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竞争管理论文

2022-04-27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新闻媒体竞争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电视新闻创优,正成为各级新闻媒体竞争的关键载体和提高日常新闻质量的有效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各大地市级电视台新闻事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就新闻创优来说,地方台不仅面临着与报纸、网络等媒体的残酷竞争,更受到了中央台和省台的强势挤压。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地方台创优还面临着体制不顺、人才匮乏、精力不济、选题不宽等劣势。

新闻媒体竞争管理论文 篇1: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考

一、全面风险管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内涵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尽快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建立并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全面风险管理作为被国际银行业广泛接受的风险管理模式,正逐渐成为国内监管机构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关注焦点。

1、全面风险管理

按照2003年7月美国COSO公布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草案),全面风险管理实质是一个从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可用“348”框架来表述,即三个维度(企业目标、全面风险管理要素、企业各层级),四个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和八项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

2、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演进

按照实际发展脉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四种模式:一是资产风险管理。20世纪中期以前,一笔大额信贷资产损失,常会导致一家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因此,商业银行极为重视资产风险管理,并通过加强资信评估和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措施和手段,努力防范和控制资产风险。二是负债风险管理。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进入高速期,商业银行为扩大资金来源,规避金融监管,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开始使用金融创新工具,如大额存单、回购协议、同业拆借等,风险管理重点转向负债风险。三是资产负债风险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通胀率不断上升,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或负债风险管理均无法实现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在这种背景下,突出资产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以及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成为热点。四是全面风险管理。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面临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趋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被普遍定义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

3、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内涵

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是以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景的风险管理流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且已成为当今国际活跃银行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简单的说,就是对整个商业银行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一种系统化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包含这些风险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组合,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都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之中,并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标准进行测量和加总,再依据各项业务的相关性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二)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形势

1、股份制改造的推进需要

2004年,国务院决定对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并要求它们建立和完善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示范效应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实践的总结,它的发布为中国银行业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契机。虽然中国银监会声明近期不准备以新资本协议为标准,但以协议为指导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对国有商业银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其提升自身风险管理水平,更能够通过新资本协议的示范效应,获得国际资本市场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

3、应对多元化世界的积极反应

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纷繁复杂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类型,必须适应与国际活跃银行和国内中小银行的分类竞争,必须改进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和管理习惯,必须经受股改上市的种种诱惑和考验,这些均无法通过单一的风险管理选择或模式得以实现。

4、利益相关者的目标驱动

任何管理都有目标,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不例外,它必须满足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员工、客户以及社会等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要,虽然其满足程度会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正是这种目标的多样化需求,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采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便从中寻求一种动态平衡。

5、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

中国银监会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考核指标为:总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不良资产比率、大额风险集中度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等。这些指标的完成,取决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均衡协调能力,而不可能在任何一种单一的风险管理模式中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迫切需要

1、配合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计划经济体制的指令性管理和经济转轨时期信用体系的缺陷,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巨额不良资产,其风险管理工作近几年来一直集中致力于通过清收、核销、重组、剥离等多种手段处置不良。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进程的加快,其工作重心开始从信用风险占绝对比例,逐步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重转移,因此,全面风险管理显得势在必行。

2、营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国有商业银行能否具备与国际活跃银行同台竞技的水平和能力,并不是单纯依靠成功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就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无论是股东或者是战略伙伴,其利益归根结底仍是排他的。国有商业银行只有具备了珍贵的、稀少的、无法替代的、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确保持续获得股东和战略伙伴的支持和投入,才能够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回报。实践证明,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正是营造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明确风险管理战略定位的需要

业务战略与风险战略不匹配是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其至今尚未完全克服风险管理與业务发展的思维瓶颈。经济发展时期,业务战略受到重视,风险管理处于次要位置,导致盲目扩张的业务存在诸多风险隐患;经济紧缩时期,前期形成的业务隐患成为现实风险,这时银行再集中全力进行风险处置,风险损失往往不可避免。全面风险管理倡导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风险管理思路,将是明确风险管理战略定位的一剂良方。

