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2022-08-13

第一篇: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原子结构说课稿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原子结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为原子结构,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本节内容包括了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元素周期律,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第二课时为元素周期律,我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奥秘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范畴,而物质结构既是本书的重点,又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能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化学键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懂得质量数和ZX的含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在原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上重点、难点是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方法上重点、难点是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本节教学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和理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五、教学过程

先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原子的结构进行想象,再借助电脑动画手段重现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鼓励学生就原子结构的相关问题提出质疑。然后,教师引出本节核心问题:原子核的构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并将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关数据以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让学生亲自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中找出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质量数间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并补充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关系。

六、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结构及其微粒间关系

原子的构成

构成原子微粒间的关系

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关系

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原子晶体说课稿》

说课稿

自我介绍、报出课题以及本课题是那个年级使用的哪个版本的教材,在教材中哪章、哪节、哪课时。整个说课将分为如下六个部分。

(一)

教材(说教材)、学情(说学生)分析

(二)

重点难点 (说教材) 教学目标(说教材)

(三)

教法(说教学手段)与学法(说学生)分析

(四)

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教学程序)

一) 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感受新知

三)挑战自我

小试牛刀

四)归纳总结

长话短说

(五)

板书设计

(六)

教学反思

各位专家评委早上好。我是08级化教(1)班xxx,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原子晶体》,本课题是鲁科版高中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中学化学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在复习化学键等知识的基础上引 入晶体结构、化学键间相互作用力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运用化学键理论和晶体结构理论分析晶体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本节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

二、 教学目标

我将其归为以下三个小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使学生

理解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善于运用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

法来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晶体的认识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进一步

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的客观规律。

三、

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节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之前学过的原子空间构型、化学键、

杂化轨道等理论为基础,引进并分析了原子晶体的概念、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等重要理论 知识。因此,本节的重点将放在“原子晶体概念、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上。本节难点为 “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院子的空间结构是微观抽象不可感知的。对于老师来说,如何引 导学生较易认识原子空间结构是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在老师的引导讲解下掌握学习 原子晶体空间构型也是一个难点。

四、 教法

本节知识与物质内部结构性质联系紧密,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易于培养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我这节课将采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相结合的一条线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金刚石结构模型、剖析模型,再以金刚石与SiO2晶体相比较,归纳总结原子晶体的特征及规律,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的客观规律。

五、 学法

通过观察模型,将宏观可感知的实物与微观不可感知的结构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意识 里对原子晶体概念、结构有个大概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分析。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发现规律,在师生的共同作用下,归纳总结规律,学习新知。

六、 教学过程

我将整节课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联想质疑

展示一组图片,向学生讲解图中所展 示的物质,引出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些物质有怎样的结构使得它们具有如此特性呢? ②它们有属于怎样的物质类型呢? 并引出今天所要讲的内容为原子晶体。准备用时5min。 (2)引出原子晶体概念

让学生仔细观察金刚石模型,边观察边思考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总结金刚石结构特征,并引出原子晶体概念,指出常见的原子晶体。准备用时10min。

(3)比较学习,总结特点

结合书上“SiO2的空间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自成小组讨论思考老师所提问题,在老师的引导讲解下,对比学习金刚石与SiO2的空间结构,并师生一起完成“金刚石与SiO2异同点”比较表,以此类推出原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准备用时15min。 (4)引出原子晶体的特征及熔沸点变化规律

师生通过分析对比挂图“原子晶体的键长熔点和硬度”数据表。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原子晶体特征及其熔沸点变化规律,老师并给与总结。准备用时10min。 (5)迁移应用

在学完新知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做到善于学以致用。准备用时2min。 (6)回顾反馈,布置作业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当堂所学重难点,有随堂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及时巩固。所留的作业是让学生回去自己做“SiO2结构模型”。在今天课堂上观察了金刚石的结构模型,可以对比去做SiO2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回顾复习当天所学内容。准备用时5min。

七、

【教学媒体】

利用图片、模型、挂图来展开今天的讲课。

八、

【板书设计】

请看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整个板书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上写原子晶体的定义及常见的原子晶体;第二块上写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及熔沸点变化规律;最后一块上方写原子晶体的物理特点,下方用作副板。

九、

【布置作业】

我所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自己回去做一个“SiO2结构模型”。在今天课堂上观察了金刚石的结构模型,可以对比去做SiO2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回顾复习当天所学内容。

十、

【教学评价】

本节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抽象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展示图片、模型这种可观可感的实物来联系微观存在的结构,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一步便于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由感知过渡到理论,而且设置了随堂练习,可以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可以很好的做到学以致用。老师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做到了“以老师引导未辅,以学生为主体”的相互统一,更加切合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这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请各位专家给与宝贵意见,谢谢。

第三篇: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分析、归纳和模型化等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本课题是学生初次接触微观世界,从微观角度学习化学,认识世界的开端。所以对物质粒子性的认识决定着后面学习的成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1)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2)能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利用多媒体技术、探究活动和评价反馈等方式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二、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情景创设:创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且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新课。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3)活动探究:组织学生完成几个活动,归纳、总结分子的三个特点。

(4)评价反馈:设置课堂练习,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

三、学法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由于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概念,对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容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将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创设情景——新知探究——课堂小结——巩固提高——课后练习。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这样的现象:放学回家后一踏进家门,“哇!今天吃****菜”,这是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生活场景,从情景入手,抓住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

明明没有看到桌子上的菜,却能隔很远就能闻到,为什么?

