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职业培训论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民工职业培训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主体。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有助于解决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困境,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从而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化建设作出更多贡献。本文从简要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入手,提出完善职业培训体系的几点对策。

第一篇:农民工职业培训论文

农民工群体特征及职业培训研究

摘要基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结构和建筑行业的特点,提炼出建筑业农民工五大群体特征,进而从培训时间和内容、培训主办方及培训方式、对培训教师满意程度、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和技能获得方式5个方面对农民工参加培训展开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农民工技能培训效果的建议,主张推行学习团队组织形式,探讨个性化培训需求的解决方案,切实有效地提升培训效果。

关键词建筑业;农民工;群体特征;职业化

Study on Characteristic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Migrant Workers——The Cas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ZHANG Ying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Hangzhou,Zhejiang 310018)

Key wordsConstruction industry;Migrant workers;Group characteristic;Professionalism

我國的城市化是21世纪影响世界的事件之一[1]。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从1978年的17.90%攀升到2014年的54.77%。每年新增的1 600万城镇人口约需要3 000亿元的城镇建设投资。这笔投资成为建筑业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动机。2008—2014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09%(以2007年建筑业产值为基准),城镇人口比重与建筑业发展间呈现出紧密的相关性。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工进城务工所选择的主要行业。在施工企业的金字塔型结构中,农民工以劳务输出的方式密集进入施工行业[2]。笔者基于调查分析,提炼出建筑业农民工五大群体特征,剖析了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行学习团队、实施个性需求等措施来提升培训效果的建议。

1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结构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是由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3个层级形成的金字塔型结构。总承包企业是对业主方负总责的一级工程建设管理者;专业承包企业是根据与总包之间的合同提供专业施工服务的二级工程建设方;劳务分包企业是提供密集型劳动力资源服务的三级管理方。在这个金字塔型结构中,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只保留少数核心骨干人员来进行项目管理,一线作业人员则来源于劳务分包企业。施工行业项目管理层与作业层的分离导致企业用工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作为劳务分包企业员工的农民工,以劳务输出的方式大量涌入建筑业。

建筑行业具有施工高危性、生产方式特殊性和管理不规范性等特点。建筑产品地点固定,设备和人员都必须围绕着项目地点而转移。项目部因施工需要设立,完工后随即撤销,项目管理机构、人员流动性大;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露天和高空作业多。建筑施工的固有特点和承包市场的不规范管理决定农民工现场作业的高危害性和职业安全高风险性。

2建筑业农民工群体特征

课题组对杭州主城区多个建筑工地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根据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提炼出建筑业农民工群体特点。

2.1准入门槛低,行业需求量大

建筑业是农民工从业的主要行业之一,建筑业从业人数由2008年的3 315万攀升到2014年的4 537万,增速居于所有行业第二。行业岗位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企业对农民工的迫切需求。认为招工“非常难”和“比较难”的施工企业达到被调研总企业数的24.5%和48.3%。

在一线岗位长期处于缺工状态的背景下,建筑施工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农民工手中,也造就了施工行业的低就业门槛。低劳务准入门槛让那些“似懂非懂”的农民工即学即干[3],无论其是否接受过必要的培训,都可以进入建筑业工作。调研中有65.98%的农民工认为岗位证书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被看重。建立建筑工人的培训考核准入制度是建筑业健康长远发展的必要举措。

2.2以中青年为主,受教育程度不高

本次调研农民工的平均年龄约为33.11岁,其中44岁以下的农民工占到总人数的88.85%。建筑业一线岗位以体力劳动为主,中青年农民工是建筑施工就业的主力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人数占总人数的63.39%,高中文化程度的为31.53%,技校高职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08%。农民工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基础教育不平等,城乡教育之间资源分配不平等[4],农村培养质量远落后于城市;二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和实施的力度、深度不够[5],农民工难于把基础知识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职业能力。

2.3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低

调研表明,农民工平均工作时间为8.83 h/d,周平均工作时间比正常工作时间40 h多了45.25%。说明农民工处于长期超时工作的状态中。针对劳动报酬的调查表明:70.44%的建筑业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在2 000~6 000元,有18.56%的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在6 000元/月以上。收入集中在2 000~6 000元/月的农民工的平均收入是3 352元/月。收入>6 000元/月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比国家法定时间多了56.90%。该行业农民工主要是依靠体力、劳动时间和工作经验来换取相应的劳动报酬。

