另有10余个景区建立了门禁系统及相应的信息系统。如下图所示。

图1 5A景区采用RFID技术的电子门票的比例

在已采用电子门票的5A景区中,80%的景区有意愿更广泛的应用RFID技术建立景区的信息系统,实现更科学快捷的管理。各景区在应用RFID技术时,最关注的是RFID技术的“价格因素”,占85%;其次,是系统的安全性,占63%;再次是系统的稳定性,占54%。

●5A景区面临的管理困境以及对RFID技术的需求

(1)景区游客安全管理

风景区应当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游客的人身、财产的安全。但这种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设施的规范、完备以及景区公共秩序的良好与稳定来保障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并不能要求达到杜绝刑事案件。

(2)景区的环境监控及景观的保护问题

由于大多数游客在黄金周出行,超容量的接待会使景区的生态和景区遭受破坏,并很难短期恢复,因此,建立健全景区环境监控成为必然。

(3)景区的人流控制及引导问题

一方面为景区管理机构合理安排相关资源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对游客选择旅游线路和行程安排起到了预先分流作用,从而减少管理资源的盲目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支持科学管理与决策。 (4)景区内部管理系统优化

(5)景区的自导式解说系统

(6)与游客的时时沟通问题

(二)展览馆信息化管理现状

展览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来源于其“标志性建筑”的外表,而是其内在的软件条件,而科技含量、信息化程度将成为未来展览馆软件条件中的核心竞争力。谁的信息化程度更高,能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谁就会得到展览会主办者的青睐。电子防盗系统、无线宽带服务、现场展会与网络展同时举行并通过系统进行互动等,展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将会是各展览馆努力的方向。而E化竞争将会是展览馆的核心竞争力。

1. 展览业的RFID技术应用状况

目前,FRID技术在展览业中的应用也主要是电子门票和电子门禁系统两个领域。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大型会展多已采用电子门票系统。2006年1月,随着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日前宣布该集团信息系统项目全面成功上线,作为国内展览业的著名龙头企业第一个全面实现了信息化,这标志着我国展览业将开始全面走向信息化。2006年北京车展RFID电子检票;北京国际车展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为打击假票和不法商贩,全面启用了电子票证系统,车展期间,包括观众参观票、参展商证件、记者证件、各类工作人员证件等票证全部采用电子票卡形式,工作人员及记者证件加贴个人照片,进出门均需在双向电子检票闸口进行刷卡严密的检票系统,能够精确统计到出票和售票的数据,加强对观众数量的控制与管理,为展会主办、参展商提供科学的信息服务;长沙车展采用电子系统目前国际展览馆先进的电子票证及观众登录系统。而此前的广州车展以及2005年航空航天展等多个国际级大型展会上,这套系统被广泛采用。2008年08月由上海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世博集团上海现代国际展览公司联合主办,国内唯一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建材展会——2008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建筑节能及新型建材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门票采取射频技术。

现在更多的参展商希望了解观众的信息,比如在一个展览会上什么样的观众来到自己的展会,停留了多长时间。观众在进门时的条码扫描只能反映观众来到展会,如果在参展商展台前设置扫描设备,既可以使参展商了解到其展位的观众情况,又可以使组展商了解观众参展的行动路线和喜好。这些资料对于组展商和参展商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2.展览业的管理困境

2007年初,中国贸促会首次发布了对中国内地展览场馆比较全面的统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06年底,中国内地共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会展中心和展览场馆约170家,可用于展览的总面积达到536.5万平方米,其中2/3是室内展馆;1/3为室外展馆,展览面积位居世界前列,但总体上处于惨淡运营。具体表现在:

(1)风险管理缺失、展览安全问题突出,需要高效的展品防盗系统

随着展览会的增多,展览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去年以来,展会失窃事件越来越令参展商头痛。除了展品被盗,其他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展览旺季来临,如何规避展览风险是组展商和参展商都要面对的问题,而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则更是整个行业所要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展会是一个汇集人流的公共平台,目前,很多展会不仅向专业人士开放而且向非专业人士开放,入场观众只要填表格就可以进入。在这种情况下,对入场人员的控制上存在着难度,这就给一些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

展品和财物被盗虽然非常普遍,也只是安全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些参展商从成本角度出发,找一些非专业的设计公司现场施工,所使用的材料其防火性令人担忧,存在火灾隐患。由于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展位上架子倒塌砸伤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事实上,展览安全问题成为组展商、参展商不可回避的问题。相对于展览业的发展速度,国内展览业的风险管理非常滞后。人民大学保险系教授张洪涛指出,展览安全问题是全世界展览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2)展览场馆硬件设施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检测系统

此项管理包括对展馆、展场的功能保障和及时维修,水、电、气的有效供应,各种机械设备的良好运转。每年都要制定详细的维修计划,定期检修。使用率比较高的展览场馆,要抓紧并珍惜展览淡季(如北方的冬季和长假等)时间来完成上述任务。

(3)安全管理问题,需要高效的安全保障系统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消防安全

此项安全是重中之重,并且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千万不可省,一定要完备各项设施,并经常检测是否处于良性状态。

②展会观众安全

针对不同的展会,要有不同的安全措施。对观众密集性的展会(如汽车展、服装展等),要有特殊的安全措施和工作重点。

③展会施工安全。

④展会运输安全。

对展馆使用率比较高的展览中心来说,运输管理很重要。展览运输,看似是运输公司的业务,但离开场馆方的配合,展会运输很难搞好。而展会运输这一环节如果搞不好,将会降低展馆的使用率;对有淡旺季的展览场馆,这一影响将会更为严重,会错过安排展会的大好时机,从而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而且,运输过程中也存在展品的安全防盗问题。

⑤制定展会安全预案。

要根据不同的展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展会安全预案。只有这样,才能在展会的整个过程中“预而不乱”,有条不紊地完成安全任务,保证每个展会的顺利进行。

