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族谱起源与发展

2022-08-24

第一篇:陈氏族谱起源与发展

孔氏族谱

惟/戈温*扌/纟 昭/昌光仁 *宀/曰延

宗若端*王*扌/应元之/万*氵思克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有名(字)的排辈字:

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

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繁(羽)、祥(瑞)。

孔氏的辈份大多数孔氏都比较清楚,此次续修孔子世家谱有些地区的族人弄不清辈份。续修办公室曾在发简报时做了介绍,但现在仍有人不太清楚,为什么有“希伯公彦承”的说法,其实是当时名字订了辈字,“字”也订了辈字,把两者弄混了。当时给“字”订的辈字是:士、伯、文、朝、永,以、知、用、之、懋。明崇祯二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续订“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时,同时也订了“字”的辈字:起、鐘、振、体、京,显、法、泽、羽、瑞。其后再续辈字时,没有再续“字”的辈,这一点可能有的孔氏族人不清楚,记混了。另外,还需说明的是五十七代“言”字辈,是因当时孔讷已袭爵,即以其言旁为辈,有的族人认为是“希讷公彦承”是错误的。

--告孔氏族人书续修孔子世家谱告全体族人书

先祖孔子被历代尊为“大成至圣先师”,近代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学术思想对后世中国以及整个东方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孔氏族人,子孙繁衍,氏族昌盛,延续至今,传裔八十代,历经二千五百年。居住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遍及全国和海外。据估计,现存世者已逾三百万人。在此二千五百年八十代间,上下传承均有谱牒详明记载以为据。故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堪称存世谱牒之冠,极具研究价值,且亦为儒学和谱牒学研究之重要基础资料。上述特点和意义之得以延续和发扬,全赖历代之不断修订。

自明以来,即有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定约。末次修谱由七十七代宗子(历代称谓衍圣公)孔德成先生主持,始于一九三零年,成于一九三七年,成谱至今已六十年有奇;且孔氏族人中略知族谱之端倪者,多已年逾花甲,故再次修订已迫在眉睫。

为此,由孔族近支(共五支,世称“五凝”)七十七代德字辈兄弟发起,经孔德成先生首肯,为便于与海外孔氏族人联系,特于香港成立“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主办续修事宜。

依照惯例,修谱费用有族人自筹分摊,望全体孔氏族人,为继承和发扬东方文明精华,延续本族谱牒,精诚团结,踊跃参与,密切配合,慷慨捐助,共襄盛举。

欢迎孔姓共建家园http://

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

曲阜孔子世家谱研究中心

一九九八年六月一日

孔氏家族体系考略

家族,是以血缘为纽带、按血统远近来区别疏亲关系的社会宗系单位。孔氏家族,以孔子嫡系长孙衍圣公为宗主,世袭公爵。衍圣公府是孔族大宗,其余为小宗。衍圣公府下的孔氏家族,因历朝的尊孔,未受王朝兴衰更替的影响,即使民国时将千年衍圣公改为奉祀官,也丝毫未动其尊贵地位,仍具有一般宗族所没有的特权殊荣和形式、内容,因而,其经久不衰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是家族史研究最完整、最典型的样本;作为维系二千多年的大家族,其宗支、谱系、继嗣、族规、族内管理极为严格、完善和丰富的个案特点,形成内在严谨的家族体系。

姓氏来源

孔子的先世出自殷商。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即箕子、微子、比干)之一微子启,即其远祖。西周初年,微子受封于宋,都于商丘。五传至于弗父何,礼让其国于其弟宋厉公,自为宋国大夫(《孔子家语》),弗父何即孔子十世祖。从此,厉公一系世掌宋国君权,维系着并不出色的世袭统治;弗父何一系则成为宋国辅政公族,保持着宋国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再三传为正考父。正考父知书识礼,以谦谦君子知名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氏。然而至其子孔父嘉时,情况则大为恶化。嘉作大司马,穷兵领武,“十年而十一战”,民怨沸腾。太宰督假公济私,利用国人的不满情绪,捍然发动政变,杀孔父嘉。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难于鲁,卜居于曲阜东昌平乡之贩邑。子孙袭姓孔氏,遂为鲁人。孔氏子孙,隐姓埋名,一连四世皆不显,一直到孔子父亲叔梁纥,才稍有事迹见载于史册。

家族简史

叔梁纥是个武士。叔梁乃字,纥是其名,称“叔梁纥”是尊称。叔梁纥腰圆体壮,雷力

过人。尝为大夫孟献子武士,颇以勇武闻名于时。由于他有谋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诸侯。后升为鄹邑大夫。叔梁纥先娶施氏,连生9子,都是千金;再娶一妾,生子孟皮,又破其脚。叔梁纥为使先人香火有后,以便重振家业。于是,在60余岁的翩翩老矣之年,还向颜氏求婚。颜氏是曲阜大族,家有三女,大女二女都不愿意嫁给这位尽管是英雄的老人,但三女徵在却慨然允婚,并很快有了身孕。十月大期,产下一男,便是孔子。

孔子七世单传,二世祖孔鲤(在世50年),宋时追为泗水候;第三代孔伋(在世63年),元时追为沂国述圣侯,第四代孔白(在世47年),齐威王国相;第五代孔求(在世45年);第六代孔箕(在世46年);第七代孔穿(在世51年);至第八代开始繁衍。孔氏家族以五位、二十派、六十户代表其世系支派发展过程。“五位”即五个支派,是北宋第四十五代孙时形成的五支,其名以当时五位于孔裔所任官职之名来称,为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博士位和袭封位(嫡孙)。至南宋时第五十三代,共兄弟六十一人,只二十人有传,故成二十派。至明初发展为六十户,均以所居地方来命名,一直延续至近代。

六十户为留居曲阜孔氏的总称。流移外地的孔族。称为“流寓支”。据史载,始自南宋末孔于第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及部分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衢州,世袭衍圣公、翰林博士等;彼时,金朝亦封留守阙里孔庙的孔氏为衍圣公,形成南北孔宗的分立并存。元统一后,曾召孔端友孙孔洙赴阙里袭爵,而孔洙因前代衍圣公茔在衢,且曲阜孔孙守先茔有功,愿让爵于曲阜孔宗承袭。此后即由北宗世袭衍圣公。南支后来又扩至四川、安徽诸地。

