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论文

2022-04-1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10年以来,货币政策经历了多次方向性的变化,并以基准利率和准备金率调整为主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在资金市场上显现出“松”与“紧”的实际效果。与此相联系,一些地区的银行业在货币政策“松”、“紧”变化中整体盈利能力增强或降低。其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化很少受到影响,甚至与信贷规模变化方向相逆。

国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论文 篇1:

推广单位人民币结算卡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效能

2003年9月,人民银行颁布了《人民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此办法的实施为银行计算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和使用提供了规范标准。而且,人民币结算账户业务为客户提供了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质量。同时,结算支付业务的推广对所辖经济金融环境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客户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在多渠道、多功能的业务环境下开展结算业务。因此,在2010年底,国有商业银行率先推广单位人民币结算卡,以建立多样化的支付结算渠道,提高支付结算效能。

支付结算业务是银行业三大基本业务之一,从事着社会经济活动各项资金清算的中介工作。因此,支付结算业务的载体——银行结算工具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银行结算发展的重要角色,在维护社会经济金融秩序和促进经济金融的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创新活动推广单位人民币结算卡,将单位账户结算从柜面服务渠道、网银服务渠道拓宽到自助服务渠道、网银服务渠道、柜面服务渠道的多样化模式,实现7×24小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在风险防范、客户便捷、资金多层次管理等方面极大推进了支付结算的效能。

一、推广背景

近几年,银行在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公众形象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理念,拓宽了服务形式,充实了服务内容,在柜面、理财中心、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不同的渠道提供了多层次的银行服务。但从客户的反馈情况看,银行服务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随着银行业务高速发展,资产负债规模、客户数量、业务产品和服务领域不断增加,网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支付结算业务的开展,但在现金方面仍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缓解柜面的服务压力,也对客户的满意度产生影响。

二、推广优势

单位人民币结算卡是由国有商业银行面向单位客户发行的支付结算工具,客户能够凭卡片的密码办理相关联账户支付结算及法人理财业务的账户集合管理、使用。该结算卡具有身份识别、转账汇兑、现金存取、信息报告、投资理财等功能。让客户即使在节假日也能够对结算账户进行存取现金、转账支付等的操作。

单位人民币结算卡为单位客户提供了柜台、网银、POS、ATM等多渠道交易方式,让客户即使在非营业时间也能办理业务。同时减轻了排队压力,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对于银行来说也降低了金融风险。总的来说,单位人民币结算卡对提高商业银行结算业务质量有如下五大优势:

(一)免印鉴。单位客户可不通过印鉴验证,只需凭卡通过密码或密码的附加支付功能对卡进行支付结算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客户,交易也更加简便、安全。

(二)提供多渠道办理。客户可以在国有商业银行ATM、POS、网银、柜台办理结算账户的查询、转账、存取、对外支付、法人投资理财等业务,实现7×24小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让客户足不出户办理业务,免去网点排队的麻烦。

(三)一卡多户。结算卡一张卡片关联多个单位结算账户,包括主账户和子账户。主账户是客户主结算账户,客户凭此账户办理支付结算,法人理财等业务。结算卡关联主账户应为正常状态的单位结算账户,包括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子账户由客户申请,与结算卡相关联,可为正常状态的单位结算账户、定期存款账户、贷款账户、保证金账户以及理财账户。一卡多户让单位客户实现对账户统一统筹管理,减少了企业一头多户的现象。

(四)一户多卡。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管理,设置不同的使用需求,开立主卡与子卡。主卡是指与客户指定账户集合相关联的结算卡,具有通过主账户实现对外支付结算、现金存取、投资理财功能,可查询主、子账户余额及明细,实现卡内主账户与子账户、子账户与子账户之间的卡内转账,设定指定交易对手账户集合及申请办理子卡等功能,并可对子卡的关联账户集合、交易对手账户集合及主账户功能权限进行设置。

(五)支付限额控制。根据不同的交易对象,客户可以对资金结算进行额度差别化,在满足《单位人民币结算卡支付限额标准》的前提下设置不同的交易限额,进一步确保了资金的安全。

三、推广措施

单位人民币结算卡的推广,对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效能,提升资金业务结算产品应用水平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推广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认识,共同推广