通过提问将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情景当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当学生给出答案后,进而追问:你知道香味四溢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吗?

由追问将问题继续深化,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过渡到本节的主要内容——探究物质的构成。

(二)新知探究

引导:物质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有关系的。

通过引导明确宏观想象与微观构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宏观现象的分析,推测物质可能的微观组成。

1.此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教材中安排的探究实验操作有点复杂,用时较长,且不利于照顾学生的差异。所以对探究实验进行了调整——设计了三个操作更为简便的探究实验,节约操作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展开讨论。同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多媒体展示实验内容及主要操作步骤):

(1)碘加热升华

(2)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

(3)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会导致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要求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论。

通过讨论,学生获得的探究结果不一定与事实相符,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苯分子和硅原子照片。让学生感受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如果前面学生的探究结果与事实出入有较大出入,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最终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结论。

[板书]

一、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在确立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子的特点。我设计了三个小活动引导学生对分子的三个特点进行探究。同时利用活动突破本节的难点。

2.活动一:刚才给大家展示的苯分子和硅原子图片在普通的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它是利用分辨率更高,放大倍率更大的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拍摄到照片。这说明分子大还是小?

介绍两幅图片的来历,引出分子很小的特点。为了能更直观的感受分子的小,继续引导学生活动。

分子到底有多小呢?现在假设一个任务: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数一数一滴水中的分子。假设每人每秒中数1个,计算一下需要多长时间能数完?

(利用计算结果,加深学生对分子很小的印象)

[板书]分子的特点

1.分子很小

2.活动二:分析实验

(1)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

(2)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

从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品红在冷、热水中扩散,由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水到渠成的引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特点。

[板书]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从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活动三: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补充两个小实验:1体积的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为什么不是得到2体积溶液?利用1升黄豆和1升小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升的生活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得出:“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然后吸入一定体积的水,再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热胀冷缩的现象。

[板书]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有关分子的这些特点,在八年级物理第十单元中已经出现过,直接引用就可以了。补充这个实验目的是提示学生各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学会整合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

5. 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总结后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突出本节的重点。

(四)巩固提高

6.引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下生活现象。 (多媒体展示)

(1) 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2) 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3)25c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cm3的钢瓶中。

建构注意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建构意义,即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设计练习的目的,第一,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反馈。第二,是让学生在解释——指正——再解释的过程中巩固提高对分子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对难点进行突破。

(五)课后练习

1、P51习题1(1);2(2)、(6)

2、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生活中与物质粒子性有关的例子。看哪些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题目1属于基础性题目,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完成。可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题目2属于活动性内容。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带出课堂,引入生活。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

课题二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板书设计体现的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展示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印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建立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认识,并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通过习题训练,巩固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熟练运用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问题。教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并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与运用知识的缺陷,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提高学生复习课堂听课的效率。

(二)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温室效应怎么造成的呢?二氧化碳气体由什么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什么呢?

(三) 知识回顾,直击考点

一、分子与原子

1、提出问题:你怎么认识分子、原子的?分子、原子有什么性质?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分子原子的比较

3、习题巩固。

二、原子的构成

1、引入:“原子是一种不能再分的粒子”这种说法正确吗?

2、提出问题:原子由什么构成的呢?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用图表归纳梳理:原子的内部结构。

3、认识原子结构图。提问:

1、各部分都代表什么?

2、有哪些规律?

三、离子的形成

提出问题:

1、为了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会有什么变化呢?

2、如何区分阴阳离子结构示意图呢?并记忆常见离子符号。

3、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4、原子与离子的区别。

四、物质与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关系

1、归纳梳理物质与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2、习题巩固。

五、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析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

2、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三)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内容: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是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的一堂复习课。

课标中的地位:第三个一级主题《物质构成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本部分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抽象化,但却是初中化学学科最基本的化学用语,因此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充分发挥导学案的教和辅的功能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资源。

2、说学法:采用“整理、练习、小结”的学习方法。

三、说重难点:能熟练运用分子和原子及离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说过程

1、设制前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并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与运用知识的缺陷,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提高学生复习课堂听课的效率。

2、课堂引入:由生活中的 “温室效应”的话题引出分子、原子和离子。

3、展示考纲,使学生明确复习内容和目标。

4、完成复习内容的主体部分:

(1)对基础知识的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2)设计习题及时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第四篇:苯的结构与性质 说课稿

各位老师们,您们好:

我是川大学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五节《苯的结构和性质》中苯的分子结构与苯的化学性质。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继烷烃、烯烃、炔烃这些链状烃学习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重要的环状烃,它的学习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另外芳香族化合物是高考的重点,苯是芳香烃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结构中的独特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学好苯的知识对学习苯的同系物具有指导作用。苯分子结构的研究发现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一页,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很好的素材,一定要充分利用。在对苯结构进行教学时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对于微观事物宏观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物质结构三维立体化等,用信息技术辅助,加深理解与分析还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独特结构,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苯的性质和分子组成及结构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研究应遵循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养成严谨求学的态度和尊重科学的品质及创新精神。 (2)体会想象力、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3)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

(2)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苯的主要化学性质是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 (3)关键:正确处理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另外烷烃、烯烃、炔烃的学习使他们对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性质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对于高中生来说,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思维都比较开阔,对于抽象的事物也能较为容易的接受;专心程度不是很理想,由于某种原因很容易情绪化而导致上课不能专心;求知欲不能持久,尤其是在求知欲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而导致厌学。 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说教学程序

一、在通风的情况下,将苯带进教室

让学生亲生接触一下苯,通过直观的感受来学习苯的相关物理性质;比如苯是没有颜色的,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二、 模具带进教室

通过预习知道苯的分子式,由6个碳6个氢组成的;请几位同学根据分子式用模具组装苯的结构;由其他同学讨论那个结构更为准确以及为什么。 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来归纳总结苯的结构。

老师给出芳香烃的概念:在有机化合物中,有很多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碳氢化合物。苯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芳烃。

三、 将教室搬到实验室

1、

2、 燃烧反应直接给出现象和反应方程式,因为在次之前已经学了很多关于有机物的燃烧反应。

老师做示范就行学生观察,在实验过程的中学生尽可能的离实验桌远一点。 并且在做苯的取代反应后,可以探讨下为什么一定要液溴,溴水行吗?以加深学生对此反应的理解和判断。

在做苯的消化反应时注意提醒学生温度计的位置(在水中),以及反应物的加入的顺序(将浓硫酸加入浓硝酸中,最后加苯),在做实验过程中也就顺便帮助学生复习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一些反应物的使用的注意事项。

第五篇:《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殷美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 2.说学情 3.说教学方法 4.说教学过程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在结构上,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并与必修1的《鸦片战争》相连。在内容上,主要分析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近代的经济现象,体验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和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现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的理念。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以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目的。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让学生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其中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目标为基本达到,逐步深化过程与方法,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而难点呢,是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洋务运动。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且高中历史以专题史形式出现,时空跨度大,学生对经济史比较陌生。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学科特点,老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在教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内容和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认知特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采用谈话法、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在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生、师生交流互动,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的目的。

第四个部分是我的教学设计。 在本课导入部分,设定3分钟。”

播放《黄梅戏》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夫妻双双把家还,”导入新课。这里以民俗歌曲导入,引起学生听觉上的共鸣,构建对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认识,引发思考。

新课的教授时间为35分钟。

1、运用男耕女织图片、文字材料等多媒体形式,总结自然经济的特点。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教材阅读,、 史实材料等,在这里老师设问:“鸦片战争后,这种虽美好但却脆弱的经济结构逐步解体的背景原因是什么以及有什么样的表现?”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吸引同学兴趣,让学生由浅入深思考,从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积极投入课堂,采用问题中心教学法与“谈话法”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结合表现逐点引申出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帮助学生对此有更深的理解,提升学生感悟历史、融会贯通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在学习经济的第二个变动——洋务运动的兴起时。首先,利用通过影像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背景、代表人物、主张和目的,增强直观性,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在实践活动部分,要求学生识记活动内容,为此我设计表格填空,让学生动手,主动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洋务企业性质,培养质疑的能力。再次,播放影音资料《洋务运动》,让学生找出其失败的标志和讨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肯定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法。

最后,评价洋务运动,采取现场小组辩论的方式——老师抛出辩题(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成功的,又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失败的,对此,你怎么看?)引导学生辩论,再得出结论: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使中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这里运用辩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写作、辩论等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屏幕显示张謇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张謇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说明了什么?从而借此引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里选择张謇,是因为学生对状元实业家有兴趣,温固而知新,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利用多媒体展示民族工业出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总结出产生的时间、人物、分布、代表企业。以及企业分布地域的共同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分析原因时,同时与前面所学部分相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建构生成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探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有哪些?),然后让学生代表点评,师生共同总结。小组合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在小组汇报中,需要各个同学互相合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各种不同的思想碰撞,有利于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最后做课堂小结,布置练习,巩固知识。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说明了这节课“教什么”、“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和指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下一篇:圆锥的体积导学案

热门文章

原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