孔子世家谱

族谱是考察宗族实体的主要文字依据,是区分家族内外、亲疏系统的最具体和基本的方式。孔氏族人虽流寓到外县、外省,但仍能保持宗家一体的重要原因,除衍圣公府的优越地位,还有一系列构成维系宗族的要素,而家谱的续修则是重要环节。纂修家谱是收族的手段,孔氏自宋代元丰年建谱,一千多年谱系不乱,家谱每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其续、修的文字记载,自四十六代衍圣公始已有九百多年,使其宗族关系历变不衰。因此孔氏族谱的完整性在中国首屈一指,是中国史上最久也最完备的族谱。 孔氏家谱有合谱和各地子裔撰修的支谱,逢甲子一大修,逢甲午一小修,宗旨是详世系、联疏亲、严昌紊、厚伦谊、序昭穆、备遗忘。

孔氏族谱的行辈排名是按皇帝钦赐的字序。明建文帝赐孔氏五十六世至六十五世名派。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其中五十七世以言部字为名,弘为避清高宗弘历名讳改为宏字,胤为清圣祖皇太子名讳改为衍字。崇祯二年(1629),六十五世衍圣公孔胤植奏请皇帝恩准,又赐六十六世至七十五世的名派: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清同治二年(1863),七十五世衍圣公孔祥珂奏请皇帝恩准,再新赐七十六世至八十五世的名派: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名派)

民国七年(1918),七十六世衍圣公孔令贻又拟八十六世至一百零五世名派: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报请北洋政府内务部备案,民国八年核准颁布在全国实行。

孔家族谱是区分内外孔的关键途径。孔府贯将曲阜的阙里孔氏分为内孔和外孔。孔子的子孙一般叫内孔,内院孔,也叫真孔;而同姓不同宗的孔氏,主要指五代时作为孔家庙户而改随主姓的孔末的后代,称为外孔,外院孔或伪孔。孔末曾将孔氏子弟诛杀几尽,因而内外孔有世仇,外孔人绝不能续人孔氏家谱。所以曲阜孔姓有的编入家谱,有的则没有,划分主要缘此。另外还有其他外姓差户的后人。

孔氏家谱条规和入谱资格限定森严,违者除籍。目的即纯正族裔,严禁“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支”。族谱规定:不孝不梯干犯名之人不准入谱,义子不准入谱,赘婿奉祀者不准入谱,再醮妇带来之子不准入谱,僧道不准人谱,流入下贱者不准人谱。

同时由于孔家有社会和经济殊遇,修谱不仅为建立、巩固庞大的血缘关系,而且孔裔入谱更有荣耀和利益。因而族谱的续修又验核严密,目的是在收族中防止冒充,限制享受优待者的数量,尤其是减免税收徭役方面。当然在这些权益随帝国解体面降值后,这一限制亦松动。另外,续修族谱中,凡“真孔”及申请入谱者均要承担捐款,否则亦不能入谱。

孔家修谱先由衍圣公府制定、公布条规、凡例并榜示,具体由纂编馆(谱馆)续修,职司为鉴定、监修、提调、编次、掌收、校阅、誊录、督刊、收发、供应,各有专责。

清代以来,孔氏大规模修诺有两次,一次是乾隆九年,一次是民国十七年至二十四年孔德成时,1937年所纂为民国最后一部孔氏族谱。

继承制度

与族谱的功能直接相联的重要家族事项是宗祧继承制度。孔氏家族的宗桃继承,以血统关系为基础,又赋有政治色彩,形成中国史上独特的继承方式。首先,孔府的宗祧继承主要是宗主爵位的承袭。由于衍圣公的袭封,宗主(嫡长孙)始终保持着实在的权力和财产,在分封制衰落后的中国仍一直严格地执行着古老的世卿世禄的嫡长子继承制。自元末到民国的第五十五代至七十七代衍圣公都是一律按嫡长子继承的。

同时衍圣公诸于也有优越的世袭职爵,其嫡长于是下代衍圣公,次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三子世袭太常寺博士等。对于孔家的多数中下层族人,宗桃继承主要是血缘身份的确袭,还包括享有的荣誉和惠利。即孔府的宗桃继承中,基层的是具有圣裔身份的孔氏子孙,往上是一层层的世爵职官,最高是衍圣公,其百世不桃的地位很大程度是由家族与政治的双重属性体系支撑的。

其次,孔府的家产继承分为:由衍圣公掌管的整体性传继部分祭田、学田和孔林地,以及由衍圣公从府地分给本家子弟(成年或成家迁出时)的田产(称氏地)。立嗣继产,是家产继承中的补充方式,孔氏家族立嗣只能选择“亲房亲侄”,即本家侄儿,并由圣公府批准,而不能选外姓,包括外甥,外孙,即使一般孔姓族人也要严格遵守此制度。

孔府的家产继承制是涟漪式的,其核心仍是衍圣公类似长子继承制的整体性传继,而离中心较远则与衍圣公继产方式越具差别,一般族人则同于其他百姓诸子之均分财产。嫡长子整体性传继为主、诸子弟析产为辅的继产方式,是衍圣公地位维系的物质保障。

管理和祭祀

与一般宗族的不同还在于;严密的族内管理是孔氏宗族的特征,设有“族长衙门”的公堂。不过一般宗族,族长是最高首领。而孔氏家族的族长是由大宗主衍圣公委命的。衍圣公之下,设孔氏族长一人、林庙举事一人、每户设户头,佐一户举,都由衍圣公派任。林庙举事的设立早于族长近百年,起于赵宋王朝的孔庙修建”初由朝廷任命,继为衍圣公选用,成为孔府属官。阙里孔氏族长由衍圣公委任,外地族长则报其审批,而外地孔氏可立族长的,

只有衢州南宗。外地入谱族人,也设房长、户长、户举以约束,亦都由衍圣公府委派。

家族内遵奉的章程是族规。孔氏族人散居各地,但其祟尚的精神是一致的。即使县长也要遵守族规。孔府最初是儒家的学府,孔家是儒学世家,贯有办家学、设庙学的学堂的传统,因而《孔氏祖训箴规》强调敬儒尚德、孝悌和睦,励读书,重科第家课;同时强调圣裔的尊严,不入流俗,甘为下人。南宗家规强调“永遵制典,属守祖风,违者 „„永不叙录”。江西临川孔氏支谱家规,则完全遵从依照本宗族规:尊族长、守孝悌、重科第、励读书、崇节义、禁窃赌。丹阳孔氏家规则为祟孝道、睦友支、秩尊卑、训子孙,戒争赌等,都传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祭祀与族谱家规一样,是维系家族网链的重心和枢纽。孔府的主要职掌就是祭孔。 孔庙、孔林是孔氏家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曲阜孔庙是孔氏大宗的祖庙,也是各地孔氏族人的远祖庙,是孔裔向心力的源地。孔姓族人即使流寓外地,也要定期回曲阜拜谒祖庙。这也是确定真孔身分的重要形式。孔府有一整套祭孔组织,由司乐厅专管。祭孔官员分献、监祭、典仪等100多人,鸣赞、相礼等80人,乐舞生120—180人,每年的祭孔活动五十余次。

