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运用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子政务运用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电子政务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网络化行为,需要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作为支持。电子政务更是一个政府的行为,应用于各级政府的各项社会管理中。电子政务是对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并不只是单纯的将政府管理实务置于网络上。最后,电子政务是一项引领变革的工程,需要把握方向,整合流程,努力形成电子政务发展的新环境。

电子政务运用信息技术论文 篇1:

行政环境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研究

[摘要]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发展催生的适应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它的发展,与其所处的行政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本文运用行政生态学的方法,对中国的电子政务的建设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行政生态学;电子政务;制约因素;影响

随着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的迅猛推进,行政环境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复杂影响。成为国内外研究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行政环境,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讲,是指围绕行政系统主体开展行政活动的外部境况,是各种直接地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按照行政生态学的观点,任何行政行为都是行政主体与其行政环境互动的结果。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模式,并非孤立地进行的,其推进速度的快慢、效益的好坏,受到各种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一定政务环境的产物。为了弄清行政环境对电子政务的影响作用,在肯定电子政务对行政环境积极改造作用的基础上,有必要将国内外关于行政环境对电子政务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充分认识环境要素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为营造有利于我国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政策参考。

1 电子政务的内容分析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一项项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阻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因此,电子政务的内容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全面理解:

首先,电子政务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政府为公众处理事务和政府的内部行政管理活动都通过电子技术或通信技术实现,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他们努力的目标。

其次,电子政务的范畴涵盖政府机关内、外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从实质上来看,电子政务要求在提高政府机关内部管理绩效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和网络平台,全方位、高效及开展机关自身以及面向社会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再次,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务”而非“电子”。电子政务的实现离不开网络平台,离不开电子化的手段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但电子化的技术只是辅助手段。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务、是管理、是服务。从根本上来说,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意味着政府要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职能及运作模式,促进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并与国际接轨。同时也意味着政府机关将打破“金字塔”式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打破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公众之间的沟通障碍。因此,电子政务不仅是政府事务或政府内部的电子化,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实现政府公开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使得公众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服务和其他服务。

最后,电子政务的首要目标是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使政府服务更方便、更快捷、更透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节约了公众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与精力。过去,为了获得批文或领取证件,公众不得不经常跑相关的政府机关,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很多事务可以在网上处理,人们不用亲临政府机关的各个部门。而且,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商人也不用跑政府的相关机构,以网络为基础的政府采购系统可以助其一臂之力,他们可以很方便地从英特网上了解政府的采购信息。电子政务同时也使政府变得更透明,公众可以轻松地访问政府及其机构的网站,从而了解了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的,是否体现了为公众服务的理念。

目前,电子政务的概念仍然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的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现有的政府组织形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工业化的行政管理的需求和技术经济环境相呼应,已经存在了200年以上。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经济的到来,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政府的组织形态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水平的网状结构转变,减少管理的层次,以各种形式通过网络与企业和居民建立直接的联系。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学者将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对原有的政府形态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希望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最终构造出一个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政府形态。

2 行政生态学对中国电子政务的影响

行政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行政管理与其周围环境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以及公共行政对该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影响。电子政务是一项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系统工程,发展受到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符号系统和政治构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一种积极先进的变革力量,它对我国的国家行政体系、价值观念、政治生活、个人参与和评价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态度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的行政生态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2.1 经济要素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

行政生态学把经济要素列为影响行政的第一位要素,认为一个国家的行政模式基本上由该国的经济结构所决定。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从就业结构看,像农业经济;从产值结构看,像工业经济;从带动结构看,又像信息经济。因而从整体上而言,中国的社会形态是处于过渡型社会。

中国区域经济实力的差别带来电子政务发展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在同一个社会中同时存在不同的行政制度、行政行为和行政风范,从而出现极不调和的现象。一方面各地区域经济实力、网络基础不尽相同,对应着各地电子政务的发展也相应的差别化,造成新一轮的电子政务的发展上的地区差异,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将减弱电子政务全局上总体效益。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在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通常是流程没有完全改善,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并存,无法发挥电子政务的优势却更添了政务负担。