4、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

商业银行风险往往存在一个由隐性的潜在风险逐渐转变为可识别的现实风险的过程。如果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危险并将其控制在萌芽阶段,往往会比控制、化解现实风险付出较少成本。由于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尚不完善,事前识别并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差。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与实质,将使其成为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提升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推进器和催化剂。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不能一蹴而就

(一)对机制因素的考虑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管理基础仍较薄弱。

1、完善的、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风险管理框架目前仍只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2、风险管理体系的独立性有待增强,银行内外部多指标考核因素使外界干扰无法规避,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特征尚不明显。

3、还没有真正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岗位职责体系,部门间、岗位间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接口悬空等问题;反应式、应付式行动较多,主动性、预见性活动较少,内部控制所要求的持续监控和改进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二)对环境因素的考虑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善。

1、我国针对企业和个人征信的中介服务还未普及,这不仅使商业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很高,而且也造成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道德规范,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难度。

2、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以加强投资者和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但目前信息披露还不规范,外部监管措施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有待加强。

(三)对技术因素的考虑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及其信息系统应用相对滞后。

1、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常运用经验分析方法。如在信用风险控制中重视贷款投向合规性、贷款运行安全性分析,但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的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

2、与国际活跃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相对滞后,不仅使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缺失,而且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和各种风险管理模型,难以准确掌握风险敞口。

3、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普遍缺少可靠的数据。虽然与自身相比,其电子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和改进,但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需求,由IT系统从业务线上“摘取”的数据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远不够。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为风险管理技术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四)对文化因素的考虑

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普遍缺乏。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软黄金”,在经营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证明,一些金融机构正是因为风险管理文化的落后,导致在风险管理上屡遭失败。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在实际工作中,偏面强调业务发展,忽视风险管理;重市场开拓,轻制度建设;有些管理人员甚至至今仍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相对立,无法理解风险管理在业务拓展、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单纯将风险管理定位于风险控制甚至是资产保全部门,致使风险管理停留表面,疲于应付。

三、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努力方向

(一)处理好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必须从造成风险管理缺位与虚位的信用失范、治理失当入手,努力促进外部为主的信用体系和内部为主的公司治理建设,形成风险管理的内外部机制。所谓内部机制,就是通过治理结构与机制,形成对风险管理的制度需求与安排;所谓外部机制,就是通过信用体系与诚信责任,形成对风险管理的系统支持与惩戒约束。完善的公司治理与健全的信用体系可以确保风险管理与信用体系、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但必须有法制化制度加以保障。人民银行推动建立的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既有政府政务信息系统的特点,也有行业征信的特点,既可以满足金融监管需要,也可以服务于银行同业。

在目前国内尚未建立起内外部机制互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一要在全行业加大风险管理基本概念以及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理论的宣传普及;二要在加快自身股改进程的基础上,强化社会诚信责任,重点防范信誉风险;三要大力提高经营与管理的透明度,发挥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四要推动监管机构从监管角度出发,强化商业银行对外部信用信息和信用增級服务的制度需求。

(二)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从宏观层面看,首先,要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可承受区间、风险管理原则;估算发展目标、预测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缺口,规划资本最佳结构并提出筹资方案,确定资本金在经济区域、业务主线及不同行业间的配置;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期投入进行规划。其次,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型。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收集、整理分散在各部门、各机构的历史数据,实现全行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在物理和逻辑上的同步集中,建立综合数据库;由专业人员以综合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历史数据和结果对风险管理模型进行检测,适时调试参数,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型;通过上述模型分析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敞口,确定资产组合和风险管理产品建议,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模式由以往的静态、滞后控制向动态、实时管理的重大转变。

