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5-0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不衰老的主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改革最终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了历史学专业能够有更好更长足的发展,为了历史专业学生能够应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下,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发展历史专业、培养历史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德育教育的研究

摘要:社会实践德育教育应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其进行详细化阐释,包括其的必要性、现状和优化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教育;必要性;现状;优化措施

前言:

道德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的立身之本,在大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是有必要的,而社会实践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

1 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1.1 认识社会,体谅他人

受国家多年生育政策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自小生活条件都较好,且大多都没有兄弟姐妹,心中自我理念较强,高校进行社会实践开展,可让学生认识与了解社会构成、国家现状、人民生活方式等,从而生出对祖国、人民同胞的同理心。

1.2 个人价值社会化,自身利益祖国化

大学时代是学生人格养成、世界观建立、价值取向成型、人生目标确立的重要阶段,高校应在该时期对学生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认识到个人价值实现应是社会发展的助力,国家的强盛便是人民的无上光荣。

1.3 人格养成,提升品德

社会实践内容本应是多种多样的,就专业实践而言,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可对自身专业进行全面深入认识与理解,在应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解决专业难题的能力,还可令学生领悟到行事做人的原则与理念,进而充实自身品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品质[1]。

2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德育教育现状

2.1 形式大于内容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在专家与学者的讨论中,制定出多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类型,从表面上来看,各大高校对类型的执行还算全面,但细细观察,可得到大多的社会实践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2.2 德育全面性不足

一方面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不全面,即高校在进行实践活动开展时,只进行学业方面和国家标准要求方面的实践活动,如军训、专业实习等。在期初学生教育规划时,并不进行其他有趣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登山、山区助学等,不利于学生道德培养的全面性。

2.3 德育过程连续性不强

高校在进行实践活动安排时,对类型安排与时间安排都不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论证。课外实践可能就仅仅只有几个小时,次数也可能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一次,在这短时间、间断性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道德教育根本不能实现。

2.4 德育功能不足

大学时期,学生参加的几乎都是学校、企业组织的技能应用活动,更少有互帮互扶、亲近自然的专注于道德培养性质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同时在专业实践活动中,也应有道德元素的混合,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

3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德育教育的优化措施

3.1增多自然性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德育本来也不应拘泥于课堂教学,这是教育界的共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进行更深度的道德教育培育。况且,根据长期观察与具体调查可知,在课堂方式选择上,学生更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但前提是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具有多样性与趣味性。自然是我们的孕育者,如母亲一般,地泽万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生活个体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而对自然的爱意是不能通过书中的图片与文字而得到,只有通过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将这种爱意激活。亲近自然实践活动也应以多形式的方式开展,不能仅限于观察自然活动,简单的与自然发生交流,应使自己去深入地走进自然世界,如登山、攀岩等,在这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感受自然大地的成长魅力。整体自然能够带给人巨大的震撼力,当你在高处俯视地域自然全貌时,你会感到自身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2]。高校应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自然属性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性

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开展时,应将学生架设到实践主体的地位,并对其辅之自身的影响,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都只能跟随学校的意志进行针对性不强的具体实践活动,学校要求凌驾与学生需求之上,参加形式的受限性也很强。即使,在允许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时,时间与内容形式上也有不少规矩,如不能超过一定时间、不能去危险性较高的地方、不能与相对陌生的人进行交流等,最终学生也就只能进行一些传统老旧的社会实践,如创业、自行实习、打工等。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对会产生德育效果进行研究,不断开展符合学生特点、需求与具有较强德育效果的实践活动。

3.3增多公益性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优良形式。公益行为是在具备良好道德的前提下才可能被人实施,它自身的属性便是道德行为,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乐意助人、诚实有信、无私奉献、国家利益至上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的道德理念。通过公益性社会实践,使得学生在传达友好的同时也收获友好,从而进行自身道德素质提高[2]。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時应将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方式的最优选,极大地进行德育教育培养。

3.4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针对性

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德育教育时,应进行不同学生类别不同教育形式对待,对个体的道德缺失进行针对化补足。阶段不同,道德教育方式就不能完全照搬,如大四学生就不能进行长期、频繁的非专业化实践活动等。

结语

高校社会实践要进行多方位的设计与系统化的实施,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在德育教育中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琴, 郦永刚.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9):106-106.

[2]刘娟娟. 道德实践活动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J]. 魅力中国, 2017(7).

[3]陈洁标, 刘文娟. 论德育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科教文汇, 2017(3):76-78.