东部沿海城市由于对外开放的程度比较高,更容易接受到国际的压力会主动地接受电子政务的观念,来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以便改进地区的服务环境,吸引更多的项目与资金,为了迎接国际化的挑战,这些城市会更积极地推进电子政务。这些地区环境比较好。项目也容易成功,因而也容易保持高的积极性,西部一些落后地区则相反。

2.2 社会组织的变迁是电子政务的发展动力

行政生态学注意到社会组织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不同作用。社会组织是社会个体为了一定的目标自愿组成的社会结构体。电子政务的发展构建于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连网使全球化的程度深化,产生了一种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组织形式一一“网络社会”。互联网使社会组织不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

生活方式等等的冲撞与融合成为必须面对的事实。这样对于保障社会主体的自由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提出了新的问题。

社会组织与政府传统沟通模式是国家通过垄断和控制传媒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和灌输来形成社会的认同意识、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垄断和封锁那些不利于政治稳定的信息,用强有力的措施来控制传媒,发布经过筛选过滤的信息以营造统一舆论,控制舆论导向;二是通过诉诸道德、伦理和思想意识等方式的说教和灌输来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以赢得民众对宪法的忠诚,对制度框架的认同和对政府的能力、政绩的肯定,三是政府控制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使之与政治发展水平相适应。

价值取向方面,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非人性化导致科技与人文的割裂加剧。信息时代“数字鸿沟”的凸现,无疑使这种割裂的负面效应空前显著。“数字鸿沟”日益扩大意味着信息贫困者生存、发展的权利受到限制,极有可能或正在被数字化时代所抛弃。网络一族分享着统一的知识和语言,而排斥外来者。毫无疑问,数字鸿沟正导致网络化新的“种族歧视”的产生,人的存在被虚拟化、机器化,导致网络一族忽略他人的存在,把他人当成符号看待,无视他人的尊严等等,人文关怀冷漠、伦理道德弱化。

思想观念方面,互联网的物理结构让信息自由传播,使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无政府”、“个人至上”、“绝对自由”等口号充斥着网络社会,边缘文化的泛滥,以及各种虚假信息和无聊信息的传播,对主流社会构成了威胁。

生活方式方面,电子空间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人的个体能力和交往能力。互联网给人们营造了丰富的话语权利,个人的自我表现不知不觉代替了主流文化的说教。公众享有大部分行动的自由,逐渐适应了独立思考,更加强调自己的权利而保持思想的独立性。政府对于民众信仰、宗教和政治观念,变得越来越不好控制了。任何一个网民都“能够”随意参加国际网上社团,“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能够”阅读国家严格禁止入境的各种信息。

2.3 沟通网的虚拟化增加电子政务发展的复杂性

行政生态学关注的另一个要素是沟通网,包括社会的文化水平、使用语言的状况、社会舆论的力量,以及通讯和交通的状况等使整个社会互相沟通的手段。电子政务发展的载体是互联网,是一种虚拟环境的沟通网。

从社会的文化水平的角度来说,行政生态学认为沟通网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动员性”(Mobilization)和“同化性”(AssiInnation)。所谓动员性指社会人口参加庞大的沟通网的程度,所谓同化性则指全社会人口对同一价值体系与目标等的认可程度。在变化的社会中,尤其在工业革命之后,特别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使社会前景与社会取向的问题变得更加尖锐。人们之间,以及人们与事物之间新的关系正在被强烈地感受到,新的信息和种种新的取向获得了广泛深入的需要比任何专门化的政治、军事或商业信息所引起需要都更为广泛和深入。显然,一个社会的沟通水平高,则容易在更多的问题上更快地达成共识。反之,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就面临着比较多的不同意见和麻烦。

从使用语言的状况来说,互联网英文信息优势使网民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价值理念。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无国界数字化空间”中难以控制的信息跨国流动,信息输出大国更容易将本国的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数字化空间传递给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扩张。

从社会舆论的力量的角度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量大、成本低、简便易行、无国界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每一个上网者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程序和网上协议程序传播或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这势必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当网络作为一种文化和信息通道时,利用它对不同制度、观念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乃至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就成为一些国家推行国家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作为信息多媒体工具,具有强大的消费和娱乐功能,极大地刺激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它对于政治文化、精英文化的建设有消解作用。在繁杂的信息网络中,不仅存在无用的垃圾信息,而且存在危害性颇大的虚假信息,导致社会舆论的力量离散化。