2.4工作环境风险高,社会保障水平低

“自己找活干”和“跟着固定的包工头”的务工方式分别占建筑业农民工务工形式的37.79%和37.12%,占总数的74.91%。“没有固定包工头,几个人搭伙找活干”的比例为17.39%,“在劳务公司工作,工作较稳定”的占7.69%。劳务公司管理模式不是建筑业农民工务工形式的主流。实际上我国建筑劳务企业在册劳务人员占全国建筑农民工的比例约为10%。不规范的建筑施工行业劳务用工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务工形式。

参与社会保险是农民工对抗现场作业的高危害性和高职业安全风险、保障其权益的有效途径。但2014年建筑业工伤保险率数据低于住宿餐饮业(表1)。建筑业农民工社会保障处于社会农民工整体水平线之下,与这个行业工作所面临的安全状况明显不符。

2.5技能水平低,无职业规划

调查发现,取得职业资格证的人数比例为60.17%,其中初、中级工占到取得职业证人数的84.15%。未经系统技能培训农民工的大量涌入拉低了整个从业群体的技能水平[6]。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原因见表2。建筑业“工作要求低”、“工資较高”、“已从事很多年”、“亲友大都从事这行”是农民工选择该行业的主要原因,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0.17%。看中该行业发展潜力的农民工占总人数的2.54%。说明农民工仅把在建筑业从业作为其求生的一个途径,并不是作为职业来进行设计和规划的。

3农民工参加培训调研分析

3.1培训时间和内容

70.27%的农民工参加了3 d内的短期培训,平均培训天数为1.87 d/次,折合培训课程14.96学时;约17.57%的农民工参加了4~6 d的培训,平均培训天数3.69 d/次。参加过6次以内培训人数占到总人数的9089%,平均培训天数为2.24 d/人,这个培训时间远未达到建筑安全培训32课时的要求。农民工所接受的培训内容主要为安全生产和职业技能,两者之和占54.55%(图1)。企业上岗培训内容所占的比例偏低是不争的事实。

3.2培训主办方及培训方式

政府、单位、社区和职业院校等举办的培训占总培训的85.38%,说明当前对农民工的培训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等企事业机构的力量,作为第三方的社会化培训机构的作用没有凸显出来。

培训方式上,有42.52%的人表示培训的主要方式是理论讲授,这种传统授课方式单调、效果不好。应该选择合适的、简洁的、有效的培训方式进行教学[7]。现场演示是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培训方式,这种方法在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的同时,能够条理化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实践中非常有效的培训方法。

3.3对培训教师的满意程度

13.89%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所参加培训的教师感到满意,86.11%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认为教师需要提高的建议中,23.23%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10.64%的认为教师要提高个人修养,66.13%的认为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提高专业素质。说明建筑业职业培训需要优选能进行有效教学思考的师资。农民工不同于在校学生,对其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和展开有效教学的研究非常有必要。被调查者反感“光说不练假把式”的教师,他们强烈呼吁教师“请用实践来证明你讲的内容”。他们对培训教师的教学魅力表示出强烈的关注和兴趣。

3.4对培训效果的评价

从调查结果看,参加过培训的建筑业农民工对职业培训整体是认可的。认为对“基础知识和岗位技能”有促进作用的人占81.93%,对“职业发展和收入改善”起到作用的占68.67%,认为对“增加见识和扩大朋友圈”有作用的占70.51%(表3)。这些农民工表现出非常良好的心态,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信心,乐意继续在建筑业发展。

有31.33%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对职业发展作用小;18.07%的人觉得培训对岗位知识技能无作用。农民工对培训评价消极的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未能有效促进其职业良性发展。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理解和消化,最终体现在自身的工作能力上。限于自身知识水平和眼界,农民工对于学习的漫长性缺乏耐心,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等软实力的提升不看重。

3.5技能获得方式

对于农民工获得建筑业工作技能的途径,通过培训获得工作技能的占到总调查人数的33.98%,通过跟师傅学习获得工作技能的占50.49%,在工作中自我积累的占15.53%。师傅带徒弟是农民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

从业年限调查的数据表明:从业≤2年的入门者占到总人数的20.07%,从业年限≥15年的熟练农民工占408%,从业年限在3~10年的农民工是建筑施工的主力,占到总人数的65.30%。个体掌握一个职业至少需要10~15年,农民工能坚持从事建筑业10年以上的人数仅为1462%,频繁流动就业使得行业工作经历不能有效保持,导致辛苦积累起来的行业经验瞬间丧失,说明建筑业农民工有自身职业规划的人数少之又少。