为保证宏观策略能够落到微观层面,同时必须充分体现风险管理工作在部门、落实在基层、行动在员工的基本原则。为保证风险控制的连续性、有效性,要确定所有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要从人力资源配置的高度对每一个部门进行定岗、定责、定职、定编、定人,将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在此基础上,注意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在对风险管理和业务经营实施“决策分离、平行作业”的前提下,加大业务、产品、客户等信息的跨部门横向流动,既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又强化风险中台与前后台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密切的横向协调机制和纵向报告制度,加快业务、产品、客户、政策等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避免相互推诿而延误风险监测与处理的时机,通过部门相互配合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效率并促进业务发展。

(三)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首先要符合规则,体现共性:要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确定新的产品分类方法,体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同步:逐步做到按产品、地区、业务、主线识别风险;从管理角度,将风险划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大类,并确定相应产品、地区、业务、主线的风险管理授权;分支机构应在授权范围内,对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进行管理。对那些已经不再适用的业务流程,应及时修改或废除。

为保证共性的规范运作,要注重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加大风险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强化内部分工与协作意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趋势的增强,有重点地招聘或培养具有证券、保险、信托等从业经验的人才,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的风险管理队伍,加强对金融交叉产品风险识别、度量和控制的研究,致力于精干、高效、全面的风险管理。

依照全面风险管理的系统化思路,在充分体现共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关注个性化管理特征:改变以往条条块块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从转变职能入手,将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不同业务的各个环节,及事前监测、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置的整个过程,做到从现实风险的管理向潜在风险的管理转变,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从而实现风险管理关口的前移。在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方面,要将视野分步从仅仅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扩大到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针对每种不同的风险、风险点,找出风险动因(RISK DRIVER),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

(四)处理好规章与文化的关系

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都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履行自身职责,以促进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风险管理文化是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由风险控制向风险管理的转变过程中,除建立完善的组织框架外,还应加强全行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中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分行行长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正确认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辨证关系;强化业务一线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控制能力。风险管理人员不能单一地就风险谈管理,要在研究市场、研究业务的过程中研究风险,树立促进发展的风险管理理念;培育与业务发展相协调、相促进,关注风险与回报均衡的风险管理文化。

诚然,风险管理文化毕竟是一种意识层面,真正的落脚点仍在于各种规章的出台和执行。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进程中,规章的执行和修订既是其不断实现持续改进的关键,也是其形成风险管理文化的必经之路。因此,规章的制定应与风险文化的培育保持高度相关,要通过规章强化文化背景,通过文化引领规章要求。脱离文化的规章,缺少规章的文化,都可能将风险管理的种种努力引入歧途。

作者:张守义

新闻媒体竞争管理论文 篇2:

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创优

电视新闻创优,正成为各级新闻媒体竞争的关键载体和提高日常新闻质量的有效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各大地市级电视台新闻事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就新闻创优来说,地方台不仅面临着与报纸、网络等媒体的残酷竞争,更受到了中央台和省台的强势挤压。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地方台创优还面临着体制不顺、人才匮乏、精力不济、选题不宽等劣势。然而地方台也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只有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势来,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创优才能出精品。

本土特色,突出题材选择的灵活性

题材的选择对于创优至关重要。有了好的题材,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然而,重大主题或普遍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新闻线索,又往往被中央和省级媒体包揽,地方媒体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突出本土特色。本土特色可谓地方媒体创优的根本,挖掘本土化题材,是地方媒体新闻创优成功的关键。同时,要善于寻找本土特色与重大题材的结合点,让重大题材“为我所用”。

去年初,笔者在采访全国十大种粮标兵傅献军时发现,他与蔬菜种植大户钟建光合作的土地季节性流转很有特色,是一个很好的本土典型。经过大半年的跟踪采访后,笔者将这种新模式的探索放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允许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这一重大背景下去思考,综合采制了热点引导类作品《龙游:探索土地季节性流转新模式》。作品在谋篇布局时紧紧抓住“三农”这个大主题,结合本地土地流转运作的实际,通过农民算账说效益,“现身说法”地阐述了土地流转所带来的好处,播出后取得了良好反响,被中央和省级多家媒体采用,并获得2008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

