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探究论文

2022-04-27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荣辱、通传承,是文化的一种接力和传承。知历史,可知兴亡、晓大义,因此历史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历史并非死记硬背,更不要认为历史特别简单。

中学历史教学探究论文 篇1:

新课标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课作为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承文明、人文教化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驿站。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了,在很多场合被很多人用越来越高的频率诉说着。然而,口号和理念如何嫁接到实践和行为上,却有着比较漫长的路要走,这一点从我们不容乐观的历史课堂现状中可以找到明确的佐证。在我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历史课堂效益不高的问题,归根结底应该高扬人文主义的大旗,给学生主体性的彰显营造一种宽容的“心理安全”的氛围,惟其如此,历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沃土,历史课才能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历史作为科学才能更加具有迷人的魅力。

第一,心理安全的缺失已经成为历史课堂黯然失色的症结。历史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恐怕是一个值得一代又一代历史教育工作者永恒探索的课题。对这个课题当然可以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认识,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历史课堂应该为培养人格健全、发展潜力无穷的受教育者服务。

第二,心理安全的重构是唤醒失落的历史课堂魅力的法宝。所谓心理安全,就是感到自己在被^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

重构适度的心理安全机制,让学生不再为发表己见、追问教师、质疑教材而付出不应该付出的代价,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思想、展开自己的想象、张扬自己的个性,完善独立的人格,已经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不容回避的问题。

历史课堂应该成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教师需要以一种民主的、宽容的心态善待学生。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在知识、能力、经验、阅历上的优势,充当一个有独立人格、善于思考的思想者,不当教材的传声筒,不盲目迷信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不掩饰自己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当然,这必须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在历史课堂上,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力求使历史课堂成为问题迭出的“问题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也能成为主体性彰显的思想者。只有这样才不枉学历史。历史课堂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古今中外历史,很多历史现象不是可以用一种定论来囊括的,正是这种学科特点才赋予了历史特殊的美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观察和认识历史,不要怕学生信马由缰、放纵思维,只要他能够说出所以然,有一定的论据,就不要轻易给予其“错误”的评价,即使是一种暗示,也是不妥当的。须知,课堂就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何况,教师认为错误的地方并非一定错误。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主要并不是针对公认正确的东西,更需要对那些背离常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东西。布鲁纳在其《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儿童认知活动的有效性,主要是让他们摆脱周围环境所给予的奖惩的直接控制,因为像教师赞许这类奖赏或遭受失败这类惩罚来策动的学习,往往导致儿童千方百计寻找怎样与人们对自己的期望一致的线索或暗示,而这样的儿童学习出类拔萃,却在将学习转换成活生生的思维结构的能量方面并不突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反而比不谋求过高成绩的儿童低。”

在历史课堂上重构心理安全,不妨运用“延迟评价”的方法,即对学生表达的见解,说的“真话”,只要言之有据,就应该多加肯定,实在拿不准的,也不要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导向功能。譬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讲到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按教材上所写,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放弃了对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是导致失败的主观原因(内因),按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哲学依据,这自然就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了,

记得20世纪90年代一次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也出了一道相关题目,“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是指什么?”答案是“工农运动转入低潮”。考试进一步强化了对该问题的认识,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定论了。执教这一课时,我一改往日的讲授法,在此处布置学生自学。先把自己的观点掩蔽起来,不对学生进行任何诱导和暗示,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寻找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过。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貌似肯定的结论竟然被学生质疑。有的学生问:“既然我党力量弱小,单枪匹马领导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二七惨案血的教训,才促使我党与当时力量较强的国民党合作,而且采取党内合作方式,你想取得领导权尤其是武装的领导权,孙中山能答应吗?”还有学生问:“按照共产国际的组织章程,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一经成立都应该是共产国际的支部,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然不能例外,那么,大革命失败,陈独秀的责任大还是共产国际的责任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主思维、小组讨论的结果。面对这些问题,当时尽管不能立即给予学生满意的答案,但笔者内心的喜悦是油然而生,学生终于可以不再将课本奉若神明,盲目信从了。求同思维开始遭遇求异思维的挑战了。欣喜之余,对学生进行一番激励性的评价自然是免不了,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各抒己见的小型研究报告,也成为这堂课应运而生的作业题了。