(4)管理手段单一,硬件设施落后,需要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展览业信息化水平低下,大多数展馆尚未实现展馆信息数字化、管理手段信息化,而只停留在建立网络宣传阶段,网络交易平台的构建、展馆内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展馆内展品的数字化管理等对大多数展馆而言仍是空白。展会是信息交流的媒介和载体,它的首要目的是信息交流、首要功能是信息传播。可以说,信息化对会展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水平已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展会整体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成长能刀的重要指标。

(5)未注重系统开发,未能与其他产业联动,需要能以技术为纽带的先进联动系统

会展业未与相关行业,信息、网络、交通、住宿、餐饮、旅游、金融、物流等服务行业配套,单一发展,经济、社会效益低。因此,需要以技术为纽带,促进多行业联动,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这往往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

(二)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现状

博物馆目前在RFID技术应用上,也主要停留在电子门票和电子门禁系统两个两领域,其中上海科技管在信息化程度上最高。各地均有不少图书馆使用电子门票,但博物馆的电子门票系统没有图书馆领域应用广泛。

我国现有博物馆2300个,到2015年,将再建1000座博物馆,基本实现每个中等以上城市拥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上海、苏州、哈尔滨等城市陆续出现了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博物馆。但从总体看,办馆主体仍较为单一,绝大多数是国家主办,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还在起步阶段,总数不超过20所。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公益性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今明两年将会全部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免费开放带来更多的是管理问题:

1.博物馆工作人员素质问题,需要易于操作的系统

全国博物馆工作人员中,只有38%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历史、文博、考古等专业背景的人才就更少了。有的地方博物馆,因机构改革裁下来的人能安排进博物馆,专业技术人才反而进不了。某些大博物馆,因为编制问题,很多专业人才也进不去。据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保护中心只有33个专业人员,其中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只有14人。而像中国古代钱币博物馆这样的小馆,搞业务的只有一两个人。而另一方面,因为待遇低,有些地方博物馆现有的一些专业人才正在流失。

2.人流的管理问题

有资料显示,全国文物系统现有1500多个博物馆。一直以来,“博物馆免费”都是业内讨论的热点话题,也是博物馆界一直认同的必然趋势。始于2007年春节前夕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免费开放”之风,源于湖北省博物馆去年11月6日的一场试验之举。湖北博物馆试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央有关部委作出在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大范围推行免费制度的决定,从而开始了这一场全国范围的“博物馆革命”。 目前,杭州市20多家国有博物馆、上海部分博物馆等均实行免费开放。据了解,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以及首都博物馆等各省级博物馆在内的近500家博物馆、纪念馆将在今年年内免费开放。湖北省博物馆“最高峰时,1万多人排队等候进博物馆参观”,而在过去,他们每天接待的人数在500人左右,类似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博物馆几乎“人满为患”。博物馆的免费开放,给博物馆的人流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3.展品的保护问题

福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展品被损坏的事件等引发热烈探讨,由于人流过多,没有得到有效分流,致使部分节点超容量接待,破坏展品。 免费参观所带来的人流量的增加也导致了博物馆内灯、电线、机房、厕所等配件的经常损坏。而一些素质不高的参观者也经常导致馆内一些百叶窗、厕所等配件设施的损坏。如果能通过RFID技术与PDA结合,实现当游客喜欢某展品时,能通过手上的PDA发送信息获取该藏品的图片和相关信息,并传送到终端或者直接发送到自己的信箱等,将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展品的拍照或拥挤参观所造成的展品破坏。

4.藏品的安全问题

新疆博物馆案件、湖北荆门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国家、福建省福州市的侯县祥谦陵园等博物馆的失窃事件引起了博物馆界的高度关注,因为过去一些中小型文物单位所藏文物往往管理不善,没有完备的藏品档案,藏品数量不清,以至有些文物遗失了也无案可查,在家贼难防、外贼难惩的双重困境下,文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的官员表示,对馆藏文物的建档应该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对全国馆藏文物的建档并附着唯一性标签,并能实时监控、跟踪,可以控制藏品的流向,并一定程度解决藏品的安全问题。

5.藏品的身份登记系统

博物馆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家底不清”,大量文物进入博物馆以后就束之高阁,忽略鉴定、登记、存档工作;比如某个国内公认的,无论软件硬件在全国都算出类拔萃的博物馆,仍有几万件藏品没有鉴定,也没有展示。这些不利于藏品的管理,因此给藏品建档,进行藏品的电子身份登记系统迫在眉睫。 三.结果分析

(一)旅游景区、展览馆、博物馆的管理共性及困境

1.三者管理的共性

旅游景区、展览馆、博物馆三者在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过程上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

(1)均面临周期性人流高峰,且为流动性人流。对景区而言是各个周末和黄金周及小黄金周,对展览馆、博物馆而言是各个周末或者各个周末的不同时段;

(2)均需要进行人员密集度调控。以保证藏品、展品和旅游资源的安全和人员安全;

(3)管理对象均为群体,存在群体识别和监控。由于进出旅游景区、博物馆和展览馆的人员多、人流复杂,个体识别和管理的方式不能满足现在的管理需求,往往造成在各节点的拥堵问题,因此需要群体识别系统的加入。

(4)均存在资源主体的保护问题。旅游景区、博物馆和展览馆的主要资源均为国家保护和重视的资源,要可持续利用,因此,资源主体的保护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问题。

(5)提供的服务均存在共性与个性化需求的结合。旅游景区、博物馆和展览馆的重要资源作为游客参观访问的重要吸引物自身负载的文化和自然要素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每个游客对资源主体由于知识背景和社会经历不同个体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每个游客的需求在共性的基础上存在个性需求。

(6)旅游景区、博物馆和展览馆的资源基本上为国有资产,均为国家历史遗存或天然遗产,因此其管理体制基本相同,也即三者管理的体制基础相同。

2.管理困境

(1)人流控制实时控制能力差。现有设备实施实时、准确的流动性人流监控和疏导能力差;