作者简介:魏小龙,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课题项目名称: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德育实践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A35G091201。

作者:魏小龙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设

摘要: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不衰老的主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改革最终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了历史学专业能够有更好更长足的发展,为了历史专业学生能够应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下,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发展历史专业、培养历史人才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历史学;社会实践活动 ;专业教学

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以卓越教师为目标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学生实践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已成为发展历史學专业,培养历史人才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成为合格人才的标准之一。目前,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很多学校与专业的培养计划中,都将社会实践环节提高了比重。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存在问题。

1.实践活动专业性不强。历史课程设置单一,历史内容本身枯燥,理论知识抽象等特点使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受到限制。然而实践活动专业性不强对于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造成一定的困难。

2.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一些大学生在初次接触实际工作时会发现课本所学知识已相对陈旧,跟不上时代变迁的潮流,以至于实践过程中,很难将书本知识迅速、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就会造成实践单位与实践者之间的矛盾。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设

若想解决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充分发挥社会、政府及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实践体制。首先,统一社会实践的认识问题,提高社会支持力度。其次,改进传统的评价标准,建立更为客观且有效的评判机制。例如,学校随机抽取部分实践单位,与负责人进行见面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社会实践状况,以完善学校、学生、实践单位三者间有效的互动、沟通。就目前来说很多学生还沉浸在学生这一被动角色当中,习惯于“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社会实践单位安排什么我就做什么”的方式。因此,高校有必要培养和强化学生开放的个性,让他们能在工作中展现自己、提高自己。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则必须依托高校实习、实践基地的亲身实践和认真学习,这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可以让高校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合作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希望通过组织多元化的专业实践活动,以构建双赢合作、共建人才的培养模式,促进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定期组织各年级学生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对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进行考察;根据双方协议,在培训之后,组织学生自主参与陈列馆的讲解、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

2.结合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展品资源,运用网络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校园广播台、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警醒同学们以史为鉴、珍爱和平、正视历史。

3.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召开座谈会,分享考察心得,以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关于历史的理性认识。

4. 专业研究。利用考察、参观和走访的成果,结合收集的史料,相关专业方向的同学把考察成果与专业研究相结合,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争取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成果。

5. 邀请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研究专家、学者到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扩大合作的范围和成果。

6. 在条件允许时,聘请陈列馆专家、学者任历史学专业硕士导师,合作培养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强强联合,利用我校和陈列馆双方的研究资源,申报高级别课题,共同从事地方史、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力争多出成果,多出精品成果。

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及成果展示

当今时代,社会整体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提高,社会阶层构成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多元化日益明显,包括文化价值观、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市场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对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建设国家未来的主力军团,如何实现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完美结合,给学生和学校提出很大的挑战。社会实践活动刚好为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提供了一个平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合作,为我们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并且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已经初见成效,为大学生以后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一) 以加强思维引导为首要条件,规范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养成

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陈列馆的十五个展厅中,分别陈列着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史料,保存有大量的遗迹遗物,是控诉侵华日军进行非人性实验、发动反人类战争的主要力量。铁的证据表明,曾有3 000多名中国无辜平民被强制接种病菌而感染鼠疫、碳疽和霍乱等细菌进行观察试验后,都遭活体解剖而痛苦地死去。展室里,各种手术器械、枪械、实验文件记录、幸存士兵的忏悔录像和忏悔书等一件件罪证沥沥在目;细菌实验、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枪弹穿透等一桩桩罪恶罄竹难书!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战争的残忍与恐怖。

这样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对他们了解历史、了解过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反馈的考察心得我们了解到,对于日本战犯的恨不单单是“恨”,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冷静反思,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对我们祖国更加的热爱。历史不等于现在,那段岁月已经过去,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感觉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担负着历史给予的重任。因此,练就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以增强学术性为基点,促进大学生专业素质养成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建立实践活动基地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实践体系,改革实践课程结构。以历史学实践基地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按专业技能需要,设置参观考察、讲解、资料收集与整理等实训课程。

实践小组成员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形成于1945年8月,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細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的基地,是日本侵华期间留存的近现代重要历史遗迹,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共有31处遗迹,重点保护区面积为24.8万平方米。同时,在实际考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们考察了除731部队在“四方楼”内密设活体实验室,还在城子沟、陶赖昭、安达设立了固定的野外实验场。731部队经常以演习名义用活人进行实验活动。城子沟实验场建于1941年,距731部队西南5千米处。陶赖昭实验场建于1941年,址在距陶赖昭车站1千米,为松花江附近一个天然沙场。这其中安达特别实验场的规模最大,所进行的细菌实验次数最多。而这些知识仅靠平时学习很难识记。