删繁就简,突出角度切入的新颖性

在新闻实践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即同样一个新闻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去看待,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尽管是同样的素材和事件,但它们的意义和所体现的思想意蕴却完全不同。在新闻创优过程中,如何寻找到合适的角度去切入,是确定题材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一个新闻事件不能多角度地切入,而所谓删繁就简,就是要善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找到一个巧妙、准确的切入点,这样往往会给人一个全新的、令人叫绝的意境。

获得浙江省新闻奖二等奖的系列报道——《农家书屋“香”飘浙西新农村》,选择的题材并无出奇之处。但笔者在经过了几个星期的蹲点后发现,不少农民利用农闲时节竞相到书屋里学技术。通过农民主动学知识、学技术这一角度,笔者报道了全市500多个“农家书屋”成为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显得与众不同。

聚集放大,突出主题升华的深刻性

能否通过看似普通平常的新闻事实,阐释出其背后的普世价值和社会意义,使主题得到升华对创优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主题的升华不等同于夸大其辞,而在于能否将新闻事实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能否将其独特的新闻价值提炼出来。2007年发生在浙江金華的孟祥斌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通过主题的不断深化,将“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上升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问题,最终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而所谓聚焦放大,就是要对准社会的热点或人们关注的焦点,透过现象来挖掘新闻价值,努力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探求解决的办法,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笔者去年的获奖作品《上任先签“辞职合约” 村官不胜任就“下课”》,笔者抓取了浙江衢州部分乡镇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推行村干部“辞职承诺制”这一新鲜事,通过突出展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创举,揭示了基层群众工作思路上的跨越,从农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展现了农村“现代管理”的大主题。

情节至上,突出细节刻画的生动性

好的作品都有好的细节,所谓情节至上原则就是做到细节要动人。真实生动的细节,能丰富报道的内容、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使报道有血有肉、可亲可信。从细节中体味真情,以情感为主线表现细节,全力以赴地把“情”字做足,使观众自然地走入了心灵交融的温情中去。

普通农民吴高海从1956年就开始坚持不懈地写日记。通过日记记录了农民建房、办乡镇企业、周游全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细微小事,采取平视记录的方式讲述老人的故事,从而折射出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借助细节的力量,作品《吴高海:111本日记折射农家变迁》获得了2008年度浙江广播电视政府奖和浙江新闻奖三等奖。

由此可见,只有坚持不懈地发掘好的题材、选择好的角度,展现更深刻的主题、更完美的细节才能让我们的作品真正地打动观众。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广播电视总台)

作者:王春俊 严勇波

新闻媒体竞争管理论文 篇3:

新闻媒体形象的设计和塑造

当今时代,新闻媒体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炽化的地步。新闻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新闻媒体形象的竞争,是新闻媒体自身的品位、格调、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竞争。要想在这一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新闻媒体就应该以高度的社會责任感和对新闻受众负责的精神,更加自觉地加强自身形象的设计和塑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新闻媒体加强自身形象的设计和塑造,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强化自律机制

新闻媒体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固然需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需要宽松的政治和舆论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理解和监督,但是更为重要的则是其内因——媒体的自律。自律是一种自珍、自爱、自省,也是一种建立在高标准、严要求基础上的非常可贵的自我约束精神。就新闻媒体要在广大新闻受众心目中树立“清正廉洁、不为金钱所动”这一良好形象而言,从由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等中央四部门所推荐的全国新闻系统43家“精神文明示范单位”来看,他们用强化自律机制的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的考验面前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为全国新闻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值得学习的榜样。这些单位分别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全体新闻工作者学习1997年公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毫不含糊地将新闻报道活动和经营活动分开,将新闻采编队伍和经营队伍分开。