从通讯和交通的状况角度来说,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易沉溺于虚拟环境,将增加与外界隔离的危险,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另外,如果把一种虚拟的环境当成真实的来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会逐渐脱离真实的世界,对现实产生某种疏远感、淡漠感、甚至不信任感。

电子政务发展的载体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对人们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热情有消解作用,导致政治观念的淡化,增加了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的复杂性。

2.4 符号系统和政治构架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迫使电子政务的发展适应全球性政府效能竞争

电子政务作为一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而被发明。它作为一种政务媒介的力量有可能改变了所有先前的行政和政治运作方式;作为一种社会传播媒介的力量有可能影响社会关系的体制和形式;作为一种电子媒介的固有属性改变了我们对现实的基本感知,并由此改变了我们互相之间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作为一种强势的政务媒介,在改变我们社会的规模与形式的过程中,借助极大增长了的政务信息流动性而获得了它的地位。

社会政治符号系统,包括政治神话、政治法则和政治典章等。这些实际上就是关于政治意识和政治游戏规则的影响。行政生态学认为政治神话中包含一些直接影响着人民的政治意识。电子政务的发展的载体互联网已成为文化渗透,尤其是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会大量涌进别国网民的眼睛,人们把互联网上的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同本国的政治文化进行比较,并做出评价,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网民的政治导向和信仰的变化,造成了对主流政治意识冲击。

行政生态学认为政治与行政应该是分离的,政治领导行政,而行政则实现着政治的目标,这种关系决定了政治结构也是影响行政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网络化全球语境中,无中心、反体系、多样化、个性化的后现代性正在瓦解现存的以等级结构和统一规范为特征的工业体系。在这种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相对静态的政治模式和价值体系不再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它对个人生活逐渐失去规范力和促进力。对于有钱或有知识的人来说,国家的界限开始模糊,他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栖身和创业的场所。网络使公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渐淡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力量才能吸引住越来越没有祖国观念的精英人才,精英人才的大量流失从根本上毁坏了国家强大的重要基础,精英人才对祖国的漠视,知识和财富领域的弱者却给国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产生了更严重的依赖;因此呈现全球性政府效能竞争的态势。

行政管理领域,已约定俗成地存在一些国际标准,

如行政决策优化标准、行政效率标准、行政功能评价标准。行政作为政府的功能和活动,是一种“生态现象”,必须考虑到国际因素这一影响变量。在世界主要国家政府已移至“信息化生存”时,如果我国的电子政府实现不力,在全球政治的互动体系中处于边缘、吸附地位,将有碍国家利益与愿望的表达,以及国际讯情的接收。

3 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策略选择

分析目前我国所处的特殊行政生态环境及行政生态环境中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相关因素,可以清楚地看到现行行政生态环境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电子政务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是构造一个信息时代的政务。因此,每一个电子政务应用项目的推进,都需要有法律、法规、行政、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和有机组合来推动。根据目前我国的行政生态环境和国情,主要应考虑从行政观念、行政文化、行政制度等几个方面来推进,为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首先,必须从深层次理解电子政务的内涵。电子政务作为全新的行政管理改革模式,采用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以一种更加便捷、面向公众和颇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这与传统的模式完全不同,它将影响到政府机关与公众、企业和其他机构之间的行为关系,也将影响到它内部的业务流程和公务员的工作方式。因此,在对现有政府形态进行改造时,并不是简单地将政府的服务移到网上就可以实现。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在改进政府对企业和居民的服务的同时,必须对政府的业务流进行重新设计,对政府的结构进行重组,在电子手段的帮助之下简化政府与企业、与居民的互动,降低政府业务运行的成本。所以,电子政务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上网工程,而是一个引领变革的系统工程。

第二,树立正确的电子政务运营理念。电子政务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管理思想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因此,在我国推行电子政务的过程,也就是在政府管理领域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摈弃陈旧过时的管理理念,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电子政务运营理念,是电子政务成功的保证。电子政务的运营理念包括:法制理念、服务理念、民主理念、公平理念、科学理念、责任理念、效能理念、系统理念、创新理念和安全理念。