可见,同学们对于相关的知识和史料进行整理、调查、研究,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以增加实践学习为手段,拓展大学生就业领域

社会实践同样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不同种方式的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竞争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因此,专业面窄,社会适应性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基于校内外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得到很大提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历年来学生在实习基地的教育实习都获得了基地学校的高度认可,2012年有多名学生应哈尔滨市萧红中学、阿城区第七中学实习等基地学校的邀请在实习结束后以顶岗实习的形式继续留任;多个批次的学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参加考察参观、讲解、资料整理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了陈列馆的高度肯定,有小组成员在毕业后成为馆内正式员工,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历史学专业2010级学生在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2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第十六名;2名同学荣获哈尔滨师范大学第六届大学生实践创新基金;6名同学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第一届“森淼杯”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中获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针对历史学的改革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特色实践活动也在不断探索和深入,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历史学教育教学的改革、特色的大学生实践活动,都是在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也为培养高素质史学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推进历史学专业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积极吸取同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各种有益经验,明确实践教学培养规划和目标,建立了系统化、常规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场馆与设施的投入与利用,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不断丰富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形式,拓宽实践领域,开拓实践空间,增强实践性专业指导,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衔接,使受益学生逐年增加。

参考文献:

[1]胡宋明.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南北报,2009,(11).

[2]刘潇湘.关于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实践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金丽雪,王军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践基地为例,提出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应从基地化、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五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良性运行机制

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身知识和能力参与社会工作和服务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从学生的自发参与向有计划、有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发展,促进社会实践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本文试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践基地为例,对建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以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深入、持久、良性运行。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不够稳定

部分高校仍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也有的是实践基地少,或一年换一个地方,或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凭借关系去联系实践单位。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某个号召或某个特定的节日、某个主题开展,缺乏长远的计划,活动没有持续性;一次活动在这个场所,第二次活动又换了另外一个场所。所以出现太分散性、不好管理、监督和形成效应,未能将这个活动场所形成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实习、就业的基地。

(二)活动缺乏调研、监控、评估、奖惩等管理

当前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管理上仍采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没有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生的专业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不能知道自身优势和对方需要,没有进行很好的培训和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控、调整。活动结束后没有认真总结,只为活动而活动。

(三)专业水平有限。服务质量不高,层次水平低

由于活动多是学生自主去联系开展,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往往会出现因知识和能力有限,开展的活动质量不高。多是做一些帮老人和社区扫扫地、擦擦玻璃等简单的体力服务活动,活动范围比较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比较低,没有真正做到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没有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相互联系起来。

(四)活动影响小,缺乏社会各方支持,成效不够显著

1.学校对学生的活动支持不到位,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总体布局、规划,没有落实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不大,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不够明显。

2.学生对自身活动的重视不到位,没有将活动提升到提高自身的专业和能力等素质来看。

3.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和社区没有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

(五)制度保障缺乏,制约了活动的健康运行

目前部分高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但机构设置缺乏创新和改进,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老套、单一,缺乏灵活性,对于实践活动的审核评估体系没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进行改革。从社会到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给予社会实践予以保障。社会实践没有制度机制作保障,社会实践就难以正常健康运转。

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具体做法

本文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习实践基地为例,尝试探索一条良性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2006年万秀村被确定为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该村常住人口4000多人,流动人口50000多人,是南宁最大的一个城中村。政法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和谐成长路,实践万人行”的社会实践服务指导思想,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和谐发展,建立了万秀村实践实习服务基地。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以下简称政法学院)积极组织专业务实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推进万秀社区管理、服务农民工子女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助残等各方面工作。自2006年建立基地以来,政法学院发挥高校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带领大学生志愿力量,努力携手万秀村民,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共同营建“和谐新万秀”的好局面,不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社会实践“五化”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即已经形成基地化、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的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基地化建设

基地化建设是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社会实践开展20多年的经验表明:没有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无从进行;没有稳定的合适的基地,社会实践活动也难以收到实效;社会实践基地已成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平台,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势在必行。针对万秀村农民工子女在学业成绩、城市融入、教育公平等问题,政法学院依托社区和中小学建立了三个主要阵地。在充分借助街道社区居委会力量,结合学院社会工作、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特色,建成“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为社区提供包括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志愿服务;在星星学校成立了“服务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雏鹰飞翔”流动儿童辅导站,组织专门的志愿者队伍进行学业辅导、团队训练、兴趣辅导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增强自信,融入城市、融入社区。为提高农民工未成年人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在当地努力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基地”,确保了活动长期、稳定地开展。