2.服务、干预社会生活

反映社会生活、干预社会生活,以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这是新闻媒体一切新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他们有没有社会责任感、公众形象好不好的关键所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绝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新闻媒体必须将其体现在报刊的版面上和广播电视的节目里,体现在每一篇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是要体现在重大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新闻事件的报道之中。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爱憎分明、惩恶扬善,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将广大新闻受众的注意力引导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引导到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上来,引导到促进社会稳定、强化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上来。近两年,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以及辽宁、浙江、云南、江苏、湖南、广东、河北、福建、重庆、哈尔滨、天津等地的十多家新闻媒体,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科学,反对迷信,率先勇敢地揭露了“法轮功”组织宣传伪科学,用歪理邪说迷惑和毒害群众,造成许多人家破人亡的一桩桩实事,因而受到“法轮功”组织的围攻。面对“法轮功”的淫威,他们无私无畏,针锋相对,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迎来了党中央关于处理“法轮功”的英明决定,充分展示了自己坚持真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不畏强暴的良好形象,许多新闻受众和新闻界同仁由衷地赞赏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3.注重队伍建设

新闻媒体的各项工作要由全体新闻工作者去完成,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也需要由全体新闻工作者共同塑造。所以,建设一支如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工作者队伍,是塑造新闻媒体良好形象的基础工程。现在,许多新闻媒体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打好“五个根底”,发扬“六个作风”的具体指示精神,狠抓队伍建设,力求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建成“忠诚坚定,经得起政治考验;甘于奉献,耐得住艰苦磨炼;廉洁自律,抗得住各种诱惑;业务精湛,担得起工作重任”的队伍。这与我们搞好新闻媒体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是完全一致的。事实证明,哪个新闻媒体的队伍建设搞得好,哪个新闻媒体的形象也就必然好。1998年在“全国首届中等城市党报编校质量抽查评比”中,以总分97.395分的成绩夺得第一名的吉林省《江城日报》,在1993年以前还是一张稿件质量差、版面差错不断的“烂报”,曾被吉林市民戏称为“黑板报”。后来通过调整领导班子,狠抓队伍建设,全面推行聘任制,裁减冗员,吐故纳新,清理“七大姑八大姨”,吸收“新鲜血液”,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在5年多的时间里,该报先后有54位干部落聘,80多人次调离原工作岗位。新上任的年轻干部超过30人,吸收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优秀人才80人。在全面提高采编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的同时,他们还制定一系列提高采编质量的规章制度,例如《关于报纸编校质量的抽查审读制度》、《报纸差错认定惩罚标准》、《两级评报制度和日评周评制度》等等,使记者、编辑、微机操作人员和校对都牢固树立“我就是最后一关”的思想,严格将每块版面的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二以内。人人负责、部门负责的好风气使《江城日报》的面貌焕然一新,终于赢得了吉林市广大读者的青睐,并成为全国中等城市中一张出类拔萃的报纸。发行量稳步上升,经营状况逐渐步入良性循环,除还清了过去遗留的600万元债务,还积累了近3000万元的固定资产,并为职工发放工资奖金2000万元,报社也获得了“全国百家地方报社经营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江城日报》成功的实践又一次向我们昭示:在加强高素质队伍建没的过程中,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配备,并辅之以一整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就能卓有成效地在广大新闻受众心目中塑造好媒体自身的良好形象,并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强化自律机制、干预并服务社会生活、注重队伍建设,是加强新闻媒体形象设计和塑造的主要方面,但不是全部。新闻媒体形象的设计和塑造,应当贯穿于媒体各项新闻活动的全过程。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时时、处处、事事注意塑造和维护自己所述媒体应有的良好形象,以使我们所有的社会主义新闻媒体,都能在不断地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锦州市辽宁工学院文化传播系)

编校:杨彩霞

作者:杨 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资源建设开放管理论文下一篇:城市规划社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