笔者体会到,在日常的历史课堂中,不断地容忍、尊重学生的观点,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可以激发其不断地进行求异思维,有创见的思维成果就会瓜熟蒂落。当学生置身历史课堂,与历史人物对话,与历史遗迹比邻,可以抛弃了胆怯和害羞而自为地存在,无需掩饰或隐藏自己的思想,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思维、自由地塑造自我,学生的潜能就一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作者单位:江西婺源县天佑中学)

(责任编校:长江)

作者:洪爱苏

中学历史教学探究论文 篇2:

中学历史教学探究

摘 要: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荣辱、通传承,是文化的一种接力和传承。知历史,可知兴亡、晓大义,因此历史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历史并非死记硬背,更不要认为历史特别简单。作者认为,真正理解历史的人太少,应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双线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建立知识结构框架来学习历史、品味历史。就人文素质而言,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人文水平。就考试而言,只有学生真正理解历史,在考试的时候才能言之有理,所答之题才能有思想、有内涵,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成绩,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

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加强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结合不同教学方式,从展示中国文化的视角进行古代史的教授,相信会让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得以改观,提高兴趣。

一、史料教学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宝贵财富。我国历代均设置了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史官记录历史,因而我国存有浩如烟海的史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向学生展示已经准备好的史料,提出问题,跟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得出答案,找出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史料学习和评价。

以清朝为例,在讲解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改革时,可以引用雍正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恭谢圣恩,敬陈愚悃事》折的内容:“查云南土官多半强豪,所属苗民悉听其指使,残暴横肆,无所不为。其土官懦弱者,凶恶把目,为害尤甚,不但目无府州,亦并心无督抚。”通过这一段史料,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元朝实行土司制度以来的弊病:土司对属民的残暴统治和对中央政府的藐视,由此了解当时清朝政府实行“改土归流”的必要性。

此外,史料也是一种证明学生所学历史内容真实性的依据,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能全面了解历史,而不是看教科书上的片面之词。这要求教师在选取史料的时候细心挑选,因为有些史料是被统治者美化过的,有些史料甚至是野史,其真实性有待考究。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片、电影、视频等,结合视觉和听觉展示历史材料,充分调动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如在讲清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观看CCTV9的纪录片《公元1644》。该纪录片讲述的是以明崇祯十七年、清顺元年(即公元1644年),至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的历史。从明末年间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的景象开始,李自成进北京逼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吴三桂为报家仇引清兵入关,清军长驱直入,明王朝因此危亡。之后李自成称大顺皇帝,张献忠称大西帝,顺治在多尔衮、孝庄进京后称帝,各路英雄逐鹿中原,这样会让学生在观影中完整地了解历史真相,而非一个个断裂的朝代和历史事件。

纪录片《幼童》更是将清末的救国措施展现无遗,这是学生从历史课本上的几张留美幼童的黑白照片和几行介绍文字中无法看到的。从纪录片中学生能看到清末留美幼童在国外的艰辛和国人不断探索、改革的救国决心。这不仅仅是学习历史,更让学生感受爱国精神,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精神所在。还有纪录片《圆明园》、《八旗往事》等都可以作为历史课的材料。利用纪录片帮助学生学习完整的历史,弥补教材编排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怀。历史不是考试的死记硬背,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史为鉴,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一、二、三方面,1、2、3小点,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的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康有为如何摆脱慈禧太后的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掌握这些内容。