(二)展开项目化志愿服务

项目化志愿服务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有效做法。项目主要分为引进项目和自主项目,要努力争取校内外支持,引导项目支持,学校自身也要设立项目为活动提供支持。活动开展前对万秀村采取多种方式深入调研,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对症下药。通过招标的方式,结合对方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情况,确定可行的服务项目。万秀村属于混合型村居的城中村,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出租业,外来人口在繁荣出租业的同时,也把管理软肋暴露出来:治安问题依然严峻,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村内集贸市场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存在诸多问题等等。政法学院与万秀村村委及村内几所中小学校联合,于2006年开始开展了协助社区管理,区清洁工程管理项目,万秀村流动人口统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调研,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项目,“广西师范学院课业素质拓展辅导”项目等,每个项目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估,总结交流经验,为下一个项目奠定基地。

(三)促进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是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政法学院将万秀村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政法学院有一支由专业指导教师、专业志愿者、社区指导老师组成的队伍,形成“专业教导老师+专业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指导”相结合的活动服务指导团队。这些教师在万秀村开展多项课题研究,比如开展《南宁城市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城市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等。政法学院志愿者招募始终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从学校多个专业中择优选拔优秀人才,结合专业特色和项目需求参与到相符合的各类活动项目中。比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通过个案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开展社会管理项目,提供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助残、心理辅导、走进老年人的生活、“构建和谐社区情暖夕阳红”,开展“你棒,我棒,他棒,大家一起棒”等服务。法学专业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协助城管开展“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区”活动;师范生为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如发掘青少年潜力,培养综合素质,开展阳光教育,关爱单亲家庭孩子等。从而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使得志愿服团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发挥了专业优势,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得活动得到深入开展。

(四)加速社会化运作

社会化是多方联运,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扶。通过争取政府部门支持,与企业合作开展活动,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组织和经济方面保障,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使活动形成多方联动之合力。政法学院积极申报团区委、政府项目,积极参与各方合作。2011年争取到了团区委“成长家园——关爱农民工子女”之“课业实践素质”辅导项目,与西乡塘区政府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项目,实施学校老师在万秀村科研项目等。活动还得到了相关单位和媒体的宣传。如在服务活动中得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等的宣传报道,扩大了社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活动。社会化使社会活动形成一个多方联通的作用,为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五)实现制度规范化

制度规范化是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一项长效机制。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要想取得成效,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服务活动,服务一两次很容易做到,但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有一项制度作为保障。政法学院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如《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综合素质测评细则》、《校外辅导员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服务活动章程》及相关经费审批制度。为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学院与志愿者签订协议,并明确奖惩制度。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成效

(一)志愿者受到教育,长了才干,作出了贡献

活动开展6年来,近2000多人次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通过搭建万秀平台、各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志愿者在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同时也达到了净化心灵、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深化了志愿服务理念,扩展了志愿服务的外延。在活动中做到了“助人自助”,在提供服务帮助别人的同时自身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多名同学被学校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陈思同学获得“广西南宁首届优秀青年志愿者”。《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论文获得2011年中国挑战杯三等奖。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以万秀村调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撰写了论文,找到社区服务相关工作。

(二)课题的学术研究,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在活动中,专业教师所开展的课题研究为万秀村的发展,找出了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通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提升进行了实验,并得出了相关数据,为今后万秀和其他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三)建立了一项长期的服务机制,成立了创先争优服务基地

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该项志愿活动变成了一项常规服务活动,并以基地的形式固定下来,2010年开始,我院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万秀村建立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双方合作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将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四)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政法学院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注重发掘典型,深入报道,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在校内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提高了院内同学的志愿服务热情。活动也备受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新桂网等社会媒体的关注和多次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让社会都来关注城中村的建设和发展。

(五)受服务的社区和中小学生得到收获

经过几年的志愿服务,万秀村社区教育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家庭教育功能得到强化,学校教学主渠道教育功能突现;服务过的中小学生慢慢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行为习惯,他们的道德意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得到明显加强;学习有改善,学习困难学生有明显下降,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干预与调适,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陈军弟(1980-),男,广西临桂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

(责编 何田田)

作者:陈军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司发展循环经济论文下一篇:电费回收风险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