单位人民币结算卡面向国有商业银行单位客户发行,客户凭卡及密码(或密码和附加支付密码)可在营业网点柜面及ATM、POS等自助渠道办理业务。客户可根据其内部资金管理权限需求,申领并灵活配置结算卡主卡、子卡。结算卡可在ATM、POS自助办理交易,扩展了其交易渠道,解决了客户节假日存取现金、转账支付等困难,减少了客户柜面排队等候等时间,将进一步分流对公柜面交易量。采用结算卡在柜面办理结算业务时,以核验密码(或附加支付密码)方式替代传统的印鉴核验,减少了印鉴审验等柜面业务工作量,提高了风险防范能力。渠道自助交易以及柜面采用免填单、免填写支付凭证的方式,不仅节省了客户使用票据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客户,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还减少了纸质凭证的使用及档案保管量,有利于加强银行内部管理,降低档案管理成本。结算卡的推广应用,对于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单位客户的结算服务水平,提高支付结算效力与市场竞争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单位人民币结算卡的推广涉及从总行到地区分行的联动营销,包括资金结算、公司业务、个人业务、信息技术、营运管理及相关制卡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配合,多部门分工协同工作,认真落实客户营销工作。

(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单位人民币结算卡使用率

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营销宣传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单位人民币结算卡的推广工作,消除传统的人民币结算账户办理方法的影响,提高单位客户对人民币结算卡的感性认识。建议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单位人民币结算卡的宣传力度,进行多层次与多方位的培训。就单位人民币结算卡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相关政策规定进行整理、归纳,编制人民币结算卡使用手册,并尽快发放至一线营销人员,帮助营销人员及客户掌握单位人民币结算卡的使用方法。同时,利用激励手段制定营销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深入联系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齐心协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需要改善结算卡受理环境,优化沟通机制。建议各领导部门多调研一线营销人员,了解单位人民币结算卡使用情况,梳理问题,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高人民币结算卡营销的效率,优化受理提交流程。

(三)不断完善结算卡业务系统

发行单位人民币结算卡,涉及到ATM、POS、网银、柜面等多个系统。针对这些系统的单位人民币结算功能,各级营销人员应该收集客户的意见,并提出优化建议。只有不断地进行完善,才能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从化支行)

作者:许广平

国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论文 篇2:

发展支付结算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2010年以来,货币政策经历了多次方向性的变化,并以基准利率和准备金率调整为主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在资金市场上显现出“松”与“紧”的实际效果。与此相联系,一些地区的银行业在货币政策“松”、“紧”变化中整体盈利能力增强或降低。其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化很少受到影响,甚至与信贷规模变化方向相逆。2012年上半年,央行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并不对称调整浮动比例;9月份人民币贷款仅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7.3%。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速反映了一种迹象,商业银行依托信贷高增长、高利差收入为主导的盈利模式亟待调整。

一、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化趋势

商业银行业盈利模式,是指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主导结构,可分为传统业务型和非传统业务型两种。传统业务型简单来说就是以存贷息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非传统业务型则是指非息差收入占较大份额的盈利模式。现阶段银行非息差收入主要包括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其中中间业务占主导地位。在国际较为成熟的商业银行中,支付结算类收入一般占据了中间业务收入三分之一强的份额。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银行业均以传统盈利模式为主导。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面临着经营环境的深度变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规避金融管制的需要以及增强同业竞争力的压力,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寻求盈利模式的调整。特别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新为银行业盈利方式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手段。以美国为例,由于上世纪80年代金融管制的放松,激烈的竞争导致大量银行倒闭,在促成银行资本集中和垄断加强的同时,也使银行筹资成本不断提高,传统存贷业务举步维艰,迫使银行业寻求新的出路。在以上诱因下,美国银行业竞相以发展非传统业务改变盈利模式,获取更为稳健的回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美国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2011年度,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利润仅占总利润的20%左右,承兑、资金清算结算、卡基支付、网上支付等大量中间业务创造的利润占据了主导。而支付结算业务作为资金运行载体和最终清算渠道,在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银行业发展中,高储蓄率传统和存贷利差较大的政策因素促成了利差收入主导的银行盈利模式。该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银行业的原始积累,并成功抵御了新的一轮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背景下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融资成本过高,过多剥夺实体经济利润形成银行业暴利以及应对宏观形势变化能力不足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存贷利差将进一步收窄,银行业盈利模式必须加快调整。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支付结算等非传统业务收入是提升银行业务经营和盈利稳健性的必然选择。2005年以来,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推广应用,支付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基本健全,为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以六安市为例的支付结算业务贡献度分析