四、教师要注意提高教学艺术

这是就教学艺术给人的感染力而说的。教学艺术的提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性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学艺术性差,效果就苍白无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果只是干巴巴地把角本读给人听,印象一般不会深刻,但如果通过名角及所有演员的配合,就会给人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教学艺术的体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老师的基本功,诸如普通话、粉笔字等,就语言表达来说,普通话干练流畅,节奏感强,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感染力深,印象好,如大家熟悉的赵本山、倪萍等。相反若是平淡无力,或结结巴巴,或瓮声瓮气、语无伦次……不仅印象不深,有时還会成了催眠曲,甚至是厌烦的噪音。从神态讲,有的声情并茂,神态感人,有的表情木然,呆若木鸡。还有导入、过渡、提问、板书设计、教具的使用等方面,总之教学艺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师素质的综合效应,具体的合理归纳,清晰概括,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有助于突破难点,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一节好课会使人感到艺术美的享受,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作者:李晓庆

中学历史教学探究论文 篇3:

对中学历史互动探究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建立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查阅参考文献、调查课堂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互动探究方式进行评价与反思。具体内容包括互动探究方式的主要优点;互动探究方式易出现的问题;改善课堂师生互动探究的策略。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互动探究 教学模式 思维互动 教学策略

所谓互动探究式教学是指将教师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与学相互促进,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杨振宁说:“过去的学习方法是别人探出来的,而现在的学习方法是自己亲自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同一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中的互动探究包括形式互动、信息互动、思维互动。

一、互动探究方式的主要优点

1.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愿学、乐学、独学。

2.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情趣,培养了探究能力。古人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互动探究教学实施后,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3.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时空。

4.互动探究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使课堂产生了互动,课堂走向了高效。

5.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6.互动探究教学真正做到了以教促学、以教导学,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摒弃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二、互动探究方式易出现的问题

1.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师生互动是一种非对称性互动。教师根据自己的计划作出反应,教师引导和控制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学生是被动的、被引导的。学生对教师采取服从的态度。教学互动中,师生互动多,生生互动少,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学生与教材的互动更少。

2.互动以传授固有的知识为主,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互动教学中,问题互动多,思维互动太少。

4.互动中多表现为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的互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依然未调动起来。

5.教学中,学生人数过多,互动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在教学中,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在所提问题上下工夫。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经思考便可脱口而出,均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改善课堂师生互动探究的策略

1.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课堂教学的改革卓有成效。给我最深刻的启示是:教学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应该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借鉴名校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必然会好转。

在实践中,多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切磋,多与学生交流,相信教学中的点滴思考对教师的教学大有益处。互动探究式教学便是如此,经历了出外参观学习和在本校进行的观摩教学后,感觉自己的教学思路顺畅多了,教学中棘手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对新课改的看法有所改变,并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课改,尝试课改,品尝新模式带来的喜悦。实践出真知,的确如此,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理论的丰富,对自己的教学来讲无异于锦上添花。教师应该及时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修养,完善自身教学。

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新课改顺利实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将新课改落到实处,与学生进行沟通大有必要。在我的调查中,有65℅的学生排斥新课改。认为新课改只是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课堂秩序混乱,最重要的是学不到东西,无法应对高考。学生有这样的反映并不奇怪,在互动探究式教学中,包括新课都是由学生讲授,教师仅是对疑点进行点拨。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接受能力自然有别,吃“夹生饭”的现象不难理解。

最初阶段,互动探究式课堂显得无序、无“质”,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的:1.课前的学案没有认真完成,导致新授课上束手无策。2.大多学生认为学生的讲解“含金量”不高,根本就不听讲。3.认为学生的讲解和课堂中的讨论太浪费时间,不如自己学习。4.对同学的讲解不认真倾听,更谈不上对问题的质疑。我认为一定要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确学习需要主动建构,主动探讨、相互协作。

3.营造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1)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参与。传统的课堂注重教师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师生间是简单的传输知识,学生的参与度从未被提上日程。新课改提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体会成功。