孔林起自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其学生为之种下的第一棵楷树。2500年来孔林内埋葬着孔子,也埋葬着历代衍圣公及其他孔氏族人。林内有坟茔十万余座,碑石3600块,汉代以来重修十多次,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久的家庭墓地。人们通过对孔子庙宇和墓茔的封溢、祭奠,王者取得了统治天下的道义,民众则收获了中国文化的体验。孔子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

--

据原商丘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孟宪柱讲,其实,孔、孟、颜、曾、卜、闵、冉7个姓全部是一个通天谱。封建时期,一般由皇帝赐封字辈到山东曲阜孔府,然后,其他6个姓氏的族人就到曲阜领家谱,所以,7个姓全部是用一个家谱。

另外,林姓也用此谱。

邹氏与孔氏也是同一远祖。

邹氏族谱表明:邹氏也是正考父——孔父嘉——宣靖之后,只是争议的是:宣靖是孔父嘉的兄弟,还是木金父的兄弟?

正考父:子二.长:孔父嘉 ---木金父

次:宣靖父--- 轲

孔邹从此开始分枝

第二篇:豫南唐河符氏族谱

谱序

大桥符村符姓支脉始祖万鼎公。距今有六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元末明初,朱元璋陈友谅在江西南昌一带大战,土地荒芜,民不聊生,为避战乱,万鼎公偕妻郭氏离走江西丰城县,沿路乞讨来带唐南八十里之遥菜坡堰居住,从事农耕,稍有富裕。所生四子,长子召贯,次子召爵,三子召镇(振),四子召祥。

大桥符村是豫西南临省边界一农村。北距唐河县城30公里,南距湖北枣阳市30公里。东距湖阳镇3公里。村四周是农耕平原。村东5公里平原之外是桐柏山脉。据传大桥符村名原叫菜坡堰。村南有一条自东向西流水小河,始祖万鼎公之后裔用石墩石条修建大桥,畅通南北。桥两墩三孔,南北长三丈,东西宽近丈,甚是壮观,方圆数十里无可比者。(现今仍在使用),符姓聚居桥北,故名为大桥符,沿用至今。

大桥符村现有2278人,571户,其中符姓482户,1986人。目前本村符姓传至23代。1949奶奶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九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一部分符姓因招工,参军,求学,务工等原因,计有200余人迁居外地。涉及政,商,教,科,卫,工等领域行业。各自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天大树有其根,浩瀚江河有其源。古人云:树无根何以茂枝叶,人忘本何以茂子孙。国有国史,家有家谱,敬谱则续谱,上朔其源,可以知所尊,下究其续,可以知其亲。今逢盛世编修族谱,使我符姓今人后人知来龙去脉,不论走遍天涯,何处新生,知自己是何辈何代,以免若爷若孙,若叔若侄,见面不知称谓,聚集亲情。为顺应社会发展,遵循国家政策,体现男女平等,把女性姓名一并收入族谱。

姓氏诸族,组成社会,形成国家。中华诸族,同为炎黄子孙。符氏后裔,自当弘扬祖德,恭效先贤,团结民族,报效社会,奋发有为,为振兴中华而共同努力。

是为序。

林志铭赋

黄帝苗裔,文王之后,鼻祖事秦,官居符玺令,帝以官赐姓,符姓由此而始,历经两千余年,后人千万有余。

始祖万鼎,祖居江西丰城,才高声远。时值元末,朱陈大战,蝗旱为灾。万鼎公不愿乱世为官,携妻隐居于此。务农为业,勤俭持家。去世后葬于村东南之墓坟地,时有墓碑数座,记载迁徙历史。坟前祠堂一间,乞丐居内御寒,不慎火焚,基石尚存。

此地原名菜坡堰,隋末唐初,李世民屯兵柳州,命大将尉迟恭敬德于此地垦荒种疏,筑南北九里长堤,引水浇灌,宽初七弓,窄处五弓,每弓五尺,立三碑,六个涵道。菜坡堰由此而得名,至今鞭石犹在。

明神宗在位,年号万历,国富民强,商贾南北来往不断。先祖大安、大用,远他山之坚石,访异乡之良匠,凿石为墩、为梁、为条板。其桥也,南北三孔,东西丈余,高七尺有余,石墩四叠,方石所成,每石重超千斤。桥底,桥面俱是长石条所铺,糯米成汁浇灌。其工非同一般。桥下流水潺潺,蛙鸣鱼跃,桥旁翠竹斑斑,鸟语花香(幼时常於桥下听桥上牛车之声如雷。)因符姓族居于此,大桥符因此而得名,菜坡堰无人再提。

民国初年,五谷不丰。时有老王泰,卫国柱,高保胜等人,聚众为匪,大者数千,小者数百,打家劫舍,无恶不作。族人不堪其苦,奋起抗敌。东寨主德新、西寨主端显,组织乡民,集资建寨。其寨高丈余,宽五尺,设炮楼,数座,墙垛数十。寨外有河,河宽三丈有余,深丈余,引水绕寨。寨有南、北、东三个大门,又留南、北两小角门,攻防自如。其他村庄之民车拉肩扛,逃居我村以避匪患。壮者为伍,日夜轮流,协助守寨。陈、常、杨、雷、康、王系我姓之族亲,与我同仇敌忾,患难与共,同御匪患。匪乃亡命之徒,周边已破数寨,而我村寨有惊无虞。民国十八年,村寨重修,加高加固,上设滚木累石,以备急用,下设枪眼无数,攻敌不备。某夜匪袭,老白龙一炮摄敌胆,短木棒数战扬村威,土枪土炮打土匪,乡民乡丁护乡亲。不恃盗寇之不来,恃我有备以待之。

其后也,旧匪患稍减,新盗又生,陈占德,王坏章等人纠旧匪之残余重建匪帮。符明信时任唐河县令,强化治安,我村咸仰其光,族人团结一心,再抵匪患,地方得以安宁。是时,族人各显身手,各项生意兴隆,有花行、粮行、线行、丝行、油房、面房、饭店、药铺等遍布全村。周边四镇多见族人之店铺,湖河两省亦有本村之生意。农夫织布机杼彼此相闻,村妇擀衣砧杵声声入耳。油房锤响香十里,酒馆开樽醉百客。

