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劳动关系论文

2022-04-3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企业管理中劳动关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在西方现代企业管理中,经济民主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管理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企业,经济民主都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有效协调功能、利益共享功能和利益边界界定功能。我国国有企业在实行经济民主方面存在明显的制度优势。

企业管理中劳动关系论文 篇1:

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定位及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应该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定位,并积极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便更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提升企业管理整体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定位及创新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定位;创新研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得加强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一项资源,在整个企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得明确人力资源角色定位,并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对于积极创新,以便有效提升自身管理工作质量。不过就当前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很重视,从而导致该项工作开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到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目标的实现。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定位及创新探究意义重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定位

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其最为凸显的一大特征便是在组织各个层面上,其管理职能逐渐转变至直线经理身上,这一转变使得直线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并且给人力资源部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时常被排除在组织高层决策圈外;二是合理性越来越低;三是面临着被分割的危险。

传统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具备的管理职能当前都能以外包的形式释放出去,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管理成本,同时还有助于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不过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外包在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从合作方面而言,因为外包商是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机构,所以其能力水平较强,管理效率自然也更加的高;从竞争角度上来说,外包机构的存在会缩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规模,减少其职责,甚至是丧失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秘密,导致其角色地位愈发边缘化。

在企业内部,每一个部门的贡献都是通过财务指标进行体现的,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数字的形式来量化。相比较于企业的营销生产等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侧重于“软”这一面,如员工绩效考核、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等,都难以应用量化的方式呈现。人力资源管理人員在面对挑战时,最为首要的任务就是客观认清自身优劣势,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积极进行创新和改革,着力于部门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充当好企业内部协调员与参谋员。

二、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

1.认识不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大多数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都以创造利益为主,而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也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逐渐边缘化,企业领导层和员工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甚至有的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被弱化。另外,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再加上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一定的人性管理问题,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实施。

2.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都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作为指引。由于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主要以业务开展、市场拓展、生产规模等工作为主,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不足,并且一直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和方式,导致人力资源职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内部人员流动性较大,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的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构成来看,普遍存在结构单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无法与企业内部其他各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人力资源管理各项业务开展困难,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较低。

4.人力资源定位不准确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并未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科学的定位,进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无法得以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没能真正实现最优配置和组合。虽然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中,不过普遍存在精细化程度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源定位不够全面、对现有资源管理和配置方式没有进行精细化处理等,最终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有效发挥。

三、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定位创新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其中占得一席之地,必须得加强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完善人力资源经理管理战略,这样才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人才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利用人力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角色定位创新进行探讨和分析:

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由来已久,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是有很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可循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并且也有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国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进行创新定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模式的研究,借鉴其中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典型做法,并结合市场形势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由单纯的人员管理向企业管理和决策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站在领导者的位置,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以此来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组合。同时企业领导者也应当要提高站位,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好的革新,切实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2.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创新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成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關键,这也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以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仅局限于自身业务的开展,如今人力资源管理应当要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积极参与到企业创新管理和进度管理等多个职能和业务中来,这样才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发挥到最大。具体需要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者积极转变自身职能,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职责,并且加强监督管理,在企业中构建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确保企业管理工作公平、科学、有序、创新的开展。

另外,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要根据企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制定多元化发展经营管理策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应当要根据人力资源角色定位转变自身的角色,日常工作不仅拘泥于人员管理,而是应当要做好业务协调和沟通处理工作,积极与企业每个部门的人员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每个员工的诉求,将每个员工都放在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优化人岗匹配机制,从而将岗位效能最大化。

3.转型和创新经营者、监督者的角色定位

企业人力资源直接关乎到企业长远稳定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定位上,一方面应该逐渐朝着企业决策方向转变,从管理战略层面上提升自身认知,并将自身岗位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加强与企业员工间的有效交流沟通,为业务提升、管理优化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建议,还可以加强和部门之间的协作,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劳动关系,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从之前的单纯服务朝着监督方向不断转变。通过开展一系列如培训、劳动关系以及薪酬等工作,推动企业各种管理制度进一步的完善,从而更加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对于广大企业来说,创新使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积极创新自身角色定位,不断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做好协调工作,从而有效提升管理权威性,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度。

4.创新人才选拔制度,加强人力资源培养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应该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人才选拔制度,不能以工龄当做是工作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对于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年轻一辈的人才,应该开通“绿色通道”。这就需要企业在人才选拔制度制定过程中,合理渗透开放式特点,并且秉持着公平公正以及民主的原则,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支撑。而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尽量给年轻人表现的机会,改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落后性,引进全新、先进的制度,从而有效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为企业发展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对于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人才培养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对其加强重视,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并且将各种培训提上日程,以便培养出更多人才补充企业人力资源不足。在具体培训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深入调查内部员工,然后基于企业发展情况合理培训。如开展集体讲座、指派优秀员工出外学习进修等。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在工作时间开展培训,以免影响到工作进程。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所以需要企业对其加强重视,认清其角色定位,然后结合具体情况积极创新,推动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朝着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前进,为企业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魏筱冈.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创新[J].中国市场,2019(36):109+113.