1、六安市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现状

六安市地处皖西,经济金融总体欠发达。近年来,得益于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向好,六安市银行业传统存贷款业务规模扩张较快,成为盈利的主要支撑。通过在支付系统建设以及银行卡业务方面的积极努力,六安市各银行机构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增加较快,特别是地方性银行业机构在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方面超过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由于起步较晚,六安市结算品种较为单一,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占比较小,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11年末,六安市各银行机构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0.99亿元,其中中间业务收入3.78亿元,占比7.42%;支付結算收入1.10亿元,占营比2.15%。中间业务收入中,支付结算收入占比近30%(见表1)。

目前看来,六安市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总体有以下特点:一是收入规模总体偏小、占比不高;二是各银行业机构间支付结算业务收入不平衡;三是业务收入增速波动小,占比有逐年扩大趋势。表明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在未来银行业盈利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尽管六安作为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基本停留在传统业务领域,但在新的信贷形势下,各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开始重视发展以支付结算为主体的中间业务获取稳定的收入,以对冲单纯利差盈利模式在经济周期变化中的波动性。

2、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对银行盈利贡献度分析

调整盈利模式是银行业未来发展中决定竞争力高低的必然路径,在支付结算业务发展上优先考虑将占得先机。六安市银行业虽然在支付结算业务发展上总体水平偏低,但机构间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以下以建行六安分行为例分析支付结算业务对盈利的贡献度。从图1可以看出,建行六安分行的支付结算业务收入金额与农业银行六安分行基本持平,但建行六安分行支付结算收入占本行营业收入比例却位居全市第一,达到10.30%。这与建行总行近年来面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转变经营模式与发展理念所作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探索密不可分。

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收入增速大幅下滑。虽然中国的银行业开放程度总体不高,避免了金融危机的大面积冲击,但中国银行业也充分认识到过分依靠贷款利差的单一盈利模式所隐藏的弊端。建行六安分行在业务拓展方面,实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增长与等级行考核相挂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激励机制。与此同时,该行大力加快新结算产品的推广应用,在完善客户金融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强了对国内信用证、现金管理系统、对公一户通、对公通兑等业务的推广,使支付结算业务不断与国际接轨、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同行业中,建行六安分行率先建立了较为稳定客户资源,抓住了近年来部分产业资金流通量规模扩张的有利时机,支付结算收入水涨船高。2008年至2011年,建行六安分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逐年稳步增长,2011年支付结算收入总额在全市占比32.25%,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从图2、表2可以看出,2008至2009年度在金融危机下,建行六安分行利差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下降6.89%,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成为利润表中为数不多的收入不降反增的科目之一。目前,面对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发展趋势,商业银行需要更平稳、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支付结算业务收入稳定、低风险的特性正契合了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对维护银行整体收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平衡和基础作用。相对成熟、服务周到的支付结算业务管理水平,成为有效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一环。

三、发展支付结算业务助推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1、继续完善央行支付系统,强化商业银行资金清算的基础通道建设

不仅要在基础系统建设上进一步加大投入,也要根据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类产品创新提供全新的清算方案和平台支持,在支付基础设施领域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供服务和创新保障。

2、规范收费标准,为提高支付结算业务收入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建议出台《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收费管理办法》,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及其他相关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在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的设计上,坚持收与支匹配、风险与收益对等、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原则。

3、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对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盈利模式转变方面提前作出政策设计,引导商业银行树立长期稳健经营的理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系统内要重视盈利的结构性调整,前瞻性设计经营风险的应对措施,加强对支付结算业务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充分调动基层行拓展支付结算业务的积极性,推动支付结算业务的良性发展。

4、深入拓展支付结算工具应用的空间,不断加强支付结算类产品创新

着力加强支付环境的改造,针对性推广创新型支付产品。大力推行新型支付结算手段如定期借记、电子商业汇票、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协同发展第三方支付等。积极拓展农村市场,针对农民工群体和涉农补贴发放群体,大力推行特色银行卡服务。并在提供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逐步拓展银行卡的消费,电子商务等增值服务,通过对农村市场的细分服务,发展稳定的客户群,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客户保障。同时加强电子商业汇票、新版票据、银行卡、第二代支付系统暨ACS系统、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工作。

5、鼓励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类产品的市场营销上充分竞争

各商业银行要在支付结算业务的队伍建设、宣传等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开展支付结算类产品营销,强化支付结算业务的社会认知,在形成社会需求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稳定客户群众,保障后期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要支付结算业务品种的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市场分配上形成充分竞争的形势,推动我国银行业支付结算业务持续发展和盈利模式的加快转型升级。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霍山县支行行长)

责编:姚少宝

作者:程芥夫

国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论文 篇3:

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管理完善的思考

摘 要:支付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起到基础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出現了一些问题,相比而言,国外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系统较为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也比较健全。因此,本文将在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系统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支付结算风险;监督管理;支付结算平台