(2)信息系统落后。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较为落后,不能实施一体化管理,行业管理效率提高迫切需要提高数字化信息化程度; (3)游客信息难获得,且不能实现实时沟通。游客信息的获取难度大,一般只能通过游客问卷调查,信息反映滞后;

(4)资源的实时监控和安全问题。对展品、藏品和旅游资源的有效管理难度大,不能在实时监控的基础上实时及时、准确的管理;

(5)服务供应链脱节。与其他上、下游相关组织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共用问题,目前未产生联动,资源利用效率差;

(6)游客的公共安全问题。由于旅游景区、博物馆和展览馆均面积较大、且会存在拥挤等突发情况,游客安全问题成为管理的难题;

(7)调整制度不能更大限度的改善。制度是有一定刚性的,并且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要想通过改变制度来实现管理变革存在漫长的制度转变和要素渗透过程,其速度远远低于技术扩散和渗透的速度。因为,技术以人和设备为载体,将能以较快速度实现管理变革,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生产关系的制度,会随着技术推动的社会进步而进行制度适应性调整,从而实现制度的变革。从产业发展规律看,一定阶段制度约束下的技术进步能推动管理创新,并从根本上推动制度变革。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制度藩篱无法突破,技术便成为社会进步核心手段。

另外,对全国大多数的旅游景区、博物馆和展览馆而言门票的防伪问题、出入口的快速通过问题等仍然未能解决,也是管理中面临的难题。

(二)展览馆、博物馆及旅游景区对射频技术的需求

对展览馆、博物馆及旅游景区而言, RFID优势是管理的流动的人、物、事和远距离的批量识别。正好可以解决上述景区、博物馆和展览馆面临的很多管理难题。将射频技术应用在展览馆、博物馆及旅游景区,本质上是一个技术扩散的过程,是国家层面推动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FDI促进生产发展的另一种更深层次的生产力推动方式。

1.电子门票系统 电子门票系统这是最初级的需求。具有建立覆盖整个票务管理计算机网络实时系统的能力,能实现从售票、检票、补票、退票、点票、结算、分析等全过程的信息共享。游客可以选择不同的观光票种(任意景点的组合)一次购票,在入口或出口处只需轻轻的一扫即可,简化检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系统会自动识别出来人员携带的通行证件( 电子标签),如果没有证件或证件不合法的人通过,系统也可以通过红外探测等方式检测出来,并传出报警信息。系统通过通讯模块, 把人员通过记录传送到后台数据库中。点点鼠标就可清楚地知道到目前为止今天的游客人次、目前的在游人次、各时间段的游客流量比较、各景点的出票情况等等。还可以效仿马来西亚一些景区的做法,将游客在景区内的消费结算与系统结合起来。

2.自动导游系统

自动导游系统能为景点、博物馆、以及各种展览的游客提供多媒体信息支持。采用无线传输与数字控制技术,自动导游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信息系统,可以创建上百类为参观者特设的声音信息,例如,不同的语言,在不同语言中再设不同的收听水平(如小孩,老人等)通过自动导游系统为每一个参观者配备一套装置:1个轻便的耳机和1掌上电脑式的接收机。根据观众的不同,可以由管理人员为他们设置不同类型的语言和收听水平,或由观众自己设置。当观众接近一个展览时,相应的预置“故事”(关于这个展品或者景点的介绍)就自动开始,包括:展览信息、音乐、声音文件、声效或环境噪音等。自动导游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实时的事件(即Real Time Audio Event,简称RTA),例如电影、即时演示,当观众所见到的影像就能同时听到其声音(称作“影音同步”)。此外,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停留在不同展品前,而且可以重复地收听。自动导游系统还必须有导航功能,以便使旅客或参观者能容易地找到最想看的展品或景点。观众就不必按固定的路线进行参观,可以随自己喜好的路线来观看。这样有了自动导游系统,就等于每位游客或参观者就有了一位专业的导游。

3.自动疏导系统

能够实现景区内游客能够知道景区内部游客的分布,景区旅游的游客也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接收器及时了解景区的游客分部状况,为自己来选择最佳的旅游路线,或者系统为游客提供最佳路线的选择。

4.环境容量监控系统 对于游客的地理位置获取,过去常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但由于GPS 对于普通旅客来说,相关设备较贵,携带不便,使用较困难。所以一直影响和制约着GPS 在旅游业方面的广泛应用。而如果要实现景区的环境现状容量的实时监控,则必须保证景区的所有游客都能在特定的地点实时的,自动的被获取到地理位置信息。这就需要通过其他的定位技术来实现。而RFID 技术凭借其成本低,携带方便,定位对用户透明等特点,完全可以实现景区所有游客的特定位置的定位功能。再结合空间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平台能很好的实现旅游环境容量的实时监控的功能。

5.安全监控系统

安全监控系统包括游客安全、设施设备安全、藏品展品安全、施工安全、运输安全、消防安全等。

6.展台信息服务的个性化

RFID个性化服务,可通过徽章 、胸牌或RFID门票,通过读写器联动实现拍照、与管理系统的对话等;RFID导览系统,参观者利用PDA读取有RFID的藏品或展品的相关信息。

7.藏品、展品防伪防盗保护系统

对博物馆的藏品的RFID藏品管理,防伪是RFID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将电子标签应用在防伪的领域中具有识别快速、伪造难、成本低等优点,如果再加上安全认证和加密功能,就可以大大提高伪造者造假的难度和成本,使其知难而退。采用先进的RFID技术,保证门票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杜绝一票复用的现象;

8.消费者信息采集

包括消费者的在景区、博物馆、展览馆等地的消费信息和消费者个人信息。可以将RFID卡与消费者个人信息匹配使用,如旅行社在发放RFID电子标签前要求消费者必须将个人信息如实填写,那样就可以全程了解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情况。

展览馆可在各站点设置感应器,从而记录参展者在各展厅、展点的停留时间等。如果实行网上订票,还可以将消费者个人信息增加到RFID卡 系统,便可知道哪个消费者在哪停留了多长时间,这个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如何,从而可以让每个站点知道,参观各站点的人数、参观者的停留时间、参观者的人口统计特征等,让参展单位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参观者。