[2]麦力斯.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创新[J].国际公关,2019(07):200.

[3]张汝佳.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8(10):72-73.

[4]许海萍.议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06):1-2.

[5]陈建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2):57+208.

作者简介:於慧(1987.11- ),女,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学历:本科,职称:经济师(中级),研究方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於慧

企业管理中劳动关系论文 篇2:

通过经济民主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着力点

摘要:在西方现代企业管理中,经济民主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管理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企业,经济民主都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有效协调功能、利益共享功能和利益边界界定功能。我国国有企业在实行经济民主方面存在明显的制度优势。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通过加强经济民主的制度建设,在三方面有所突破: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协调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企业管理层面发挥经济民主的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职工民主管理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关键词:经济民主;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

文献标识码:A

在西方现代企业管理中,经济民主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管理原则。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德国的“共同决策制度”、日本的“团队生产”等经济民主的具体形式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它们在协调企业内部劳资关系、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经济民主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更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之一。

一、企业经济民主的内涵及功能

对经济民主的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有学者认为,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在经济领域的延伸。也有学者认为,经济民主是独立于政治民主的一个范畴,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本文认为,经济民主是一个与政治民主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范畴。从经济民主的产生来看,它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及现代企业兴起后出现的,比起源于古希腊的政治民主制度显然要晚得多,但经济民主在自由、平等理念和民主参与方式等方面无疑又受到政治民主的影响。从经济民主的内容看,它既包括宏观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微观方面的内容。“在宏观上,经济民主旨在将现代民主国家的理论原则‘人民主权’贯彻到经济领域,使各项经济制度安排依据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建立和调整。在微观上,经济民主旨在促进企业内部贯彻后福特主义的民主管理,依靠劳动者的创造性来达到经济效率的提高。”这表明,经济民主在微观领域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本文的主题是阐释经济民主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所以研究范围限制在微观领域。从企业的视角看,经济民主反映的是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其实质是通过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平等参与与利益共享,来调动企业各类主体的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由于企业是有特定产权关系的经济组织,所以企业内部的经济民主也分为不同层次:第一层次的经济民主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民主。这种民主形式的组织结构就是现代公司中的法人治理结构,它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的组织结构,明确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边界。第二层次的经济民主是管理层与工人之间的民主。在企业中,这一层次的民主主要是通过让工人适当参与管理或适当的利润分享,来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经济民主在本质上是通过一定的契约制度安排来协调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从而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所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企业;经济民主都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有效协调功能。企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企业内部分工的实质是通过协作来提高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场手工业分工的前提是资本家对于只是作为他所拥有的总机构的各个肢体的人们享有绝对的权威。”它表明了利用组织权威进行利益协调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正是企业管理的本质。恩格斯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他指出:“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他明确指出,即使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企业内部,只要存在分工,生产组织权威就不会消失,只会改变存在的形式。可见,经济民主实质上就是通过民主形式来协调企业内部分工中的各种关系,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利益共享功能。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在企业组织中,所有者、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但他们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这会导致企业内部利益的冲突。协调利益冲突既可以采用专制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民主的方法。专制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约束机制,控制人们不要做出对企业不利的行为。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将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相对立,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利益协调的民主机制主要是通过设计激励机制,使人们有动力去做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种方式实质是通过一定的利益纽带,使企业内部成员感觉到自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使他们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去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三是利益边界界定功能。确立利益共享机制有一个前提,就是各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边界是清晰的。利益边界的确立方式可以是专制的方式,也就是所有者或管理者凭借手中的组织权威,直接确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边界。这种形式能避免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讨价还价,从而节约交易费用,但却难以达到通过利益共享来调动各种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标。另一种形式就是利用经济民主方式,通过民主协商机制,把资本所有者利益与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利益有机结合,通过共同协商来确立合理的利益边界。这种形式有利于照顾各方利益关系,虽然可能增加交易费用,但由于它能明确界定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边界,调动利益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抵消交易成本,因此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这为企业内部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民主奠定了制度性基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进行社会劳动。这就是19世纪的伟大经济运用所追求的人道目标。”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就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通过民主形式完全实现自我管理。之所以国有企业在实行经济民主方面存在明显的制度优势,是因为国有企业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它消除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使劳动群众不仅成为生产的主体,而且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群众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使劳动者能更加自觉地把自身利益与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进行劳动。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在生产关系的本质层面,我国国有企业比资本主义企业在实行经济民主方面具有更大的制度优势,但这种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借助市场契约关系来实现的,这使国有企业所反映的各种利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一方面,国