我在实践中改变了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的氛围,启迪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问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学生努力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完后,有两位同学走到了台前,模拟了当时英法两国的谈话:甲说:“法老弟你好”,乙说:“英大哥你好”,甲说:“我国的货物在中国滞销了,肯定是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了,享有的侵华权益太少了,你能不能跟我去跟清政府提一下,要求重新修改一下条约”,乙说:“好呀!没问题”。甲说“如果清政府不答应怎么办?”,乙说“如果不行,咱们就联合发动战争。”两位同学表演完后,掌声不断地响起。课堂活跃了起来,大家学习的热情急剧高涨,情绪饱满,我因势利导,点出材料体现的中心意思。英国货物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①输入中国的商品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例如:钢琴、睡衣、睡帽、刀叉等。②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天然的抵抗力。(根本原因)③中国的老百姓太贫困了。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的老百姓不可能既购买鸦片,又购买商品。”侵略者在为战争找借口,美化其侵略行为。英法是欲壑难填,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随即向中国发动了战争。学生对材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

(2)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促进其积极投入学习。课的质量高低,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与否,而关键是能否“抓住”学生,让学生乐学,主动地学习,其结果可想而知。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努力探究、思考,根据课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例如:讲九·一八事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给大家唱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刚唱一句,还没有提问,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回答,歌曲讲述的是九·一八事变,我因势利导,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九·一八事变。学生被这种新颖、独特的导课吸引了,下面的课上得是既轻松又愉悦。我接着启迪学生的思维,日本为什么要向中国发动战争,为什么在1931年呢?问题抛出后,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分组讨论。有学生回答:“日本侵略中国是必然的,因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制定了大陆政策。”教师:“相当不错,大家掌声鼓励,为第二组加分。”我接着追问:“侵华是日本计划内之事,日本为什么选择在1931年发动呢?”课堂中的互动被推向了制高点,思维互动频率高了起来,课堂的氛围紧张、紧凑了起来,有学生回答:“因为日本是岛国,资源短缺、市场狭小,不向外扩张,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当时我及时给了点评,回答得不错,有这方面的原因,望大家积极思考,选择在1931年的原因是什么?另有学生回答:“我们组一致认为,选在1931年,是因为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觉得很欣慰,感觉学生太棒了,这种互动探究的课堂的确使双方受益匪浅。

(3)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需要套用现成的模式,根据课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新教材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在讲授知识时,有时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讲战争、文化时,直接讲授显得干巴巴的,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相反,利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明显不同。多媒体的视听并举、形象逼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课堂的时效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大有裨益。教学活动中“共鸣点”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随之增强了。

四、学会反思,学会及时修正失误。

1.教师要在教学中定好自己的位置。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不是简单的输送知识。在提问方面,问题应多样化、新颖化,具有启发性。倘若一味提出封闭式问题,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和无趣。没有反思的教学,不能称作上乘的教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反省,才能领悟教学、完善教学、提升教学。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认真分析,严肃对待,努力改进,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有质的飞跃。

2.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采取策略性的反馈。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参与到互动课堂中,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唤起学生足够的自信。在互动探究式教学法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课的进度缓慢,在学生讲解后,教师点拨重难点、疑点,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评价,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在以后的教学中的确应该引起注意。另有,对学生一定要有耐心、爱心,宽容学生的错误和失误,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严厉的批评。评价应该以鼓励性为主,评价手段应该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

3.教学中应注意思考。听了名师的课,我思考了很多,同样的课,别人上出来就有味道、有特色、有亮点。例如:在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不仅点拨了重、难点,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这节课想讲什么?要使我们明白什么道理?他能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俗化,最后一语点破,说我们生活中需要宽容,将历史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感觉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贴近生活。宗教改革的主导思想便是宽容。例如:在讲孔子思想的时候,仁和礼,延伸到今天讲和谐社会。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作为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活化、延伸,使得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快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不能理解为是最理想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化的方式,但可以相互借鉴。互动探究式教学也是如此。互动教学在理论上、实践上的不完善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相信互动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式,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将推动教学改革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宁文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7.

[2]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3:197.

[3]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高亚丽.“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刍议.教学与管理.2005(6):84-85.

[5]由田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内蒙古教育,2005(3):19-21.

[6]李如密,侯会美.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04(8):27-30.

[7]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王玉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课堂活动初中地理论文下一篇:数学学习能力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