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概述

支付结算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采用票据、汇款、托收、信用证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支付及资金清算提供的服务。支付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支付结算业务是经济和金融合理运行的基础也是商业银行在微利时代的产品创新基础,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与企业生存,为广大客户办理支付结算活动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扩大了信贷资金的来源。高效率的支付清算系统对经济和金融的高速发展,对经济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的传导实施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中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状况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的支付结算方式以现金和支票为主,异地结算以汇兑为主。1984年后,随着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改革,支付结算工具进行了扩充。有汇票、本票、支票和信用卡等。1990年有成立了银行间的支付清算系统。1992年,人民银行启动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建设,但效果不佳。2000年10月,开始启动CNAPS二期工程的建设。通过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逐步形成以CNAPS为核心,商业银行内系统为基础,各地同城票据交换为补充的现代支付结算系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商支付结算平台也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支付结算改革创新的焦点。

2.我国支付结算业务的不足

(1)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

现行的法律法规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局限性,不仅有法律法规照顾不到的地方,也有法律法规繁琐重复的部分。法律法规照顾不到的地方就会产生法律风险,法律法规重复繁琐的部分又会降低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运作的工作效率。现行的法律将支付结算体系划分为支付清算与结算这两个部分,割裂了支付结算体系的统一性。

(2)支付结算业务的运行及管理的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支持银行间支付清算的现代化公共平台。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速度慢,资金在途时间长。支付结算平台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针对出口商、进口商、物流商、消费者等各方的一套综合解决方案。

(3)支付结算系统不具有协调统一性

相较于国外学者,国内的学者对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并没有太大关注。即使有学者对其进行关注,其焦点也放在提高支付清算系统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上面,对支付结算系统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方面没有太多的考虑。

(4)支付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支付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就会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支付结算业务的风险是指各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对其稳定运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其损害。支付结算系统的非正常运行必将对社会及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后果。

(5)支付结算工具的创新度不够高

传统的结算工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能进行实时结算;缺乏便利性和安全性;使用的范围不广等。创新支付结算工具,发展如电子代币、电子钱包、电子现金等新的支付结算工具是打破传统结算工具的局限性的一条捷径。

三、国外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借鉴之处

1.提供多样的支付平台

欧元区的支付结算系统主要分为两大大类:一是大额支付结算系统;二是跨境零售支付系统。其中大额支付结算系统又包括泛欧自动实时全额结算快速转账(TARGET1)、欧洲银行业协会的EURO1系统以及芬兰的POPS系统、西班牙的SPI系统、法国的巴黎净额结算系统这三家区域性的大额净额结算系统。另外,跨境零售支付系统又包括电子货币系统、零售贷记转账系统。

2.完善的相关法律和政策

完善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为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欧洲中央银行的法规有两类:一是针对除欧元体系中各国中央银行外的第三方的。这些法规包括欧洲中央银行规章、决议、建议、意见等;二是欧洲中央银行内部法规。包括欧洲中央银行的工作指南、指示、内部决定等。除法律之外,欧元体系还特别制定了与支付工具的安全有关的各种政策。

3.严密的监督和管理

欧共体条约用法律的方式确认了欧元体系对支付系统的监督职责。包括大额银行间资金转账系统和零售支付系统。此外,它们还对其支付系统的监督政策进行了分类:一是针对那些性能及运行可能影响到货币政策、系统稳定和其它市场参与者的支付系统、欧洲中央银行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通用的监督方针;二是在通用的监督政策没有涉及的领域,有关监督政策由国家认证机构一级的管理机构制定,这些政策应适用于欧元体系制定的一般通用的监督框架。在必要情况下,欧洲中央银行管理委员会将会主动提出制定这些相关领域的监督政策的建议。这样的规定就使得监督工作条理清晰,对象任务明确,避免了交叉重复工作的发生,提高了监督管理效率,而且欧洲中央银行管理委员会在必要条件下也能提出相关建议。这会使得实际工作灵活高效,不至于落入照章办事的死板窠臼。

4.强调和发挥合作的强大力量

2001年年初,欧洲中央银行、欧元体系的国家认证机构以及尚未采用欧元作为单一货币的欧盟成员国的认证机构,作为支付结算系统的监督机构和欧盟银行监管当局达成的协议,建立了它们的合作框架。通过它们的合作,当支付结算系统出现问题时,支付系统监督机构和银行监督当局都应尽量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此外,欧元体系还与涉及支付结算领域的其它单位和机构进行合作如欧盟委员会、国际证券委员会、银行监督机构等。