(三)射频技术在展览馆、博物馆及旅游景区中的应用瓶颈及解决途径

成本、标准、技术、意识和隐私等问题阻碍了电子标签的大规模应用。其中,成本是阻碍RFID应用的“罪魁祸首”。

1.应用瓶颈

(1)价格因素

由于RFID芯片的成本较高,虽然RFID发展前景很好,但在现阶段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条形码技术,目前RFID标签的价格从15美分到超过100美元不等。即使比较乐观的估计,在未来3年至5年间一个电子标签的成本降到1至5美分,与条形码极低的成本相比,电子标签仍不可能在短期内取代条形码。电子标签一定会取代条形码,但两者肯定还要共存很长时间。而且条形码也不是末代技术。据专家推测,条形码和电子标签同时存在30年至50年是没有问题的。二是关联产业联动差,不能从产品供应链视角降低成本。

(2)技术消化能力

所属产业部门的现有技术层次、被扩散技术的难易程度、技术信息以及区域政策的差异性等对技术路径有重要影响。其中,技术信息获取的快慢、成本和渠道决定技术扩散的时间路径。我国技术交易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技术与信息垄断造成需求方企业付出更高的技术信息搜寻成本,减慢了技术扩散速度。另一方面,政府激励政策的差异性、技术扩散的成本收益在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分割、企业的技术层次等对技术扩散的空间路径(技术向哪些企业、行业、产业、地区和园区扩散)产生影响。

2.解决途径

在RFID研究当中,最关键的技术在芯片。成本的降低有赖于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应用数量的增加,实现规模生产,从而降低费用。

(1)行业推广形成规模效应是降低射频技术应用成本的有效手段 (2)选择射频技术领域内具有强研发能力和技术应用实践、推广能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技术扩散是对理解和开发所引进技术能力的一种转移。

四.几点建议

1.龙头企业的参与,形成行业标准,带动行业应用,降低RFID的应用成本

RFID技术的推广重要的是龙头企业的参与,带动行业应用,形成行业标准,行业的推广应用是降低RFID成本的关键的一条。如果一个行业当中一个企业用这样的解决方案,用这样的标签和读写器,另外一个企业用另外的解决方案和标签还有读写器,这样就不会统一,所以成本会很高,而且可靠性得不到提高。一个标签生产企业或者是天线生产企业,不可能为某一个企业不断改进和提高,不断降低成本,这是做不到的。而且降低成本你的应用企业没有办法承担,所以在行业的角度要有行业的标准,包括贴什么位置,用什么标签,都需要大家有共识。所以,技术的支持,行业的联合,政府的引导,都是应用的成功的一个关键。我看了很多现在写的文章,我觉得都没有涉及到一些比较关键和本质的问题,更多的东西就是查资料,你从我那儿学一点东西,我从你那学一点东西,来回抄,没有认真地思考。我认为应该坐下来认真思考这个事情,因为我们讲得很清楚,先驱固然是很重要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勇敢,但是先驱做得不好就会成为先烈,先烈就可怕了,你的前期投入都会损失掉。所以,在应用方面应该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逐步推广的过程,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2.选择推广RFID技术能力强的合作企业实施试点工程

射频技术在国内外应用已非常成熟,并广泛应用到商贸、物流等各个领域,要在旅游景区、展览馆等产业内进行推广,其实施的关键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实施主体对实施对象的技术移植和扩散的能力,也即应用推广能力。这就需要实施者能注重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实施对象本身,要能准确定位自身发展瓶颈,发现问题核心,并确认问题的特征是否与射频技术的特性能实现完美结合;二是射频技术的推广者即企业要有将射频技术的优势与实施对象的发展核心问题相结合的强大实施能力。因此,企业合作对象的推广实施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是射频技术能否真正实现先进技术推动产业进步和升级的关键。

3.获得政府支持的大背景,选择对三类组织统筹能力强的政府研究机构进行推广研发 技术扩散的最初,技术成本较高,要企业参与技术扩散,政府应该有相应的补贴或其他政策支持。设立国家和地方重点环境技术扩散及示范工程专项基金,并建立环境风险投资机制,帮助企业获得循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所需资金,分摊企业面临的技术转换风险。否则,当寻租成本低于技术研发成本时,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受到抑制。技术扩散更无从谈起。2000年中国信息技术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约为10%,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则达到30%~50%。与此相一致的是,国内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创新的投入更无法与先进国家的一些大企业相比。信息技术的研发及其产品的市场化与风险资本密切相关。

4.吸收风险投资解决金融困境

5.对示范基地的人员培训的设计

对雇员的培训也增强了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基础,为扩散技术的吸收奠定了基础。随着拥有良好技术环境和管理制度的MNC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和研发活动的展开和进行,国际上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随之流向这些国家和地区,从而实现了国际性技术扩散,增加了东道国的知识存量和进一步溢出的可能性。

6.强调对整个旅游行业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效应

7.注重专利保护,降低外部性

8.以景区或旅行社为中心,将RFID技术在运用到旅游产品供应链中

将RFID技术在景区的运用前后端平移,从而将旅游社等环节纳入管理之中,并解决旅游管理中导游回扣、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实现以景区为核心,形成网式或者核式产业集聚。还可利用远程通讯技术,实现异地结算。如果一个游客一次旅行就是用一张RFID卡进行管理,则其路线、消费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齐全,消费行为一目了然,人流管理简单便捷。

9.将RFID技术与景区自导式解说系统、人流指引系统等管理系统的触发键相结合,实现自动导航

如inLogic公司是RFID硬件和软件的领先供应商,最近宣布已经成功开发RFID在迈阿密科学与天文博物馆的应用项目。

第三篇: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我国现代物流业 副标题:

作者:刘永红 李惠君 来源:《物流科技》 2008年第

1期 人气:

1542 时间:

2008-4-2

211:38:30 进入论坛

摘 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提升,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论文在阐述了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和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流;电子商务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物流活动的范围、物流速度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物流业正向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正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才可能把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综合起来作为整体进行管理,使物流进入现代物流发展阶段。通过搭建“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从而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事实证明,物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现代物流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物流运作系统化

大规模的、系统性的生产作业要求物流作为生产销售供应链条上的一个系统环节,将生产、销售、配送、运输、物流信息处理等分散的跨越各部门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使物流活动各作业环节统筹协调、整体规划、有效运行,促使生产、采购与市场保持同步,形成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综合能力,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的效率,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

1.2物流服务网络化

完善的物流网络是现代高效物流系统的基础条件,地区性物流网络、全国性物流网络、全球性物流网络是现代物流系统不可缺少的资源。物流信息已经从“点”发展到“面”,以网络方式将物流企业的各部

门、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等连在一起,实现了社会性的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低成本的数据高速共享;从平面应用发展到立体应用,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

1.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无法应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收集采用条形码技术,通过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和互联网进行数据交换,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基础上实现产品跟踪,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来处理和控制物流信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

1.4物流活动全球化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使企业的发展趋向多国化、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物流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运营越来越复杂。为了实现资源和商品在国际间的高效流动与交换,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物流运作必须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提供服务。

2我国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我国物流产业的总体规模目前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比较低。这一方面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在物流领域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和制约信息技术应用的因素。

2.1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现代包装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人背肩扛的手工搬运方式。但由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正在向信息密集型发展,而条形码、EDI、网络这些用以处理大量信息的技术和手段,尽管在我国企业中开展得较早,但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条形码仅局限于大中型企业,零售企业并没有完全实现条码化;EDI的应用范围相对集中在进出口企业与海关、商检等管理部门,网络技术还处于起步探索过程。由此可见,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2.2信息化意识提高,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从企业到政府部门对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各类企业积极开发物流信息平台、应用综合性或专业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各级政府也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大了对物流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还较低,即使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其企业网站的功能仍然以企业形象宣传等基础应用为主,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占16.67%。同时,已建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而关系到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关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所占比例却很小,已成为制约中国物流业发展和竞争能力提高的技术瓶颈。

2.3物流技术研发力量不足,创新与应用环境差

从总体上讲,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匮乏,技术研发力量严重不足,无法和国际同行竞争,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比较滞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信息技术,导致技术应用成本普遍过高。与此同时,在应用环境方面,我国物流业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适用范围有限和实施力度不足,立法力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差,相互冲突等问题。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物流技术领域缺乏具有宏观指导能力和促进技术交流的权威机构,我国物流赖以发展的环境大大落后于物流发展形势的要求。

2.4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物流运作成本过高

在现代物流中,只有保证各项活动的信息采集、传输与处理通畅无阻,才能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实现基于信息共享的资源整合,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我国多数企业目前没有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等流程优化技术和EDI、互联网等信息共享技术,无法开展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流程优化和物流功能的整合,物流活动中重复操作、准确性差,可靠性低等问题得不到根治,上下游企业之间没有快速、及时、透明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难以形成其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最终使得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增加了物流成本,直接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3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在现代物流核心活动的各个层次中,高效率的物流活动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支持。从物流设备的自动化到物流进程优化乃至整个供应链各项资源的可视化,信息技术成为贯穿所有物流活动的关键要素。

3.1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定单、发票、物流信息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它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

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包含数据标准化(报文)、计算机应用(软件及硬件)、通信网络三个构成要素。

以往由于通过VAN进行通讯的成本高及制定和满足EDI标准较为困难,造成EDI成本较高,只有大企业因得益于规模经济能从利用EDI中得到利益。近年来,Internet的迅速普及,为物流信息活动提供了快速、简便、廉价的通讯方式,为EDI发展带来了生机,大大提高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用性,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3.2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条形码技术具有制作简单、信息收集速度快、准确率高、信息量大、成本低和条码设备方便易用等优点,从生产到销售的流通转移过程中,条形码技术起到了准确识别物品信息和快速跟踪物品历程的重要作用,它是整个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条形码技术在物流的数据采集、快速响应、运输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物流的发展。目前常用的几种条形码包括EAN条形码、UPC条形码、39条形码、交插25条形码和EAN128条形码。

3.3无线电射频技术(RFID)

无线电射频技术是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射频识别的距离可达几十厘米至几米,且根据读写的方式,可以输入数千字节的信息,同时,还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仓库的双通道通讯选择指示、仓库循环点数核实和标签打印(如线路标签)和阅读包裹上的ZIP码。它适用于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场合,由于RFID标签具有可读写能力,对于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尤为适用。近年来,便携式数据终端(PDT)的应用就是利用射频技术将PDT存储器中的数据随时传送到主计算机,可以方便地获取客户产品清单、发票、发运标签、该地所存产品代码和数量等。

3.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具有地理特征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以一个空间信息为主线,将其他各种与其有关的空间位置信息结合起来,整合成综合性的地理信息资料库,通过应用软件将相关信息以文字、数字、图表、声音、图形或配以地图的形式,提供给规划者及决策者使用。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国外公司已经开发出利用GIS为物流分析提供专门分析的工具软件。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

3.5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通信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机对对象进行动态定位的系统。GPS能对静态、动态对象进行动态空间信息的获取,快速、精度均匀、不受天气和时间的限制反馈空间信息。在物流领域运用GPS技术,用户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货物状态,包括运输货物车辆所在的位置、货物名称、数量、重量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了监控的“透明度”,降低了货物空载率,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有利于顾客通过掌握更多的物流信息,以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

3.6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MIS)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流,将各种物流活动与某一个一体化过程连接在一起的通道。它可以同时完成对物流的确认、跟踪和控制,不仅使企业自身的决策反应快、灵活机动,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强,而且增强了和客户的联系沟通,能最大可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物流信息系统的引进和完善有效地为物流企业解决了单点管理和网络化业务之间的矛盾,成本和客户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在有限的静态资源和动态市场之间的矛盾,现在和未来预测之间的矛盾。