族人士农工商,英才辈出,符文庆田产数顷怕露富,老秀才学富五车不做官,符东轩异地发展,名扬郭滩;符德绪枣阳安家另开新篇;族亲常子健才高八斗为人师,桃李满天;符志信胸怀六略,报国入伍,文武双全;符学泰百枚不醉,堪称酒仙;符学欧药到病除,可谓医圣,与华佗并肩;符天锡穷不忘儒,学深文端,出口成篇;符光华留洋德国,航天科研,成就赫显;符学方居台湾,捐资建桥,人行方便;符新民久任村官,建学校,修村路,乡邻颂赞;符永甫继其任,修水利,率民富,宏图再展。

族人农耕为主。赶集买卖,东六里湖阳镇,南十二里湖北湖河镇,偏西北十二里龙潭镇,农历单双日交替成集,任其交易。

昔日,村西北有巨桑一株,冠萌亩余,庄东南墓碑数座,连片成林。功德碑,功名碑,节孝碑,南北显立。村中河,礓石河,北草河,东西长流。南大堰,北大堰,堰堰水满,鱼跃虾戏。蛤蟆坑,村南坑,村中东、西坑,坑坑水盈,荷翠蛙鸣。村中东西路,村西、村东南北路,相互连通。房舍相邻,或山墙共用后墙相连,或独院相间,茂树相隔。每到饭时,各带饭菜,聚集饭场,边吃边读,交流信息,邻里相遇,含笑问答。困则相扶相帮,吊贺同往,荣辱与共,和睦相处。

七十年代,(1966—1976)“文革”十年内乱,国受害,民遭殃,食不果腹,衣不暖体。人以敌、友、我划分论类,邻里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纷争互斗,反目为仇。族亲之间,煮豆燃萁,相煎何急。叹世风已日下,哀和谐之不再。“文革”结束,拨乱反正,然民风社风已不复如初。

如今,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温饱已解决,民又奔小康。耕种拖拉机,出行有汽车,坐看有彩电,联络有手机。新修道路村村连,步行乘车都方便。村中青壮,外出挣钱,祖孙留守,相依相伴。人口增添,村庄扩展,小楼座座展新颜。

太平盛世,倡导和谐,又闻编纂符氏族谱,欣喜之余,乃仰古察今,捉笔撰文,虽才疏学浅,唯表心情。

十九世裔符光忠

第十九世裔撰联赞曰:

万今符经

鼎六姓朝

祖百裔更

避多谋代

战年生叠

乱子存继

出孙定先

走繁居续

江衍唐后

西一河根

丰脉大枝

城承桥相

县传符连

国外符氏大桥符寻亲略记

我由于工作的关系,自1990年以后有机会先后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香港、海南岛等国家和地区,顺而拜访了那里的符氏宗亲会。均受到热情款待,其亲情之浓令人难忘。1997年9月22日时值泰国符氏族人在曼谷举办第八届世界符氏恳亲大会,我有幸应邀参加。会上,我诚邀各位宗亲到我的家乡―大桥符村寻亲联谊,得到大家的响应。 此讯传回我村,我姓闻之雀跃,奔走相告。同时整修疙瘩里到大桥符的3里道路,以便车辆畅通。另外做其他准备,迎候国外宗亲的到来。

1997年3月24日。是日,雨过天晴,艳阳高照,蓝天上时有丝丝白云飘过。大地和风熙熙,雨后麦苗格外青翠,路旁杨柳嫩叶初上,在阳光照耀下倍显精神奕奕,油菜花儿正在开放,香味随风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我村符氏族人及周边其他村民早早守候在村边,

路旁,迎接从国外来相聚的亲人。众人,或热切议论,或翘首举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上午10点,海南符氏大祖祠、泰国符氏祖祠理事长符致炳为团长的泰国、马来西亚访亲团一行25人不远万里(其中泰国19人马来西亚6人)乘车来到大桥符。顿时人群鼎沸,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身着新装的小学生手持鲜花,不停的挥动,有节奏的喊着“欢迎、欢迎”的口号。列队两旁的村民热烈鼓掌。“欢迎、欢迎”之声不绝于耳。依次下车的远方客人频频挥手致谢,在欢迎人群的簇拥下,缓步来到早已准备好的学校院内会场。会场内排列有序的桌子上摆放着鲜花,水果,茶水和来客名签。会场的四周墙上贴满了欢迎红色标语,会场正中央悬挂着“热烈欢迎世界符氏宗亲寻亲团”红色横幅,彩色气球在空中悬浮,随风晃动。欢迎者3000余众,会场难以容纳,学校外多人站立。有的青年人爬上房顶,墙头,还有的爬到树上观看。南阳市,唐河县,湖阳镇的领导列队在会场内迎候。10点30分,欢迎大会依议程开始。鼓乐、鞭炮齐鸣。之后介绍来宾。南阳市政府领导,唐河县政府领导,湖阳镇政府领导大桥符村委领导先后致词,介绍本地情况,表达欢迎之意。泰国符致炳理事长代表访亲团致词答谢。国外宗亲纷纷解囊捐款表达情谊。会场里国内外宗亲互致问候,座谈交流。虽万里之隔,从未谋面,但一脉传承,血浓于水的亲情一下子把大家连在了一起。其亲情真真,其悦也融融。

相聚终有别,临近中午,欢聚结束,国外的宗亲依依不舍地登车,车轮缓缓移动,众人缓步随车,举手相送,不少人眼里闪动着惜别的泪花。国外宗亲,手出车窗,致谢告别。举手长劳劳,相别何依依。这是难忘的一天,是我大桥符村符姓的一大盛事。拙笔略记,不致忘怀。

符光宇

南老坟碑记

自元末王朝圣人所出红军岗,元大将陈友谅和朱元璋大战数年,五谷不收,蝗虫遮天,农民无食,草木无粮,无米为炊,流离四方。当时符万鼎和妻郭氏无计奈何,一挑两担乞讨到河南古唐南十八里之遥菜坡堰上居住,务农为业,冒星而出,披月而入,勤俭持家稍有富裕。所生四子:长子召贯、次子召爵、三子召镇、四子召祥。去世以后,父葬入莹地,后恐时久年湮,宗派莫分,故刻石珉,以示后世,永垂不朽云尔。

符学美抄录

出资修谱人符国良简介

1969年10月出生在大桥符村

父亲:符明玉

母亲:郭敬枝

1994年毕业于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1994年任南阳两句饲料公司总经理

1998年筹办河南宏展农牧集团

2008年宏展农牧集团成功增发上市

符国良是大桥符符氏宗亲,创业的典范,在家乡捐发资助学校,父老乡亲,修家谱并担供全额资助,对符国良这种致富不忘建乡的宗族意识与精神,衷心希望族人及后人弘扬。

(选摘自《豫南符氏族谱》)

第三篇:【瑞昌丁氏族谱】重修宗谱序

丁氏家谱【九二版】江西省瑞昌市范镇长春村 大屋丁庄 世系【梦松堂】

重修宗谱序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皆所以纪沿革,存史实,备考察也。族有宗谱,效用岂殊此乎?