有企业作为一般市场主体,在市场运行和企业管理层面与资本主义企业相类似,都要采用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都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基础,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承担着社会职能,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企业的双重性质要求国有企业的经济民主在实现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挥公有制的制度优越性,又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否则就会导致要么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要么制度优越性无法在现实中体现出来。我国国企改革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劳动关系纠纷及体制僵化等诸多“一改就乱、不改就死”的现象就是这类问题的集中体现。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企业经济民主建设与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三、加强经济民主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对国有企业管理的探索中,就强调了经济民主的重要性。这突出体现在毛泽东在“鞍钢宪法”中提出国有企业管理要遵循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内容上。所谓的“两参”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当然,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所以国有企业的经济民主建设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再次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贯彻经济民主的思想,他指出:“我想着重讲讲发扬经济民主的问题。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尽管邓小平在这里所讲的经济民主是针对整个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来说的,但他提出的要调动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四个方面积极性的观点,对国有企业实行经济民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期,蒋一苇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提出了通过经济民主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设想。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看,从放权让利、承包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无一不体现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民主化进程。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国有企业改革走到今天,在发挥经济民主的有效协调功能、权利边界界定功能和利益共享功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也有企业管理层面的问题,还有企业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三个层面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劳动关系不和谐三个方面上。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通过加强经济民主的制度建设,在这三方面有所突破。

(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协调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要通过层层的委托代理来实现,这其中需要诸多的中间环节。如,全国人民把国有资产委托给国家,国家把资产委托给政府,政府再把资产委托给国有企业,等等。如此多的委托代理环节要做到环环相扣、有效协调、利益共享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然而,我国在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条改革的新思路,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做了全面描述:“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该说,这一新思路突出了经济民主原则在管理国有资产中的作用。新思路明确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确立权利边界,通过有效协调,实现利益共享。当然,要把这一改革思路落到实处,必须要有合理的中间环节和科学的制度安排。目前,已成立了各级国资委作为中间环节,各项法律法规也处于建设之中。国资委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一个出资人机构对应多个国有企业)的关系。因此,国资委要履行好出资人职责,就必须发挥经济民主的作用。首先,要利用民主协商机制,确定企业收益分享制度。其次,确立国资委和企业之间的权利边界。最后,国资委与企业之间实行有效协调。此外,国有资产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可通过经济民主形式,发挥对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督作用,如,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或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监督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利用社会舆论监督、委派特派员等方式监督国资委和国有企业管理者履行职能的情况等。

(二)在企业管理层面发挥经济民主的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即通过企业经济民主的方式,保证各权利主体之间形成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协调运转、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来解决委托代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在私有制企业中,这种经济民主仅仅是在资本所有者之间的民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它只不过是资本专制发展起来的“自己特有的形式”。但我国的国有企业则不同,其内部的治理结构不仅要符合市场经济中企业治理的一般规律,同时还包含国有经济特殊的治理内容。在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层面,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纯粹的利益博弈关系,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是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出现的。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各利益主体本质上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分工与责任的制度安排,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之间的博弈关系。因此,国有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虽然职责不同,也存在着相互制衡的关系,但同时它们也是协调统一的利益整体,有着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共同目标。国有企业各管理机构之间可以通过经济民主形式,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在制衡中协调、在协调中制衡、在合作中监督、在监督中合作。由于国有企业承担着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的制度性功能,因此,党组织在企业治理结构中是必要的组成部分。国内学者看到西方现代企业中不存在党组织机构,所以对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借鉴西方现代企业制度不等于全盘照搬。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党组织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职能。从决策职能看,在现代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党组织并不是企业的最高决策机关,其主要作用是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协调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从民主建设职能看,党组织在推进经济民主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党组织能发挥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优势,利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提供渠道。另外,党组织还能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组织、动员和带领职工群众参与决策。同时,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职工民主管理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在西方现代企业管理中,以职工为本的经济民主理念已成为一种时尚。企业或者通过职工持股、或者通过职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民主管理是企业性质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职工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在流通领域,作为劳动者,他们要借助市场机制,通过契约形式进入企业,所以与私有制性质企业的工人在形式上没有区别。但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国有企业职工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直接结合的关系,这决定了他们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的双重性也决定了他们的利益诉求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要像私有制企业的工人一样,获得市场认可的正常劳动回报。另一方面,他们又要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既是权利,也是责任和义务,同时又是自身利益的一种表达。要同时满足国有企业职工这种双重的利益诉求,就必须发挥社会主义企业民主管理的优势。发挥经济民主功能不仅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

作者:沈文玮 徐 晶

企业管理中劳动关系论文 篇3:

工会小组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

摘 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日益发展壮大,工会小组在企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会小组中的会员联系紧密、利益统一,可以对企业中、生产中或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将对工会小组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做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工会小组;企业管理;地位;作用