4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措施

4.1加快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目前,基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现代物流标准化趋势有三个方面:一是业务流程标准化,二是信息流标准化,三是文件格式和数据接口标准化。企业的业务流程要体现在信息系统的软件当中,只有把企业的业务流程标准化后,才有利于信息系统与企业的具体业务相结合;信息流标准化的重点是企业各类信息的编码、管理信息、经营数据和技术数据标准化问题;文件格式和数据接口标准化主要是为了解决数据的互联与互通。还有两点很关键:一是标准要统一,二是标准要适当超前。

4.2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基于Internet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真正实现了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平台通过Internet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发布和业务数据传输;系统通过公网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起来,由信息平台根据物流资源统一调控,通过规模物流,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信息,以及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会员注册即可加入物流信息平台,低成本的开展网上业务,共享物流业内信息,拓宽业务范围。因此,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力支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包含五大功能:保证货物运送的准时性;货物与车辆跟踪,提高交货的可靠性;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性;提高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可以说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的捷径。

4.3发挥政府作用,制定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有关的政策、法规

物流产业是个竞争性的产业,政策支持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当前政府对物流产业的政策应当抓这样几条:第一,要抓紧立法,把有关现代物流的一些法律法规明确起来,使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有所遵循;第二,抓全国性的总体规划设计,包括各种交通工具之间,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各种物流方式之间,各个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通过合理的规划,使物流中心形成网络,推动各种运输协调发展,形成综合运输网。第三,抓紧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比如哪些行业能办物流,哪些行业不能办物流,当然并不能以内资外资、国有私营来划分,而应看是否具备条件,具有什么样的资格,达到什么样的行业标准,才能成为物流企业。还有,要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装备更新的融资政策、物流基地的土地使用政策、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政策以及工商登记管理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措施。

4.4重点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随着许多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物流企业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发生变化,拥有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是开展国内外综合物流业务的一个重要条件。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教育也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加速启动现代物流产业的人才教育工程,实施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是21世纪物流产业大发展中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提高我国物流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各级政府、企业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给予足够重视:一是要加强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高层次学历教育,培养高级物流经营管理人才;二是要重视继续教育,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与教育;三是要大力发展物流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第一线物流技术的操作实用型人才;四是推行从业人员职业或岗位资格管理制度。

5结束语

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正确认清目前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准确把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下决心加大推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我国现代物流业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四篇: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完善

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完善

二、选择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影响力逐渐加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能够直观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也直接影响着股东、债权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和利益分配;内部控制评价信息作为一项重要的非财务信息,能够反映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因此,财务报告信息和内部控制评价信息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文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研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全国人大、证监会、财政部等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法律体系逐步健全,并不断与国际接轨,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性不断增强。上市公司对会计准则的理解水平和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基本能够按照相关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规范编制和披露财务信息。证监会、交易所等监管机构也投入大量精力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管,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整体质量不断提高。但从证监会和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处罚数据以及财政部发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来看,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在披露财务报告信息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时存在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论述,包括法律体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口径以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整体状况。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两个角度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

本文在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现状并分析了现状产生的根本成因,依据现有的披露体系从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中的会计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系统运行规范、会计系统的具体运行及会计系统的监督五个方面入手提出关于具体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并结合我国目前所处知识经济时代的外部具体环境,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中加入网络化信息披露准

则,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促进证券市场逐步规范,推动证券市场真正实现“公平、公开、公正”。

四、本文的参考文献:

[1] 蒋顺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 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 [4] 龚玉利.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宄.知识经济.2012

目录

开题报告„„„„„„„„„„„„„„„„„„„„„„„„„„„„„„„„I 写作提纲„„„„„„„„„„„„„„„„„„„„„„„„„„„„„„„Ⅲ 第1章引言„„„„„„„„„„„„„„„„„„„„„„„„„„„„„„1 第2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概述„„„„„„„„„„„„„„„„„„1 2.1信息披露的含义和披露制度„„„„„„„„„„„„„„„„„„„„„„1 2.2信息披露理论基础„„„„„„„„„„„„„„„„„„„„„„„„„„2 2.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3 第3章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 3.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3 3.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4 第4章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4 4.1内部原因„„„„„„„„„„„„„„„„„„„„„„„„„„„„„„4 4.2外部原因„„„„„„„„„„„„„„„„„„„„„„„„„„„„„„5 第5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完善措施………………………………………5 5.1健全会计系统运行规范„„„„„„„„„„„„„„„„„„„„„„„„5 5.2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5 5.3认清会计环境并改善其中的法律环境„„„„„„„„„„„„„„„„„„6 5.4完善会计系统运行监督机制„„„„„„„„„„„„„„„„„„„„„„6 结束语„„„„„„„„„„„„„„„„„„„„„„„„„„„„„„„„„6 致谢语„„„„„„„„„„„„„„„„„„„„„„„„„„„„„„„„„7参考文献„„„„„„„„„„„„„„„„„„„„„„„„„„„„„„„„7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完善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并进一步展开,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证券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明显加强,而信息的公开透明是证券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恰恰是市场的主要信息来源。因此,全面、可靠、准确和及时的会计信息披露不仅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关系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进行。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披露;会计环境;上市公司

第1章引言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已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监管措施和最重要的法律制度。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它不仅维护了证券市场的公平性,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还通过对市场失灵的矫正,提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中国国内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并不充分,具体表现为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深入研究不多,并且多为规范的理论研究。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上市公司应该披露哪些会计信息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上市公司目前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具体工作,这些已摆在我们面前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2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概述