年来中央号召安定团结,窃思能团结自安定。团结之道,非一端也,修谱略有助焉。盖国者,各宗族荟萃而成者也。凡同宗者,果能团结无间,亲如一家,则形成无数之团结网线。社会焉有不安定者哉?宗谱之修,非惟叙世系,理派而清源。亦可联族谊,增强凝聚力,岂无补于团结耶?

吾国传统极尚人伦。谱者,叙人伦之清册也。明清以还,修谱之举鼎盛,以迄于今,大抵二三十年一修,或有十余年一修者。恐年久代远,记忆模糊,叙载难免谬误也。

吾族之谱,上届修于民国二十六年,即公元一九三七年,距今已逾半世纪有零矣。迭拟重修,以各种因素均未果。近年各氏宗谱多已重修,未修者寥若晨星。今春元月中旬红罗帐庄达文君会同大屋庄显艳诸君及他庄之关心此举者初步洽谈,咸以宗谱失修逾久理叙逾艰。且吾丁氏乃文明之族,先世现代,不乏贤达。而修谱已瞠乎各氏之后,殊增惭色。乃联合倡议即行重修,务期于成。随相率奔走各庄,征询意见,各庄欣然响应,均表赞同。同月底,各推代表集会于杨林湖庄,决议设局于江北之邓渡庄进行重修。并推余等五人组成编修理事会,专责其事,长期酝酿之理想,终克见诸事,实谓非盛举也哉!?

吾族上届修谱设局杨林湖庄,先严瑞生公推主编务,时余年方弱冠,甫自洪都卒业返梓,先严每事羁留家,余辄赴局代理其事。今苟延岁月,瞬已七十有五。风烛残年,每思难重参此举。此次各庄代表集会,咸目余为曾参上届修谱仅存之遗老,珍崇有加,委以重任。余虽衰朽,安可负此盛诧?既入局,建议精简人员,以节开支。而执事同人均亦殚精竭力,勤勉将事,颇收入简功倍之效,故仅历时三月厥功告竣。而谱局所在庄之显礼君对驻局人员日常生活精心筹划,关照周至,俾吾等愉快工作,提高工效,其功应不可泯。

此次重修,卷首凡例系新订,原派字次序表有所更易并予增补。各庄世系之首附注说明,以清眉目。并汇列先贤录与新秀录。使后裔触目景慕之。余知所激励。所遗憾者,各庄旧谱纷纷罹殃,或淹于溃堤之山洪;或毁于抗日之战火,除岸下庄通玉公妥藏之支谱一卷幸免于难外,其他无一幸存。致原谱卷首所载之各项资料,如祖墓地图、先代名祖遗像与传记及历届修谱序文等无法重刊。各庄先代世系仅凭参考列祖牌位及部分古墓,其生殁葬向每多残缺或全漏。实无以告慰先祖泉下之灵。下届续修,后继如能另觅依据,从而匡补之,则幸甚矣。

余年迈脑衰,固难文。然此次修谱,情况特殊,由不得已于言者,爰简述之。后继览此,庶知梗概。今后续修,希重刊此序,以作里程碑,则此次修谱之历史意义将不以乌兔流逝而随泯矣。

大屋庄后裔时俊敬撰

公元一九九二年初夏于江北邓渡谱局

丁氏宗谱【公元一九九二年重修于黄梅邓渡】二零一一年春编辑整理

第四篇:家谱起源与发展

家谱,早期名为谱牒。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系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

家谱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

一、家谱在族人心中的地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从遥远的古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农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多少次,仓皇辞庙日、背井离乡土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怀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的根之所载-----家谱。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这是因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二、修编家谱的目的

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2、清源、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安徽舒城怀德堂汪氏一支,从上次1924年重修到现在已有90多年没有续修了,有很多怀德堂后裔都不知其先祖,更有不少族人家谱中均无记载。所以“家谱续修,意义重大,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

3、教化、育人。儒家思想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人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为人之伦理的教导。如果君不行政,臣不司职,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

家谱起源与发展 老不养,有子不教,中华文化将如何发扬光大?家谱是很好的教材,引导后代族人当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家谱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祖,二是下对后人。先祖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文化,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能健康发展。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简单回答就是:寻根留本,清源备查,教化育人,承前启后。

三、历史上各阶段家谱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谱是血缘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家谱就是血脉的谱系。家谱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其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随着历史上的政治、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家谱的功能和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有文字记载的“甲骨铭记、鼎彝铸文”时期。我们称之为先秦以远,主要表现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系世本,其功能是“详世系、溯源流”。由于帝王的王位世袭、嫡子继承;宗法制下的诸侯、卿大夫等所遵循的世袭递衍的分封制,谱牒作为以血缘为基础的载录,为传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第二个阶段是“九品门第,谱局籍库”时期。秦汉以来,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氏族的宗法组织被官僚制度所取代,所以,谱牒除了帝系承袭外,遂又成了官僚阶层必备的籍录。尤其是东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专设史官,是为官修谱。这一阶段,谱牒的功能有:

一、用于遴选士官。“选人咸登资簿,厘其流品”。官员的选举必先稽查谱牒,知其祖况身世。以“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这就意味着,举官必查谱,有谱才有可能入选。于是家谱就成了官僚阶层一种特殊的文凭。

二、作为婚嫁时,门第选择的备查资料。凡世族中的新贵旧士,为了门第的光彩荣耀,讲究对等,门第相当。

三、便于人际交往,熟悉彼此身世家史、名讳、职阶,以达到相应的对等交往。综上可以看出,官修谱时期的谱牒,其作用是承传备查,为上层社会服务的。

3、第三个阶段是“追述本系,秉承先哲”时期。到了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始以才选人,推行科举新制,在政治上限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为庶族地主打开了晋仕之门。旧有的士族大姓,部分地沦为“贫贱”, 隋唐王朝的任官,不再以家谱为依据。家谱为门阀居官的作用渐趋下降。但是,旧的“士族门阀观念”积重难返,仍旧“纪其先烈,贻阙后来”,而“荜门寒族,百代无闻,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秉承先哲”。从此,私纂家谱逐渐兴盛起来。所以说,唐代是我国谱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交错转折时期。