第三,需要国家制定统一规划和标准。电子政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和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来自最高领导层的推动,需要其制定统一的规划和设立专职的领导组织机构。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没有制定出全国性的政府信息化的中长期总体规划,特别是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致使目前的电子政务形成了“诸侯割据”、“信息孤岛”的局面。

第四,改革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以适应电子政务的需要。目前政府管理的模式仍然是内部管理型的,按区域、级别、行业划分,各部门独成一体,相互间信息共享较为困难,更谈不上信息传递畅通,这显然不能适应加入WTO后对政府管理转变的要求及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政府上网将打破原有的政府办公管理方式,从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改变成扁平式、无中心式的网络结构。由于网络没有权威,机关固有的领导权威性受到挑战,其工作机制、方法、思路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促使政府行政管理加速转化为服务管理型,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交流的接口。因此,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必须改革,以适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第五,重塑适合电子政务发展的行政文化。电子政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打破金字塔式的机构设置,重新设计政府流程,便于公民参与各种活动和政府针对具体的公民或群体及时作出反应,切实提供各种服务。所以,树立服务行政理念,逐步完成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思想转变,最终实现从管制行政文化向服务型行政文化的转变,是电子政务推进的内在必然要求。

第六,构建电子政务需要的沟通网——政务信息网络要互联、互通,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割的制约,成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在此基础上,整合政府信息资源、信息共享、政务公开,提升社会信息化意识,以实现社会的“动员性”和“同化性”,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网上互动。

最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一个法律支持环境。我国近十多年来虽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法律法规体系,但与信息和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尚处在调整之中。与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的立法,如信息公开法、电子文件法、数据保护法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电子政务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电子政务立法建设是电子政务能否成功的保证。

总而言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选择一定要与目前的行政环境相适应,综合考虑各种行政、社会、法律、文化等因素,建立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电子政务活动与行政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政府“善治”的目的。

4 结论

行政生态学认为以上要素之间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交叉作用、互相影响的,因此在实际考察中,情形是错综复杂的,既要注意单个分析这些重要因素,又要注意到彼此之间的互动性。行政生态环境所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不仅仅是人文社会环境,还包括自然社会环境;不仅仅包括国内环境,也应包括国际环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宏观环境,也应包括一省一县的微观环境;不仅包括静态的行政环境,也应重视动态的行政环境。

通过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对行政生态的影响分析,笔者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我国行政环境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不能忽视次要方面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其次正确认识我国行政环境的外在表象与内在实质的不一致性,在电子政府发展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电子政府发展措施。仅从表面现象出发制定电子政府发展措施,就很可能造成行政秩序和经济秩序的混乱。再次正确认识我国行政环境的多样性,注意各地、各级政府行政环境的差异性。我们只有因地制宜、因级制宜、因行业制宜地制定改革措施,才能使电子政务良性发展进而优化行政环境。

作者:张 震 刘 芬

电子政务运用信息技术论文 篇2:

上海市电子政务的实践研究

[摘要]电子政务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网络化行为,需要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作为支持。电子政务更是一个政府的行为,应用于各级政府的各项社会管理中。电子政务是对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并不只是单纯的将政府管理实务置于网络上。最后,电子政务是一项引领变革的工程,需要把握方向,整合流程,努力形成电子政务发展的新环境。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管理与服务

“电子政务”,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

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处理社会管理手段,正逐步在我国,特别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一些先进城市中得以运用,并在政府的各级管理工作中的逐步铺开,在不断实践中得到修正和发展。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从宏观上来说促进了政府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进了政府管理创新方面的革命性作用。从微观的角度上看,落实了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网络化的政务资源共享更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能和透明化。

一.我国电子政务概述

1.电子政务在社区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

随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目标的提出,社区作为整个社会最基层的公共服务单位,其基础性的公共事务还似琐碎,却是最关乎民生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电子政务与社区公共管理工作的结合,是社区管理工作得以信息化的有效手段,其有利影响也逐步凸现。

(1)电子政务架起了居民、企业与政府的平台。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电子政务的逐步推行进一步实现和发展了人民民主,为居民与企业提供了与政府沟通、交流的平台,方便了居民、企业办理与政府打交道的各项事务。其中,打造社区信息化管理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起到了更好地为基础社区服务的功能。