2.1 信息披露的含义和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一般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 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及规定的其他披露文件,向广大投资者及信息使用者披露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动的货帀性信息,以及有助于理解、分析和利用这些货币性信息的相关非货币信息。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公开性原则的具体贯彻和实施,是证券法的核心和基石。规范与管理证券市场的目的就是保证证券市场的有效、安全、有序地运行,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而其中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全面、有效且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主要包括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所明确规定的,上市公司必须披露信息的一种基本信息披露制度。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一般包括公司概况、主营业务信息、重大关联交易信息、基本财务信息、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以及股东及董事会人员信息等基本信息内容。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除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之外,上市公司基于企业形象、回避诉讼风险、投资者关系等动机而主动披露的信息,如管理者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及竞争优势评价、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公司实际运作情况、前瞻性预测的信息、公司治理效果等,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最大特点是管理人员自主性。

2.2 信息披露理论基础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有效市场假说、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等。

有效市场假说起源于1964年奥斯本提出的“随机漫步”理论,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收益率序列在统计上不具有“记忆性”,投资者无法根据历史的价格来预测其未来的走势。萨缪尔森认为,这恰恰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而形成的一个有效的市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对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往往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而信息贫乏者则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供给者比需求者更了解商品的信息;掌握信息更多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缺少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来获益;买卖中缺乏信息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所需信息;市场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

现代意义上的委托代理理论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罗斯认为代理关系会伴随着代理人代表委托人的利益行使某种决策权而产生。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规模化的生产而出现的。一是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分工进一步细化,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方面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二是专业化分工后,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能力代理行使好受委托的权利。但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同,委托人追求的是财富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的是收入和闲暇最大化,这就会导致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有可能损害到委托人的利益。”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股利向市场传递企业信息时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股利增长的信号作用。若企业股利支付率增加,则被认为是经理人员对企业发展前景作出良好

预期的结果,企业未来业绩将大幅度增长。随着股利支付率的上升,股价应该是上升的;另一种是股利减少的信号作用。若企业股利支付率下降,股东与投资者便会认为这是企业管理人员对未来发展前景作出无法避免的衰退预期的结果,随着股利支付率的下降,股价应该是下降的。

2.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

为了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合法性与合规性,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根据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公开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包括年报、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和临时报告。这些报告中包括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中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是必须披露的。

第3章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全国人大、财政部、证监会、深交所和上交所等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首,《企业会计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深圳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海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及其他自律规则为一体的法律法规体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规体系更多的参考了国际通行的规范,标准比较高,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促进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逐步规范,逐步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3.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原则导向的特征,在具体的执行中有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但上市公司出于各种原因未完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会计专业判断,或是对于市场上新出现的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原则进行专业判断的复杂交易事项,存在理解不一

致和披露不详尽的情况,影响了投资者对交易实质的判断。

第4章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

4.1 内部原因

巨大的利益诱惑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甚至造假的根本原因。资金是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血液,而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则是血液的供给者。上市公司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增发新股以及配股等方式进行融资。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筹集的资金规模是其他筹资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这对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但若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或经营业绩很难达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时,为获取融资机会,上市公司便会虚构利润、隐藏债务,进行利润操纵以获得融资资格。

此外,随着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不断出现,上市公司在运用会计准则原则性规定判断交易的实质并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理解不到位和不一致的情况,尤其是在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的编制、收入的确认时点和确认方法、政府补助中拆迁补偿的会计处理、理财产品和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方法等会计准则执行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新的业务模式等方面。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财务结果,有上市公司未能结合自身特点和交易的实质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或故意曲解准则,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失真,降低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4.2 外部原因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规主要由全国人大、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制定。财政部负责会计准则的制定,而证监会制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准则。我国会计准则允许会计人员对发生经济事项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而这又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带来不同的财务结果,这就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及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提供了便利。尽管证监会发布了一系列弥补会计准则漏洞的解释性公告,但由于经济事项的特殊性和复杂程度等,会计准则中对一些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或是准则虽有规定,但上市公司在实务中存在理解和执行不一致的情况。另外,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来说,还没有在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执行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5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完善措施

5.1 健全会计系统运行规范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规范体系的层次特征,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要么侧重于法律规范的形式如德国、要么侧重于准则的形式如美国、要么侧重于制度的形式如法国不同,我国会计规范采用了法律、准则、制度、道德规范多种形式并举的模式,这既保证了会计规范在法律上的严肃性,也考虑了会计工作在实际运用中的灵活性既考虑了我国未来会计发展的国际化需要,又兼顾了我国现阶段会计工作实践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上原则性与灵活务实性的统一。

5.2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管理机制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在实践中应努力提高准则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的会计准则应该由财政部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定,但要充分征求各界意见,在制定过程中要进行反复的讨论与论证。

2、实行会计准则发布前的听证制度,既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准则的制定中来,使会计准则具有更高的公正性,也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准则与有效地实施准则。

3、随着会计改革的进行,逐渐向民间团体制定过渡,广泛吸收会计专家、审计专家、熟悉会计理论与会计事务的大型企业负责人参加,注册强有力的民间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行业的意见,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增强会计准则的合理性、公平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5.3 认清会计环境并改善其中的法律环境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对象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影响。会计要素的定义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作出修改,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会计目标。例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成为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整个资产总额中的份额将大大超过有形资产。因此,资产的定义必须修改,否则将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应的,其他会计要素定义也要作出修改。

5.4 完善会计系统运行监督机制

会计监管主体是会计监管活动的实施者,会计监管目标的实现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监管主体的行为是否有效是否完善会计监管的客体包括会计监管的对象和内容,具体指企业会计行为过程中的参与者及其活动和行为。会计监管的手段是

会计监管的方法、程序和工具的总和,是会计监管主体和会计监管客体的中介。在会计监管体系中,会计监管手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计监管的效率和效果。会计监管原则是会计监管活动中遵循的准则,主要包括了经济效率的原则以及过程监管和结果监管相结合等原则。

结束语

会计信息披露的诚信危机不仅在我国日趋突显,即使是在被全球公认的“信息披露规范典范”的美国,依然严峻安然大厦的倒塌、世通公司因欺诈而承担的巨额罚金,以及施乐、时代华纳等等这些令人震耳发馈的名字正向世人昭示着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问题的全球普遍性。

本文以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现行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得出了以下结论。