4、第四个阶段是“私家修谱,卷帙浩繁”时期。自宋代以来直到清代时期。谱牒的功能缘于时代的政治变革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功能。“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以至于到了其子不传的地步”。官修谱止,而私修谱兴。以宋代欧阳修、苏洵为代表,这时有再造谱牒盛况之举。谱牒的功能转变为:第

一、“辨昭穆、别亲疏”。把谱牒的意义定为“谱牒之作,以述往事,示将来,俾子孙知祖之所自始,且知一本万殊之义”;第

二、作族谱,以敦祖睦族。“有族者皆睦,则天下孰与不善;不善者不得肆”。“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由爱族而爱国,由各族团结而全国团结。尊敬先祖是族人的优秀品德,和睦族人是团结安定的社会基础;第

三、“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借助谱牒这一形式,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第

四、谱牒中的家规、宗戒用于约束族人的不轨行为。

从谱牒纂修的发展过程看,由官修到私修;由上层社会进入到各个阶层社会;由少数人拥有,扩大到民众所有。因此,谱牒就有了服务、规约、表彰和监督全体族人的社会性作用。

5、第五阶段就是当今社会。家谱在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作为现代社会的家族,尤其是广大农村,由于各个村落仍与姓氏和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仍然存在着较强的族群观念。续修家谱仍然是一个不可忘却和忽略的大事。那么,现代修谱还具有那些功能呢?除了详世系、溯源流之外,一般认为至少还有以下几点:第

一、联亲疏。将松散的家族关系,以谱牒的方式,连成一个血缘关系的统一体,明确本族人之间的亲疏辈分关系;第

二、把“永久崇拜共同的先祖”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含有尊祖敬宗的伦理意义,并以先祖为本,敦宗亲之谊;第

三、为后嗣续昭穆。及时不断地反映本族人丁的繁衍、生存发展状况;第

四、为迁居移民,有史为证等一系列的现实作用。

四、现代修谱的价值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止无终过程,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种种特征。透过家谱,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如下几种价值:

1、对宗族史和家庭史方面的价值。“家之谱,尤国之史也”。宗谱最直接的反映是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通过对谱牒记载的宗族结构、宗祠组织和祭祀活动、宗族规约和家范、族产和收支用途、宗族的文化教育和训导思想、婚约的习俗和礼仪、宗族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最完整最真实地了解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面貌,而所有这些研究的内容,谱牒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2、对人口统计的价值。谱牒的记载除了世源、宗族规约、礼仪等之外,其最主要的就是人丁和世系,也是记载非常慎重和详细的部分,从中可以分析研究当时的人口统计、人口增长率、人口寿命、年龄结构、从业状况、文化程度、居住与迁徙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其生存环境和质量,从而反映人们的生活进程和进步。

3、对历史人物考察的价值。在历史上有过某些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人物,这些人在正史、地方志和文集里往往不一定有完整的记载,而谱牒的传记、履历、世系,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常常可以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以起到“补史不足”的作用。关于谱牒的这一作用,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所用,例如司马迁作《史记》,在自序中言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

4、对基层社会研究的价值。基层社会家业的兴衰,是宗谱传记中常见的内容。广大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喜怒哀乐,风俗习惯,是历史研究所不能忽视的对象。特别宋代以后,民间的修编家谱越来越多,这种性质决定它必然包含大量的广大群众的历史资料。而谱牒的简历是以每一个族内男性成员为主的,这些普通群众的传记素材,向史学家提供了基层社会活动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又是正史以外难以得到的原始资料。

5、对妇女史研究的价值。女子的家庭生活及其在家庭、宗族中的地位,谱牒有一定分量的记载。主要表现在族权、夫权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宗谱的世系部分,虽然以男性的记述为主体,但也涉及妇女的诸多问题。全面探索妇女史,向谱牒索讨资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6、对地方史志的帮助。我国宗族史的特点是族望与地望的紧密结合。记载宗族史的谱牒,也必然反映宗族与地域的关系,既然有宗族与地方的记录,则宗族世代的生存活动就是地方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编写地方志,就利用该地方谱牒史料。现在谱牒研究者论述其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时,大都指出它可以弥补地方志资料的功用。谱牒对地方史志研究和今日编写地方史志起着提供素材的作用,因此,族谱资料对地方史志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通过以上对谱牒的评价,可以看出:第

一、真实可靠的谱牒,无疑是人类自己发展与繁衍的家族档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第

二、记录过去和现在,并以此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和表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第

三、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只是在文字发明后的几千年,才有短暂的历史记载,包括谱牒记录。这种记录无论存在什么问题,从人类学这个角度看,它反映的是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类自身进步的表现。因此,家谱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它蕴藏着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家庭制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的资料,时至今日,它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存在和延续的现实意义。

五、家谱概念及辈分用字

什么叫“谱牒”?“谱牒”是以专门记载和记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书。

什么叫“宗谱”?宗,本义为祖庙。至于宗谱,则应该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一支,或只记一支,均不能称为宗谱。

什么叫“族谱”?古释:“族者,属也。”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所以冠用“族谱”。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

什么叫“支谱”?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立分支。

什么是辈分用字?辈份用字,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代次。制定的原则蕴含着对宗族的希望。顺便指出,辈分产生于宋代。如我们这次为惠州滩子尾汪氏拟定的字辈为:“守柏理可显、存仁德远长;兴家成伟业、治国自荣昌;尚礼应裕良、忠义智则康;济世宗茂盛、祥和安顺强”。

六、传统家谱的内容结构

一部完整的谱牒,仅仅表现在家族世系这一个方面内容是不完全的。那么,一部完整的谱牒,除了宗支世系之外,还应具备哪些内容呢?对于传统家谱而言,它大体上说应该至少包含有如下项目:

1、谱名;

2、谱序;

3、修谱名目及职名;

4、领谱字号;

5、修谱凡例;

6、字辈(辈分用字);

7、目录;

8、先祖故里;

9、宗祠祖庙;

10、先祖坟茔;

11、先祖像、赞;

12、恩荣录;

13、姓氏源流;

14、世系录、

15、人物传记;

16、祖训家戒;

17、大事记;18捐赞名目等。 下面简单解释这些项目的概念及作用。

谱名。谱名是该谱牒的主题。应有姓氏、地域的准确定位,并且要明确该谱是(宗谱、族谱、支谱)的类别。

谱序。谱序有时简称“序”。谱序是属于散文范畴的纪实文体。谱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等内容。并对本族的历史作出评价、考证、定论等。谱序的撰写人,大多为族中名人,赋闲官员、文学名士等。另外,也有他姓之社会名流作赞颂或评价性赠序的。