(2)电子政务有利于社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电子政务将政府信息得以公开化,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同时,也使市民第一时间了解到政府工作进程,网络化的平台让市民可以足不出户、方便快捷地对政府工作提出意见,甚至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电子政务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3)电子政务提高了政府内部的工作效率。

我国各级政府的政务领域繁多,涉及经济社会多面多层次,关系到市民、企业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电子化的推进,避免了以往政府工作部门用纸张传输的麻烦和重复工作的资源浪费,为高效率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电子政务的应用有效减少了政府内部机构设置,优化了人员结构,促进了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

2.我国电子政务的实践情况

20世纪80年代,电子政务开始在我国得到建设性的实施。中央到地方,城市到农村,相继获得局部性应用和阶段性的成果。从硬件设施上看,各级政府都积极投入相应配套设施的建立,各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也基本搭建完成。从应用效果上看,已形成了网络化的沟通和信息的共享,政府内部办公效率提高,外部服务成效显著。21世纪后,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力度的加大,我国的电子政务基本完成从基础建设时期向全面应用的变革时期转变,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各级政府正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①的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快建设政务平台,整合信息资源。

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还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以及行业间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一些政府重点部门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其它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相对迟缓。其中地区差别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发展较快。行业差别表现为与银行、电信等金融与通信企业以及税务、海关等国家重点支持的政府行业部门相比,多数政府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资金缺乏。

二.上海电子政务的实践情况

上海政府作为全国的龙头,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上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形成了覆盖市、区、街道的三级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市民的信息更被编入了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中。

(一)电子政务在上海的建设与应用主要呈现三个主要特点

1.应用成效显著。

上海在提高电子政务硬件配套设施和技术水平的同时,从实处落手,组织工作人员,特别是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领域的培训,部门业务运作实现了从“不规范到规范、不透明到透明、手工到电脑”的转变,显著地提高了部门的办事效率和质量。

2.政府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科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政府部门的工作程序得到了简化和优化,人力、物力都得到了节约,以往需要人力奔走的事务、部门间需要盖章证明的繁琐耗时的硬性程序渐渐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对接、信息的共享得以取代。这样一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使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3.整体应用上条强块弱。

由国务院直至乡镇政府的由垂直的各层次的办事机构组成的纵向层次网络,在条形应用上较强。从横向块来看,由各管理层的职能部门组成的网络应用还较弱。上海电子政务总体呈现局部合理,整体欠佳的现象。

(二)信息化实践中各具特色的网络平台

随着信息化应用不断拓展,地方与区域信息化的建设逐渐呈现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上海“信息港”的建设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城市信息基础结构,建立了大量的高速、大容量的信息传送、服务平台。

1.“中国上海”网。上海精心开通了“中国上海”门户网站,链接政府各部门以及人大、政协、区县政府、社会团体等各类网站240多个,政府可提供网上受理事项703项,主要包括“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便民服务”、“互动平台”等版块,全面保障市民24小时访问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政府公报等最新政府信息。如今,上海开始执行新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向社会主动公开除保密以外的各种信息,全面实现的政府工作透明化的承诺。

2.上海社会保障网。社会保障网是实现社会保险制度运作电子信息化的网络,使每个公民在提取、支付、查询保险业务方面得到高效、便捷的服务。一张小小的社会保障的智能IC卡便覆盖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多个领域。

3.社区服务网。为了配合“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实行,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上海各街道社区相继建立了面向市民服务的网络,以增强政府和社区服务的功能,提高工作透明度,方便人民生活。目前,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基础性公共服务部门,上海全市97%的街道都拥有社区政务管理平台。对街道本身来说,“一次采集,多次、多方使用”的信息共享模式避免的居民信息重复采集、重复填报。

四.促进上海市电子政务实践发展完善的若干建议

1.把握方向,整合流程,实现“单一窗口”和“一站到底”

流程的整合的前提是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公用共享是系统后台之间的协同合作的硬件保障,只有信息的真正公开透明才能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社会信息的进一步平等。通过设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应当通过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前端服务接入综合应用平台,从而实现一站式服务,前端服务平台接收到所需办理的事务,通过强大的应用平台进行各部门各层级的交互处理,是避免部门之间的推诿拖拉的有效措施。流程中的牵线连接应当合理清晰,切忌让千丝万缕的流程连线变成一团乱麻。