1、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五个要素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范不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不够,网络化信息披露也不成体系。

2、会计信息披露的体系理论研究不足。本文健全了会计系统运行的规范,建立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完善了会计披露系统的运行的监督机制,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体系中五大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3、为了保障披露系统的运行,本文提出了完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有效措施,其中包括加强会计信息披露运行规范,加大处罚力度,强化会计系统监督,并引如网络化信息披露的准则,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得到有效执行。论文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的系统,对于体系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致谢语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还有论文提纲的确定以及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此次毕业设计的写作。在此,由衷的对她表示感谢。

其次,在完成此篇论文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指导,也

向她们表达我诚挚的谢意。同时也向论文所用到的参考文献的各位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她们对我的默默付出,对我生活和学业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参考文献

[1] 蒋顺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 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 [4] 龚玉利.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宄.知识经济.2012

第五篇: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及趋势调查分析

作者:姚传富发布时间:2007年6月21日

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信息化成为有效化解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在校生总量高达2.3亿人,学校50多万所,教师1100多万人。然而,我国的教育事业却远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教育事业仍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矛盾。

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是目前一个主要矛盾。仅在大学,我国目前就缺少大约100万名教师。而在中小学,教师数量的缺口更多达300万以上。实行高校扩招以来短短5年时间,我国在校高校生总数已突破2000万人,是2000年高校在校生人数的2.5倍。2006年高校招生总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530万人。而同期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并没有相应增加,2004年与2003年相比甚至还有所下降。大规模扩招,使我国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全面紧张。不光是教师数量严重短缺,相关的教育设施如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教学实验设备等也都不够用。即便如此,我国高校目前的入学率也只接近20%,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高中毕业生望大学门槛而兴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与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如何尽快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高等教育资源总量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大规模扩张,只有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

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则是另一个突出问题。首先是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近年来,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不仅体现在收入比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资源配比上。农村的教育经费长期由乡镇政府承担,而乡镇财政又无力承担,最后变成了要农民自己负担,造成本来已很低的农村教师工资被长期拖欠,许多地方的农村教育都是负债运行,大批农村孩子失学。许多地方的小学义务教育名不副实。2005年我国首次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竟然有113个县小学生公费预算为零。据民进广东省委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广东省为数不少的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靠“负债运作”改善办学环境,全省教育债务竟达73亿元,全省有20万中小学生在危房中读书。而广州市的几所重点中学,都分别斥资2亿元以上建设豪华校区,并添置了空调、直饮水设备。几亿元建一所高中,一两亿元建一所小学,上亿元打造一个幼儿园。农村地区学校却是教室光线不足不敢开灯,夏天气温高不敢开风扇。乡村教师由于待遇低不断流失。在我国相对富裕的广东地区尚且如此,全国情况可见一斑。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尽快缩小?专家认为,只有依靠信息化手段,才能把城市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到农村地区。

其次是地域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少数几个特大城市,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教育资源则十分贫乏。这种资源分布状况对于在职继续教育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在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的今天,在职在岗的已就业人员也存在迫切的教育培训需求。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即使大学本科毕业,其所学的知识在4年之后就会变得过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适应工作要求。然而,工学矛盾始终存在,在职在岗人员又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可能都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少数大城市接受脱产学习。如何帮助他们跨越地域障碍,获得学习提高?常规的教育手段行不通,而网络化、远程教育等信息化手段却又大有用武之地。

另外,在城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表现也相当严重。许多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热心搞这样那样的“重点”学校,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到重点学校,给这些学校配置教学水平最高的老师和教学设备,以保证这些学校的高升学率。人们看到,只有进了重点中小学,才有希望考入重点大学,上了重点大学,才有希望将来获得好的工作。学生拼命向重点学校挤,导致择校热“高烧”不退。重点学校趁机高价招收“择校生”。在北京某区级重点小学,赞助费竟高达数万元,即便如此,报名人数仍然是招生人数的四五倍。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交赞助费越高的学生越容易进入重点学校,人为地造成了基础教育领域的社会不公。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太大。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如何让名校的优质师资为全社会共享?办法也只有一个,就是用教育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传统教育管理局限凸显信息化打造最佳沟通平台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城市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而家长又都“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数的父母为孩子的上学问题殚精竭虑、劳累奔波,这使得学生教育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亟待进行变革。

关注孩子的成长不仅是父母的心愿,也是老师乃至全社会的使命。在孩子身心发育的成长时期,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特别是家长与老师之间及时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学校管理,校方与家长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等来实现的,但这些方式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及时性,都很受局限。一位老师要管理几十名学生,其时间、精力都有限,家长若常打电话给老师,无疑增加了老师时间和经济上的负担,可不打电话又无法及时得知孩子的在校情况,家长常处于这种矛盾境地。

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在学校的表现如何?放学之后到什么地方去?这些问题家长都十分关心,也迫切需要实时掌握有关的信息。同时,学校和老师也希望及时把学生在校的表现等情况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独生子女的家庭构成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需求变得日益迫切。那么有没有比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沟通方式更好更有效率的信息交流手段呢?记者在江苏省苏州市采访时了解到,该市“网上家长学校”就很受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由苏州移动、教育局、妇联等单位联合组建的网上家长学校,通过互联网加上手机短信等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沟通起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实时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学生与老师可以在网上进行咨询辅导;家长还可以约请网上名师对孩子进行针对性教学,回答疑难问题。这个网上家长学校组建仅一年时间,目前已经发展用户超过50万,苏州市70%以上的中小学都开通了网上家校路路通,重点学校更是100%开通网上家校。苏州市网上家校模式目前正在江苏全省进行推广,这充分表明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管理最新的发展方向,其前景将十分看好。

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主要领域之一。目前,我国已建设了5万多个中小学校园网和3000多个大学校园网,在线注册参与高等教育的学生已达300余万人,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变革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有关专家指出,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与日益旺盛的教育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千千万万高素质人才的庞大需求,专家建言,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来源:人民邮电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质量管理现状分析下一篇:我国近年来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