4对提升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建议

4.1技能培训中推行学习团队

几个熟悉的、隶属于同一个工作班组的成员组成学习小组,由有一定经验的年长学员担任组长。学员们在一起讨论课堂上教师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细节等,随后团队合作进行培训要求的技能操作实施。在此过程中,每个团队成员不但掌握了岗位知识和技能,而且根据个人特质进行团队内分工,促进了团队相互合作的关键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会把其在现场遇到的岗位操作实际问题拿来分析讨论,切实做到了理论指导实际,实际为理论服务。

4.2个性化培训需求解决方案

农民工有个性化培训的需求源于2种情况,一是班级化的群体培训一般以学员平均接受程度为总体进度,使得部分学员跟不上总的学习进度;二是整齐划一的团体培训仅注重常规问题的说明,对农民工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缺乏剖析和给出解决方案。

课题组提出个性化辅导和针对性培训2种解决方案。对于第1种问题,单独把文化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相似的学员组成班级,在培训中穿插进文化课相关内容,并且放慢培训进度。授课中从学员生活经验知识逐步向专业知识理解过渡,帮助学员达到知识从经验中来,在提升后回到工作经验中去的双向通融。第2种问题表明培训中既要注重知识体系完整性的理论教学,也要切实进行学员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来提升学员学习的成就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培训不但建构了其知识体系,更提升了职业岗位能力,从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4.3切实有效地提升培训效果

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目标是提升自身職业能力。课题组通过多轮调查、研讨、面谈等分析整理后,得到农民工对培训关注点的重要度排序(表4)。培训内容实用性和培训教师水平是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最主要的关注点。培训内容实用性关系到农民工的“饭碗”,是他们赖以就业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设置合理优化、针对性强、与岗位对接的培训内容是保证有效培训的重中之重。培训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培训的质量,培训教师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培训的思路、学员的接受程度、知识体系的建构、技能水平提升等,所以应选择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来实施培训工作,以切实提高农民工工作技能,有效提升其工作能力。

作者:张英

第二篇: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分析

摘要: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主体。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有助于解决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困境,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从而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化建设作出更多贡献。本文从简要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入手,提出完善职业培训体系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维权意识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对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强烈,渴望融入到城市生活中,获取个人发展空间,但是这种意愿却未得到满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尚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各级政府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策支持,没有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培训中的引导作用;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模式实用性不强,存在着学费高、专业设置固化、教学模式单板等问题,难以吸引农民工参加培训;用人单位只看重经济效益最大化,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加之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强,从而使得单位不愿意承担职业技术培训的责任。这种情况下,严重阻碍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发展。

(二)职业培训机制不健全

教育部、人力资源部、社会保障部等职能部门在职业培训管理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并且也没有设立具备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的专门机构,致使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形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由此导致了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不强,从而造成大量的教育资源被白白浪费。大部分农民工培训机构缺乏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难以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要求。此外,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普及,对农民工的培训方式也亟待改进,若是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培训,很难满足就业培训的需求。

(三)职业培训经费不足

受各级政府财政紧张、企业不重视职业培训以及农民工无力支付培训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农民工职业培训经费来源机制。从政府层面上来看,大部分农民工的转出地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承担培训上的资金投入,而农民工转入地一般为经济水平较高的城镇,这些城镇主要针对本市下岗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导致培训机会未能均等化;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普遍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投资大、收益小,不愿意投入过多资源,同时企业习惯于采用以师带徒的培训方式,使得培训内容局限在简单的岗位技能,缺乏农民工素质培养;从农民工自身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较低,而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有着新的追求,所以没有多余的开支用于参加职业培训。

(四)职业培训模式的灵活性差

从国内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依托于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由于职业院校在培训课程及培训内容的设置上与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相脱节,加之培训计划欠缺灵活性和针对性,培训模式过于形式化,难以满足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实际需求。同时,有些院校将开办农民工培训班作为创收的途径,对招生过于重视,轻视了农民工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且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也欠缺合理性。此外,一些政府部门组织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政绩,这样的培训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因培训目标不明确,致使实际的培训效果不明显。