2.突出重点,丰富内容,发展“个性定制”和“电子民主”

政府掌握着80%以上的社会信息,市民所需要的信息量其实是存在差异的。例如,旅行爱好者希望了解与旅行相关的签证、食宿、交通等信息;而投资者则关心利率政策、经济走势。政府在服务的内容等方面可以通过市民个性化的定制提供与其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令信息服务更具效能。随着电子化政府的不断发展,“电子民主”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电子民主”提供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的交流、公众对立法的参与意见,以及更进一步的民意调查,甚至是在线选举。电子化的民主在日后的实际运用,相信对市民参政议政以及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有着相当的促进作用。

3.力求实效,强化应用,推行“层层深入”和“环环相扣”

电子政务的逐层推进的模式。前台通过统一的应用平台将数据汇总到数据中心,而数据中心向上可以为部门服务,向下则通过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网络,为街道各项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作为门面的“中国上海”的门户网站得到相当关注的同时,更应当看到,社区层面的信息化同样相当重要。社区服务中心以“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理”为原则便民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社区网站的建设,将政府到市民的“最后一百米”连贯畅通。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层层深入原则,稳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是电子政务发展成功的保证。

4.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努力形成电子政务发展的新环境

电子政务的法制化需要一个“灵魂”,即需要一个政务信息基本法,规定立法宗旨、基本原则、调整对象与范围、信息法律关系、奖惩原则等,其他相关法律以此为纲,不得抵触。在此基础上,构建法制体系框架。一方面,对可能形成的各类信息法规的边界关系进行统筹考虑,构建一个立体的初始框架,自上而下地指导法制化的形成和完善;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法律法规、一些相对成熟的领域,尽快从实际出发,进行修正和补缺,自下而上地完善初始的立法框架。

弗里德曼说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是平的”②。在这个全球化的过程中,信息网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推行势在必行。上海作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的国际化大都市,其政府的各项政务应当加入网络这一新空间,构成三维立体的全面的政府形象。

注释

①“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两网”: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一站”:政府门户网站;“四库”: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十二金”:重点推进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等十二个业务系统。

②“世界是平的”: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The World Is Flat》一书中提出将全球化分割成三个阶段,在“全球化3.0”中,软件的不断创新让大洋两岸的人们可以通过海底光缆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肤色和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门槛。

参考文献

[1]杨世运.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对策[M].中国科技论坛,2001

[2]徐晓林,杨锐.电子政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姓名:谢恺.性别:女,出生年月:1986,7.民族:汉.籍贯:上海.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或所学专业:企业管理.

作者:谢恺

电子政务运用信息技术论文 篇3:

如何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近些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政府部门中,信息化领导力既是领导干部运用信息技术影响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实施政府管理活动,以实现政府创新能力,也是领导干部运用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处理公共事务,以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过程。它是大数据时代领导干部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导干部运用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履行领导职能的核心体现,是政府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键驱动要素。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化领导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前信息化领导力存在的不足

随着政府大数据应用的蓬勃发展,领导干部应用大数据以及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一些领导干部在数据敏感性、网络沟通、协同整合以及信息安全意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是数据敏感性欠缺。数据敏感性是指领导干部从政府海量、复杂且冗余的数据中识别有价值数据的意识,是领导干部大数据战略意识的重要体现。随着政府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设,行政审批数据日益庞大。在政府大数据应用中,领导干部的数据敏感性还有待提升。一方面,以部门模式推进建设的重要数据库,如人口数据库、企业法人数据库、自然资源数据库等重要信息资源仍以孤岛形式、静态地“存档”于各自的信息中心,并未实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对于政府在线服务平台获取的网络实时记录与信息,大多数政府部门尚未使用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技术进行快速分析和计算,未统计出公众诉求分布、办理情况、满意度等。