5.支付工具的多样创新

在欧盟,零售支付媒介包括现金支付非现金支付。近年来,在零售支付工具创新方面,欧元区的银行正积极地利用新技术譬如利用因特网和移动电话即手机来提供银行服务。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远程服务体系有自主银行、家庭银行和电话银行等。多元的支付结算工具为支付结算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基础的推动作用。

6.建立相关的机构并制定准入标准

TARGET系统是处理欧元交易的实时全额结算系统的泛欧自动实时全额结算快速转账系统。该系统自1999年1月4日开始运行到现在,欧盟约有5000个机构加入到了这个系统。欧洲银行业协会的EURO1系统是欧洲银行业协会为在欧盟范围内的欧元记转账所提供的一个按多边净额结算的大额支付系统。该系统由欧洲银行业协会(EBA)、负责EURO1系统运营的欧洲银行业协会清算公司、欧洲银行业协会行政事务管理公司,这三个机构进行管理。严格的制定和执行相关机构的准入标准会将会降低银行的支付结算风险。

7.有清晰合理层次的支付结算体系

发达国家的支付结算体系大致分为以下幾个层次:一是商业银行之间代收代付的资金清算层;二是一定区域内的支付清算层;三是全球支付清算网络的支付清算层。

四、关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法律体系

健全的法律法规能使得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的运作规范化、合理化,防止法律风险的产生。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对支付结算系统的正常运转产生的不良影响。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普遍滞后于支付结算的发展。这就位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的运行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2.业务创新,提供多元化的现代支付结算平台

大力推广个人支票的使用,鼓励个体工商户和个人使用支付结算工具办理转账结算。全面开办银行本票业务,完善信用卡的还款业务处理,鼓励使用电子支付方式等。建立以支票、汇票、本票和银行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适应多种经济活动和居家服务需要的支付工具体系。鼓励人们用非现金的方式进行消费。此外,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电商平台正蓬勃发展。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结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如互联网技术等创新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和其他工具,提供多元的现代化支付结算平台并拓展业务范围就成了时代的大趋势。

3.加快普及社会信用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在支付过程中一方拒绝或无力偿还债务而使另一方或其他当事人遭受损失。信用风险是支付结算风险的一种。良好的信用是银行支付结算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为此,要鼓励发展保付支票,促进社会信用的提高。保付支票是指付款人于支票上记载照付或保付或其他同义字样并由其签名的支票。保付增强了支票付款的确定性,避免了空头支票的产生,对支票的确实付款起着不可替代的保证作用。

4.加强风险防范机制

增强消费者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健全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和支付体系风险监督机制。重点是要关注带有全局性的风险以及可能引发全局性风险的微观风险如支付系统风险、支付清算组织风险、非现金支付工具所引发的有传染效应的风险等。为了更好的防范支付结算风险,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成立专门的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关制度

专门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机构的成立有利于尽早识别风险并控制风险。通过管理机构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实现在线监控风险和自动预警风险。

(2)培养专业化的支付结算工作人员

支付结算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金融风险的发生。因此,培养有业务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人员就势在必行。在人员培训上要着重业务的控制要点的培训。控制要点有行内清算系统运行。人行支付系统运行和总行交换平台的对账管理等。

(3)建立合理的支付结算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

支付结算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和政治风险。通过有效的支付结算体系的运行和相关制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

5.加快完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

支付结算系统是我国经济金融活动的重要基础,其安全、有效、合理的运行对我国经济、金融乃至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是为商品的流通结算提供一种渠道,以客户为中心形成收款人与开户行,付款人与开户行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其基本作用是完成资金安全、高效的划拨,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更为畅通,以便减少货币政策的操作时滞,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并降低系统性风险,维持社会公众对支付结算工具及市场的信心,维护金融稳定。我国的支付结算体系主要包括:一是法制法规,比如支付结算的办法;二是支付工具,比如支票、汇票等;三是支付系统,比如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四是支付结算服务主体,比如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结算机构。

五、总结

支付结算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采用票据、汇款、托收、信用证、信用卡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支付及资金清算提供的服务。随着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也得到不断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详细讲述了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的发展状况,其中包括好的一面也包括一些弊端。最后,综合分析其不足之处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虽然论文已完稿,但其中的疏漏在所难免,还请各位老师、同学不吝赐教。谢谢!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银发(2007)154号.

[2]苏宁.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付结算工作会议的讲话[N].2010-02-08.

作者:付祥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刑法犯罪行为因果关系浅析论文下一篇:高校保密工作中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