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职业培训的良好社会氛围

良好的舆论氛围对提高全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关注度,形成职业培训共识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宣传职业培训的相关内容,为新生代农民工及时传递国家政策、技工需求等信息,并报道农民工通过职业培训取得职业发展成功的典型实例,从而调动起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还要引导用人单位增强用工责任,提高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视程度,鼓励用人单位构建起完善的员工职业培训体系。

(二)整合和利用职业培训资源

各级政府要对农民工职业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依托各大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建设职业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首先,政府要加大对职业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将培训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并出台优惠政策,给予农民工培训机构一定的政策支持。其次,认真调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合理配置培训资源,促进各地区职业培训均衡发展。利用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资源建设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再次,制定农民工年度培训计划,选定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并对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培训内容、就业率、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及时淘汰不合格的培训机构。

(三)改进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

我国政府应重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制度建设,引导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具体做法如下:要求企业必须开展农民工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使培训涵盖农民工安全生产、劳动技能、卫生保健等内容;将农民工纳入到社区教育体系中,可成立农民工培训学校,搭建农民工学习平台;开放城市教育培训机构,大力推行联合式、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模式,使农民工职业培训面向市场和产业发展,满足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完善职业培训管理机制

我国各级政府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职业培训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农民工培训规模和重点,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对农民工培训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监管。

1.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劳动部门要加强技能鉴定发证、技能培训、就业登记等工作;财务部门要编制农民工职业培训经费预算,多途径筹措培训资金;教育部门要针对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设置培训科目,引导职业技能培训方向;司法部门要针对农民工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2.强化监督检查。农民工培训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调研和农民工培训政策规划的起草以及监督检查等工作,为了强化监督检查,应当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并针对农民工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意见,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确保农民工培训任务能够落实到位。此外,还应建立统一规范的结业考核程序,并进一步强化对农民工培训考核过程、考核结果以及证书发放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

3.加强社会监督。各级有关部门应当逐步提升工作的透明度,向社会公开与农民工培训相关的情况,如定点机构的运作、资金的使用等等。同时,有关部门应当设立公开电话,接受社会监督,真正做到农民工培训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借此来提升农民工的培训质量。结论:

总而言之,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中,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健全培训管理机制,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促进职业培训管理水平和培训质量的稳步提升。同时,还要营造农民工职业培训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对职业培训的认可度,从而为职业培训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俊.职业培训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4(12):82-83.

[2]趙宝柱,张佳,郑洁,李婷.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取向及其实现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71-72.

[3]孙金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与对策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5):95-96.

作者简介:唐艳红 女 生于1965年7月7日

籍贯:云南保山 在保山市职业培训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现任职称:中教一级 研究方向:职业培训

作者:唐艳红

第三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初探

摘 要:就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来看,存在农民工培训意识不强,企业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质量与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优化培训内容与丰富培训方式,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来提升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技能 技能培训

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由第一产业转入第二、三产业,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特征。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加速,农民工素质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与农民工综合素质偏低这一供需矛盾给我们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严峻课题。本文通过以四川南充进行的实地抽样调查为例(抽取了41户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南充市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培训期望,找出培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1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1.1 农民工基本情况

此次41名调查对象中,男姓18名,占44%,女姓23名,占56%。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岁,总调查样本的36%,紧随其后的是26~35岁,占27%,再次是46~55岁,占17%,25岁及以下占15%,56岁及以上占5%。调查对象中,初中和高中(含中专)占总体样本的39%,小学及以下占15%,大专学历占7%。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了85%,说明大多数农民工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接受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潜能。

1.2 农民工就业和收入水平

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工作单位性质,首先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占61%,其次是个体经营,占29%,在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工作的比例较低,都只占5%。经调查了解,大部分农民工的工作都是通过自己寻找获得,比重为56%,其次是工厂招工,占17%,亲戚朋友介绍和报刊媒体都占12%,通过社会机构组织获得工作仅为2%。他们的收入水平半数以上集中在月收入2000元以下,占总数的54%,2000~4000元占39%,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仅为7%。

1.3 农民工参加培训情况

在这次调查的41名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只有12人,仅占29%,这12人中,通过正规学历或职业教育途径获得的有3人,占25%,从企业提供的培训、社会非公益性机构提供的培训以及从政府或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的培训中获得的各2人,比重都为17%,另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有3人。而在被问到目前工作是否需要职业技能时,有44%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有17人没有具备任何职业技能,占总数的41%,有15人具备1种职业技能,占37%,持有1种以上的占22%。有14人具有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占调查对象的34%。其中,初级技能和中级技能各6人,各占15%,高级技能2人,占4%。在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时,有4人获得补贴,占有证人员的29%。过去3年仅有3人为取得(或提高)职业技能而付出,仅占调查总数的7%,人均付出时间5天,支付费用1200元,其中有2人获得了补贴。有3人4次参加过由政府或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的培训,培训都在分工地进行,参加过的农民工大多认为培训效果不明显。