杭州东站启用智慧高铁枢纽应急指挥中心

二是网络沟通能力薄弱。在大数据时代,领导干部的沟通对象不仅包括部门成员、公众,也包括网络意见领袖和网民。网络舆论是社会敏感事件与热点问题的反映,尤其在突发事件中,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监管是领导干部网络沟通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部分领导干部在网络沟通中表现出的拖延和随意等行为,对时事动向、舆论发展以及政府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是协同整合能力不强。当前,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得到广泛的实践与发展,但各地网上政府服务平台多为独立建设模式,对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考虑不足,尚未形成多地区、多部门协同推动政务服务的有效协调机制,重复采集、一数多源等情况较为普遍,政府部门间协同不足、配合不畅、重复建设等问题仍然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办事效率。

四是大数据安全意识淡薄。大数据安全意识是领导干部信息化領导力的保障,也是政府大数据应用对领导干部信息化领导力的新挑战之一。《大数据城市网络安全指数报告》(2017)运用漏洞扫描检出量、第三方漏洞报告量、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次数、网页遭篡改数量等指标对我国36个中心城市的政府网络安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政府的网络安全性差异较大,有13个中心城市的政府网络安全指数不到0.5。领导干部对信息安全威胁认识不够,大数据安全意识淡薄,无法应对政府大数据应用中的安全问题。
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路径

针对当前我国领导干部信息化领导力存在的薄弱环节,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干部信息化培训。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信息化培训机制是提升领导干部信息化领导力的首要途径。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模拟大数据工作情境,让领导干部在培训中更多体验政府大数据应用带来的变化。中央编办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于2017年举办过机构编制信息化专项培训班(领导力班),向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讲授发展大数据的重要性、政府在大数据领域的转型和布局以及政府大数据应用等内容,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提升领导干部的信息化领导力。领导干部信息化培训可以依托大学与各地党校,不断更新信息化培训的形式与内容,立体生动地向领导干部呈现大数据与政府管理融合的趋势,让领导干部深刻体会到大数据给政府管理工作带来的巨大变革,在对待政府大数据应用与发展问题时,多考虑战略性、系统性和时效性。

二是整合多元网络沟通模式。多元在线沟通模式是提升领导干部网络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方面。大数据时代,领导与下属、公众的沟通方式日益多元化和虚拟化,既给领导干部的沟通带来了便捷性和及时性,也给领导工作带来大量的信息冗余与“噪音”。通过整合与重塑多元在线沟通模式,系统分析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在线沟通模式对领导干部沟通效果的差异性影响,可以发现,在例行沟通过程中,政府门户网站与手机客户端的沟通效果更理想;而在非例行沟通中,如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通常是领导干部进行沟通的理想模式。领导干部应重视多元在线沟通中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监控队伍,在沟通中掌握舆论动向,严防“蝴蝶效应”,增强政民互动。此外,要系统评估不同在线沟通模式在领导干部沟通活动中的效应,整合与重塑多元在线沟通模式,推动实现“一网两微一端”联动效应,加强领导干部网络沟通能力建设,进而有效提升领导干部的信息化领导力。

三是引入信息化领导力考核要素。信息化领导力是领导干部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大数据应用中领导力的核心体现。以信息化领导力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在于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考核标准,将信息化领导力的四维结构进一步细化,形成具体的评价指标,并将评价标准运用在领导干部选拔与晋升中,促进领导干部素质结构的完善与发展。以信息化领导力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也意味着要在考核过程中引入大数据技术,对领导干部推动部门工作信息化、信息平台建设以及大数据应用等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江苏省镇江市2014年率先采用大数据与微观察相结合的形式,根据项目信息的挖掘、跟踪、落户等数据,对考核对象的工作量、工作成效和工作成本进行分析,综合采取数据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对领导干部的立体考核。在干部考核中引入信息化与大数据要素,有效形成对领导干部的过程监督,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领导干部应对大数据时代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提升政府大数据应用中领导干部的信息化领导力。

四是打造政府政务云工作方式。大数据时代,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的信息枢纽,政府政务云可以通过数据集成和融合技术,打破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部门问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政府智能决策提供支持。政务云平台是对政府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平台的升级。在我国,未来国家级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目的是打通我国政务云服务通道,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业务协同。由此可见,领导干部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既要求其积极适应政府政务云工作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对政府工作进行指导,也要求其引导部门成员在政策制定与公共服务等活动中运用政府政务云,加强协同办公与信息共享,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

作者:陈文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际商务谈判注意问题论文下一篇:信息安全技术电子政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