修谱名目及修谱职名。修谱名目,按现在的称谓,即为本届家谱修编工作委员会,以及下设的家谱编修委员会各级等名目。职别明确,各司其职。

修谱职名,即为本届各个名目下的具体修谱人的名字。

领谱字号。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谨随便外传。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领谱字号就是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以及领谱人姓名等内容。由于领谱字号具有唯一性,一旦出现外传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

修谱凡例。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修谱原则、记叙方法等(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谱与可不入谱人物的标准,各种著录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等)。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辈份用字。辈份用字,又称派语、班次、班行等。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世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辈分而制定的一种方法和原则。有了字辈,每个人在族中所处的世系位置就确定了。字辈的制定和使用,对族人的辈分定位以及族内人际关系与交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录。顾名思义是指谱书中所载内容的各类、各项题目,依次顺序汇录于此。提纲挈领地揭示主要内容及顺序,同时也备分类寻检查阅。

始祖故里图。先祖的后裔,特别是迁徙寓居他乡的后裔,均把先祖出生地称之为故里。在谱牒中绘制祖居地域故里图,相当重要,它给后人留下木有本、水有源的踏实感。

宗祠祖庙图。宗祠祖庙是朝拜祖先,举行宗族重要仪式之所。宗祠祖庙,是族人们的精神圣地。因此是家谱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先祖坟茔图。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需要,先祖坟茔在谱牒中居重要位置。在支谱中除始祖坟茔外,还记载有本支支祖坟茔。坟茔的记载,是永祀“先祖之所栖”、“报本追源”。当然更有始迁考据的作用。

先祖像、赞。家谱中载有家族先祖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以此提高族人凝聚力。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祖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光耀家族门望的目的。

恩荣录。恩荣录是指历代朝廷皇帝批准给予的赏赐、赠与、表彰、荣任、加爵等。谱中所载的恩荣录,即是本族的文官武将、贤达处士、烈女节妇等受到过这种恩泽的记录。恩荣录的记载,既能显示本族的荣耀光彩,同时也能激发子孙修身立志、成就事业。

姓氏源流。姓氏源流是指从始至终连贯地表述本族自始祖起依次下衍的人物世系,重点人物的世职业绩;重大事件和迁徙定居、分支的起点人物。因此,世源就是当代族人共同先祖的源流总述。我汪氏家谱以姬汪为始祖,姬汪先系称为世源,因它有得姓之源,也叫姓源。

世系录。世系录有称为齿录。它是家谱的主体,它所担负的作用:是记载从一世祖开始,直至纂修该谱时,历代家族成员的名字、生卒年月、职官科第、妻室子女、葬地坟茔等诸多内容;是谒祖寻根的主要线索;是区别地方史志的主要依据。

人物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本家族每成员都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

祖训家戒。祖训家戒是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和希望。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的法规,主要是要告诫族人绝对不可逾越;另一类则是诱导性的说教,其内容大体上立足于忠、孝、仁、义、礼、耕、读等,以此告诫族人达到“祖宗之德传家久,家风之规继世垂”的目的。

汪氏始于“周礼尽在鲁矣”之鲁国,后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徽文化的奠基人和引领者,继承并发扬儒家文化思想,其地位随历史的发展越显重要。千百年来在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同时,也传承着列祖列宗儒家思想的伦理教化。

大事记。宗族的大事记除在谱序中表述之外,有的专编大事记。所涉及和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始祖业绩要事;迁徙定居;宗祠营造;德行善事;恩荣诰封;兵荒遭遇;盛衰变故;名人荣枯等等。其中所事应直书事实原委,因大事记是为后人或从事谱牒研究的学者提供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一部分是极有价值的。

捐输名目。捐输名目是本届修谱时,除规定派收丁名费以外的另一种捐赠集资的人名记录。所谓捐输,即捐献、捐赠的意思。捐输大多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本届收入名丁费不足以支付修谱的总费,劝告本族仕官、名人、殷实大户捐资助修;二是有些人是要为本族做贡献,主动赞资。这些捐赞了的人士,刊载在谱,也是一种荣誉,可为后人提供示范鼓舞作用。

除了以上所列的要素外,还有不同情况出现。譬如家谱中还列出诸如:世系图;杂记;后记等等内容,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七、当今修谱概述

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逐渐稳定富裕起来。续修家谱观念在复苏。寻根问祖、兴修家谱风起云涌的同时,在谱牒内容结构等方面也应更新变化。在传统家谱基础上,去其封建糟粕、取其传统精华,重优秀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要突出时代烙印,并且要加大家谱所载信息量。

1、谱牒结构内容上要发生变化。在弘扬汪氏优秀传统文化前提下,要与时俱进,薄古厚今。所修家谱,则更重视历史、传承、迁徙等内容的考证和现状的描述。

2、修谱名目与职名要发生变化。首先是组织架构,家谱纂修要体现新的特征,就是各级宗亲会介入修谱。第二是修谱人,应由知识渊博的人、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以及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

3、经费来源发生变化。过去修谱,经费来自于祠堂公产、家族公摊、字数或领谱数目分摊、自愿捐献四个方面。如今,祠堂公产基本不存在,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捐资赞助、族人入谱名丁费、企业家投资等渠道。

4、修谱指导思想发生变化。过去修谱,是以封建宗法观念为指导。现在修谱,一般以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现代人伦的思想文化取向,发扬先祖优秀传统精神,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具体体现于:男女入谱权利平等、大宗小宗一律平等。

5、谱书版式和装帧也要发生变化。就纸型载体而言,过去是木板雕刻制版印刷。当今排版技术早已革命为电脑版式。其形式可分为精装、简装;在文字方面,可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以满足海外人士和大陆不同层面人们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光盘版、网络版等等。将其家谱信息多元化,以方便族人寻根查阅。

6、谱书的形式也要变化。具体表现在故里的山川地貌等方面,采用航拍技术加以展示。祖先画像,应在家族优秀画家中去征集家族认可的、充分体现出祖先的浩然正气、睿智谦和、具有现代感的画像。

7、世系录信息载量也要变化。譬如:除了描述世系外,其族人的生年、卒年;职务职称;出生地及现住址等均要载列其中,为后续子孙续修家谱时提供方便。

通过家谱纂修,让族众及其后人在了解家族系脉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家族每一代的历史、了解列祖列宗的事迹,了解宗范家风、了解一个宗族的优良传统等,将家族世系中的血脉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岂不更有价值?这是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家庭始终社会的最基层的单元,只有家庭和谐、文明、稳定、兴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才有深厚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修谱,不只是能达到弘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目的,而且对于参加撰修家谱的成员来说,通过参与编修自己家族历史的活动,也能促进其更加热爱家庭、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作者:汪俊)

第五篇: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研究性学习报告

464班刘永美

研究课题: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的缘起:

文字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能记录下来,正确地传承下去;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精神文明才能发展;正因为有了文字,科技才能不断进步;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才能被记载,减少了重复的研究等不必要的麻烦。文字记载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使无形的东西在有形的文字的记录下变的清晰而有意义,所以文字的产生,更快的推动了人类的社会文明,更快的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时间的延伸,汉字也在改变着,更加的简洁,方便我们的使用。 我们作为汉字的使用者,更应该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汉字。

故,我们小组决定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作为研究学习的课题!