1.4 农民工职业培训意愿

在被问到是否愿意在业余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时,41名调查对象中有25人选择了愿意,占61%。而在问到是否愿意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支付费用时,选择愿意的降到12人,占29%。关于职业技能培训的形式,有15人愿意参加用工企业提供的培训,占有培训意愿人数的60%,愿意参加政府或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的培训10人,占40%,没有人选择参加社会非公益性机构提供的培训和其余途径培训。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民工培训意识不强

本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农民工中参加过技术培训的人数仅占29%,远低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人数,也反映了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意识薄弱。部分农民工因思想观念落后、视野较窄,看重眼前利益,对自己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认识不到提高技能对寻找工作岗位、增加收入的重要性,不愿参加培训。农民工进城务工往往迫于生活需要,对培训的有效认知不足,受限于经济实力、工作时间、工作强度等原因,尽管有参与培训的意愿,但没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2.2 企业培训积极性不高

部分企业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思想,甚至不培训农民工。农民工培训是“准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培训后农民工如果离开企业,则该企业就得不到培训收益。流动性强是农民工的一个显著特点,企业担心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得不到回报,使企业对培训的投资动力不足。

2.3 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量大、面广,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方面受财政实力的影响,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能满足需求。企业方面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工受收入水平相對较低影响,无力承担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费。这几方面因素造成农民工培训工作经费的不足,影响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持续发展。

2.4 培训质量与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培训内容方面,培训机构因缺乏对农民工群体深入调查研究,对其技能和知识需求了解不够,导致培训内容脱离农民工实际。培训方式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还很不够。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对从业者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很多培训机构培训实力不强,软硬件条件如资队伍力量不强,特别是缺乏一些实际操作能力强的高级技工老师、场地、设备不完善,都影响农民工培训质量和效果。

2.5 监管有待加强

现阶段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因部门繁多而职责不清,缺乏必要的协调和协作,导致了整体培训工作的开展缺乏有序性。目前很多地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监督和考核机制还很落后,缺乏规范引导,对培训机构师资、场地、培训的形式、内容、培训效果等管理和监督有待强化。

3 措施及建议

3.1 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力开展相关的宣传工作,改变农民工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认识程度,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企业的宣传,让企业认识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将会提升农民工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进而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最终提高企业效益,改变企业过去对农民工只使用不培養的错误做法。

3.2 加大培训经费投入

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农民工个人以及其它社会力量共同负担的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正向溢出效应,属于“准公共产品”,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政府应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为农民工培训提供稳定的财政来源。企业作为培训的受益方,有责任承担其本单位农民工的培训费用。国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积极调动民间资本进行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农民工是培训的直接受益者,应适当负担一定的费用。

3.3 大力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水平

优化培训内容。做好培训需求调研,了解市场需要,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和内容。根据农民工的不同情况,因人制宜进行培训。对长期在城务工的农民工,加强系统性职业技能培训,突出一技之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工来说,重点传授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关键技术,培养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对有创业意愿留的农民工,注重培训创业技巧,提高其创业能力。要充分考虑老一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能力水平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培训内容兼顾不同年代农民工的特点,既要有符合老一代农民工需要的培训内容,更要开发针对年轻农民工的培训内容。

丰富培训方式。根据不同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对通用类知识的培训,可采用面授法、专题讲座法;对技能的培训,可采用现场培训法、师傅传带法、劳动竞赛法等。转变授课方法,由传统教学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转变,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创办现场课堂,促进产学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平台,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网络培训等,提高培训的效率与质量。

3.4 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监管制度与机制,明确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施主体,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主体或者以农业部门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工作,既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又使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形成合力,建立统一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制,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中的管理与服务力度。强化对培训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做好相关考核与资质管理工作,明确从事培训工作的教师的资质、培训机构的教学实训设备和场地等硬件设施标准,加强培训过程的监管,确保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德林,陈永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意愿及影响机理[J].中国软科学,2014(3).

[2] 蒋丹丹.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3] 李娟娟.西安市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作者:曾小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与互联网论文下一篇:基层一线政研会论文