工会小组是工会组织中最小的组织,它扎根于广大基层员工之间,对工作中的信息较为敏感,如果能适当的进行运用,则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对工会本身和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企业为了使生产工作正常的进行,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组建工作小组,它可以反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还可以有效的协调好员工之间的关系,完成一些基础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运用科学的方法领导工会小组,既能体现出对员工的重视,与员工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也能了解员工动态,全面掌握工作中的生产状况,发现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隐患或者险情,并组织员工及时处理。

一、工会小组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一)工会小组规章制度不完善

工会小组的基本职能是组织会议,商讨企业制定的方针,并引导会员认真执行落实下去,会员在工会中可以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但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工会小组的职能作用往往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工会小组在组织会议时,大多数只是浮于形式,进行口头的工作指示,却没有将整个工会小组会员紧密团结起来,没有处理工作问题的具体措施,没有展开实际的行动。工会小组应该制定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确保工会小组会员能够将会议精神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对工会小组会员散漫和随意的行为进行约束,调动会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难以选拨合适的工会小组长

大多数企业中的工会小组成员知识文化水平、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在年龄上相差较大。因此,选拨出来的工会小组长没有相关经验,难以胜任工会小组的工作。责任感相对较差,对待工会小组工作不能尽心尽责,简单的认为工会小组只是传达企业的指示,甚至还对会员收取高额的费用。有些能力较强的工会成员则有可能过于谦虚,不愿意担任工会小组长。

(三)工会小组长的工作方向不明确

有些工会小组长身兼多职,这样就存在着工作不能全盘兼顾的情况。工会小组长有可能因其他事物繁忙而忽视工会小组的工作,也有可能将工会小组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混为一团。另外,工会小组长不能以身作则,不能在按时到达组织开会,也很少组织开会,工会小组长的工作方向不明确,导致一些会员对工会工作无所事事。工会小组的会议工作中也存在着主次不明的现象,有些担任领导干部的会员在会议中难以对行政方面的事物进行讲解,认为工会组织的工作偏离主题。有些工会小组长是兼任其他职务,工会工作中大量强调与工会无关的事情。

二、工会小组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会小组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能够的维护员工利益,能够更好的开展企业各项活动,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建设。工会秉持双方合作共赢互利的原则,与企业进行平等的协商,将员工最关心、最需要反应的问题直接反应给企业的领导管理层。反映员工的切身利益,着眼于企业的长远未来,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提供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维护员工利益

首先,工会小组有助于企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会小组在确定建立的意义和目标之后,将会为企业塑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工会小组应确立一些奖惩制度,对企业的优秀员工代表进行奖励,并且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会小组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加强会员之间的联系,促进会员之间的感情。如果会员与公司发生利益纠纷,工会小组可以出面协调。工会小组内部建立有纠纷以及矛盾的解决机制,可以尽量将劳动关系的纠纷化解掉,控制矛盾的发生。工会小组通过特有的渠道将员工的利益问题反映给公司领导层,为员工办实事、解难事和做好事。工会小组调解劳动关系的同时,对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和监督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让员工与企业之间展开零距离对话。

(二)更好的开展企业各项组织活动

为了丰富广大职工的业余生活,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员工之间的联系。工会小组可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文艺类的有:组织音乐大赛、开办美术画展、舞蹈表演和进行征文活动等。将有文艺爱好的员工聚集起来,有助于他们相互促进和提高。体育类的有: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短跑和长跑比赛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员工的兴趣爱好,锻炼员工的身体,极大的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提高员工的相互协作能力,员工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树立榜样,加强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增强员工的集体组织观念。对于企业内部开展的节日庆典大会或者知识讲座等活动,工会小组会员应该积极组织宣传工作,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会员还可以发起对活动讨论,工会小组长以及企业领导层可以通过工会小组讨论的状况了解到员工的想法,为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建设

工会小组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和建设建言献策,在传递企业的指示时,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工会组织争取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支拥有过硬技能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团队,为企业发展与建设积蓄力量。还可以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会通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员工之间有一定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员工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展开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丰富企业的文化。在管理方面,工会小组可以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可以帮助管理层探讨研究管理策略,对策略的落实起到监督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会小组是企业中最基层的团队组织,工会会员遍布企业各个部门,对企业的决策运营、生产发展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要想持续发展,达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重视工会小组的建立,积极发挥工会小组在企业发展与建设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于林德.工会小组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5)

[2]赵俊娜.浅谈在厂矿企业中厂务公开的规范化运作[J].现代企业教育 ,2013,(16)

[3]崔兆玲.试论工会在企业管理中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J].科技与企业,2012,(18)

[4]谢会敏.工会组织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

作者:张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行政许可法制化进程论文下一篇:科室备用药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