研究该题目的意义:

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人类书写语言的符号和跨时间、跨地域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文字记载了人类的知识与社会活动,是一种更精确更易保留的沟通形式。文字的出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后世人少走弯路、减少了重复研究。文字对于文明的传承和交流具有深远意义。 时间虽无形,却对文字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字能记载岁月、保留时间,而时间可以使文字更加完善、更加通俗易懂。但是,时间也是文字的一个破坏因素,正如大自然风化金字塔,时间也正腐蚀着文字,腐蚀着文字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时间总是赋予文字新的含义,新的理解,让有的文字失去了原有的美感与意义,甚至是理解的上的误差,有时甚至造成了对于文化的误解。 即使是同样的文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解读,一些语言的精髓也就很难被后世人所理解,所以人们应更重视文字的这种历史力量,更关注它的发展与传承。

研究计划:

该报告的完成方式 ①上网查找资料、 ②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 ③向老师咨询

通过以上几种途径方式查找、归纳、整理,最后总结出该学习报告。 该报告中引用的资料、图书: 课内: 语文书 历史书 课外: 《中国通史》 《文史百科》

通过这次研究得出的结论:

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当今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应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是流传到现代的唯一的历史硕果,是文字家族中的最老的寿星。 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发展需要历经时间的考验。汉字作为中国人衡量文化精华的标尺,深深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自然而然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图腾。从甲骨文起源,金文的出世,到大篆,小篆的飘逸,再到隶书,行书草书的刚劲,最后到我们如今最为广泛使用的优美的楷书,汉字在这崎岖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它的蜕变,所以,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完全可以说得上是一部历史,纪录中华大地兴衰存亡的宝贵见证。

通过这次研究我的收获与感悟:

收获: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不但培养了合作,共同学习讨论的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也对文字有了粗略的认识,我学习到了不少有关汉字发展和起源的知识,如汉字的产生、汉字的作用、汉字的造字原理、字形结构等,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学知识,就应该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得以升华与传承。

感悟:中华精神,世代传承。汉字是个奇迹,它的起源又充满了神话一般的色彩,我为中国古代先人的智慧感到赞叹。它是最优美的文字艺术。不必游遍名山大川,不必历数五千年文明,也不必诉穷造纸印刷术,更不必阅尽西厢红楼镜花缘,只需一句汉语,只要一个汉字,或形或声,便能让人感动得眼泪涟涟。经历了多少磨难辛酸,或象形、指事、会意,或形声、转注、假借;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就是这横竖撇捺折勾点织成的一方方土地啊!我常想,每一个汉字该是怎样的一则故事,该是怎样的一注生命,该是怎样的一缕形音意的精灵!作为炎黄子孙的我,在深感自豪的同时,理应将汉字的博大精深的渊博揽入怀中,植入心田。用心品味汉字的神韵,扎实地掌握汉字的基本功。我会努力把本次探究所感悟的内在价值落实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去的。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资料: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汉字也不例外。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根据学者研究,它是起源于图画,经长时期演变,才形成文字。

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然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流传多种说法。主要有结绳说、八卦说、图画说、河图洛书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二)、跟汉字起源有关的考古资料及其研究情况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汉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三)对汉字形成过程的推测

由于确凿可信的夏代以前的汉字尚未发现,商代前期汉字的资料又很贫乏,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还曾使用过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内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的符号,把这种符号用作所有权的标记。原始社会时期使用的甲类符号,显然有很多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我们姑且用一个现成的词——“记号”,作为这种符号的专称。那些难以为它们造表意字的词要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难,只有一条出路:采用表音的方法。这种由表音的符号和指示字义的符号一起组成的字,就是文字学上所说的形声字,表音部分称为声旁,表意部分称为形旁。

人们为了使文字跟它们所表示的词的联系更为明确,一方面在一些被假借的字上加注形旁,另一方面还在一些表意字上加注音符。形声字起初都是通过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指示字义的意符或音符而产生的。就汉字的情况来看,直到它已经成熟之后,这仍然是形声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形声字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文字表达语言的明确性,是文字体系形成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汉字一定也经历过跟纳西文相类的、把文字跟图画混合在一起使用的原始阶段。不过二者的具体情况肯定会有较大的不同。纳西文主要是用来帮助经师记忆经典的,所以图画的成分很多。原始汉字当然不会长期停滞在这种阶段。

文字排列方式跟语言中的词序不完全相应的现象,在甲骨文里偶尔也能看到。这些都可以看作古汉字曾经经历过把文字跟图画混在一起使用的原始文字阶段的证据在形声字出现之后,原始汉字大概还经过了多方面的改进,才最后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估计在不断增加新字的同时,至少还需要进行这样一些改进:逐渐摒弃图画式表意手法,简化字形并使之趋于比较固定,使文字的排列逐渐变得与语序完全一致。

对汉字的形成过程目前只能作以上这些很初步的推测。

(四)、对汉字形成时间的推测

由于缺乏资料,对汉字形成过程从何时开始的问题,目前还无法进行认真的讨论,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我们只能主要根据商代后期汉字的发展水平来推测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的时间。

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而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代,应该已经有一段不太短的时间了但是另一方面,在商代后期文字里仍然可以找到一些比较原始的迹象,这些现象在西周以后的汉字里基本上已经绝迹。从这方面看,商代后期距离汉字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代似乎也不会很远。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象形文字出于商代后期(盘庚、武丁以后)的卜人集团”。这未免把汉字形成的时间估计得过晚了。

汉字的发展前景:

我们所熟知的汉字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演变成为今日集艺术、民族文化等 特色为一体的文化产物。在众人眼中,汉字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每一个中国人也不得不承认,汉字是人类文明,尤其是华夏文明的伟大发明。我们对汉字所结下的深厚情谊是难以言喻的,而我们也深信,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多人使有的一种语言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文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三物理教案沪教版下一篇:从身体看疾病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